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11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3-01 03:05:22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高质量建设海洋强国

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跨越

福建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会举行

寻求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最优解

建海洋城市需培养一流人才

南方唯一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海洋牧场初现雏形

海洋所大数据全球共享

厦门:海洋经济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前三季度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2592.1亿元

共商海洋发展 共谋蓝色未来

钢铁篇

钢铁行业如何实现有效减排?

钢铁业为经济回暖重磅背书

9月份我国钢铁原料价格以下调为主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行业任重道远

钢铁行业景气略有回升 11月国内市场或将窄幅震荡

前三季度钢铁行业运行告诉我们什么?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宝武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建设再添动力

如何保证钢铁行业原料供应安全

就未来钢铁产业规划提出五点建议

石化篇

我国石化行业三季度整体明显转好

中国石化一批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中国石化在进博会与50家供应商签约

石化企业如何度过行业严冬?

培养石化专业人才 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石化产品定价体系融入国际市场还有多远?

中国石化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研究

全球占比四成 石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机遇与挑战并存:石化生产商需更新发展战略

中东多个石化项目被推迟

造纸篇

“禁废令”下废纸进口收紧 纸企扩张欲解原料短缺之困

造纸企业出口走上“快车道”

重塑江门纸业辉煌

海外上市纸企:整体低迷

国内上市纸企:复苏态势明显

“龙源纸业”到底“强”在哪儿?

山鹰纸业在公安再投百亿扩产能

其它

湛江 “陪伴式”服务助企尽享政策优惠

广东湛江 用好政策资源 力促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粵西城市带发展“换挡提速”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对标一流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北部湾城市群多领域协调发展


                                                                                    海 洋



发布版面

发言摘登

image.png 

主题

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开发 高质量建设海洋强国

发布日期

2020-11-03

 

调研组认为,“十三五”时期各有关部门和沿海省份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努力落实海洋强国建设任务,海洋资源保护开始由乱转治,海洋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海洋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海洋国际合作迈出了新步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开发还存在模糊认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不深,对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准。二是海洋资源保护修复还未形成整体效应,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只是点上开花,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在发展,入海污染排放量仍然很大,海洋微塑料危害还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三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四是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偏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对“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海洋强国,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地位、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海洋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统筹衔接。

二、打一场海洋综合治理攻坚战。

三、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制定海洋产业政策,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海洋三次产业比例,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以努力成为世界主要海洋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核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五、有效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尽早出台海洋基本法,指导沿海地方搞好海洋立法。建议中央尽快印发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抓紧编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适时召开中央海洋工作会议,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跨越

发布日期

2019-02-18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郝振山:

在油田开发中,会遇上如油气开发与海洋生态红线交织重叠,深水勘探开发技术难题和挑战等情况。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我建议:

一、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强化海洋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共赢。对近海开发与生态红线交织问题,通过环评后,建议自然资源部对矿权立体、分层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研讨;对矿权设置在先、划定自然保护地在后的重叠矿权,建立多部委沟通协调机制。

二、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深海油气开发。建议完善我国深海能源开发战略和体制机制,维护国家深海利益,解决深海投资大、作业和工程难度大及地缘政治风险等问题,继续加大南海深水勘探开发力度。

三、抢占深水技术创新高地。国内“深水舰队”具备在全球海域提供3000米以内水深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投产,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开发项目在建。但深海勘探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油气公司相比仍有差距,须及时整合资金、资源解决核心设备制造及产业升级难题;当前世界科技前沿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技术难度大,要加大技术攻坚。

四、建立专项研究中心,整合国家力量。建议依托中国工程院,挂靠中国海油,联合中国石油(4.380, 0.05, 1.15%)、中国石化(4.290, 0.10, 2.39%)、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深水工程技术和装备研究中心”,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福建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会举行

发布日期

2020-11-08

 

7日,由福建省商务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同主办的“福建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对接会以“新福建·新产业·新海洋”为主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重点企业,通过交流世界及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最新技术成果,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福建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纵深发展。

作为第三届进博会福建省交易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对接会是福建省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生态海丝”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的具体举措。专家智囊团对福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思路、举措提出了针对性意见,指导我省海洋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

对接会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与福安海荣不锈钢制品、省船舶工业集团、天马科技集团、中铁福船海洋工程、宏东渔业等知名企业达成采购与合作协议,现场签约3批次17个项目,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平台、对海测绘遥感应用、智慧海上福建应用、海上新材料新技术融合应用、水海产品加工、船舶等前沿领域。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寻求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最优解

发布日期

2020-11-12

 

“碧海银滩也是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海洋生态整体稳中向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四五’时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在近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相关领域委员与国家相关部委开展协商交流、建言献策,共同谋划海洋事业发展蓝图。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如何推进国家海洋治理现代化,缓解我国陆域发展资源困境和环境承载压力?如何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座谈会上热议的焦点。

推进国家海洋治理现代化

加快推进国家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拓展我国蓝色发展空间,缓解我国陆域发展资源困境和环境承载压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供给,更好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建议,中央尽快印发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性文件,国务院抓紧编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适时召开中央海洋工作会议,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委黄武提出了构建集中统一的海洋执法管理体系的建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涉海部门和海警应加强对陆源污染、海上移动污染源的监管,更新油污、垃圾处置等标准,建立更畅通的海上污染事故处置和修复监管机制。”

 “智慧海洋是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何广顺格外关注智慧海洋工程的体系化建设,他认为应借鉴“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的体系化管理与建设模式,构建以自主可控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智慧海洋体系,打通涉海部门间信息壁垒,整合各类海洋信息资源,实现海洋感知透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智慧应用。建议在加快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自主感知能力、促进海洋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海洋信息智慧应用服务4个方面发力。

健全完善海洋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也是委员们的共识。包括尽早出台海洋基本法,加快制定海岸带管理法,及时修订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

打一场海洋综合治理攻坚战

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10年间翻了一番。在海洋成为“蓝色引擎”的同时,海洋生态系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发展海洋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何实现双赢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职),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看来,良好的海洋生态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海洋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陆域取得重要进展,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在“十四五”时期打一场海洋综合治理攻坚战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把海洋能源、矿产、水产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的绿色繁荣。”蒋作君建议制定蓝色国土综合治理和保护规划,坚持深海、海岛、河口海岸等陆海产业统筹布局。

黄武建议加强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定期联合组织开展全面的海洋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摸清底数,加强信息共享。

推动海洋资源开发迈向深蓝

油气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其供需形势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郝振山提出,要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跨越。

就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郝振山建议,要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同时在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深海油气开发。此外,抢占深水技术创新高地十分重要,须及时整合资金资源,解决核心设备制造及产业升级难题,加大技术攻坚,建立专项研究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赵进东提出,21世纪初,围绕深远海的“蓝色圈地”愈演愈烈,深海的进入、探测和开发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应持续加大深海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投入,努力在海洋仪器装备的新材料、新能源、通讯、传感与芯片、导航定位和智能化方面掌握独有的核心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建议,科技等部门要加强海洋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海上试验场等平台建设,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逐步推动大型设备等国有科研资源向符合条件企业开放,形成创新合力。同时应及时编制海洋能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制订海洋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目标和重点,强化示范应用,密切科研协同。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一定成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应看到,部分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海洋产业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北、中、南三个海洋经济圈发展不够协调,迫切需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针对如何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建议,应鼓励发展海洋高端服务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覆盖度,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完善涉海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海域使用权抵押、海洋资源资产收益等创新金融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特别提到了海洋牧场的建设问题。在他看来,海洋牧场有望成为海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支持国内大企业远洋捕捞,并研究确定四大片海域伏季休渔的准确时间。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面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深圳市政协原主席戴北方认为,对标纽约、伦敦和新加坡,不仅需要继续发展海洋产业,而且要在海洋金融、教育、服务、环境方面争取全球认可的话语权,不断吸引全球领先的高端海洋科技和人才集聚。

 

 

发布版面

今日关注

image.png 

主题

建海洋城市需培养一流人才

发布日期

2020-11-13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人才队伍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11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举行“名校校长论坛”。

论坛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多位国内外海洋领域的专家围绕海洋发展战略和专业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探讨。

跨学科协同培养专业人才

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看来,深圳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较好优势,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下,更要继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教育特别是海洋高等教育的水平和高层次海洋人才汇聚能力,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关键支撑。

深圳应具备什么样的海洋人才队伍?于志刚认为,海洋涉及的学科众多,除了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海洋类人才专业外,还需要有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国际政治、文化产业等一批学科专业为海洋事业发展“护航”。

于志刚建议,要突破传统的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的模式,采取“混合模式”,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界协同培养的方式,在全球合作中孕育产生高层次复合型海洋人才。他还建议,深圳要建设“新型海洋大学”,面向未来产业和长远发展,设置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商学院、海洋文化等学科专业。“要从研究生教育机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紧密结合入手,在科教、产教融合中培养一流海洋人才。”

设立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如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宝刚认为,应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发力。具体而言,要围绕深海、绿色、安全、智能等,推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商务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瞄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能合作、市场拓展、人才服务等方面全链条规划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深圳航运经济发达,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高素质行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赵宝刚认为,设立船员及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需要。他透露,该校计划将大连海事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成海洋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并着力培养船舶经纪、航运保险、航运金融、航运法律仲裁、海事咨询等行业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等。

加快突破海洋关键技术

谈及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应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认为,深圳应在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他建议,联合德国海洋相关科研机构、深圳海洋企业以及本土大学,为深圳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平台。

广东海洋大学海运学院院长贾宝柱则从海空、海面、海岸、海下、海底等方面分享了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考。例如在海空领域,可重点围绕海洋监测领域、海洋信息获取、海洋信息应用等方面需求推动创新;在海面领域,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调查测绘、海洋交通运输,突破海洋平台,智能船舶,高性能船等关键技术。此外,极地船舶、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运输船、科研船、调查船、勘探船等新型特种船舶的研发、设计、生产等问题,也是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南方唯一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海洋牧场初现雏形

发布日期

2020-11-15

 

本报讯 近日,在海城区海洋渔业部门鼓励和引导下,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冠头岭西南侧海面顺利完成首期人工鱼礁投放2 万空立方米,配套的海上综合监测平台正在抓紧设计,实现了广西民营企业海洋牧场建设零的突破,也是目前我国南方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海洋牧场。

为有效保护与恢复北部湾丰富的海洋渔业优势,促进海城区海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海城区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成功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城区社会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海域位于冠头岭西南侧离岸约10 公里处,规划海域总面积8100亩,规划鱼礁建设规模约16 万空立方米,打造以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为主要手段,建设集渔业资源修复、休闲海洋观光及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洋牧场。引进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哲大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作为建设主体,实现了广西范围内首次引进社会资本兴建海洋牧场。

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位于北海市冠头岭西南侧海城区海水养殖D 区,用海面积7200 亩,计划3 年内完成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投放人工鱼礁6.8 万空立方米,配套建设海上移动式综合监测平台1 万平方米,海域环境监测系统1 套,海洋牧场管理系统1 套,总投资2 亿元。在人工鱼礁的选择上,项目充分考虑了有利于马氏珠母贝底播的人工鱼礁设计方案,将积极参与保护、恢复马氏珠母贝原良种源。目前,已顺利完成首期人工鱼礁投放2 万空立方米,计划3 年内完成海上综合监测平台、海域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

据悉,海城区海洋渔业部门组织该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作为广西2020 年推荐项目上报至国家农业农村部,成为目前我国南方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海洋牧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海洋所大数据全球共享

发布日期

2020-11-15

 

本报11月14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数据中心新版门户网站正式上线运行,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共享数据资源,提供数据共享、汇交、应用及计算服务。

中心通过门户网站首次发布特色数据产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温度格点数据集、全球海洋盐度数据集、全球海洋层结数据集、全球海洋热含量数据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全球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分压数据集。

除此之外,还发布了高质量的全球海洋现场观测数据集,涵盖1985年至今的上千万条海洋温度、盐度观测数据。发布海洋数据三维可视化平台,展示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海洋风暴潮可视化预警、绿潮可视化监测、海洋环境预报等应用案例。

大数据中心以“数据认知海洋”为宗旨,旨在面向海洋权益维护、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重大需求,基于“空天海地”一体化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建立印太区域优势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发展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海洋科学数据产品和应用系统,推动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助力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海洋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数据中心获批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青岛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和山东省海洋信息智能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有高性能海洋大数据基础设施,包括超算平台、GPU集群、专有云计算平台和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其中,超算平台峰值计算能力达160万亿次/秒。中心汇聚整合海洋科考船队、水下探测设备、海洋观测网络、卫星遥感、数值模式等多源数据,涵盖海洋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数据资源池,总量达241TB。

 

发布版面

商务

image.png 

主题

厦门:海洋经济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20-11-17

 

编者按:

厦门向海而生,因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是厦门的天然优势和必然选择。自2018 年年底获颁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自20193 月成立后,主动肩负起海洋发展的重任,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做足“大海的文章”。在“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看厦门如何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之路,描绘一张清晰壮阔的国际化大海洋产业蓝图,注解“经略海洋”的厦门担当。

194 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蕴藏着厦门向海图强的梦想。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十三五”期间,厦门市直面海洋产业发展瓶颈和产业技术短板,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核心部件等为切入点,加快自主研发脚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点。

20193月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成立后,促进海洋全面发展更是驶入“快车道”。厦门搭建创新平台,完善财税、金融、产业激励政策,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引导更多资源投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海洋产业蓝图徐徐展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当时,看今朝,厦门涉海企业如何华丽蝶变。

科技赋能:

 “从渔转油”转成行业大牛

从渔业饲料原料到水产品加工进出口再到海洋生物制品,从厦门汇盛食品有限公司到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2001年到2020年的近20年间,公司完成了“鲤鱼跳龙门式”的发展。汇盛生物总经理陈礼毅表示,在海洋经济项目支持下,汇盛生物生产的DHA藻油产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欧盟NOVEL FOOD和美国FDAGRAS双认证产品,也成为伊利集团、蒙牛集团、飞鹤集团、葵花制药、修正制药等企业的独供产品。

眼下,厦门海洋发展大会召开在即,汇盛生物也将携手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搭建海洋微生物菌株构合成生物研发中心。在陈礼毅看来,科技创新需要有“慢火熬好汤”的信念,拿公司与伊利的合作来说,在内蒙古进行原生DHA纯牛奶研发和产业化,从2008年到2018年,包括评估试验方案、人员跟踪、奶牛和牛奶跟踪分析、产品功效学等,整整用了十年,产品才正式推向市场。

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同样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2010年,陈礼毅的父亲甚至变卖了家中的房产、店面、股份来填补公司科研经费的缺口。也正是在最困难的阶段,“海洋局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对公司的支持都很大,每个项目会拨给上千万元科研经费。”公司总工程师钟惠昌告诉记者,这些经费对公司是否能够良性运转至关重要。

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汇盛生物的产值将近1.4亿元,今年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先预估产值将同比增长30%以上,现在增速放缓,但也将近20%

汇盛生物“从渔转油”成为行业大牛,是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生动缩影。此外,蓝湾科技等一批海洋生物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样板”企业;抗菌肽、藻酸盐、虾青素、壳多糖、工具酶、水下机器人和智慧海洋等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形成厦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政企研携手:

品种和品牌或成“鲍”款

 “我们去年拿到了‘绿盘鲍’的新品种证书,研发前后花了12年时间,因为在厦门,我们可以背靠厦门大学鲍鱼育种团队;也是因为在厦门,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在研发前期就给予了扶持。”福建闽锐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闽锐宝)副总经理曾剑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我国鲍鱼的年产量达16.3万吨(2018年数据),占世界产量的90%。作为全国渔业大省,福建省鲍鱼养殖业发展迅猛,2018年鲍鱼产量达到14.5万吨,占全国的83%,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元。曾剑雄认为,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绿盘鲍因其存活率的优势,或可取代皱纹盘鲍成为主养鲍鱼品种。根据厦门大学鲍鱼团队的养殖对比试验数据显示,绿盘鲍的成活率较皱纹盘鲍提高26.8%,夏季耐高温优势尤其显著。也正因为科技“傍身”,该企业所生产的皇金鲍产品更是成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宴会用鲍。

目前,闽锐宝秉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思路,将运营总部、研发中心及销售公司设在厦门市翔安区,并在闽粤两省多地建成苗种繁育基地和海上示范养殖基地,同时持续推出多款鲍鱼精深加工产品,对接天猫、京东等新零售渠道,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事实上,厦门市像这样的苗种生产企业共有150多家。长期以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助推着品牌种苗业的壮大,促进了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在项目的带动下,各企业培育的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黄姑鱼“金鳞1号”、方斑东风螺“海泰1号”、杂色鲍“东优1号”、“西盘鲍”、“绿盘鲍”等获批成为国家水产新品种。同时,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引导渔民个体育苗场加盟企业品牌,提高厦门品牌种苗占有率及经济效益,带动渔民转产就业增收。

倾力招商:

金枪鱼引出总部和产业园

打开“元初到家”小程序,能够在醒目的位置看到大目金枪鱼专业分切宅配到家的选项,大目金枪鱼在马绍尔群岛被捕捞上岸后,第一时间“坐”上飞机,经马绍尔、夏威夷、香港运至厦门。联成远洋渔业集团和元初食品的强强联手,使得中间不再经过第二手,缩短了供应链,更优质、更安全,也迎合了市民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

而“游”到家门口的这条鱼将引出一个总部和一个产业园。7月,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主要领导带队前往联成远洋渔业集团,推介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和招商引资政策,特别针对鼓励金枪鱼等远洋水产品到厦门集散、推动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打造国际水产交易中心等方面的措施进行解读,全程指导项目拓展。

厦门市联成渔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清白说:“我们非常看重厦门的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和整个营商环境,要在厦门延长整个产业链。厦门公司从注册到投产仅仅只花了三个月,事实上集团早有布局,一直在选地方,恰与厦门一拍即合。”

联成远洋渔业集团计划把3000吨超低温冷库以及冰鲜金枪鱼、烟熏三文鱼和特色虾类三条生产线落户厦门,预计年产值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00人。

目前,联成远洋渔业集团与航空公司密切沟通,计划合作开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太平洋岛国直飞厦门的航线,争取推出金枪鱼快运服务。

此外,香港联泰集团和联成远洋渔业集团还拟在厦门成立区域总部,投资建设国际海洋健康产业园,将集团公司旗下的海洋产业、休闲运动和境外旅游等优质板块落户厦门。这有望为厦门市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使其成为厦门蓝色经济招商引资的新增长点。

放眼整个厦门,海洋科技创新东风劲吹,蓝色新动能澎湃不已:2019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实现总产值4430.1亿元,同比增长11.93%;实现增加值1649.03亿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比值为0.520.279.3,呈现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厦门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全面建成“海洋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两港一区”载体建设,培育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奏响了厦门向海图强风帆劲的宏伟乐章,拥抱开放发展新机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前三季度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2592.1亿元

发布日期

2020-11-21

 

新签约涉海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1587亿元

本报11月20日讯 记者今天从市海洋发展局获悉,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592.1亿元,同比增长3.9%;新签约涉海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1587亿元。

自去年开展“经略海洋”攻势以来,市海洋发展局把涉海大项目招商和涉海重点项目推进作为主攻方向。制定出台《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和《2020年海洋领域招商清单》,梳理了10条海洋领域重点产业链条、30类重点产业和22张招商清单,指导全市开展精准招商。前三季度,新签约涉海项目57个,计划总投资1587亿元。其中,签约2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

在全力推进涉海重点项目方面,市海洋发展局梳理了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中鲁渔业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等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1-10月,全市总投资4000多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405亿元,占今年计划投资的93%。

下一步,市海洋发展局将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围绕龙头企业谋划布局,推动一批重点海洋产业形成集聚。依托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打造产值过2000亿元的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产业集聚区。依托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在即墨区打造投资、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总投资43亿元的海洋科技谷项目为主体,结合周边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等生物医药项目,在即墨区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此外,还将围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深海装备制造等领域,谋划推动一批海洋产业集聚区,助推全市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布版面

经济新闻

image.png 

主题

共商海洋发展 共谋蓝色未来

发布日期

2020-11-24

 

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知名企业代表等齐聚2020厦门国际海洋周,聚焦海洋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昨日上午,一场因海而来的盛宴——2020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暨海洋发展大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召开,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促进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的“蓝色风帆”在此打开。

海洋是厦门的生命线,也是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走过了15年历程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已发展成为集高端论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海洋盛会。今年的开幕式首次与海洋发展大会融合举办,充分汇聚了海洋各产业资源,向世界展示厦门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厦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厦门国际海洋特色中心城市。

围绕“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开启蓝色发展新航程”这一主题,各级政府官员、国际嘉宾、专家学者、知名企业等齐聚一堂,聚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发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执委会委员大卫·艾克曼,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尼山·德聂瑞,挪威海洋与极地中心主任简·冈纳·温瑟,巴拿马水产资源管理局局长弗洛·托里霍斯,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主席诺兰·宾蒂·罗斯兰,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副主席孔·维塔纳克,东亚海域环境管理项目组织(PEMSEA)执行主任艾米·冈萨雷斯,东亚海伙伴关系理事会荣誉主席蔡程瑛等国际组织及“海丝”沿线国家代表通过视频参会发言,分享了海洋发展新思路。

面朝大海,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帆已经徐徐升起。会上,25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的重点项目,成为撬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点。这些项目涵盖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现代渔业、智慧海洋、国际港口航运等现代海洋新兴产业,涉及港资、台资、外资、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一批高能级项目,投资金额5亿元以上的签约项目达到14个。

放下手中的签约笔,山东华箭科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创始人关琦说:“我们对比了十几座城市后,义无反顾地落户厦门,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对标一流、强化部门协同、零时差感知我们企业的冷暖、零误差纾解我们企业的困难,让我们感受到了落户厦门、生根发芽的舒适感和优越感。”随着华箭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基地项目的落户,未来5年将引进25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在厦门打造集海洋通信技术、海上5G,孪生数字海洋、卫星物联网与海底机器人为一体的国家级海洋通信行业龙头。

2025年建成海洋强市,2035年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已经明确,风帆已经扬起。全市上下主动投入建设海洋强市的生动实践,为探索“人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厦门智慧。据悉,我市拟成立市海洋发展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海域海岛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海洋综合管理重大决策、重要规划和重要政策的统筹协调。各部门建立海洋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各区相应成立海洋工作机构,形成共同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关】

投入真金白银 扶持海洋新兴产业

《厦门市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

本报讯 (记者吴晓菁)作为海洋发展大会的配套文件,《厦门市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昨日正式发布。四个方面共十八条措施,条条干货,招招硬实,用真金白银、实质举措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被认定为海洋龙头企业

可获30万元补助

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现代特色渔业、渔村休闲旅游产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是此次扶持的重点。比如,对符合我市科技和产业扶持补助条件的智慧海洋产业,按相应最高档次予以补助;对经省级评定纳入国家特色小镇清单名录的,市特色小镇专项资金每个给予1000万元支持。

企业被认定为我市海洋产业龙头,可获得一次性补助30万元。此外,海洋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项目(与本企业无投资关系)所发生的评估、审计法律顾问等前期费用及并购贷款利息予以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最高可获1500万元补助

《措施》提出加大海洋新兴产业科技投入、支持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海洋创业载体建设3条措施。

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含增资扩产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总投资的三分之一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1500万元。

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重大示范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重点产业化项目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总投资的三分之一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2500万元。

对新认定的海洋类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其他法人单位建设的,给予每家100万元支持;依托民营企业及“三高企业”建设的,给予每家200万元支持;对新获批的海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资助。

新认定为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别给予30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省、市级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

鼓励拓展两大渔港

推动渔港经济圈融合发展

《措施》积极推动渔港经济圈融合发展。比如,在高崎渔港打造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端水产品交易中心;在欧厝渔港,开展国家级中心渔港规划和建设,并以此作为海洋高新产业的起步区,加快建设中国大洋样品馆和海洋科考船综合保障基地,形成经济集聚效应。

在政策服务保障方面,《措施》提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经营贡献奖补、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信贷支持、扩大产业基金规模、鼓励海洋人才引进、支持海洋人才培养7条措施。

【声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会主席章新胜

搭建机制平台 增进沿海国家互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海洋;同时,海洋也需要人类的尊重和爱护。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一直致力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可持续的生产力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障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可持续的和公平的。

我们希望以蓝色经济为主线,强调海洋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共建一种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新型海洋合作模式,为凝聚共识、增进沿海国家互信,搭建重要的机制平台。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执委会委员大卫·艾克曼(David Aikman)

在蓝色发展新航程中更深入合作

海洋每年给全球的经济贡献值达1.5万亿美元。最新研究发现,在接下来的30年中,如果在重要的海洋行动中投资1美元,则至少可以带来5美元甚至更多的全球收益。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发展将造福我们和子孙后代,要继续依靠健康海洋资源谋求生计和福祉。

在蓝色经济发展的机遇下,我建议动员全球商界、政府、倡导者和学术界领袖共同努力,找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之间的关键平衡点,期待在蓝色发展新航程中有更深入的合作。

挪威海洋与极地中心主任简·冈纳·温瑟(Jan-Gunnar Winther)

开展良好互动 完善海洋管理体系

我参与主持编写了关于海洋综合管理的蓝皮书。我们发现,厦门海洋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完备的海洋立法体系和海上综合执法机制。只有政策和科学良好互动,才会有良好的海洋管理体系;同时,公众意识和信息共享也非常重要。借鉴中国各地实施的河长制,我倡议建立湾长制,赋予一个综合机构进行海岸带管理。此外,综合管理需要陆海统筹,海洋的管理和陆地的管理应该充分衔接。

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主席诺兰·宾蒂·罗斯兰(Noraini Binti Roslan)

扩大“蓝色朋友圈” 打造美好家园

一直以来,厦门致力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其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作为“厦门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正因如此,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以下简称“PNLG”)秘书处永久设在厦门,旨在推动东亚区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通过PNLG秘书处的全力推动,已成功吸纳10个国家的54个成员,“蓝色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希望厦门进一步发挥国际性海洋城市的优势作用,借助PNLG平台积极推动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构建更为紧密的蓝色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美好蓝色家园。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兼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

与国际社会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近日,联合国“海洋十年”实施计划正式发布,这一计划将在全世界掀起一场大规模海洋科学行动,它与中国政府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一致,我们积极参与并编制实施中国行动方案,与国际社会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接下来,我们将共同推动以创新研究深化对海洋的综合认知,共同推动以知识融合支撑海洋可持续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共同推动以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增进海洋福祉的合作行动。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斌

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达威集团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厦门企业,我们的主导产品与海洋密切相关,在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资金的助力下,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厦门海洋产业龙头企业,我们有充分信心伴随厦门海洋产业的发展大潮做出更大的成绩。厦门海洋生物制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要培育和引进人才,为产业提供第一资源保障;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金高效投资,形成政策牵引、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冯波

深化合作 实现无缝对接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厦门投资及拓展业务由来已久。作为厦门港资深合作伙伴,我们愿意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通过加强港航产业新技术应用,共同挖掘邮轮产品、延伸邮轮服务链条,推动“丝路海运”国际贸易物流新通道建设,共同为市场和客户提供综合航运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制造、流通和消费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优势,促进厦门海洋产业从“蔚蓝”走向“深蓝”。

香港联泰集团行政总裁、港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亨利

和厦企走出去 探索建立海上牧场

联泰集团的创建和发展都是围绕太平洋进行的。我们拥有约150艘远洋渔船,它们在帕劳、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等岛国的太平洋海域作业,主要捕捞黄鳍和大目金枪鱼,并经营基地、加工厂等业务。福建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根”之所在,过去40年来投资从没间断。今年,我们在厦门投资兴办厦门水产品加工厂,将太平洋新鲜、优质的金枪鱼运回厦门加工,这个项目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计划把太平洋地区和沿岸的各种资源,分门别类引入厦门,预计总投资额30亿元左右。我们还希望和厦门水产养殖企业一起走出去,在太平洋岛国探索建立海上牧场,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及海洋科研相关机构,探讨设立海外科研所的可行性。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地学部主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戴民汉

创新科研模式 赋能产业变革

海洋科技水平是经略海洋的重要基础。厦门是中国海洋科教的发祥地,具备极佳的“三海”(海洋、海丝、海峡)优势。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坚持蓝色经济绿色发展道路,依托现代科技及人海融合发展理念,把握未来产业与海洋深度融合的重大战略机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以厦门为主基地辐射区域、链接全球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网络,通过创新科研模式赋能产业变革,实现社会发展革新。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吴晓菁

 

                       钢 铁



发布版面

观点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如何实现有效减排?

发布日期

2020-11-02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都是我国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火电之后,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延伸到钢铁行业。根据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那么,钢铁行业目前超低排放推进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钢铁行业未来如何实现有效减排?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

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中还存在一些不太规范的问题,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与煤电相比还有差距。

中国环境报:经过多年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治理改造之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规模和环保水平如何?

刘涛: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钢铁产量近几年一直在增加。以2019年为例,钢产量达到9.96亿吨,同比增长8.3%。今年8月,我国粗钢日产量达到了306万吨,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全年钢产量将突破10亿吨。

2000年后,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动速度加快。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量超过两公斤,现在已经下降到0.6公斤以下,降幅超过70%。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很多环保改造,包括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等。实际上,2012年发布的《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值已经与欧美国家的标准要求持平。但问题在于,我国钢铁产能的总量太大,特别是重点区域内钢铁产能占比过大。

从布局来讲,河北省占全国钢铁产量的1/4,“2+26”城市的钢产量在全国占比近40%,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占比超过60%。虽然企业环保水平在提升,吨钢排放量降幅明显,但排放总量依然很大,重点区域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既要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又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实行超低排放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环境报:据您了解,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展如何?这个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刘涛:当前,钢铁行业正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我认为,按照《意见》要求如期完成任务不成问题,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中还存在一些不太规范的问题,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与煤电相比还有差距。

煤电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主要由五大电力集团推进,控制相对较为严格。但我国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低,60%以上的为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在环保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有的虽然上了设施,但运行不稳定,影响减排效果。比如,2018年底,部分地区就要求相关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完成后,确实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改善,但我发现,一些设施的运行效果还不够理想。

还有一些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的档次比较低,就像买了一个比较破旧的二手车一样,不可能花太多钱将它改造成非常好的车。所以,要根据企业装备水平情况,有的在末端搞超低排放,有的则需要督促淘汰一些落后装备。

去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技术指南》,这将有助于规范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钢铁行业环保治理工程中还存在哪些短板?

刘涛:目前,钢铁企业的监测监控体系还不完善,缺少核查验证。电厂的排放源相对较少,钢铁企业在线监测动辄就是几十套设施,运维压力很大。在无组织排放方面,还没有完善的监测监控体系,一些环节需要视频监控,目前也是缺失的。比如,运输物料的货车在离开企业料场时,按照要求需要进行车辆冲洗,防止粉尘污染。但我们在一些地区的调研中发现,企业料场进行清洗的车辆很少,洗车设备大多成了摆设。

我国短流程炼钢仅占全部产能的10%左右。“十四五”时期,废钢利用将会大幅增加。与长流程相比,短流程在碳减排方面效果显著。

中国环境报:在交通运输方面,钢铁行业要实现有效减排,需要如何努力?

刘涛:钢铁生产很特殊,生产1吨钢带来的运输量巨大,通常外部运输量超过5吨,内部运输量也在5吨左右。也就是说,全国10亿吨钢的产量,需要近100亿吨的运输量来支撑。从排放来讲的话,钢铁企业运输环节污染物排放量占整体排放量的20%。

交通运输问题这些年比较突出,“公转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铁路建设中涉及的很多问题不是企业能够决定的,比如路网协调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铁路建成后,企业的运费成本可能会增加。据我了解,邯郸一家钢铁企业进行测算后发现,由汽车改为铁路运输后,1吨铁矿石的价格约增加50元。以此计算,每年上千万吨铁矿石的运输量,每年就需要增加几亿元的成本支出。因此,“公转铁”的有效推进还需要在铁路运价和公路运价上进行调整。

在生态环境部印发的《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运输方式也是对企业进行绩效分级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绩效分级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来临时,是否需要停产。所以,企业对于“公转铁”还是比较积极的。据我了解,目前很多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处在可研或者环评阶段。

中国环境报:与长流程炼钢相比,短流程的污染物排放更少,但我国长流程占多数。如果要对流程结构进行调整,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刘涛:目前,我国短流程炼钢仅占全部产能的10%左右。这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我国废钢量比较少,二是电价成本较高。国外的钢材主要用在机电产品上,回收周期较短。我国虽然钢产量和使用量很大,但主要用作基础设施建设中,回收周期较长。经过时间的积累,我国的废钢产生量有望在近几年迎来爆发期。目前,废钢进口受到固体废物进口政策的限制。为了尽快改变对废钢进口的限制、进口对环保无影响的优质废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启动了《进口再生钢铁料》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认为,“十四五”时期,废钢利用将会大幅增加。与长流程相比,短流程在碳减排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国家相关政策也在鼓励短流程项目的建设。比如,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产能置换政策中,如果是建设短流程项目,可以进行1:1产能置换。如果建设长流程项目,产能置换比例为1:1.5。此外,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工作推进,电价方面也可能会有松动,从而降低成本。

刘涛,总理基金“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冶金课题的骨干成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发布版面

消费

image.png 

主题

钢铁业为经济回暖重磅背书

发布日期

2020-11-02

 

“据测算,今年前9个月,粗钢表观消费量达7.69亿吨,同比增长8.94%,增幅比前8个月扩大1.7个百分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的启动和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复苏拉动了钢材需求增长,钢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在钢协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表示。

钢价回升:经济回暖的标志

前三季度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产量小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分别达78159万吨、66548万吨、964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5%、3.8%、5.6%。从具体季度看,第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7%,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0.3%。屈秀丽表示,今年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稳定经营“双线”应对,保持了钢铁生产平稳增长、价格小幅回升、效益逐步好转的行业运行态势,但也面临原燃料价格保持高位、成本上升、出口下降等困难。

钢材价格逐步回升,总体水平低于去年。据钢协监测,9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05.99点,同比下降0.09%。其中,长材指数为108.74点,同比下降2.76%;板材指数为105.50点,同比上升3.19%。今年前9个月,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102.44点,同比下降5.66%。从分月情况看,4月份起,钢材价格呈逐月回升走势。

 “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屈秀丽表示,据钢协统计,今年前9个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33970亿元,同比增长5.44%;销售成本30661亿元,同比增长6.13%,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079亿元,同比下降7.27%;利润总额1375亿元,同比下降9.46%,降幅呈大幅收窄态势;平均销售利润率4.05%,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从分月情况看,6-9月连续4个月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9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达63.3%,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助力双循环适应新需求

 “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完整、最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具有产业链相对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自主性较强的产业优势,具备‘制度有优势、政策有空间、市场有潜力、产业有基础、投资有方向、改革有目标’的有利条件,钢铁行业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满足下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屈秀丽指出,中国已经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快速复苏,带动钢铁需求显著增长。后期,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六稳”“六保”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将为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据中钢协预测,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在国家“六稳”“六保”政策落实的带动下,下游钢材需求也将继续恢复。但随着北方天气转冷,用钢需求强度将有所减小,钢铁产量增幅将有所回落。据中钢协旬报统计测算,10月中上旬,全国粗钢日产约305万吨,环比略有下降,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超过10亿吨,同比增长3%~5%。保持国内市场供需平衡,是钢铁行业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钢铁企业要抓住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机遇,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优化产品结构,充分满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生的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记者 何晓曦)

 

发布版面

国内市场

image.png 

主题

9月份我国钢铁原料价格以下调为主

发布日期

2020-11-03

 

9月份我国钢铁原料价格以下调为主,炼焦煤和焦炭价格因部分地区供应偏紧而小幅上涨;废钢和铁矿石价格受市场预期及高炉开工率下降等因素影响,价格出现较明显下滑。

炼焦煤

9月份,我国炼焦煤价格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其中,山东、山西及内蒙乌海地区部分市场炼焦煤价格小幅上涨,涨幅20-50元/吨,其他地区价格多以稳为主。目前炼焦煤市场供应,尤其是主产地山西地区供应相对宽松,仅局部地区供应略偏紧,价格调涨。中秋及国庆双节后,焦化厂开工率高、利润高,多数焦化厂积极存煤补充库存满足冬储需求,需求相对较好,预计在今年的剩余时间内炼焦煤需求有望持续好转。

供应

8月份,我国原煤产量3.26亿吨,同比下降0.1%,降幅较7月份收窄3.6个百分点。1-8月份,我国原煤产量24.45亿吨,同比下降0.1%。内蒙古煤管票严管、陕西安全检查等持续制约产能释放,在国家“六稳”“六保”的前提下,我国原煤产量变化不大,煤炭供应情况基本稳定。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8月份我国炼焦煤进口量同比下降20.9%至717.2万吨。其中,从蒙古进口炼焦煤最多,为307.3万吨,同比下降17.7%;从澳大利亚进口量排名第二位,为301.8万吨,同比下降32.9%。

利润

9月份,炼焦煤价格整体以稳为主,行业利润波动不大,其中,山西炼焦煤平均毛利润350元/吨左右,环比基本持平。由于下游需求持续向好,预计炼焦煤价格有望整体上涨,从而带动利润提升。

预测

目前焦化企业需求较为旺盛,短期内预计炼焦煤价格或仍保持稳中上涨态势,上涨地区有望扩大,但考虑主产地山西炼焦煤供应仍相对充足,因此炼焦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焦炭

9月份,焦炭价格延续8月末的涨势,经历两轮上调,共上涨100元/吨,需求情况良好。截至9月底,华东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承兑价1915元/吨,环比上涨100元/吨,涨幅5.5%。价格上涨,焦企利润进一步提升,开工积极性较高,邯郸、唐山地区虽短暂限产,但对供应实际影响有限。下游钢厂普遍维持高位开工,采购积极,焦企库存偏低,挺价心态较浓。钢材价格持续震荡,钢厂利润水平不佳,对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较为抵触,焦炭价格暂时趋于相对平稳。

供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8月份我国焦炭产量4128万吨,同比增长2.9%;1-8月份,我国焦炭产量31030万吨,同比下降1.4%。进口方面, 8月份,我国焦炭进口量为38.8万吨,同比增长519.3%,环比下降5.2%。

库存

卓创统计,9月底河北地区主流钢厂焦炭平均可用天数约为10.6天,环比下滑0.6天。钢厂开工维持高位,采购积极性较高,但受运输及供应偏紧影响,钢厂库存有一定回落。

9月份,山东港口焦炭库存继续下降,截至9月底,日照港港口库存90万吨,环比下降6万吨;青岛港港口库存116万吨,环比下降12万吨;山东港口总库存236万吨,环比减少18万吨,降幅7.1%。目前焦炭正值需求旺季,贸易商仍有集港可能,预计短期内山东港口总库存小幅下降。

利润

截至9月底,山西焦企月均利润为298元/吨,环比上升69元/吨。短期来看,炼焦煤价格稳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焦炭价格继续上涨会有一定阻力,预计焦炭利润有稳中有降的可能。

预测

在利润的驱使下,目前焦化企业开工率仍维持高位,供应呈现增多趋势。由于下游企业利润明显下滑,钢厂抵触心态较浓,部分钢厂开工率略有下降,预计短期内需求将有所减弱,价格或将震荡偏弱。不过目前焦化企业库存维持在低位水平,焦炭价格并不具备大幅下跌的可能。

铁矿石

铁矿石价格今年3月份开始上涨,到9月份价格逆转,9月底铁矿石报价118.95美元/吨,环比下降5.4美元/吨。前9个月普氏铁矿石价格最大波动幅度69%,其中,9月份普氏指数均价118.43美元/吨,同比上涨27.46%。

供应

因铁矿石价格相对偏高,矿山企业利润相对较好,国内铁矿石供应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8月份,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7699.9万吨,环比增加397.2万吨,增长5.4%;同比增长4.8%。1-8月份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56217.9万吨,同比增长3.5%。

8月份中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下降至10036万吨,同比增长5.8%;1-8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75991.5万吨,同比增长11.0%。

9月份,我国铁矿石需求依旧保持相对高位,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增加。截至9月底中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量为1.16亿吨,同比下降440万吨,环比保持上升趋势(见图1)。

image.png 

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855万吨、9485万吨和119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8.4%和11.3%;1-8月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58940万吨、68889万吨和844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3.7%和4.8%。

卓创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开工率仍在高位,截至9月底,建材企业高炉开工率89.15%,环比下降,但比上年同期高2.49个百分点,。

预测

9月份国内钢铁企业经过7-8月份备货后,“金九银十”对铁矿石需求下降,历年同期如此,价格整体下移。从供应来看,国际矿山依旧加大对中国出口,供应相对宽松,而高炉开工率下降,环保限产,部分城市或提前进入采暖季限产,铁矿石需求预期下降,短期内价格依旧将偏弱震荡。

废钢

9月份废钢价格先涨后跌,9月底卓创废钢价格指数953.43点,环比下跌1.85%,自4月份废钢价格持续走高,到9月中旬价格创出新高,9月下旬废钢价格随钢材价格震荡下跌。

需求

据卓创统计,全国189家样本钢厂9月份废钢总到货量1189.89万吨,环比增加55.27万吨;废钢总消耗量约1166.71万吨,环比下降5.78万吨;截至9月底,废钢库存量约420.88万吨,环比增长35.73万吨。

价差及利润

9月份,我国螺纹钢与废钢价差小幅波动,电弧炉生产企业持续三个月处于亏损的状况有所缓解,截至9月底,价差为1215元/吨,环比下降40元/吨。9月份废钢到货量有所增加,需求并未明显上涨,电弧炉生产仍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截至9月底,卓创监测电弧炉企业吨钢盈利10元/吨。开工率下滑至61.6%,较8月末下降3.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14.9个百分点。

预测

9月初废钢价格继续冲高,至9月中旬创年内新高,随后钢材价格下降,废钢价格转为下跌,需求逐步下降,预计短期内国内废钢供应紧张的局面会缓解,价格或延续震荡下跌趋势。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image.png 

主题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行业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

2020-11-04

 

——超低排放与节能技改、绿色金融供需对接服务活动侧记

10 月29 日,十九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回味。全会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中全会讲话言犹在耳,10 月30 日,由国家节能中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环保金融联盟和中国宝武集团有限公司四方共同主办,国发集团环保节能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超低排放与节能技改、绿色金融供需对接服务活动”在北京华融大厦举办。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教授、钢铁企业代表、节能环保技术和服务企业、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人员共计300余人济济一堂,共商共议超低排放标准的推进,观摩学习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力促绿色金融向钢铁行业体质增效的倾斜。活动可谓干货满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在致辞中指出,钢铁行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日益严苛,探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十分迫切。绿色发展超低排放不是钢铁行业落实国家基本要求的权宜之计,而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长久之策。钢铁行业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原料、运输、生产、回收等全过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中国钢铁工业打造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绿色将成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主任发来致辞表示,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各国纷纷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最快捷、最经济、最干净的第一能源,节能、提高能效已成为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选择。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超低排放先进节能新技术的创新难度大,市场化推广程度不够深入、进度相对较慢等问题。受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有效评价体系、技术改造融资难、政策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很多应用效果好、节能潜力大的技术遇到了推广难、选择难等突出问题,制约了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和技术进步进程,而融资难也进一步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环保处处长蒋靖浩公布了一些数据:与2005 年相比,2018 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694 标煤降为555 标煤;吨钢耗水由8.6 吨下降到2.75 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7.88%,重点钢企吨钢外排废水量由4.71 吨下降到0.74 吨,下降了84.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 千克下降到0.53 千克,削减幅度达到81.3%,吨钢烟粉尘排放2.18 千克下降到0.56 千克,削减幅度74.3%。

钢铁行业与国外行业水陆运输不同,我们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目前钢铁货运量为40 亿吨以上,颗粒物排放非常突出,占到钢铁企业自身总排放量20%以上。为加快优化运输结构,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沿江港口与沿海港口的联动。近期环资委还明确了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领域,“十四五”的节能目标任务,积极应用市场化手段,深度挖掘潜力,以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节能诊断和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节能的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项目处处长佟彦超透露,目前全国共有229 家企业,6.2 亿吨粗钢产能已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另外重点地区165 家,5.2 亿吨粗钢产能也基本上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教授张欣欣,将钢铁行业节能增效的具体技术带到了现场,他精细地讲解了立式热回收焦炉和两段换热式焦炉,以及烧结和炼铁工序的改进,还特别介绍了利用氧气高炉鼓风的新技术应用趋势,引发了在场人员的浓厚兴趣。“低碳规划是基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院党委书记李新创一语中的。他指出中国钢铁的碳排放占全国15%以上,钢铁行业必须要度高度重视,按照国家的战略,特别碳是强制性指标,从体制、能源、技术都要改进。“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链、降低钢材消费及提高利用率、突破性低碳冶炼技术,这五个方面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李新创认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行业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达到高的低碳早得很。他坦言现在行业有环保队伍,没有低碳队伍,希望大家多多重视。

会议还就产融结合、银行业在钢铁低碳发展方面大有可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对接。

会议结束,记者还在为钢铁这一大宗产品的物流如何实现减碳而思索,对比十九届五中全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感觉到大宗产品物流的任重道远且时间紧迫。

 

发布版面

聚焦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景气略有回升 11月国内市场或将窄幅震荡

发布日期

2020-11-04

 

10月份受需求有所放量、环保限产趋严、成本支撑明显等因素影响,国内钢铁市场呈现震荡反弹局面。

之前钢铁行业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正增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0年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至9月份,钢铁行业连续4个月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同比降幅明显收窄。1月份至9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33970亿元,同比增长5.44%;利润总额1375亿元,同比下降9.46%,但降幅较1月份至8月份大幅收窄。9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63.30%,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表示,钢铁企业效益持续好转,既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复苏拉动钢铁需求持续增长,也受惠于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如,国家重大投资项目陆续启动,以及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快速复苏等。

钢铁行业未来走势如何?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认为,10月份国内钢铁市场震荡反弹;铁矿石价格下跌使得成本对后期钢价的支撑力度略有减弱。

她表示,11月份北方地区逐步进入施工淡季,建筑钢材需求将逐步减弱,制造业用钢需求保持平稳,但高产量释放下市场供应压力不减;预计11月份国内钢铁市场或将窄幅震荡。

市场采购节奏时快时慢

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统计发布的2020年10月份钢铁流通业PMI总指数为48.7,比上月回升1.0个百分点。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葛昕表示,10月份钢铁流通企业销售量指数和订单指数分别为48.7和48.1,分别较上月回升2.5和2.2个百分点,在收缩区间内有所回升,反映出市场依然处于传统的银十旺季,下游需求放量最终落地,工地施工进度有所加快,但市场采购节奏时快时慢。

他指出,“从分类指数看,构成钢铁流通业PMI的10个分类指数8升2降,其中销售量、销售价格、总订单量、采购成本、到货速度、融资环境、企业雇员和走势判断8项指数回升,而库存水平和采购意愿2项指数下降。”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份钢铁流通企业库存指数为46.0,较上月下降3.1个百分点,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葛昕分析,从规模来看,样本钢铁流通企业库存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年销量大于100万吨和在50-100万吨的钢铁流通企业库存下降最为明显,而样本企业中年销量在10-50万吨和10万吨以下的钢铁流通企业库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表明国内钢材市场旺季依然存在,下游终端采购需求明显放量,市场流通环节走货较为顺畅。”

从先行指数来看,2020年10月份钢铁流通业采购意愿指数为47.5,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在收缩区间内略有下滑。走势判断指数为49.1,较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在收缩区间内明显上升,反映样本企业对后期市场谨慎乐观。

他表示,10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呈现震荡反弹的走势,月初,在下游采购需求明显放量和钢材成本明显高企的共同作用下,国内钢材市场开启了反弹之路,但随着市场成交节奏的放缓,钢市也进入了小幅调整的局面。月末,市场成交再次放量,使得钢市重回上涨局面。

从供需关系来看,钢铁供给依然维持较高水平。10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开局良好,下游需求放量明显,带动钢市明显反弹,但随着市场成交节奏的放缓,高价位开始松动,这样也使得钢铁生产企业陷入了举棋不定的态势,钢铁企业生产积极性略有不足,但钢铁产量释放仍将维持在高位。

据兰格钢铁网调研数据显示,10月份前三周全国百家中小钢企高炉开工率为86.4%,较9月份(87.0%)下降0.6个百分点,但依然高出去年同期7.2个百分点。

从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旬产来看,10月上中旬,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旬产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表明国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已经受到环保限产政策的制约,但目前限产效果并不显著,钢铁生产企业的产能释放依然具有一定的惯性。因此,10月份钢铁产量将维持在一定的高位。

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估算,10月份全国粗钢日产将可能在305万吨左右,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粗钢旬产将可能在215万吨左右。

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国内传统的投资行业依然是钢材需求的重要支撑。

葛昕分析,首先,国内房地产行业由于受到融资政策收紧的影响,四季度地产投资增速存在再次放缓的风险。其次,对于基建投资而言,虽然前三季度基建投资恢复明显,但后劲有所不足。

据统计,前三季度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公路水路完成投资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铁路固定资产投资5531.23亿元,同比下降0.26%;全国电网工程投资2899亿元,同比下降1.8%。

他认为,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基建工程进度将有所放缓,钢材的使用强度将有所下降。同时,制造行业的用钢需求依然维持较好态势,但四季度国内需求将从旺季逐渐转向淡季,整体的用钢需求将会逐步减弱。

 “上有产量压制,下有成本支撑”

进入11月份,随着北方天气日益转冷,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建筑钢材需求将逐渐转弱。

王国清表示,板材需求在制造业加快恢复中仍平稳释放。此外,“取暖季即将来临,尽管今年分级管理指标更加细化,天气预警等级划分增加,但在重污染天气停限产比例方面要弱于2019年,加上2020年全国有228家钢铁企业6.1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符合超低排放标准的企业逐渐增多,也会减弱减排措施实施效应,后期市场供需关系仍面临压力。”

而且,当前随着铁矿石供应向宽松转变,成本对钢价的支撑作用有减弱趋势。“上有产量压制,下有成本支撑”,她预计11月份国内钢材市场将呈现窄幅震荡的局面。

 “11月上半月工地赶工现象将会再次出现,但进入下半月后,随着北方进入冬季,工地施工节奏开始减缓,而南方市场将依然保持一定的施工强度。短期来看,高成本的支撑仍然较强,但高供给的压力也依然存在,使得钢市陷入窄幅盘整的局面。综合来看,下周钢市将会震荡趋强。”葛昕表示,11月份钢铁行业景气度在收缩区间内略有回升,表明传统需求旺季将逐步转向淡季,下游需求采购节奏放缓,需求的强弱成为市场第二因素,而环保限产或将成为焦点。

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周价格预测模型数据测算,下周(2020.11.2-11.6)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将震荡趋强,长材市场价格将小幅上涨,型材市场价格将小幅波动,板材市场价格稳中趋弱,管材市场价格将稳中趋强。兰格钢铁全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预计在150.0点附近波动,钢材均价在4130元左右,平均波动10-80元左右;其中,长材价格指数预计在158.9点附近波动,上涨0.7点;型材价格指数预计在151.3点附近波动;板材价格指数预计在141.8点附近波动,下滑0.1点;管材价格指数预计在153.6点附近波动,上涨0.2点。

四季度基建投资或有上行空间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王静认为,基建投资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内生动能的持续恢复,三季度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接近,政策向基建进一步倾斜的可能性降低。但是,财政政策存在时滞效应,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及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的投放落地和项目开工建设,前期政策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应将延续至四季度以及明年。

她表示,四季度由于去年同期基数下降,资金加快落地,基建投资增速或有上行空间,带动相关钢材的需求。细分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市政工程、生态环保等类型的项目建设不仅对长材需求形成拉动,对板材需求也有带动。

长期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基建投资仍具韧性,但由于前些年我国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年度投资规模重回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她认为,随着新基建投资力度加强,基建投资中钢材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其中的轨道交通、特高压建设用钢规模化供应,其他领域的钢材需求则更加分散且多样化,钢铁企业可从中挖掘更多市场机会。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前三季度钢铁行业运行告诉我们什么?

发布日期

2020-11-05

 

10月2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三季度信息发布会,对2020年前三季度钢铁行业运行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会议披露的信息不难看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钢铁保持了生产平稳增长、价格小幅回升、效益逐步好转的运行态势,实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快速复苏,还与世界分享了中国钢铁市场的繁荣。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钢铁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明晰中国钢铁对世界钢铁发展的贡献。这将为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清障筑基。

首先,中国经济快速复苏为中国钢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带动中国钢铁产量增多。中国钢铁也在支撑国民经济强势恢复中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5%,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成功实现由负转正。10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经济将增长1.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得益于此,中国钢铁产量在内需不断释放的利好形势下逐月增加。今年前9个月,中国粗钢产量达到7.82亿吨,同比增长4.5%,但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94%。彼时,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3.47亿吨,同比下降3.2%。中国粗钢产量已占全球的58.1%。可以说,占据世界钢铁“半壁江山”的中国钢铁不但没有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反而依靠国内强大的市场实现了阶段性供需动态平衡。我们必须承认,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长完全是中国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从目前已经恢复至合理水平的钢材库存看,也能印证这一观点。

其次,中国钢铁对世界钢铁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是中国钢铁为其他国家钢铁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今年前9个月,中国钢材出口同比下降19.6%,进口同比增加72.2%,钢坯进口同比增长近10倍;自6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呈现粗钢净进口态势。这是中国钢铁自2009年金融危机后再一次出现粗钢净进口现象。实际上,中国钢铁消费强度提升完全是依靠国内大循环,全部在中国内部消化,非但没有为全球钢材市场带来消费压力,而且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消纳了其他国家生产的钢铁产品,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既是我国经济韧性的体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钢铁市场的体现,也为疫情影响下的世界钢铁行业复苏做出了中国贡献。

二是中国钢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带动了全球钢铁行业的复苏。2016年~2018年,中国钢铁累计化解1.5亿吨以上粗钢产能,取缔1.4亿吨“地条钢”。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事实证明,中国粗钢产能减幅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大于全球粗钢产能累计降幅。其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使中国钢铁企业受益,也有效带动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得到了全球钢铁行业的认可。目前,中国钢铁正在进行世界上最透明的产能置换。在这个全球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中,中国正采取涉钢产能减量置换并进行网上公示的严格措施,严控新增产能。据统计,近3亿吨产能将在5年内减量更新。10月22日,工信部表示,拟将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由不低于1.25∶1提高到1.5∶1,非环境敏感区域减量置换比例具体明确为1.25∶1,进一步加大通过产能置换压减产能的力度。可以说,中国钢铁化解过剩产能的力度与决心属世界之最,成效有目共睹。

最后,中国钢铁将在“十四五”时期更有作为。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钢铁生产的复苏状况并不均衡,中国钢铁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应该看到,中国钢铁一直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近期,中国政府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必将促进今后若干年中国钢铁产量仍将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同时,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所带来的新要求,中国钢铁将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推动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目标不变、力度不减、信心不移。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即将开局。中国钢铁将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的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的行业三大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紧抓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更好地布局谋篇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继往开来的持续努力,中国钢铁不仅将成为畅通国民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还将为世界钢铁行业的持续繁荣贡献中国力量,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加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节能环保·科技装备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

2020-11-09

 

“钢铁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部门”“钢铁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这是记者近日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大国,粗钢产量连续20余年全球第一,与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排放量约占工业总耗能的15%

钢铁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部门,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按照目前的产能估算,烧结矿消耗量超过15亿吨。烧结矿工序的能耗约占钢铁生产工艺总能耗的12%-15%,仅次于炼铁工序。而目前,我国烧结矿显热回收受到技术瓶颈制约限制,回收率不高,一般小于30%,若该显热能回收超50%,则每年可节省能耗折算标准煤超1000万吨,增效价值客观,余热利用潜在效益巨大。

在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环保处处长蒋靖浩看来,与国外对比看,我国钢铁行业的环境保护水平与先进产能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依然存在,排放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对废气污染物的治理主要停留在关键污染物指标的超低排放整改上,而工业发达国家先进钢铁企业对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治理基本完成,正致力于第三代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大,是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战场。”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张欣欣表示,世界主要产钢地区和国家如欧盟、日本等都启动了相应的降低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行动计划,低碳化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钢铁行业是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首批8个重点行业之一,企业将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税的压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院党委书记李新创表示,“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市场空间仍会进一步扩大。预计钢铁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项目800个,累计投资320亿元;钢铁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项目900个,投入资金180亿元;高炉煤气精脱硫项目950个,预计投资100亿元。

诸多因素制约钢铁超低排放

钢铁行业具有系统性强、产业链长的特点,同时钢铁行业也是消耗大户,是超低排放节能技术改造的重点领域。虽然全国6.1亿吨钢铁产能已开始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但仍有大量企业未开展相关改造工作,或者改造不到位,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仍然任重道远。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钢铁规模巨大产能中,优势产能、绿色产能并不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很少。”李新创直言,不同企业环保设施装备水平、治理管理、现场环境相差甚远。全国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只有首钢迁钢、太钢两家。“此外,环保欠账较多,管理水平较低的钢铁企业的吨钢排放量是首钢迁钢的20-30倍。部分区域钢铁产能过度集中,吨钢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不及粗钢排放量增长速度。”

业内人士还指出,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亟待加强,智能化车间、无头轧制、低碳炼铁等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耳熟能详的量子电炉、康斯迪电炉、ESP等工艺设备均是引进。”李新创说。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项目处处长佟彦超表示,近期调研几个钢铁大省发现,有些钢企在清洁运输、环境管理、在线监测运行和规范化方面都有很多薄弱点,还有部分钢铁企业没有按照可用性技术指南进行改造,达不到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甚至有些企业在评估监测时弄虚作假。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看来,节能新技术的创新难度大、市场推广深度不够、技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有效评价体系、技术改造融资难等因素均制约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推广。针对业内普遍反映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投入低、改造技术不成熟等问题,相关单位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旨在为钢铁行业搭建节能环保技术和资金供需交流对接平台,推动节能环保项目落地。

针对评估监测过程弄虚作假等问题,生态环境部门将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未来我们将会公布一批案例,将企业和评估监测机构纳入黑名单,对达到超低排放改造要求的钢铁企业在生产、环保监管、社会信用等方面,给予货真价实的好处。”佟彦超说,近期商务部联合生态环境部,计划在近期推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宝武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建设再添动力

发布日期

2020-11-10

 

本报讯(记者 朱晓波)11 月8 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央企交易团宝武分团“铸梦百年,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主题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欧冶工业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冶工业品)揭牌仪式成为该活动首秀。同期举办的还有中国宝武旗下公司采购集中签约和“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国际论坛。

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陈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戎之勤,中国宝武党委常委兼宝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邹继新,中国宝武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郭斌等领导为欧冶工业品揭牌;央企电商联盟代表,西门子、一重、鞍钢、西域供应链等国内外合作伙伴、钢铁企业、电商平台公司、生态圈伙伴代表,上海市、宝山区相关委办和媒体代表共计270 人参加了揭牌活动。

欧冶工业品董事长、总裁王静以“创建工业品供应链新生态”为题,做新平台、新模式展示发布。据介绍,该公司在今年9 月29 日正式注册成立,由中国宝武、宝钢股份、马钢股份、八一钢铁、韶钢松山、鄂城钢铁、欧冶云商、宝信软件等共同决策发起并出资组建,是一家致力于建设全新工业品生态平台的互联网公司。欧冶工业品打造的平台取名为“欧贝”。“欧贝”的理念和目标是构建基于“六全”(全场景、全品类、全流程、全链路、全数据、全透明)的工业品互联网新生态。该平台主打三个维度的产品系列,即服务于“四流合一”(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各产品系列维度;基于“四流合一”数据基础上的衍生服务产品;平台基础设施,包括IT、仓配、金融、行业知识等。首期推出的是基于四流耦合的产品系列。

仪式上,欧冶工业品与弗兰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西马克中国公司分别签订采购战略合作协议、产品战略合作协议和采购电子商务服务协议。

陈德荣在讲话中指出,今年8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时指出“中国宝武已经是世界老大了,老大要变强大”,中国宝武在推进规模做大的同时,更要在竞争力上做到强大。

陈德荣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进程,长期受制于紧缺的经济状况,带来了钢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多元产业发展。这些非钢产业随着社会化协同能力的提高,竞争力越来越弱,不但没有为钢铁主业创造更多价值,反而成为利润出血点和发展的包袱。中国宝武在联合重组中对这些产业实行专业化整合,在此基础上实施平台化运行、生态化协同、市场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提高这些多元业务在细分领域市场的竞争力。老大变强大,就是在一基五元(以绿色、智慧、精品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促进新材料产业、贸易物流业、工业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产业金融业五元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整合、能力的聚焦,来推进多元产业与钢铁产业的协同化发展。

陈德荣认为,对钢铁产业和所有制造企业来说,工业品过去的管理方式、商业模式隐含着巨大的痛点。成立欧冶工业品就是要解决这些痛点。中国宝武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和优势做好欧冶工业品:中国宝武本身工业品规模非常大;钢铁工业是所有制造业领域当中应用场景最多、流程最复杂的产业,中国宝武对工业品的理解非常深刻;钢铁基地的布局比较广;宝钢引进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对整个供应商管理乃至品类的管理都具有深厚的积累;中国宝武有强大的实力,可谓得天独厚。

就欧冶工业品下一步工作,陈德荣提出4 点意见:一是希望欧冶工业品尽快实现体系落地,同时,在推进体系落地的过程中,要加强欧冶系在数据、金融、交易、客户以及供应商管理方面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宝信软件大数据的基础平台为依托,以欧冶系各平台的协同能力把欧冶工业品做好。二是欧冶工业品是个开放的体系,业务、股权、服务都是开放的,欢迎各路英雄加盟欧冶工业品,希望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家能共建共享工业品平台。中国宝武没有竞争对手,只有合作伙伴。三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供应商管理,为供应商提供最好的供应商信息,为客户减少库存、提高备件质量、降低备件价格,也为客户提供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希望欧冶工业品加强内部管理,“多快好省”地推进商业模式的落地。

在随后的国际采购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宝武旗下太钢集团、宝钢股份、宝信软件分别与西马克集团、法孚集团、普锐特冶金技术公司、西门子、ABB 等12 家外企签约。同时,欧冶金服与中国工商银行就基于区块链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平台Effitrade 进行合作发布签约。

在最后的“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国际论坛上,宝武清洁能源公司介绍了氢能行业发展动态、宝武氢能在氢能领域的培育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法孚集团介绍了数字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宝信软件介绍了工业大数据在宝武智能制造中的实践,以及如何运用工业大数据促进中国宝武助力实现数智化转型;普锐特冶金技术公司介绍了技术诀窍与数据分析的融合如何在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发挥作用;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公司介绍了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西马克集团最后探讨了低碳在钢铁未来绿色发展中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如何保证钢铁行业原料供应安全

发布日期

2020-11-12

 

image.png 

江苏省太仓武港码头,卸船机正在卸载产自巴西的铁矿石。 计海新摄(中经视觉)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影响,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上升,我国钢铁生产原料供应链的韧性面临着严峻考验。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钢铁行业需加快建立长期、稳定、高效、多元的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国内双循环供应联动,充分利用高品质再生资源,加快解决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话语权缺失、钢铁原料供应链脆弱等短板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2020年粗钢产量预计将突破10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60%左右,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话语权缺失、钢铁原料供应链脆弱等短板问题凸显,引发了业界对于大国钢铁的资源保障能力的关注。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面向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该如何保障钢铁行业原料供应安全?

进口铁矿石量增价涨

今年以来,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但我国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特别是旺盛的需求支撑起钢铁生产高位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我国粗钢产量87393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10月份我国粗钢产量9220万吨,同比增长12.7%。分季度看,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二季度增长1.7%,三季度增长10.3%,呈现出明显的逐季递增态势。

伴随着国内钢企全力生产,进口铁矿石量增价涨。从进口数量看,1月份至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97520.4万吨,同比增长11.2%。从价格走势看,今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攀升,9月中旬达到每吨128.9美元的高点(62%品位粉矿),创6年新高,近期仍保持在每吨120美元以上波动。

 “很多业内人士感叹,铁矿石要变成‘金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颖生表示,受疫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但铁矿石价格基本保持了上涨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大于钢材价格涨幅,这已成为制约钢企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据中钢协价格指数监测,9月末,钢材价格比4月末的低点上涨9.7%,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39.8%;与去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指数下降了0.09%,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31.25%。在剪刀差较大的情况下,今年1月份至9月份,中钢协重点统计钢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4%,利润同比下降9.46%。

业内专家表示,总体来看,进口铁矿石价格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但在铁矿石金融属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阶段性过度投机炒作与定价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往往会导致价格明显偏离现货市场供需基本面,价格风险加大,严重影响钢铁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内钢外矿”地位不对等,我国钢企在市场博弈中较为被动,特别是重塑原料定价机制并非易事。目前,国际四大矿山巨头供应量占全球铁矿贸易总量近70%,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偏低,2019年中国前10家钢企集中度仅为37%。要想提升贸易话语权,保障铁矿石价格体系平稳、合理运行,中国钢铁业仍需攥紧拳头,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上升,我国钢铁生产原料供应链的韧性面临着严峻考验。

由于国内相关资源禀赋较差,我国钢铁生产原料大量依赖进口。数据显示,我国铁矿、锰矿、镍矿对外依存度均超过80%,铬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进口来源高度集中,铁矿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和巴西。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近日召开的2020(第九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钢铁消费,以及对原材料的需求仍将维持高位,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对原材料将提出更高要求。钢铁行业需加快建立长期、稳定、高效、多元的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国内双循环供应联动。

李新创建议,面向新发展格局,钢铁业要充分高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在国内方面,加快提升国内矿山竞争力,增加国内矿产品原料供应量,稳定国内资源循环。在国外方面,进一步发展矿产品进口贸易,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和渠道多元化。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矿业开发与治理,建立境外资源保障基地,以资源开发、钢铁产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一条龙的产业链捆绑模式“走出去”,促进形成国际循环。

 “近年来,我们建立了许多钢厂,钢铁产量持续增加,但没有自己的‘粮食基地’怎么行?”王颖生直言,建钢厂的前提是确定原料来源。目前,钢铁业在钢铁方面的投资非常大,但在铁矿石方面的投资少之又少,很多钢企缺乏对于原料保障问题的考虑。

因此,不少专家表示,在海外加大权益矿开发,是我国钢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选择之一。目前,我国铁矿海外权益矿不足1亿吨,权益矿量占我国进口量比重还很小。

 “钢铁行业一定要着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稳定的矿产资源。”中铝集团原董事长葛红林曾表示,近几年,国外矿业巨头利润丰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钢铁企业。但中铝集团是力拓集团单一大股东,力拓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财政年度分红,中铝就获得约78亿元人民币。

充分利用高品质再生资源

在我国钢铁业推进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废钢作为钢铁生产不可或缺的两大铁素资源之一,替代铁矿石的趋势日益显现,并一直备受行业重视。

据了解,废钢比铁矿石更具环保优势。每利用1吨废钢,可节约1.7吨精矿粉、350千克标煤,同时还能减少1.6吨二氧化碳和3吨固体废物排放。从美国、欧盟、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来看,在粗钢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炼钢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钢铁积蓄量逐渐增加,奠定了加大废钢利用和发展短流程工艺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炼钢废钢比预计达18.3%,较“十二五”期间提升7.1个百分点,但与36%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预计未来5年至15年,我国废钢资源产出将逐步进入快车道,废钢资源将成为铁矿资源的重要补充。”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矿山处副处长张松波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受有关进口政策限制,废钢资源进口量大幅下降。2020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废钢1.73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90.2%。

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表示,在我国国内废钢年产出量较使用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鼓励废钢进口,不仅可以减少铁矿石进口,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有效平抑铁矿石价格。

记者近日从中钢协获悉,在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努力下,《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有望在2020年年底前发布实施。该标准对高品质再生钢铁原料进行了分类及规定,同时禁止低档次、夹带危险品、污染物的废钢进口,这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高品质再生资源。

有关专家表示,从国内看,每年有2亿多吨废钢铁,经过加工处理满足国家标准后,可以直接作为钢铁工业原料;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每年废钢贸易量约1亿吨,经加工符合国家标准后进口,可以替代铁矿石资源,降低企业原料成本,增加钢铁企业的有效选项,调节国际国内市场有效供给。

 

 

发布版面

企业

image.png 

主题

就未来钢铁产业规划提出五点建议

发布日期

2020-11-18

 

本报讯 (特约记者杨胜敏)11 月15 日,由全联冶金商会主办、福建三宝集团承办的“加强党建工作,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创新发展”企业经验交流大会在福建漳州召开。全联冶金商会轮值会长,德龙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受邀参加,出席了全联冶金商会2020 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企业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丁立国在讲话中说,民营钢铁企业取得今天的成就,应心存感恩,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党和国家好政策。钢铁行业近几年来实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各级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有力的改革举措。为了钢铁行业能够实现更加健康地发展,针对行业现状和未来规划,丁立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从中央层面在“十四五”规划中对钢铁行业做出整体规划,指导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在产能置换、搬迁方面,希望中央政府尽快清晰政策。三是在环保政策方面,希望环保政策向环保超低排放达标企业倾斜,加大差别管控支持力度。四是希望将钢铁行业从“两高一资”黑名单中移除。五是建议政府加大对矿山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降税免税,尽快把铁矿石开发出来,降低境外铁矿石进口数量,同时允许废钢进口,抑制海外四大矿山的垄断。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钢铁工业呈现生产平稳增长、价格小幅回升、效益逐步好转的经济运行态势,其中民营钢铁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重点民营企业在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如,德龙集团重组天津原“渤海钢铁”成立新天钢集团,接收4 万多名职工,混改后扭亏为盈,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效果。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对当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学习新发展理论、适应新发展格局,紧密联系钢铁行业和民营钢铁经济实际,开拓思路、拓宽眼界、拓展市场,持续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石 化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材料

image.png 

主题

我国石化行业三季度整体明显转好

发布日期

2020-11-02

 

我国各大石化企业近日纷纷公布三季度业绩预告。随着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石化产业也在加快复苏,行业整体形势明显转好,业绩逐渐回升。

鲁西化工:预计盈利2.3亿~2.6亿元

鲁西化工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4.5亿~4.8亿元,同比下滑45.48%~48.89%。不过,公司第三季度业绩迎来反转,预计盈利2.3亿~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68%~142.68%。

鲁西化工表示,报告期内,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场影响,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业绩同比下降。第三季度,经营状况仍延续改善上升趋势。

此前,鲁西化工的主营为化肥,多年来通过转型升级,公司已经转变为一家化工新材料企业。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为化工产业和化工工程产业,主要产品涵盖聚碳酸酯、双氧水、己内酰胺、尼龙6、甲酸等百余种。目前新材料收入约占公司总营收的67%左右。

回天新材(300041):净利预增40%

1月1日—9月30日回天新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亿元~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0%;其中第三季度盈利4846.08万元~7790.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4%~80.11%。

据了解,主要是2020年1—9月公司高铁城轨整车用胶、通信电子用胶、太阳能电池背膜、绿色环保软包装胶等业务销售收入、毛利额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外贸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公司产品在高端胶粘剂应用领域纵深拓展、加速进口替代。

齐翔腾达(002408):净利预增4~6成

预计2020年前三季度,齐翔腾达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33亿元~8.38亿元,同比增长40%~60%。此外,预期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亿~3.23亿元,同比增长70%~90%。

齐翔腾达表示,业绩变动主要受国际油价影响,原材料价格长期处在底部,公司通过不断调整不同组分的原材料的采购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确保最大化采购公司盈利产品的原材料。另外,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和产能扩增也是导致公司化工板块净利润增长的原因。

道恩股份(002838):净利润为7.62亿~8.04亿元

预计前三季度,道恩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2亿~8.04亿元,同比增长500.12%~533.29%;预计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亿~2.18亿元,同比增长267.92%~355.76%。

道恩股份表示,聚丙烯熔喷专用料订单大幅增加,是上半年业绩增长主因,预计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00.12%~533.29%。

新疆天业(600075):净利4.66亿元

前三季度,新疆天业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下降1.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6亿元,同比增长0.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21亿元,同比增长607.03%;基本每股收益0.34元。截至本报告期末,新疆天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383237915.41元,较上年末下滑23.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20143973.70元,同比下滑43.8%。

新疆天业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7990.31万元,较上年同期329706.31万元增长84.40%,较调整后的上年同期614114.29万元下降1.00%;实现利润总额57138.74万元,较上年同期10749.70万元增长431.54%,较调整后的上年同期59353.52万元下降3.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6613.47万元,较上年同期5547.41万元增长740.27%,较调整后的上年同期46199.87万元增加0.90%。外贸出口聚氯乙烯树脂11.17万吨,烧碱16.26万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965.98万美元,较去年同期17755.10万美元下降10.08%。

雅本化学(300261):净利预增翻番

雅本化学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上升137.54%~157.33%,预计实现盈利1.2亿~1.3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业绩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下降9.8%~32.69%,预计实现盈利2940万~3940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农药中间体产品销售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医药中间体产品销量稳步增加,订单新增情况良好;合作生产基地部分产品业绩逐步释放。

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产生汇兑损失1500万~1700万元。对此,公司将积极使用外汇衍生品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境外客户应收账款管理,降低汇兑损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一批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发布日期

2020-11-05

 

本报讯 10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北海炼化、海南炼化入选,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2009年投产以来,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累计实施312个环保项目,实现单位油气综合能耗、碳排放等指标大幅下降,参与完成的“炼化含硫废气超低硫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成套项目成果开发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北海炼化近年来加快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污水管网改造、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隐患治理项目,确保全过程绿色生产,截至目前已连续安全环保运行3200多天。

海南炼化着力打造绿色竞争新优势,直接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累计38亿元;按照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定位,对乙烯项目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水平。目前,该公司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管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此前,镇海炼化、九江石化、济南炼化、燕山石化、中韩石化等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李 林鸿冠  黄剑芸  王东玲)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在进博会与50家供应商签约

发布日期

2020-11-06

 

本报讯 记者刘江波报道:11月4日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现场聆听了主旨演讲,中国石化交易分团成员也通过各种方式收看开幕式直播、报道,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

中国石化交易分团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格局和胸怀,在当今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届进博会展览规模更大、展区设置更优、展商质量更高,必将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市场”“中国机遇”,必将为世界经济重振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11月5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中国石化举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创未来”的交易分团采购签约仪式,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菲律宾永胜公司等供应商现场签约。本届进博会上,中国石化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家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涉及原油、化工、装备等7大类25种产品,签约企业数量超过前两届。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在签约仪式上致辞,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宏斌主持仪式。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出席并致辞,贝克休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西蒙尼利视频致辞。国机集团董事长张晓仑出席。中国一重、东方电气、宝武钢铁、中煤集团、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相关负责人,佳施加德士株式会社、韩华道达尔公司等签约企业代表,沈鼓集团、二重装备等装备材料合作企业代表及总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特殊背景下,中国石化在本届进博会上的签约企业数量超过前两届。其中,联合石化就原油贸易合作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签约,燃料油公司就引进菲律宾优质水果与菲律宾永胜公司签约,化工销售公司就大宗化工品贸易合作与佳施加德士株式会社、LG化学公司等供应商签约,物资装备部(国际事业公司)就装备材料供应与布克哈德压缩机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贝克休斯(中国)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供应商签约。

张玉卓致辞时表示,进博会这个平台促进了能源行业的投资合作和技术创新,中国石化将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的要求,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和国内外合作伙伴一道,不断深化拓展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在能源转型、科技研发、物资采购、贸易与投资、碳减排等方面继续携手共进,不断谱写合作新篇章,为繁荣世界经济、增进民众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签约仪式结束后,张玉卓到卡特彼勒、贝克休斯、ABB、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展位进行参观交流。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进博会参会工作,将其视为加强国际商务合作、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平台,连续三次参加进博会。在首届进博会上,中国石化与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供应商达成采购意向;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中国石化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供应商达成采购意向。今年,中国石化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进博会组委会统一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开展第三届进博会注册报名、现场签约等工作,同时做好服务保障等工作,助力第三届进博会精彩圆满举办。



发布版面

油气·产业

image.png 

主题

石化企业如何度过行业严冬?

发布日期

2020-11-16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下跌等多因素影响,石化行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7万亿元、同比下降11.9%;利润总额1416亿元、同比下降58.8%;进出口总额3054.7亿美元、同比下降14.8%。这三组数据同时大幅下降史无前例。临近年底,石化行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5%,恢复情况不及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炼油板块以及中石化、中石油已扭转上半年亏损的状态,一批石化企业下半年以来每月盈利逐月增加。因此,总体来看行业发展较为稳定,效益逐步改善,外贸降幅收窄。可以肯定的是行业年内继续向好,但是挑战仍很严峻,全年由降转增难度很大。”

在日前举办的2020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峰会上,多位业内专家用数据展示了石化行业正经历阵痛。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培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市场与信息部主任祝昉表示,尽管目前国内石化行业仍面临油气资源、化工原料和高端产品存在较大缺口的挑战,但以国内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将是石化行业未来最大机遇。石化行业未来挑战在、机遇在、市场在。陆续上马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对石化行业前景具备信心的表现,重视国内消费市场、挖掘差异化需求尤为关键。

重视国内消费市场

一组贸易数据揭示了目前石化行业现状和存在的短板。

祝昉指出,目前石油天然气贸易总额2828亿美元,逆差2788亿美元,其中原油2383亿美元,天然气406亿美元。原油加工贸易中,只有成品油和石蜡顺差,其余燃料油、石油气、润滑油等皆为逆差。

 “能源与资源是石化行业存在的短板。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祝昉指出,“上游过剩、下游短缺明显。此外,石化行业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多,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成果在工业化应用效率偏低。加之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很多企业还未进入园区游离在外。”

多位业内专家建议行业在提供原料的同时,要关注下游需求细分,轻工、纺织,包括制鞋等下游出口导向型产品,深入挖掘市场需求。

 “从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到,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尤为重要。”祝昉指出,“石化行业不应该仅转向高端产品,中低端消费群体和基础产品市场同样值得关注。新环境下,城镇化发展需求、银发经济、低收入群体需求、环保等多样化要求终端消费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仍然坚挺,中国要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发挥一体化成本优势

我国因石化产品存在长期结构性短缺,造成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专用化学品,尤其是高端石化产品每年大量进口。目前,炼化企业从以生产成品油为主、大宗石化原料为辅的传统一体化,正在转向多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延伸石化产业链的新型一体化。

一方面以恒力、荣盛、盛虹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集中建设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相继投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纷纷布局中国,巴斯夫在湛江、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分别独资100亿美元建设新材料基地、中海壳牌三期,利安德巴塞尔与宝来石化在辽东湾,萨比克与福海创在古雷都在规划拟建炼化一体化装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也指出,国内也力争“十四五”五大产业集群初具轮廓,2035年打造成为中国版的墨西哥湾、裕廊岛这样的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石化基地。

 “主要石化产品产能快速增加值得关注,但与此同时炼化一体化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祝昉说。

荣盛国际总经理助理许津认为,炼化一体化具备装置大型化、工艺流程优化、产品高端等天然优势。“更重要的是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将会带来全新的、更低的成本标杆。4000万吨/年的项目与200万吨/年的项目相比每日成本差大约在4万美元左右,一个周期运行四至五年,差距显而易见,一体化项目将带来碾压式的成本优势。”许津说。

 “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就像拼乐高,比如作为核心的乙烯装置在运进工厂时就已经组装完毕,工厂只需要最后的搭配、组装、链接和智能化,这一过程就可以减少巨大的成本。” 许津表示,“随着一体化和存量市场的较量,未来3-5年,成品油和石化产品市场重组雏形完成。”

绿色创新培育新优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疫情让炼化业步入了整合时代,同时将产能过剩加剧、利润率被挤压、老旧炼厂技术落后等问题被放大,未来行业将进入由“现代化、低成本、高效低碳”主导的整合时代。绿色创新和培育现代石化产业集群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过上“好日子”的关键。

傅向升表示,绿色发展是必然选项,要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加大绿色清洁工艺和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规范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以及绿色设计和绿色供应链的评价与推广示范力度,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各企业和石化全行业绿色发展的水平。

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改变了炼化业务模式,推动石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疫情之中,人工智能为诸多流程性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进步和变革。无智慧,不炼厂,在不远的将来,智慧炼化将成为推动产业革命性进步的最大利器。

傅向升指出,要抓住“双循环”的战略转变,通过多渠道保障国内供给能力来“稳链”,通过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来“补链、强链”,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来“延链”,加快补短板、提高石化产品内循环的能力,重塑石化产业“双循环”的新格局,培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培养石化专业人才 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发布日期

2020-11-16

 

我叫刘东成,今年42岁,是惠阳区政协委员。在我的人生历练和企业发展轨迹中,大亚湾可以说是我的福地。2000年适逢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我有幸成为众多服务商中的一员。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锚定石化产业不放松,围绕石化全产业链,奋力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作为石化产业关联企业的负责人,我有一些思考。

当前,真正进军石化行业领域的本土企业比较少,究其原因,除了石化产业准入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等原因外,石化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惠州的发展不仅需要体量巨大的龙头企业,更需要石化中下游产业的蓬勃兴旺,以及本地民营企业的不断参与、成长。建议党委、政府充分重视本地民营企业的成长,加大对本地民企进军石化产业领域的鼓励和扶持力度,打通资金、配套等方面的瓶颈,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石化产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更需注重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的培养与引进,为本土企业发力石化中下游产业助力加油。建议制定出台更加精准的石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政策,助力企业建立良性的动态管理模式,如对征信良好的民营企业,建立人才选派计划,打通人才交流瓶颈,优先安排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进驻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产业工人给予优厚的奖补;注重本土石化人才的培养,通过惠州学院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和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为人才和产业工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加优厚的教育、医疗服务,切实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企业发展解决用人之忧,真正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口述:刘东成

整理: 记者欧阳德辉

 

 

发布版面

国际能源

image.png 

主题

石化产品定价体系融入国际市场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

2020-11-24

 

编者按——

深刻领会和贯彻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应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石油化工行业面临诸多问题,正是要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改革。世界上绝大部分经济体内循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大于外循环,内循环为主体是同外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此基础上,着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同时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是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在。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石油石化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不断,油气价格虽有上行迹象,但仍处低位。在WTI油价一度跌入负值的情况下,中国石油石化期货市场一度偏离欧美期货交易定价指数走出了符合自身市场供需特点的走势。带着对市场发展诸多状况的疑问,记者日前在2020年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峰会上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融入国际定价机制是构建双循环结构的内在要求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统计数据预测显示,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发达经济体将会萎缩5.8%,新兴经济体将萎缩3.3%。全球油气大宗商品贸易整体低迷,需求恢复尚需时日。

在如此情况下,受石油和石化产品价格低位以及全球市场不振等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石化行业所遭遇的影响比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更加严重。上半年,石油石化全行业主营收入同比下降11.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8%。前三季度,主营收入仅为7.82万亿元,同比下降10.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4.5%。“这一系列数字都在警醒我们,让行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直言。

 “目前,中国油气价格体系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就是为了形成更好的价格传导市场供需信号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主任卢延纯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否克服传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红利的衰减,关键是通过深化市场改革激发新兴要素潜力。

对于由相对行政化指令定价的油气市场更是如此,多年以来形成的油气价格倒挂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油气企业,通过定价机制改革所影响的将是全行业整体发展。

过去国内以传统化工产品生产为主的格局正在逐步转变,炼油和合成材料占一半以上。 “十三五”合成材料规模在2019年进入11.29万亿,同比增长1.3%。过剩的劣质炼油产能正在被逐步淘汰,化工产品从粗放型向精细、高端型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

 “然而,从目前石油化工市场贸易进出口顺差和逆差角度看,改变还远远不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市场与信息部主任祝昉直言。目前,我国石油化工高端产品进口的附加值远高于出口价值,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源和高端产品短缺两个方面逆差。

原油资源禀赋问题进口需求量多年来保持高位。而从化工品看,2019年我国化工品有515亿美元逆差,其中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数量居前,进口量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端、高附加值领域。因此,完成化工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任重道远,促进国内需求量增加,更要有可以同国际行业同类产品可竞争的实力。

石油化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价格进一步市场化

今年上半年,根据海关总署总计,我国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进口总额达4665.1亿元,出口5042.7亿元,化工行业仍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如前所述,国内行业缺口不仅是高端产品,由于高端设备仍处于垄断阶段,核心装置在质量、可靠性、耐腐蚀性、密封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实际上由于价格传导机制的相对延后和被干扰阻碍较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并不能发挥出来。

石油石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深入推进,在现阶段看,就是要推进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通过打通阻碍市场价格信号传导的壁垒,促进生产环节的多种要素共同发力,应对现在一些领域被卡脖子的现象,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的挑战。“客观上讲,传统发展路径受到严重冲击,国内中高端需求外溢,能源性战略性资源依存度高,也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促进国内供给生产和需求健康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原院长顾宗勤说。

浙江省成品油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津透露,目前一些大型的炼化一体化企业正在准备联合筹备打造网络直销平台,该平台将借鉴天猫、京东等网络电商营销模式,建立化工产品直销模式,该模式将给中间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给现有价格调整体系也是一种挑战。

价格市场化将为生产企业带来第一时间的产品需求信息引导,将市场声音反馈回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

 “十三五”期间很多企业在改革红利的促进下取得了一些成果,炼油方面,一个是烷基化,一个是加氢,两方突破成绩显著。在下游领域,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连续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一批自主开发技术取得突破。随着石油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市场化将是一个重要催化剂,促进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带动企业依据市场发展变化决定生产策略。

同时,通过石油石化商品价格市场化带动石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解决日益不均衡的矛盾,消除上游过剩、下游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解决同质化严重问题,淘汰无效、低效产能,促进企业研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不荒废有需求的低端产品市场。

同时,为深化石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提出了几个项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好五项重点工程,进行产业提升创新工程,绿色化工程,智慧化工程,标准化工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让我国培训形成五大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在沿海有四大石化产业集群,在西北地区形成能源金三角、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的设想是在“十四五”末能够初具轮廓。2035年,使得五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打造成中国版的世界一流石油石化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进一步强化市场期货、现货定价体系建设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原油价格战双重打击下,今年的世界原油价格可谓过山车似的波折。而被视为中国原油期货新风向标的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持仓量却在波动中稳步上升。

据该交易所统计,今年年初至10月底,共成交3257万手、达9.4万亿元,日均成交16.4万手,日均持仓12万手,同比增长313%。在全球原油期货交易的亚洲交易时段获得了一席之地,日均持仓量超过阿曼原油期货。

 “期货价格依附于市场,首先商品价值在市场中的体现,这就需要对应的商品市场具有相当的成熟度。其次,体现了产业或者商品交易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对于生产效率的追求,这方面依然跟商品市场成熟度有关联。”隆众资讯总经理潘雪铮介绍。

从目前中国石油化工大宗商品市场看,经过改革开放后市场化运作,行业发展和石油化工体系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成熟度,在产业链布局分工上形成了各有特点的产业发展布局,市场所反映的价格信息有着相当的成熟度。同时,由于产业发展目前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去同质化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市场信号传导需求,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需求进口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融入国际定价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亚太市场定价话语权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对价格市场化有更充分地认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能源产品部副总经理张宏民如是说。

在能源实体市场有序推进价格市场化的同时,期货、现货市场定价体系和通过金融衍生品促进发展的构架需要同步进行建设,才能真正在促进本国产业发展同时融入全球有力竞争者的行列。

 “我们可以看到成熟的商品市场拥有非常高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这使得生产商和贸易商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放到商品定价和溢价上,而是将原料成本和未来产出品成本锁定在有公允的价格区间内,实现产业链稳定的现金流,从而提升生产和流通效率。”隆众资讯首席战略官闫建涛介绍。

因此,期货、现货定价体系的稳步发展既要注重标准化运行,同时要重点关注地区价格差异化的问题,实现定价体系对不同地区产业的促进,并反映特定发展状况。为了实现这样的定价体系构建目标,我国从政府层面引导定价体系建设工作。目前,一方面是政府负责定价工作,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借助民间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价格市场化相关工作,对成品油、天然气价格进行日常跟踪,对于市场产品的价格、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利润情况、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可以说,我国正在为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行诸多基础性工作,并稳步推进。

image.png

 

image.png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研究

发布日期

020-11-24

 

本报讯 记者符 季佳歆报道:11月23日,中国石化在京举办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课题研讨会,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致辞,总经理马永生主持签约仪式,副总经理凌逸群主持课题研讨会。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江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郭焦锋,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

张玉卓说,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责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分阶段任务安排,明确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张玉卓指出,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能源化工行业既是重大责任,也是深刻革命。作为国有重要骨干能源化工企业,我们将勇于担责、积极作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向净零目标迈进。顺应世界能源变革潮流和产业发展大势,深入研判国内外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态势、转型进程和变革路线,研究确定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制度。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沟通交流,争取课题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行业相关决策。

马永生说,启动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是中国石化落实国家新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是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构建“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打造世界领先企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签约仪式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和能源化工行业专家为中国石化绿色低碳发展把脉问诊,对中国石化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给予指导。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全球占比四成 石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日期

2020-11-26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中国作为石油和化工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石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2020 中国国际石化大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极其严峻复杂的条件下,又取得了一系列新发展,行业销售收入和增长质量取得了新的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企业活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初步统计,尽管2020 年受疫情影响,行业经济运行产生较大波动,但“十三五”期间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仍将达到3.19%。

石油和化工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化工市场已占全球化工市场的40%,中国化工产品的销售额已与欧盟、美国和日本化工产品销售额之和相当。除少数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外,绝大部分石油和化工产品均能自主生产,建立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煤化工、盐化工到农用化工、橡胶化工、医药化工、国防化工,再到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装备等产业,能生产4 万多个产品,涵盖几十个领域、上下游相互衔接、齐全配套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提供的数据,2019 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7222 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8%。截至2018 年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已达96 万家。自“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以来,石化行业在油气、化工、橡胶、工程技术服务、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石化行业凭借产业链优势,将不断满足沿线国家和国际市场需求,全球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增大,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

“十三五”以来,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不断加快,形成了一批有技术含量、规模效应和高端化水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有了全新跨越。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落后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行业布局向园区化、基地化集结,体制改革沿市场化方向迈出新步伐。大型化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优化资源配置、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特色日益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智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显,一批充满生机又各具特色的化工园区正在蓬勃发展。

其中,我国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迅速,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大连长兴岛基地恒力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宁波舟山基地浙江石化4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漳州古雷石化一期100 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项目预计于2020 年底投产,连云港徐圩基地盛虹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将于2021 年投产,惠州大亚湾基地埃克森美孚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开工建设,曹妃甸基地旭阳石化15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此外,以陕西榆林、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的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以江苏、浙江等省份依托下游广阔的市场优势建立的一批上下游产业链完善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园区,以东北三省及中部等传统老石化升级改造为特色的石化产业园区也在壮大发展,未来前景可期。

技术创新取得一批世界水平新成果

5 年间,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批世界水平的新成果。5 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55 项,获专利授权28.7 万件。这些新成果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弥补了化工高端技术短板,抢占了世界化学工业的制高点。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全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发力。石化行业大力推进先进勘探技术的开发,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的保障能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保持了我国现代煤化工国际领先的地位;开发一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补短板技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先进实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提高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石化装备绿色、高效、智能发展,提升了装备制造水平。同时,完善石化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为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支撑。

行业长期稳中向好发展趋势未变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而至,给行业发展增加了困难和挑战。一是以原油市场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剧烈波动,油气上游勘探开发投入意愿下降,石化、化工产品需求低迷、价格疲软,煤化工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二是交通运输、消费品等主要下游行业增长放缓。但是,行业长期稳中向好这一总的发展趋势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广,拥有14 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同时也具有相对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生产能力和配套能力都居世界前列,具有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基础和能力。当前,全行业正在全力扭转经济下行压力,打响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

李寿生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最关键5 年,将是产业结构由量变到质变提升、创新能力由起飞到领航、行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两大转型发生根本变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走向更高市场化水平的关键5 年。当前,石化联合会和有关部门正在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梳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抓紧制定完善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石油和化工行业即将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踏上“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

 

 

发布版面

国际博览

image.png 

主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石化生产商需更新发展战略

发布日期

2020-11-27

 

疫情对全球化工市场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用于生产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品的塑料需求激增,以及全世界都高度重视清洁卫生

用于生产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用品的塑料需求激增,以及全世界都高度重视清洁卫生,表明石化生产还有发展空间。但由于各经济体2022 年前不太可能实现全面复苏,全球经济前景仍不明朗。英国《安迅思化工周刊》消息称,全球化工市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石化生产商必须认真思考发展战略,以抓住有限的机遇。

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市场信息服务商安迅思亚洲市场高级顾问约翰·理查森表示,“石化生产商必须仔细研究石化产品和聚合物的各种用途,以发现业务增长机会”。

居家工作已成为一种常态,至少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办公大楼的低入住率可能持续。随着网购、食品外卖的流行,用于包装的石化产品需求激增。不过,受中小企业倒闭和大公司难以盈利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失业,全球消费受到的巨大损害需要时间才能恢复。

市场适应新常态

近几个月,用于外用酒精、洗手液、防护服、塑料防护罩和口罩的石化产品需求已趋于正常,因为供应基本跟上消费增长。而在疫情初期,异丙醇(IP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其下游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以及聚丙烯(PP)等产品需求激增。

目前,导致终端用户大量增加库存的恐慌性购买已基本平息,但对这些材料的需求支撑仍未结束,因为疫情尚未结束。迄今为止,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需求一直保持强劲,因为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多数人仍被迫待在家里,对ABS 主要下游产品家用电器的需求强劲。安迅思分析师吉米表示,2020 年也被视为家电行业的“复兴周期”,达到了十年前的销售增长高峰。在今年的余下时间里,由于中国处于生产旺季,ABS 需求将持续强劲,供应也相对稳定。

中国产能扩张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规模石化扩能项目年底前将陆续投产,可能使市场供应过剩,因为需求远不及疫情前的水平。

中国4 个新建一体化石化工厂计划年底前分阶段投产。安迅思分析师艾米表示,“中国部分新增石化产能投产时间已较最初的计划表推迟了1~3 个月,这些项目的延期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预期。对于聚乙烯(PE)市场,一旦新产能投产,2021 年上半年市场供需失衡将加剧”。

在经历了今年前两个月的低迷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反弹至扩张状态,并且出口也显示好转迹象。牛津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主管本·梅在最近一份报告中表示,“这受到一些因素的支撑,如封锁措施引发的全球支出模式变化、中国较早摆脱严格出行限制,以及政府援助等”。

市场复苏乏力

世贸组织(WTO)经济学家8 月曾表示,对全球贸易来说,不能排除出现“L 形”复苏的可能性。“L 形”复苏意味着,在经历大幅下滑后,经济增长将长期停滞。

据WTO 统计,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收缩14.3%,直接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封锁。同期欧洲贸易量降幅最大,为21%;其次是北美,降幅为20%;亚洲降幅较小,为7%。

WTO 称,疫情导致全球商品贸易总体降幅超过2008 年三季度~2009 年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期间10.2%的降幅。

多数国家的进口都在萎缩,印度和日本甚至出现了两位数的收缩,这表明,其国内经济活动持续疲软。虽然经济活动有所恢复,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未来经济表现的不确定性仍很大。

 

 

发布版面

国际博览

image.png 

主题

中东多个石化项目被推迟

发布日期

2020-11-27

 

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已宣布的烯烃扩能项目如果全部实施,有望给该地区带来逾1200万吨/年的产能。然而,分析师表示,疫情已使其中一些项目被推迟,有些项目甚至可能被取消。

疫情暴发导致油价崩溃,以及市场环境显著变化,已使沙特阿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科威特石油国际公司和卡塔尔石油公司等中东能源巨头的现金流大幅减少。这些中东能源巨头春季就开始面临油价暴跌和原油加工量大幅减少带来的压力,使得推进石化扩能计划异常艰难。

5 月以来,油价反弹,减轻了中东能源巨头的部分压力,但当前油价仍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外界对GCC 国家的烯烃扩能项目能否推进仍存疑问。能源咨询公司埃信华迈负责烃烃及衍生物业务的执行总监托尔克表示,“当前GCC 国家烯烃扩能项目普遍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项目推迟可能性很大”。

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近期宣布,将重新评估位于沙特延布的原油制化学品项目,并考虑与位于延布的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整合。托尔克表示,“该项目已被推迟,虽然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沙特阿美在提高化学品原油利用率方面有强大的政治意愿,但该项目仍需一段时间才能重启”。

道达尔4 月表示,与沙特阿美计划共同投资57 亿美元的位于沙特朱拜勒的Amiral 蒸汽裂解装置项目,并未在公司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资本支出削减计划中。Amiral 项目已处于前端工程和设计阶段,原计划2021 年中期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并于2024 年开始建设。埃信华迈表示,该项目或已暂缓,甚至可能因沙特阿美优先投资建设原油制化学品项目而被搁置。

在阿曼,杜古姆炼油和石化工业公司已暂停对一个世界级规模的石化项目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并重新评估该项目的经济性,这是该公司在阿曼杜古姆特别经济区开发的一体化炼油和石化项目的第二阶段。

北欧化工11 月初表示,与阿布扎比国油在阿布扎比鲁韦斯的博禄合资公司仍计划在2025 年完成第四个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投资90 亿美元,包括一套全球最大的混合进料裂解装置和下游装置。

在2014~2015 年的油价下跌周期,卡塔尔取消了两个裂解装置项目。该国最新的裂解装置项目是卡塔尔石油和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计划在拉斯拉凡工业城建的中东地区最大乙烷裂解装置和聚乙烯装置。埃信华迈表示,卡塔尔石油和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已推迟做出最终投资决定的时间,由于第二波疫情的暴发,时间可能再次推迟。




                                                                                           造 纸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image.png 

主题

“禁废令”下废纸进口收紧 纸企扩张欲解原料短缺之困

发布日期

2020-11-02

 

在固体废物进口收紧的情况下,造纸行业的原材料来源受限。但玖龙纸业、山鹰纸业等巨头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新一轮市场“淘汰赛”已然打响。

近日,山鹰纸业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用于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吨制浆及年产100万吨工业包装纸项目(一期)、77万吨绿色环保高档包装纸升级改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与此同时,玖龙纸业(湖北)有限公司(玖龙纸业子公司)年产60万吨制浆和240万吨高档包装纸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山鹰纸业董秘吴星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行业不断加码产能,说明企业及政府对市场未来非常看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对外出口、未来电商发展及“禁塑令”政策的实施都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吴星宇看来,欧美等国家的造纸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前三名的企业加起来占市场70%左右的份额,而中国不到50%,市场进一步集中空间很大。大的龙头企业在技术、产品质量及环保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会有效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废纸原料受限

在造纸行业,废纸是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但近几年,由于废纸进口配额收紧,企业发展受到波及。

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公示了2020年第13批限制进口类产品明细,共有11家造纸企业获批,总核定量9.48万吨。截至目前,2020年总批准量达到674.87万吨,占2019年总量的62.77%。

早在2018年6月24日,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严厉打击走私,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力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外废进口额度的缩减,将直接造成国废原料成本的上涨,并导致优质废纸的短缺,寻求进口废纸的替代原料变得迫在眉睫。

资料显示,东莞玖龙纸业(玖龙纸业子公司)目前全厂产能已达到55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包装纸生产基地。自从2017年国内大幅减少废纸进口开始,东莞玖龙纸业一直是废纸进口大户。

玖龙纸业公告显示,东莞玖龙纸业为了解决国内原料短缺的问题,在国内购买了大量木纤维代替废纸作为造纸原料。实际过程中发现,国内现有木纤维厂家原料来源无法管控,成分混杂(建筑模板,夹芯板等),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购买的木纤维纤维短、总氮含量高,造成木纤维留着率低,影响纸机运行效率,大幅增加造纸运行成本和污水处理难度。

为此,今年东莞玖龙纸业总投资5.48亿元,新增两条木纤维热磨生产线,总产能40万吨,代替部分废纸生产线,对木片进行深加工,增加纤维长度。

此外,玖龙纸业还在多地布局。其中,其在湖北荆州计划建设一条年产30.03万吨半化学浆生产线,预计2022年6月投产;在沈阳基地增加60万吨木浆年产能。同时,玖龙纸业还与连云港市灌云县签约了年产400万吨的浆纸项目,其中也包括木浆生产线。

在玖龙纸业不断加码布局之际,山鹰纸业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

9月13日晚间,山鹰纸业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用于投资建设年产100万吨制浆及年产100万吨工业包装纸项目(一期)、77万吨绿色环保高档包装纸升级改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吴星宇表示,公司判断明年外废配额取消后,龙头企业凭借海外再生浆产能,能延续优势地位。由于对外废的需求转移到国内,也可能推高国内废纸价格,从而进一步淘汰国内落后产能。吴星宇认为,山鹰纸业的再生浆布局相对完善,预计年底能实现合计150万吨/年的再生浆产能,基本能保证自身需求。

某上市纸企高管表示,现在废纸原材料受限,大型企业有资金及技术去建设新的原料生产基地,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技术都相对落后,随着后期的不断发展,原材料短缺会加快中小企业淘汰。

大洗牌将至?

虽然造纸行业陷入原材料短缺困局,但并没有影响行业巨头继续扩张产能。

山鹰纸业方面表示,与其主导产品类似的玖龙纸业、理文造纸在2019年的产量较 2018年分别增长7.75%和5.30%,均高于山鹰纸业2.24%的增长率,这给山鹰纸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上述募投项目达产后,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包装纸、特种纸等纸类产品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强市场竞争力。

吴星宇向记者分析,造纸和包装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品、食品饮料、电子电器、电商物流等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纸品包装材料的需求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造纸工业2019年度报告》,箱板纸2019年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190万吨和2403万吨,2010年~201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7%和2.37%;瓦楞原纸2019年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220万吨和2374万吨,2010年~2019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2%和2.57%。

吴星宇表示,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预计我国市场对纸品包装材料的需求仍将持续上升,拉动我国纸包装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研普华研究员邹志丹向记者表示,在包装纸板行业中,产能排名前三的生产企业(玖龙纸业、理文造纸、山鹰纸业)总生产量约2607万吨,约占全国包装纸板生产量(5820万吨)的45%,比2018年的43%提高了2个百分点。包装纸板行业受益于“禁塑令”,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供给压力增加。而且由于环保“去产能”以及不断有中小落后产能被淘汰,行业急需补充新的产能,因此市场还没有完全饱和。

如今,除山鹰纸业外,玖龙纸业也在不断加码包装纸行业的产业布局,行业竞争持续升温。

目前,玖龙纸业已在东莞、太仓、重庆、天津、泉州、沈阳、唐山、乐山设立造纸基地,并在越南、美国等海外市场频频布局。

截至2020年6月30日,玖龙纸业在全球的浆纸总设计年产能为1732万吨,其中造纸设计年产能为1647万吨,再生浆及硬木木浆设计年产能为85万吨。

在龙头纸业纷纷扩张的背景下,行业大洗牌一触即发,市场俨然一片“红海”,中小纸企在未来的道路注定更加艰难。

上述上市纸企高管向记者表示,其看好未来几年高端包装纸发展前景,但国内产能急速扩张,加上国外企业的竞争,必然会对行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影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造纸企业出口走上“快车道”

发布日期

2020-11-15

 

造纸及纸制品业是江门市传统支柱产业,目前拥有维达纸业、亚太森博纸业、中顺纸业、华泰纸业、星辉造纸等境内外上市的造纸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今年2月以来,受原材料紧缺、行业复工率低等因素影响,部分造纸企业的出口业务受阻。针对这一情况,江门海关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助力辖区造纸企业出口走上“快车道”。据统计,前三季度江门关区出口纸制品18.6万吨,价值16.8亿。

 “纸黄金”助力造纸企业

开拓东盟市场

一条条生产线高效运转,一堆堆码放整齐的产品“整装待发”,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走进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的就是这样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该公司是江门生产生活用纸的龙头企业,主要出口产品为纸巾、盒装面巾纸、厨房用纸、卫生纸、湿巾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卫生用纸成为“刚需产品”,该公司加快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尤其是东盟市场。

 “有海关出具的‘纸黄金’的帮助,我们公司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特别是来自东盟市场的订单量增长得很快。”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李玉钿说,今年以来,该公司对东盟的出口值在其海外市场出口总值的占比提升到10%以上,在其海外市场的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

李玉钿口中所说的“纸黄金”,是指海关原产地证书,它等同于商品流通领域的“身份证”,尤其是拥有优惠原产地证书的货物,还可以享受特定的关税减免待遇,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意义重大。

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建立的工作专班多次到辖区外贸企业调研,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企业生产的纸制品在出口东盟市场时,因为船期短暂,需要优惠原产地证书与货物必须同时到港,才能确保货物顺利清关。针对这一情况,新会海关迅速启动跟进反馈帮扶机制,特事特办,一天内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新会海关及时指导和协助我们自助录入和自助打印,还推出信用签证措施,让我们可以在货物到达目的港前,将原产地证寄到客户手上。”李玉钿说。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江门海关共为辖区造纸企业办理原产地证书554份,金额1814.26万美,帮助出口企业获得进口国关税减免约158万美。

 “政策红利”深度释放

助企业加速发展

疫情影响下,相对于卫生用纸行业,作为中国最大的高档文化纸生产商之一的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在疫情冲击下,在出口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疫情前期给我们公司带来了不利影响,多亏了海关的大力支持,纾缓了我们公司的资金压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支持。”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庆隆说。

为促进外贸稳发展,江门海关积极落实疫情期间延期缴税和减免滞纳金政策。据统计,江门海关共为该企业核批延期缴税3389.9万,减免滞纳金97.4万。

此外,江门海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继续巩固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今年9月,江门关区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分别压缩90.02%、82.75%。

 “政策红利”的深度释放、口岸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出口业务占有较大比重的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今年7月6日,江门市政府与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新增投资200亿,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

为了助力扩产项目落地生效,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通过关企“面对面”工作室、政策宣讲、送政策上门等对口服务,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业务办理,为促进企业增资扩产提供有力支撑。

保税物流中心(B型)

为纸企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从新会天马港出发,运抵保税物流中心仓库,只见车辆来回运转,装卸设备马力全开,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江门关区造纸企业生产所需的木浆大多从国外进口,虽然近年来江门关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势态良好,但因为本地没有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来料加工等形式进口的木浆需运至其他地区进行保税储存,制约了业务发展。

为解决本地企业保税物流需求,江门海关主动加强政策指引,全力支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建工作,指导经营企业制定项目规划、完善软硬件设施。今年7月,江门关区首家保税物流中心——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作。

该中心建成后,江门关区的造纸企业通过新会港从境外进口原材料,可直接进入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保税存储。不仅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和资金成本,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享受进口货物保税仓储、出口货物入中心即退税等多项政策,为江门造纸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促进该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效运营,江门海关所属新会海关多次深入造纸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引导企业用好相关政策和仓储功能。针对木浆属于大宗散货,一票货物往往需要分多车次运入物流中心的情况,该关切实做好跟踪服务,指导企业选择最便捷方式进行申报,实现货物可以快捷进入物流中心进行保税存储,并安排专人对核放单进行审核,节省运输车辆进出物流中心卡口的等待时间。目前,在无异常、无选中查验等情况下,平均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货物进出。

截至9月30日,利用江门B保开展保税仓储业务(即中心与境外进出口)的货物共有3.64万吨,货值1.33亿;利用江门B保开展货物流转业务(即中心与境内进出口)的货物共有858吨,货值1588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重塑江门纸业辉煌

发布日期

2020-11-16

 

 从新会区会城街道沿省道271 线一路向南,过了小冈大桥不久便来到双水镇,一路上穿梭的货车满载着各式各样的纸制品运往五湖四海,著名的银洲湖纸业基地就在眼前。

7 月6 日,亚太森博纸业与江门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新增投资200 亿元,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90 万吨文化纸等项目;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进驻银洲湖纸业基地的维达纸业和中顺纸业双双登上天猫品牌热卖榜单⋯⋯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银洲湖纸业基地后劲十足,今年1—10 月,总产值超过百亿元。

作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广东省规划建设的三大纸业基地之一,银洲湖纸业基地汇集了维达纸业、中顺纸业、华泰纸业、亚太森博纸业、星辉造纸等28 家企业,已经成为江门重塑纸业辉煌的“宝地”。

在逆境中成功突围

棉韧立体美软抽卖出近4000 万包、超韧系列软抽卖出超1 亿包、得宝经典无香软抽卖出近2000 万包⋯⋯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维达纸业交出了亮眼成绩。和维达纸业一样在江门设厂的中顺纸业在“双十一”全网累计销售额突破5 亿元。两家企业均成功登上天猫“双十一”品牌热卖榜单。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夹击”下,江门纸业和纸制品工业在逆境中成功突围,实现了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6.6%的逆势增长,让拥有百年底蕴的江门纸业重回“聚光灯”下。

总结背后的经验,位于新会区双水镇的银洲湖纸业基地正是江门重塑纸业辉煌最重要的“钥匙”和“密码”。

近年来,随着国家、地方环境准入门槛提高以及排放政策收紧,“重能耗、重污染”的传统造纸业难以为继,银洲湖纸业基地作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广东省规划建设的三大纸业基地之一,成为现代纸企不约而同的选择。

目前,银洲湖纸业基地已汇集了维达纸业、中顺纸业、华泰纸业、亚太森博纸业、星辉造纸等28 家企业。去年,银洲湖纸业基地总产值达到了130 亿元。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银洲湖纸业基地前10 个月的总产值顺利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了108.2 亿元,而且整个基地的产能还在持续扩大。

多重优势叠加

今年7 月6 日,亚太森博纸业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新增投资200 亿元,在银洲湖纸业基地投资建设90 万吨文化纸等项目。项目达产后,亚太森博纸业在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实际年产能将接近200 万吨,比现在产能增加近一倍。

这不是亚太森博纸业第一次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增资扩产。亚太森博纸业是最早进驻银洲湖纸业基地的企业之一,2010 年7 月,该公司在银洲湖纸业基地打下第一根桩,两年后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随后很快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2017 年初,我们公司二期45 万吨高档文化纸生产线正式投产,至此公司高档文化纸项目在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实际年产能达到100 万吨。”亚太森博纸业总经理洪庆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亚太森博纸业还在银洲湖纸业基地投资建设水刺无纺布项目,并于今年5 月13日举行了一期试产、二期动工仪式。该项目计划投资20 亿元建设年产10 万吨水刺无纺布及终端产品的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疗卫生、个人护理、美容卸妆、家用清洁、工业擦拭、过滤等领域。

“企业只有对一个地方的生产成本、产业集聚、配套能力认可时,才会不断在这个地方增资扩产。”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蔡勇认为,亚太森博纸业不断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增资扩产,是对银洲湖纸业基地区位、集聚效应和配套服务水平的认可。

“银洲湖纸业基地面朝出海口,依靠珠三角完善的陆路交通,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而且靠近市场,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洪庆隆表示,亚太森博纸业对银洲湖纸业基地的未来充满信心。

除良好的区位优势,银洲湖纸业基地还通过集中供水、供热、治污、固废处理、物流,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可降低传统造纸业带来的污染,促进现代造纸业转型升级。

区位、配套、资源等多重优势叠加,银洲湖纸业基地已成为造纸企业做大做强的“梦工厂”。目前,银洲湖纸业基地已经进驻造纸企业项目11 个,包括境内外上市公司6 家。

坚持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造纸业也不例外。

“造纸业虽然是江门传统支柱产业,但现代造纸业已走向规模化、高端化。”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李响认为,造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专业化、集聚化的园区平台支撑。

近年来,新会区,尤其是银洲湖纸业基地所在的双水镇,不断完善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2019 年以来,双水镇投入超4000 万元完善该基地的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双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公用工程配套设施,提升竞争力。如,投资27 亿元在建的超超临界环保热电联产机组,计划2021 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向工业园区供热,可以避免企业为满足热负荷需要而各自建设低效率、高煤耗、高污染的小容量机组。

一系列的优势和服务增强了企业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做大做强的信心。近年来,除亚太森博纸业,中顺纸业、维达纸业等也纷纷增资扩产,提升企业在银洲湖纸业基地的产能。很多企业加大了技改方面的投入,带动传统的造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江门中顺纸业就是其中的代表。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引入了一批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投入,既降低了用工和生产成本,又提升了产能效率。走进该公司的包装车间,自动化的包装生产线完全取代了过去的“人海战术”,这么大的车间只有几个人。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维达纸业、华泰纸业、亚太森博纸业和星辉造纸的生产车间。如星辉造纸,目前已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节能和控制技术,并建立了全自动的立体智能仓库;亚太森博纸业二期项目生产线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之一,车速达到每分钟1800 米。

作为造纸企业“梦工厂”的银洲湖纸业基地,也成了江门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重塑江门新时代的纸业辉煌。

 

 

发布版面

印势·资本

image.png 

主题

海外上市纸企:整体低迷

发布日期

2020-11-18

 

日前,日本纸品进出口协会网公布美国、加拿大、芬兰、南非等各国主要造纸企业在2020年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纸业第三季度整体低迷,加拿大纸企业绩表现抢眼。

在美国,国际纸业、GPC、金伯利·克拉克、WRK4 家纸企第三季度销售额分别为51.23 亿美元、49.08 亿美元、46.83 亿美元、44.72 亿美元。其中,国际纸业、WRK 出现8%、4%的下降,GPC、金伯利·克拉克实现同比6%、1%的增长。在净利润方面,国际纸业、金伯利·克拉克分别在第三季度出现41%、30%的下跌,WestRock 最终亏损11.56 亿美元。仅GPC 实现利润增长,同比增长6%。

加拿大的上市纸企则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雷索卢特(Resolute)、佳福(Canfor)、西弗雷泽是全球纸业少有的盈利企业。第三季度雷索卢特销售额为7.3 亿美元,同比下降4%,最终利润5700 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亏损4300 万美元。1 至9 月累计销售额20.31 亿美元,同比下降10%,最终利润为6200 万美元,为去年同期的2.6 倍。佳福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1.855 亿美元,同比增长42%。最终利润1.67 亿美元,由去年同期亏损转为盈利。西弗雷泽第三季度销售额12.91 亿美元,同比增长42%;最终利润2.67 亿美元。

除以上3 家之外,加拿大纸企黛美达(Domtar)出现亏损。该公司第三季度销售额11.24 亿美元,同比下降12%,亏损9200 万美元。1 至9 月累计销售额为27.32 亿美元,同比下降18%;最终亏损6800 万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18 亿美元。

在造纸大国芬兰,芬欧汇川、斯特拉恩索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17%、13.5%。其中,芬欧汇川三季度利润仅为8300 万欧元,为去年同期的1/3,1 至9 月累计利润3.78 亿欧元,同比大幅下降53%。斯特拉恩索第三季度最终利润为8600 万欧元,同比增长46.9%,1 至9 月累计利润3.8 亿欧元,同比增长12.9%。

南非上市纸企赛佩(Sappi)三季度销售额为10.92 亿美元,同比下降25%。最终亏损达880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000 万美元。2020 全财年销售额亏损1.35 亿美元,上财年净利润为2.11 亿美元。

(译自日本纸品进出口协会网)



发布版面

印势·资本

image.png 

主题

国内上市纸企:复苏态势明显

发布日期

2020-11-18

 

日前,A 股上市纸企三季度业绩已全部披露。除退市银鸽因连续两年亏损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包括合兴包装、美盈森等在内的6 家上市公司已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归纳于A 股上市印企公司进行分析解读。因此,本次纸企上市公司的统计基数是22 家。

记者梳理发现,22 家纸企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1063.3 亿元,净利润76.25 亿元。21 家实现盈利,仅宜宾纸业出现亏损。此外,22 家纸企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04.16 亿元,净利润总额为29.87 亿元,其中16 家纸企营收环比增长,15 家纸企净利润环比增长。可见,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造纸行业在三季度的复苏趋势也日益明朗。

从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来看,21 家纸企的营收均超过3 亿元。其中晨鸣纸业、山鹰纸业、太阳纸业营收超过100 亿元,分别以220.73 亿元、170.37 亿元、156.39 亿元位列前三名,3 家企业营收总和占整体比重为51.49%。在营收增幅榜单中,共有9 家纸企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其中博汇纸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3.43%,位列第一,松炀资源同比下降最多,为-22.62%。

从净利润榜单来看,仍旧是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山鹰纸业牢牢占据前三名,太阳纸业在营收不及前两位的情况下“后来居上”,位列净利润榜单第一名。3 家企业前三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13.94 亿元、12.24 亿元、11.64 亿元,3 家企业净利润总额在整体利润总和中占比为49.6%,接近一半。

在前三季度净利润增幅榜单中,粤华包B 以净利润1585.02%的增长幅度强势占据榜首。此外,民丰特纸、博汇纸业、岳阳林纸均实现净利润翻倍,分别为583.24%、384.02%、132.79%。此外,有8 家纸企净利润同比下跌,占比为36.36%。其中,宜宾纸业以1300.31%的跌幅位列榜单末尾。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龙源纸业”到底“强”在哪儿?

发布日期

2020-11-19

 

编者按:

日前,由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办的河南省民营经济“两个健康”高峰论坛暨2020河南民营企业100强发布会在郑州举行,位于周口市太康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省龙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源纸业”)一举夺得“2020河南民营企业100强”“2020河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2020河南民营企业现代农业100强”三项荣誉,高质量发展再次结出硕果,引爆全市、全省舆论。据悉,挺进“2020河南民营企业100强”对“龙源纸业”来说尚属首次。

 “龙源纸业”为什么能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疫情冲击下,“龙源纸业”如何最快速度实现复工复产?作为太康县支柱产业的绿色造纸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底她“强”在哪儿?

记者为此专程来到“龙源纸业”,访企业,进车间,感受该公司发展的蓬勃动力。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绿色、环保、高效、智能、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龙源纸业”逐步呈现在记者面前。

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蓄足新动能

机器人按照设置的程序,自动打包、自动称重、自动喷码、自动贴标签……记者慕名走进“龙源纸业”年产30万吨高档箱纸板生产车间时,只见在智能化车间一角,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作业,智能化程度之高让人眼前一亮。偌大一条生产线,机器声隆隆,却只有几个工人。

 “创新已经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动力。公司将来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多新动能。”副总经理王家亮告诉记者,“‘龙源纸业’注册资金1亿元,以国内优质废纸为原料生产高强瓦楞原纸和高档箱纸板,属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75万吨,拥有现代化造纸生产线4条,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发电厂1座,配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现代化稳定达标排放的废水治污设施。”

环保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白纸黑水”,这是传统造纸业给人留下的印象。如果您走进“龙源纸业”,会发现如今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人们印象中,造纸是一个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行业,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

 “‘龙源纸业’把环保视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配套建设各种环保设施,污水治理、废气治理、固废治理设施齐全。目前已投入近2亿元资金更新环保设备,提升环保工艺,自2016年以来,治理达标的外排水排入太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对热电厂锅炉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啥叫超低排放?是指燃煤锅炉在发电运行、末端治理等过程中,采用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集成系统技术,使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符合燃气机组排放限值,是燃煤发电机组清洁生产水平的新标杆。2017年,公司通过上级环保部门达标验收,率先安装了水、汽与环保部联网的自动检测设备,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副总经理马林冲说起公司环保做法如数家珍。

“龙源纸业”热电联产发电厂,记者看到的同样是天蓝、地净、树绿,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车间的各种生产线全部由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之高、生产工艺之先进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造纸产生的废水、废气经先进的处理设施达标排放,固废中的污泥经全自动高效板框压滤机压缩成型,干度达到60%,与煤混合后进入热电厂锅炉燃烧,不仅有利于固废的消化,还减少了煤炭的消耗量。生产中产生的煤灰销售至水泥厂作为成品水泥必须的凝固填充料使用;煤渣销售至建材厂作为加工轻质砖的原料,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实现了综合利用。”马林冲坦言,公司在发展中始终把环保放在首要位置。

马林冲介绍,“龙源纸业”热电联产项目根据太康县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规划,于2014年1月获得河南省发改委核准批复(豫发改能源[2014]83号),按照批复该项目属县集聚区唯一供热热源,除满足“龙源纸业”自身用气、用电外,还兼顾着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内所有涉热企业工业用热和部分居民区供暖。项目的建设对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集中供热,改善周边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位,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注意到,“龙源纸业”热电联产项目又名太康县热电厂,这里拥有完善的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治理设施,对于燃煤、灰、渣等完全按照“五到位、一密闭”要求,“煤从进厂到出厂不见天”,实行全封闭运行管理。“购进的燃料煤经密闭运输车辆运至厂区内密闭储存仓,仓内设有雾炮降尘卸车装置。生产过程中经全封闭装有除尘设施的输煤系统输送到锅炉内燃烧。燃烧后产生的煤灰、煤渣分别经气体输送系统输送到密闭的灰、渣仓内,仓顶部装置有布袋除尘设施,仓满后经罐车外运。整个生产过程中从燃料进厂,到灰渣储存外运,完全是闭环运行,实行远程控制,操作工人在电脑前就对所有参数掌握得一清二楚,锅炉周围根本不见人,整个流程全部实行智能化作业。”马林冲直言,如今的现代化造纸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源而是实现环保循环综合利用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变废为宝走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要求,全面禁塑势在必行,商品市场包装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提高废纸的收集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利用废纸造纸的企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社会资源循环中属典型的绿色环境友好型企业。

 “我们秉承绿色、环保、高效、智能,为当地经济做贡献的理念,千方百计上项目,攻难克艰搞发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产销两旺。同时,拉动了区域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包装印刷等行业,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问题。”总经理冯新建介绍,“目前,‘龙源纸业’原料90%以上来源于废纸,利用废纸造纸既节约资源,又保护了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其次,废纸的集中回收利用,避免了遍地污染,也大大减轻了土壤的面源污染。”

冯新建说,废纸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垃圾”,被列为丢弃的范畴,但是在再生纸行业,废纸是城市中的森林资源,是宝贵的造纸原材料,通过废纸再利用不仅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而且还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生活环境。利用回收废纸纤维造纸,可减少树木的砍伐量,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

据有关专家介绍,回收一吨废纸能生产0.85吨再生造纸纤维,可以少砍20棵大树,节省3.2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以“龙源纸业”年产75万吨再生纸为例,每年需要68万吨再生造纸纤维,年可少砍1600万棵大树,以每亩50棵大树计算,年可节约森林资源32万亩,节约了大量的原生资源。

有份调查显示:在周口乃至河南甚至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太康人从事收购、运输废纸行业,规模有大有小,他们每月的正常收入3000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弱势群体就业和脱贫问题。采访中,冯新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龙源纸业”目前75万吨的生产规模,所用的废纸量可以吸纳近10万人就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龙源纸业”2016年至 2020年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省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和“河南省民营企业纳税100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行业领军型企业”。2020年被工信厅、生态环境厅、财政厅评定为“河南省绿色工厂企业”和“河南省智能工厂企业”;被生态环境厅评为“绩效引领者企业”,此类企业按照河南省有关政策规定,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不停产、不限产。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上交税收1.8亿元,纳税位居周口市工业企业第2名,包装纸生产规模稳居河南省首位,进入全国造纸行业30强,排第26位。今年,龙源纸业一举夺得“2020河南民营企业100强”“2020河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2020河南民营企业现代农业100强”三项荣誉,并首次挤进“2020河南民营企业100强”名单,稳居周口市民营企业制造业首位。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至使2~4月份区域物流运输受到较大影响,“龙源纸业”原材料及产成品出入受限,原材料收购困难。根据下游客户要求和社会需求,该公司克服困难,边战疫情边逐步复工生产,3月15日全部复工。

进入6月份以来,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国内经济发展和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新的复苏之路,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形势明显好转。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生产累计产量50.3万吨,同比增长9.37%;销售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2.3%,在国家对制造业税率降低的情况下,上缴税金1.4亿元,同比增长1.8%;用电量1.95亿度,同比增长5.96%;人均工资达4980元,同比增长0.2%。

循环示范产业园描绘新前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龙源纸业”坚信这一理念。展望未来,坚定不移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龙源纸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心编制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结合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包装产业基础,“龙源纸业”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绿色包装“百亿”循环示范产业园。

该园区计划用地1000-1500亩,集造纸、供热、环保、包装印刷、仓储物流、研发、教育等为一体。初步规划为七区一线,即包装纸生产区、包装印刷区、供热保障区、造纸孵化产业区、再循环综合利用区、民生保障区、教育及综合服务区。一线即通往园区的“三洋铁路”专用线。园区建设投资约100亿元,新上6600mm先进包装纸生产线四条,年产30万吨特种纸生产线一条,配套建设集中供热的热电联产等设施。届时,园区包装纸生产产能将达到200万吨,综合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利税50亿元,直接安置员工8500余人,辅助带动30万人就业。至此公司包装纸综合年产能可达300万吨,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造纸生产基地,稳步跃入全国造纸业10强。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做支撑。“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太康县政府党组成员、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令春表示,太康县将继续实施“六大举措”等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为“龙源纸业”等重点企业保驾护航,以好环境促进大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逐浪高质量,奋楫勇争先。面对新形势,公司总经理冯新建表示,“龙源纸业”将以翻篇归零的姿态再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太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再续精彩的时代华章。


发布版面

荆州观察

image.png 

主题

山鹰纸业在公安再投百亿扩产能

发布日期

2020-11-23

 

11月18日,山鹰华中纸业120万吨生活用纸、智能包装产业园、电商产业园项目在公安县正式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是山鹰华中纸业继2017年投资120亿元包装纸项目后,再次追加投资新建项目。

2017年2月9日,山鹰华中纸业年产220万吨高档包装纸项目落户公安县青吉工业园。该项目以废纸为原料,建设高端工业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及园区热电联产、铁路专线、外贸码头等配套工程。

 “目前已建成总产能达127万吨的一期三条造纸生产线、热电联产一期、污水处理厂一期、热力管网等工程并投产。”山鹰华中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军贤说,从2017年10月一期工程启动,到2019年9月投产,山鹰在公安创造了项目建设的速度奇迹。

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总裁特别助理连巧灵说,落户公安县以来,荆州市、公安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证照办理、项目融资、汽轮机发电并网、铁路专线建设及物流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动项目建设。

冯军贤介绍,山鹰二期项目将新建2条总产能达120万吨的生活用纸生产线,年产10亿平方米纸箱的华中智能包装产业园和年产50万吨生活用纸、食品卡纸精加工、纸浆模塑产品的电商产业园,同时配套相应的生物质发电、污水处理、原料堆场及成品储运等工程。

新增项目整体建成后,每年可新增销售110亿元,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拉长加粗产业链条,构建从原材料消化到电商销售、从工业包装纸到生活用纸的全产业链,推动循环造纸成为公安县主导产业。



                        其 他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image.png 

主题

湛江 “陪伴式”服务助企尽享政策优惠

发布日期

2020-11-10

“在政策的引导下,我们投资几千万元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目前已完成研发项目500多项。”广东粤海饲料集团副总裁、财务中心总监林冬梅介绍道。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是在当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受疫情影响,整个水产饲料行业在原料供应、供求关系等方面面临挑战。湛江税务部门积极落实便民办税春风活动,及时辅导企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以“陪伴式”的专业税收服务,持续帮助企业应享尽享与创新驱动、环保、外商投资等方面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前三季度,该企业饲料免税销售额达5.38亿元,增值税免征4800万元,社保费用减免167万元,降低了企业税费负担。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很大。企业在长期享受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同时,从2008年起开始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15%的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此外,享受了研发费加计扣除这一项税收优惠政策,3年里享受加计扣除税额达487万元。

在企业筹备上市的过程中,湛江税务部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和实地走访专项辅导工作,通过对减免税数据统计分析、加强政策效应评估、重点关注享受减免的操作流程、关注应享未享的企业等举措,及时解决优惠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深化税收大数据应用,帮助企业健全和整合本地特色产业链,建设信息畅通的购销互联平台,增强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



发布版面

机构

image.png 

主题

广东湛江 用好政策资源 力促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发布日期

2020-11-12

 

“目前看,湛江市今年前9个月的贷款增幅、新增贷款投向结构和再贷款政策使用效率,较往年都有明显改善。这一方面源于金融系统较高的政治站位,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常态化防控及产业链面临调整的作用下,金融机构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金融惠民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在谈到再贷款政策在当地的落实情况时,人行湛江中支货信科负责人周袁民这样说道。

距离今年年初到年中,人民银行出台包括专项抗疫、支持复工复产和稳企业保就业等各项政策,已过去半年左右的时间。政策出台后的执行同样关键。在实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同于单纯的政策宣导,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指导下,人行湛江中支和当地金融机构通过强化多方联动、完善服务内容和流程、优化业务结构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用好金融政策资源,力争满足当地更多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在这样的机制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恢复到生产经营正轨,不少受影响较重的企业也找到了转型的方向。

 资金驰援 优先保障抗疫

 “我们行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3到10月,每年二月份正是筹措资金的时间。而在今年疫情初期,公司就被列入了抗疫专项再贷款名单,这让我们踏实了许多。”恒兴集团饲料业务板块资金中心总经理谢玉玲笑着说。

恒兴集团是一家跨地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业务覆盖饲料生产、水产和畜禽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多类业务,其中饲料板块的产值占到集团所有业务的57.13%。“饲料板块业务的资金占用量比较大。我们一面是面对原材料供给方,他们普遍要求账款现结;而下游面向的是广大种养殖农户,考虑到他们所面对的资金、养殖风险等难题,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垫付方式,即是待产品上市后再回笼资金。”据谢玉玲介绍,公司的业务模式使其成为民生物资供应的重要环节,上下游两个方向的资金占用也使得恒兴集团急需流动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今年初,各方面的生产经营成本都因疫情发生而增加,用于采购原材料的外部资金支持就更加迫切了。”

为了保证生产不断供,恒兴集团在大年初四就组织起了非疫情重灾区下属子公司的复工复产,特别是对于生产原材料需求迫切的子公司,集团迅速统筹安排生产原材料调配。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支持也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完成对接之后,中国银行湛江分行立即启动了针对我们业务板块的贷款审批流程,5个工作日之内资金就到位了;并且中行还将利率放到最低的2.05%的水平,解除了我们民营企业对资金成本的顾虑。”谢玉玲表示,之后,湛江农商银行也运用再贷款政策给予公司的动物保健品业务板块以支持,这些贷款充分补充了恒兴集团的经营流动资金,并满足了其调整业务结构的需要。公司经营业绩在这一特殊时期仍然实现了一定的提升。

在湛江,恒兴集团只是受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的一个案例。据人行湛江中支副行长李志飞介绍,在这一政策出台后,湛江中支主要负责人即带队前往企业,以更深入地了解资金需求状况和金融服务需要。在湛江中支、银保监分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和承办银行等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专项再贷款得以高效实用,在当地的37家全国性及地方性名单企业中,26家企业共获得了36笔授信,申请提款17.31亿元,相应的利率加权平均为2.64%。“考虑到再贷款的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可以先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贷款发放,人民银行也给予机构对高效率的灵活度和配合度,以确保资金尽快用以抗疫和民生保障。”周袁民补充道。

提高能动性 激发产业复苏

 “除了业务量的提升,充足的流动资金也支持了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据恒兴集团副总裁李斌介绍,考虑到更高的附加值,恒兴集团的水产品加工业务不再局限于冷冻水产品,开始研发针对终端消费者和餐馆的半成品、零食等新产品。“我们仅今年新研发出的产品占到所有种类的80%。相应地,我们的线上业务也由此发展起来。去年,公司全年线上收入仅500万元,而今年仅1至5月份就超过了3000万元。”

业务在一定产业内的多元化无疑可以增加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不过,对于更多处于湛江水产加工行业的小微企业而言,他们的发展程度并不足以支撑生产线的多元化,再加之疫情防控对进出口和外出就餐的影响,这些企业经营普遍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湛江市国溢水产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湛江水产行业在六、七年前经历过一次危机。湛江曾经以养虾闻名,相关水产品也多用于出口,当时水产品加工并不限于如今的订单制,不少小企业都是满负荷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但爆发的南美白对虾爆发全球性病毒病害打破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模式,原材料开始需要更多地走进口渠道,同时生产模式也转为订单制。”国溢水产财务总监潘少芬回忆道,“我们因为产品线不限于对虾,因此得以安稳度过之前的危机。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多的是冲击海产品行业,这让我们也受到了影响。”已为行业服务8年的湛江市水产商会秘书长廖世明也感触颇深。“新冠肺炎疫情病例发现很多与海产品相关,这对于水产品加工原材料的进口以及销售都影响较大。目前,国家层面加强了针对这一产业链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市场需求也在恢复,未来企业还是要有资金或转型得以渡过难关。”

为解决国溢水产上半年原材料供给不足等引发的资金缺口,湛江农商银行迅速受理了该公司3500万元的贷款申请,通过抵押担保和保证人担保方式贷发放了3年期贷款,利率仅为5%。在这一笔贷款的支持下,公司迅速购入一批罗非鱼投入生产加工,也以此为渠道争取到了上有农户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复工复产,产业链多环节协同复苏。湛江农商银行副行长李国才告诉记者,为响应国家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也为了帮助地方企业平稳渡过复工复产和产业链调整的阶段,该行最大限度地下调了利率水平,存量小微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从去年的8.53%下调至今年的6.55%。“除了本行利润的压降之外,再贷款政策的使用也帮助我们降低了整体的融资成本,并优化了客户结构。”

像湛江农商银行这一类地方法人机构更多地受惠于1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以及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等政策。为了持续保障政策的执行效率,人行湛江中支通过粤信融稳企业保就业平台将1707个重点支持企业推送给银行机构,并引导银行加强企业走访,以提升金融支持精准度。据统计,截至9月末,湛江辖内地方法人银行累计运用在贷款资金3771笔30.8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均在4.3%左右;共提交了4.56亿元贷款本金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激励金;全部辖内机构共新增授信18.73亿元,相应支持稳岗人数20714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粵西城市带发展“换挡提速”

发布日期

2020-11-12

 

“阳江的自然风光美,景点多,交通也便利,我们这次就专门过来玩。”11月4日,在位于广东省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门口,来自湛江的赵女士正与伙伴们合影留念。

 “高铁便利又舒适,一点都没觉得累。”谈起来时的行程,赵女士拢了拢被风吹散的头发,丝毫看不到旅途的疲惫,她所乘坐的高铁线路正是于2018年7月1日开通的江湛铁路。作为粤西大地上的首条高铁,江湛铁路开通运营两年多来,在便利了粤西人民出行的同时,助推粤西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转移 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

 “江湛铁路开通,大大缩短沿线4个主要城市时空距离,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加快了沿线城镇化进程。”有着多年行业研究经验的学者曾兴表示,“未来几年,江湛铁路沿线的13个车站所处的城镇将成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粤西城市带将熠熠生辉。”

江湛铁路全长约35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途经江门、阳江、茂名、湛江4个地级市。通过这一公交化、快速化、大能力的“黄金通道”,粤西城市带和珠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使粤西城市带进入“齐步走”时代。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高铁推动粤西地区发展“换挡提速”。目前,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地的高铁新城已破土动工或初具雏形,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明显加快。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江湛铁路的开通为粤西地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粤西沿线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始大规模承接产业,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珠三角众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均将“落子”粤西四市。

数据显示,江湛铁路开通两年,带动粤西四市的GDP每年增长3%以上。

快旅慢游 门票经济转向综合经济

 “目前,每天来报粤西高铁团的人数超过300人,约占公司省内游出游人数的四分之一,粤西高铁团已成为公司省内游业务增长的‘火车头’。”广东铁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分公司国内部部长郑小玲介绍。

粤西地区自然山水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条件。高铁的修建吸引了更多游人前来观光度假,激活了粤西旅游产业的活力。

江湛铁路途经景区持续掀起了“旅游热”,沿线城市纷纷推出粤西沿海高铁旅游专题展,发布高铁旅游线路及优惠政策,倡导成立高铁沿海旅行社联盟。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环境,在高铁站建立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提供咨询、交通、住宿、导游、门票一条龙服务,粤西“快旅慢游”时代已经来临。

据统计,今年江湛铁路沿线开平碉楼、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红树林等著名景点游客人数将增长5成以上。

 “江湛铁路开通两年后,沿线许多城市旅游产业已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发展,变‘人流’为‘人留’,拉动城市餐饮、住宿、购物等领域的收入增长,粤西群众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强。”广东省高铁经济研究学者金一兵表示。

特色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精品旅游景区大量涌现,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致富……如今的粤西,漫长铁道线铺展延伸,高速铁路飞驰而过,绘就了一幅经济腾飞、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对标一流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20-11-13

 

“习近平总书记情系广东、厚爱广东,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先行示范区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及时为我们把舵定向,寄予殷切期望,注入强大动力。”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湛江做好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要抓好组织学习,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制定落实举措,确保学深悟透,力求取得实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湛江下一步将抢抓先机,对标一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全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影响力和引领力强的世界级产业新城,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湛江贡献。

学深悟透

走对走实走好湛江发展道路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对此,湛江将如何贯彻落实?

郑人豪: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改革开放的新动员令,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充分彰显了党中央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体现了总书记对广东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对广东工作的关心重视和对广东人民的牵挂关怀。湛江作为广东的一员,对新一轮改革开放充满期待,更感到责任重大,湛江必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奋力作为。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在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收看了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我们相继召开了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市干部大会,对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再动员再部署。

宣传部门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报道学习贯彻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和专题研讨班,在全市营造学习宣传贯彻的浓厚氛围。同时,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继续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对标对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细化贯彻落实措施,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湛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深度融合

积极深化陆海双向开放

南方日报:湛江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将如何抓住机遇,学习借鉴深圳经验,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

郑人豪:湛江将加强与深圳的改革对接,积极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经验,充分共享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的红利,从平行共享、经验借鉴、资源成果共享上“借船出海”,落实落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贸港之间的枢纽和衔接点,在新一轮扩大开放中大有可为。接下来,我们将努力在深化陆海双向开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湛江作为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在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要以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思考,积极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出海口,充分发挥“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作用,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海南跟湛江一衣带水,“与海南相向而行”是总书记为湛江量身定制的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抢抓机遇,坚持与海南相向而行。全面推进与海南在交通、产业、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支持湛江港与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共建华南大宗商品交易分销中心,构建海南交易、湛江港交割的“前台后仓”格局,共同推动国家战略落实。

湛江是唯一以地级市身份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城市,要加强地区联动,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做大做强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申建综合保税区,积极做好现代临港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断拓展经济腹地。

乘势而上

统筹推进“三个一”做好“四篇文章”

南方日报:国家及广东省对湛江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明确支持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请问湛江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

郑人豪:这几年,湛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和“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时代使命。省委、省政府把湛江作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强力推进,明确支持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用实实在在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把湛江送上了发展快车道。为此,我们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

 “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是湛江统筹推进建设的工作思路,即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霞山区块、东海岛区块、徐闻区块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三个一”建设是湛江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和提供支撑的重要平台。

持续聚焦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业、特色优势农业、军民融合发展“四篇文章”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临港产业凸显湛江最大的区域比较优势,目前四个分别超100亿美元的现代化临港项目陆续落户湛江,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吸取海南发展滨海旅游的成功经验做法,梳理好本土滨海旅游景点资源,以更高标准发展滨海旅游,富民惠民。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推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助力传统的优良农业、海洋渔业品牌转型升级。此外,湛江将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更广阔领域的服务,做好军民融合这篇文章。

同时,我们还将推动构建新兴产业布局,深入实施重大工业产业项目达产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蓝色海洋综合开发“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紧紧围绕总目标总任务持续发力。

起而行之

精心培育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结合广东省提出的双十战略产业集群计划,湛江会有哪些新作为?

郑人豪:随着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廉江清洁能源等4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或落户建设,湛江正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化产业的集聚基地。近两年,湛江全市招商签约项目236个,投资额2609亿元,成功引进招商局集团、中船集团、华润、中交、宝能、恒大等世界、国内500强企业。将湛江打造成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我们充满信心。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1、2号高炉达产达效;3号高炉全面开工建设;4号、5号高炉建设正加快筹备工作。接下来,将全力打造以宝钢湛江钢铁为龙头的超2000万吨世界级大型精品钢和绿色碳钢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钢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全面建成投产,完全达产后每年可为国家贡献税收240多亿元。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巴斯夫一体化基地项目正式启动,目前正全力加快建设,确保首期第一批项目2022年建成投产。随着大型项目的带动和石化园区的不断落户建设,力争到2025年,打造全国最大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推动石化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

我们还将以晨鸣纸业、冠豪高新纸业等骨干企业为基础,形成多元森工关联产业链条,推动全市造纸企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全国最大的浆纸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现代森工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家电制造产业、农海产品加工产业、家具制造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提升,培育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元级造纸和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此外,我们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海上油气田开发、新能源、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等新兴海洋产业,同时依托钢铁、石化、能源的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元级海洋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对标一流

以更广阔眼光谋划湛江未来

南方日报:湛江将采取哪些做法保障“十四五”规划等蓝图落到实处?

郑人豪:对于“十四五”规划,我们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跳出湛江,谋划湛江,用更广阔的眼光谋划湛江未来。湛江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门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湛江开展“十四五”经济发展环境与趋势课题研究。我们将对标国内一流的省会城市和滨海城市,以更高标准做好“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规划全力将湛江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影响力和引领力强的世界级产业新城。

实践证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湛江改革发展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湛江实现振兴发展的根本保证。结合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我们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改良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确保湛江各项工作在“十四五”规划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们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实施好“促进就业九条”等政策和“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攻坚战,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线行动

湛江奏响加快打造

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乐章

潮涌南海风帆起。踏上东海岛,美丽的海岸线守护着一方热土,岛上烟囱高耸,塔吊林立,金石齐鸣,工人们在钢筋水泥间穿梭往来,湛江正蹄疾步稳落实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蓝图。

俯瞰东海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宝钢湛江钢铁基地3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依次排开。湛江以带动能力强、投资效益高、产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为强力动能,奏响加快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新乐章。

近两年来,湛江成立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投资促进局,面向国内外500强企业、珠三角大型制造业企业“点对点”开展产业链招商,招商签约项目236个,投资额2609亿元。

湛江全面落实省委“18+13”改革重点任务,加快“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阳光法治服务政府,先后出台《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行动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建成“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湛江节点和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努力实现“民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湛江深入钻研借鉴深圳先行经验的同时,加快与海南相向而行。眼下,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与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正加速从“隔海相望”走向“跨海融通”。

碧海蓝天之间,徐闻港综合交通枢纽大楼雄姿英发、银光闪闪,形如一只展翅高飞的海鸟。徐闻港9月26日正式开港运营,湛江港至海南自贸港集装箱航线形成“天天班”格局。湛江·海口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专窗10月20日在两地各自政务服务大厅正式开通,第一批在湛江可办的海口事项包括公安户政、医疗保障、公积金业务、市场许可、税务优惠等领域共39项,后续将陆续增加。目前,湛江与海南签订对接合作协议20多份,在经济、交通、旅游、民生等领域展开对接合作交流,全方位的对接格局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打造增添筹码。

乌飞兔走,潮起潮落。湛江将持续巩固港口优势,做大做强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中国(湛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携手海南共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打造“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一流港口。同时,支持湛江港与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共建华南大宗商品交易分销中心,构建海南交易、湛江港交割的“前台后仓”格局。

海滨之城,满载机遇。随着来自法国的液化空气集团落户东海岛,选址湛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10家,包括巴斯夫、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宝武、中国大唐、中国保利、招商局、中船重工、华侨城、华润集团等。“看好湛江、投资湛江、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沿海经济带上正在崛起一座与世界接轨的创新之城。

 

 

发布版面

区域

image.png 

主题

北部湾城市群多领域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1-26

 

在日前召开的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一次成员大会暨城市合作组织第三次大会上,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签署了《北部湾共建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合作框架协议》《北部湾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合作协议》等4个文件。

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将以此为依托,加强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格局,推动北部湾农业现代化发展。

11月22日至23日,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一次成员大会暨城市合作组织第三次大会在广东茂名市召开,来自粤桂琼三省区35个成员单位相聚一堂,围绕“共建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齐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主题,共商北部湾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大计。

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0北部湾滨海度假发展报告、北部湾滨海度假发展倡议书和构建北部湾城市群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新高地研究总报告。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签署了《北部湾共建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合作框架协议》《北部湾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合作协议》等4个协议文件。茂名市政府还与中国旅游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茂名市委书记许志晖表示,相关协议的签署,是立足于北部湾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而进行的务实合作,期待与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各城市一道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北部湾城市群的节点连结作用,促进北部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合作共赢谱新篇

北部湾城市群是我国沿海沿边开放的交汇地区,在我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部湾各城市地理相近、人文相通、交通相融,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础。

2000年11月,由广东湛江、海南海口、广西北海三市在湛江发起成立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旨在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至今已拥有35个成员单位,其中城市成员18个、企业成员17个。20年间,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经济总量从2000亿元攀升至2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0%以上。20年间,合作组织城市间先后签署落实交通、旅游、医疗卫生、公积金、体育、人社、公安警务、农业、环境保护、海洋等十几项合作协议,区域合作发展不断深化。

在此次大会期间举行的市长论坛上,来自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海南海口、儋州,广东湛江、阳江、茂名的11位地级市代表围绕会议做主题发言,携手谱写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深度融入城市群建设给南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南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文军介绍,南宁去年专门成立了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强化对北部湾规划发展的统筹协调。

茂名市市长袁古洁表示,北部湾城市群应携手谋划构建创新发展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打造低成本营商环境,构建大融合发展格局。

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

北部湾城市群风光独特、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里孕育着体量巨大的文化旅游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北部湾是一个能满足人们对于旅游多样化需求的地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北部湾一张亮丽的名片。”

北部湾城市建设和滨海度假综合优势突出。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海花岛旅游度假区、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茂名水东湾旅游区、湛江“五岛一湾”滨海旅游示范区等正在抓紧建设,将形成一批大型旅游项目。

因地缘相近、海域相连、人文相亲,均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城市,目前北部湾城市群内旅游合作意愿较为强烈。据统计,2017年广西接待广东省游客4929.12万人次,占其接待外省游客比重的21.7%。广西赴广东省旅游的过夜游客2238.96万人次,北部湾城市群内部的旅游交流已形成较大规模。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国家实力上升,旅游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持续健康发展的黄金期。加强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既是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整体形象,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社会赋予新动能。

11月23日举行的北部湾文旅产业发展交流会上,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代表以及国内著名的旅游专家学者们围绕《北部湾共建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合作框架协议》,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享海南自贸港建设平台等方面,分析了北部湾城市群潜力巨大的文化旅游市场。

在茂名水东湾海陆空5G物联网全景应用展厅中,无人机、载人级自动驾驶电动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水上船屋、水上巴士在美丽的海湾里穿梭,观光小火车、自动驾驶汽车则载着游客四处观光,一座座超现代的建筑群错落有致……“传统的旅游只是看到风景,看到过去,这个项目让游客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向往的生活。”戴斌说。

强化产业错位发展

北部湾是全国最大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经济区、全国战略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燕卿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宜居宜业的蓝色港湾城市群,离不开农业农村的支撑保障。”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最大“公约数”,广西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海南海口市、儋州市,广东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共同签署了《北部湾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合作协议》,旨在以本次合作框架协议为依托,联合打造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格局,带动北部湾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增长极。

同时,北部湾6个地级市被授予“北部湾荔枝高质量示范区”牌匾,北部湾5个地级市被授予“北部湾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牌匾。

11月23日召开的北部湾现代农业产业大会上,北部湾城市就农业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协议。比如,《茂名、湛江、海口、钦州、北海罗非鱼产业合作协议》旨在充分结合合作各方的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外罗非鱼市场,建立罗非鱼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新型合作机制,通过标准引领、品牌再造、价格磋商、文化赋能等举措,拓展罗非鱼内外销渠道,提升罗非鱼产业竞争力,推动罗非鱼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北部湾城市(茂名—南宁)农业战略合作协议》将使茂名和南宁两市在种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罗非鱼产业、冷链物流、农产品产销对接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此外,茂名和南宁两市还将在产业对接上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强化产业错位发展,支持建设直供对方市场的香蕉、沃柑生产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互设展示展销窗口,鼓励两地企业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设直销门店或特色农产品专卖店,并开展电子商务合作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