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10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3-01 10:51:33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海洋,是海洋城市的底色和蓝图

瞄准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推动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多维度”稳步提升

释放海洋活力 共享发展机遇

宁波:向海图强,“蓝色经济”腾飞

发展蓝色金融 助力“海洋攻势”

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上海先发优势显著,广州领跑南部海洋经济圈

大鹏新区: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强劲国际化优势突出

钢铁

钢铁报国,做全球行业引领者

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钢铁智能制造?

绿色低碳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钢协发布9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生产与库存及社会库存情况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全联冶金商会:实业报国推动钢铁产业发展

加强钢铁产业链协作 促进制造业循环联动

打造钢铁互联网+智能制造标杆示范

我国粗钢呈现净进口态势

钢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石化

大庆石化“千万吨级”大炼油的跨越

做强做优做大石化产业项目 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

石化“智造”:加快数字化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亚湾石化区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助推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18个石化项目落户泉州

大庆石化瞄准高端市场研发新产品

石化产业成辽东湾新区发展新动力源

上海石化 两翼齐飞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化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35亿元

造纸

造纸业旺季要来了

兰田瑶乡古法造纸术复兴

开启扩能升级“加速跑”

江西靖安推动企业整改用上新法子

其他

湛江市铺设卫健信息化“高速路”

数说广东“特区动力”:三大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超2000

广西借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促进区域开放合作

匠心筑造品质 树立湛江标杆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湛江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展现40年金融创新“深圳经验”

抢抓新基建机遇 打造千亿级园区


                        海 洋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海洋,是海洋城市的底色和蓝图

发布日期

2020-10-13

 

前不久,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将持续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一时间,关于青岛将不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甚嚣尘上。甚至有观点认为,青岛此为走麦城之举,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此前山东曾明确提出,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长久以来被称为山东“双子星”的济南和青岛均有机会争建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毋庸置疑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源的倾斜,这也是众多城市蜂拥争夺此称号的真正原因。

此次山东发改委的表态,是否意味着青岛基本上无缘争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尚难定论。但如果说青岛“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则大错特错。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实是一张含金量颇高的世界级名片,其对标的是全世界的海洋先进城市。即便是在国内,其竞争之激烈也丝毫不亚于各地对于国家中心城市称号的争夺。除了青岛,目前包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在内的城市均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从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具备海洋航运服务中心、海洋产业聚集中心、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等特点。青岛作为我国北方沿海的重要城市,在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具有一定优势。

首先,青岛拥有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数据显示,2018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为3327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27.7%,海洋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其次,青岛在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汇集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和海洋高端人才,涉海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27%,且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科学试点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基地等。

最后,青岛港口资源优越,是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具有高效的集疏运体系。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争端影响下,青岛港依然保持了正增长。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相比深圳、上海、天津等城市,青岛还存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

一个城市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便意味着这个城市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科研、高端服务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个范畴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概念定位。

于海洋城市而言,海洋既是城市底色,也是发展的蓝图;于青岛而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是莫大的机遇。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瞄准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推动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

2020-10-14

 

海洋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十四五”时期是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起步期,找准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以下是笔者对大连市“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重点的建议:

一、深层次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和“放管服”改革,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构建海洋经济治理新体系

深入推进海洋领域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价格形成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事项,全力降低符合发展方向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成本和阻力。把海域空间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海,全面实施海域保护与利用动态监测。

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培育产业引领与控制能力,重塑海洋经济新动能

以创新链为抓手,以创新生态、创新资源数量与质量、创新网络合作互动、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等为主要着眼点,尽快补足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梳理和化解不同创新阶段的障碍,重点解决创新动力不充足、创新行为不活跃、创新转化不通畅等问题,推动形成流畅的创新过程。重点瞄准部分关键“卡脖子”技术,灵活推动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协作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三、加强海洋经济社会文化与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海洋经济智能化转型,夯实海洋经济新基础

塑造关心海洋事业、热心海洋经济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互动,加强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才与人力资源培养。构建海洋综合感知网络,完善全海域核心数据库,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和各类应用平台,推进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海洋经济统计与分析内容,建立海洋经济发展定期评价机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风险监测与预警的能力。明确行业协会具体职责,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在发展引导、组织协调、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四、升级产业链,完善壮大产业集群,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海洋经济新框架

认真查找我市海洋重点领域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补短板稳供应,培育区域性产业链与供应链,持续推动价值链升级。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促进头部企业和隐形冠军的壮大发展,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产业链组织与供应链管理中的控制力。以新兴海洋产业为重点,强化支撑产业,健全辅助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在新产品引领、产业与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全方位升级内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系统,打造海洋经济新优势

以自贸区建设和自贸港探索为引领,全面对标和借鉴国际先进规则和国内先进标准,塑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综合成本竞争力强的营商环境。总结日本工业团地、连沪合作等经验,拓展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重要经济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国家“走出去”平台,以海水养殖、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优势产业为引领,带动我市海洋产业更多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

六、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推动海洋产业清洁化改造,加强减排降耗治污,推进生产工艺绿色化升级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约束。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湾长制”“三线一单”等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及陆海统筹和跨区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时序和结构的科学合理安排,合理确定岸线功能和使用次序,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和岛屿过度开发。

 

  

发布版面

关注

image.png 

主题

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发布日期

2020-10-17

 

专家在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上表示——

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image.png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成为全球当务之急。

1015日,各国专家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上表示,21世纪是蓝色海洋世纪,随着科技迭代更新,海洋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海洋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未来我国将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9.1%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王斌表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渔业中捕捞和养殖的比重由2015年的4159调整为3367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海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海水淡化工程115个,工程规模157万吨/日,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个,工程规模39.9万吨/日,较2018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930兆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休闲产业也迅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近岸海域利用率增长逐年放缓,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逐步减少,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和路径正发生变革,包括海洋在内的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不少国际组织都在加大力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并从全局战略高度关注海洋问题。

世界海洋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保罗·霍尔萨斯表示,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中国面临重要机会。中国已经在渔业和海洋产品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航运业等领域也起着领导作用。

疫情使全球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挑战。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高上表示,这为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也提供了寻找新赛道的机会。

技术创新带来新机会

Smadja & Smadja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克劳德·萨马加表示,在未来几年,海洋经济行业必须以技术为导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资源。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我国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上年增长9.9%,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上年增长1.7%,专利授权数超过4100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德利表示,石油天然气已经进入难开采时代,现在大多数都是非常规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要往深水、深层发展,这些都要依靠技术的提升。

 “近10年,全球油气资源重大发现主要是来自海洋,其中深海占59%。”高德利表示,过去钻井都是直井,现在是水平井、定向井,海上平台空间有限,要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开发油气资源,必须提升技术能力。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表示,海上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还包括海洋生物质能,海上氢能和风能,潜力非常大。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调查综合与评价专项显示,海岸20公里以内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不包括风能,理论蕴藏量可提供6.97万亿千瓦时电,相当于30个三峡工程资源量的总和。

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

保罗·霍尔萨斯表示,海洋经济是全球性生态系统,要发展海洋经济,需要考虑全球化背景。要依靠创新,但是创新本身不仅仅是技术更新,还有各国合作,比如软技术、软力量和软系统的合作。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我国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持续推进,贸易额比上年增长5.8%

克劳德·萨马加表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将多方利益最大化。未来几年,中国可加强与参与国家合作,实现双赢。

王斌表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相关部门将制定“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海洋经济领域的工程项目、改革举措,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驱动、产业协作协同的集群,推动海洋金融服务业,引导海洋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他表示,我国还将抓紧研发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促进海洋渔业、海洋船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挖掘新兴产业发展潜力,特别是培育、壮大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我国还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沿海经济带,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进一步优化北部、东部和南部的海洋经济圈布局,带动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南北协调的海洋开发新格局,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沿海经济带。(记者 黄晓芳)

 

 

发布版面

教科文新闻

image.png 

主题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多维度”稳步提升

发布日期

2020-10-18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日前发布了《2020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成效显著,内生动力不断积蓄增强,海洋经济在发展水平、成效、潜力等“多维度”上稳步提升。经测算,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34.3,比上年增长2.3%。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137.9,比上年增长4.2%;发展成效指数为130.6,比上年增长0.9%;发展潜力指数为133.2,比上年增长1.1%

在发展水平上,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在海洋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海洋对外开放等方面保持逐步提高、总体向好趋势。根据指数,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9.1%;海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0%,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步入稳定发展期;海洋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加1.9万元/人,重点监测的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持续推进,贸易额比上年增长5.8%

在发展成效上,我国海洋经济波动逐步趋缓、发展总体保持稳定,在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稳步提升,海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指数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海洋公园48个,总面积达52万公顷,为公众持续提供舒适的亲海空间;人均海洋水产品供应量连续5年稳定在23千克以上,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

2019年,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也保持较快增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日趋丰硕,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持续增强。在指数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上年增长9.9%,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上年增长1.7%,专利授权数超过4100件。同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近岸海域利用率增长逐年放缓,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逐步减少,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

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以2010年为基期,通过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量化评估,综合客观地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成效和潜力,为国家指导与调节海洋经济和引导社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期提供依据。据悉,自 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已经连续5年对外发布。(记者 张蕾 通讯员 蒋程)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释放海洋活力 共享发展机遇

发布日期

2020-10-21

 

1018日,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闭幕。本届海博会以“开放合作、共赢共享”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展览、论坛和配套活动,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吸引了3.5万名观众参观,成为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平台和重要抓手。

image.png 

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现场。本报记者 赵宁

推出办展新模式

作为对外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本届海博会相较去年规模更大、亮点更多,吸引了许多专业人士和企业代表前来咨询洽谈,一大批高精尖海洋装备集中亮相。

据介绍,本届海博会聚焦船舶及港口航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态环保和安全六大板块,展览面积约6万平方米,较去年增加了63%608家国内重点海洋企业、60余家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前来参展。

海博会期间,“深海一号”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船、海底光缆中继器、智能仿生机器鱼等一系列“探海利器”和海洋高科技成果纷纷亮相,《2020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蓝色经济股票价格指数”等集中发布。

 “线上看展”成为本届海博会一大亮点。本届海博会依托深圳市雄厚的高技术优势,开启了“云观展”“云论坛”“云展览”。借助线上会议工具和直播平台,本届海博会通过绘制电子展位图、建模3D虚拟展台等方式,以“互联网+会展”的新模式,打造成为展示蓝色经济发展成果的“云窗口”。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本届海博会,不仅是海洋经济合作的舞台,也是思想智慧的盛宴、理念交流的桥梁。海博会期间,一场宏观论坛、18场专业论坛相继举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海洋理事会等国际社会组织以及全球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相聚“鹏城”论道,首次推出了“云端论坛”,进一步扩大了海博会的影响力。

论坛内容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工高端装备、船舶和港口建设、海洋卫星、海岸湾区生态环保等海洋领域热点话题。论坛上,发展、人才、创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的共同愿景。

作为海博会系列论坛之一,2020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在深圳举办。该论坛以“开拓创新,推进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致力于搭建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围绕国际海洋能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重点方向,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就海洋能产业规划、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热点话题开展交流讨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参与海洋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海洋生物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难题作主旨演讲。在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多位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介绍了海洋工程建设、深海能源资源开发、智慧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海洋工程技术发展新趋势,为提升我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注入“蓝色动能”

近年来,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已经发展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世界沿海国家共赢共享的重要平台、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促进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高端经贸平台。

2020海博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海博会以推动企业“下海”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方向,努力突破“海洋圈层”,在办好海洋专业展会基础上,积极搭建企业向海洋进军的平台,形成了涉海产业集群效应。

深圳海博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海博会举办了100余场海洋经济招商和项目推介、金融机构企业对接洽谈、项目投融资路演、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海洋科研成果对接等系列配套活动,包括海洋孵化器宣讲活动、卫星物联网与智慧海洋融合应用项目路演、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投融资对接会等,有力推动了海洋领域投资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海博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参展企业、参会嘉宾的高度评价,纷纷为海博会发挥的平台作用点赞。

世界海洋理事会主席保罗·霍尔萨斯表示,深圳市具有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本届海博会在深圳举办,意义非凡。希望各国珍惜蓝色经济发展机遇,加强交流合作力度,共同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知名能源企业道达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赵伟良表示,本届海博会以开放合作、共赢共享为主题,非常贴合全球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

把握蓝色经济发展机遇,深圳肩负重任。海博会的举办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了强劲的“蓝色动能”。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印发的《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将重点推动五大领域、63个重点项目的示范性建设,其中就包括海博会。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深圳将努力把海博会打造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球海洋领域的高水平会展品牌,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支持。

 

 

发布版面

地方新闻

image.png 

主题

宁波:向海图强,“蓝色经济”腾飞

发布日期

2020-10-23

 

万顷波涛,天光海色,鸥鸟徘徊。面对面向浩瀚的东海,浙江省宁波市在2018年迎来了发展新的机遇——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批复。20197月,《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

批复要求,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突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高端科技研发和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绿色协调发展样板区。

《方案》提出,到2020年,生态高效、科技创新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成型;陆海统筹、联通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完善;水清岸绿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高效便捷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重点规划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海洋旅游(康体养生)、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功能区块。

向海图强,宁波人正激情满怀地实现蓝色梦想。

象山:加快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宁波市象山县拥有925公里海岸线、66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优势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象山正在加快形成“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象山临港装备工业园,浙江新乐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进行船舶巡检工作。两年前,由该公司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并建造球罐的LNG船(液化天然气)船的船体核心部件“双C球罐”填补了国内造船业的空白。20207月,LNG船顺利交付。

处于象山港口区域的临港装备工业园,吸引了中石化宁波天翼、铭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投产,初步形成了以日星铸业、易锻机械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智能化、食品机械、先进加工、高端船舶、炼化设备等各类装备制造基地。

象山大力推进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象山县海洋装备产值70.8亿元,同比增长5.1%,海洋新材料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4.9%

象山注重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围绕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项目开工建设,今年上半年新增4名装备领域博士进驻企业工作站,累计挖掘企业需求40余项。象山还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共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上半年新增水产品技术10项,专利8项。

为了更好地优化海洋资源配置,象山全面完成海洋资源清查试点工作,对全县6571.9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8个无居民海岛、323.18公里海岸线的海洋资源进行价值估算,出台了浅海滩涂开放式养殖用海三权分置实施意见,完善了海域海岛基准价格评估体系,有序推进海域海岛公开出让工作,选定海洋资源一级市场价格评估单位,成功挂牌出让黄避岙乡51宗海域使用权。

象山启动文旅融合改革,编制完成《象山县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强生态海岸带的保护与利用,开展全县生态海岸带规划思路研究。此外,宁波市西沪港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列入今年中央资金项目。

奉化:“海上西湖”拥抱蓝色梦想

奉化区海域面积9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3公里,岛屿24个,人称“海上西湖、浙江三亚”。今年以来,奉化区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核心载体,积极打造宁波湾新区,全面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奉化区块位于象山港湾的拓展区,主要功能定位是海洋旅游(康体养生),主要包含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和奉化经济开发区滨海区块两个平台。奉化区全力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提升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海洋渔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

奉化用心打造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以“运动之海、休闲之湾”为发展定位,先后获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绿色发展中国试点、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示范平台等。今年1~6月,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亿元,引进浙商回归资金9.3亿元。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7个,其中续建项目10个,上半年新开工项目5个。

奉化经济开发区滨海区块位于象山港西北侧,已落户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德朗能锂电池、众兴连续碳化硅等工业企业,已有规上工业企业23余家。滨海新区列入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宁波市特色产业园培育名单和宁波市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培育名单。今年1~6月,奉化经济开发区47家规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亿元。新引进项目13个,其中供地项目9个,“双招双引”项目4个。

奉化全力推进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综合交通路网,推进S203奉化段和沿海旅游专线工程建设,推进象山湾疏港高速塘溪至下陈段工程前期工作,提高奉化沿海区域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区域水利和供水等设施建设,完成桐照、栖凤标准海塘建设,沿海供水工程全面完工,开工建设滨海再生水厂;推进滨海新区沿海中线以南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滨海新区沿海中线以南区块基础设施。

此外,奉化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入海污染源整治、近岸海域海漂垃圾清理,实现重点直排海污染源在线监测全覆盖,持续加强入海排污执法监管和监测力度,加快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奉化加强海洋行政审批管理,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网上办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等基本建设审批事项。启动渔政码头及配套业务用房的建设,提升海洋渔业监管的硬件条件,建立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水上应急救助能力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宁海:依托丰富海洋资源谋发展

宁海县海洋资源禀赋丰富,拥有“港、岛、涂、渔、能”等丰富资源。全县拥有2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35公里海岸线、29个岛屿。

三门湾区域、海洋生物医药区块、康体养生区块,是宁海建设“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在三门湾区域建设中,宁海县积极承接南湾新区开发建设。聚焦产业,引进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中南高科滨海智造产业园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总投资6亿元的年产2000万件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线项目、1.8亿元的年产500套精密车灯模具及50万套高档车灯部件项目均已完成落地转化。奇亿金属、吉宁落料线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壹岛城市核心区开发项目顺利开工。特色商业街、城市湿地公园等项目基本建成,领为智能LED车灯、建新产业园一期、荔枝湾隧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宁海智能汽车小镇、宁波模具产业园、滨海航空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平台也正打造。

海洋生物医药区块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合作打造。近年来,宁海县不断夯实宁波生物产业园发展基础,成为宁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自建园以来,宁波生物产业园已累计招进企业46家,累计招录高层次人才100余名,其中国家重点人才4名。2019年,宁海新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通知书1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个。

在推动康体养生区块建设中,宁海县西店镇依托国经中心与德国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联手打造以先进医疗服务为主,以高端医疗技术为核心,以康复疗养为特色,以医、护、康、养、住、游全产业为增长极的长三角地区国际合作健康养老模式试验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完成中德国际健康小镇的顶层设计、概念性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同德国相关企业签订项目合作意向书及商业合同,并与上海有关的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在国际护理人才培训学校和康复医院达成合作意向。20206月,宁海在同宁波剑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基础上,于7月重新启动西店大健康产业孵化园合作。

梅山:着力打造海洋生态名片

梅山保税港区地处长三角南翼、宁波-舟山港核心区域,东临国际航道和国际锚地。阳光、海浪、沙滩……一条美丽的海岸线不仅圆了宁波人的“蓝海梦”,也成为宁波的一张生态名片。

今年上半年,梅山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求进。1~6月,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产值1.69亿元,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产值2.03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23.74亿元,海洋旅游总收入0.6265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为4.2亿元,海洋旅游接待总人数33.11万人次,港口吞吐量1784.2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35.49万标箱。

上半年,梅山的国际供应链产业实现重点突破。中信车城建设加快推进,整车进口已超额完成;中商联一期项目进展顺利,二期已于5月开工。427日,《国务院关于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等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的批复》正式下发,梅山保税港区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梅山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优势不断壮大。7家企业列入2020年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申报“3315计划”系列项目共21个,引进中高级人才29人。积极推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项目筹建、宁波海洋研究院以及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发展。2019年,梅山校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3个。

梅山稳步推进海洋休闲旅游产业。万人沙滩、冰雪世界等旅游项目有序开放,地中海俱乐部、复星旅文、美的生态小镇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青少年户外露营基地、水上运动公园等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发布版面

理论周刊

image.png 

主题

发展蓝色金融 助力“海洋攻势”

发布日期

2020-10-24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海洋经济是青岛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海洋攻势”是2019年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之一,旨在推动海洋经济更好发展。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青岛市“海洋攻势”推进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撑。蓝色金融作为可持续金融的新兴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积极探索与发展蓝色金融,将有利于青岛市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青岛市“海洋攻势”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效推进。

一、蓝色经济推动蓝色金融发展

蓝色经济潜力巨大。蓝色经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源自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蓝色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包容性、维持或改善生计的同时,确保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蓝色经济的核心是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旨在减缓或消除由于海洋相关产业或部门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蓝色经济的发展既要具有包容性,又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并且其生产方式不会导致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的耗竭。

蓝色经济既包括渔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也包括海上可再生能源、海底矿产开采、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勘探等新兴海洋产业;还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其他对经济和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如固碳、海岸线保护、废弃物处理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估计,蓝色经济年产值可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的体量。随着人类对于海洋的不断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未来蓝色经济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

蓝色经济催生蓝色金融。与传统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资源开发难度高、污染治理周期长、生物保护经济效率较低等一系列困难,甚至更加严重。传统上,海洋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和慈善机构的捐赠资金以及官方发展援助基金,难以满足海洋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私营部门对航运业、捕捞业等传统海洋经济部门的大量投资,更多偏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往往没有考虑海洋资源的保护和海洋污染的防治等海洋可持续发展因素。蓝色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私营部门金融资源的支持,需要探索能够将商业可持续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相结合的蓝色金融发展模式。

随着国际社会对蓝色经济的关注,蓝色金融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银行作为致力于促进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正在积极地推动蓝色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并通过投资、咨询等引导私营部门参与到蓝色金融业务领域。2018年,世界银行发行首只“蓝色债券”,启动蓝债市场。2018年,欧盟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制订了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旨在确保在该原则下开展的经济投资活动符合一系列公认的可持续投资标准,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蓝色经济的可持续投资提供指导。中国政府也大力倡导发展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201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2020年1月3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探索“蓝色债券”。

二、青岛具备发展蓝色金融的有利条件

全球蓝色金融尚处起步阶段。虽然蓝色经济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蓝色金融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首先,蓝色金融在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尚未形成明确的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标准。对于蓝色经济,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统计口径;对于蓝色金融,缺乏权威可行的指导原则和标准。比如在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和国内已经制订了 《绿色债券原则》(GBP)、《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行业标准性文件。而在蓝色金融领域,尚无类似的可为蓝色金融参与各方提供指导的权威性原则和标准。目前,全球已发行的蓝色债券都是参考绿色债券的框架标准。其次,蓝色金融在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行正式标识为“蓝色债券”的只有塞舌尔蓝色债券和北欧-波罗的海蓝色债券,金额分别只有1500万美元和2亿美元。与蓝色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所需相比,数量少、金额小,实属杯水车薪。而且,市场参与主体不足,两支蓝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均为主权机构,尚没有私营机构参与到蓝色债券的发行当中;蓝色债券的投资人以专业投资机构为主,一般投资者参与不足。

青岛市蓝色金融具有良好实践基础。首先,山东省、青岛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山东省、青岛市先后印发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和《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 “海洋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青岛市初步搭建了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政策体系。2019年,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等8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金融、财政和产业等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再次,青岛市金融机构服务海洋经济实践经验丰富。为支持青岛市“海洋攻势”,青岛银行先后制订了《青岛银行助力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和 《青岛银行经略海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加大对海洋经济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强化海洋特色产品创新等。中国银行创新担保方式推出“中银海权通宝”特色产品,支持涉海中小企业发展。浦发银行创设“货代通”“海洋补贴贷”“海域使用权融资”等专属产品,打造涉海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体系。此外,青岛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省首家挂牌营业的涉蓝产权交易平台,在海域使用权招拍挂、海域使用权抵押、海域评估、测绘、涉海大宗商品交易等业务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三、对青岛市发展蓝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蓝色金融发展。虽然蓝色经济与传统海洋经济的范畴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海洋渔业、海洋运输和海洋资源利用等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海洋污染防治行业,都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青岛作为中国的海洋名城,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应该从战略层面将蓝色经济和蓝色金融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探索和发展蓝色金融。建议青岛市建立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发展的协调领导机制,地方金融局、海洋发展局、金融监管机构及财政、税收等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金融支持蓝色经济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发展蓝色金融落到实处。

积极推动蓝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从实践看,“海洋经济”缺乏明晰的产业标准。而“蓝色经济”既包含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传统海洋产业,又包含沿海的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非海洋产业,同时还要考虑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更是难以与现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对应。因此,建议青岛市海洋发展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联合世界银行集团等致力于蓝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将蓝色经济所涉行业与现行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同时,借鉴绿色金融标准,制订青岛市地方性的蓝色金融标准。在蓝色金融尚未建立国际和国家标准之前,为本地蓝色金融发展提供指导;为全国乃至全球蓝色金融发展提供参考标准,推动乃至引领全球蓝色金融的发展。

鼓励本地金融机构积极拓展蓝色金融业务。

蓝色金融要实现商业可持续,必须要有商业机构的积极参与。一是大力发展蓝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贷款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蓝色融资形式。对于大多数具有明确还款来源或有效担保的蓝色项目,商业银行都可以按照市场利率或优惠利率提供融资支持。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蓝色债券。借鉴绿色债券经验,蓝色债券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青岛银行正在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探索发行蓝色债券。三是积极探索股权投资、种子融资、碳金融、债务互换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四是积极争取建设国际蓝色金融中心。鉴于蓝色金融在全球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青岛市要力争在蓝色金融标准制定和蓝色债券发行中实现率先突破,积极争取在全球蓝色金融发展中实现领先,建设国际蓝色金融中心。

持续完善支持蓝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信贷政策支持体系。在信贷政策评估中增加对蓝色金融的督导,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蓝色经济的信贷资源配置和产品创新力度等;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率和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对蓝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蓝色金融专营机构或专营部门。对于蓝色经济产业贷款参照小微企业贷款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三是完善蓝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蓝色资产价值评估和流通转让体系。在全国率先试点建立海洋产权确权标准,建立蓝色资产价值评估标准、登记、流转制度等。四是建立蓝色金融风险补偿或共担机制。借鉴科技金融发展经验,由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蓝色金融专项基金;施行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分担蓝色经济企业或项目的融资风险。

积极推动青岛市蓝色金融智库建设。青岛市具有创建蓝色金融智库的多方有利条件。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传统海洋科研机构,以及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新设海洋科研平台,集聚了众多国际和国内知名的海洋专家和学者。同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也使青岛市集聚了众多优质金融资源,高素质的金融业人才。建议青岛市借鉴国内绿色金融智库建设经验,组建由海洋相关产业、经济金融、海洋科研等多学科领域的国际、国内专家构成的蓝色金融智库。充分发挥蓝色金融智库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有效沟通金融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部门,切实推动青岛市蓝色金融率先发展。

 

 

 

发布版面

智库

image.png 

主题

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上海先发优势显著,广州领跑南部海洋经济圈

发布日期

2020-10-26

 

【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 上海先发优势显著 广州领跑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首次将这一表述置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章节中,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明确了海洋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首次将这一表述置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章节中,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明确了海洋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目前已接近五分之一。

早在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便首次提出,推进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9年底至今,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5座城市也相继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9)》,依据公开统计数据及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城市经济规模、区域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多重因素,选取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南通、东莞、烟台、泉州、福州、厦门、漳州、温州、台州、盐城、连云港、惠州、珠海、湛江、江门、唐山、北海、海口、威海、日照共28座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指标体系主要为海洋经济活力、海洋对外开放度、海洋资源储备度、海洋科技创新力、海洋文化吸引力五大维度和20项二级指标。

七城展现强劲发展势头,广州位列三强

根据测评结果,上海、青岛、广州位居前三,分别领衔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城市。其中,上海凭借其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突出、科创基础雄厚等优势,不仅拿下综合绩效第一,还在海洋对外开放度、海洋文化吸引力两个维度的得分上遥遥领先。

综合来看,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7座城市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均进入测评榜单前10名,并且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与优势。比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圳海洋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较高、“窗口效应”显著;青岛则依托其强大的涉海科研院校实力,肩负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优势;舟山虽然在城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规模性指标上不及大多数沿海城市,但其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胜在发展“结构优”,即各项指标的“含海量”高。

青岛涉海市场主体规模显著,上海海洋经济总量领先

海洋经济活力,指的是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和潜力。研究员选取涉海市场主体数量、每万人拥有涉海市场主体数量以及涉海上市企业数量等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青岛和上海位列该维度前两名。前者由于人口压力较小,而涉海单位数量大(超过1.7万户),每万人拥有的涉海市场主体数量达17个。这也意味着在青岛的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涉海工作。

上海则在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上海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亿,达到10372亿元,占该市GDP27.2%。据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不完全统计,上海还拥有最多的涉海上市企业,其中半数企业市值超百亿,可见其涉海传统产业经济基础雄厚,因而相比其他城市,政策支持与先发优势更为显著。

此外,大连、广州、福州、天津、深圳等城市涉海市场主体数量均超过7000户,经济活力指标排名紧随青岛、上海之后。

研究发现,城市海洋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海洋经济活力前十名城市中,南部海洋经济圈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南部海洋经济圈的领先态势逐渐凸显。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该区域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40.8%

上海港口开放程度最高,深圳国际化优势突出

海洋对外开放度,具体表现为地区涉海市场活动的开放程度以及国际化程度。研究员选取年度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旅客吞吐量等直接指标,以及口岸进出口总额、入境(过夜)游客人数、星级酒店数量等间接指标进行评价。

上海、广州、深圳在对外开放度方面均较为突出。近年来,上海港在全球多个港口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在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广州、深圳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跨海、跨境通道的不断完善,广深涉海进出口贸易和旅游业国际化的动能也将进一步增强。

烟台、大连、宁波、湛江、海口、珠海等市则依托于其货客吞吐量大的港口优势,与其他省市乃至境外的客货往来频繁,对外开放度紧随其后。

舟山、大连海洋空间资源优渥

海洋资源承载力,是指地区所具有的海洋资源能够维持社会经济发展、为海洋经济升级提供基础资源的能力。研究员选取城市海水产品产量、大陆海岸线长度、管辖海域面积、管辖海域面积与全市国土面积之比、码头泊位数量等5项指标,旨在反映各城市的海洋“自然禀赋”条件。

舟山和大连综合排名领先,舟山是地理形态最为特殊的中国城市之一,是典型的群岛城市,拥有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面积。近年,舟山海洋生产总值超过其GDP65%,研究员分析,这不仅与舟山的自然资源条件密不可分,也得益于相关政策。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并将其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大连处于黄海和渤海之间,是参评城市中大陆海岸线最长(超过2000公里)、管辖海域面积最大(2.9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可利用的海洋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相当优渥。威海凭借海水产品产量位列资源承载力第三,湛江、漳州、福州等市在渔业资源和海域空间资源等方面亦有突出表现。

研究发现,城市的资源承载力与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不完全匹配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这些城市整体社会经济规模较小,海洋资源的共享压力相应较低,同等规模的海洋空间资源和生物资源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支持当地拓展海洋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这些城市的海洋生产活动更加依赖自然条件(如渔业、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等),从人口结构上看,上述城市的户籍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数量几乎均等或是前者多于后者,亟待解决涉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可能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

青岛上海实力超群,天津广州海洋科创能力抢眼

海洋科技创新力,包括开设涉海专业等院校数量、年度涉海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年度涉海发明专利占城市总专利申请数之比,以及国际核心期刊涉海论文数量等四项指标。

根据统计,青岛和上海在年度涉海专利申请数和涉海核心期刊论文数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研究员认为,坐拥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涉海顶尖院校,是这两市在科创指标方面引领群雄的重要因素。此外,青岛蓝谷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洋特色高科技研发和产业集聚区,对青岛海洋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也起着关键作用。

天津和广州的海洋科创能力同样抢眼。天津在拥有涉海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上具有相对的领先优势;广州四项指标的表现均衡,拥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25个,其在涉海科创人才培养(院校指标)、学术研究(论文指标)、产研转化(专利指标)等方面均有深厚的发展基础。

研究发现,海洋科技创新力与经济活力排名前九的城市基本重合,海洋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高度趋同:扎实推进涉海学术单位、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而海洋经济基础又能够为更高精尖的涉海科技创新提供研发资金、就业岗位和消费市场支撑。

上海最吸引游客,深圳涉海展会关注度高

海洋文化吸引力,是指城市因其海洋事业发展而吸引的外部(游客、媒体等)关注度,包括旅游业总收入、年度旅游业收入占GDP之比、媒体关注度等三项指标。

上海和青岛分别凭借年度旅游业总收入和媒体报道量占据文化吸引力榜单前两名,成为最受游客和社会舆论瞩目的海洋城市。

在媒体关注度指标方面,在涉海洋经济议题的报道中,青岛、上海和深圳的提及率最高,而这三座城市在当年都有超大型国际海洋活动,如在青岛举行的海军成立70周年阅舰活动,上海临港海洋节,以及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在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的指标上,舟山、北海和台州得分最高。这三座城市的经济规模并不显著,但海洋发展的结构性优势突出,凭借优渥的滨海景观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访驻足。例如,北海于今年5月提出在未来五年内,着力打造“北海文旅”品牌,打响“国际化滨海旅游名城”和“海丝文化名城”品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发现,对于涉海工业规模较小的沿海城市而言,着力设计滨海旅游的城市名片,亦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路径。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鹏新区: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

发布日期

2020-10-27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张连城)日前,大鹏新区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对新区学习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会议要求,新区上下要提高站位、胸怀大局,用心用情、学深学透,对标对表、狠抓落实,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努力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强国城市范例作出大鹏贡献。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国际生物谷、食品谷规划建设,加快旅游品质提升,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全力推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改革落地,用好用足改革政策继续强化改革推进,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在新区落地见效。三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搭建海洋科研平台,加快培育特色海洋产业,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依托海洋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四要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法治建设提质创优,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五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区。六要积极作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深港务实合作,助力深圳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发布版面

大都会

image.png 

主题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强劲国际化优势突出

发布日期

2020-10-28

 

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7座城市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记者日前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9)》获悉,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全国28座沿海城市和7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创建城市中,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化优势突出。

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2017年以来,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7座城市相继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其中,深圳谋划了“三步走”战略,提出最终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该项研究综合城市经济规模、区域代表性等,以海洋经济活力、海洋对外开放度、海洋资源储备度、海洋科技创新力、海洋文化吸引力五大维度和20项二级指标,建立《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9)》评价体系。

测评结果显示:七城展现强劲发展势头,其中深圳国际化优势突出,涉海展会关注度高。在综合绩效榜单上,上海、青岛、广州位居前三强。包括深圳在内,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7座城市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均进入测评榜单前10名,并且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与优势。其中,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海洋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较高、“窗口效应”显著。

海洋经济活力,指的是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和潜力。青岛和上海位列该维度前两名。深圳等城市经济活力指标排名紧随之后,涉海市场主体数量超过7000户。

研究发现,城市海洋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海洋经济活力前10名城市中,南部海洋经济圈城市广州、深圳、珠海等领先态势逐渐凸显。

上海、广州、深圳在对外开放度方面均较为突出,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跨海、跨境通道的不断完善,广州和深圳涉海进出口贸易和旅游业国际化的动能也将进一步增强。深圳因成功举办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媒体关注度指标方面进入全国三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凭海而兴,向海图强。据初步估算,深圳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蓝色经济动能澎湃,成为深圳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十四五”开局在即,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将聚焦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增强创新引领,发力五大领域,夯实四梁八柱,力争通过63个标志性、代表性、关键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有力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做优做强海洋新兴产业,深圳将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度与产业竞争力,着力推动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夯实海洋经济基础,持续提升深圳海洋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

着力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圳将大力提升海洋科研支撑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要支撑平台,集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引进海洋类科研机构,打造集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突出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原则,深圳将聚焦海博会“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经济国家级国际展会”的定位,以“促进交易,促进新技术投资,推进新技术和应用产业化”为核心目标,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不断增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含金量和辨识度。


                       钢 铁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钢铁报国,做全球行业引领者

发布日期

2020-10-04

  

 从江南制造局炼钢厂、汉阳铁厂,到抗战战火中的钢铁工业,再到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宝钢打下第一桩、湛江钢铁一号高炉投产……一幕幕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在大屏幕上闪过,令台下中国宝武下属宝钢股份湛江钢铁的工人们激动不已。

这是日前中国宝武“重走钢铁长征路”“四史”学习系列教育活动的现场场景。“过去的宝武书写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史,今天的宝武要传承更要开拓,要强大更要精品。”湛江钢铁炼铁厂焦炉燃管作业长郁忠泉说。

去年以来,中国宝武创新学习方法,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学习宣传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史、中国宝武130年奋斗史有机结合,通过举办展览、征文、沉浸式体验等系列活动,强化全国各地钢铁人的初心使命,激励宝武人奋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学习中激励研发士气

“中国宝武要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技术引领是硬核实力。”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表示。今年4月28日,中国首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在宝武旗下的马钢建成,中国宝武也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生产全系列H型钢能力的钢企。4个多月后,在这条新建成的生产线上,中国第一支超宽翼缘热轧H型钢下线,中国宝武的H型钢产品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产线建成后,我们立即投入研发,几个月内就相继开发出8个系列20个规格重型H型钢产品。”马钢长材事业部重型H型钢分厂厂长张文满回忆,研发期间,集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老一辈中国钢铁人的奋进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团队的研发士气。”

虽然在H型钢产品中保持领先,但作为刚进入中国宝武大家庭一年的新成员,马钢认为自身在部分领域与行业最高标准相比依然有差距。“我们通过‘四史’学习,温历史,问初心,找差距,在深化整合融合中找准标杆、界定差距、取长补短。”马钢有关负责人表示。

找准了标杆,就明确了方向。今年以来,马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步明显:上半年马钢股份利润总额、铁水平均成本较去年均有进步;8月份,马钢股份铁钢比历史上首次破9见8。

责任在每个岗位肩头

“2016年初,有两家用户同时向宝武特冶新增钛合金棒材合同,仅上半年的订货量就已超出往年全年的150%。作为自耗工序钛及钛合金产品冶炼的工艺负责人,我的脑子里立马划出两个重点——产品质量和交付期。”中国宝武特冶厂员工李莹莹在“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我的宝武故事”征文中写道。她回忆入厂十几年来的工作经历,总结出,只有每一个人都提高生产效率,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才能共同推动集体发展向前。“C919飞机的机翼等部位运用了我们提供的钛合金等原料,则是‘做好本职’的升华。希望在未来,我们的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材料能运用到国产商用飞机发动机上。”

“中国宝武在规模上已经世界第一。但与规模引领取得较大突破相比,我们的单位盈利和效率指标对标世界一流仍然存在差距。”陈德荣表示。因此,中国宝武上下将“四史”学习教育与国务院国资委有关提质增效、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的要求相结合,发动广大员工结合岗位持续开展工序岗位对标,追求极致效率;同时瞄准外部同行先进企业,放下身段、学习借鉴,补短板、强弱项。

强化世界第一的精神动力

最新一期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宝武列第111位,首次位居全球钢企之首。

从宝钢、武钢联合重组,到中国宝武实际控制重庆钢铁,重组马钢、太钢,近年来中国宝武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变了我国钢铁行业“小散乱”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肩负国家重任、目标全球第一,中国宝武在当前做强做优做大的过程中,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在企业上下加快形成。

为了增强在发展过程中的敢打敢拼意识,最近中国宝武下属宝信软件研究所党支部和共建单位一起赴浦东开发陈列馆开展“四史”调研实践。浦东30年改革开放史和敢闯敢试、勇于作为的拼搏精神,激励了党员在各自公司发展中勇挑重担、开拓创新。

宝钢股份项目团队和用户团队联合开展学“四史”主题党日活动后,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实施。进入三季度以来,上海各行各业加快回暖,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热火朝天,企业员工拧成一股绳,抢抓危中之机、补回疫情损失。8月份,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厂所生产的彩涂、镀锡、电镀三大品种,全月超产近8000吨。

“我们以史为鉴,不忘初心,通过‘专业化整合、平台化运营、生态化协同、市场化发展’,从‘变大’到‘强大’,最终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陈德荣说。

 

  

发布版面

智能制造

image.png 

主题

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钢铁智能制造?

发布日期

2020-10-13

 

“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抓手并不是互联网技术本身,而是企业的精益生产与管理,不要指望靠在企业堆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能实现所谓的数字化转型。”近日,在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主办的数字化转型云论坛系列活动中,中国钢研集团绿色化智能化中心负责人、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云贵在题为《工业互联网赋能冶金智能制造》的主题演讲中如此指出。

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智能制造的核心抓手

“由于钢铁制造行业具有混合流程、工序耦合、规模化生产、环境强约束等特点,钢铁行业的智能制造需要从模式、技术和方法论等不同的维度去思考,才能实现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对成本、质量、效率综合优化的目标。”张云贵指出,“因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方法论、技术路线(如云计算、大数据、开源等)和商业模式(如链的竞争、赢者通吃等),工业互联网应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一项核心抓手。”

张云贵强调,必须承认无人化、少人化是当前企业投资者关注智能制造的核心原因,但智能制造的目标绝不只是无人化、少人化。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看,由于质量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遗传性”,智能制造的质量目标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从生产节奏控制的角度看,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实现跨工序动态有序协同,从而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减少工序之间的温降就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此外,智能制造还可以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同优化。

关于智能制造的内涵,张云贵认为,智能制造的系统构成是由人、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集成的HCPS(人—信息—物理系统)。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人是系统知识的提供者,也是使用者。一方面,企业要通过知识工程,将工艺知识进行数字化、平台化;另一方面,人也会参与机器学习,是系统的使用者。例如,在做表面质量检测时,由于机器学习需要大量的样本,但钢铁行业缺陷的样本数量不够,有人参与的话,会在线做一些标注,这样便可在比较快的时间内,提高机器学习的效率。

“智能制造要抓住一项核心技术的话,我认为应是工业互联网技术。”张云贵说。他认为,从技术的角度看,钢铁企业需要以企业自治、自学习、自我进化为目标,综合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其中,工业互联网正是以上各项技术得以集成综合的技术。依靠工业互联网提供的方法论、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快速构建企业的智能制造基础架构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其中,工业互联网的方法论,核心是知识的解构、重构和复用,即通过对传统的高度耦合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拆分和解构,形成可复用的微服务资源,再针对用户的需求通过特定的集成技术实现功能重构,是工业互联网共享思维在OT(运营技术)领域最为核心的体现,也是对目前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供给侧最大的冲击。“基于平台的组态式智能技术服务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张云贵指出。

数据的切割与耦合

是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最大难点

张云贵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小企业会通过工业互联网获得与“领头羊”企业相当的自动化、信息化服务。其次,客户服务将成核心。由于在互联网模式下,知识供给侧越来越由少数天才把控,大量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将被挤到客户服务领域,成为平台的“附庸”。因此,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再其次,平台的接入服务将发展成为专门的生意,这类业务可以用电商发展后快速出现的“快递小哥”业务来类比。最后,在未来,智能制造的IP(知识产权)也将成为一种新商品。如德国巴登钢厂就有一项重要的智能制造IP收入。

在张云贵看来,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行业的着力点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以下3点:第一,精益生产与管理;第二,制造协同,这常常意味着内部流程、组织的重新定义;第三,整合运营,即要从整个价值链布局与思考,包括供应链整合、采取预测性质量体系、构建面向制造业务的共享平台等方面。

“从冶金行业的智能制造实践来看,数据的切割与耦合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冶金智能制造的最大难点。”张云贵进一步解释道,“冶金行业的工艺特点以及传统的信息化层级架构,决定了不同工序对数据会形成天然的切割,跨工序的数据横向流动十分困难。实现冶金智能制造必然涉及端到端的横向集成,比如跨工序的质量控制与追溯、一体化生产计划等,这些都需要数据能够实现跨工序高效流动。”因此,要实现跨工序多源异构的数据共享,他认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信息架构问题和数据关联融合问题。

张云贵指出,工业互联网的扁平化架构刚好可以破解工序对数据的切割,从而解决第一个问题。扁平化架构是工业互联网对目前企业信息化层级结构的挑战。可以预测,在工业互联网场景下,企业信息化的功能会逐步向云端和边缘端两个方向进行迁移,云端智能将集中大部分企业横向贯通需要的功能,比如BI(商业智能)、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而边缘智能会承接部分来自传统管理层(如MES)的功能,同时强化在过程级、基础级的智能化水平。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对数据与应用进行解耦,一个可行的技术路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语义抽象层,对基础数据进行某种集成、运算,向上层应用进行定向发布。

  

发布版面

投融资与项目

image.png 

主题

绿色低碳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14

 

“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各个钢铁企业,甚至已经内化为中国钢铁企业和中国钢铁人的基本理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在日前举办的“2020(第十一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与自然社会和谐友好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下,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些钢铁企业在污染物治理设施应用和单位排放强度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涌现出首钢、安钢、太钢、新兴铸管等一批绿色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

2019年9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下,15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这是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这些钢铁企业的实践表明,通过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主动、积极作为,钢铁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完全可以实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友好。

企业要痛下决心完成的结构性变革

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何文波谈到,“比如,企业间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挖掘;在技术层面,全国实现超低排放尚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如何破解上述这些难题,是钢铁行业未来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意见》提出,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评价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有两百多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坚持绿色发展、超低排放改造是中国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任重道远,需要企业痛下决心完成的结构性变革。”何文波分析说,全面超低排放改造是一个不断深化、动态发展的过程。钢铁企业唯有加大环保投入、选择可行工艺、把控施工质量、严格运维管理,实现环保污染防治设施硬件投入与持续高质量运维管理的软实力贯通,才能达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高质量落地。

创新赋能引领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碳减排是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举措。从全球范围看,2019年,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量约28亿吨/年,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左右,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贡献了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行业,也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

何文波分析认为,近年来,在全球最严格的钢铁环境保护标准倒逼下,我国已经掌握了部分世界领先的节能减排技术。“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落实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但是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关技术储备不足、现有技术投资运行成本高昂、忽视非常规污染物等问题。为此,钢铁行业要主动作为,在不断完善已有的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技术层面解决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整体方案。钢铁企业要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推进低碳冶金新技术的研发,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用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水平实现均衡提高。

据了解,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方面不断创新。目前,一些钢铁企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等,协同促进钢铁与各个行业发展合作关系。部分钢铁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专门成立了一个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和正确评估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

何文波表示,未来一个阶段,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同时还可能面临来自“碳经济”的更多国际挑战,加快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他建议,钢铁行业要加快做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碳排放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用碳排放管理的抓手有效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电炉短流程炼钢、先进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开展,让低碳转型真正成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钢铁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image.png 

主题

中钢协发布9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生产与库存及社会库存情况

发布日期

2020-10-14

 

记者从中国钢铁协会市场调研部获悉,9 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生产与库存情况如下:共生产粗钢 2188.70 万吨、生铁 1901.90 万吨、钢材 2215.23 万吨、焦炭 342.75 万吨。

 其中,粗钢日产 218.87 万吨,环比增长 2.01%;生铁日产 190.19 万吨,环比增长 0.33%;钢材日产 221.52 万吨,环比增长 8.31%(受鞍钢集团 ERP 取数原则和部分企业月底集中入库等因素影响,本旬钢材产量相比上一旬增加较多。剔除这些因素,本旬钢材产量相比上一旬增长 2.60%)。

 据此估算,本旬全国日产粗钢 308.71 万吨、环比增长 1.49%,生铁 250.17 万吨、环比增长0.27%,钢材 381.93 万吨、环比增长 0.88%。

 2020 年 9 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 1159.61 万吨,比上一旬减少 180.87 万吨、减幅 13.49%;比 8 月下旬减少 77.34 万吨,减幅 6.25%;比年初增加 206.37 万吨、增幅 21.65%。

 我们再来看一下社会库存的情况。

 9 月下旬,20 个城市 5 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 1223 万吨,比上一旬减少 19 万吨,下降 1.5%;比 3 月上旬峰值减少 798 万吨,下降 39.5%;比年初库存增加 541 万吨,上升 79.3%。

 分地区来看,9 月下旬七大区域库存只有华南环比略有上升,增量为 7 万吨,上升 2.2%;华中库存环比持平;其他地区环比均呈下降走势,减量不大。

 分品种库存概况:9 月下旬,螺纹钢为库存环比减量的最大品种,线材和中厚板略有下降,热轧卷板增量不大,冷轧卷板环比持平。

 具体表现如下;

 热轧卷板库存 189 万吨,比上一旬增加 1 万吨,上 升 0.5%;比 3 月上旬峰值减少 90 万吨,下降 32.3%;比年初库存增加 79 万吨,上升 71.8%。

 冷轧卷板库存 113 万吨,与上一旬持平;比 3 月上旬峰值减少 60 万吨,下降 34.7%;比年初库存增加 7 万吨,上升 6.6%。

 中厚板库存 95 万吨,比上一旬减少 1 万吨,下降 1.0%;比 2 月下旬峰值减少 44 万吨,下降31.7%;比年初库存增加 7 万吨,上升 8.0%。

 线材库存 90 万吨,比上一旬减少 5 万吨,下降 2.6%;比 3 月上旬峰值减少 207 万吨,下降52.1%;比年初库存增加 87 万吨,上升 84.5%。

 螺纹钢库存 636 万吨,比上一旬减少 14 万吨,下降 2.2%;比 3 月中旬峰值减少 419 万吨,下降 39.7%;比年初库存增加 361 万吨,上升 131.3%。

 

发布版面

投融资与项目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发布日期

2020-10-14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艺过程减排、超低排放改造进展超预期,为改善全国空气质量作出了贡献。”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近日表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粗钢产量逐年增长,总增幅约3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超出预期,化解过剩产能、工艺过程减排、超低排放改造进展超预期。

刘炳江谈到,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要力求“四真”:一是“企业领导真重视”。要把超低治理工程作为整体生产设备的组成部分同等考核、投入、运营、维护,不是作为“辅助设施”或“迎检设备”,技术人员应将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真实情况报告给决策者,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对各种技术各个参数倒背如流。二是“资金真投入”。坚决杜绝最低价中标,严禁“豆腐渣”环保工程。三是“实施真工程”。选择成熟适用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业绩、有信用的专业公司进行超低排放改造,避免走弯路。四是“管理水平真提升”。超低排放改造要重视全方面的提升,治理工程是“硬件”,管理水平是“软件”,只有“软硬件”都做好才能做到长期稳定超低排放。要做好评估监测,力求货真价实。

在刘炳江看来,钢铁企业是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的责任主体,要对评估监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评估监测是企业自行监测的一部分,是自证达到超低排放的重要依据,是自我诊断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完成改造后,企业应邀请水平高能力强的专家和机构帮忙把关补漏。

刘炳江分析,未来,通过持续实施差异化管理以及对超低排放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和长效监管,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改造进度不同的钢铁企业可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已开始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江苏等省也正在研究制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差异化管理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钢铁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就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钢铁行业要有信心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进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针对国家低碳发展和碳交易政策作出了解读。李高表示,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重要行业,也是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点行业之一,建议我国钢铁行业提早谋划,明确碳减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碳排放控制方案,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推动重大技术创新,以低碳发展为抓手推动钢铁行业加快提升、更好发展。

 

 

发布版面

商会·商界

image.png 

主题

全联冶金商会:实业报国推动钢铁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精神,落实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全联冶金商会日前召开了学习贯彻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视频会议,80多家会员单位参加会议。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广大钢铁民营企业家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会议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全联冶金商会会长,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才平在会上强调,全联冶金商会将全面落实《意见》和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部署,强化学习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商会落实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首先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商会要切实推动党的建设,继续组织好“党建在民企”活动,探索发挥冶金商会和民营钢铁企业党组织作用的新形式、新方法;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战斗力,加强钢铁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将钢铁民营企业家“实业报国”梦与“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紧密结合;还要加强业务建设,提高竞争力,积极参与研究民营钢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要点,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等产业政策研究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新产品市场拓展。

“全联冶金商会要立足核心职责,积极行为、主动作为、开创性工作。”对于当前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董才平表示:一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对冶金商会会员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民营钢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要点,充分反映民营钢铁行业的诉求,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二是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等产业政策研究工作,为民营钢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调整完善财税政策,确保钢铁原料安全、推进废钢资源进口和回收再利用工作。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新产品拓展市场工作,如推动钢结构建筑、钢铁新材料应用工作,建立上下游相结合的拓市场、促升级、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五是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工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民营钢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德龙钢铁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全联冶金商会常务副会长龚盛,江苏永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耀芳,山西建龙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云生,山东泰山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胜,天津荣程钢铁集团董事长张君婷依次发言,纷纷表示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即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坚持产业报国、实业兴国,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格局。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中,走好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发布版面

行情

image.png 

主题

加强钢铁产业链协作 促进制造业循环联动

发布日期

2020-10-21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木军 通讯员王旭宏 王华星)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指导,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江苏沙钢集团和大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20 先进制造业材料与加工应用交流推介会”,于 10 月 16 日在江苏靖江金悦国际酒店隆重举行。来自钢铁企业、材料贸易加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院等全产业链的全球知名企业和单位共 600 余名代表参会,会议聚焦准、规模大、级别高的特点。

 会议聚焦当前产业发展的难题,探讨如何创建“共创、共享、共成长”的高效供应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合理对接,进而促进”双循环”联动发展,推进制造业、工程项目和生产服务企业有效循环,实现互利共赢。

 大会议题围绕联动发展,探讨如何推动“双循环”,聚焦供应链协同,破解当前困难。会议设置了主题报告和两个分论坛环节,主题报告从钢厂、行业、制造配套、设备企业角度进行形势解读和方案介绍;分论坛石化与能源专场和工程机械、矿山设备专场,针对性地探讨该行业的趋势、困难、机遇、合作方式等。

 中国不锈钢产量第一的太钢、最大民营碳钢企业沙钢、”中国制造业 500 强“企业大明国际联合主办,高层领导参会;“三桶油”、“三大电气”、徐工集团等行业巨头、意见领袖和产业链全球知名企业的领导、国际重点工程公司(如日本三大工程公司:日挥、千代田、东洋工程)代表参会。

 会议设置了领导致辞、专家报告、战略签约、石化与能源专场和工程机械、矿山设备专场报告及圆桌讨论会等环节。会议期间还安排参观大明靖江基地,进一步增进了参会代表对大明从钢厂到加工中心、制造工厂的制造业服务新模式的了解,强化了产业链协同的意识,增进了合作交流。大会让与会者从理念到实践均获得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会议还设置了“石化与能源”、“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两个专场的报告会及圆桌对话,深入讨论了行业趋势、困难和机遇、供应链规范、材料和加工要求、配套服务解决方案等,从宏观环境分析到现实问题解决,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从“优化供应链、加强联动合作”的角度,为企业发展和行业进步找到了方向和目标,为增进合作打下了基础。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打造钢铁互联网+智能制造标杆示范

发布日期

2020-10-23

 

本报讯(记者蔡立军 通讯员卢小龙)10月14日,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到新天钢集团天钢公司调研指导工作。廖国勋分别深入天钢公司炼铁厂3200立方米高炉平台、新天钢工业互联网运行中心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新天钢集团党委书记景悦、总裁吴玉杰陪同。

廖国勋深入了解了混改后经营业绩实现大幅提升的新天钢集团的生产经营、安全运行、人才队伍和高炉运转等情况。他走进工业互联网运行中心,察看环保排放、成本管控、能源回收等实时数据。他说,企业通过混改获得新生,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希望新天钢明确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动态管理,探索应用更多最新科研成果,打造钢铁行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标杆示范。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image.png 

主题

我国粗钢呈现净进口态势

发布日期

2020-10-28

 

本报讯 (记者李娜)10 月 26 日,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020 年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我国钢铁进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钢材出口大幅下降,进口明显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9 月份,全国累计出口钢材 4039 万吨,同比下降 19.6%;累计进口钢材 1507 万吨,同比增长 72.2%。而且,出口钢材呈逐月下降态势,进口钢材呈增长态势,若考虑进口钢坯增加的情况,6~9 月份呈现我国粗钢净进口的形势。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补充说,这是多年没有出现的情况。她认为这既有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也有我国需求较旺、价格相对稳定的驱动。

造成这一运行状况特点的原因,与国内国际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关系密切。此外,前三季度,

钢铁行业还出现了其它运行特点:

 一是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产量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 月份,我国粗钢产量 78159 万吨,同比增长 4.5%;生铁产量 66548 万吨,同比增长 3.8%;钢材产量 96424 万吨,同比增长 5.6%。从季度看,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1.2%,二季度增长 1.7%,三季度增长 10.3%。

 二是下游行业快速复苏,拉动需求增长明显。据测算,1~9 月份,粗钢表观消费量 7.69 亿吨,同比增长 8.94%,增幅比 1~8 月份扩大 1.7 个百分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的启动和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复苏,拉动了钢材需求,钢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钢材价格逐步回升,总体水平低于去年。据中钢协监测,9 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略有下降。其中,长材指数同比下降 2.76%;板材指数同比上升 3.19%。1~9 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 102.44 点,同比下降 5.66%。从分月情况看,4 月份起,钢材价格呈逐月回升走势。

 四是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价格快速上涨。1~9 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 86846 万吨,从6 月份开始连续 4 个月超过 1 亿吨。9 月末,钢材价格比 4 月末的低点仅上涨 9.7%,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 39.8%;与去年同期相比,钢材价格指数下降了 0.09%,而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31.25%。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大于钢材价格涨幅,是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

 五是对比铁矿石成本上升,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同比降幅明显收窄。据中钢协统计,1~9 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 33970 亿元,同比增长 5.44%;销售成本 30661 亿元,同比增长6.13%,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0.69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 2079 亿元,同比下降 7.27%;利润总额1375 亿元,同比下降 9.46%,降幅呈大幅收窄态势;平均销售利润率 4.05%,同比下降 0.66 个百分点。6、7、8、9 月连续四个月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9 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 63.30%,同比下降 0.53 个百分点。

 六是坚持绿色发展,大力节能减排。钢铁企业在积极应对疫情、稳定生产经营的同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节能环保指标进一步改善。据中钢协统计,1~9 月份,重点统计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 551.54 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 0.05%;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 4.33%;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 10.68%;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 15.43%;钢渣利用率、煤气利用率等指标均同比提高。

  

发布版面

财经新闻

image.png 

主题

钢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发布日期

2020-10-28

 

前三季度,钢铁行业运行有何亮点?企业经营效益如何?降本增效怎样进一步发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回应钢铁行业运行热点问题。

中钢协当天公布数据显示,钢铁行业6至9月连续四个月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同比降幅明显收窄。

1至9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33970亿元,同比增长5.44%;利润总额1375亿元,同比下降9.46%,降幅较1至8月呈大幅收窄态势。9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63.30%,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表示,钢铁企业效益持续好转来之不易,既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复苏拉动钢铁需求持续增长,也受惠于疫情期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红利。

中钢协数据显示,1至9月,粗钢表观消费量7.69亿吨,同比增长8.94%,增幅较1至8月扩大1.7个百分点,表明下游行业快速复苏,拉动钢铁产品需求增长明显。

屈秀丽介绍,以被调研企业政策落实情况为基础,按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数据为依据估算,钢铁行业全年预计享受支持性政策红利约170亿元。

“即使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钢铁行业仍保持了平稳运行。”屈秀丽表示,钢铁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牵连广泛,安全稳定运行有力保障了下游行业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也体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钢铁行业对外部风险挑战感受明显。中钢协数据显示,我国钢材价格从4月份起逐步回升,但进口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均处于高位,且呈上涨态势;1至9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86846万吨,同比增长10.8%;1至9月,钢铁企业销售成本30661亿元,同比增长6.13%,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69个百分点。

“进口铁矿石价格远大于钢材价格涨幅,是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屈秀丽坦言,钢铁行业仍然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协会正在积极协调行业资源、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推进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

她表示,四季度,钢铁企业订单较为饱满,在当前生产和需求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全行业更要把握生产节奏,聚焦需求转变,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有效供给,加快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石 化


发布版面

企业

image.png 

主题

大庆石化“千万吨级”大炼油的跨越

发布日期

2020-10-01

 

9 月 25 日,大庆石化公司举办了“走进大炼油·展示新形象”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邀参观者共同感受企业发展的强劲脉动。

 目前,正值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建成。从 100 万吨到 1000 万吨的跨越,不仅让大庆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推动转型振兴更有底气,而且提升了大庆石化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炼油能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与能源保障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1962 年 4 月,黑龙江炼油厂破土动工,拉开了大庆石化发展的序幕。1963 年 12 月,第一列满载希望和重托的成品油列车从龙凤车站驶出,国内正式告别“洋油”时代。炼油一期工程投产后不久,炼油二期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就开始谋划和实施,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炼油厂的加工能力迅速由最初的 100 万吨提高到 500 万吨,及时生产出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急需的航空煤油、汽柴油、石油焦等产品。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炼油、化工装置经过扩能改造,原油加工能力达到 6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 60 万吨。2012 年 6 月,120 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同年 10 月 10日,新建 600 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大庆石化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跃升至 1000 万吨/年。

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石化由小到大,步履稳健,乙烯产量从筹备建设到五度破百,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从 100 万吨到 1000 万吨。至 2019 年末,大庆石化累计加工原油近 3 亿吨,生产乙烯 1700 多万吨,尿素 2275 多万吨,营业收入 8700 多亿元,上缴利税逾千亿元。

虽然炼油技术不断发展,但近年来受物料平衡约束,企业原油加工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大庆石化每年能加工原油 650 万吨,却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上水平、上产量,建设“千万吨级”“大炼油”工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庆石化毗邻大庆油田,地处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战略通道和枢纽,具有发展“油头化尾”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2017 年 5 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抓好大庆石化千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写进报告;中石油特事特办,加快项目可研和基础设计等前期工作,使项目半年时间就具备了开工建设条件。2018 年 7 月 7 日,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大庆石化与参建单位密切协作,科学统筹,紧盯关键目标,严控关键环节。2018 年 12 月 5 日,大庆石化成立炼油工程指挥部,负责对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工作,施工组织采取业主+监理+承包商(EPC/E+P+C)管理模式。确立工程建设“三个为零”的总体控制目标和“7个 100%”的管理目标,建立了 HSE 委员会(HSE 管理部)、项目组、监理单位、总包单位、施工单位五级管理和公司安全监督站一级监督的 HSE 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了各司其职、多级监管的管理格局。

站在确保新建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高度,大庆石化对大炼油项目进行整体布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8 月 30 日,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中交仪式在 350 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现场举行。至此,项目 12 套装置及 29 项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全面建成,大庆石化达到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能级规模,正式跨入“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企业行列。

 目前,大庆石化原油实际加工量为 650 万吨/年,加工的原油全部为大庆原油。大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后,新增的 350 万吨/年俄罗斯原油与大庆原油采用分炼模式,届时大庆石化的原油实际加工量将真正达到 1000 万吨。每年能为地方提供 120 万吨石化基础原料,“化尾”产业将增加上百万吨“口粮”,预计年可增加销售收入 159 亿元,多缴税费 30 多亿元。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做强做优做大石化产业项目 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

发布日期

2020-10-06

 

image.png 

连日来,在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内,工人们头顶骄阳、坚守一线,奋力加快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完工。古雷港经济开发区是大陆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国内首个封关试运行管理园区,2019年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第一位。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本报讯(记者 张志鹏)10月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玉卓一行来漳,考察调研古雷石化基地和石化项目建设。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龙,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凌逸群,中国石化及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市领导邵玉龙、刘远、张琳光、沈志平、侯为东等参加调研。

张玉卓一行实地考察了古雷炼化一体化、古雷石化基地规划展示馆等项目,看望慰问假期坚守一线的员工,并与省、市领导和有关项目负责人深入交流,指导推动项目建设。

调研中,张玉卓感谢漳州对中国石化的长期支持。他说,古雷区位优越,港口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是发展石化产业的好地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石化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深化与漳州的战略合作,投入千亿元推动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项目做强做优做大,为加快漳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邵玉龙、刘远代表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中国石化、省直各有关单位长期以来对漳州发展的关心、重视与支持。他们说,当前,漳州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不懈“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衷心希望中国石化一如既往关注漳州、支持漳州,加大在漳投资,持续拓展事业,实现互利共赢。漳州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配套,竭尽全力为中国石化在漳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效保障,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生态石化基地。

 

发布版面

炼化周刊

image.png 

主题

石化“智造”:加快数字化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13

 

编者按:当前,石化产业已进入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基地化的发展模式。在能源和资源多元化的同时,信息化席卷全球, 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着石化产业致力于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效益和效率。

近日,由中国石化出版社等单位主办的2020中国智慧石油和化工论坛暨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技术装备成果展示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来自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智能制造新模式、管理创新与转型升级等热点难点问题,助力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石化“智造”关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目前,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石化行业已被应用和探索,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将给石油石化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会上表示,要抓住“新基建”机遇,充分发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作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科技实力和智能化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数字化、智能化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相关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自己的研发中心,并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为绿色化、高效化、高端化发展赋能,转型发展刻不容缓。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我国石化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能耗物耗高、安全环保问题突出、质量一致性差、系统运行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同时,当前人的行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改变对人工决策的依赖,利用人工智能全面增强制造过程感知、处理、决策、执行的能力。

石化“智造”任重道远,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方向晨认为,智能化战略更多是一场关于未来的竞争。智能炼化优化技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石化工业的特点,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国内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如火如荼,以巴斯夫、陶氏化学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也正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中国石化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首席专家宫向阳介绍,巴斯夫在数字化转型中,有效降低原料、能源和物流方面成本,新产品上市时间有效缩短;陶氏化学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模型指导试验,简化了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过程,并开发了市场情报跟踪系统,帮助研发和市场营销团队及时精准了解市场变化;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则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业务优化和生产模式创新,增强全球竞争力。

数字化是“智造”基础,分步推进是务实之举

“数字化转型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数字化建设是石化“智造”的基础,宫向阳介绍,数字化转型有三个阶段,业务赋能、运行优化、模式再造,三个阶段各有侧重。转型的终极目标是重新定义客户价值,开拓全新业务模式,颠覆固有工作方式。

炼化企业变动成本占比高,最容易从数字化建设中获益。谈起工业互联网平台对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总裁周昌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将超越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体系为代表的数字空间,向传统生产单元、系统、设备、车间、工厂等物理实体加速拓展,与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全面融合,重构工业价值体系,激发发展动力。

针对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智能工厂首席专家张峰形象地将其称为“看得见的智慧+看不见的智慧”。看得见的智慧包括统一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应用部署、技术平台、数据模型和平台、工厂运营管理平台;看不见的智慧包括统一的工厂互联互通平台、工厂布局和数字化交付。

在实际应用和探索中,企业的业务、文化、特点不同,对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和解读自然也不同。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是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咨询、设计、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参与多家新型炼化企业数字化建设。该公司数字工程部经理李蕾结合企业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体化数字工厂建设方案建议:初期做好顶层设计,采取“总体规划—标准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方式推进;通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信息的有效提取、组织和整合等,为数字化工厂建设提供全过程设计和咨询;建立包含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业务应用门户等的数据中心;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懂工艺、懂控制、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石化镇海基地建设备受瞩目,镇海炼化信息中心主任储祥萍介绍,从2012年三维数字化方案启动、2013年工程建设起步,到2019年渣油加氢数字化交付、2020年4月工程资产移交功能开发完成,工程以全过程数字化建设为主线,以数字化交付为目的,实现了物理工厂与数字工厂同步建设、同步交付。

齐鲁石化是一家老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齐鲁石化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苏耀东认为,数字化转型要不断创新思维、研究新技术、探索新老业务场景解决方案,“计划优化—调度优化—装置优化—控制优化”是炼化企业的核心主线。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杨双华提醒,智能化发展不能忽视过程安全,过程安全的3个关键角色——工厂、人、规程要均衡发展,人的知识和配套规章制度更新要跟上。

正视缺少核心工业大脑现实,直面数据“空心化”挑战

钱锋介绍,目前,我国高端工业软件市场80%被国外垄断,中低端市场的自主率也不超过50%,石化工业中的流程模拟、虚拟制造、生产管理等工业软件严重受制于人,缺少核心工业大脑。

智能炼厂调度优化等十二大类核心支撑软件,90%以上被“卡脖子”。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慧炼化事业部总经理刘岩认为,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份额仅占全球约6%,长此以往,我国企业将面临研发、生产风险,导致工业数据“空心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

“利用智能技术发展推进炼化智能优化平台开发与应用,是打破国外软件垄断、实现我国炼化技术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方向晨说。

谈到具体攻坚方向,宫向阳表示,要全面推进涉密领域设备及系统、网络安全专业系统、电子邮件的国产化替代,稳步推进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个人桌面等基础软硬件的国产化替代。

5G等新技术将培育数据黑土地,驱动行业发展

5G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全球工业面貌。石油和石化行业作为传统工业领域,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5G网络的建设落地,万物互联已由概念变为现实。

5G具有部署简便、建设成本低、适用环境广等优势,工业无线是未来发展趋势。然而,5G技术推广目前还存在瓶颈——芯片成本过高。华为中国政企油气业务部解决方案CTO李天恩表示,几年后芯片成本降到4G水平,届时对石油石化行业的降本增效作用将会非常明显。

全球主要国家争先商用5G。以5G信息化建设助推社会和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工业领域亟待构建新一代无线连接,5G技术大有可为。

中兴通讯政企中国方案总监张莹介绍了5G业务分阶段实施方案:第一阶段为Wi-Fi企业终端、部分摄像头、巡逻机器人通过外接5G CPE(客户前置设备);第二阶段为5G商用企业终端,实现内网5G语音通话、视频会议、高精度定位业务,5G商用AR眼镜实现远程指导业务;第三阶段为5G替换DCS系统等的有线和无线总线数据采集,生产单元按需、快速、灵活组合,实现柔性生产。

腾讯云智慧能源技术总监任川则从技术、场景、平台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强化核心人才培养,组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夯实基础研究;基于广泛多元的能源互联网业务场景,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研究行业定制化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搭建人工智能平台满足能源行业对人工智能能力多维度需求。

智慧决策和智能生产是人工智能赋能石化制造的两大主题。钱锋介绍,未来的技术和应用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打造智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管理决策,实现智能决策优化;人工智能与制造过程结合,实现智能自主控制;人工智能赋能安全环保,实现智能预警溯源。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亚湾石化区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发布日期

2020-10-20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捷报频传,继发展质量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后,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2020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发布了2020化工园区30强和潜力10强名单,大亚湾石化区再获殊荣,连续两年蝉联第一。

据介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化工园区发展进行指导的专业性机构,在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对全国化工园区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安全应急与公众认知、园区管理创新能力与“两化”融合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和统计,建立了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客观评价国内化工园区发展水平。

经综合分析2019年全国主要化工园区的相关数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从各园区产业基础、营利能力、基础设施、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发布了2020化工园区30强和潜力10强名单,大亚湾石化区位列榜首,成为连续两年蝉联第一的石化园区;同时公布的单位面积产值、投资强度、固定资产累计、经济总量(产值)和利润总额等各单项前五名名单中,大亚湾石化区也均名列前茅。

据了解,随着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大亚湾石化园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91宗项目落户大亚湾石化园区,总投资约230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已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优势产业链。该园区石化产业关联度达95%,循环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助推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21

 

今年以来,我市一批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多点开花、捷报频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注入了强劲动能。其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项目动工,标志着园区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朝着千亿级园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恒力、正威、宇新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签约落户,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呈现集聚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提升的良好态势。

这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全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取得的又一系列重要成果,也是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谋划,真抓实干、服务发展,推动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落地的具体实践。

深调研 全面摸清新材料产业家底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惠州提出以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为目标,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一个就是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

“要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材料产业,我们首先就要摸清家底。”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党组书记、局长邹平生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该局开展了新材料产业调研,发现依托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我市新材料产品在涂料、工程塑料、橡胶、电池电解液等领域有一批优秀企业,但由于新材料产业形成时间短、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这一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分属的行业较广,有着自身的产业特点。为此,该局多次开展新材料产业调研,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底数,深入剖析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调研统筹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高质量规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推动县(区)规划园区新材料项目落地等措施。

抓转化

做好规划研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调研成果出炉后,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首要的就是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邹平生称,惠州要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就要研究好产业发展规划,并搭建一流的产业大平台来承载产业项目。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对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该局立足打基础、利长远、促发展,高标准开展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工作,科学谋划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目前,《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系列研究——石化和化工新材料发展路径研究》编制工作正有序开展,该局已会同编制单位深入广泛开展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调研,全面了解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并积极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工作,预计今年底可以完成编制。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我市在距离大亚湾石化基地约10公里的惠东县白花镇谋划建设高水平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原材料的“隔墙供应”,高端化延伸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目前,园区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其中产业发展规划已印发实施,明确了产业园产业发展定位,清晰地规划发展先进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和包装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品、前沿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板块;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园区总体布局为一个平台(化工新材料创新和中试平台)、五个产业片区(化工新材料区、合成材料区、精细化工区、先进有机原料区和功能新材料区)以及六大产业板块;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已获批准。

典型案例

专员制护航重大项目落户

为推动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落地和更好服务重大项目,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创新项目协调服务方式,探索实施重大项目专员制,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员、一跟到底”的服务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同时,依托重大项目工作专班,打通横向和纵向的协调联络网络,形成协同配合、高效便捷的工作机制,及时跟进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在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保障下,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户惠州。其中,恒力集团大亚湾PTA项目已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相关的规划、报批、设计等正在稳步推进;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产业园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该项目从事铜产品研发设计及精密铜线产品深加工等业务;宇新轻烃综合利用项目落户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签订框架协议。此外,还有一批优质项目完成了初选程序并达成投资意向。

可以预期,未来几年我市将涌现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茂金属聚乙烯、可降解塑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新材料,助推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发布版面

时政·关注

image.png 

主题

18个石化项目落户泉州

发布日期

2020-10-23

 

本报讯 (记者颜雅婷)22日,我市举行2020年石化专场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活动,18个石化产业投资项目成功落户泉州,总投资金额达502.63亿元,将进一步铸强产业链条,助推我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昨日的招商推介会上,我市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临港石化基地和技术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纺织鞋服新材料重要基地”产业发展目标,根据我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对石化产业改造提升方向、营商环境进行推介。此次签约的18个项目,涵盖了我市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其中,选址惠安的丙烯腈项目,拟规划建设年产26万吨的丙烯腈项目;落户泉港的15万吨/年过氧化氢项目、42万吨级沥青加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石化产业链,添足发展后劲。

据介绍,在今年我市组织开展的三批重大项目“云签约”活动中,石化产业项目已成功签约桐昆化学纤维项目、44万吨/年新能源材料、迅鼎半导体气体项目、佑达精细电子化学新材料项目、聚醚多元醇项目等13个补链项目。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庆石化瞄准高端市场研发新产品

发布日期

2020-10-26

 

10月23日,载满抗菌纤维新产品的货车驶出大庆石化腈纶厂产品库房。大庆石化全面打通腈纶新产品自主销售流程,开启新产品销售新模式。

按照“宜油则油、宜化则化”原则,大庆石化灵活调整生产负荷,进一步优化化工轻油结构。截至10月23日,大庆石化生产乙烯105.62万吨,新产品放大生产35.88万吨,完成年进度计划的101.79%。

大庆石化积极开拓市场,新产品生产逐渐高端化、系列化、规模化。继线性装置热收缩膜芯层聚乙烯树脂DFDA2309牌号完成生产后,高压一、高压二两套装置又先后完成三个高压低密度牌号新产品的生产任务。

高压二装置高温、高压,反应条件苛刻,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成功生产1200多吨2811K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新产品。新产品具有透明性高、晶点少等特点,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抗水及透气性能,可以应用于更高端的产品包装领域。

大庆石化认真总结经验,听取市场反馈意见,对标国内同类产品,优化助剂和工艺参数指标,于8月26日生产出了210吨具有更好透明性能的2810K产品。高压二装置生产2811K和2810K时,反应易产生分解,控制难度较大。对此,技术人员采取由2811K不停车直接切换生产2810K的方式,减少了反应波动和过渡料的产生。由于不需要添加助剂,成本也有所下降,产品透明性、光洁度、力学性能等方面更优。

高压一装置以氧气作为引发剂,生产工艺独特,产品纯净度高。近年来,装置以生产18D农用膜料为主。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今年高压一装置先后分两批小批量生产了200吨19G涂覆料新产品,测试产品性能指标与牌号为18G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涂覆料相比,缩幅稳定性及剥离强度提升,可应用于更高端的涂覆产品领域。

大庆石化聚焦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依靠集团公司自主销售新产品有关政策,一方面加快研发腈纶新产品,一方面成立腈纶销售服务中心,开展人员培训和ERP系统申报等相关工作。同时,加强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9月份,大庆石化成功开启自主销售后,针对客户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牌号,缩短反映周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产品咨询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助力提质增效工作。

目前,首批9.2吨腈纶抗菌纤维已运往下游客户,大庆石化持续跟踪客户需求,丰富腈纶新产品牌号,改进产品性能,开拓提质增效新途径。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石化产业成辽东湾新区发展新动力源

发布日期

2020-10-27

 

记者10月26日获悉,在刚刚发布的中国2020化工园区30强和潜力10强名单上,盘锦辽东湾新区入围,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24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入围园区。目前,辽东湾新区正按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着眼全局,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的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加快构建完善的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配套、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等六大体系,为盘锦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提供坚强支撑。

辽东湾新区入围中国化工园区30强,得益于盘锦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得益于域内雄厚的石化产业基础,得益于新区“项目专班+项目管家+全程代办”项目服务体系。一系列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推动新区石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综合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去年以来,辽东湾新区依托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础,围绕拓展产业链条,不断拓链、延链、补链、强链,加速向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一体化、能源一体化、消防一体化、安全环保一体化和产业企业产品协同化方向发展。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原油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辽东湾新区石化产业喜讯频传:总投资3.9亿元的盘锦伟英兴年产1500吨聚醚醚酮新材料生产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全球聚醚醚酮行业龙头——英国威格斯公司在英国区外的首个生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推动新区石化产业链条向精细化工领域迈进;总投资约800亿元(120亿美元)的宝来巴赛尔项目一期竣工投产,盘锦重大外贸石化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加快了盘锦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步伐。与此同时,赛菲化学、臻德化工、隆旺达石化等17家企业的26个项目有序建设实施、陆续竣工投产,标志着新区石化产业逐步由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向精细化工领域终端产品方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已全面起势,积蓄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随着宝来利安德巴赛尔、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两个重大项目的实施,盘锦港油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建设进程加快,“一污”管廊改造和“二污”中水回用工程、智慧化园区改造等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特勤消防站的战斗力形成,辽东湾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原料和产成品运输能力、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园区循环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齐头并进,不断跃上新台阶。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上海石化 两翼齐飞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27

 

今年以来,上海石化在洁净油品和现代化工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力争两翼齐飞,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为集团公司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领跑油品质量,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

 8 月 28 日,上海石化 40 万吨/年清洁汽油组分装置投料开车,并于 31 日产出合格的烷基化油。当前,装置运行负荷率达到八成以上,硫含量保持在 5ppm(1ppm 为百万分之一)左右。装置的稳定运行,为高标号汽油的调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成为效益的增长点。

 该项目既是集团公司年度重点汽油提质升级工程之一,也是上海石化实现炼油产品结构调整及油品质量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产品烷基化油,是航空汽油和车用汽油的理想调和组分,具有辛烷值高、不含烯烃及芳烃、敏感性小、调和性好、挥发性好和燃烧清洁等优点。

烷基化油的生产,将有力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

上海石化是上海市成品油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始终致力于清洁油品生产,在行业中保持领跑水平。早在 2005 年,就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一起,自主开发出第一代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生产出国 3 标准汽油,硫含量较大幅度下降,成为当时上海汽油市场新一代清洁产品。

2010 年,为了举办好绿色环保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市将车用汽油地方标准提高到国 4 标准,硫含量要求低于 50ppm。为此,上海石化进一步开发了第二代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RSDS-Ⅱ),2009 年 10 月投入生产,高品质汽油提前亮相世博会。

2012 年,上海石化经过炼油改造工程建设,具有年产欧 5 标准汽油 265 万吨、欧 4 和欧 5 标准柴油 600 万吨的能力。欧 5 标准汽柴油的硫含量要求低于 10ppm 以下,而炼油改造项目中 35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汽柴油,经过后道工序的吸附脱硫后,硫含量在 5ppm 左右,品质更加优异。由于产能大幅提高,清洁油品不仅服务上海市场,而且走进长三角区域市场。

2018 年 8 月 20 日,上海石化生产的国 6 标准汽柴油投放市场,比上海市政府要求的油品升级时间提前 42 天。国 6 标准汽柴油比欧 6 标准更严格。

2019 年 1 月 18 日,上海石化以自有研发技术,首次生产硫含量不高于 0.5%的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成为国内首家生产该油品的炼化企业。这比国际海事组织要求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规定提前了近一年。

高品质的清洁油品,带来了巨大的环保效益,也为上海石化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规划中,上海石化将把更加清洁高效的氢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融入“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当前,该公司正密切关注研究氢能源发展趋势,与周边化工园区融合发展,推进氢能源开发,打造“碳谷绿湾”。

深耕化工新材,拓展应用领域

2019 年 9 月,由上海石化、胜利油田、胜利油田新大管业三家单位共同申报的“以碳纤维及其连续抽油杆研制为核心的新型高效机采系统”,获第 21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时隔一年,2020 年 9 月,在第 22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由上海石化与上海吉虞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高韧性聚酯类工程塑料及应用获工博会新材料奖。

20 年来,上海石化深耕化工新材料,从研发、生产到成果转化,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第 22 届工博会上,该公司生产的碳纤维、聚烯烃、聚酯涤纶、精细化工、腈纶等五大类化工新材料产品集体亮相新材料产业展区,充分展现了低碳环保理念。

上海石化是集团公司内率先研发生产碳纤维的企业。十年磨一剑,已经形成每年 3000 吨聚合物、1500 吨原丝、500 吨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其产品在碳纤维抽油杆、病险基础设施维修、高腐蚀建筑工程等方面得到很好应用。特别是高性能碳纤维在油田领域的产业应用,成为上海石化创新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申请碳纤维相关专利 274 项、授权 165项,碳纤维相关专利申请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上海石化高起点开发聚烯烃新产品,并于 2015 年通过国际权威 PE100+行业认证,成为国内首家 PE100+协会成员。丙丁共聚产品 M850B、β晶型高抗冲聚丙烯专用料、汽车用高结晶聚丙烯专用料、医用输液瓶聚丙烯专用料、无规共聚高透明聚丙烯专用料、G 树脂系列专用料等产品,在行业中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高密度聚乙烯黑色管道料在国内独树一帜。

上海石化是国内重要的聚酯生产企业之一,并在行业中率先开发聚酯新产品。截至目前,阻燃聚酯、低熔点聚酯、复合纺专用聚酯、有光 HSF 型聚酯、增黏聚酯切片、工程塑料用聚酯切片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并负责制定行业标准。

上海石化是国内最早建设碳五分离装置的企业,经过 20 多年建设,拥有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碳五利用率达到 45%,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碳五系列产品产业链,为国家石油资源综合利用和精细化工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海石化担当着腈纶新产品的研发重任,腈纶原液着色腈纶、抗起球腈纶纤维等一批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为进一步推进碳纤维等中高端新材料核心产业的发展,今年 8 月 28 日,上海石化成立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努力打造以碳纤维产业为核心,以聚酯、聚烯烃、弹性体、碳五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为突破和延伸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上海石化建设成为中高端新材料创新基地。

今年,总投资达 36 亿元的上海石化大丝束改扩建项目即将启动,将建设 2.4 万吨/年原丝、1.2 万吨/年 48K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装置,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产业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为碳纤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碳纤维产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该公司将开发生产通用级、低成本大丝束、高强高模量级碳纤维原料,重点应用到油田,常压及高压容器,加油站双层罐、车载罐,石化管道修复加固,大容量风电叶片等;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风电等高端领域,实现商业应用或产业化示范应用。目前,该公司已就相关领域项目展开合作意向。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35亿元

发布日期

2020-10-29

 

今日,中国石化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5546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235.07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为人民币463.89亿元;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244.59亿元,其中第三季度为人民币461.84亿元。

财报显示,中国石化前三季度境内原油产量同比持平,天然气销量同比增加9.9%,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勘探及开发方面,第三季度勘探及开发板块息税前利润为人民币131.6亿元。炼油方面,原油加工量6350.6万吨,环比增长11.0%,同比增长1.9%,成品油产量3801.1万吨,环比增加11.2%,化工轻油产量1053.4万吨,环比增加15.0%,同比增加5.3%。第三季度炼油板块息税前利润为人民币315.5亿元。


                                                         造 纸


发布版面

关注

image.png 

主题

造纸业旺季要来了

发布日期

2020-10-15

 

随着传统旺季来临,近期纸企涨价函如雪片般飞来,最高涨 500 元/吨。相关媒体报道,9 月份,不少纸厂频繁传出缺料消息,价格死寂的纸板也打破宁静发出涨价函;上游浆厂也在努力营造提价氛围,木浆系产品整体处于上涨态势。成品纸市场蠢蠢欲动,各路涨价函纷至沓来,券商机构在自家研报中也纷纷提示:产业旺季将至。

从传统造纸业向现代造纸行业转变

记者了解到,造纸产业链比较长,从植物纤维到终端消费品,最大的特点是可循环发展。造纸行业作为中游制造业,其上游原材料以废纸和木浆为主,下游涉及包装、印刷等众多行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作为传统造纸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造纸行业部分优秀企业已经完成从传统造纸业向现代造纸行业的转变。目前我国共有 8.8 万家造纸相关企业,2019年相关企业新注册 1.2 万家,同比增长 43.67%,今年上半年新注册 1.6 万家,同比增长 210%。从地区分布来看,浙江省以 2 万余家企业排名全国第一,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分居 2—5 名。

我国作为全球纸行业产销大国,造纸总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造纸行业从早期传统的手工造纸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工业造纸方向转化。

新版限塑令推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7 年 12 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自 2008 年 6 月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使用、销售厚度小于 0.025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免费塑料袋。限塑令的实施,使我国造纸行业市场需求迅速增加,纸板需求提升超过千万吨。

而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之后,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 9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2020年新版限塑令对限塑范围、分阶段目标、可替代产品选择等多方面做出全面规定。我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严重不足,成本较高,巨大的市场供给缺口,给我国造纸行业带来新机遇,食品级白卡纸能满足餐饮、外卖领域对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替代需求,纸质产品成为新版限塑令影响下替代品的首要选择。我国相关造纸行业也把握新版限塑令下的机会,进一步提升造纸行业集中度,推进纸产业链一体化,扩大造纸行业市场规模。通知的发布不仅意味着一次性塑料餐具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造纸行业新风口的到来。

2019 年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 43.67%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6 年之后造纸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增长迅速,2019 年共新注册企业 1.2 万家,同比增长 43.67%。今年截至 8 月底,纸制品相关企业共新注册 2.5 万余家,其中上半年(1-6月份)共注册 1.6 万余家,同比增长 210%。分摊到季度来看,二季度共注册 1.2 万余家相关企业,是一季度数据的 2.5 倍,同比增长 279%。

我国纸及纸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数据显示,浙江共拥有造纸相关企业 2 万余家,排名第一,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居二至五位。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广东、山东、浙江三省纸及纸板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分别为 17.31%、16.99%、13.27%。

近期国内造纸相关上市公司陆续公布半年度报告,最高的是晨鸣纸业,达 136 亿元,营收超过 100 亿的还有恒安、太阳和理文。企查查数据显示,造纸相关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数量占总量的 61%,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达 28%。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作为全球纸行业产销大国,其造纸总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国家限塑令政策的颁布,我国造纸行业市场需求迅速增加,纸板需求提升超过千万吨。国家全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使用,预计纸基材料及生物降解塑料都将成为行业新宠。在 2020 年新版限塑令的机遇下,纸质产品成为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的首要选择,我国造纸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image.png 

image.png 

 

 

发布版面

文旅

image.png 

主题

兰田瑶乡古法造纸术复兴

发布日期

2020-10-16

 

image.png 

把新砍的竹子破成竹片。记者刘健

image.png 

村民新建的水泥沤竹池,以往大多是泥坑。记者刘健

image.png 

造纸村民在“捞纸”。(兰田瑶乡供图)

image.png 

用传统古法造出来的纸张。记者刘健

灵川县兰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属边远山区,境内山高岭叠,山地占总面积96%。这里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毛竹生产和加工也是瑶乡群众的主要经济支柱,手工造纸便是当地瑶族人家传承数百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兰田古法造纸一度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低迷”,但凭着村民的执着坚守,近年来,兰田手工纸走了出去,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如今,当地政府和村民都在努力,想要把古法造纸这个“活化石”传承下去。

 

●原始的古老技艺在深山中代代相传

灵川兰田瑶族乡南坳村委深潭自然村,是一个偏远的瑶族村寨。村里有4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以种地和造纸为生。近日,记者来到这个位于深山的小村中,放眼望去,村子里随风摇曳的竹子和竹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居风景。

走进42岁村民赵玉成的家中,他搬出两摞捆扎好的纸,这些手工造出来的草纸颜色发黄,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他告诉记者,一摞纸有80张,重量大概在60斤。

“造纸技术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古老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似乎已变得非常遥远。在桂林,除了深潭村以外,真正的传统纯手工造纸技术已经比较少见了。”灵川县文化馆专家告诉记者,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瑶族草纸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于民初,至今有200年的历史了。

兰田手工造纸从砍竹至产出纸品,工序繁多,基本上为人工完成,整个过程包括砍竹子、沤竹麻、洗竹麻、踩竹浆、拌竹浆、捞浆(抄纸)、晒纸、修纸等,工艺流程完整,与《天工开物》一书中介绍的造纸术大致相同。

在深潭村,随处可见四四方方的水池,当地人称为沤竹池。休息片刻之后,赵玉成和父亲扛回新砍的竹子,用专门的工具把竹子破成片状,再捆扎搬运到专门泡竹片的池子里。他告诉记者,沤竹的时候要把竹子铺开,铺一层,撒一层石灰。一个沤竹池可铺5层竹片,竹子的纤维在石灰水中浸泡软化,才能进行下一步加工。

“我从15岁开始接触造纸。那时候小孩子们放学后也不去外面玩,就坐在家里撕纸,小伙伴见面都互相问你家里今天造了多少纸呀。”赵玉成笑着对记者说,这门手艺是祖传的,他从没刻意去学,就是从小看大人做,不知不觉地就会了。他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上山砍竹子,赶在小满节气前将砍下的竹子用石灰水泡上。之后,用脚踩等方式把石灰洗掉,再堆放发酵一个多月,隔3、6、9天各换一次水,然后将原料踩浆放入水槽中搅拌……

“然后就要踩竹浆。以前的传统办法是用竹篾编织一张3米长、1米宽的席筛,再用木头、木片做一个略有斜坡的架子,将席筛放在架子上,把竹麻倒在席筛上,人站上去踩,直到把竹麻踩成丝状、筋状,所花时间约为一天。造一担纸,需耗时5个月。”赵玉成说。

在赵玉成家里,他的妻子正在自家后院忙碌着。她站在一个盛满黄色浑浊液体的长方形水槽边,把细密的竹帘在水里左右摆动几下,捞出来,倒扣粘贴在平整的模板上。然后小心翼翼将竹帘移开,纸膜便粘在板上。如此反复几次,没过多久,模板上叠放出淡黄色、还滴着水的层层湿纸堆。

“这招在我们造纸中,相当于‘水中取宝’。这看起来像浑水的东西,舀一勺就是一张纸。”赵玉成妻子笑着说,然后还要将纸堆中的水压出,再将纸一张张撕开,折成四分之一小张,分散晒干。

“我们这套造纸的工艺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原料就是竹子和树叶煮出来的粘浆,这么多年下来对这里的环境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大家选用生料法造纸,没有经过蒸煮,排放的废液也相对更少。”深潭村另一户造纸的村民告诉记者,早年村民们大多很穷,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把造好的草纸挑到周边的集市去卖掉,再买鸡鸭、割肉回家过年。

●打破经济困境,为谋发展打好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兰田手工造纸曾一度遭遇“低迷”。赵玉成告诉记者,兰田手工造纸主要用于包装、糊窗、糊墙、家庭书写、祭祀。但随着市场的选择越来越多,兰田手工造纸市场在不断缩小。

“我们村2003年才通公路,村里人除了造纸有经济收入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方式了。我记得在2007年,我们手工造的纸一下子就卖不出去了,导致许多人宁愿卖竹子都不愿意卖纸,造纸的人也减到只有几户人了。”赵玉成说,看到许多村民放弃造纸出门打工,他内心觉得十分可惜。

“当时觉得可惜也没办法,外面早就用机器造这种纸了,效率比我们高很多。不过也还是有老板说,那些纸没有我们的好烧,我们手工做的细致,更容易燃。我的心思就又活动了起来。”赵玉成说,后来他花了半年时间在临桂和龙胜等地推销兰田手工草纸。

“我当时就挑着纸挨个村去走,好多人都以为我是骗子。时间一长,大家对我熟悉了,才渐渐愿意接受我的纸。”赵玉成说,后来他开始收集全村人造的纸,帮他们寻找销路。现在,每年经过他销售的兰田手工纸都在500担以上。

“如今,很多老板慕名而来,经过电话预约后,造纸户将纸拉到路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担纸可卖大约450元,一户人家一年大约产50担纸,可获得两万多元的收入。”赵玉成说,现在兰田造纸的人又多了起来,全乡有50多户。

“我想,只要造纸还能为村民们提供一些经济效益,那它就还有存在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让造纸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赵玉成说。

 

●加强保护,让古法技艺保持活力

“我们这个手工方法的造纸,最需要耐心和勤快。记得我小时候,看着长辈们每天都重复这样的工序。很冷的天,还用脚在泡着冷水的原料堆里反复踩,手也被水槽里的水冻得发紫。就这样老一辈坚持做下来,这些细节对我影响蛮大的。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耳濡目染学会了造纸的方法,更感受到了老一辈的吃苦耐劳。我们长大后自己也当家了,自然也就这样承担下来,做着当初长辈们做的事。”今年54岁的邓义珠说。在已经有30年造纸经验的他看来,造纸对于深潭村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文化的意义。

邓义珠说,当年深潭村几乎没有一条能和外界连通的路,家家户户都这样造纸自己用,剩余的就挑出去卖。后来路通了,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求学、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年纪较大的。

“现在,年轻人对造纸感兴趣的越来越少,我家里的儿女都不肯学。也许再过几年,深潭手工造纸这门手艺真没人能接下去了。”59岁的村民赵成恩说,他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只剩老两口在家种田、造纸。由于纯手工造纸工序多,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不高等,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古法造纸确实面临着如何传承下去的困扰。

近年来,灵川县和兰田瑶族乡为保护兰田手工造纸传统技艺,对手工造纸技艺进行了普查,了解、掌握兰田手工造纸业现状和造纸户家庭情况,将兰田手工造纸技艺列入了县级保护名录。同时引导瑶寨同胞做好手工土法造纸技艺保护和传承工作。2018年兰田手工土法造纸技艺也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再不对传统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技术加以保护,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去博物馆回忆这一伟大发明了。现在虽然还有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这一门传承上百年的技艺一定能传承下去。”采访中,邓义珠感慨地说。

“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兰田手工造纸技艺的保护工作,并将帮助传承人对陈旧作坊和破损工具进行维修、完善,对传承人的生产活动给予政策扶持,挑选一批技艺高超的师傅开展传艺和交流活动,促使兰田手工造纸技术永葆活力。”兰田瑶族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开启扩能升级“加速跑”

发布日期

2020-10-27

 

 编者按

五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片段,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

2020年,经受疫情考验、加快疫后重振的孝感,迎来了“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节点。

5年拼搏奋进,5年砥砺攻坚。为进一步阐释新的发展理念,展示新的奋斗实践,讲好新的孝感故事,今起本报开设《奋进“十三五” 共圆小康梦》专栏,通过讲述身边的变化,展示“十三五”以来我市取得的各项成就和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一兵 特约记者李习文

深秋,孝南经济开发区,维达新城项目建设工地上,一座座钢构车间正在成型。

“这里将建成全球先进的智能化工厂、电商物流配送、交易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项目负责人指向车间说。

维达新城项目是维达集团在华中地区发展布局的核心。项目占地面积1660亩,总投资60亿元,分为生活用纸生产基地、护理用品生产基地、木浆交易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长者体验中心五大分区。

维达,孝南纸品产业龙头。自进驻孝南以来,该集团已启动六次扩能。

“十三五”期间,作为孝南的支柱产业纸品,每天都在拔节生长。

走进恒安集团(孝感)公司,车间里紧张有序的生产场景令人振奋。

“市场供不应求,订单很多,我们14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只是辛苦了工人们咯!”公司行政经理李莹介绍。

作为第一批保供企业,恒安集团(孝感)公司直到今年2月20日才部分复工,比原定计划晚了一个月左右。而且因为工人不足,最开始只启动了一条生产线。在孝南经济开发区的帮助下,650名工人陆续到位,3月10日,公司全面复工复产,每月产能在100万箱以上。

“1至9月,公司产能960万箱,税收3.2个亿,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23.6%。”李莹说,“我们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个多月的任务。”

不仅如此,恒安公司还有更大手笔:成立恒安(孝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新上5条口罩生产线和1条湿纸巾生产线。占地800亩、投资50亿元的恒安产业园年底动工建设。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这一个个场景和细节背后,是孝南纸品集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显示出的强大韧劲和底气。

数据显示,从今年4月份开始,孝南纸品产业产值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8月份同比增长21.8%。这其中,金凤凰纸业产值同比增长44.3%,中顺纸业产值同比增长34.6%,金红叶产值同比增长22.1%。

沃土长出好庄稼。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一刻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孝南区的营商环境打动了我,干部的实干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兆峰纸品总经理卿林跃说。

6月12日,兆峰纸品与书院街道正式签约落户。书院街道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注册、备案、环评、消防、税务登记等全程指导和代办服务。

因为闲置厂房原来从事钢构件生产,兆峰纸品承租后发现地板损坏严重,陈年老垢厚厚一层。收到工作专班情况反映后,街道次日便安排6台大型清扫车开进车间,清理了3天。车间干净了,亮堂了。

凭借优质的招商引资“态度”和“温度”,纸品产业项目接二连三签约落地孝南。

投资13亿元的金三发无纺布、投资5亿元的豪悦护理等9个纸业项目,总投资300亿元的20个在建纸(卫)品项目……为孝南纸品集群注入新动能。

集群版图扩大的同时,更先进、更开放的制造模式正在形成:维达集团全面对接中国智造2025,打造智能化工厂;恒安孝感生产基地启动智能立体仓库建设;中顺加速推进自动化物流输送线和机器人取代人工……

“十三五”期间,作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孝南纸品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生活用纸产能、产值、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历史交会点上,前后相续的五年规划,迎来了又一次接续的时刻。

孝南区正加快制定关于加快纸(卫)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纸业产能500万吨、产值400亿元、税收40亿元,着力将孝南打造成为“中华纸都”、“中华卫生用品之都”。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江西靖安推动企业整改用上新法子

发布日期

2020-10-29

 

“以前,梁氏纸业排的废气闻着呛人,村民意见大。现在,经过整改,环境好多了,已经几个月没有村民来反映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西宜春市靖安县香田乡黄龙村支部书记余绪根很是高兴。

江西省梁氏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废纸为原材料生产工业包装用纸的造纸企业。由于企业环保设施老化、环境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生产时产生的恶臭气味给周边群众造成了较大影响。企业虽经过多次整改,但却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全面治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恶臭扰民问题连续成为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

为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靖安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出资近100万元为县工业园区聘请了环保管家,给梁氏纸业等20家重点企业的生态环保问题提供量身定制的整改方案。

在环保管家的专业指导下,梁氏纸业再次投入约160万元进行全面整改,通过新建废气吸收塔、厌氧池火炬等,对废气源进行治理;通过优化废水处理工艺,降低散发异味浓度;通过废气废水同时治理,减轻厂区整体异味散发浓度,确保异味气体达标排放。

为推动梁氏纸业整改进度,靖安县还开展了“服务企业接待日”活动,多次到梁氏纸业“入企听诉”,提供技术指导。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今年6月下旬,梁氏纸业初步完成整改。试运行以来,厂区周边未闻到异味,也未再收到群众举报投诉。经环保管家现场核查,梁氏纸业已基本完成整改,根据第三方检测单位的监测结果,企业排放废气已达标。

“整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产能和效益。废气整治排放达标后,工作环境好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产品异味淡了,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提升,下的订单也多了。”梁氏纸业董事长梁贵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梁氏纸业的整改是靖安县用心解决问题并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针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靖安县切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全面核查,分区域、分行业、分污染源开展专项督查、整改销号工作。截至目前,全县涉及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78个问题已完成整改55个,其余23个已达到整改序时进度。



                                                        其 他


发布版面

新闻

image.png 

主题

湛江市铺设卫健信息化“高速路”

发布日期

2020-10-01

 

 

本报讯 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加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推动医疗服务“智慧化”。

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数字政府建设一揽子计划,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湛江市组建了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专家库,为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

湛江市大力推广电子健康码,一人一码,一次认证,全省通用。市民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扫码即可实现挂号、候诊查询、就诊缴费、就医导航、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打印、调取历次就诊信息及健康档案等功能。目前,湛江县级以上医院逐步上线应用电子健康码,力争年底电子健康码发码率达到 60%以上,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堵点问题。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从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湛江市加快推进远程医疗全覆盖。目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及辖区 5 家县级人民医院、95 家乡镇卫生院、218个省定贫困村卫生站已完成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一张以高水平医院为中枢,横向辐射粤西地区,纵向贯穿省、市、县、镇、村五级的远程医疗网呼之欲出。

2019 年湛江市完成了 218 个省定贫困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包配置,为村医量身定制工作软件,涵盖检查结果采集、健康档案录入、电子处方推荐、AI 医生辅诊等功能。村医在诊疗过程中,可以将相关检查检验结果、音视频资料上传给上级医院,通过远程问诊、会诊,由上级医院专家给出检查检验分析报告,指导其制定治疗方案。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包为上级医院对村卫生站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搭建了平台。同时,湛江市充分利用设备包建设成果,加强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监测,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贫困人口健康信息,不断优化完善健康扶贫政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湛江市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让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落到实处。“当前,湛江各医院正加大投入,对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升级改造,积极参加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力争二级医院达到三级以上水平,三级医院达到四级以上水平。”湛江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华坚表示。目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已经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测评,达到四级甲等水平。在湛江的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也有了雏形。湛江辖区 161 家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建设范围,实现了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系统、数据集中、互联互通。建设省、市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是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共享的重要举措。2019 年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启动建设。目前,湛江市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已完成立项方案编制,实施立项、招标,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湛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将按照省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统一标准和时间节点改造业务系统,接入省级平台,尽快建成湛江全民健康“数据库”,打造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湛江市积极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2019 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已建设互联网医院,其他三甲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也在快马加鞭地进行。今年三甲医院将全面完成互联网医院建设任务。

为真正实现医共体内资源互通共享,湛江市按照“统筹规划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统筹使用县域资源、统一建设共用信息系统、统一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原则,指导各地统筹集约建设县级医院信息化系统,健全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发布版面

先行四十年 发展新标杆

image.png 

主题

数说广东“特区动力”:三大经济特区40年经济增长超2000

发布日期

2020-10-13

 

1980年,三大经济特区GDP占广东省的比重仅为6.4%。到2019年,三大经济特区GDP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7%。

1980年的16.1亿元,到2019年的33057.06亿元,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和汕头,在40年的时间里,成功实现“大跨步发展”。

三大经济特区的经济占比,在广东省内也不断提升。1980年,三大经济特区GDP占广东省的比重仅为6.4%。到2019年,三大经济特区GDP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7%。

此外,从人均GDP、外贸、科创和基建上看,深圳、珠海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过去40年发展也很迅速。

“广东三大经济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是中央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有地理优势,比如深圳靠近香港。此外,还有两个因素是产业结构和人口年轻化,在这上面深圳的优势明显。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深圳近年来通过发展金融和高科技信息产业,使经济快速增长。 ”

16.1亿到3.3万亿

如果重新回顾40年前,也就是1980年的数据,广东三大经济特区取得了何种成就?

一个最为直观的数据就是,总体GDP增长超过2000倍。1980年,三大经济特区的GDP总和仅为16.1亿元,这一数字到2019年上升到超过3.3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三大经济特区1981-2019年年均增长17.3%,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1980年深圳GDP仅为2.7亿元,然而这一数字到2019年达到26927.09亿元,40年增长到原来的近1万倍。

而如果考察广东三大经济特区的人均GDP,更是从低于全省的水平起步的。

1980年,经济特区人均GDP为443元, 只有广东省平均水平的92%,2019年达15.86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

如果从人均GDP的涨幅来看,深圳和珠海的人均GDP均表现突出,其中深圳从1980年的835元上涨到2019年的203489元,珠海的人均GDP从1980年的720元上涨到2019年的175533元,涨幅均超过242倍。此外,汕头人均GDP在1980年为366元,2019年达到47669元,涨幅也超过129倍。

在辉煌的背后,是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持续的爬坡过坎。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86年之前为加工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1986-1997年属于工业化提速的阶段;1998-2008年属于高科技产业崛起与快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至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质量和开放度阶段。

在这背后,创新精神成为广东经济特区发展的“助推剂”。

林江表示,深圳特区40年的发展动力,来自于深圳成功打造了一个创新型生态系统城,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腾讯、华为、大疆、比亚迪四家企业代表不同的产业,但它们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在引导深圳从一个低端技术工业区过渡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深圳市政府采取大量措施发展创意产业,从而可以在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的背景下,深圳能够通过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科技金融而集聚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成为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他说。

过去40年,珠海和汕头发展较快,这背后也离不开创新的动力。

林江指出,珠海能够把握珠澳合作发展的机遇,发挥珠江西岸唯一的经济特区的优势,在引进格力电器等企业项目上,引进国内著名高校资源上都有长足的发展。汕头特区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汕头更好地落户。

创新激发了广东三大经济特区的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也带动工业和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1980年,经济特区三次产业占比为27.5∶32.4∶40.1,到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转变为0.6∶40.3∶59.1。

在这背后,深圳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提升,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28.9:26.0:45.1调整为2019年的0.1:39.0:60.9。其中,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深圳GDP的比重达到了34.3%。

 外贸与基建拉动经济

作为对外的窗口,广东三大经济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外贸的支持。

总体来看,广东三大经济特区出口由1980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729.38亿美元,增幅近1000倍。

同时,三大经济特区各有优势和侧重。首先,深圳毗邻香港,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具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优势。珠海靠近澳门,也拥有对外贸易的便利性。汕头则拥有众多的华侨,可以吸引外资进入。在1980年到1992年,经济特区出口年均增长高达38.4%。

此外,三大经济特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也积极吸引外资。具体来看,2019年,广东经济特区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90个,是1980年的127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3.34亿美元,是1980年的356倍。

林江指出,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实施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可以通过特区的特殊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土地租金优惠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属于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毋庸讳言,外贸对于经济特区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在过去40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一直发挥着牵引作用。

促进特区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则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三大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基石。

数据显示,2019年,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6.7%,比 201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底,深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735.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6.46公里;深圳港拥有15个20万吨级靠泊能力的集装箱泊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128万吨。

2019年,珠海公路通车里程1463.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7.98公里,尤其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珠海成为全国唯一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汕头公路通车里程3920.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2.20公里;汕头港集装箱吞吐量 135.04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百强行列。

伴随着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宏观经济蓬勃发展的,还有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具体来看,2019年,深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2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珠海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9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汕头的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快速增长,2019年达到26613元, 比 2014年增加9347元。

特区新机遇

在过去40年间,广东省三大经济特区的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经济体。未来,如果希望持续发展,需要三大经济特区有力度的开放,更好地发挥科创的作用,需要加强内外“双循环”。

以深圳为例,在今年8月底的一场主题演讲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深圳前四个阶段都是工业化阶段,但是现在深圳逐步走到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靠什么发展?他认为这就是一个科学引领的发展过程。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广西借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促进区域开放合作

发布日期

2020-10-22

 

舞台在越南,观众在中国。在中越边境的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世界首台跨国山水实景演出正在紧锣密鼓打造,有望年内开演。

项目预计总投资3亿元,将充分利用广西德天瀑布与越南板约瀑布连为一体的独特景观,挖掘中越边境地区特色鲜明的民族资源,以“地跨国界·山水实景·音乐服饰盛典”的形式,表达“一衣带水河(和)为贵”的美好愿望。

这,是泛北合作的一个缩影。

10年来,泛北论坛常办常新,泛北各国广泛响应,推动泛北合作不断从共识走向实践,从合作走向共赢。

凝聚共识 搭建平台

泛北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重要次区域合作

铺开亚太地图,北部湾这泓碧水,“一湾连多国,状如唇齿依”。

2006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应运而生。至今,论坛已成功举办8届。10年来,共有10位中国国家领导人、140多位中国和泛北国家部长级官员、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来自泛北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3000多人参会。

紧扣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繁荣、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等主题,论坛对泛北合作的机制、路径、重点、趋势等方面深入探讨、广泛交流,加深了了解、凝聚了共识。八届论坛,成果丰硕。

论坛发布了一系列声明、倡议、宣言、行动建议及研究成果,依托论坛也打造了一批成熟的合作平台和机制:设立了泛北合作联合专家组。2008年7月,由中国和泛北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组成的泛北合作联合专家组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重大议题展开深度研究,不少成果被吸纳进泛北合作领域;设立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广西南宁;定期举办泛北部湾智库峰会,成为泛北各国智库机构智力互动、文化融合、信息交流的平台……

“广西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构建了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南宁渠道’,而10年8届泛北论坛以其高层次、国际化的鲜明特色,丰富和充实了‘南宁渠道’,使之成为中国与东盟间最重要、最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之一。”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说。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泛北合作先导效应显现,逐步进入收获期

5月6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鸿德集团签约,后者将在园区投资建设北斗卫星产业园、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广西分所两个项目,总投资额22亿元。作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旗舰项目,园区已基本实现3年打基础目标,迈入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关键阶段。

在马来西亚关丹,马中关丹产业园进展亦如火如荼。中国进驻该园的首个项目是联合钢铁(大马)有限公司,由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计年产量350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东盟首家采取全流程工艺生产H型钢的钢铁厂。”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雪利介绍。

互利共赢之花,也在中国与印尼的合作项目中绽放。设在南宁高新区的博世科公司,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以国际同行一半的价格竞标成功,向“世界纸业老二”印尼APP公司出口价值2.25亿元的纸浆漂白二氧化氯制备系统,既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制造业水平,又为印尼纸业提供环保支撑。

自治区主席陈武介绍,10年来,通过泛北论坛,泛北各国共同探讨了泛北合作的路线图,确立了泛北合作的目标、原则、模式及优先领域,并从制定中长期规划、启动优先项目等方面提出行动建议,在互联互通、港口物流、经贸、产业等领域先行实施一批合作项目。

如今,这些系列合作项目及协议,已释放了先导示范效应,并逐步进入了互利共赢的收获期。

面向未来 再开新局

携手泛北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漫步南宁埌东新区,“中新路”“中柬路”“中缅路”等东盟元素的路段,随处可见;亲友来访,送上马来西亚白咖啡、印尼黄金糕等东盟特产;逛水果市场,果篮里不时添上泰国山竹、越南百香果等东盟水果……这一切,正源于“泛北效应”的不断释放,得益于泛北合作的深入推进。

5月26日,第九届泛北论坛将在南宁举行。本届论坛以“携手泛北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海陆统筹,务实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推动中国—东盟海陆互联互通,推进泛北部湾海洋合作机制建设及国际产能合作。

“与前八届论坛相比,本届泛北论坛任务更集中、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务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泛北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延强介绍。

通过论坛平台促进合作,突出广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务更集中。“一带一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六大经济走廊。本届论坛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合并举办的创新设计,将进一步发挥泛北论坛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丰富中国—东盟合作平台的作用,凸显广西“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地位,是主动融入和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加快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行动和具体实践。

面向东盟、陆海统筹、有机衔接,重点更突出。本届论坛更加紧扣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的门户特色,首次在泛北论坛总框架下同期举办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发展论坛与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工作会议,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海上合作与陆上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泛北合作陆海统筹的独特作用,彰显它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特殊优势,展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

本届论坛将充分讨论并发布中国—中南经济走廊建设倡议书、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章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五年行动计划,并进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合作项目的深入对接,举行中国—东盟港口合作网络相关项目的启动仪式,将进一步促进各方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本届论坛的举办,泛北论坛作为推动泛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重要品牌,将不断释放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助推泛北合作向纵深推进。”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说。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伴着激越的涛声,泛北合作走过了收获的10年;涌动着希望和激情,泛北合作已迎来更加天高海阔的又一个10年

 

 

发布版面

建设质量强国 决胜全面小康

image.png 

主题

匠心筑造品质 树立湛江标杆

发布日期

2020-10-2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升全区工程建设质量水平,10月 12 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0 年建筑施工“质量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湛江招商国际邮轮城二期工程举行。观摩会由湛江招商港城投资有限公司、融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广大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承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住房和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随着高铁、高速、新机场、航道改扩建等项目的加快推进,湛江市目前正致力打造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高铁、高速快速路网、港口以及新机场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已成为湛江发展的重点。

 据悉,作为湛江建筑施工“质量月”现场观摩会首选项目,招商国际邮轮城项目二期工程建设采用招商蛇口 828 工业化体系,所有楼栋均采用全混凝土外墙+铝模+爬架+高精度砌块+薄抹灰等绿色新工艺,为项目高品质保驾护航。并聘请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不定期实测实量交叉检查,以保障工程高品质,树立湛江标杆。

 此次观摩会,各相关领导及与会人员主要观摩了招商国际邮轮城工法样板展示区,对招商蛇口828 体系实施成效表示了高度认可,同时对项目建设的标准化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融合予以充分肯定。

 据介绍,招商国际邮轮城项目主要采用了以下新技术:一是采用全剪外墙,有效避免外墙砌筑造成的渗漏水问题,楼层中外墙的渗漏问题可以大大降低。二是采用全铝合金模板。首先,铝合金模板可重复利用回收,非常环保。其次,对模板进行了优化,例如对门过梁、门窗洞口、滴水线、后期安装预留口等进行优化,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三是薄层抹灰技术。薄层抹灰使用专用砂浆,没有湿作业,抹灰厚度只有约 5-8mm,对常见的空鼓、开裂等问题可以降低约 95%。

 据了解,招商国际邮轮城项目以现代服务和居住休闲功能替代传统的加工制造功能,实现由“经济区”向“城市功能区”的转型。项目在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定位产业服务新引擎、城市海湾门户塑造的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总部经济、休闲娱乐、会议会展等商贸经济。该项目通过“邮轮经济”带动城市发展机遇,依靠“港城融合”优化湛江的“城市客厅”功能与规模效应,依托“广州湾”特色海洋资源,打造湛江未来 CBD 片区以“邮轮港口”为主题,形成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生态居住”于一体的港口复合型活力城市中心。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住房和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区主要是根据省住建厅、市住建局‘质量月’活动的要求来组织质量观摩,打造建设工程精品,促进全区的工程质量,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观摩项目对质量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视,在建设、监理、施工、设计和审查五个主体责任都非常到位。我们主管部门对他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从项目一开始就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的相关的方案,让人员的监督到位,并制定打造精品的目标,落实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程序,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下一步,湛江经济开发区将以招商国际邮轮城项目为标杆在全区推广学习,通过观摩项目在质量管理提升方面的做法,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全区的工程质量,打造质量强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0-23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湛江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湛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简称“湛江市住建局”)多措并举助力全市住建系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审批服务“高速公路”、创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改革、简化人才公寓审批手续,全面深化改革,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增添强劲动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在湛江市住建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该局行政审批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精简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目标,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根据中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的统一部署,以及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服务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工作的函》的要求,湛江市住建局推进暖企服务常态化,出台《湛江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聚焦企业堵点、痛点和热点问题,深入赤坎区、霞山区、经开区、吴川市持续开展暖企服务活动,为恒大、碧桂园等十多家企业项目复工复产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解决实际问题 60 多个。

 提供保姆式咨询服务。为进一步做好建筑领域的政策咨询和业务辅导工作,湛江市住建局窗口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咨询辅导服务功能,通过现场解答、电话专线、QQ群、微信群等渠道积极为项目单位提供远程政策服务、流程指引、咨询辅导、释疑解惑等优质便捷服务 1000 多次,提供代办服务 11 次,全程指导规范项目单位网上申办事项,保障项目单位顺利稳妥开展前期工作。

 二是简化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办事指南,简化办事材料和“一张表单”。目前,湛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 50%以上,申报材料精简约 30%,其中简化多项政府部门前置证件,企业无需提交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材料,申报材料由原来的 25 项减为 9 项。消防验收取消强制的 3c 认证证明以及产品认证清单。为了实现不同审批阶段共享申报材料,避免申请人重复提交相关申报材料现象,湛江市住建局还积极与市政数局协调沟通,重点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升级优化,不断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申报材料去重共享功能,切实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松绑,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得到企业及公众的广泛支持。此外,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和审批程序。湛江市住建局将施工许可证核发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合并办理。简化消防设计审查复核环节,企业可直接凭第三方审图机构出具意见书作为行政审批参考。

 三是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务效能。压缩审批时限,将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时限压缩为 18个工作日;严格按照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一窗通办”改革工作要求。推进并联审批,在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实行建设项目消防设计审核、人防工程质量监督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含质量、安全监督手续)等事项并联审批。采取容缺审批,提供“先办后补”审批服务,大大缩减企业办事时间,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进行政许可电子化,目前已实现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电子证书、《施工许可证》电子证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电子证照。全市共核准建筑业企业资质 182 家,工程勘察企业资质 1 家,工程设计企业资质 4 家、工程监理企业资质 1 家,签发施工许可电子证照 266张。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排放)核准、应建或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许可、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大中型建筑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等 5 个事项列入告知承诺制审批,打造建筑工程建设审批“高速公路”。设立建设项目办理开工建设绿色通道,结合告知承诺审批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批准开工建设,致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审批服务模式。八是合理将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等一批审批事项下放到各县(市、区),彻底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创新审批模式,实现全程网办。依托湛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统一申办受理平台等,推进“零跑动”“不见面”审批、“指尖办”和远程审批等审批服务便民化模式,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线上审批全流程、全覆盖。督促市政数局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承建单位完成系统与省统一申办受理平台、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十统一”等 16 个系统的对接,保证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企业和群众通过一个系统平台,能办理多个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申办事项。

 设立开工建设绿色通道

 打造审批服务“高速公路”

 “设立开工建设绿色通道,我们是第一个受惠的企业。市住建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关键时刻,以企业和人民群众为中心,想企业和群众所想,急企业和群众所急,出台这样一项惠民利企措施,我们今天代表企业来感谢你们。”9 月 11 日,广东万华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城市花园项目负责人戴志华一行专程到湛江市住建局驻市政府服务中心(简称“市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送上“廉明高效、热情服务”锦旗。

 据悉,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改革举措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2020 年重点改革工作安排》通知精神,以及《湛江市投资审批绿色通道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从 7 月 21 日起,湛江市住建局及市政务中心设立建设项目办理开工建设绿色通道,采取告知承诺审批的方式,对符合条件项目予以批准开工建设,以配合项目建设需求,支撑各类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

 根据政策要求,在湛江市住建局办理施工许可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简称“房屋市政工程”),符合以下条件并作出书面承诺的,可以申请办理开工建设手续:一是项目纳入市政务中心“投资审批绿色通道”;二是项目已办理应建或易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项目许可;

三是由建设单位对项目办理用地、规划、消防、人防等手续作出书面承诺,且施工现场具备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等措施条件。对符合要求获得开工建设批复的项目,湛江市住建局将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安全、合法、科学、有序推进。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落实整改的责任单位,将移交有行政处罚权限的部门追究其违法行为责任。

 湛江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设立开工建设绿色通道,是该局窗口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致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审批服务模式的有力举措。该措施将大大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群众和企业幸福感、获得感,为湛江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营商环境。截至 9 月 11 日,湛江市住建局已为 3 家房地产企业建设项目办理开工建设绿色通道。

 创新推进招投标改革

 助创省级优质精品工程

 7 月 11 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招标投标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行招标人首要责任制,大力推进招标方式、评标方式改革,构建公平、择优、竞价、廉洁、高效的招标投标制度环境,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争创广东优质精品工程。

 为促进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与择优,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湛江市住建局结合实际起草了《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改革若干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定》)及配套文件《关于调整湛江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评标方法的通知(试行)》(以下简称《方法》),均于 9 月 1 号正式实施。

 《规定》共分为五章三十九条,主要围绕招标和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监督管理等方面来规范招投标各方主体的行为,《方法》则是在《规定》的基础上,对湛江市施工评标办法的指定目的、分类、推荐适用范围、评标程序、中标标准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要求。改革政策主要有以下亮点:

 夯实招投标“招标人负责制”。《规定》实行招标投标招标人负责制,赋予招标人在招标文件编制、评标定标办法选择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明确招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招标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对招标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负责,同时对招标人提出了相关约束。

 完善施工评标办法。为贯彻《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评标方法的使用导则》精神,进一步优化湛江市招标投标活动环境,湛江市住建局参照东莞市的做法,增加了“简易评标法”,该方法兼顾效率及公平,让湛江市中小建筑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市场竞争、积累业绩,从而扶持中小建筑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明确了施工评标方法遵守适用原则,首先采用简易评标法原则,然后才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或者综合评估法。此外,为防止投标人低价恶性竞争,扰乱市场正常秩序,《通知》中建议招标人设立成本警示价,供评标委员会评审投标价格是否低于投标人成本价时参考。

 试行评定分离制度。“评定分离”即将专家评标和招标人定标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招标人在评标委员会评审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确定中标人。该《规定》中规定使用评定分离的项目为:经湛江市住建局审核,对管理能力强、决策约束制度完善、有持续建设任务的建设单位实施的大型、技术复杂的重点项目。招标人组建定标委员会,根据评标委员会提交的评标报告和推荐候选人名单(3 至 7 家不排序)自主确定中标人,从而进一步体现招标人负责制,夯实招标人的权责。

 明确招标代理机构的法律责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 2017 年取消招标代理机构资质后,招标代理机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而相应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尚未完善,本次改革政策明确了对 6种招标代理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以此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

 应保尽保落实住房保障

 人才公寓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

 除了在营商环境领域的不断优化,湛江市住建局在住房保障领域也同样建树颇丰。为贯彻落实湛江市委、市政府的人才战略,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湛发〔2018〕4 号)要求,湛江市住建局积极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 1500 套,切实落实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助力湛江市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不断提升湛江市高层次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湛江市出台了《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市区2018-2020 年度人才公寓筹建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筹建方案》),通过调剂政府存量房源、购买现成商品房、新建商品房配建、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等方式筹集房源,筹集 1500套高标准人才公寓。出台了《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市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的通知》,将人才住房标准从原来的 60-100 平方米,扩大 130-200 平方米,A 类人才每月租金为 1 元/套,B类人才每月租金为 100 元/套,通过提供“高标准居住条件、低标准房屋租金”,解决人才的生活、居住需求,为湛江市“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奠定夯实基础。

 二是多渠道筹集房源,提高分配效率。一方面,定向对各大高校分配人才公寓。目前,湛江市住建局已向人才住房需求较大的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配租人才公寓 354 套。另一方面,实行人才公寓常态化申请,提升湛江市高层次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湛江市住建局简化了人才公寓申请手续,实行一站式收件,一次性告知补缺材料,从人才递交申请材料至拿到房屋,历时最长不超过 3 个月,为湛江市进一步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夯实基础。

 三是优选房源,优化人才居住环境。“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为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舒心、舒适、舒畅的居住环境,湛江市住建局选取了海滨六路人才公寓小区和银帆花园作为首批人才住房面向全市高层次人才分配。两个住宅小区交通便利、周边教育医疗、文体生活、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完善,能满足人才的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实现人才工作生活两不误。

 ——海滨六路人才公寓小区主要面向 A、B 类高层次人才配租,房屋面积 70-90 平方米。该小区位于海滨大道城市主干道旁,毗邻金沙湾观海长廊,处于湛江商务区中心地段,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对首批入住的高层次人才,湛江市住建局专门挑选了高层望海优质户型,以高端资源体现政府爱才惜才的诚意。

 ——银帆花园为商品房配建项目,小区占地面积 45000 平方米,500 米生活圈内有鼎盛广场、新四中、银帆公园、上坡塘农贸市场等。目前二手房交易均价为 11500 元/平方米,50 平方米的房屋租金均价为 1200 元/月。而湛江市住建局向 C 类人才配租的价格为 8.5 元/平方米,每套人才公寓的租金不到 400 元,仅为市场租金的三分之一。

 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目前,宝钢湛江钢铁公司利用自有土地建成人才公寓 300 套并分配入住。广东海洋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计划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公寓约 4000 套,两个单位的建设意向,均得到市政府的批复,建成的人才公寓按照“政府主导、只租不售、周转使用、动态管理”的模式进行租赁和使用管理。由自建单位统筹解决职工住房因难和房屋轮候时间问题,实现企业、政府、保障家庭多赢局面。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与湛江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发布日期

2020-10-26

 

 本报讯(记者 韦青林 通讯员 刘盛)10 月 22 日,湛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一行到玉林市政务服务中心调研考察,对接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双方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并召开座谈会。这是继玉林市与茂名市开展合作后,我市积极探索“跨省通办”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随着通办区域、事项领域的不断扩大,办事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提升。

 玉林和湛江两市同处北部湾城市群,是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好兄弟,友好往来、互利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玉湛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两地车程由原来的 4 小时缩至 1.5 小时,将更加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生活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玉林加快推进“东融”“南向”开放发展,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打造“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有着重要意义。两地实现“跨省通办”后,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便捷的通办服务,更大程度方便群众在异地办事,有效解决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多头跑、跑远路、跑多趟”问题。

 下一步,合作双方将在各自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事专窗,在政务服务网开设专栏,对审批结果提供免费寄递服务。两地按照高频优先、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梳理两地“跨省通办”事项,并建立两地局长会议制度,成立“跨省通办”工作专班,开通专号电话,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明细责任表,力求做到两地“跨省通办”工作高效便捷。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展现40年金融创新“深圳经验”

发布日期

2020-10-27

 

深圳金融40年发生哪些巨变,深圳金融企业如何创造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案例,从深圳金融大数据中能否找到发展的源头活水与未来方向?即将于11月2日开启的第十四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简称“金博会”)将给你带来答案。

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大重头展会,由深圳市政府主办,市贸促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等机构承办的第十四届金博会将以“科技助力金融,金融服务实体”为主题,打造“深圳金融业发展40年成果”“金融稳企业保就业”“金融精准帮扶成果”等专区亮点,全方位展示深圳金融业40年发展历程与深圳各金融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和服务。

三万平方米展区突出三大亮点

金博会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办的金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之一,13年来累计参展企业4000余家,同期举办近310场专业论坛及对接会,观展参会人数累计达100万人次。

第十四届金博会将于11月2日至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参展机构约145家。记者10月26日从深圳市贸促委了解到,本届金博会有三个专区亮点尤其突出:“深圳金融业发展40年成果”“金融稳企业保就业”“金融精准帮扶成果”。这三大专区都是本届金博会区别于往年的全新亮相。

一站式了解深圳金融业40年

“深圳金融业发展40年成果展”是本届金博会的重头戏,本次展会给观众提供一站式了解深圳金融40年的机会,以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示深圳金融业发展40年的巨大变化、成果,以及光彩夺目的创新案例。

深圳经济特区40年峥嵘岁月,金融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的深圳,从曾经的边陲小镇演变成为亚洲第五大城市、全球排名第九位的金融中心城市。40年来,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高于GDP增速6个百分点。2019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深圳金融业,以不到30万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市约1/6的GDP和近1/4的税收,支柱型产业地位日益巩固。

深圳金融改革开放,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是当代中国金融沧桑巨变历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本届金博会将以一个个形态各异、道路不同但又同样光彩夺目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案例,集中展现40年来金融改革创新“深圳经验”和“深圳智慧”,在“先行的力量”的引导下继续向前。

金融稳企业保就业展成效

稳企业保就业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届金博会上特别设立“金融稳企业保就业”专区。该专区将展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率领商业银行深入社区创新开展政银企对接、助力战胜疫情取得的成效,以及在金融创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深圳方案”、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的服务措施和成果。

今年以来,深圳金融业在稳定实体经济、保就业保民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推出的服务措施取得巨大成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我市11家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展的“下沉社区稳企纾困”行动,把金融支持政策送上门,推动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渡过难关。

看金融精准帮扶如何创新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收官之年,金融机构作为扶贫事业的主力军,金融如何发挥扶贫作用以及提高扶贫效果备受关注。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要求,2020年下半年,要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做好收官阶段金融扶贫工作。

在深圳,金融业开展的扶贫工作可谓典范。深圳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纷纷出台精准扶贫的金融创新产品,推出各种各样的扶贫惠农金融产品,创新潮流电商直播扶贫,有效地提高了金融扶贫的有效性、精准性和覆盖面,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本届金博会上,“金融精准帮扶成果”专区将展示深圳金融系统助力脱贫攻坚战的成果、金融创新扶贫案例、农特产品采购体验等内容。

13场峰会和论坛接连亮相

本届金博会期间将举办13场峰会、论坛及推介会,其中“2020中国金融科技大会”将齐聚金融机构大咖、银行高管、全球金融科技企业主管、知名专家学者等,就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提高金融科技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百姓民生的能力等内容进行专题报告和深入探讨。

由深圳市银行业协会举办的“普惠金融产品推介发布会”“金融风险资产经营管理研讨会”,由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举办的“2020第五届中国商业保理融资合作洽谈会”“2020国际保理和供应链金融大会”,由深圳市证券业协会举办的“第十一届深圳资本圈金融创新论坛”,由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举办的“大资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由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举办的“2021年期货投资策略会”也将陆续开展。论坛内容主要涉及银行、证券、基金、期货的最新产品及服务推介,以及商业保理、金融资产管理等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抢抓新基建机遇 打造千亿级园区

发布日期

2020-10-30

 

image.png 

俯瞰位于龙门县的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记者汤渝杭

金秋龙门,果实累累。

10月28日龙门县2020年项目集中动竣工现场会举行、总投资131.38亿元共48宗项目集中动竣工,昨日,投资116亿元建设的朗源数据中心、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又落户龙门。

近年来,龙门县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发展“大山经济”主线,积极搭建生态工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面积28.55平方公里的千亿级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全县上下抢抓“新基建”机遇、主动出击,围绕生态工业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全方位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提速增效,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吸引了一大批投资商先后投资龙门,一大批项目相继在园区落地生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 总投资116亿元数据中心、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

作为我省数据中心“双核九中心”布局重要节点,龙门按照《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的规划布局,在龙门大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约3000亩用地,打造绿色数据中心产业片区。朗源数据中心、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是我市今年以来签约落户的第6个数据中心项目,跑出了抢占“新基建”机遇的“加速度”。

其中,朗源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95亿元,用地规模200亩,达产后年营业收入约20亿元,年税收约1.36亿元,带动朗源股份及其他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关联产业不少于10家企业落户;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1亿元,用地规模100亩,达产后年营业收入12亿元,年税收0.3亿元。项目签约落户,对龙门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为龙门县发展“大山经济”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朗源数据中心、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签约,既是龙门县招商工作成果的体现,也是统筹推进5G和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更体现了干部队伍谋求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项目的落户,将有利于推动龙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朗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表示,近年来龙门县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龙门县委、县政府为推进经济大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新举措,不断创优投资环境,“亲商、安商、重商、富商”氛围日益浓厚,企业选择在龙门投资,不仅看中了龙门的工业基础,更看中了龙门明显的区位资源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良好的投资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光等多方面因素。

广东朗源大数据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磊表示,本次与龙门县的合作旨在打造国际化的数据中心新基建产业园,项目的落户将为龙门县打造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汇集中心贡献重要力量。

凸显区位优势

吸引优质资源进驻投资创业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从国家到省、市都高度重视数据中心建设。朗源数据中心、朗源腾云服务器生产基地项目的顺利签约,意味着龙门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迎来新突破,为助力惠州打造新基建(数据中心)国家标准验证基地、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汇集中心以及建设“湾区智谷”注入新鲜血液。

位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黄金交会点的龙门县,坐拥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红利,兼具“双区”“两圈”之势之利,资源禀赋良好、区位优势独特、发展空间广阔,是理想的投资热土和创业福地。在10月28日举行的龙门县2020年项目集中动竣工现场会上,共有31宗项目顺利开工、17宗项目顺利竣工,总投资131.38亿元,涉及工业、旅游、交通、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龙门发展“大山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交通兴,百业兴。一直以来,龙门县把交通建设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通过推进交通建设大会战,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全县交通道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城交通骨架日益丰满。

今年,龙门县围绕加快融入大湾区,谋划龙门对内对外的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外联内畅”的大交通体系。

9月10日,平陵街道兴业路建成通车,为平陵街道加快城镇建设带来新机遇;9月26日,龙江镇良丰路正式通车,有效缓解该镇道路交通压力;10月18日,惠清高速正式通车后,惠州市区到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0分;10月28日,龙门县2020年项目集中动竣工现场会分会场,投资12090万元的县道222线马岭至上雪花段路面改造工程一期项目竣工,二期工程也同步动工……

目前,该县以高速公路、省道建设为重点,着力在互联互通上补短板、强弱项。抢抓“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机遇,对接市“4+1”交通轴线及“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全力支持配合龙恺高速前期准备工作,协调推进翁新高速、惠龙高速龙门段建设,加快形成“两横两纵三支”高速路网。与此同时,该县着力优化提升“五横六纵一环”干线公路网,规划建设“两横两纵一联络一环”快速骨干网络,扎实推进国道355线油田至永汉段、国道220线武深高速龙门互通至平陵段、省道353线县城至水贝段改造升级,加快融入全市及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

一批批交通项目的落地,一条条路网的建成通车,切实改善了群众交通出行条件,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可以预见,作为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交会点,龙门县将成为粤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工作机制服务企业引“凤”来

随着交通环境大幅改善、区位优势逐步凸显,龙门县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发展、强县富民的突破口,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

作为龙门县唯一工业园,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龙门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栽好梧桐引凤来”,近年来,该园区紧紧围绕“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工业园”目标和定位,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把推动项目建设作为首要工作,通过园区各项目“首席服务官”开展督导服务,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挂图作战”“代办制”等机制,不断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慕名而来。

在龙门县2020年项目集中动竣工现场会上,作为主会场的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集中动竣工项目共33宗,总投资91.96亿元,预计总年产值157.99亿元,预计总年税收11.698亿元。其中,动工项目共22宗,总投资73.39亿元,预计总年产值134.79亿元,预计总年税收9.75亿元;竣工项目共11宗,总投资18.57亿元,预计总年产值23.2亿元,预计总年税收1.948亿元。

惠州市深同跃实业有限公司是此次竣工项目企业之一。该公司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经营化妆品、化妆工具及辅件包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进出口贸易。“自落户龙门以来,龙门县委、县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在办事过程中节省了很多时间,让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惠州市深同跃实业有限公司代表饶志文认为,“在龙门投资,是企业做出的最正确的商业选择。”

为加快项目落户、动工、竣工、投产,该园区采取“预审制”“容缺制”“信任承诺制”等系列措施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压缩审批时间,全力推动审批提速增效,并制定了《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投资项目土地挂牌及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实行倒逼和限时机制,积极推进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坚持一线工作法,实行“代办制”“马上办”“现场办”“限时办”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目前,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落户企业106家,总投资额409亿元,达产后产值502亿元、税收约27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共6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

值得关注的是,为深入推进“修路抓项目,提效抓队伍”重点工作,加强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工作,龙门县委、县政府组建了16个重大项目工作专班,专责推进项目建设。

“项目是发展的基础。”龙门县要求各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及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切实增强项目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不松懈地把项目建设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促进在谈项目尽快谈成、签约项目尽快落户、落户项目尽快动工。

建设千亿级园区

推动大健康产业成为“黄金产业”

今年龙门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重点,科学编制大健康产业园国土空间管控规划,全力推进平陵集聚片区、南片区、北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谋划龙江集聚片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土地利用率;加快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谋划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谋划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千亿级园区”。

10月28日举行的龙门县2020年项目集中动竣工现场会上,“千亿级园区”建设计划再次被写进龙门社会经济发展“行程表”。据介绍,龙门县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导向,依托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千亿级园区,致力建设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龙门福地、健康新城”。

据了解,发展大健康产业是龙门县基于差异化考核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发展区定位,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选择。对此,在规划编制方面,龙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在地形测绘方面,聘请专业测绘单位对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及其周边地形现状进行航拍测绘,目前已完成60平方公里地形航拍测绘数据处理与线划地形图作业。

与此同时,该县聚焦千亿级重点工业园发展目标,谋划大健康产业园产业布局,坚持“做严做高做集中生态工业”原则,围绕大健康产业链,强化招商选资,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计划集中招引10家以上国家前50名的相关企业抱团发展,逐步推动大健康产业成为龙门的“黄金产业”。

目前,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签约落户大健康制造企业14家,主要生产心脑血管治疗药片、特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养生酒等产品。未来,龙门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与现有的生态旅游、康养等生命健康产业形成联动发展,并以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的健康制造业,以大健康产业为依托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

据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健康产业园未来将根据空间规划拟形成生命医药与健康产业片区、绿色数据产业片区、电子信息产业片区、新材料产业片区,预留未来产业片区,毎个片区将形成“特色产业园+配套人才公寓”的产城融合单元,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