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9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3-01 10:07:31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青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全国领先

事权视角下我国海洋治理范式转变

山东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近20%

山东六方面发力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

加速建设海洋强省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山东)

预计2025年海洋经济总值超2000亿元

深圳寻找下个增长点:63个重点项目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持续加力打造好向海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钢铁篇

东盟钢铁业发展概况及疫情的影响

宝武与太钢联合重组,“亿吨宝武”正式启航

钢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智能制造尚需加力

河北钢铁产业区位调整取得关键性突破

钢铁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势在必行

第四季度钢价将呈“先涨后跌”态势

我国钢铁行业利用兰炭现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宝武钢铁成重庆钢铁实控人 国有钢厂兼并重组提速

基建带动钢铁业再提速:2020年夏季高生产、高进口

钢铁供应链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

石化篇

中国石化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

中石油中石化双双巨亏 中海油盈利103亿

打造石化直播特色链条

云南石化获评全国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

大庆石化 让数据跑起来 为智造添“新翼”

中国石化服务及产品亮相服贸会

全国首个石化装备安全智能化共同体成立

广州石化 奋力建设“双示范”企业

信息化让湖北石化销路更“阔”

中国石化与天津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造纸篇

中国纸业诚通凯胜: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西山竹纸:轻薄又厚重的缘分

以纸代塑仍需技术创新

广东江门造纸和纸制品业上半年增长16.6%

山鹰纸业“双百万吨”项目在扶余开工

其它

广东广西深化合作 共拓大湾区文旅市场

广东设5亿质量提升发展基金 助力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湛江徐闻港今日开港运营

打造北部湾土地集约使用典范城市

广东着力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

广东创新机制 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广东培育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柱产业稳基本盘,新兴产业创增长点

11个产业集群提出以深圳等地为核心


                        海 洋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青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全国领先

发布日期

2020-09-07

 

本报96日讯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日前正式出版。报告显示,青岛市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

《报告》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联合编写,采用综合创新指数衡量我国及区域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4个维度为基础的分指数,以及由20个指标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并基于经济统计、科技统计和科技成果登记等权威数据,对我国“两横一纵”三大创新带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一带开展了科技创新指数测算与创新能力专题分析。

《报告》显示,山东不仅在黄河生态带9个省的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方面位列第一梯次,得分远高于黄河生态带平均分,而且得益于有一定的海洋创新基础、较好的创新环境,加上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创新资源,因此在沿海11个省(区、市)的区域海洋创新方面表现亮眼,海洋创新指数得分由2017年的第三位上升至现在的第二位。

《报告》编写组负责人、海洋一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大海介绍,根据课题组对我国城市创新水平的测算研究,青岛市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不过,与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相比,青岛创新投入正在逐渐被拉开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科研院所的投入,尤其是对大院大所的支持,留住创新人才,保持领先地位,争取引领发展。

 

 

 

发布版面

公共管理

image.png 

主题

事权视角下我国海洋治理范式转变

发布日期

2020-09-09

 

2018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国家海洋局重要职能进行重组,一部分职能划归到生态环境部,一部分职能划归到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的牌子,对内没有任何的职能体现。那么,海洋管理不重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海洋的重要性论述中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这些论述无不凸显着海洋的重要性。

国家海洋局因事而生。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党的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海洋事业被摆在国家战略发展的突出位置。数十年来,我国海洋治理范式经历了从“行政区行政+行业管理”范式,到“区域治理”范式,再到“整体性治理”范式的转变过程。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理清我国海洋行政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还关系到我国海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80年代初,“行政区行政”范式初现。五部委联合各沿海省市开展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沿海省市成立了“海岸带调查办公室”,在历经8年的调查后,“海岸带调查办公室”改为沿海各省市科委下属的管理本地海洋工作的海洋局(处、室)等机构。国家海洋局负责本辖区人、企业和地方政府涉海活动的管理,开始掌握一定实权。80年代后,我国进一步加强涉海行业的管理。基于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对海洋管理中的渔业、交通和盐业展开行业管理。在农业部,下设了主管渔业和渔政的渔业局,渔业局下设了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渔业船舶检疫局。在交通部下设了港务监督局。国家海洋局对盐业、渔政、渔港、船舶、港务等进行监督管理。

海洋治理范式因事权而变。“行政区行政+行业管理”范式时期(19642000),国家海洋局事权聚焦于近海资源管理。国家海洋局成立之后,我国的海洋事业开始起步,但是囿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集中在近海区域,特别是海岸带、沿海滩涂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海洋经济活动的重心。海岸带、沿海滩涂管理具有明显的土地管理特点。鉴于国家海洋局垂直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我国海洋治理以“行政区行政”为依托是相对合理的选择。在此阶段,海洋治理凸显了“行政区行政”和“行业管理”的双重特征。从纵向看,海洋行业领域的治理依赖于国家部委业务指导下的职能部门实施行业管理;从横向看,海洋作为疆域,各省市自然地在行政区管辖的陆域或海岸带向外延伸,施行“行政区行政”。在“行政区行政+行业管理”范式中,公共事权无责任主体,国家海洋局的位置处于被悬置的状态。

 “区域治理”范式时期(20002013),海洋管理事权发生变化,跨行政区事权增加,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国家海洋局的重要性凸显。国家海洋局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环境的协调治理、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的加强显示出了其地位的提升。如何将海洋跨域治理过程的溢出效应内部化,使地方政府在治理海洋事务过程中受益,是解决地方政府参与海洋跨域治理问题的核心。但现实中,该核心问题并未形成制度化,海洋问题的处理常是一事一议,缺乏一定的统筹协调。加之海洋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海洋权益维护的国际性无法通过区域治理范式有效解决,上述情况共同促使海洋区域治理范式向整体性治理转变。

整体性治理范式时期(20132018),国家海洋局事权主要围绕海洋维权、陆海环境统一展开。鉴于海洋问题和海洋执法的复杂性,2013年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整合了海洋执法力量,将中国海警、中国海事、中国海监、海上缉私整合为一支队伍,即中国海警局,接受国家海洋局的领导。此外,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并统筹协调中国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局负责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条块结合时期(2018— ),随着海洋事务的增多,行为外部性、管理复杂性使得统一管理海洋在专业化愈发明显的今天,延承陆域的职能分类管理是明智的选择。这次改革是对“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等传统理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陆海统筹的新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逐渐打破海洋治理过程中海洋与陆地间的区域壁垒,有助于一改往常海洋行政职能碎片化的态势,促进一体化的生态治理体系的形成。只有明确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压实地方政府管理海洋的职责,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才能更加匹配。

国家海洋管理事权冲突。通过对国家海洋局机构变革的梳理,可以发现,海洋治理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海洋管理事权变动和事权冲突。国家海洋局在管理海洋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其他部门事权冲突的情况。

与环保部存在冲突。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五类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国家海洋局,这在实践中易于导致双方审批项目重叠。尤其是在保护区建设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海洋自然保护区区域交叉,审批又分属环保部和国家海洋局。在保护区审批流程、许可证签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式管理,与农业部渔政管理部门存在冲突。养殖权、捕捞权由渔业主管部门授予,海域使用权由海洋主管部门授予。因授予依据与授予部门均不同,统一海域内存在渔业权与海域使用权并存情况。也就是说,海域的正常使用需同时向不同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与土地管理部门存在冲突。在实践中滩涂以海岸线划分为依据,因海岸线具体位置是平均低潮线还是平均高潮线尚存在争议,导致滩涂归属土地还是海域界限模糊。相关土地管理利用法律中将滩涂视为土地,而《海域使用法》将滩涂归于海域。这就导致土地管理部门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滩涂上共同享有管理权。此外,海域使用权转让的相关配套健全,海洋部门若加以管理需得到土地、规划等部门的支持,这为海域使用权相关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水利相关管理部门存在冲突。“河海之争”带来了海洋管理部门与水利管理部门间的权责之争。例如珠江口河海重叠,水利海洋两部门均可合法管理,但由于划界问题,部门间如何规定权责为当地开发建设审批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理顺海洋管理部门协同关系。国家海洋局与其他部门间由于管理边界存在重叠且部分职责相互交叉等现象,导致海洋管理事权冲突问题逐渐凸显,而海洋事权的冲突正是诱发海洋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变革的重要原因。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海洋局职责进行整合,依据海洋具备资源、环境的双重特性将其职能分散到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进一步梳理了海洋管理部门权责匹配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海洋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关系。我国行政审批改革一直在探索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部门之间的事权界定需进一步细分。在整体性治理与条块结合的治理模式下,未来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就此而言,事权集成或可是未来机构改革的重要趋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海洋环境拐点测算与生态红线制度研究”(17BZZ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山东海洋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近20%

发布日期

2020-09-09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

山东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目前,我省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山东特色的海洋强省建设新模式、新路径。集中实施重点项目276个,重点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省级层面集中推进12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750余亿元。

今年1-8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50万标箱,同比增长4.9%3.5%,在疫情冲击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双增长”。

 

 

 

发布版面

发展改革新闻

image.png 

主题

山东六方面发力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

发布日期

2020-09-11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高杨报道 日前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表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东省重点工作攻坚年。“我们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聚焦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文跃介绍,山东省立足自身基础优势,持续深化工作思路,落实创新举措,完善推进机制,以空前的工作举措和力度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山东特色的海洋强省建设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山东省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山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成功落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很多创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梁文跃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山东省将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加快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在经略海洋上开创新局面、取得新突破,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编制实施《山东省海洋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省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依托海洋产业智库、协会等,聚焦海洋发展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组织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制定印发山东省海水淡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智慧海洋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加快“透明海洋”“蓝色药库”、海洋牧场、海洋互联网等重大支撑项目建设,精心培育海洋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落实山东省推进海洋港口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效应。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海洋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海洋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多种有效的“科企大对接”活动,集中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坚决打胜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统筹推进海陆污染治理。优化调整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山东省海岸线修测任务,研究将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围填海疑点疑区核查,加快青岛小管岛保护利用试点,加大浒苔源头治理和联防联控力度,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

——坚持合作共赢,推进海洋对外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加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体化运行。推进海洋领域“双招双引”,聚焦重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广泛引入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等。

——坚持科学管理,提高海洋治理能力。对沿海7市海洋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推动市级核算工作常规化运行,制定沿海地区风险防御区规划。加强海上安全生产监管,推进重大海洋灾害预警联防和执法协作。

 

 

 

发布版面

十强产业

image.png 

主题

加速建设海洋强省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山东)

发布日期

2020-09-14

 

本报讯 9 8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海洋强省建设的系列成就。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我省集中实施重点项目276 ,重点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精心组织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2019 ,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44 处、占全国的40%

今年以来,省级层面集中推进12 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750 余亿元,为瑞典建造的全球最大5800 米车道双燃料滚装船正式开工,中海油青岛海工交付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 (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的中船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柴油机项目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 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修正海洋科技谷一期、华大基因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高端项目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领域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我省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研院所55 ,海洋领域驻鲁两院院士 22 ,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236 ,其中国家级46 个。2019 年新认定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63 ,总数达到107 家。2019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我省海洋领域获奖数量居全国首位。

“十三五”以来,我省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其中,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 号”,顺利完成两次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 号”落户长岛,国内首台大口径超低温LNG 船用装卸臂交付使用,首个国家级5G 海洋牧场示范区“长渔一号”海洋牧场平台正式启用。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累计发布海洋领域地方标准233 项。我省积极开展全国海岸带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启动《山东省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累计发布海洋领域地方标准233 ,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组织开展市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此外,我省积极探索实行“联检共管”,努力破解海洋多功能平台管理检验难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陆续出台了海岸带保护利用条例,海岸带保护利用加快步入法制化轨道。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预计2025年海洋经济总值超2000亿元

发布日期

2020-09-21

 

近日,记者从市政协开展的“促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专题协商中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主要指标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800亿元以上。

作为全省海洋大市,我市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海岛数量众多,全市共有561个海岛,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海洋资源禀赋良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约占全市GDP16%,其中2019年我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1351.22亿元,增加值为48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3.1%

目前,我市海洋养殖面积约2.6万公顷,培育了鳗鱼、南美白对虾等一大批名优特水产品,拥有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出口基地,现代渔业发展良好。去年,我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02.8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渔业经济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4%

专家指出,我市海洋经济仍存在规模不大、总量不高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海洋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接下来应抓住海洋强国建设、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借助区位优势协调发展,从加强海岸带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提升海洋科技实力、因地制宜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等方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制定《关于发挥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作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目前我市也在积极研究相应的实施意见,加快谋划海洋强市建设项目储备库,研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补齐海洋短板和弱项。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快合作共建“广东华立海洋学院”和“江门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为海洋强市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好服务。

 

 

发布版面

聚焦

image.png 

主题

深圳寻找下个增长点:63个重点项目助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9-23

 

GDP正在朝着3万亿迈进的深圳,下一个有潜力的增长方向在哪里?海洋经济或许是答案之一。

日前,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制定的《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实施。

近年来,海洋产业在深圳经济中的占比逐渐提升,2019年已达到约10%。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深圳更是将海洋置于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

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夯实“四梁八柱”,重点发展海洋经济、科技、生态与文化、综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领域,大力推进63个重点项目示范性建设,到2025年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和对外彰显“中国蓝色实力”的重要代表。

海洋经济涉及的业态多元,横跨一二三产,并且,海洋产业正在成为科技革命的重要分支,竞争从传统领域延伸至科技、金融、高端服务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对于深圳而言,“蓝色经济”有望成为未来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占GDP的10%

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260公里海岸线,作为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2019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同比增长约8%,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值约10%,逐年提升。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0.2%、30.6%和69.2%,三产占比突出。

2019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76.91万箱,同比略有增长,在全球排名第四。

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深圳高端海工装备企业,在海洋工程等业务收入出现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中集集装箱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35.78%。

目前,深圳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载体的数量达到了34个。

尽管拿得出一些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与上海、青岛等国内主要海洋城市相比,深圳的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仍然有较大差距。以上海作为参照,2019年上海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7.2%。

深圳一位经济观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港口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深圳经济发展对海洋的倚重并不明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海洋经济的受重视程度相对是比较靠后的,远不如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

 “相比于有些海洋城市的思路是‘向海发展’,深圳很多时候是‘向海要地’,这很大程度是由城市的文化以及产业发展路径决定的。”这位观察人士表示。

但近年来,深圳屡屡获得国家层面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指示。2017年,深圳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深圳与上海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度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参与了上述《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层面对深圳有很高的期待,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在深圳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而深圳在其他产业领域有成功先例,比如电子信息,一旦受到重视,海洋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促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

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引导和推动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引导海洋金融、港口航运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化水平;建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等。

安然向记者介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一大痛点在于,科研与产业是相对分离的,尤其是在一些北方海洋城市,科研强,产业弱。深圳的优势在于,它有着良好的产业化氛围和环境,过去的创新就是缘于市场需求,去寻找科研成果来进行转化,这是深圳独有的机制,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国家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中一个核心就在于希望在深圳这样的市场化环境中,把海洋科研成果激活,将陆上产业的科研产业化经验,借鉴到海洋产业中。”安然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洋产业往往对应着高风险,需要政府政策、资金以及市场金融力量的多重支持。

上述《实施方案》就提出,强化专项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资金,研究设立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实施方案》提出了63个涉海重点项目,包括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港航发展基金、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等。

安然表示,在政府引导基金之外,深圳的优势还在于民间资本活跃,这也是深圳过去发展科创产业的经验之一,将政策、科研、资本和产业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圳也作出了部署,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海洋大学的组建,这也是中央在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文件中点名支持的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参与深圳海洋大学筹办事宜的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海洋大学已初步选址于深圳大鹏新区,将主要依托深圳现有的海洋学科资源,高定位办学。

很长时间以来,在海洋经济迈向创新经济时,缺少高水平的海洋大学成为深圳的软肋和硬伤,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青岛、上海、天津等城市差距不小,而深圳组建海洋大学将有望逐渐补齐这一短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曾在一篇撰文中建议,深圳海洋大学要定位世界一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海洋大学,形成优势学科-高新技术-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安然向记者表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相当于明确了“任务包”,但要形成“政策红利”,还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要真正调动起民间的力量,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仍然任重道远。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20-09-26

 

image.png 

■“蛟龙号”试验性港池演练。(资料照片)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925日上午,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将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七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群雄逐鹿,是挑战也是机遇。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对于这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来说,面对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强势竞争,能否握着一手“好牌”,实现突围,成为最大“赢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肩负起经略海洋、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的使命与担当,向着更高的目标昂扬进发。

最大优势:海洋人才荟萃,创新能力奔涌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最大的优势是海洋人才和海洋创新能力。

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必然带来了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今年8月,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在线发布海洋科技指数,其中,青岛以93.65的高分位于国内之首;同样在8月,《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9-2020》正式出版。报告显示,青岛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

创新引领,推动青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也成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大优势。据了解,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0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且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有6个,过百亿元的有8个,尤其在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在青岛建成交付;全球最大的船级社及认证组织挪威船级社等入驻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成功获批并将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近年来,青岛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渔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一个个“新标签”不断成为青岛经略海洋的内生动力。

发起“海洋攻势”,不断补齐发展短板

青岛海洋人才和科研实力领先全国,但短板也很明显,海洋支柱性产业有待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仅占海洋经济比重的十分之一左右;科技成果产出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科技、产业结合缺乏紧密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针对这些情况,青岛自去年春天发起海洋攻势,在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滋养海洋文化等六方面加强突破。一年多的时间里,海洋攻势全面起势,“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2019年,全市新签约海洋领域项目91个,项目总投资额1565亿元;今年上半年,新签约海洋领域项目46个,涉及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12个不同领域,计划总投资额819.27亿元,以项目招商的形式补强了产业链条。

去年,我市组建海洋生物制品产业联盟、船舶和海工产业联盟、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联盟,聚联200多家成员单位,把“小而散”的海洋新兴产业“抱成团”,推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依托产业联盟征集形成的23家涉海单位原值1.73亿元以上的325项共享资源,构筑起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并有效促进上下游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的“加持”,更是为青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迎来新机遇。青岛利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通过精准搭建招引平台,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一步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标“三大特征”,青岛提速升级打造海洋“国际范”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城市三大特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人、北京大学王春宇教授指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是全球航运中心,港口物流业发达;应是全球海洋科技中心;应具有完备的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应具有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能够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应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后劲大;应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此来对照青岛,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也愈加清晰。

在今年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现场,有专家指出,在海洋基础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比11%,低于深圳的31%,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应继续推动建设海洋产业的集聚中心,推动区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针对近年来青岛海洋人才存在外流现象,专家表示,青岛应优化驻青海洋高端人才的稳定利用机制,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青岛迎难而上,持续推进“海洋攻势”2.0版,争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势头不减。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为8%、力争达到10%;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目标为20%,力争达到30%

青岛以海为媒,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城市区域影响力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瞄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引领、辐射、带动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青岛将在这片蓝色沃土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国际范”。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发布日期

2020-09-28

 

image.png 

台盟珠海市支部主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容锦作专题发言。

 “珠海作为唯一与香港和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中,应该发挥海域广阔、海岛众多、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发展高品质特色海洋渔业,提升海洋渔业对珠海经济社会的贡献,同时以珠海特色海洋渔业文化串联珠澳休闲旅游空间,带动珠海海岛高端旅游业开发,助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和澳门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在今年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暑期座谈会上,台盟珠海市支部就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台盟珠海市支部主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容锦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海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应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优势。而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一环,珠海的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采写:本报记者  莫海晖

摄影:本报记者    

发展现状

我市海洋渔业总产值超22亿元

我市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达200多种,贝类68种、虾蟹类61种、海藻18种。近年来,我市通过科技兴渔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主导品种发展等举措,渔业发展取得一定进步。2019年,我市海洋渔业总产值22.8742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值20.9924亿元,同比增长9.9%,其海水养殖量89518吨,海水养殖面积13590.5公顷;海洋捕捞1.8818亿元,海洋捕捞量13382吨。海洋渔业产品除珠海和澳门外,大部分供应香港及珠三角地区。

台盟珠海市支部调研发现,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要,我市海水养殖已向深水养殖发展,积极推进半潜式智能网箱养殖项目,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区已具雏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海洋牧场建设,通过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措施使渔业资源、海洋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破局

多管齐下发展高品质特色海洋渔业

台盟珠海市支部认为,发展海洋经济,珠海有突出的空间和资源优势,海洋渔业更独具特色。但是,开发力度有待加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有待细化和完善、养殖企业风险保障措施薄弱、缺乏品牌核心价值、扶持措施不足等短板和问题,制约着珠海海洋渔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台盟珠海市支部从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提升海洋养殖产业的抗风险水平、推动万山海产打造品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对策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市海域养殖规模和产能在珠江三角洲各市位居前列,但与湛江相比,深海养殖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相关部门和区制定了《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养殖水域规划》等强制性和指导性规划文件,对规范和指导我市海洋渔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两项规划仍存在定位不清晰,空间布局不够细化等问题。

对此,台盟珠海市支部认为,尽快启动我市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系统性研究,厘清我市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思路,根据各区域的优势和特点提出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布局,并制定高效合理的政策措施。应重点关注万山区的海洋渔业发展定位,要进一步摸清万山海洋资源优势,准确定位万山海洋渔业发展方向,细化万山渔业项目布局,找出制约万山海洋养殖开发力度不高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一步挖掘海洋渔业潜能。建议除深水网箱养殖外,还应大力发展滤食性贝类、自养型大型藻类等环境友好型高品质特色海产品;扶持贝藻类、珍稀鱼类育苗基地建设,完善养殖供应链;规范发展休闲渔业项目,兼顾解决海岛转业渔民就业问题,可考虑在万山海域规划养殖区内划定海钓区,实行海钓许可制度,合理利用万山渔业资源,以有偿使用、提升服务、规范管理为基本原则,将海钓休闲项目纳入有序管理;为解决养殖海区管理规范问题,同时提升优质养殖海域的有效开发和使用价值,建议以“招、拍、挂”的方式引入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参与竞争,推动万山海洋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

对策二: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提升海洋养殖产业的抗风险水平

深海养殖投入高,风险大,缺乏灾害保障措施,极大地影响养殖企业投入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这也是制约我市海洋养殖规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台盟珠海市支部建议,由政府牵头与保险公司针对海洋养殖的风险高、风险胁迫因素复杂、保险规模小等特殊情况,加强协商和研究,继续开展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试点,逐步改进和完善保险产品,建立一套以保险和再保险为主要手段的灾后保障机制,提高风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对试点养殖户保险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减轻养殖户的保费负担,推动和引导海洋养殖产业保险的开展,助力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发展。

对策三:以标准立形象,推动万山海产打造品牌

优异的海洋环境造就万山海产与众不同的鲜美,但由于没有建立品牌,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万山海产销售渠道单一,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

台盟珠海市支部建议,创造性开展万山海产地方标准的制定,从养殖水质环境、养殖方法、海产特征、营养成分等指标制定万山海产品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对万山海洋养殖企业进行精细化管控,对达标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万山海产知名度并形成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拓宽渠道,增加产品溢价,逐步做大做强。

对策四:加强产业扶持力度,营造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

台盟珠海市支部还指出,地方政府在技术帮扶、配套设施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对海洋渔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对此,台盟珠海市支部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尽快启动万山渔港改扩建项目,解决渔船停泊、渔获装卸、渔获保鲜、冷藏加工、维修和渔船生产及生活物资补给问题。同时,采用陆岛统筹的方式,在陆地就近安排万山海产品的大型深加工基地,完善产业链,以满足万山渔业产品规模化、效益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要。

其次,应聘请专家团队,对海洋渔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供政策和市场咨询,协助引进和孵化新型高端养殖项目,通过政策和财政补贴扶持贝藻类、珍稀鱼类等高品质特色水产品育苗基地建设,完善养殖供应链。

最后,应简化海域使用申报审批程序,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展海域使用论证报告文件和海洋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和审批。建议我市可创新审批制度,以《滩涂规划》为基础,对整个规划养殖海域开展区域环评和海域使用权审批,对纳入《滩涂规划》的具体项目不再单独办理环评审批和海域使用权审批手续,只办理登记备案,以简化审批手续,同时规范渔业用海项目管理。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持续加力打造好向海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有力支撑

发布日期

2020-09-28

 

本报南宁讯 (记者/陈贻泽 董文锋)9月27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召开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结合我区向海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搏击风浪的勇气,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奋力打造好向海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区,为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提供强有力支撑。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陈武主持会议,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出席。

鹿心社充分肯定三年多来全区向海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打造好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不仅是广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参与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所在,也是推动全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以崭新姿态迈入“十四五”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全区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经济规律,主动顺应发展大势,进一步完善向海经济发展举措,不断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增创新优势,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为打造好向海经济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建设海洋强区的实际成效。

鹿心社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工作方针,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坚持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合作、区域互动,全方位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壮大向海经济实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把我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海洋强区。全区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向海发展能力水平,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营造向海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打造好向海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一牵引工程。要坚持以新通道为牵引,抓住广西列入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机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交通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构建更加通畅的向海交通网,全面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运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向海通道降费提效优服,加快打造现代化向海交通网和集疏运体系,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六市1小时通达海港,其余八市2小时通达海港,全区大部分城镇和产业园区3小时通达海港,出区通道快捷畅通,物流人流高效畅行。

——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向海产业。要进一步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升级发展向海传统产业,全力打造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培育海洋新兴产业,辐射带动腹地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植向海“工业树”、打造向海“产业林”,推进“港产城海”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向海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基地,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向海产业体系,加快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着力提升向海开放合作水平。要以开放的视野和思维,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用好用活各类开放合作平台,深耕蓝海,深耕东盟,持续深化面向海外的开放合作,务实推进国内区域合作,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形成内聚外合、纵横联动的向海开放发展态势。

——着力增强向海经济发展动力活力。要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强化科技创新,加大金融支持,打造畅通、便捷、高效的金融合作大通道,广聚八方人才,加快相关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切实为向海经济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陈武在主持会议时要求,要突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造沿海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轻工食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林浆纸以及硅材料等绿色临港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文旅健康、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做好重大产业项目服务和要素保障。要突出抓关键、破难点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全力争取年内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加快建设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大榄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做好防城港30万吨级航道、北海铁山港30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前期工作,全面提升港航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突出进一步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水平,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提高港口现代化程度,乘势而上布局打造一批沿海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马“两国双园”等平台为抓手,提升开放水平,打通北钦防一体化“卡点”,高水平编制北部湾经济区新一轮发展规划,争取更多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要突出江海、边海、山海联动走好走活开放发展这盘棋,统筹推进“两湾”贯通,落实好“三企入桂”相关部署,特别是在“湾企入桂”基础上开展“海企入桂”行动,着力打通内河“一干七支”航道,推动平陆运河早日开工建设;沿边地区要抓住机遇,强化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联动协作,推动与国内周边区域、周边国家的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繁荣互惠的边海经济带;打破内陆思维,谋划建设好物流节点设施,促进陆域、山区县市与沿海地区经贸往来和产业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

陈武强调,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好项目引进建设环保关,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重点推进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抓好廉州湾、茅尾海、防城港湾等海湾综合治理,完善沿海工业和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的保护,推动海岸带保护修复。

会上,自治区海洋局汇报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情况,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就发展向海经济作视频发言,大会还播放了介绍部分省向海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视频。

会前,鹿心社、陈武、蓝天立等参观了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主题展。

黄世勇、黄伟京、王跃飞、张晓钦、刘宏武、钱学明、崔智友,区直、中直驻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观主题展并参加会议。



                         钢 铁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东盟钢铁业发展概况及疫情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20-09-01

  

2018年东盟钢材消费量持续大幅增长并达到8000万吨。但是由于东盟六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越南)多数国家建筑业放缓,2019年钢材消费量同比仅增长1.2%至8100万吨。

从钢材消费品种来看,2019年,长材在该地区的消费量占比最大,达到71%,板材消费量占比为29%。1998-2019年,板材消费量显著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8.1%,同期长材消费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东盟六国建筑行业的扩张支撑了长材需求的持续增长。

生产情况

根据东南亚钢铁协会数据,2019年,东盟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7%至4530万吨。越南仍然是该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产量为1540万吨,同比增长6%,其次是印度尼西亚,产量为1090万吨,同比增长8.8%。马来西亚的钢产量从2018年的380万吨跃升至2019年的560万吨。这主要是因为线材产量大幅增加,也导致线材出口量激增。受钢材需求减少影响,泰国钢产量同比下降14.1%至780万吨。

进口情况

2019年东盟地区钢材进口量同比增长1.3%至5120万吨。其中长材进口量同比下降5.4%至1250万吨,而板材进口量同比增长3.7%至3870万吨。长材进口主要来源于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内部国家。进口板材中,约50%是热轧卷,其次是涂层板和冷轧卷。中国是该地区最大的板材进口来源国,进口占比为33%,其次是日本,占比24%。韩国占比为14%。

出口情况

2019年,东盟六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16%至1550万吨,主要是由于长材出口量增加150万吨,特别是从马来西亚出口的长材量激增,而从印尼出口的板材量显著增长。马来西亚的线材出口量从2018年的10万吨跃升至2019年的130万吨,棒材出口量从2018年的不到10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32万吨,型材出口量从2018年的约6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19万吨。印尼的热轧板出口量同比增长30.3%至大约78万吨,热轧卷的出口量激增50万吨至180万吨。越南钢材出口量在2010年时为120万吨,到2018年达到659万吨,2019年越南钢材出口量略有增加,为663万吨。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许多钢铁消费行业都受到了商业活动停摆或放缓的影响。尽管实施了封锁和限制措施,2020年一季度,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的GDP仍保持了正增长。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GDP同比下降2.2%。

建筑业是拉动东盟六国钢材需求的主要行业,占该地区钢材需求量的70%以上。随着政府大型项目以及私营项目的不断推进,建筑活动正在逐步回暖。在越南,2019年建筑业增长率为9.1%,2020年一季度保持了5.2%的增长。这是因为越南政府采取了快速封锁国家的行动,封锁时间较短,因此对商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小。菲律宾的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2019年菲律宾建筑业实现9.4%的正增长,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建筑业下降1.8%。泰国的一些建筑活动虽被允许进行,但有一定的限制,该行业2019年增长 2.2%,但2020年一季度下降9.9%。印尼的建筑业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放缓,从2019年的增长5.8%至下降6.9%。自2019年以来,马来西亚建筑业一直低迷不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下滑明显,2020年一季度建筑业下降6.3%。

汽车业和制造业在2020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2020年一季度东盟六国汽车销量下降19%。2020年3-5月份,东盟制造业产销连续三个月下滑,其中新加坡和印尼受到的影响较大。随着各国放宽限制措施,5月份制造业降幅有所收窄。

未来发展预测

回顾2003年非典和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国家政府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恢复了经济。2009年,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造成严重冲击。出口市场几乎停滞,但在2010年迅速恢复。同样,建筑活动在2009年显著放缓,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然而到2010年,政府向建筑业注入大量资金,成功推动了建设活动。

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求不足、资金紧张、材料短缺、竞争加剧、劳动力短缺、材料成本等因素仍会阻碍东盟六国的建设活动,但人们对政府在12个月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抱有期望。而且东盟地区国家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性更高。如果政府能够有效控制国内疫情,预计经济将会更快恢复。但其中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旅游业等外部市场,因此受到的影响将较为严重。

根据东南亚钢铁协会预测,受疫情影响,2020年东盟六国钢材需求将下降2.1%,考虑到政府将快速启动措施以提振经济,2021年钢材需求将恢复到增长5.1%的水平。尽管如此,复苏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程度。

 

 

发布版面

品牌

image.png 

主题

宝武与太钢联合重组,“亿吨宝武”正式启航

发布日期

2020-09-04

 

8月21日,山西省政府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太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中国宝武签署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划转协议,推进太钢集团与中国宝武的联合重组。“山西与中国宝武加强合作体现了互惠互利互信的原则,必将结出丰硕成果。”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签约后的工作会谈上表示,要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提升太钢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地位,加快发展特种不锈钢,在“特特”上下功夫,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永立特钢特材发展潮头。同时,他也强调,太钢要抓住联合重组契机,拓展发展空间,成为中国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旗舰平台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

image.png 

山西长治某民营钢厂在建厂房。郭丁源/摄

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此次重组有助于中国宝武实现“亿吨宝武”“钢铁航母”的战略目标,并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同时,通过在华北区域控股一个不锈钢企业,可以丰富中国宝武对全国版图的辐射。

顺利联合重组

增强行业集中度

根据太钢公告,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所持有的太钢集团51%股权。划转完成后,山西国资运营公司仍持有太钢集团49%的股权。中国宝武将成为太钢集团控股股东,并通过太钢集团间接控制旗下上市公司太钢不锈62.7%的股份,公司实控人也将由山西省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本次划转有助于钢铁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撰文表示,根据测算,去年末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为36.6%,中国宝武重组太钢后,行业集中度将达到37.7%,提升1.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宝武粗钢产量9547万吨,太钢集团粗钢产量为1086万吨,中国宝武联合重组太钢后二者粗钢产量合计达到10633万吨,此次宝武联合重组太钢将助力中国宝武实现产能超越亿吨的目标,“亿吨宝武”将正式启航。

钢铁工业协会专家陈程表示,此次联合重组也将带动太钢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壮大山西省国有经济,助推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钢铁及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太钢仍有较大潜力

助力钢铁巨头更进一步

中诚信评级机构给太钢集团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中诚信认为,太钢集团的钢铁综合产能规模较大,且不锈钢主体装备全球领先,拥有资源供应优势,财务弹性很强。具体来看,2017~2019年,太钢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分别为809.57亿元、785.58亿元、797.15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0.52亿元、46.34亿元、31.93亿元。2020年一季度,太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76.28亿元,净利润3.05亿元。

太钢集团是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具备年产45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宝武在今年6月份开始涉足西藏矿业。由于西藏矿业的铬铁矿是冶炼不锈钢的重要原料,在助力太钢发展不锈钢产业方面,中国宝武具备资源配置优势。

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签约会谈中表示,山西资源丰富、产业优势突出,高质量转型发展态势强劲。中国宝武对在晋发展充满信心,将抓住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山西作为重点产业布局区域,加大与山西产业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为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强强联合

加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宝武如今堪称“钢铁航母”。今年8月10日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宝武以799.3亿美元的营收位列全球111位。

在中国宝武成长为钢铁巨无霸的背后,我国钢铁企业合并的大幕早已拉开。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到2025年,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其中包括3~4家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例如无缝钢管、不锈钢等专业化钢铁集团。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钢铁行业的常态是前三名公司占全国产量的60%,中国的这一比例目前只有30%,行业集中度还不够。”陈程认为,预计“十四五”时期,将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时间窗口,大型企业将继续战略布局,不断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在行业梯队中的占位,有助于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助力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近年来,中国宝武在钢铁行业的重组动作频频。2019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马钢拥有独具特色的“轮轴+板带+长材”产品结构,是全球最大的火车车轮生产基地。也因此,许多钢铁行业专家评价本次中国宝武通过无偿划转重组太钢,或是对去年马钢重组模式的复制。

 

 

发布版面

绿色·低碳导刊

image.png 

主题

钢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智能制造尚需加力

发布日期

2020-09-04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成效显著

●入统会员企业吨钢耗新水2.12m3/t,同比降低0.04m3/t

●水重复利用率97.94%,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

●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 18.55%

●烟尘排放量同比 12%

●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 13.78%

●悬浮物排放量同比 26.38%

●氨氮排放量同比 48.89%

●石油类排放量同比 37.45%

●钢渣利用率99.84%

●高炉渣利用率100%

●泥尘利用率99.67%

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虽受疫情影响,但通过一手抓疫情防控,稳定职工队伍,一手抓安全生产,强化生产调度组织,确保特殊时期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实现钢铁生产总体平稳,钢材品种实现全覆盖,适应市场需求能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河钢今年上半年品种钢比例达到74.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售价的“拳头”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汽车外板和高强超高强汽车钢、冷轧家电板、重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14.7%、32.2%。时速350公里百米高速轨道、0.4毫米极薄规格镀铝板、全球最高级别的锌铝镁等产品批量供应市场,8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津西钢铁直径1530毫米大规格型钢辊环成功出口,刷新了我国出口最大规格型钢辊环纪录。邢钢成功开发出新抗拉强度1180千帕以上、断面收缩率35%的轨枕钢丝,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半年,钢铁行业在稳生产的前提下强力推进超低排放成效显著。河钢牵头研发的“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上榜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敬业60兆瓦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同步配套建设的脱硫脱硝设施使各项排放指标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要求。

目前,钢铁行业正在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绿色工厂的标杆示范作用,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带动行业整体绿色提升。全行业争取在2020年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节能减排水平全国领先,冶炼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率达到100%;吨钢综合能耗保持在570千克标准煤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优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大勇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后钢铁企业仍应加快产品提质上档,延伸钢铁产业链条。一要加大钢材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在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电工钢、高级管线钢等高端材料特别是在发展钢铁新材料方面,着力提高关键钢材品种供给水平,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关键材料,解决部分重点材料“卡脖子”问题上下硬功夫,以优质的产品质量挤进高端产品市场,占领重点工程项目。二要为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和钢结构立体停车场提供产品支持,建立钢结构配件配送中心,生产加工标准化钢结构配件,进一步拓宽钢结构产品种类。三要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商平台等非钢产业,推动钢铁企业由传统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四要通过发展钢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由钢铁产品向钢铁制品转化,实现增值增效。五要充分发挥两个“创新中心”作用,河北省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要以钢铁冶金流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借助先进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河北省钒钛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提升钒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展钒钛材料应用新领域,建设多项钒钛资源清洁利用和钒钛高端材料生产制备示范工程。

 “宝钢智能制造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河北钢铁行业提供了成功案例。”王大勇说,建议钢铁行业下决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集成、人工智能和钢铁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实时联通,推进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钢铁产业智能制造水平。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河北钢铁产业区位调整取得关键性突破

发布日期

2020-09-08

 

本报讯(记者赵晓慧 段维佳 通讯员牛卫星 魏清源)9月7日,随着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下达投产令,河钢唐钢新区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河北钢铁产业区位调整取得关键性突破,河钢集团面向未来、向海图强的号角由此吹响。

河钢唐钢新区坐落在唐山乐亭经济开发区。走进厂区,随处可见全封闭通廊和介质管道,通廊将原料和产线连通,海上运来的物料、焦化厂的焦炭、自有矿山的铁矿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厂区直接投用到生产中。河钢唐钢新区动力部部长庞得奇告诉记者,全工序封闭式皮带机通廊48公里,管道总长271公里,物料采用封闭式无泄漏管廊运输,从根本上杜绝了无组织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河钢唐钢新区执行最严格环保标准,所有排放指标比目前行业最严的“唐山市超低排放标准”再降10%,首次实现能源、环保、动力远程集控,通过全区域覆盖,实现全流程的超低排放。

按照规划设计,新区热轧产品的高端品种钢比例将达到87%,其中管线钢生产能力可以达到X100强度级别,厚度可以达到25.4mm。“X100管线钢的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使长距离油气管线成本节约5%~12%,冷轧产品的高端品种钢比例将达到76%。河钢唐钢新区将按照集团确定的精品差异化战略,定位高端产品和高端客户,包括被誉为汽车板‘皇冠上的明珠’的O5宽幅面板和超过1000MP的高强汽车用钢将成为新区的主打产品。”技术创新部工程师张道良说。

同时,唐钢新区设立了12个专业实验室,并引入280余台(套)高端检测分析设备,构建一流国家级汽车板实验室,可以满足全品种全规格汽车板研发检测和认证需求。

智能无人化料场、仓储区无人天车、产线工业机器人、作业工序集中管控……唐钢新区的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

从规划之初,河钢唐钢新区就按照最先进智慧工厂的架构进行设计,河钢与华为、西门子等行业翘楚携手合作,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模型等先进技术,倾力打造国内钢铁行业首个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仓储区的综合原料场,开创了行业全智能料场的先河,料堆可视化、堆取料智能调度、原料全程追踪、智能排程、配料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实现受卸、储存、配料、筛分、输出等智能化作业。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在加速钢铁工业实现“柔性制造”模式,实现用宏观大数据指导微观生产。在产销系统平台上,订单信息输入后,系统自动根据整体生产的成本消耗和市场价格测算出指定品种钢材的效益情况,制造部门也就可以根据测算结果选择效益最大化的订单优先组织生产,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钢铁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

2020-09-09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是支撑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业脊梁,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钢铁画卷,在世界钢铁舞台的中心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粗钢产量占据世界半壁江山,品种结构极大丰富,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更是引领着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进步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动力。但在关键技术工艺、核心装备等方面,我们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国产化已是势在必行。

我国钢铁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发展现状

在焦化工序方面,自2006年引进7.63米特大型焦炉开始,我国焦炉大型化发展的步伐加快,配套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自主设计的7米焦炉在鞍钢鲅鱼圈投产,2009年第一座6.25米捣固焦炉投产,标志着我国焦炉大型化及配套装备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已设计研发出8米顶装超大容积焦炉,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7米焦炉相关技术装备已成功输出海外。截至2019年底,我国炭化室高5.5米及以上(含捣固)先进水平焦炉产能已占55.6%。另外,干熄焦、上升管余热利用、循环氨水余热利用、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酚氰废水深度处理等先进技术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我国焦化行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

在炼铁及铁前工序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仅有7座高炉,到2000年已增至3000多座,生铁年产量也由25万吨增长至1.3亿吨。随着炼铁高炉大型化,截至2019年底,全国高炉数量逐步减少至900多座,重点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由2001年的近50座增加至450座,13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占比由15%增加至75%,单机生产能力≥120万吨/年的球团装备产能增加至1.5亿吨,占比达到60%左右。

在炼钢及连铸工序方面,我国炼钢装备大型化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我国100吨及以上转炉数量为89座,占比仅为26%,其中300吨及以上转炉仅为3座,50吨以下转炉为主力炉型。截至2019年底,100吨以上转炉数量达到了440余座,占比接近50%,其中300吨以上转炉数量达到了14座,100吨级转炉成为主力炉型。连铸工序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了对国外连铸技术的消化和移植,之后连铸比快速提高,2002年达到90%以上,2005年达到98.42%,2019年已提升至接近100%。

在轧钢工序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工艺技术。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和电气控制行业国产化能力的提升,轧制工艺技术以国产化为主,并通过不断创新,使我国轧制工艺技术装备已经整体接近、个别超越世界先进水平,钢厂建设成本大幅度下降。当前,我国基本上已经淘汰了横列式型钢轧机等落后轧制工艺及装备,70%以上的轧机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有一大批国际领先水平的板材轧机装备投产,如攀钢百米钢轨全长余热淬火工艺技术、鞍钢鲅鱼圈5500毫米宽厚板轧机、本钢2300毫米热连轧机都是在立足于国产化的基础上建成投产的。

在公辅设施方面,随着钢企设备大型化、电机容量提升,且对于生产质量要求日益严格,钢企逐步提高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由原有FC的固定补偿方式或采用由接触器控制的分步投切的自动补偿方式逐步过渡为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此外,在电气设备使用方面,二级能效以上的高效节能变压器被广泛用于替代S9及以下高耗能变压器,在负载损耗相同的情况下,空载损耗明显降低。传统电机多进行更新换代或采取各类新型电机(如永磁调速电机、开关磁阻电机等),节能潜力巨大。

我国冶金类制氧机流程已经发展到第六代,其流程特点是:分子筛纯化、板翘式换热器、增压透平膨胀机、规整填料塔精馏、无氢制氩、智能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控制、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冶金空分设备投资成本下降了约60%,已步入了每小时12万立方米等级以上空分设备攻坚期,制造技术已日趋完善,空分装置的技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近年来,钢企不断提升余热余能利用水平,热电工艺技术和装备逐步高效化、现代化。以煤气发电为例,全燃煤气锅炉发电技术在过去20多年中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二次能源利用做出重要贡献,逐步由中温中压发电向高温高压、高温超高压、超高温超高压、超高温亚临界等高参数发电技术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建有亚临界机组(含煤气煤粉混烧)75台,占比为11%;高温超高压机组(含超高温超高压)约300台,占比为45%;高温高压机组170台,占比为25%;中温中压及以下机组130台,占比为19%。

钢铁行业关键技术和装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先进自动控制软件和系统国产化欠缺。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但配套的国产化软件和控制系统仍有欠缺。钢企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多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由于PLC比DCS更稳定可靠,功能也强,可扩充性好,PLC使用率远高于DCS。国内PLC研制按照行业通用型设计生产,因此产品、技术水平等均与国外公司差距较大。目前,钢铁企业PLC市场基本由ABB、西门子、施耐德、欧姆龙等欧美制造商控制。DCS系统基本由国外业内强者所把持,但本土厂商如和利时、中控、新华等企业目前也在逐渐发展壮大。由于DCS技术含量高,很多对产品的需求都建立在项目的基础上,因此对DCS的需求也将有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难有较大改变。

其二,少数关键工艺技术水平不高。

近几年国内洁净钢生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真正具备生产洁净钢条件的厂家较少,主要为一些大型企业和部分特钢厂,普及率不高,同时在脱硫、终点控制、生产调度、保护浇注、炉渣管理、耐材使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部分先进轧钢工艺技术仍然需要引进,如带钢无头轧制技术(ESP)和薄带铸轧技术(CASTRIP)等。部分轧钢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高强钢、耐热钢、耐候钢、耐蚀钢等热处理工艺,处理机理研究、处理后性能提升、质量稳定性都有提升空间。

其三,部分先进装备需要进口。

在非高炉炼铁方面,受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最早研究开发的非高炉炼铁装备主要集中在煤基直接还原铁工艺上,由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环保水平低等原因基本均已停产。目前,我国在运行的非高炉炼铁装备主要有宝钢集团八一钢铁(3.250, 0.02, 0.62%)COREX 3000和山东墨龙(3.560, 0.03, 0.85%)石油机械有限公司HIsmelt熔融还原装备。这两种工艺分别是从奥钢联和澳大利亚力拓引入中国,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在生产规模和成本上具备了与高炉工艺竞争的条件,但是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技术成熟度和装备自给率与高炉仍有一定差距。另外,比较适合中国原燃料条件的FINEX熔融还原装备和专利技术由韩国浦项掌控,限制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在电炉冶炼方面,我国钢企应用电弧炉的形式日益丰富,引进了包括连续加料电炉、废钢预热式电炉,在此基础上,能够自主研发全套电炉装备,但市场普及率远不如普锐特、达涅利等国外成套设备公司,先进电炉装备仍需进口。

在轧制工艺方面,常规轧钢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实现了自主设计建造,但是在革命性、关键性工艺装备方面仍然依赖进口。比如,作为热轧领域革命性技术之一的无头轧制技术,目前在国内广泛建设的无头轧制生产线主要依靠进口,即日照钢铁ESP生产线、沙钢CASTRIP生产线以及首钢京唐MCCR(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分别来自意大利阿维迪、美国纽科以及意大利达涅利。再如,作为棒线材生产线关键工艺装备的减定径机组,目前国内先进棒线材生产线仍然采用德国KOCKS公司或美国摩根公司的技术装备。国内大型冷连轧机组的焊机、退火炉等关键设备也主要依靠进口。

大力推进钢铁行业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未来,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如何提高成材率、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这些均与工艺技术装备息息相关。比如,日钢ESP生产线成材率平均提高1个~2个百分点,辊耗降低约2%,单位能耗比常规热连轧降低50%以上;沙钢CASTRIP产线全长仅有50米,30秒内钢水直接变成钢卷,单位能耗仅为常规热连轧的1/5;太钢聚焦“新材料、新工艺、新领域”,着眼“首创”“首发”“首位”,开发新品种,创造新需求,研发对其贡献率达到75%以上,引领着世界不锈钢的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世界钢铁工业中心的转移、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进步;未来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进步。但当前及未来,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大国战略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着手关键工艺技术、核心装备的研发与国产化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是中国钢铁工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其一,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保障行业安全。一是需要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和夹杂物控制、洁净钢冶炼等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从应用角度出发开展腐蚀、疲劳等服役性能研究,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快智能制造提升步伐,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升产品研发速度、质量控制水平,构建健康有序的生态链。三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利用成立产业联盟,参与产业链合资、参股、并购等手段,打破因行政、行业、企业性质等因素形成的壁垒,加强与下游行业融合;多措并举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多产业融通创新生态圈,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难题。

其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较低,部分核心工艺技术及装备不掌握,包括设备制造和整体设计能力与国外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为此,钢铁产业链上各方需要加强研发投入,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此外,各方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机制,拓展创新投入的社会化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钢铁行业创新发展,降低钢铁企业科技创新负担与风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其三,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构筑产业链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认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提升的巨大推动作用,充分调动钢铁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及装备制造企业在钢铁行业技术装备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强化协同,进一步完善关键技术装备攻坚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突破“瓶颈”的合力。要强化钢铁企业在关键技术装备攻关中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钢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支持增加研发投入;尊重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的设计研发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下游装备制造企业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中的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与应用。要着力打通各方之间的限制性环节,营造互动、互助、互促、互惠的良性循环新格局,形成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的新发展趋势,打造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新生态。

其四,健全人才体系,培育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人才配置方面,钢企要创新研发体制机制,全面推行项目负责制,以项目负责人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整合科研资源,实现科研人才资源高效配置;在人才供应链建设方面,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以客户服务为平台的大客户营销体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积极实施先期介入,通过“借脑引智”,将产业链向下游汽车、家电、海洋工程等高端制造企业延伸;在人才培育方面,不断完善企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晋升通道,畅通技术人员的上升通道,并通过股权激励、创新奖励等方面给予技术人员充分的激励,建立钢铁产业技术人才蓄水池,为推动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钢铁。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巩固钢铁产业优势,强化钢铁产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一环,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技创新的发展后劲,不断夯实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基础,进而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

 

 

 

发布版面

市场

image.png 

主题

第四季度钢价将呈“先涨后跌”态势

发布日期

2020-09-15

 

9月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产业培训基地”线上金属周活动如期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部副主任吴京晶、钢之家网站副总经理刘文鲁等分析人士围绕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我国钢材市场运行态势等内容做出分析与预测。

吴京晶首先回顾了今年初以来我国钢材消费情况及铁矿石市场走势。他表示,从生产情况来看,今年初以来,国内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同比提高,热轧薄板成为产量同比增幅最大的钢材品种。从下游行业来看,房地产行业各项指标持续改善,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汽车、家电等行业产销形势不断转好,船舶、集装箱等行业持续低迷。从钢材实际消费量来看,今年1月~3月份属于低迷期。4月~8月份属于冲量期,预计9月~12月份属于平稳期;从钢材进出口形势来看,我国钢材贸易呈现“出口大幅下降、进口快速增长”的特点;从钢材库存来看,近期钢厂库存呈现波动趋势,总体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国内铁矿石供应来看,截至目前,澳大利亚矿进口占比超过60%,巴西矿进口占比明显下降,非主流矿进口占比有所回升。

 “随着海外钢材需求不断恢复,预计短期内钢材出口量将继续回升。”吴京晶预测道,“同时,如果后期国内钢铁产量增幅减小,则铁矿石供应相对宽松;如果后期国内钢铁产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叠加海外钢铁产能逐渐恢复,预计铁矿石供应将较为紧张。”

刘文鲁首先重申了此前钢之家网站董事长吴文章在第十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针对下半年钢材市场走势的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3.5%左右;钢铁产量释放接近极限,产能置换检查、蓝天保卫战收官等因素将抑制下半年钢铁产量增长;我国钢材出口受阻、进口增加的贸易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后期钢材进出口形势主要取决于亚洲地区;全球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上涨周期,主要经济体将继续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

针对第四季度钢材市场运行态势,刘文鲁认为:“第四季度,我国钢铁产量环比大概率将下降。”他从钢铁产能置换政策的征求意见稿与原办法的内容变化来分析:“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钢铁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全面梳理2016年以来备案的钢铁产能项目,开展自查自纠,确保项目符合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用地、产业政策和产能置换等要求。8月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召开2020年全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视频会议,对2020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重点工作及当前正在开展的督导检查工作进一步提出了要求。8月26日,河北省唐山市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暨大气污染防止攻坚战誓师大会。唐山地区环保政策及实际执行力度将对9月份乃至第四季度国内钢材市场供应产生较大影响。可以预计,产能置换检查将制约后期钢铁产量增长。叠加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等因素,钢铁产量环比大概率将下降。”

刘文鲁还认为,第四季度,我国钢材、钢坯进口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不大;全球钢铁原燃料市场将重回平衡状态,钢材制造成本将保持高位;国际钢铁产量将逐步回升,进而导致海外市场铁矿石及煤焦需求回升。同时,国内资金供应面将继续保持宽松,专项债将进入密集发行高峰期。据统计,2020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限额达3.75万亿元。截至8月底,尚有8634亿元新增专项债未发行。按照今年地方专项债应于10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的要求,预计9月、10月份平均每月将有超过4300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发行;预计9月份钢价将震荡运行,第四季度钢价将呈“先涨后跌”态势。

最后,他特别提醒市场参与者需重点关注国内外钢铁产量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二次大流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美元及人民币汇率等影响市场行情的因素。

 

 

 

发布版面

原燃辅料

image.png 

主题

我国钢铁行业利用兰炭现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发布日期

2020-09-16

 

第四届中国兰炭产业绿色发展与应用创新大会暨2020全国兰炭秋冬交易会提出—— 我国钢铁行业利用兰炭现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兰炭已作为散煤替代的煤基清洁化燃料进入了民用清洁燃料市场,并成功地应用于高炉喷吹、球团烧结、铸造焦等领域,在宝武集团、南京钢铁、河北钢铁、新日铁等企业开始应用。”9月11日,在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和神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兰炭产业绿色发展与应用创新大会暨2020全国兰炭秋冬交易会上,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张绍强指出。

会上,张绍强进一步指出,兰炭在电站锅炉、工业造气的应用也得到市场认可。兰炭产业链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除直接用于燃烧气化外,兰炭烧烤炭、兰炭高效活性炭,兰炭尾气制氢、生产合成氨、甲醇、LGN;煤焦油加氢、针状焦、环烷基油、芳烃等等,产业链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兰炭精细化工产业群正蓬勃兴起,兰炭产业高端化研究也正在推进。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组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吟就煤炭工业“十四五”转型发展的思路作报告,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世界煤炭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作讲话,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光耀,神木市委书记杨成林分别致辞。张绍强主持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处长杨青,国务院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陕西省能源局副局长问永忠等多位业内专家和单位负责人出席。

会议期间,发布了神木中国兰炭指数,还举行了23组项目签约仪式,神木市政府与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兰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发展、中环水务等5家单位进行了项目签约。神木市兰炭产业办、府谷工业商贸局分别与北京核力合众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安居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户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15户兰炭企业在会上签订了2020年秋冬供货协议,累计兰炭贸易额超过1000万吨。

针对兰炭的进一步发展,刘峰指出,兰炭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新兴产业,已经把教科书中的“煤拔头”工艺赋予了新的使命,兰炭正在从地方特色产业逐步走向大舞台,随着对兰炭和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入,作用和功能不断发挥,高光时刻一定会到来。他强调,榆林地区特别是神木和府谷两地是兰炭生产的集中区,要在提升竞争力和绿色发展上狠下工夫,通过联合和整合重组,向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要加大加快污染物全面治理,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绿色化、高效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联合攻关,健全兰炭相关产品和技术标准,提高兰炭产业的高值化利用率,降低兰炭生产成本,进一步发挥兰炭在散煤替代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和定位兰炭、深入理解低阶煤分质利用的重要意义和更多的功能和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把兰炭产业发展好。

杨成林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神木市加快兰炭产业绿色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兰炭废水统一集中高效资源化处理,树立了产业新形象;依托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了神木兰炭品牌的知名度,推动了我市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此次盛会的举办旨在通过政策研讨和技术交流,引领兰炭产业绿色发展,促进煤炭清洁转化利用;同时,提升贸易水平,推动上下游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进一步扩大兰炭产品应用市场走出国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会上提出,近年来,国家环保政策逐步趋严,环保压力不断增强,半焦(又称兰炭)是钢铁行业替代无烟煤、焦炭用作高炉喷吹、烧结燃料、焦丁的拓展方向。在先后经历探索起步、推广发展、工业研究阶段后,我国钢铁行业利用兰炭现已进入广泛应用阶段,兰炭标准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新技术+环保控煤影响将会促进兰炭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逐步提速,针对目前兰炭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兰炭产业“十四五”发展应着力做好产业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新技术研发创新、推进产品分类使用。

参来自榆林、鄂尔多斯、石嘴山、吐鲁番、哈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等兰炭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兰炭生产企业,京、津、冀、鲁、豫等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装备配套,贸易物流企业及钢铁、化工、电力、供热等下游用户6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发布版面

聚焦

image.png 

主题

宝武钢铁成重庆钢铁实控人 国有钢厂兼并重组提速

发布日期

2020-09-18

 

历时9个月,中国宝武终将重庆钢铁收入囊中。

9月16日晚间,重庆钢铁(601005.SH)发布公告称,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与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以下简称“重庆战新基金”)签订《一致行动协议》,取代原来的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源合投资”),成为重庆钢铁实际控制人。

 “对于重庆钢铁来说,在破产重组之后,中国宝武的介入会让其在技术、管理、未来发展多个方面都获得大平台的支持,这是对重庆钢铁的利好。”9月17日,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宝武而言,其需要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加速中国钢铁的整合。目前其产能已经超过1亿吨,还未达到其目标,在其发展战略中,一定会进一步做规模扩张。

联手重庆战新基金

实际上,经过司法重整之后的重庆钢铁正处于稳步上升期。

2017年4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对重庆钢铁重整的申请拉开了重庆钢铁司法重整的序幕。彼时,重庆钢铁陷入连年巨亏,负债累累之下已身负百起诉讼案,若在年内仍旧无法盈利,将面临退市风险。

在多方协调引导之下,四源合基金作为国内首只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被以市场化方式引入参与重整。2017年11月20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批准重庆钢铁重整计划,并于当年12月29日确认其重整计划执行完毕,避免了退市风险。

在去产能的大潮之下,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仍旧在提速。这种情形下,四源合基金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随着本次实控人的变更成功,其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在本次变更之前,重庆长寿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寿钢铁”)系重庆钢铁控股股东,持有20.9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51%。而四源合投资作为四源合产业发展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重庆钢铁实际控制人。

根据交易方案,四源合投资向德胜集团转让四源合产业发展基金的合伙权益,同时四源合产业发展基金解散并将长寿钢铁75%股权按实缴出资比例向中国宝武与德胜集团进行非现金分配,中国宝武分配获得长寿钢铁40%股权并与重庆战新基金达成一致行动协议,取得长寿钢铁的控制权,从而间接控制公司20.97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3.51%。

根据一致行动协议的约定,重庆战新基金作为长寿钢铁的股东与中国宝武保持一致行动,按照中国宝武的意见行使战新基金在长寿钢铁的股东权利,以确保中国宝武取得对长寿钢铁和重庆钢铁的实际控制,重庆渝富资本促使战新基金按《一致行动协议》约定与中国宝武保持一致行动。

而在这种安排之下,此前重庆钢铁的主要高管已重新选举,宝武集团已实质入驻公司日常管理。今年7月,此前担任中国宝武副总经理、党委常委的张锦刚正式当选为重庆钢铁新一任董事长。

彼时,张锦刚曾公开表示:“尽管今年遭遇了诸多意料不到的冲击,但我们相信,困难总是暂时的,未来还是非常美好的。”

中泰证券研究员笃慧在其研报中分析称:“背靠宝武集团,将对重庆钢铁形成多方面协同支撑,上半年已新增宝钢财务公司借款5亿元,同时公司拟以自有资金4000万与宝武集团、宝山钢铁、马钢集团、武钢集团鄂城钢铁和广东韶钢共同投资组建宝武原料采购服务有限公司,在原料采购议价方面形成优势,对公司而言铁矿石数量、品质资源都得以保障。”

整合提速

作为川渝地区的钢材龙头企业,重庆钢铁在经历司法重整之后,按照“提规模、调结构、降成本”的生产经营方针和“全面对标找差、狠抓降本增效,管理极致、消耗极限”的工作主基调,已逐步取得成效。

根据重庆钢铁8月25日晚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2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01元。而在2019年,公司实现铁、钢、材产量分别为611.03万吨、672.36万吨、642.7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62%、5.36%、5.18%,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钢材销量650.74万吨,同比增长7.62%;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34.78亿元,同比增长3.70%。

按照重庆钢铁的规划,公司仍将坚持“立足重庆、深耕川渝、辐射西南”的市场定位,贯彻“满产满销、低成本、高效率”生产经营方针,完善直供、直销、直发销售体系,目前公司成本水平已居西南地区领先水平。

随着重庆钢铁被中国宝武收入囊中,中国亿吨钢铁航母呼之欲出。在前后历经收购武钢、马钢和重钢之后,算上目前仍在等待审批的太原钢铁,中国宝武已然成为全球钢铁霸主,将实际控制9家A股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宝钢包装、宝信软件、韶钢松山、八一钢铁、太钢不锈、马钢股份、重庆钢铁和瑞泰科技。

对此,徐向春指出:“对于行业来说,钢铁行业集中度低,会导致竞争过于激烈,效益不足。政策一直都倾斜于加速行业整合,希望可以达到前十企业占百分之六十,今年大概在百分之三十,因此兼并重组还会再继续。当前均是对国有钢厂的整合,未来的兼并重组是否会逐步向民营企业扩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发布版面

经济

image.png 

主题

基建带动钢铁业再提速:2020年夏季高生产、高进口

发布日期

2020-09-21

 

9月15日,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20年8月,我国粗钢日均产量305.97万吨,再创新高,生铁日均产量253.39万吨,钢材日均产量384.29万吨。整个8月,我国钢材产量11913万吨,同比增长11.3%。

同时,西本新干线的价格指数显示,截至9月18日,钢材价格指数达到3940点。自进入8月之后,钢价指数一直在3900点以上徘徊,处于今年2月以来的高位水平。

兰格钢铁网通过测算认为,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在8月份达到了9421万吨,同比增长13.4%,这样的增长势头不可谓不强劲。

钢铁是基建以及房地产建设的重要材料,也是工业制造的基础原料之一,强劲的钢材消费背后,是中国在固投以及工业制造业方面进一步向好的表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钢铁进出口表现。钢铁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钢铁进出口的价差,以及进出口规模的显著变化,共同从侧面反映出加速恢复的中国经济对于钢铁的需求。

钢材强劲消费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陈克新分析认为,进入需求旺季后,钢材国内消费继续提速。该机构根据统计数据测算,今年1-8月份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大约为66324万吨(未含进口钢坯及粗锻件,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1%,增速比1-7月份又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9421万吨,同比增长13.4%,增长势头尤为强劲。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9月18日向经济观察网表示,表观消费量是测算国内钢铁消费的一个指标,一般通过产量加上进口、同时减去出口来大致推算。在生产的钢铁总产量中,出口意味着去往海外,进口则用于国内钢铁消费,中间还有库存,但因库存是动态的且变化幅度相对不大,一般不加入考虑。

陈克新进一步分析认为,8月份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显著增加,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佐证:一是国内产量再创新高。统计显示,2020年8月份全国粗钢产量9485万吨,同比增长8.4%。其次是进口更为迅猛。8月份全国进口钢材224万吨,同比增长129.9%。8月份全国出口钢材367.8万吨,同比下降55.3%,降幅进一步扩大,这实际上意味着更多钢材转向国内消费。

钢材消费与基建、房地产、制造业三大领域密切相关。一些数据指标显示,钢材消费数据高增长背后,和固投和整个工业领域的进一步向好显示出了同步性。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3%,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4.18%。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增速已接近上年平均水平。

这其中,多数产品和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持续扩大。分产品看,8月份,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394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4.4%,比例较上月继续提升;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实现增长,较上月增加4个,增长面为70.7%。1—8月份,247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较1—7月份增加32种;16个行业实现增长,较1—7月份增加4个,增长面均持续扩大。

重要耗钢行业指标在本月进一步向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重要耗钢产品产量中,8月份全国汽车产量208.8万辆,同比增长7.6%;金属切削机床同比增长11.8%,工业机器人增长32.5%,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增长14.4%。其它如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增幅多在8%以上。

陈克新认为,不仅如此,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挖掘机等先行指标继续向好,钢铁企业及贸易商等市场参与者们继续保持乐观或谨慎乐观氛围。叠加国内国际货币宽松的环境,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钢材国内消费提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为51.0%,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总体平稳运行。

另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8月中国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0939台,同比增长51.3%。其中,国内市场销量达到18076台,同比增长56.3%。

进出口变化

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钢铁进出口继续维持出口同比下滑、进口超高速增长的局面。

具体来看:2020年8月,我国出口钢材367.8万吨,同比下滑26.5%,1-8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655.7万吨,同比下降18.6%。

同期我国进口钢材224.0万吨,同比大增130%,1-8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218.9万吨,同比增长59.6%。此前一月,中国进口钢材已经实现同比大增210%,创10年新高。

对于7月已经实现的进口高增长,来自我的钢铁网的观点认为,钢材进口量创新高主要是因为国内在全面复工复产下,需求稳步提升,钢价也出现了宽幅上涨,而国外因需求不振导致钢价大幅下跌,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扩大,大量低价资源涌入国内。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表示:长期以来,准确地说,最近十几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的优势非常明显,钢材价格经常是低于国际市场,所以中国能大量出口钢材,相比之下,国外的钢材竞争力较弱,相应地向中国出口就比较困难,除了一些必须要进口的和一些国外的供应链带进来的钢材产品,海外钢材因为价格原因竞争力较弱,基本上维持一个月100万吨上下的进口规模。

但疫情使得中国的钢材进出口局面以及国内、国际钢材价格优势发生了逆转。

 “海外疫情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使得海外的钢铁需求在前几个月出现了停滞,国外的钢材价格跌到地板价,对中国来说形成了非常强的价格吸引力。国内的贸易商和钢厂在这几个月中抢着签订了一批进口的合同。”徐向春分析说。

徐向春认为,眼下中国一个月进口200多万吨钢材,如果再加上钢坯200多万吨的话,则进口高达500多万吨,这个量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短期内海外经济的大幅下滑,钢铁需求急剧萎缩,导致其价格过低,从而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他预计,随着海外钢材价格的回升,其价格优势已经逐渐缩小,因此预计,后续中国钢材的进口数量会迅速下降,最终会恢复到100万吨/月左右的水平。

根据兰格钢铁网向经济观察报提供的数据,2020年5月之前,中国钢铁的进口均价一直高于出口均价,但自2020年5月开始,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中国钢铁出口的价格一举超过了进口的价格。

王国清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眼下海外的低价资源比较多,造就了目前进口猛增的局面。事实上,进出口价差的逆转,以及进出口格局的显著变化,共同从侧面反映出加速恢复的中国经济对于钢铁的需求。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钢铁供应链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

发布日期

2020-09-21

 

去年末、今年初发端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仍在迅速扩散。联合国2020年5月发布《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遭受重挫,供应链中断、需求被抑制,2020年世界经济预计萎缩3.2%,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5%,发展中国家经济萎缩0.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6 月再次下调 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4.9%。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明建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严重冲击全球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态势,还将加速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演变,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上半年全球钢铁工业呈现供应端受限小、需求端影响大的特点

钢铁行业,链条长、关联产业范围广、全球化程度高,与世界经济发展呈密切正相关趋势。它也是很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肖明建指出:上半年全球钢铁工业,其呈现出供应端受限较小,需求端影响较大的特点。

上半年,钢铁产业原料(铁矿石)供应端表现好于预期。肖明建解释道:“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和南非,是铁矿石的主要生产国,占全球铁矿生产总量78%。除中国外,其余4个国家还是铁矿石重要的出口国,占全球铁矿石出口总量的83%。”

今年上半年铁矿石发运量微增1.4%,增量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和其他非主流国家,巴西上半年同比下降8.7%。肖明建说:“出现以上数据,主要原因是巴西受疫情影响较大,但是到6月份巴西产量和发运量回归到往年同期水平。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受溃坝影响的产能也在陆续恢复。下半年,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供应大概率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上半年全球钢铁产量整体下降,区域分化明显。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粗钢产量为8.731亿吨,同比下降6.0%。

亚洲地区2020年上半年粗钢产量为6.42亿吨,同比下降3.0%。欧盟地区2020年上半年粗钢产量为6830万吨,同比下降18.7%。北美地区2020年上半年粗钢产量为5020万吨,同比下降17.6%。

今年1-6月份,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4.33亿吨、4.99亿吨和6.06亿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2%、1.4%和2.7%。从世界钢铁产量来看,欧盟、北美下降明显,亚洲尤其是中国产量呈现增长状况。

此外,世界钢铁协会预测,2020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萎缩6.4%,下降至16.54亿吨。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量预计将恢复至17.17亿吨,较2020年上升3.8%。

疫情因素下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预期

肖明建指出: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预期,但钢铁生产在需求预期向好的拉动下表现较强,导致钢材库存高位运行、钢材价格承压等问题仍非常突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难度很大。

上半年我国钢铁产量总体呈现微增态势。

有数据显示:1-7月份铁矿石进口量为6.60亿吨,同比增长11.8%,铁矿石进口持续增长。

此外,钢铁生产产量保持高位运行,上半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长期处于工业行业领先位置,月度均高出制造业投资增速21个百分点以上,并且今年各地置换钢铁产能预计约有8000万吨即将投产。1-7月份,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5.11亿吨、5.93亿吨和7.2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2%、2.8%和3.7%。

另一方面,我国钢铁需求预计有所下降。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1-7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0%,降幅比1-6月收窄1.7个百分点。2020年1-7月,全国制造业投资下降10.2%,降幅比1-6月收窄1.5个百分点。肖明建指出:“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下降影响钢材需求,下半年我国对钢材的需求有一定回升。”

但是,根据市场监测数据,5月份五大品种周度平均消费量1179.1万吨,增长6%,6月1100.2万吨,增长3.4%;7月上半月为1064.7万吨,增长1.9%。无论环比还是同比数据,钢材需求逐月放缓态势非常明显。全年需求预计下降1%。

疫情影响下我国钢材出口受限、高库存局面或将贯彻全年始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全球贸易缩水,需求将导致中国钢材出口大幅下降。1-6月,钢材出口2870万吨,同比下降15.9%,6月份出口370万吨,为8年来出口最低水平。1-7月累计出口总量为3,288.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3,992.5万吨下降17.6%。由于国内价格优势不再,出口仍将低位徘徊在400-500万吨,预计全年出口或降至5500万吨,降幅14.5%。

 “当前钢厂生产积极性很高,再加上下半年环保限产因素弱化,三、四季度产量可能将明显高于去年。供应压力加大,下半年去库存速度将显著放缓甚至停滞,高库存成为今年,市场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根据历史经验,如果库存超过正常库存水平的20%,市场风险明显上升,一旦需求放缓并叠加资金紧张,价格将出现300-500元的调整。”肖明建说。

受疫情影响,钢厂利润较去年明显下降。7月份,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以下简称重点统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93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利润总额219.3亿元,同比增长33.4%。1-7月份,重点统计企业累计营业收入24687亿元,同比增长3.3%;累计利润总额868.7亿元,同比下降28.6%。

 “后疫情”下钢铁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肖明建指出:“在疫情因素影响下,钢铁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用钢企业、基建项目开工推迟延后,影响钢材等产品销售、库存积累造成价格下行,库存产品面临跌价风险、资金承付压力增大、仓储、物流等相关费用增加等。国际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全球采购供应链被延长,增加经营费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造成市场风险、中资企业资金成本较高,竞争力下降。”

那么,在“后疫情”时代,钢铁供应链企业如何发展?肖明建给出了一剂良药。

他说:“钢铁供应链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未来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企业从数量的增加转为质量的提升,从规模的扩张转向结构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高碳发展转型绿色发展。后疫情时代,整个钢铁供应链将发生质的变化,传统钢铁流通企业由于盈利模式单一、议价能力差、融资成本高、受到上下游挤压而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供应链运营服务体系,从单一的贸易商向供应链运营服务商转型。”

具体来看就是要向钢铁供应链的上游延伸。利用产股权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军原燃料领域,提高企业在矿石、煤炭、焦炭等资源获取渠道优势地位,为钢铁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保供服务,做好对钢铁生产企业的供应链服务,强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还应加强与钢铁生产企业的合作关系。比如,提升与钢铁生产企业的密切度,保持与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与钢铁生产企业的合作;提升对下游客户的服务能力,以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调整客户结构,把握最终端客户需求;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打通企业内部ERP系统与外部系统;做好“内循环”工作的同时,发展“外循环”,推进产融结合力度。


                        石 化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

发布日期

2020-09-01

 

本报讯 记者符 慧报道:8月31日,中国石化在京召开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电话)会。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额及其他经营收入人民币1.0342万亿元,二季度盈利能力逐月好转、强劲反弹,天然气产量、汽柴油产量、成品油经销量、化工产品经营总量环比均大幅增长,当季实现经营收益48亿元,扭亏为盈。

上半年,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现金流大幅改善,其中二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综合考虑股利分派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董事会建议中期派发特殊股息0.07元/股。

董事长张玉卓致辞。总裁马永生介绍公司2020年上半年业绩。监事会主席赵东,董事喻宝才、刘宏斌、凌逸群、李勇,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张少峰和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陈革出席。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油价暴跌,全球经济遭遇巨大冲击,市场需求疲弱,各种风险交织叠加。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公司管理层带领广大员工以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积极开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稳住了生产经营基本盘,打好了转危为安主动仗。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战役中,中国石化坚定履行社会责任,竭尽所能服务抗疫一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迅速转产增产抗疫医卫材料,用76天从零起步高质量建成全球最大熔喷布生产基地,满足口罩核心原料需求。在推进复工复产中,公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上下游企业有序恢复生产经营,有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企稳复苏,同时扩招大学毕业生,助力农民工返岗,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勘探及开发方面,在低油价下,保持高质量勘探力度不减,更加注重效益开发,稳油增气降本策略巩固深化,加快天然气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天然气市场份额持续上升。深化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和预探,在塔里木盆地、济阳坳陷、四川盆地等领域取得油气勘探新发现;加大低成本技术应用,根据油价走势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原油开发成本进一步下降;加快川西、东胜、威荣等气田产能建设,持续推进涪陵页岩气田立体开发,普光、元坝等气田精细开发。上半年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25.71百万桶,其中境内原油产量124.05百万桶,天然气产量5124亿立方英尺。

炼油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产销一体化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柴汽比,推进价值链效益最大化;统筹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维持较高负荷水平;积极应对国际油价变化,及时调整原油采购策略;加快先进产能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项目;完善营销机制,沥青、润滑油、液化气等产品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加工原油1.11亿吨,其中二季度加工量环比增长6.5%,生产成品油6719万吨。

营销及分销方面,充分发挥产销协同和营销网络优势。二季度以来,公司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拓市扩销,经营量快速回升,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终端网络布局,巩固提升网络优势;创新“一键加油”等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上半年,成品油总经销量1.0703亿吨,其中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7775万吨;零售量5250万吨,其中二季度零售量环比增长40.5%,同比增长2.7%。

化工方面,深化原料结构调整,不断降低原料成本;发挥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增产医卫原料;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装置负荷和排产,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加快先进产能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提升精细营销、精准服务水平,推动石化e贸平台应用和智能化物流建设,增强产业链盈利能力。上半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4009万吨,其中二季度经营量环比增长23.3%。

健康、安全、安保、环境方面,深入推进全员健康管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守护了员工的职业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启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立体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4%,工业取水量同比减少1.1%,外排废水COD(化学需氧量)同比减少2.1%,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减少4.1%,固体废物妥善处置率达100%。

资本支出方面,资本支出人民币449.9亿元,其中勘探及开发板块资本支出人民币204.7亿元,主要用于胜利油田、西北油田等原油产能建设,涪陵、威荣等页岩气田产能建设;炼油板块资本支出人民币95.36亿元,主要用于中科炼化及镇海炼化、天津石化、茂名石化、洛阳石化等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营销及分销板块资本支出人民币86.46亿元,主要用于加油(气)站、成品油库及非油品业务等项目的建设;化工板块资本支出人民币61.17亿元,主要用于中科炼化、镇海炼化、古雷炼化、中韩乙烯改造、九江石化芳烃等项目及熔喷布产能建设;总部及其他资本支出人民币2.21亿元,主要用于科研装置、信息化等项目建设。

张玉卓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回归正常轨道,石油石化产品需求稳步提升。中国石化产业链完整,一体化优势突出,抗风险能力强,市场、品牌、资本和人才等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目前,公司财务状况稳健,货币资金充足,体现了发展的韧性,也为未来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将抓住接下来几个月的有利黄金期,开展更高标准的持续攻坚创效行动,全力推动系统优化、市场开拓和降本增效,力争全年实现更好效益,让股东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张玉卓说,能源化工行业呈现洁净化、高端化发展趋势,迎来战略加速转型发展。中国石化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前瞻把握宏观大势和行业趋势,将聚焦“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这一愿景目标,围绕构建“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做强做优洁净油品和合成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力争在转型发展上走在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前列。

发布会上,公司管理层就绿色低碳发展、管网重组改革、攻坚创效、资本支出、天然气发展、炼油竞争力、化工市场研判等投资者和媒体关心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财务总监寿东华分板块介绍了公司2020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情况及下半年生产经营工作安排。副总裁余夕志、赵日峰,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黄文生参加发布会。总部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列席会议。

 

发布版面

产业·公司

image.png 

主题

中石油中石化双双巨亏 中海油盈利103亿

发布日期

2020-09-01

 

8月30日下午,中国石化(600028.SH)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财务报告,至此,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全部公布了上半年业绩。

总体来看,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两家油企——中石油(601857.SH)与中石化并未能摆脱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他们的国际同行一样,录得了大幅度的半年亏损;反而是中海油(00883.HK)的表现令人意外,录得了超过103亿元的利润,将他们的国际与国内同行甩在了身后。

2月份开始,疫情席卷全球,已经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百年来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遭受了“大萧条”以来未曾遇到的衰退。依据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

而石油消费与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疫情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造成了自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国际能源署预测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降6%,是二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2020年以来,布伦特和WTI油价较年内高点最大跌幅均超70%。

危机之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积极应对,相比上次油价暴跌周期,他们今年的表现要更加成熟,准备也更加完善,尽管从最终的业绩来看有亏有盈,但无一例外,都有积极的亮点显现。

危机下的石油公司业绩

在危机之下,三桶油交出了不同的业绩答卷。

2020年上半年,中国石油实现营业收入9290.45亿元,同比下降22.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亏损299.83亿元,其中二季度亏损较一季度环比收窄,经营趋势稳步向好。

2020年上半年,中国石化营收为10342.46亿元,同比下降31%;净利润为亏损228.82亿元。其中,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从二季度逐月好转、强劲反弹,天然气产量、汽柴油产量、成品油经销量、化工产品经营总量环比均大幅增长,当季实现经营收益4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三家石油公司中,中海油是唯一一家录得盈利的企业,上半年的油气销售收入达663.4亿元,同比下降近三成;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下降65.7%。获得盈利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的大幅下降,公司桶油主要成本同比下降11.3%至25.72美元/桶油当量,创十年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上市公司,均是包含石油勘探开发、炼化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企业,而中海油则仅包含勘探开发业务。横向比较来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勘探开发板块中,只有中石化录得了60.02亿元的亏损,中石油则录得利润103亿元。

从这个层面上看,中石油的上游业务与中海油盈利基本相当,均远远好于上一轮油价暴跌期间出现的巨额亏损;中石化的上游业务尽管有亏损,相比上一轮的亏损幅度也收窄了许多。

 “油价暴跌周期,考验的就是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因为勘探开发成本并不会跟随油价大幅下跌。”一位石油行业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特别是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较高,成本已经是连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依然降低了不少成本,确实不易。”

进一步收缩开支

在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之外,三大石油公司和他们的国际同行一样,均下调了2020年资本开支。

中石油方面,2020年上半年资本性支出为747.61亿元,同比下降11.0%。2020年全年资本性支出预计为2285.00亿元,比2019年的2967.76亿元下降23.0%,也是三桶油中下调资本开支最多的公司。

中石化方面,上半年资本支出449.90亿元,其中勘探及开发板块资本支出204.70亿元,是资本开支最大的业务板块。据悉,下半年中石化将根据市场变化,动态优化调整投资项目,预计全年资本支出比年初计划降低约10%。

中海油方面,上半年资本开支356亿元,同比上升6.5%,全年资本开支从去年计划的850亿-950亿元调整至750亿-850亿元。“这种调整主要是在低油价状态下,低效和无效的产量。”中海油CEO徐可强说,“而我们需要的则是有效益的产量。”

和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公司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成绩堪称优秀,但依然有不少不足之处。

荷兰皇家壳牌、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雪佛龙和康菲石油均已公布二季度财报。根据记者统计,这六大跨国石油公司二季度亏损总额达536.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48亿元),上半年总亏损为545.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9.72亿元)。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二季度石油公司出现巨亏的同时,大型IOC的油气贸易业务出现了异常强劲的增长。

以壳牌为例,在排除第二季度大规模的资产减记之外,修正后的净利润能够达到6.8亿美元。在其各个业务板块中,贸易的收入高达15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

但相比之下,中国石油公司的贸易业务就没那么出色,尽管没有单独的财务报表,但从高管表态上能看出,上半年有关贸易的业务板块还是遭遇了困境。中石油的天然气进口业务、炼化业务以及中石化的炼化业务,均录得了大幅度亏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库存原油的跌价导致。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段良伟表示,上半年通过灵活控制原油采购结构和采购时机,统筹库存销售节奏和降幅,到了二季度末,把库存的跌价损失做了消化,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后续来看,在下半年油价大概率保持目前水平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公司并未能彻底摆脱危机状态,依然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实现业绩进步。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打造石化直播特色链条

发布日期

2020-09-08

 

“直播间东西好,种类多,优惠力度大,我已经推荐给很多朋友了。”9 月1 日,来自河南郑州的车主李亚辉说道。一直以来,他都是中国石化的忠实用户,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待在家里,刷中石化易捷商城直播间成了他的习惯。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线下行业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宅经济”提供新机遇,“直播+电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热潮。网络直播间大规模入场传统销售业务,是2020 年零售市场的最大特点。

中石化易捷、润滑油公司两家企业与零售市场联系紧密,积极开展直播带货,精准把握目标客户需求,依托完整零售产业链,盘活既有线上私域流量,打造石化直播用户朋友圈,力争以全新的直播平台、专业的主播团队、优质的售后服务,为油非销售增添新动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直播购物体验。

客户引流:

打造自有平台,跨区域整合资源

打开中石化易捷商城小程序,点进易捷直播的专区模块,可以看到各个省市公司的直播。用户既能自由选择观看,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开播提醒。

今年面对疫情的冲击,中石化易捷创新销售模式,快速迭代提升易捷商城小程序,以此为平台直播营销,销售非油商品。截至目前,各省市公司在易捷商城小程序的直播共达71 场次,线上商城会员人数突破500 万。

市场上的直播大多以淘宝、抖音等第三方平台为入口,吸引公共平台中基数庞大的公域流量,打造爆款直播,但存在平台成本高,销售不稳定的挑战。中石化易捷自建直播平台,调动省市公司,集中资源,面向私域流量做好直播营销,每场直播观看人数稳定、留客率高、产品针对性强。

中石化易捷拥有2.7 万家门店的粉丝群,加之各省市公司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其线上私域流量高达1.2 亿关注量。客户大多是车主,画像清晰、忠诚度高、黏性强,信任中国石化品牌,更愿意关注中国石化的各项优惠活动,直播间引流针对性强。中石化易捷面向这部分线上顾客,通过社群传播、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获得稳定的客户流。

50 岁的王宾生活在浙江杭州,一直是中国石化的忠实客户。“最近刚好要换车,看到浙江石油的微信公众号说6 月2 日易捷商城上要直播卖奔驰,就去凑了个热闹。车型很全,价格也确实优惠,就果断下单了。”王宾说道。

然而王宾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只有浙江的客户才可以享受的福利,全国范围内的车主均可在浙江石油直播间购买奔驰汽车。在这次直播前,各省市公司在公众号等平台为此次活动做了宣传。远在上海的李先生,也是直播购买奔驰车的顾客之一。

直播营销跨越原本线下销售的地域区隔。中石化易捷盘活各省市公司公众号客户资源,鼓励各公司互相转发引流,销售成果按照推荐力度进行分成,调动各省市公司引流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直播营销的客户面。

平台活跃用户量不断增加,易捷线上销售越做越大。下一步,中石化易捷会将更多品类的优质商品带入直播间,在直播营销中继续坚持“易捷万店无假货”的选品标准,为新老客户带来更多的好货和福利。

完善机制:

培训专业团队,调动直播积极性

朱倩是广西石油直播营销相关负责人,也是广西石油的网红直播销售员。今年,她既当了学生,又当了老师。在参与了首期企业直播培训师培训后,又在广西石油举办的首期“百万主播”孵化营中为40 名主播授课。

为更好应对市场化直播的竞争局面,管理干部学院、中石化易捷及各省市公司通过线上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直播销售新秀,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让主播队伍为石化直播产出高质量内容。

4 月7 日,管理干部学院首期企业直播培训师培训班直播开营,35 家单位的近600 名学员参加,包括销售企业非油品业务线条、商业客户中心及其他一线营销人员等。课程紧跟当下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形式,为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

“每次线上的课程完成后,我们都要在当天晚上完成直播作业,并将直播的成果分享到培训班群里。先学习后实践,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朱倩说道,“我们在广西石油直播销售员培训中也借鉴了这一模式,大家进步都很快。”

现在从事网络直播的员工大多是兼职,如何调动直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极为关键。对此,广西石油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让员工切实得到好处。6 月,凭借出色的网络直播观看量和销售额,朱倩获得相应奖励。打开分销员中心,每一个直播间订单的酬劳分成清清楚楚,单场观看人次超过5000 人,直播间相关人员可以获得单场奖励。负责网络直播幕后工作的同事也可以通过分享二维码到客户群、朋友圈中为直播间引流,拿到酬劳。

下一步,中石化易捷尝试将分成机制引入员工分销平台,将每场直播的数据直接反映在员工的绩效考核中,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扩大直播的影响力。

树立口碑:

以良好的售后服务留住客户

“直播上买的机油,包装很好,还送小礼物,以后就认准他家了。”长城润滑油天猫旗舰店,点开产品评价,包装好、便宜、物流快等字样在评价关键词中频频出现。

进入店铺详情页面,店铺好评率100%,服务态度高于同行13.22%,物流服务水平高于同行12.35%的数据十分亮眼。

与日常零售商品不同,润滑油产品属于半工业半消费品,消费圈子不大,但是用户黏性强。长城润滑油深耕零售蓝海,挖掘线上客户的消费潜力,于2010 年在淘宝平台上线长城润滑油官方旗舰店,成为行业内第一家润滑油网店。

随着淘宝推出直播功能,润滑油公司积极探索直播领域,开始以房车赛事、开放日等形式开展直播,更多地在趣味性和科普性上下功夫,进行品牌宣传,沉积目标客户。2019 年直播营销风口到来,润滑油公司凭借多年经验,在双十一前3 个月开展网络直播预售、前1 个月每天直播持续为双十一预热。今年6·18 购物节,淘宝、天猫店销量继续取得好成绩。

润滑油公司依靠产品口碑吸引回头客,稳步增长零售销量。在长城润滑油直播间购买的所有产品,均能享受业内最优的品质保障和售后服务。如果在快递期间客户有退货需求,长城润滑油网店客服会直接与物流公司沟通拦截,只要出现产品包装破损,公司会无理由退换货。

“我们用来包装的纸箱一直以来都是行业最高标准,曾经做过试验,纸箱加上气柱包裹着的产品从四楼扔下去也可以很好地保护产品不破损。”润滑油公司线上销售业务相关负责人郗娜说道。

精心选品

直播开始前,中石化易捷根据直播选题联系各省市公司和供应商,提供商品清单,经由选品团队一一落实确认样品品质和宣传文案。中石化易捷的商品大多包括各省市公司实地考察后引入的特色商品、合作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以及经历时间检验的自有商品。多年来,“易捷万店无假货”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直播培训

管理干部学院、中石化易捷及各省市公司通过线上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直播销售新秀,打造专业的直播团队。今年4 月,管理干部学院首期企业直播培训师培训班开营,35 家单位的近600 名学员参加。学员完成课程后,开展直播实践,总结直播经验,在实践中打磨专业技能。

平台选用

在直播平台的选用上,各公司有不同的方案。润滑油公司通过淘宝等第三方平台直播引流。中石化易捷自主开发“易捷商城”小程序,依托微信生态圈,盘活私域流量。将线上购买功能与直播功能相结合,整合各省市公司直播内容,打造易捷线上商城销售圈。平台上线5 月来,共直播71 场,吸引500 万注册用户。

物流售后

中石化易捷一般采用3 种物流方式,包括供应商代发、易捷仓库发货或门店直发。其中,部分省市可以通过易捷的门店网络,实现一小时内到货,提供生鲜产品销售。润滑油公司则以其优质的售后赢得口碑,包装纸箱采取行业内最高标准,淘宝网店物流服务质量高于同行12.35%。

 

 

发布版面

炼化

image.png 

主题

云南石化获评全国石化行业能效“领跑者”

发布日期

2020-09-08

 

本报讯 (记者李春文)9月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召开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发布暨节能技术交流推广会,发布2019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云南石化原油加工单因能耗6.90千克标油/吨因数,在行业名列第三,与中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一道,获评原油加工行业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这是云南石化首次参评获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关于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有关要求,推进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重点耗能产品节能潜力,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继续开展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原油加工、乙烯、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煤制烯烃、合成氨、甲醇、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等20个产品能效“领跑者”遴选工作。

作为中缅原油管道重要配套项目,云南石化于2017年8月28日一次投产成功,实现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已累计加工原油3252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720亿元。

云南石化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提前进行低碳发展布局,确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持续开展技术节能创新、能耗定额管理、能耗指标竞赛等方式,持续推进“能效提升”计划,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挖掘装置用能潜力,推动系统管理优化和产品结构优化节能。通过生产装置间直供料、蒸汽系统平衡、氢气资源优化利用、低温热综合利用等措施,技术和管理多管齐下,持续强化能耗管理,聚焦提质增效升级,摸索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面对疫情和低油价冲击,云南石化逆势突围,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效益实现保卫战,进一步向精打细算要节能降耗,向技术进步要节能降耗,向生产管理创新要节能降耗,向对标管理要节能降耗,查弱项、补短板、强优势。今年6月份,炼油能耗为47.49千克标油/吨,突破50千克标油/吨的奋斗目标;7月份全厂能耗69.4千克标油/吨,突破70千克标油/吨的奋斗目标,创投产以来最高水平。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大庆石化 让数据跑起来 为智造添“新翼”

发布日期

2020-09-10

 

本报讯(记者刘莉莉 特约记者闫华)9月7日一早,大庆石化机械厂容器车间管焊班班长杨鹏举巡检时发现,氩弧焊机的电机不起弧。他立即用手机拍下来,“图文并茂”地反馈到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人员快速做出判断,1分钟后提供了维修方案。

设备管理系统是继精益生产管理平台后,大庆石化装备制造业务应用上线的又一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机加、焊接、特种设备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检查维修“零延误”,保养润滑“零遗漏”,动态管理“零差错”。系统投用1个月来,收集特种设备日检、润滑等信息300多条。“最便捷的一点,以前维修要报送纸质材料,现在是系统联网判断。”机械厂容器车间设备主任邹俊平说。

大庆石化在装备制造信息化领域不断开辟新途径,增强企业在高端装备市场的竞争力。2019年,精益生产管理平台投入运行,包括设计、采购、工艺管理等11个模块。截至目前,精益生产管理平台全面覆盖容器制造厂区,400多台加工设备纳入系统管理;换热器制造流水线折流板下料、加工等工序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管头焊接“机器人”在员工的辅助操作下,更是成为生产线上的新生力量。

在容器制造现场,天车、刨边机、管板焊机等设备显要位置张贴了智能识别标签。这张由维保二维码和资产管理条形码组成的标签,使加工设备从日检、保养到维修全过程形成“共享信息流”,只需扫码,就能快速查询这台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状态和技术数据等。

用户方感受到信息化的便利,同样是因为数据跑起来。今年年初,机械厂以公司内部生产装置为切入点,完善产品大数据库,全面采集整理数据信息,充分了解设备使用状态、维保周期等。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优势,这项服务迅速延伸到辽阳石化、吉林石化及外部炼化企业,通过远程预警和分析诊断,为用户提供解决疑难技术方案,“量身定制”产品,做好服务“大管家”。机械厂以北方华锦集团设备工况和数据参数为基础,经过数据库信息汇总和工艺结构计算,提出稀释蒸汽发生器急冷油再沸器的改造方案,最终与用户签订96.2万元的制造合同。

让数据跑起来,为智造添“新翼”。今年前7个月,大庆石化跟踪服务外部目标市场11个,开拓新市场5个,签订制造合同超过1亿元。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服务及产品亮相服贸会

发布日期

2020-09-10

 

本报讯 记者符 慧报道:9月8日,主题为“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展第5天,现场观众络绎不绝,观展热情高涨。

当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宏斌一行前往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参观服贸会公共卫生防疫、信息服务、环境服务、分销服务等展区,观摩和了解新冠病毒疫苗、5G工业互联网、电动汽车、智能供应链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届服贸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中国石化旗下炼化工程集团及其子公司工程建设公司,以及润滑油公司、易派客,通过视频、3D展台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石化在工程服务、电子商务及高端润滑油产品技术、服务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炼化工程集团围绕“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发挥产业链、业务链、技术链整体优势,积极拓展市场,已经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数百个现代化工厂,与客户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润滑油公司以“长城润滑油”打造中国知名品牌,以“SINOPEC”品牌远销海外,同时提供咨询、监测和换油等服务,近5年与ABB、西门子等全球设备制造商加强合作,获高端润滑产品技术认证1400多项,不断拓展合作与服务空间。

易派客电子商务平台累计上线715万种商品,业务遍及10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交易金额1.24万亿元,其中中文站超万亿元,国际站370亿美元,推介中国制造走向国际,集聚世界精品进入中国,持续促进全球工业贸易互融互通。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image.png 

主题

全国首个石化装备安全智能化共同体成立

发布日期

2020-09-20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刘国平)9月19日,全国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战略研讨会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下称“广石油”)召开。研讨会吸引了全国130多位业界学界专家学者,共商解决石化装备安全的“卡脖子”问题,为广东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服务。笔者在会上了解到,沈阳鼓风机集团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茂化建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三方签约成立石化装备安全智能化共同体,联手为石化类企业提供设备安全新的解决方案,此举在全国石化行业尚属首创。

石化装备安全智能化共同体将在石化装备健康管理、故障诊断技术、人才交流与培训、科技研发、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石化装备健康和安全技术发展。

据广石油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共同体将为茂名石化、中科炼化、北海炼化、中海油惠州炼化等全国特大型石化企业的石化装备提供安全、便捷、智能化的个性化服务,预计能为企业创造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努力在石化装备安全领域形成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在石油化工领域形成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不少地市、企业纷纷前来合作。”广石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广石油将建成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石化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广州石化 奋力建设“双示范”企业

发布日期

2020-09-23

 

广州石化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议精神及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调研驻粤企业讲话精神,深刻领会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建设“双示范”(洁净能源示范企业和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广州石化的要求,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充分发挥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建设“双示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广州石化打造成践行集团公司“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的典范。

党建引领是保障

广州石化党委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组关于做好党建工作的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切实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公司改革发展的引领力、保障力和推动力。

公司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站排头、争第一、当示范,重点在务实、创新、融合上下更大功夫。以务实的标准建章立制、以务实的措施推进整改、以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机制;严查不落实的事,严究不落实的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好创建无异味工厂,美丽厂区、美丽石化,安全记忆及“五龙”治废等现有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工作载体,组织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围绕安全环保、质量、效益、发展、稳定等开展持续攻坚创效行动,为建设“双示范”广州石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州石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春天。广州石化将奋力建设“双示范”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集团公司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作出更大贡献。

安全环保是基础

为夯实安全环保根基,公司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安全引领力建设,加快推进集团公司级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和重大隐患治理进度,确保完成年度风险降级销项、隐患治理任务。

狠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源头做实设备选型、采购、安装,深化预防性检修和维护策略,降低仪表、电气设备故障率;狠抓承包商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管,主动培育优秀战略承包商,整体提升承包商管理水平。

按照原料、生产过程、产品清洁化的发展思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10 月底前34 个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开发智能环保管理系统,建立污染物地图、污染源溯源模型和环保预警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环境风险降级;持续加强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净零排放;持续推进固(危)废减量化攻关,确保固(危)废管理全流程依法合规。

质量效益是关键

在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广州石化开展持续攻坚创效行动,以站排头、争第一、当示范的精神状态,坚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好优化这篇大文章,全力扭转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全面完成各项效益目标任务。

炼油专业加强原油性价比测算,降低原油采购成本;灵活调整柴汽比,多产高标号汽油和效益产品;化工专业做好乙烯裂解原料结构优化,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推广推价力度。

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做到安全、及时、绿色、经济供应。强化煤炭、“三剂”(催化剂、添加剂、溶剂)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压紧压实质量管理责任,提升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以5G 为基础,通过数据、平台、应用相结合的模式,推行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生产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调度、应急指挥、操作报警、设备管理、环保溯源和预警等整个生产流程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智慧工厂。

持续发展是要务

为破解持续发展难题,广州石化紧紧抓住集团公司和广东省就广州石化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达成共识的契机,全力推进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落地。

目前,公司按照项目前期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协调推进,尽快编制可研报告,抓好项目环评报告编制和报批,开展论证工作;抓紧推进化工合资合作前期工作,明确化工发展及合资合作方案,争取年内完成可研报告编制。

结合广州市规划建设氢能枢纽布局,积极推进氢能源建设。目前,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一期项目正在建设,计划今年三季度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高纯氢1500 吨;适时规划建设二期项目,高纯氢生产能力将达3000 吨/年。

此外,公司积极推进企地合作,延伸化工产业链,与地方优势企业共同发展精细化工、高端新材料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带动产业链中下游项目发展,打造广州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助推地方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化改革是动力

广州石化充分发挥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以全方位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以及党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一系列决策部署,蹄疾步稳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提效率增活力打造竞争力。

坚持做精机关、做强基层、做优中心,完善机构设置,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继续修订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及流程,总结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实现管理区域化、操作专业化,年底前完成深化电仪、质检、动力专业化重组。

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三能”(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把人工成本降下来、把劳动生产率提上去;按照严管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做好减量要求,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推进“三定”(定岗、定员、定编)结果应用和措施落地,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发布版面

经济

image.png 

主题

信息化让湖北石化销路更“阔”

发布日期

2020-09-24

 

谁是常客?哪个时段客最多?对湖北石化及1700个加油站来说,以前是一笔“糊涂账”。现在,传统加油业务与信息化结合,加油站变得越来越“智慧”,不但能精准识别客户,还推出了“车牌付”“人脸付”等新奇付款方式,加油站客户越来越多了。

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湖北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湖北石化”),一家销售汽油、柴油、石油气等产品的公司。多年来,油库、加油站各自独立运行,数据无法实时共享,使其面临三大难题——客流数据无法采集,更无从精准分析;系统互为“孤岛”,用户体验差;库存管理依靠人工,费时费劲。

2018年以来,湖北石化升级中石化站级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加油站,打通企业销售、管理全链条,三大难题立即化解。信息化,让湖北石化的销路更“阔”了。

为用户精准“画像”

9月21日上午,一辆轿车驶入武汉市琴台二加油站。加油站右侧的摄像头通过车牌号迅速将其锁定,通过该车历史交易数据,加油站“油站助手”终端设备上,随即“描摹”出该车主的“画像”——性别、年龄、到访次数、最近到店时间等数据。

 “油站助手能实时监测加油站的客流量,并对用户进行统计分析。”琴台二加油站站长胡佳说,加油站能利用此数据预测高峰,合理安排加油员,避免客流拥堵。

收集用户数据,给用户“画像”,湖北石化还开拓了线上渠道引流。2019年,该公司推出“加油湖北”APP和微信小程序,车主只需登录个人信息,便能精准查询到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加油站。

此前,加油站成品油销售多采用加油卡模式,用户信息被“圈”在一张卡中,买卖双方无法“对话”。是谁加了油、何时加的油、如何吸引车主来加油……一无所知之余,只能“坐等”车主上门。

如今,数据为销售赋能。“顾客查找加油站更方便了,我们也能实行精准营销。”湖北石化武汉石油分公司信息运维部经理宋超说,加油站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APP或小程序上不定期推出积分兑换、优惠券、折扣等活动,提升加油站的到店率。

客流量一年多了一半

吸引用户,体验是关键。让支付更便捷,成了湖北石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去年12月,琴台二加油站一番改造,变身“智慧加油站”。除了传统的付现、刷卡或微信支付宝付款,这里还有“车牌付”“人脸付”——

 “车牌付”,在APP或小程序上绑定车牌等相关信息,加油机能直接通过手机扣款;“人脸付”,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比,瞬时通过微信免密支付。

 “目前,省内中石化加油站还在推广‘车牌识别+ETC’无感支付。”宋超透露,车辆进站4秒内系统自动识别注册车辆,加完油后自动扣款,真正实现免排队、免付款、免扫码。

 “车主从加油到支付,平均只需1分钟。”胡佳说,车主加油后,积分兑换信息同步管理端,车主可兑换米面粮油等非油品。越来越好的体验,引来越来越多顾客,琴台二加油站客流量同比提升50%。

智慧管理,释放双手

中石化在全省有1700个加油站,仅琴台二加油站,每天大概有1100多辆车进站加油,一天售油约15吨左右。

以前,胡佳常为油罐车进油验收头疼。2018年前是人工验收,人站在油罐车上,用工具量油温、量油位,再用公式计算油的容量,手动输入系统。

 “汽油有腐蚀性,长期接触手容易皲裂、角化,人也会感觉头昏。”胡佳说,2018年公司开始使用液位仪系统自动验收,逐渐实现省内加油站全覆盖。

 “液位仪系统中的探棒能准确探测油位、温度高低,并传送到系统。”宋超说,在电脑上就能直接查看油罐车和油罐的信息,还能实时对比库存和发油量,摸清油品损益情况。

信息化,还让加油员更省事。“以前换班交接,需要人工抄录加油机泵码值,不仅费时,还容易错漏。”胡佳说,现在系统自动导入信息,又快又准。

专家观点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高级工程师胥军:

让信息化成为“揽客”利器

销售企业“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销售企业不仅需要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系统,还要转变思维和意识。

转变思维,必须找准自身“症结”。面对激烈的成品油市场竞争,要占据、扩大市场,摸清用户需求,提供更好体验是关键。

湖北石化升级站级管理系统,开发线上APP,建设智慧加油站,借力信息化感知消费者需求,并不断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留住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两化融合”除了嵌入信息系统外,还必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助力企业能力提升,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才能让“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发挥最大效用。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与天津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发布日期

2020-09-28

 

本报讯 记者赵士振报道:9月27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市委副书记阴和俊与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一行在津进行座谈并见证协议签署。根据协议,双方共同推进石油化工、天然气、氢能等领域合作,把天津南港工业区建设成为华北地区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化工产品物流、销售中心。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顺清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喻宝才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副市长王卫东和市政府秘书长孟庆松,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赵东、副总经理凌逸群参加。

李鸿忠感谢中国石化长期以来对天津发展的支持帮助。他说,多年来,中国石化与天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天津石化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未来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希望深化能源、化工等领域务实合作,大力推动南港工业区建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共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天津市将为企业在津发展创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

张玉卓简要介绍了中国石化发展和企业战略规划情况。他表示,中国石化将以天津为产业发展基地,大力推进最新技术在津中试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把天津南港工业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希望双方在新能源、洁净能源等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造 纸


发布版面

党建

image.png 

主题

中国纸业诚通凯胜: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发布日期

2020-09-08

 

”早班下去要把苗木支护工作做到位,尤其是调度好120多辆苗车有序进场,今天争取突破日种植量1.5万株……”早晨6点,冬天的雄安新区天刚微亮,室外温度不到3度,中国纸业诚通凯胜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简称“诚通凯胜”)的雄安新区植树造林项目部“党员先锋队”就在会议室召开碰头会,负责人周侃正在安排当天的工作。

2018年秋开始,诚通凯胜吹响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集结号”,“党员先锋队”主动请缨到项目一线工作,成为保质保量推进雄安项目的“红色力量”。

2017年并入中国纸业岳阳林纸以前,诚通凯胜是民企管理机制,党建基础相对薄弱。诚通凯胜党支部成立3年多来,坚持把党建工作融入生态产业发展,注重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企业改革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党旗所指“红色力量”在健全组织中凝聚

 “有了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3年来,诚通凯胜党员人数从初期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近50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吸引了大批职工群众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image.png 

 “在公司新建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党旗插在项目一线工地上”,是诚通凯胜党支部的创新探索。2020年6月,西安项目部临时党支部成立,并与项目所在地安新县老河头镇政府、雄县北沙口乡政府、米家务镇政府建立“政企共建”对接关系。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确保了工作有方向、工程有指挥、项目有指引、管理有指导。支部书记胡令勇表示:“党组织让团队凝聚力不断加强,引领全体党员时刻担当使命、处处冲在一线。”

2020年8月19日,雄安悦容公园南苑项目部现场,诚通凯胜同中铁七局举行成立联合党支部揭牌仪式,双方通过创建“党员先锋岗”和“红旗责任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促进各项任务优质、安全、高效完成,受到雄安集团生态公司高度认可。

image.png 

 “成立联合党支部,让党员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细的准则参与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生态工程的品牌形象。”诚通凯胜党支部书记陈雷信心满满。

党建所融“红色力量”在生产经营中释放

 “每个党员必须佩戴党徽,绷紧责任这根弦,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今年4月诚通凯胜党支部启动“创岗建区”活动,全体党员达成的共识。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为诚通凯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效联动、协同发力。

image.png 

近年来,诚通凯胜党支部多个“党建+”品牌相继打响,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党建+工程质量”,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开展党员“先锋创绩”活动,与现场工程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党建+模范引领”,通过“岗位技能大赛”“师徒帮带”活动,提高职工业务技能,营造“学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党建+志愿服务”,以“凯胜青蓝”志愿者服务队为载体,每季度由党员带头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内容涉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主题志愿服务等;“党建+最美系列”,通过“最美一线职工”摄影、“最美凯胜人”评选等活动,让身边党员带

动职工,让身边故事感染职工。

党心所向“红色力量”在能力提升中培育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党员原则,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诚通凯胜党支部严格履行党员发展工作标准程序,加大党员教育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四讲四有”合格党员队伍。

在能力提升方面,党支部确立“党员带头、党员优先”原则,联合工会、团委,以“全力提升、全员提升”为出发点,根据各部门职能分类,开展“绩效管理培训”、“悦读思享会”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切实提升全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党员职工在岗位上取得新进步、获得新发展。

image.png 

只有把党建工作做细做实,企业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诚通凯胜党支部不断培育强大的“红色力量”,有效促进了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诚通凯胜先后获得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50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先进集体等荣誉,公司参与项目也荣获全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金奖、浙江省园林绿化标化工地等奖项。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诚通凯胜党支部主动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达产两手抓,累计中标项目25个,合同签订额共计29.16亿元,中标量与合同签订额创历史新高。

 

 

 

发布版面

文体

image.png 

主题

西山竹纸:轻薄又厚重的缘分

发布日期

2020-09-15

 

image.png 

抄纸 董观生

近日,在首届“乐购三明”直播节上,80后小伙子刘宗华正卖力地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古法竹纸。直播间里,古老技艺与互联网碰撞,手艺人在新旧中间寻找新的力量。

与山为伴 坚守传承初心

刘宗华来自造纸世家,自己是将乐西山造纸技术市级传承人,其父亲刘仰根,200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刘仰根从小跟着父亲观看造纸,耳濡目染下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便被父亲带进造纸厂进行学习,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所有的造纸技艺。从此,刘仰根的一生就与薄薄的西山竹纸结下了厚重的缘分,40年如一日不忘竹纸制作技艺传承初心。

西山竹纸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名扬四海,在乾隆初期被列为“官纸”,专供朝廷使用。其纸质细腻柔韧、洁白如雪、书写清晰,有“西山玉纸”之美誉。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工业造纸影响,曾经供不应求的手工造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西山造纸作坊渐渐地从繁荣时期的几百个减少到零星几个,许多造纸工人陆续转行。到了1993年,就只留下了刘仰根一人一坊,与山为伴,与纸为友。

西山造纸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完整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要造出一张合格的西山竹纸,需经过备灰、劈山、修料塘、浸漂、压塘等二十八道工序。

西山竹纸取材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的上等嫩毛竹,每年的春天,刘仰根就要上山砍竹子。从备料到生产要等120多天,复杂烦琐的制作工序对造纸艺人的技术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炎炎夏日,密林深处的造纸作坊里热气腾腾,刘仰根和儿子,及几个造纸工人,正在熟练地抄纸、焙纸……

抄纸是最考验手艺人技术的环节,手艺人要做到心手相连,双手将纸帘放入浆液中,慢慢抄起浆液,前后左右荡,利用手腕的力量过滤掉多余的杂质,将精华留住,反扣在纸架上,一张纸就好了。

 “抄纸必须控制浆液厚薄均匀,纸张才能一样厚。”刘仰根说,每一次抄入和提起间,决定着每一张竹纸的品质。对于抄纸手艺人,每分钟要抄四张纸,每天要如此重复上千次。

 “制作竹纸时,我每天要从凌晨四点开始制作,一直到深夜,十几个小时的劳动强度,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不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54岁的刘仰根紧锁眉头。

image.png 

西山造纸作坊 肖晓敏

以山养纸 厚植传承根基

2008年获得“国家级非遗”的招牌后,坚定了刘仰根的传承之心。于是他承包了300亩毛竹山,用毛竹的利润贴补造纸,以山养纸的他每年要花几万元补贴竹纸作坊的生产。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人。“匠人”刘仰根,始终把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己任,一生致力于造纸这项古老的技艺。“祖辈的手艺不能在自己手里断了。”除了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学习造纸技艺,2018年,刘仰根再次投入了一笔资金修缮了造纸作坊,同时聘请了5名学徒,手把手教徒弟断桶、浸漂、剥料、踏料、抄纸、榨纸等工艺。经过几年的时间,学徒们逐步掌握了造纸技艺。

西山竹纸因其制作工艺,纸质经久不蛀、久存不变色,是书写、印刷、修复古籍的佳品。刘宗华介绍,他的父亲一生热爱竹纸,把握每一次能展示西山竹纸的机会。有一次北京故宫博物院修缮部写信来,说需要4刀西山竹纸用于修复,刘仰根来回跑了几百里,终于把纸从三明火车站托运到了北京。

刘仰根制作的西山竹纸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市场的关注和认可。2010年起,通过连续几年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西山竹纸逐步拓展了销售市场,许多书画家、出版社纷纷前来龙栖山订购西山竹纸。

image.png 

刘仰根(右)教小学生体验抄纸技艺。 董观生

以网为媒 焕发传承新枝

如何更好地打开西山竹纸销路?如何将这项古法技艺传承和发展?刘仰根作为传承人,心怀梦想、努力探索、求新求变,让非遗的种子生根发芽,焕发新生。

目前,刘仰根的竹纸作坊生产的西山纸品种有:本色纸、五色纸和白色建纸。依托于此,他还研发了长卷、小长卷、册页、古法线装本等形式的产品,满足了更多客户的需求,扩大产品销路。

刘仰根造纸作坊所在的龙栖山,正在规划建设森林康养项目。“龙栖山将森林康养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目前正在规划在保护区的自然教育研学基地建立西山竹纸传习所。对市民开放,让大家学习传承造纸工艺,体验造纸工艺项目,了解非遗文化。”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熊拥军介绍。

传统文化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才能被关注,被热爱。随着政府和社会逐步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转变和对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

刘仰根让小儿子刘宗华通过参加“乐购三明”活动,以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网友了解造纸术,了解西山竹纸。“知名度出去了,销路也会越来越好的。”刘仰根说,网络为西山竹纸带来了新的局面。

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刘仰根经常带着他的“小型造纸器”去现场,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手工竹纸制作,感受造纸的非遗魅力。

造纸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法造纸凝结的智慧和技艺魅力是工业机器所替代不了的。目前,将乐县正在建设文博小镇,计划将开设一个专门的西山竹纸儿童体验区,让孩子们体会做竹纸的乐趣,了解古法造纸的流程以及技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播非遗文化。刘仰根希望在年轻一代的心里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为西山造纸留根。

(东南网记者 肖晓敏 通讯员 董观生)

image.png 

刘仰根整理今年造的新纸。 肖晓敏

 

发布版面

绿色印刷

image.png 

主题

以纸代塑仍需技术创新

发布日期

2020-09-16

 

 今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该项新政也被称为新限塑令。新政之下,造纸、包装等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契机、新的动能,共同谋划我国绿色纸包装产业发展的新未来。

探索可替代品解决方案

新限塑令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目标任务。对于不同类别塑料制品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通过系统性治理,推动完善塑料制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形成塑料污染多元共治的体系。

根据新限塑令,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到2020 年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

由此,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培育形成塑料减量、绿色物流和循环利用新模式,探索限制类塑料包装的可替代品的解决方案,成为涉及造纸、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当务之急。造纸行业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程,凝聚各方力量,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聚焦可降解塑料纸质包装等绿色包装解决方案的最新趋势,加强跨行业科技合作,突破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难题,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助力造纸包装等相关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推动纸质材料技术创新

造纸工业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其最大特点就是可持续、可回收、可再生。在目前新限塑令的政策下,造纸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纸张到底能不能替代塑料的问题,这需要加强技术研发。目前,延展性、阻隔性等限制这一替代,要靠技术创新来解决。比如软包装中,曾经装杂志、快递等的包装袋使用过牛皮纸袋,但现在都换成塑料袋,这是因为现在的国产牛皮纸几乎没有用原生牛皮浆,使得牛皮纸袋的保护作用较弱。所以要以纸包装替代塑料包装,技术上还得研究与创新。

二是目前造纸业限制进口废纸。目前中国没有纤维原料,由此,造纸企业要把提高包装纸的原生纤维含量放在首要位置。

三是随着纸质功能材料的增多,纸张的可回收性迎来新挑战。一直以来,为了满足纸包装替代塑料包装的功能性,势必会出现一些新“流派”,比如复合塑料等。由此,塑料和纤维的分离显得尤为重要。

  

发布版面

区域

image.png 

主题

广东江门造纸和纸制品业上半年增长16.6%

发布日期

2020-09-16

 

造纸业是江门传统支柱产业。今年以来,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对江门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江门造纸和纸制品业工业增加值却在上半年保持了16.6%的迅猛增长。今年7月,行业龙头亚太森博重磅宣布,计划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增资200 亿元扩产,助力打造千亿级造纸产业集群。

从重金增资到千亿集群未来可期

今年7 月6 日,江门市政府与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亚太森博将新增投资200 亿元,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建设90 万吨文化纸等项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此次增资扩产可谓逆势而上,这说明企业仍然看好发展前景,起到龙头带动示范作用。

亚太森博是中国最大的高档文化纸生产商之一。目前,亚太森博年产100 万吨高档文化用纸,连续多年在中国复印纸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我们还致力于节能降耗,技改投入超5 亿元,4 年累计减少碳排放近50 万吨。”亚太森博总经理洪庆隆说。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洪庆隆仍然看好市场前景,有危也有机,他希望“5 年内文化纸产能从目前的100 万吨翻一番达到200 万吨,打造世界最大的文化纸生产基地”。亚太森博还计划投资20 亿元分四期建设10 万吨的无纺布项目。目前,首期投资3.2 亿元建设的年产1.7 万吨水刺无纺布项目已于日前投产,投资13 亿元的二期项目计划明年初投产。

洪庆隆认为,此次增资扩产将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发展多元化的系列产品。同时,通过配套建设燃气热电联供设施,优先使用清洁能源,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排放。

随着亚太森博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千亿级造纸产业集群正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崛起。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蔡勇表示,企业只有对一个地方的生产成本、产业集聚、配套能力认可时,才会不断在同一个地方增资扩产,亚太森博增资扩产项目体现了对银洲湖纸业基地的认可。

然而,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前路仍非一马平川。

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李响表示,造纸业虽然是江门传统支柱产业,但传统产业不“传统”,现代造纸业已走向规模化、高端化,而这需要有专业化、集聚化的园区平台来承接。因此,造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现代纸企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园区在土地承载、能源供应、污染治理以及人才、服务等方面都要跟得上、走在前。

据双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银洲湖纸业基地接下来将继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公用工程配套,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升级,提升竞争力。如,投资27 亿元在建的超超临界环保热电联产机组,计划2021 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向工业园区供热,可以避免企业为满足热负荷需要而各自建设低效率、高煤耗、高污染的小容量机组。

此外,银洲湖纸业基地还计划建设配套2×5000 吨级综合码头工程,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预计于2021 年投入使用。

宏图渐展,未来可期。以银洲湖纸业基地为起点,千亿级造纸产业集群蓄势而起,江门百年纸业正在重塑新时代的“纸上辉煌”。

“后疫情时代”做足准备

在疫情冲击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亚太森博、维达纸业等行业龙头发挥示范效应,引领江门造纸业通过技改提质、研发创新实现了“突围”。

江门造纸有百年基业,人才、技术乃至产业链、供应链等工业底蕴和社会认同度,是江门的先天优势。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传统造纸业早已不再“传统”。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地方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环保政策的收紧,市场近年来持续地“大浪淘沙”。

如今,以银洲湖纸业基地为代表的江门现代造纸业,早已在生产技术的先进化、产品研发的高端化、节能降耗的绿色化、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等方面,走到了行业领先位置。而这期间,银洲湖纸业基地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发挥了“如虎添翼”的作用。疫情之下,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无论是“化危为机”还是“危中寻机”,龙头纸企均能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产品结构,进而结合行业长短期发展趋势,制定一系列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的发展规划,为确保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基建”为背景,江门纸企接下来应抓住行业市场的调整期、窗口期,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把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新型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实际中,推进智慧工厂建设,降成本、降能耗,增产能、增效率。

疫情终将结束,江门纸企必须为“后疫情时代”的市场竞争做足准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山鹰纸业“双百万吨”项目在扶余开工

发布日期

2020-09-27

 

9月26日上午,从产粮大县扶余传来喜讯:山鹰纸业(吉林)有限公司100万吨制浆和100万吨工业包装纸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由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投资建设,地点位于扶余市陶赖昭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500亩,总投资112亿元,其中制浆造纸和环保工程项目投资86亿元,热电联产和配套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26亿元,产品规模为100万吨/年制浆(40万吨秸秆制浆、60万吨木浆)和100万吨/年包装纸。

山鹰国际是以产业互联网、绿色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及特种纸制造、包装产品定制等为一体的国际化企业。总部位于上海,规模居国内造纸包装行业前三,是中国轻工业造纸行业10强,全球造纸15强。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232.41亿元、净利润13.62亿元,位列2020《财富》中国企业500强第395位。

项目于2018年7月签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开工。松原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为项目建设创造便利条件。扶余市成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召开40余次推进会,全力为企业发展搭建舒心安心的舞台。

项目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建成后可消化扶余及周边玉米秸秆近200万吨。预计年实现总产值70亿元、创税超6亿元,可为当地提供近2000个工作岗位。

 

                        其 他


发布版面

广东·社情

image.png 

主题

广东广西深化合作 共拓大湾区文旅市场

发布日期

2020-09-24

 

 

日前,值2020年两广城市文化和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召开之际,“乐游两广 美好新体验”专列启动仪式在梧州南站举行,400余名来自广东、广西的游客分别抵达或从梧州出发,乘坐专列开启乐游两广之旅。同日,由300多名广东、澳门等地游客组成的专列团开启为期4日的乐游广西之旅。据不完全统计,跨省团队游放开以来,广东和广西互相组团前往对方旅游的专列均达15趟以上。

粤桂旅游之间的合作正在进一步走深走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粤桂将进一步拓展合作平台,密切高层往来,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打响文化和旅游品牌,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国家战略,共同融入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同促进两省区文化和旅游合作高质量发展。

游客互送两广互为最大客源地

据悉,两广城市文化和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机制自2004年建立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16年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北部湾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两广文化和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两省区持续互为最大客源地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出游到广西的游客数达5422万人次,稳居广东人到各省出游的第一位;广西来粤游客数达5968万人次,稳居外省来广东游客的第一位。

今年自跨省游恢复以来,新上架的两广旅游专列产品市场反响良好。广之旅此前推出的跨省游恢复以来首趟赴广西旅游专列,500多个出游名额仅三天售罄。据不完全统计,跨省团队游放开以来,广东和广西互相组团前往对方旅游的专列均达15趟以上。在广之旅副总裁、国内游负责人文爽看来,这充分显示了两广游客较高的出游热情和旅游行业的强大韧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建议,下一步两广可依托与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联盟、北部湾城市群旅游联盟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文旅市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拓,共同打响“岭南风光” “美丽蓝色海湾”等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他相信,在两地文旅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两广跨省游有望在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假期掀起新一轮热潮。

深化合作共促行业复苏共拓大湾区市场

截至目前,两广文化和旅游业复苏态势良好。广东方面:9月份,A级景区开放率超过92%;星级饭店开业率超过97%;上网服务场所和娱乐场所开业率均超过80%;旅行社复工复业近2300家,超过78%;全省已组织旅游团队共3.88万个,组织游客数超过131万人;跨省游恢复以来,全省组织跨省旅游团共6890个,游客10.45万人;接待跨省旅游团共1579个,游客3万多人。广西方面: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复工率均超过95%;旅行社、文化娱乐场所复工率接近90%。据广西旅游大数据显示,2020年8月,广西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消费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业界一致认为,在新形势下,两广文化旅游合作时机大好,空间广阔。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分析称,一方面,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文旅产业正在加快复苏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文旅行业在扩大投资、提振消费的主力作用明显增强。围绕“粤桂文旅互联,携手湾区共赢”的主题,吴志才建议,粤桂可依托两广两大山脉、两大盆地和一个入海口,构建一核两带三区,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旅游核心、滨海—边关旅游产业带和珠江—西江旅游产业带、环南岭生态旅游区、北部湾滨海旅游区以及岭南文化旅游区。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两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产业投资对接,从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和旅游互联互通、联动发展,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申报,争取将珠江—西江国家风景道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文化旅游重大工程项目。同时,依托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办好11月份的茂名联盟会议,加强两广与海南城市群间旅游市场合作,合力建设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记者 周人果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发布版面

聚焦·质量月 建设质量强国 决胜全面小康

image.png 

主题

广东设5亿质量提升发展基金 助力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9-25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坚持质量为王价值导向,完善质量治理体系,强化治理能力,创新质量治理方式,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质量有效供给,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质量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项质量指标领跑全国。但是,在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困扰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谈及《方案》出台的背景,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有机整合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要素作用,完善质量治理体系,强化质量治理能力,优化质量治理环境,提升质量治理效能,实现质量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对于扶弱强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市场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行业组织规范自律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的质量治理体系。

具体来看,《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创新质量治理举措,推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针对我省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部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提出支持专业机构设立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平台和“产品医院”,加强与产业集群长期合作,开展质量问题“问诊治病”,为产业发展和企业质量提升提供计量测试、标准研制、检测认证、质量管理等综合服务。

在创新质量治理方式方面,《方案》明确,推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创新。建立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机制,开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传统优势产业专利导航和标准化指引,建立质量基础研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科研成果和必要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方案》提出推动将质量专业知识纳入全省高等院校理工类、管理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将质量、标准等基础知识培训纳入“广东技工”工程,培养有专业、懂技术、熟悉质量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推动建立质量行政监管人员到专业机构和企业实习制度,在专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设立一批“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全面提升质量行政监管人员的综合监管能力。

在提升质量治理效能方面,《方案》指出要建立高标准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培育高质量品牌、开展高端品质评价。围绕提升标准化能力,《方案》提出“支持具有国际化优势的专业机构和企业组建国际标准联盟,布局研究制订国际标准和认证规则,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设立国际标准化工作室,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围绕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出“推动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纳入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明确加大质量工作投入,省级设立5亿元的广东省质量提升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提高制造技术及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研究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设应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等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行动。 (记者/王佳欣)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湛江徐闻港今日开港运营

发布日期

2020-09-26

 

本报徐闻9月25日电 (记者 邵长春)海南日报记者9月25日从湛江徐闻港有限公司获悉,广东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将于9月26日开港运营。

随着徐闻港开航,海口新海港至徐闻港海上航行距离将缩减至12海里,航行时间也将缩短至原来的一半,仅需一个多小时。这对于国庆黄金周要自驾游进出岛的海南居民和外地游客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近日也印发通知,公布《2020年国庆期间徐闻与海口间航线(不含铁路轮渡航线)客滚运输班期表》,更新了海口和徐闻间的客滚运输排班。

该班期表可在“海南日报”“琼州海峡轮渡管家”等微信公众号上查询到,“琼州海峡轮渡管家”也将同步开展联网售票。

徐闻港开通后,琼州海峡过海票价未变,旅客全票仍为41.5元/人;半票22.5元/人。小车含1名司机的票价为415.5元,客车含1名司机的票价为601.5元,货车则按照车型、重量、长度、宽度标准收费。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打造北部湾土地集约使用典范城市

发布日期

2020-09-28

 

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刘洁报道:近日,湛江市城市更新局召开《湛江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规划》在工业用地保障、配套服务设施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景观涉及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交通优化等方面提出控制指引。并将指导各区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三旧”改造计划,为把湛江打造北部湾土地集约使用典范城市提供具体方案。

会议由湛江市城市更新局局长李枝坚主持,特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贵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总规划师杨晓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王泽坚,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总规划师温春阳,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副所长周文等国内知名城市规划专家以及湛江市 9 名专家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编制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规划》的汇报并审阅了《规划》主要内容,对规划的深度、可实施性等问题提出了专业的分析和宝贵的意见。

 《规划》划定了多个更新片区,采用多种方式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实现功能打造:一是以调顺岛文化休闲中心、金沙湾休闲消费中心、南油片区等片区为主要平台打造“环湾主中心”;二是以东海岛工业区、临港工业园区、官渡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区块实施“工改工”打造“产业升级发展中心”,支持增加开发强度发展创新型产业;三是以旧大天然片区、湛江火车站周边、金康中路片区为主打造“旧城更替提质中心”;四是对中山二路步行街、民享路步行街等采用微改造手段打造“人文风情体验中心”,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活化利用并串联公共服务设施点。

 会议指出,随着湛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支撑,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科学的国土规划体系、高效地利用国土空间资源,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湛江市城市更新局负责人介绍,本次编制《规划》做到了调查研究工作充分,技术路线清晰,规划内容全面,成果形式规范,符合国家、省、市对专项规划成果的有关要求,为解决“三旧”改造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三旧”改造政策体系不完善、总体进展与社会预期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会议要求,通过《规划》的落地落实,推动城市更新“三旧”改造项目建设,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区建设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塑造湛江独特的区域形象,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设施配套,为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广东着力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

发布日期

2020-09-28

 

广东省疾控中心将建设省突发急性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平台,日检测能力达每天5000份以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申报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项目,将提高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医技楼里,年内将建起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韶关芙蓉山下,武江区疾控中心正加紧建设,当地居民将告别没有区级疾控中心的历史……

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会议部署要求,广东围绕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加快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疾控和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

梳理短板弱项▶▷

抓紧编制相关行动计划

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介绍,在疫情防控中,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始终保持灵敏监测,扎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判疫情扩散反弹风险,当好“侦察兵”“排雷手”与“参谋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疫情也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例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链条上各个环节衔接不够顺畅、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亟需改革、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跨区域应急处置机制有待完善等。

3月26日,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对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体系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完善补强。4月7日印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段宇飞介绍,目前,广东正全面梳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抓紧编制相关行动计划,提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等5项重点建设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卫生健康委正牵头起草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职能清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响应灵敏的监测预警体系、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完善救治体系▶▷

建三级重大疫情救治网络

9月,湛江吴川市三家县级公立医院搬迁新建项目同时开工,三家新建医院都规划了独立感染楼,并增加建设ICU与可转换负压病床,配置相关检验设备。

这样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正在南粤大地“遍地开花”。在省发改委公布的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中,今年新开工181项,以发热门诊、传染、应急、感控等医疗设施改造,以及公卫、疾控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重点提升疫情应对和救治能力。

段宇飞介绍,我省将从七个方面完善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其中,在救治网络建设方面,按照“平战结合”的设计思路,建设协同高效的“省(区域)—市—县”三级重大疫情救治网络,明确不同级别救治医院建设职责分工和建设重点。

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方面,推动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具备核酸样本采集和检测能力,每县至少有1家医疗机构具备;设置发热门诊的二级公立医院也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检测能力与各医疗机构秋冬季最大诊疗量相匹配。

其他措施还包括进一步扩充完善由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医学、医院感染、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中医药、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组;对发热门诊病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出院病例实施更加精细化管理措施;动态监测、全面掌握全省医疗资源情况,配足配齐急救、抢救等仪器设备及储备医用耗材、药品,实行动态储备、动态调节等。

加强队伍建设▶▷

支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

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各级疾控中心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目前,广东正加大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引进力度。段宇飞介绍,广东将设立公共卫生杰出人才引进计划、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力争5年时间引进培养约500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其中顶尖公共卫生人才申报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为尽快补齐基层疾控机构人才缺口,广东将加快推动落实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统编制总量,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岗位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

在提高现有疾控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广东将依托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快速响应应急队伍,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三级全覆盖。

此外,广东还建立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和青年骨干专家制度,建设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实战型人才,并选派技术骨干进行中长期国际研修学习,同时探索公共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提升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公共卫生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要想留住优秀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畅通职业发展前景。段宇飞介绍,我省将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分类改革,推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专业技术资格任职评定与职称评审相互衔接,并探索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粤卫信

 

发布版面

定目标 抓落实 出成果 专题

image.png 

主题

广东创新机制 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0-09-28

 

为破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的堵点,解决企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广东省多个地市从信息化入手,推进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全流程服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据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目前全省基本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完成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的“四统一”改革总体任务,基本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 100 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 60 个工作日以内的改革总目标。

 据了解,依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广东省和 21 个地市建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并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转变。据统计,今年 1 月 1 日以来,全省 22668 个项目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在线并联审批,审批时间压缩明显,企业和办事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信息化再提速

 推进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在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措施的基础上,东莞市重点突破审批信息和申报材料的共享复用。继 2015 年在住建系统内部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和申报材料的共享复用,今年以来,东莞市将信息共享复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全市。同时,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目前已完成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的应用设置,不再颁发书面证照,改由建设单位自行下载、打印和使用,并推送到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实现共享复用,截至目前已为 50 个项目制作了 226 个《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电子证照,接下来将继续推动预售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证照电子化发证;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沟通合作,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服务。

 珠海市住建局于 8 月中旬印发《关于进一步简化施工许可证核发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合并办理手续的通知》,全市施工许可证核发采用全程电子化申报核准,审批时限再次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全市建筑施工许可证核发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申报核准,采用网上申报、不见面审批、系统生成电子证照方式进行,建设单位可通过登录珠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并通过登录粤商通 APP 或电子证照公众平台查看核发的施工许可电子证照。

 目前,江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已与省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助力“无纸化”“不见面”审批。在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的同时,江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还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的签发工作,目前江门市通过工程建设审批管理平台发放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 460 个,相关证照信息推送江门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为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便利;清远市住建局进一步拓展系统使用功能、优化系统使用环境,将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进行版本升级,实现了“一个平台,两个模块”,将“多规合一”业务系统功能集成在工建平台上,利用“一张蓝图”实现多部门联动,打破了信息壁垒,提升了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效率,推进电子证照应用,通过与省电子证照库的对接,实现了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证照的电子证书。潮州市住建局通过印发《关于实行施工许可全程网办及告知承诺的通知》,明确施工许可办理范围,工程投资额在 100 万元以下(含 100 万元)或者建筑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下(含500 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三阶段”施工许可

 广州实现“拿地即动工”

 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率先对工业投资项目实施“三阶段”施工许可。企业确定施工单位后,可根据需求和报批进展自主选择分三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取得规划条件后,通过承诺即可先行办理“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许可;取得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后,即可办理“±0.000以下”(含“地下室”)阶段的施工许可;在正式取得规划工程许可后,通过承诺可办理整体工程的施工许可。

 “三阶段”施工许可实现了企业尽早开工建设的愿望,大大降低了企业开工建设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打通开工建设“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在项目尚未取得规划方案批复等情况下,已先行为摩天工坊、联油、联东 U 谷等 5 个重大项目核发了“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和“±0.000 以下”阶段施工许可证,为企业节约了 3-6 个月的筹建报批时间,真正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动工”,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承诺制信任审批精简申报要件。企业申请“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阶段的施工许可,只需确定五方责任主体和取得规划条件即可;申报另外两个阶段的,申报要件从以前的 30 多份大幅减少到最少仅需 8 份,其中,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及安全管理措施等材料均可通过信任审批承诺后补。承诺制信任审批有效破解了项目申报施工许可材料复杂等申报难题,今年以来,亿航、迈景、百济神州等 50 多个项目采用承诺制信任审批取得施工许可,有力促进了企业动工建设。

 优化流程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为实现企业申报施工许可便利化,已累计取消了施工图审查备案、合同备案、建筑节能备案等多个审批环节,合并办理质量监督登记手续,对于简易低风险项目合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审批时间从 7 个工作日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内,重点项目如宝能汽车等采用施工许可证与工程规划许可证合并办理,当天办结;对不涉及规划调整的既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可由建设和设计单位作出承诺说明,无需办理施工图审查,审批时限压缩至 2 个工作日内;企业全程网上办理,审批通过后,在线获取施工许可证电子证照,无需到窗口领取。

 “等企业”到“追企业”的管家式审批服务。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局集中审批的体制创新优势,在企业前期立项、规划阶段,即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多专业联合辅导,以“多对一”模式,列表作战,围绕施工许可实行“一件事主题服务”,编制企业筹建重点项目审批服务清单,帮助企业厘清注意要点,主动指引企业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今年以来,已对昂宝、华银、建智等 10多个项目实施管家式审批服务,全速提升了企业项目筹建速度,大大推进了企业动工建设。

 优化审批流程

 探索工程项目高效落地机制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放开审图机构地域和数量限制,应用全省统一的电子化审图系统,实现建筑、消防、人防无纸化联合审图;在全国率先实现投资额 500 万元、建筑面积 100 平方米以下项目无需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并简化申请手续,实行网上出证。

 近日,佛山顺德“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基地”项目在办理前期物业备案事项时,因材料准备不足被退件。仅 1 天后,该项目就在顺德区工程建设项目代办中心的帮助下重新梳理提交材料、完成备案,赶上了预售节点。“1 天完成重新备案”背后,是顺德近两年来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全流程服务、打造工程建设项目高效落地机制的成果。

 随着今年上半年顺德累计招商超 2400 亿元,让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建设、建设项目加快建成、建成项目加快投产成为下阶段的重要课题。为此,佛山市探索“前端代办+后台快办”的工程建设项目高效落地机制,在前端,顺德建立起从线下免费代办到 24 小时在线办理的服务机制,最大程度为企业工程建设提供便利;在后台,顺德自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以来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审批服务措施,推动审批提速。据最新统计,当前顺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用时为佛山市最短。

 “1121”到全程网办,初步建立线上线下服务闭环。2018 年 11 月,顺德区印发《顺德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1121”改革实施方案》,通过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服务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顺德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一般工业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的行政审批最快可在 11 个工作日内完成,房建类建设项目最快在 21 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一次,顺德区在“1121”改革基础上,按照上级部署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通过多部门共同努力,实现工程建设审批相关事项全部接入佛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充分借助网络信息的有效对接,落实了报建审批全程网办,让企业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办理审批,方便工程建设项目迅速开展审批申报工作。

 全面推广工程代办,变“企业跑腿”为“政府跑腿”。2019 年底,顺德建立区工程建设项目代办中心,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基础上,全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无偿代办服务,面向顺德区内所有企业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咨询辅导“贴心办”、专人专责“贴身办”、代劳代跑“无忧办”三大特色服务。通过工程审批代办,顺德推动政务服务再向前,把窗口服务前移到项目现场。提供上门辅导、上门收件、上门核验原件等靠前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建设单位小心翼翼带一摞原件外出的办事模式,彻底变“企业跑腿”为“政府跑腿”,让项目原件不出门、轻松在家办审批。今年 1-8 月,顺德区代办中心共解答业务咨询电话 4428 通,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单位1106 个,其中深入对接工程项目 114 个(含佛山市重大重点项目 18 个),为企业上门服务达 185人次,大幅缩短了工程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的准备时间和办理时间。

 经过持续的流程优化和服务创新的不断累积,当前,顺德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马力全开”,全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步入“快车道”。下阶段,顺德区将继续按照市要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作上的不足,重点推进“拿地即开工”、完善“标准地”供应管理、“带项目方案”出让工业用地等工作,扩大“区域评估”区域及项目,推行告知承诺制,完善 24 小时企业服务机制、代办机制,加快工程建设项目落地速度。

 此外,为加强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有效解决重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茂名市住建局推出首席服务官制度和政务服务窗口“帮办事”工作制度。设置首席服务官对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管、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过程,以及大型商品房项目开发、建设、预售过程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助推项目加速建设,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帮办事”是茂名市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帮办代办、跟踪督办、投诉处理的一种便民服务模式。服务范围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监测类;二是帮办类,主要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导办、材料预审等服务;三是代办类,根据企业、群众的代办提请,指定代办员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办理服务;四是投诉类,针对企业、群众有关政务服务方面的投诉,可以现场协调解决的,当场协调解决;需要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后作出答复的,做好记录,并跟踪督办,及时将处理结果回复投诉人。据统计,目前“帮办事”工作站日均帮办代办超过 200 人次,全程跟踪辅导来现场办理工程建设项目业务的企业单位,并积极引导企业单位按阶段申报材料,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汕尾市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模式。在各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帮办代办服务窗口,创建政务服务“店小二”专业队伍,无偿帮办代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细化服务细节,向申请人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揽子个性化服务,如业务咨询、编排报批计划、准备申报材料、档案整理、保管和移交等,进一步方便企业办事,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申报效率。

 压缩审批时间

 力促改革再上台阶

 深圳市以“深圳 90”改革为基础,在取消施工图审查、落实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和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合并为一个阶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将政府投资房建类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 41 个工作日,社会投资房建类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 30 个工作日,引领全国改革之先。

 为深化建设许可审批改革手续,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汕头市在原有审批方式上进行优化,建设方编制项目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方案图后,便可直接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既简化了步骤,缩短审批时长,也大大节省了企业时间成本。广东柏亚化妆品有限公司柏亚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项目的行政审批速度较之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规划 20 天变为承诺时限 7 天。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特种印制电路板产业化(一期)建设项目审批速度较之以往也有大幅度提升,由原规划 20 天变为承诺时限 10 天即可完成审批。

 近期,河源市工改办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政务数据管理局等牵头部门,在原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2019 年版)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制定印发了《河源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试行)》,将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 90 和 50 个工作日内,比原有的 100 和 60 个工作日各压缩了 10 个工作日,联合验收时限压缩至 10 个工作日内,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汕尾市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将社会投资一般项目从注册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缩短到 35 个工作日,同时通过试行“先建后验”模式、“帮办代办”服务模式、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在今年 3 月 26 日上线全省首个“粤商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台账信息、进度跟踪、在线办理、材料补正、在线承诺、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设施报装服务、主流程高频事项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以及工程项目关键人员解锁等功能,进一步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再提速、质量再提升。

 云浮市住建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云浮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办事指南》,简化了验收程序,通过云浮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实施一窗受理、分发审核、现场验收、整改复验、统一送达、结果告知、网络打印等,全部办理流程通过一个“窗口”流转完成;实行一次验收,同步备案,验收全部通过后,线上“窗口”出具验收合格意见书,并同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工程经联合验收合格,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事项即为通过,多措并举提升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综合协同能力和效率。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以着力解决审批堵点、痛点、难点为问题导向,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结果导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表示,经过两年多努力,全省已基本建成统一完善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截至目前,我省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已由 106 项减至 79 项,项目审批时间从平均 200 多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 60~100 个工作日,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广东培育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柱产业稳基本盘,新兴产业创增长点

发布日期

2020-09-29

 

改革开放四十年,广东三十五年执牛耳。下个四十年,广东如何保持全国经济第一地位不动摇?

9月28日,广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解读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下称《意见》)以及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形成“1+20”政策体系。这被视作“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指导广东发展的重要举措,信号意味浓厚。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跨上新台阶,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看来,在当前加工制造业影响力不断弱化、生产要素优势不再明显的背景下,广东提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恰当其时,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被誉为广东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只有将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增长,才能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或许能为其他地区带来借鉴意义。”林江说。

20个产业集群营收超16万亿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规上制造业增加值达3.06万亿元,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近5万家,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41个大类工业行业中广东拥有40个,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

然而,广东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广东省政府副省长王曦在发布会现场强调,广东依然面临产业整体水平不够高、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固等问题。

实际上,广东早在2018年9月就已组织相关单位,分批调研了全国先进省市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做法和省内产业集群现状,欲借他山之石推动广东转型升级。最终,广东选定了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王曦介绍称,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主要选择产值在5000亿元以上、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良好增长态势、对广东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旨在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广东这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王曦说。

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则突出“进”,通过选择产业辨识度高,切口小(产值在2000 亿元以内),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利于广东进一步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产业集群具体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实际上,这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就已高达1.5万亿元。

战略性产业的布局建设并非易事。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厉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战略性产业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本投入量大,风险不确定性大的特点。但正因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重点布局,需要有人埋头去做,战略一旦确立形成优势后,将是一个长期受益的过程。

5G产业为例,尽管华为和中兴等5G龙头企业取得了一定的领先地位,但依然在遭遇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仍制约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丽表示,未来不确定性会成为必然情况,唯有加大投入才能将优势进一步扩大。广东要成为探路者,而所有创新试错都是有成本的。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试错成本过高的问题,是接下来广东需要在培育新动能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因素。

五大方面促进价值链跃升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如何落地实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意见》为此专门提出,要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方面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为推动“1+20”政策文件落实落地,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岸明在发布会上提出“五个一”工作体系。他提出,每个集群要按照“一张龙头骨干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套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顶尖战略咨询支撑机构”,做到动态调整、及时更新。

拿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举例,广东该产业集群要实现到2025年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的目标,需要协调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举措。

陈岸明表示,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广东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针对当前微电子专业人才不足,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蔡木灵建议,应扩大高校微电子专业师资及招生规模,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还要鼓励各市在户籍、个税返还、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创新创业等方面对集成电路人才给予优先支持。

针对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难题,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国平建议,广东要加快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补齐高端创新资源短板。

“一方面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历史契机,进一步汇聚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和著名高校、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高层次创新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要加快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着力弥补广东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打造集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产业化及人才培养引进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龚国平说。

对于战略产业的建设,林江建议,未来要避免产业建设的无序发展或野蛮生长,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应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通过创建更加民主透明的机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尽量把控风险,通过开展合作,凝聚共识。

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涂高坤也建议,广东要强化集群发展的联动和协作,尤其是推动广东各地市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推动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的地市分工协同,合力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他透露,广东省工信厅正牵头编制《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届时将把“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全面吸纳进去,科学优化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及细分领域的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链协同,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匹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11个产业集群提出以深圳等地为核心

发布日期

2020-09-29

 

9月28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解读《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以下下简称《意见》)以及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记者发现,当日上午正式对外公布的广东“1+20”政策文件中有110多处特别提及深圳,内容涵盖近万字。

image.png 

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意见》有30多处提及深圳。而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有80多处提及深圳,有11个产业集群领域均提到“以深圳等地为核心,赋能产业集群建设”,涉及的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等。

深圳如何发挥其“核心”作用?各行动计划均有明确表述。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要求深圳重点建设深圳激光谷产业园等,构建全省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核心区和引领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国际开源服务中心、开源产业孵化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方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名城。

image.png 

记者发现,比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被提及的次数更多。在当下热门的区块链领域,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支持深圳依托数字货币研究院,布局以数字货币为主的金融科技产业,打造区块链特色的数字经济示范窗口;而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领域,明确提出深圳要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

记者还注意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了广州、深圳“双核心”引领的措施,要求强化广深两个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双核心引领、梯队式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规划提出,要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集聚地,支持深圳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