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7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3-01 08:49:06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南海区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携手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

广东:建设全国海洋经济核心区

广东投近20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积极探索珲春绿色海洋经济合作发展之路

海南获得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257亿元

广东投入19.55亿元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抢占全球海洋经济科创制高点

深圳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试点

深圳大鹏新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建设加速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

钢铁篇

河北实施三大工程助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

破解我国钢铁行业长痛之道

建龙集团力争后来居上,助力山西打造千亿级钢铁集群

中天钢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山西省要打造五个特殊钢产业集群

鞍山钢铁上半年获授权专利244

中天钢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数字化加速钢铁工业实现“柔性制造”

中翔钢铁集团:“互联网+”赋能钢铁企业转型发展

产业链集群化 河北钢铁业再整合

石化篇

加快发展宁波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

河北推进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

多项因素制约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

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按下“快进键”

奋力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不足问题怎么解?

西北化工销售内功外做稳中有为

化工上市企业上半年冰火两重天

石化行业迎来VOCs治理大考

打造国家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造纸篇

张雷会见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

“智造”制浆造纸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纸业巨头逆势增资孕育新商机

造纸业快速回升释暖意

其它

北部湾港吞吐量增幅全国领先

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 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

湛江5G+工业互联网”让“智慧工厂”形态初显

湛江6月进出口总值增长5.2%

数字经济育新机 广东迎来“数字蝶变”

湛江海关以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海 洋


发布版面

海洋

image.png 

主题

南海区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发布日期

2020-07-02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了解到,2019年,南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平稳,海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粤港澳区域海洋经济合作进程提速。据初步估算,2019年度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4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名义增长927%,占南海区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821%。

主要产业稳步增长

2019年,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8393亿元,较上年增长861%。其中,南海区优势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分别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95%、1005%、1166%、4991%。

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105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3%。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产总值为166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35%。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为1717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6%。

2019年,南海区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旅游业增加值为4189亿元,较2018上升了975%。

近年来,南海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迅速。2019年,南海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实现产业增加值8亿元,较上年增长3333%。

近年来,广东、广西、海南等大力支持海上风电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发展,相继制定了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2019年,南海区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产业增加值为23亿元,较2018年上升了798%。

区域合作明显加速

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来,粤港澳区域海洋经济合作进程明显加速。

去年7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分工落实省重点支持的六大海洋产业。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了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务实举措,为南海区海洋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相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此外,广西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发展向海经济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立足海洋资源优势、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陆海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等发展目标。据统计,2019年,广西科研院所获批或实施涉海国家级科技项目63个,获批或实施涉海省部级科技项目150个,获得涉海专利授权94项,北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903亿元。

20196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琼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琼、港、澳游艇自由行,把海南打造成“国际游艇旅游消费胜地”。截至去年底,海南探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港)成果显著,试点任务实施率达97%,全年发布6批建设项目共71项制度创新案例,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将围绕5个方面推动南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与海洋经济工作融合。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南海区海洋自然资源家底;将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监测工作与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有机结合;探索海洋经济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路径,推动南海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夯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基础信息,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会商制度;推动市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全面铺开,推进落实南海区重点涉海企业联系制度;扎实开展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国家区域战略、相关规划的实施情况评估;积极推动建立海洋产业协会商会,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与引导。进一步培育富有创新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参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制定和标准修订;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实体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南海区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利用好广东省海洋创新联盟平台,关注海洋经济和海洋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和热点问题;总结提炼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海洋经济研究合作。

五是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构建跨区域的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体系;引导涉海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流平台,推动海洋产业对外合作;依托海外港口支点建设,通过产业园区共建、友好城市协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携手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7-03

 

河北港口集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全面开展战略合作

河北日报讯(记者贡宪云)71日,河北港口集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正式签署《世界一流港口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推动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携手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河北港口集团所辖港口是世界领先的干散货大港、中国“北煤南运”主枢纽港,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环渤海世界级港口群的重要枢纽。山东省港口集团所辖港口地处“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核心枢纽。河北港口与山东港口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航线相通、业务相连,在发展战略上多点契合,拥有坚实的合作基础。

双方将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业务拓展、市场拓展、资本合作、人员交流等领域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畅通物流通道,提升作业效率,共享改革经验,促进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增强对京津冀地区、沿黄流域、环黄海渤海地区等腹地的服务、辐射、带动,强化港口的综合枢纽作用,全面提升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


发布版面

海洋·专题

image.png 

主题

广东:建设全国海洋经济核心区

发布日期

2020-07-07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做强产业集群等,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鸟瞰珠海市横琴新区。祝桂峰

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19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随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产业,培育壮大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

为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省形成了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海工装备方面,广东省大力打造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着力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设计研发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海洋生物方面,广东省科研团队攻克了砗磲人工繁育和苗种(幼贝)生产技术、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建成了“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有力促进了海洋生物医药制品、海洋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等产业发展。

在海上风电方面,广东省坚持海上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引导三峡集团、中广核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海上风电项目开发,逐步形成了海上风电“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规模化发展格局。按照规划,2020年底前,广东省将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以上,建成投产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广东省将建成投产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拉动投资上万亿元。

在天然气水合物方面,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天然气水合物成功后,自然资源部、广东省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广东省提出,到2023年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到2030年实现产业化发展,初步建成年生产能力约10亿立方米,带动钻采、生产、储运、支持服务等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在海洋公共服务方面,广东省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滨海城市,以及海陵岛群、川山群岛、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南澳岛、湛江湾六大岛群的滨海旅游业,以珠海横琴长隆海洋世界、阳江海陵岛“南海一号”等精品旅游线路为突破口,培育国际精品海岛休闲旅游品牌。

取得三项突破性进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在全国海洋经济版图上,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去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3项突破性进展。海洋生产总值第一。去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第一次突破2万亿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四分之一,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加之香港高端航运业、澳门滨海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第一次在深圳举办。去年海博会第一次从湛江转至深圳举办,在参展规模、数量、质量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成果展示逐步走向全球舞台。下一步,深圳市将聚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对外开放合作示范门户作用,推动海博会以展促商、以展促才(人才)、以展促标(标准),引进国际顶尖会展机构,力争把海博会打造成为“世界海洋第一展”。

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去年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落幕,完成了15.5万家涉海单位清查、2.2万家涉海单位产业调查、2500家涉海产业单位调查、1300家专题单位调查,标志着广东系统摸清了海洋企业“家底”。

为海洋经济发展赋能

当前,广东海洋经济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蓝色经济区发展迅速,一批涉海龙头企业和具有成长力的新型企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在广州市南沙新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现已形成了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船舶工业配套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覆盖制造、维修、租赁、集装箱、物流、内外贸航线等上下游产业链,具有产业链耦合关系的企业集群。随着15家知名航运物流企业总部落户,南沙国际海事服务产业聚集区正在加快形成,并带动了国际船舶登记、船舶检验、船舶管理、海员培训、外派服务等产业快速集聚。

深圳市前海地区拥有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一半的西部港区、南海油气开发总部集群、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及邮轮母港、游艇码头等高端滨海旅游资源,已形成了四大海洋主导产业集聚的格局。

珠海市横琴新区依托于港澳新兴产业的渗透和外溢,产业布局涵盖滨海休闲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海洋金融、海洋生物医药等多个板块。

目前,一个个全球性的涉海企业平台也在广东落地生根。201911月,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广东新型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在湛江启动,首批装置将生产工程塑料、热塑性聚氨酯。20204月,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惠州开工。如今,广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沿海石化产业带。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积极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产业化发展路径,加快放管服改革,实施海洋环境监测、海岸带治理、海洋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系列工程,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海洋治理。


发布版面

广东

image.png 

主题

广东投近20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发布日期

2020-07-07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厅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力度,20182020年,省财政安排19.55亿元支持我省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为我省全面建成海洋强省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一方面,强化精准施策,支持海岸线生态修复。全力支持强化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保障,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打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聚焦海洋管理重点难点,20192021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支持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严格控制围海填海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存量稳和修复增。二是支持落实中央推进“南红北柳”项目要求,加强岸线分类保护,大力支持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三是强化重点岸线海洋环境监测,20192021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推动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检测网络能力建设,支持实施海水质量、陆源入海排污口、生态红线区重要入海河口断面监测,进一步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以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我省海岸线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强化指导督促,支持“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积极配合争取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58368万元,支持汕头市、汕尾市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及时传达国家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工作的部署要求,督促指导汕头市、汕尾市做好蓝色海湾建设管理工作,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与此同时,强化重点保障,支持美丽海湾建设。强化《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重点项目实施保障,2019年—2021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5亿元,支持广州、汕头、江门等沿海地市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洋综合示范区建设。支持我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美丽海湾建设,通过汕头市青澳湾、惠州市考洲洋、茂名市水东湾的美丽海湾建设,为国家实施“蓝色海湾”工程提供了有益探索。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积极探索珲春绿色海洋经济合作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20-07-09

 

无数历史和实践经验证明,向海而兴。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转换、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国“‘一带一路’北向新通道”和东北振兴的长期战略要求,也更为吉林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

海洋经济可成为吉林省经济新的增长极,为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契机。从产业布局来看,可以突破吉林省原有经济结构,引入海洋经济元素后在新经济模式下与俄罗斯和朝鲜共同探索新的产业发展道路。海洋经济合作可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港口合作能够实现内陆特色产品向外运输,特色跨境民俗旅游更可发展为吸睛的经济亮点。从产业优势上看,与省内传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优势明显。传统海洋产业为吉林省现有产业布局注入新活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而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更可以在转型发展方面凸显作用。一方面,发展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有利于吉林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顺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海洋新兴产业多数能耗低、效益高、节能环保,更有助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的产业布局能够带动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更多优质智力资源,转变目前单独区域经济领先的发展格局,实现吉林省经济发展动力由单一向多元的转换。

 “合作共赢”是吉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由之路。图们江区域(珲春)位于东北亚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对北开放窗口,特殊的“接三国通五国”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其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俄朝合作建设港口,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及相关产业经济,符合多边共同利益。其一,符合中俄朝三国现有资源深度挖潜、深度利用的共同诉求。将俄罗斯远东开发、朝鲜探索对外开放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综合考虑,用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促进三方联动。其二,中俄朝三方经济在资金、技术、产品、基础设施等方面各有优势,合作发展能够取长补短,迅速补齐各自短板,实现经济上的帕累托最优,形成三方共赢的新格局。中国在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势明显,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自然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港口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在地理区位方面特点突出,三方合作能完美实现优势的互补对接。另外,三国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氛围和原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联合打造特色的异域风情民族旅游项目。因此,吉林省海洋经济“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前景广阔。

绿色发展是三方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基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更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单纯追求速度的破坏型、不可再生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迟早会被摒弃,绿色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珲春海洋经济在发展之初就应该与俄朝达成统一的三方共识,形成以绿色海洋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长效合作机制。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符合中俄朝三国共同的利益诉求,只有绿色经济合作才能在未来合作中不会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这是三国能够开展长期合作的共同基础和未来愿景。短期而言,中日韩区域早已具备绿色经济的物质基础,图们江区域(长吉图)可谓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一片净土,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更远离现代工业喧嚣,实现绿色经济合作可谓顺势而为的利国利民之举。长期而言,中俄朝三国绿色海洋经济合作应该立足长远,要注意科技引领,以传统海洋经济为前期发展基础,统筹兼顾布局新兴海洋产业。以新兴海洋产业为合作目标,合力打造包含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业的传统海洋产业和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绿色健康海洋服务业,也同样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高端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多维立体海洋经济格局。我们应该在合作过程中以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导,加大科技攻关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加快科技研发速度,占据科技研发的制高点,增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尤其要牢牢掌握新兴海洋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将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积极在三方合作中共商、共建、共享,以保证海洋经济合作能长期有效开展。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海南获得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257亿元

发布日期

2020-07-09

 

77日,海南日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财政部日前下达我省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3.257亿元,助力我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其中“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资金2.035亿元、海岸带保护修复资金1.222亿元。按照财政部要求,该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海岸带保护修复。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综合考虑沿海市县的任务量和结合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情况等情况,尽快通过竞争性方式择优确定实施项目分配项目资金,指导市县抓好任务落实和项目实施,有效推进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版面

攻坚

image.png 

主题

广东投入19.55亿元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日期

2020-07-21

 

支持海岸线生态修复、“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和美丽海湾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厅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力度,2018-2020年,安排19.55亿元支持广东省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精准施策,支持海岸线生态修复。加强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保障,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环境,打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聚焦海洋管理重点难点。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严格控制围填海活动。二是支持落实中央推进“南红北柳”项目要求,大力支持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三是强化重点岸线海洋环境监测。推动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支持实施海水质量、陆源入海排污口、生态红线区重要入海河口断面监测。

强化指导督促,支持“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积极配合争取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58368万元,支持汕头市、汕尾市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及时传达国家相关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的部署要求,督促指导做好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强化重点保障,支持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2019-2035年)》重点项目实施保障。2019-2021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5亿元,支持广州、汕头、江门等沿海地市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洋综合示范区建设。支持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启动美丽海湾建设,通过汕头市青澳湾、惠州市考洲洋、茂名市水东湾的美丽海湾建设,为国家实施“蓝色海湾”工程提供了有益探索。

此外,广东省积极落实美丽海湾建设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支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美丽海外建设资金绩效管理,通过开展重点湾区整治,初步构建起人海和谐的海湾发展新格局。


发布版面

评论

image.png 

主题

抢占全球海洋经济科创制高点

发布日期

2020-07-21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尽快占领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制高点,从而使其真正成为带动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全面“走出去”发展的动力引擎。

中国要“从浅海迈向深海、从近海迈向远海”,亟须一种精神来支撑,这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匠心精神。上海唯有“匠心精神”,才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和能力赶超上,不遗余力、精益求精地培育和实施上海科创助推中国从浅海迈向深海、从近海迈向远海的“海洋强国”国家战略。

上海要在“十四五”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期间,通过大力整合和提升“产学研”三大要素资源,拓展和发展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变目前本市只有航运业和造船业等较为单一海洋科技产业仍保持强势的局面。

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药业、海洋能源、海洋旅游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还处于相对劣势,高端和新型海洋产业还有待培育发展。从国家层面而言,可能“入海”比“上天”能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所以上海要在海底探测、海洋科技、海洋矿藏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大型工程研发,包括海底隧道工程、海洋军事装备工程、海洋超大型浮体工程、海底核电站工程、海底采矿工程、海上风电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方面,率先拥有自主发展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且努力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从目前上海只有6340平方公里的空间,拓展至我国所拥有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蓝色国土”和更辽阔的“蓝色公土”区域,从而真正实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们所渴望中国人再次创造“入海取宝”的奇迹和梦想。

当前,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中国要保卫辽阔的海疆国土,亟须拥有国际顶尖技术装备的大型舰船,这些都是国家“从浅海迈向深海,从近海迈向远海”之重器。我们国家还需要拥有超大型浮体,它对于我国在东海和南海,及至公海作业、科研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海上机场、海上工厂、海上核电站、海上军事基地、海上科考居住区,甚至超大型海洋城市。此外,人类已开始建造深海工作站,设有专门的动力系统,以及载人居住舱,它可借助于对接系统实现与深海运载器对接,可进行长时间、大范围、多区域的海底观测,并可以对我国东海、南海区域,以及大洋地质、物理、化学、生物、水声,以及大洋海底地形、重力、磁力、地质构造等多学科进行勘探和研究。这些都将是世界“海上强国”的科技创新尖端研究领域,成为当前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尖端科技项目。

我们一定要努力培育上海科创的匠心精神、集聚上海科创的智慧力量、打造上海科创的攻关平台,从而进一步实施好上海科技创新的“海洋强国”重大国家战略。

(作者系民建上海市综合工委副主委、民建市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民建上海市委理论研究委员会执行主任)

 

 

发布版面

攻坚

image.png 

主题

深圳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试点

发布日期

2020-07-23

 

近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圳试点工作组已完成对广东省深圳市海岸带的普查和详查工作,在调研和成果编制过程中,注重对已有工作成果的吸收和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

多部门、多技术单位协作,工作有衔接、有延续

在部门协作方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与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共发函至21个相关单位,收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料,调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程进度,征求意见。举行8次座谈会,涉及22个部门,与有关部门“面对面”查证资料、查找问题、研讨文本。部分专题调研在初期遇到很大困难,正是得益于部门协作才能顺利推进。

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专题负责人杨天件对深圳市部门间协作的感受颇深,他说:“深圳市涉海风险源具有类型多及分布散等特征,且缺乏对专项涉海风险源的全面梳理,工作组在短时间内难以摸清现状、抓准问题,调研工作曾一度停滞不前。在市生态环境局的协调组织下,我们多次通过书面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逐步摸清了深圳市涉海风险源的详细信息,系统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再与有关主管部门对接核实,从而全面梳理出深圳市海洋环境风险问题清单及建议措施,工作得以持续推进。”

在技术单位协作方面,深圳市组建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牵头,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多家地方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队+地方队”工作组,集中多家技术单位力量开展工作。

 “我们要求工作组部分成员驻点办公,大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充分对接深圳市已有规划和重大项目,力求规划编制工作‘站位高’而又‘接地气’、‘求创新突破’同时‘重历史延续’。”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李燕说。

 “案头工作+下沉调研”循环推进,精益求精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时针即将指向22点,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一间会议室里,工作组的成员们还没有吃晚饭,仍在激烈地讨论调研报告应该如何修改。此次讨论的调研报告已经是第三稿。此前,规划编制组开展了

两次现场调研,期间穿插多次书面调研、部门座谈等不同形式的调研。

 “我们现在的工作流程就是‘案头工作+下沉调研’不断循环的模式,分析资料编写报告,集中讨论识别问题,开展针对性、多方位的调研,再分析资料修改报告……如此循环推进工作,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精准地剖析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试点工作组技术负责人杨静说。

经过此次讨论,工作组意识到岸线全覆盖的现场调研非常必要,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进行第三轮集中现场调研,并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函,进一步获取缺漏资料。

全方位调动“海陆空”力量,摸清每一寸岸线、每一方海域

 “我们做海洋规划,不能光在岸上走。”试点工作组刘华雪说。调研组一行人来到深圳市位于大亚湾的东山码头踏勘时,成员刘帅帅先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了解现场基本情况。之后为了更细致地摸清具体情况,调研组联系了一艘快艇,前往海上查看海漂垃圾及海水养殖清退情况。通过近距离观察,发现这里的海漂垃圾主要是过去海水养殖遗留下的废弃泡沫浮球。

快艇越驶越远,调研组看到海面上漂浮着破碎的竹筏,那是一年多以前台风“山竹”毁坏的渔排。

当天下午,调研组乘车前往西涌沙滩,考察西涌海滩改造、公众亲海空间现状和海洋垃圾治理情况等。通过现场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有不少游客乘快艇前往距离西涌沙滩1公里的无人岛游玩。为了解这一岛屿生态环境现状,调研组立即联系快艇前往查勘。

 “现场调研可以发现许多在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中获取不到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勤开口,多与人交流,全面获取信息。”调研组成员钟超说。“尤其在公众临海亲海方面,要想充分了解公众感受,就要和公众多交流。”调研组成员文芳补充道。在现场调研过程中,每到一处亲海空间,她和同事苏思琪都会找游客以及工作人员“搭讪”,围绕早已烂熟于心的调研问卷进行访谈,偶尔碰壁也毫不气馁,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

 “我们现场调研遵循岸线全覆盖的原则,‘以点带线,点线结合’设计调研路线,充分利用滨海公路、沿海步道、无人机、快艇等交通条件和设施,结合卫星影像,摸清每一寸海岸线情况。”试点工作组杨昆说,“广泛深入与群众交流也是我们全面了解现状的重要方法。”

试点工作组以45个现场调研点位串联起超过1500公里的调研行程,扎实的现场调研工作为掌握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形势、精准剖析存在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版面

专题

image.png 

主题

深圳大鹏新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建设加速

发布日期

2020-07-27

 

image.png 

南澳墟镇效果图。

image.png 

三溪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效果图。

image.png 

大湾区国际渔业(金枪鱼)交易体验中心效果图。

惊涛拍岸,大鹏展翼。

 “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给正在后发赶超的大鹏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契机。深圳国际生物谷、国际食品谷、“深圳新十大文化地标”深圳海洋博物馆、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均选址大鹏新区,这让大鹏新区的战略定位愈发凸显,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目标正在不断提速。

2020年是深圳市“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收官之年,也是大鹏新区近年来拓展国土空间“出成绩”“见真章”的关键之年。近日,大鹏新区召开了2020年十大专项行动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发起了“十大专项行动”总攻战。

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在会上指出,要将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作为新区近期中心工作来抓,新区上下要勠力同心,通过强化政府主导、主管部门牵头、办事处与社区强力推进、各部门形成合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质提速,释放更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举全区之力促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

据了解,大鹏新区已于今年4月启动24个土地整备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包括全力推进十大专项工作任务。十大专项行动分别是:违法建筑疏导专项行动、违法建筑空间管控专项行动、已批未建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民生设施用地整备专项行动、产业空间整备专项行动、政府储备土地清理专项行动、建设用地清退专项行动、城市更新专项行动、地籍调查和土地总登记专项行动、临时用地清理专项行动。

其中,“十大专项行动”目的就是为了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来保障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根据行动方案,大鹏新区需完成盘活未完善征转手续未建设空地153公顷、入库46公顷;民生设施用地整备15公顷;产业空间整备签订协议180公顷、入库90公顷;清退建设用地16公顷;城市更新拆除重建供应土地4公顷、旧工业区综合整治8.8万平方米。另外,需拆除消化违法建筑36.95万平方米,清理临时用地17.76公顷,牵头清理政府储备用地37.67公顷;此外,需处置已批未建土地46.94公顷,地籍调查和土地总登记81.47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在4月启动土地整备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大鹏新区进一步扩大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重点项目集中攻坚行动格局,通过此次会议将重点项目由24项调整为62项,其中包括城市更新重点项目28项、土地整备重点项目24项,安置房建设和原村民统建重点项目10项,举全区之力促进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前半年完成市下达新区年度任务

据了解,上半年,大鹏新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大鹏新区“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稳步向前。截至7月21日,大鹏新区拆除消化违法建筑总面积为42.9万平方米,完成深圳市下达新区任务目标36.95万平方米的116.1%,完成新区主动上浮50%任务目标55.4万平方米的77.4%,提前半年完成市下达新区的年度任务。特别是对葵涌街道辖区内180栋总建筑面积逾4.3万平方米的历史违法建筑启动拆除,是新区城中村历史违建体量最大的一次拆除行动,作为大鹏新区门户的溪涌社区将从此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真正实现华丽变身。

据了解,大鹏新区积极创新探索,在财力紧张情况下,加大对集体经济扶持力度,对集体产业用房处理确认为非商品性质房地产的,给予股份合作公司实际支出金额(含房屋安全鉴定费用、消防验收费用、罚款、地价四项费用)20%奖励。坚持“清疏结合”,有望在深圳全市率先启动“一户一栋”历史违建消化确认工作。

2020年5月29日,大鹏新区在葵涌办事处溪涌社区举行“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拆除消化违法建筑集中统一行动。共拆除180栋历史违建,释放出的4.3万平方米的国土空间将分别用于两个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和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溪涌车辆段建设。这是新区土地整备重点项目集中攻坚的一次行动,也是新区城中村历史违建体量最大的一次拆除行动。作为新区门户的溪涌社区将从此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真正实现华丽变身。

拆除消化违法建筑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全市“十项专项行动”开展4年多来,新区每年都大幅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拆除消化违建任务。特别是新区规划土地监察部门、各办事处攻坚克难,打赢一场又一场拆违攻坚战。

2018年11月—2019年4月,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共拆除西涌5公里长海岸线350米范围的建筑955栋,建筑43476平方米,完成了全市体量最大沙滩清理项目的拆除任务,整备土地155万平方米。同时成功拆除赖氏洲岛违法建筑,成为全省首个拆除岛屿违建的案例。

2018年-2019年,新区围绕河道整治和景观提升,共完成22.618万平方米土地的征收,拆除建筑8.45万平方米。

2017年1月1日,拆除位于溪涌长达24年之久的深圳“最久烂尾别墅楼群”,先后共拆除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2017年3月13日,经过5个多月的奋战,完成水头片区的“深圳最大违建烂尾楼群”的拆除任务,释放土地5.3万平方米。

2018年-2019年,先后拆除了大鹏第一工业区、大鹏第二工业区、王母第一工业区、鹏程第二工业区。这些土地已列入新区2020年重大项目,其中鹏城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将建设生命健康和海洋产业园,大鹏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将建设大鹏科技研发总部综合体,王母第一工业区,将建设创新型产业厂房和公共配套设施。

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

正快马加鞭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40年飞速发展,土地空间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首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为城市更新立法,同时也为破解个别旧改项目业主“漫天要价”或不签约导致项目“难产”的问题。早在2009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城市更新”概念,明确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原则,为土地二次利用提供了保障与依据。

大鹏新区要发展,就要“从存量中找增量”。会议指出,城市更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扩大有效投资、扩大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城市更新能提供高质量产业空间,同时弥补新区公共空间、基础配套设备与大型商业项目不足的短板。会议强调,要让城市更新工作提速、提效、提质,抓准问题,尽快革除工作的障碍和弊端,要解决推进机制不畅、部门协调机制不顺、统筹不到位等问题。

据了解,大鹏新区通过这几个月的集中攻坚行动,更新整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初步建立了征拆政策体系,各攻坚征拆项目进展可喜。

2月份至今,大鹏新区完成捷德纺织厂、三溪南片区、美的工业片区3个更新单元列入计划,大鹏中山里片区更新单元也即将列入计划,4个项目拆除范围用地面积约25公顷。5月份,出台了《大鹏新区房屋征拆项目政策汇编》和《大鹏新区房屋征拆项目补偿与案例汇编》等指导性文件,构建了系统完备、流程顺畅、运行高效、科学规范、执行有力的征拆规范体系。在6月,南澳大酒店城市更新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吹响了新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号角。近日,大鹏新区正在编制《关于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新区城市更新工作提速增效的工作方案》,就全面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出谋划策。目前,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项目南澳段已完成52栋测绘、48栋签约,完成率分别为83.87%和77%,南隆段与杨梅坑段征拆权利人全部签订腾空协议,东山段永久建筑权利人全部签订腾空协议,为下一步施工作业面移交打下坚实基础,东部海堤重建驶入快车道。

关于城市更新,会议提到,大鹏新区将通过全覆盖开展11个片区统筹研究,推动更新改造从小地块、单一功能向大片区、多功能转变,重点提升大鹏新区重点片区、门户位置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规划先行驱动片区后发优势。还将通过全链条推动28个已列计划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推动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力争未来3年完成城市更新供应用地40公顷,快速提升新区面貌和品质。

在土地整备方面,今年大鹏新区的任务是要全力推进24个土地整备项目,完成不少于523公顷土地清理、不少于3.8万平方米房屋征拆。会议提到,大鹏新区将通过新大土地整备、南澳墟镇试点、大鹏所城活化等项目,拓展高端旅游业发展空间,擦亮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名片。同时,通过海洋大学、海洋博物馆等项目,促进新区产业升级腾飞,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另外,还将通过地铁8号线、南澳旅游码头、城际轨道大鹏支线等项目,助力新区突破交通桎梏,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

南澳墟镇、大鹏所城和葵涌三溪将打造成城市更新典范

据了解,大鹏新区将重点推进南澳墟镇、大鹏所城和葵涌中心区三溪片区更新项目,将其打造成城市更新的典范项目。不久的将来,市民将会看到,南澳墟镇变身成为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小镇,大鹏所城将实现明清海防文化传承、山海空间特色塑造和环境品质综合提升,三溪片区将成为符合新区形象定位、配套服务落位的重点城市更新单元。

据介绍,南澳墟镇发源于明洪武年间“海上互市”,拥有绮丽的滨海风光、山海交融的空间特色和独特的本土渔村文化,是深圳最具全域滨海风貌的特色小镇。2016年初,深圳市规土委牵头编制了《南澳墟镇改造规划研究》,明确了“南海明珠”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以综合整治为主的更新路径。2019年墟镇项目被列为市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综合整治试点之一。该片区将先行探索传统与现代交汇、文化与生态共进、山城河海交融,树立滨海特色塑造和民俗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的典范。这里是深圳历史发展的缩影,未来将被打造成体验深圳城市文化的坐标。

大鹏所城试点项目位于大鹏街道鹏城社区,距今已有610年历史,背山面水,兼具山海资源,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鸦片战争肇始地,代表了我国明清防卫城池的工艺成就与科技文明,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片区作为试点重点在于先行探索保护大鹏所城“山—城—海”的历史格局,进行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树立大鹏半岛全域旅游和社区融合典范。今后将依据大鹏所城保护发展规划,保护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大鹏所城的整体建筑风貌,推进所城片区活化提升,打造深圳文化名片。

葵涌中心区三溪片区重点更新单元处于前期规划研究阶段,其目标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商业娱乐服务中心、品质生活服务中心,以及基础配套服务中心。

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对大鹏新区十大专项行动,特别是城市更新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在房屋征拆、集体资产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要紧盯目标任务,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进度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三要严守工作底线,充分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用心用情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同时,坚决守住廉洁底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推进、在监督中进行,打造经得起检验的廉洁工程。

四要打造过硬队伍,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那些有思路、有干劲、有担当、有业绩的干部脱颖而出、得到重用。


发布版面

生态文明

image.png 

主题

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

发布日期

2020-07-29

 

核心阅读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制约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支撑与保障,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二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支撑与保障,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亦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二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全球海洋治理是处于时刻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积极的、正面的发展,也可能会伴有消极的、波动性的挫折。因而,对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态势进行持续的追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构成

国家海洋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家海洋治理体系连结了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与微观层面的海洋治理,它既是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领域的治理体系交互作用,同时也包含着海洋管理体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海上执法等多个子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家海洋治理体系中的“体系”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构成元素上,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治理手段等多种元素构成的集合体,是实现有效管理海洋事务、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等目标,综合运用法律、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来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上执法、海洋维权等各类涉海事务的动态过程。

另一方面,在涵盖要素上,国家海洋治理体系至少包含四类基本要素:一是海洋法律法规,如《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二是海洋治理制度,如正在推行的湾长制、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督察制度等;三是海洋管理机构,既承担海洋管理职能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海警部队等;四是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如海警部队内部的领导指挥体制、中央与地方海洋管理机构的关系、海上执法队伍与海洋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等。

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主观与客观、对内与对外、发展与保护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首先,顶层设计的高位推动与明确指引是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最为有力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有助于海洋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而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目标。

其次,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受到一系列现实因素的推动。比如,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涵盖海洋法律、制度、体制等多类要素,这些要素在近年来均得到长足的提升。又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解决了以往多头管理、陆海分割等弊端,强化了治理效能;国家陆续制定或修订《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等,优化了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正在不断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筑牢根基。

再次,构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具有坚实的海洋实力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8.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治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等等。持续增强的海洋硬实力与海洋软实力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从国际角度看,当今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海洋治理正步入深度改革期与复杂博弈期,全球海洋形势的变幻使我国在岛礁主权谈判、海洋维权、区域海洋合作等领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对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构建增添了外部的不确定性。从国内角度看,当前最大的难题是我国海洋治理体系的水平与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仍显薄弱,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整体较低;部分地方政府的海洋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多龙治海”的现象仍然存在;海上维权执法的形势依旧严峻,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等。

完善和推进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路径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实现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加快完善和推进国家海洋治理体系。

第一,以大力发展海洋实力为根本,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支持,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两大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一方面,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着重发展海洋科技中的“卡脖子”技术,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第二,以海洋治理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为重心。应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后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权责关系状况,调整或重构海洋督察制度、湾长制等既有治理制度,并不断创新新的制度模式,完善海洋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应尽快启动海洋基本法、海警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订工作,以达到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系统优化。

第三,以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一是重点理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海警部队等机构存在的职能冲突现象,明晰界定各涉海部门间的职责边界;二是鼓励沿海地区因地制宜设置海洋管理机构,建立跨部门的海洋事务议事协调机构或机制;三是将改革的重心向基层倾斜,充实基层地区的物资装备水平和一线执法队伍,增强“末梢环节”的海洋管理与执法能力。

第四,以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为支撑。要抓住全球海洋治理变革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此外,要倡导与国际社会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变革来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注入增量,扩展中国海洋治理体系的覆盖领域和作用范围。



                       钢 铁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河北实施三大工程助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日期

2020-07-02

  

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省发改委近日印发《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行动计划是对《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贯彻落实,旨在助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钢铁强省步伐。

目标:到2022年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

河北省钢铁行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是较具国际竞争力的重点行业。加快推动以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控制智能化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是打造全省钢铁行业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行动计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2年,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资源得到广泛采集、数据应用得以示范推广、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大数据、数字化车间、全流程智能制造、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钢铁数字化发展新格局,主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00吨/人年以上,首钢迁钢、河钢石钢等重点企业建成全国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引领企业。

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加快企业生产工序数字化改造,主体装备同步配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系统,行业前10家企业全部建立数据中心。数字化集成性应用在特定场景得以实现。

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行业两化融合深入推进,MES、ERP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两化融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投入使用,数字化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以上。

数字化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高速宽带、无缝连接、智能适配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钢铁企业全覆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数据交易、结算、交付、安全保障等政策制度环境得到优化。

路径:三大工程助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提出,从产品、企业、行业三个维度,融合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夯实产业数字化基础,构建多元归集、系统整合、深度开发的产业数字化链条;加快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并行推进智能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支撑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生态体系。

实施现代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工程。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建立完善钢铁行业数据资源标准规范,努力构建纵向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横向联结不同市场主体的数据资源“河北标准”。推动开展数据全面汇集分析挖掘,推动大数据以及AI技术创新应用。开展场景集成应用示范,开展数据收集、加工、开发等集成性应用试点示范,探索数字化改造在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企业效益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数字化研发体系,依托河钢唐钢、河钢邯钢、河钢承钢、新兴铸管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河钢技术研究总院,建立基于数字化集成的研发体系或平台,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实施生产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推进“机器人+”“5G+”“AI+”行动,支持企业建立贯穿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全流程数字化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形成多维度、多环境数据源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体。到2022年,培育15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打造3家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实施数字化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工业PON和5G新型网络技术,打造钢铁企业泛在一体化工业数字化网络;加快5G网络在重点钢铁企业的部署和商用推广;推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高速率、低功耗、高可靠升级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开展示范试点以及规模推广。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破解我国钢铁行业长痛之道

发布日期

2020-07-10

 

为什么说铁矿石资源保障,是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之“痛”?

 “由于铁矿石供应高度集中,而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原料定价话语权缺失,使得铁矿石供应谈判处处受制于人,造成铁矿石价格波动剧烈。2019年,我国进口铁矿平均价格同比增加33.6%。”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日前推出的《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企业对策专题研究》视频讲座中,该院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松波一语道破。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资源保障问题,张松波认为,必须将建设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提升至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及实现“六稳六保”、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高度去重视。

行业“痛”在何处?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行业的急剧增长,伴随着铁矿石需求的剧增,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并剧烈波动,成为钢铁行业长期的“痛”。

据统计,我国铁矿石外汇消耗仅次于集成电路和原油,位居第三。自2000年以来,我国共进口铁矿石116.7亿吨,花费外汇额10628亿美元。其中,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年度花费外汇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5年到2019年,连续4年进口量超过10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高昂的成本之下,利润表现则相形见绌。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9年,我国黑色金属压延业利润总额18105亿元,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6732.8亿元,而四大矿(铁矿石业务)EBITDA合计17350.5亿元,是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的2.6倍;四大矿净利润9190亿元,是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总额的1.4倍;2012年到2019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利润率最高为2018年的6.9%,BHP铁矿石业务利润率最低为2016年的35.5%。

资源保障形势如何?

目前,钢铁行业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是综合我国钢铁行业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得出的判断。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耗竭性,导致资源需要全球化供应才能满足需求。根据《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铁矿石2018年储量为1700亿吨,可开采25年,基本满足需求。但铁矿石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虽然澳、俄、巴等12国铁矿石储量占比89.2%,但优质铁矿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三国合计总量占全球比重达47.7%。除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外,铁矿石优质资源在逐步减少。目前,全球铁矿石供应品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每年均有大型矿山进入中后期或枯竭期。近期新建矿山也多以接替性项目为主,如BHP新建South Flank项目替代Yandi矿,FMG新建Eliwana项目替代Firetail矿,力拓新建Koodaideri铁矿项目,以及VALE新建S11D项目。

其次,关键(战略)矿产布局和“逆全球化”倾向给资源全球化配置带来一定阻碍。2016年11月,中国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24种矿产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2018年2月,美国发布35种关键矿产目录清单;2018年3月,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发布日本31种关键矿产;2019年澳大利亚发布《澳大利亚关键矿产战略》报告,确定24种关键矿产……从各国发布的关键矿产目录中可以看到,关键矿种和来源重合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全球知名的矿产产地,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巴西等。为打破中国在一系列现代生活领域关键矿产供应的主导地位,美国去年组建了矿业联盟,吸纳了十个矿业国家入盟。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倾向蔓延,美国先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美俄之间的《中导条约》等,并暂停资助WTO;英国“脱欧”以及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关税增加,这些对我国资源的全球布局必然带来消极影响。

另外,近年来主要矿业国家矿业政策调整频繁也对矿产资源全球化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限制原矿出口,对矿石出口加征关税,或修改矿业法,提高资源税征收比例等。

从内部环境来看,首先是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2019年,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36.82%;22家千万吨级以上钢铁集团集中度仅52.38%。而美国、欧盟、日本前4位钢铁集团集中度分别为65%、73%和75%。韩国前两位钢铁集团集中度更是高达85%。

其次是国内矿供应“难挑重担”。自2015年以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80%以上高位水平,主要是国产矿供应增幅低于需求增幅,无法满足需求快速的增加,另外国产矿生产成本高,竞争力较差,外加黑色金属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以来持续负增长或小幅增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最后,废钢无法解“燃眉之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紧张形势。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废钢比为21.6%,与国际平均水平(36%)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和欧盟28国(56%)、美国(70%)、日本(35%)、韩国(41%)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随着钢铁积蓄量的增长,废钢产出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但与当前的铁矿石用量相比,仍然无法起到显着的替代作用。

如何建设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

未来5~10年,钢铁行业将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也必然对原料供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也蕴藏着机遇。

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资源保障体系由原燃料、废钢供应及配套贸易体系、运输体系和交易体系共同组成,目标应该是建立长期、高效、稳定、多元的系统体系。只有从国内矿、进口矿、贸易体系和权益矿等方面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建设高质量钢铁行业资源保障体系的目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研究认为,国内矿建设约有10年~15年的机遇期和窗口期,要遵循“稳产量、调结构、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从生产和运营两方面着手推进。生产方面,要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和基地化;运营方面,要朝着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迈进。

进口矿保障建设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矿业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与各国矿业市场、政策、标准等领域的对接,以及矿产贸易谈判和规则修订;进一步发展矿产品进口贸易,积极与除主流供应地区以外的矿产资源国家合作,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和渠道的多元化,最大可能地分散风险;提高采购集中度,建立采购区域联盟或生态圈,并适时考虑建立铬矿等战略资源的储备体系。

贸易体系方面,首先是要优化定价机制。目前,以普氏指数为代表的铁矿石指数在反映铁矿石价格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上受到市场广泛质疑,铁矿石金融化、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价格容易受铁矿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过度投机影响而剧烈波动,并且中国缺失定价话语权,经过上下游传导,影响钢铁行业稳定,增加行业成本。下一步,要加快我国铁矿石价格体系建设,完善铁矿石期货市场,探讨期货等多元化的定价机制和模式,在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没有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可组织进口采购联盟,增强在市场采购中的话语权,与卖方共同研究完善铁矿石定价机制。

其次是完善交易体系。当前的铁矿石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高度一致,国际矿业勘查、开发、运输、贸易以及铁矿石指数、期货、现货、衍生品等市场体系均与金融体系高度融合。下一步,我们要完善现有交易平台,积极研究金融产品的作用和影响;构建铁矿石金融战略体系,进一步完善铁矿石金融产品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抑制过度投机炒作,保障铁矿石价格体系合理运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铁矿石进口贸易,强化与国际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商和出口国建立稳定的铁矿石国际贸易对话机制。

第三,要保障运输通道。中国80%以上的进口铁矿石来源于澳大利亚和巴西,为加强进口铁矿海运环节风险防范,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机制,保障进口资源运输安全。

权益矿建设方面,我国矿企可从长期战略、低成本战略、多元化战略和整体战略等多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海外投资模式,并警惕资源、政治、劳工、环境等多重风险。


发布版面

品牌

image.png 

主题

建龙集团力争后来居上,助力山西打造千亿级钢铁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7-14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山西省打造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6月22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分别与深圳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北京建龙重工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举行工作会谈,就深化合作深入交流,并共同出席山西省“正威新材料产业园”“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据悉,该项目将以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体,计划投资134.6亿元,在运城市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具体看,这一产业集群分别涉及精品冷轧板材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集群、钢管及钢制品产业集群等。该项目还计划建设国家级中西部精品钢产业基地,以推动运城市乃至整个山西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全部建成后,园区内销售收入将突破1200亿元。

张志祥表示,为了更好地建设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需要进一步加大山西省内钢铁产业的整合力度,以更利于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粗钢产能约7560万吨,位居全国第五位;山西钢铁企业纳入工信部最新规范企业名录只有19户,仅太钢集团产能超过1000万吨,大部分山西钢企产能在500万吨以下。其中,民营钢企粗钢产能占比69.45%,占据山西钢铁工业的主导地位。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山西钢铁工业发展有优势,需求有增长空间,本地、电力资源丰富;劣势主要为整体装备水平较低,产能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环保压力大,品种结构不合理等。张志祥表示,希望在运城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与政府联动,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名企名镇。

建龙集团成立于1998年,有钢铁民企“并购王”之称,曾在3年内先后并购了5家钢铁企业。目前,建龙集团已具备4430万吨矿石的开采和选矿能力、4000万吨粗钢冶炼和轧材能力、200万载重吨造船能力、1500万千瓦防爆电机和风力电机制造能力,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八位、中国钢铁行业第五位、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第二位。

事实上,仅仅几年前,山西建龙前身海鑫钢铁曾因经营不善致使债务危机爆发进而被迫停产。之后,建龙集团对海鑫钢铁等“海鑫系”公司进行重整,并组建山西建龙,后者于2016年4月恢复生产。重整后的山西建龙2018年营收即突破300亿元大关,继2013年后再度夺下山西民企百强榜首“宝座”,重复海鑫钢铁当年“荣光”的同时,也成为山西省“引援”参与全省经济转型的成功样本。如今,建龙集团又“再进一步”,与运城市政府携手打造的“千亿级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正式敲定,集团“山西版图”得以扩张的同时,山西民营钢铁龙头企业的优势亦将明显巩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天钢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发布日期

2020-07-15

 

7月10日,中天钢铁集团两代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代表大会)暨半年度总结会召开,据悉,中天钢铁员工年均收入从2015年的6万元提高至现在的10万元,涨幅超60%;全力克服疫情影响,上半年产量、质量、降本等指标逆势飘红;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步入现场实施阶段,即将全面开工建设……

 “新时代中天人将接续奋斗二次创业伟大梦想,为打造长青企业、百年基业砥砺前行。”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对新时代中天人寄予厚望。

历久弥新的昨天:

十九年跨越式发展承载中天之魂

日前,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0》,并公布全球前50大钢企榜单,中天钢铁以2019年粗钢产量1193万吨位列榜单第36位,连续8年入选该榜单,且创历史最高排名。

历经十九年跨越发展,成立于2001年9月的中天钢铁,已成为年产钢1200万吨、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业务涵盖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教育、体育等多元板块的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工信部公示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之一。已连续十五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现位居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48位,制造业500强第57位,江苏省百强民营企业第7位,荣获“全国十大卓越品牌钢铁企业”“行业品质卓越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董才平的带领下,中天钢铁顺应发展大势,抢抓时代机遇,从一家年产不足10万吨、濒临破产的小钢厂,成长为全国有名气、江苏有地位、常州顶梁柱的“千亿明星企业”,如今正式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阔步迈进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正如董才平所说,中天钢铁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承载着中天人的披荆斩棘与艰苦卓绝,彰显出“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企业文化内涵!

翻看中天钢铁近一年来的成绩单:技术创新持续精进,研发国际首创“脉冲磁致振荡(PMO)+电磁搅拌(EMS)”连铸技术、全球首套连铸中间包冶金技术、国内首创MINI轧机优特钢轧制技术;获评“2019年金杯优质产品”“2020年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荣获“省科技成果创新奖”,并首次获得全国冶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智能制造迈开大步,打造常州首个5G智能园区,4个省级智能车间收入囊中,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5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项目试点示范;生态环保走在前列,中天钢铁率先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关停唯一一台燃煤发电机组、并网投用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运“长江流域首艘千吨级电动货船”等,实现绿色清洁能源的大幅应用……

正是团结一心,中天钢铁才能辉煌永铸、历久弥新。

逆势飘红的今天:

夺取防疫防控和稳产高产双胜利

步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整个钢铁行业蒙上一层阴影,然而中天钢铁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做好防疫防控的同时,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多项指标逆势飘红。根据行业协会对1-4月份1000万吨钢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统计,中天钢铁利润增长16.2%,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天钢铁完成炼铁533万吨,同比增长12%;炼钢610万吨,同比增长13%;轧材587万吨,同比增长12%;实现营收601.4亿元,利税9.98亿元。

技术研发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年以来,中天钢铁累计开发新品37项,非金属夹杂物攻关取得新突破,夹杂物减少29.2%,钢材纯净度提升;研发SCM系列齿轮钢,淬透性带宽控制在3个HRC以内,位于行业领先水平;4项中天牌产品荣获“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

 “中天钢铁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全体中天人的艰苦奋斗,面对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天钢铁对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工作方针,解决中天人健康安全、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对外毅然承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全国抗击疫情捐资助力、作出表率。”董才平表示。

疫情期间,中天钢铁一次性捐赠4000万元支持政府抗击疫情,并自发筹募爱心款近45万元用于慰问常州市援鄂医护人员等,同时发布政策保障员工薪酬待遇不变,不裁员、不降薪,免费供应一日三餐且加餐加量,全力稳定军心、稳固后方,展现家国情怀、大企担当。

正是上下一心,中天钢铁才能攻坚克难、逆势飘红。

如火如荼的明天: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正阔步前行

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才平接受采访时就前瞻性地表示,考虑到沿海布局钢铁具有天然的优势,建议省委省政府整合江苏钢铁产能,在沿海地区规划一个先进钢铁制造基地。“打造一座‘道路宽平坦、两岸绿化带、高楼拔地起、四季鲜花开’的高端绿色智能工厂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业梦想,十年磨一剑,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就是中天钢铁的未来。”董才平说,如今他的梦想已经扬帆起航、踏浪前行。

今年1月16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中天钢铁与海门市政府签署商务协议,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正式迈入落地建设阶段。在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总指挥董力源的带领下,全体项目组成员跨越长江、挥师北上,放弃休假、加班加点,想方设法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以赴确保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目前,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历经接电入网、吹填土工程、招投标环节、EPC合作协议签约等,即将全面开工建设。

作为江苏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特大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大型化、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和“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战略目标,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千亿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全力打造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带动引领、标杆示范的“江苏新名片”。

据悉,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主要生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品棒线材产品,项目配套建设大规模集控系统、智能制造控制平台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全系统应用高端工业机器人,同时,项目将按照世界一流环保标准建设,真正打造“零排污口”,实现废水废气的循环回收再利用,并大幅采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劳动生产率将达到2000吨钢/人·年以上,确保长期保持国际领先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竞争力。

 “中天钢铁一定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嘱托,必定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实现高水平,打造一座标杆示范型的现代化绿色钢城,为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苏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董才平说。

正是万众一心,中天钢铁才能大干快上、如火如荼。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山西省要打造五个特殊钢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7-16

 

本报太原7月15日讯(记者王龙飞)省工信厅近日印发《山西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深入推进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钢铁产业培育工程,重点打造太原不锈钢、运城汽车用钢、晋城装备用钢、临汾型钢、吕梁矿用钢五个差异化发展的特殊钢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提出,以打造山西省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和千亿产业培育为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整合钢铁产能、资源能源、物流运输、上下游产业链等区域资源为主要任务,打造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下的山西省特殊钢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在繁峙、代县打造千万吨级钢铁原料智能化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太钢集团、山西建龙、高义钢铁、晋钢集团、晋南钢铁、山西建邦、中阳钢铁等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产业规模和发展优势,立足省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构建产业链条,延伸精深加工。

太原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一方面依托太钢集团,坚持精品+品牌路线,瞄准国内尚未突破的超超临界电站用G115马氏体耐热钢、海洋工程用低温韧性结构钢板、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高档轴承钢等40个战略品种,着力解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材料“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以太钢手撕钢、汽车排气筒用钢、笔尖钢、高铁轮轴钢、取向硅钢等现有优势品种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布局手机柔性屏、汽车排气管、圆珠笔头、无人机等下游产业,打造全球一流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运城汽车用钢产业集群。以大运汽车配套本地化为牵引,依托建龙集团300万吨热轧卷板生产线,联合开发商用车、乘用车车用大梁钢等汽车用钢,建设闻喜精品冷轧板材、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加工制造产业园区;推动高义钢铁等企业加快“普转特、特转精”发展步伐,重点发展轴承钢、齿轮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易切削钢等特钢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

晋城装备用钢产业集群。依托晋钢集团,加快工艺装备产业升级,推进建设350万吨热轧板卷和150万吨冷轧板卷生产线,填补我省镀锌(铝)板、彩涂板产品空白。通过招商引资,布局建设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发展汽车配件、家电板材、电梯等终端产品,产品实现从普通建筑用钢向装备用板材转变,从单一普钢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延伸。

临汾型钢产业集群。依托晋南钢铁集团,推进建设高端焊丝、角钢、H型钢等项目,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包装焊丝基地和中西部最大的型材生产基地。联合山西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建投等,在H型钢、焊管、热轧板带、钢筋等方面形成合力,建立专业的组合式建筑产业链。依托山西建邦集团,深化与欧洲达涅利ABS特钢公司战略合作,建设短流程高性能合金钢制造基地,生产工程机械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用高品质齿轮钢、高强度轴类钢,填补省内空白。

吕梁矿用钢产业集群。依托中阳钢铁,大力发展锚杆、托盘、锚索等矿山支护材料、矿山机械用钢,打造矿山用钢产业基地。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鞍山钢铁上半年获授权专利244

发布日期

2020-07-16

 

本报讯(通讯员李维兵实习记者曹洪儒)7 月8 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从鞍山钢铁获悉,上半年,该公司完成受理专利248 件,其中发明专利182 件,占比43.4%;获得授权专利244 件,其中发明专利138 件;提出专有技术申报357 件,认定备案专有技术40 件。

6 月11 日,中国共产党鞍山钢铁集团暨鞍钢股份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指出,要提升技术领先能力。上半年,鞍山钢铁通过发挥以下7 个作用,持续提升技术领先能力。

发挥创新体系基础作用。鞍山钢铁制订《科技卓越计划管理办法》等,打造激发“动力、活力、引领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立足产品生命周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增强了技术研发体系的创新性、协同性、系统性。

发挥科技规划引领作用。鞍山钢铁开展了《鞍山钢铁2020-2022 年科技创新发展迭代提升规划》《鞍山钢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布局更加科学,管控链条更加高效。

发挥人才队伍激励作用。鞍山钢铁推出“鞍山钢铁英才计划”。鞍山钢铁通过推出科技领军计划、科技卓越计划、“一厂一所一室”行动计划,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了广泛的施展才华舞台;通过给予汽车用钢等5 个卓越计划团队年度立项、对外合作、无合同试制、国际学术交流自主决策权等方式,提高研发效率。

发挥合作研发协同作用。鞍山钢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耐蚀钢战略联盟在聚焦技术领跑中的作用,构建了目标明确、阶段实施、相互约束的合作机制;强化了联合实验室建设,高效地利用了“外脑”;与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开展了高效合作。

发挥知识产权创造作用。鞍山钢铁抓好重点领域专利群布局,在“XXX 催化剂制备”“XXX用钢及其制造方法”领域形成包括14 项发明专利在内的专利集群。

发挥研发风险控制作用。鞍山钢铁坚持整体关联性原则,确保钢铁技术风险控制各个关联部分相互促进;坚持实际可操作性的原则,重点是按照相关钢铁技术总体目标要求高标准、完整、准确地开展风险战略分析、辨识与评价,找准技术风险存在的问题。

发挥科研成果凝练作用。鞍山通过钢铁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成果发展、围绕研发重点凝练科技成果、强化合作提升科技成果水平等,科研成果获取能力不断提高。上半年,鞍山钢铁组织的“钢材热轧过程氧化行为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天钢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发布日期

2020-07-20

 

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中天钢铁集团实现营收601.4亿元,完成炼铁533万吨、炼钢610万吨、轧材58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2%、13%和12%,产量、质量、降本等主要指标稳中有进。此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 1-4月份全国1000万吨钢规模以上企业中,中天钢铁利润增长16.2%,位居第一。

软件更智能、机器人更灵巧、生产线更 “聪明”。走进中天钢铁的4个省级智能车间,“一键炼钢”全面推行、自动导引车灵活穿梭、扫描枪快速精准质检……这这些看得见的智能设备背后,是一张“看不见”的5G网,支撑着生产数据采集、仓储物流管理。目前,中天钢铁正打造常州首个5G智能园区,逐步实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调度、故障诊断等各环节的智能化驱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制造,集团也因此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5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项目试点示范。

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中天钢铁持续发力。近一年来,全球首创“脉冲磁致振荡+电磁搅拌”连铸技术、首套连铸中间包冶金技术,国内首创MINI轧机优特钢轧制技术,获全国冶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今年上半年,集团累计开发新品37项,非金属夹杂物攻关取得新突破。同时,集团率先在行业内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关停唯一一台燃煤发电机组、并网投用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运长江流域首艘千吨级电动货船,实现了绿色清洁能源的大幅应用。世界钢铁协会日前公布的全球前50大钢企榜单中,中天钢铁位列第36位,连续8年入选并创历史最高排名。

 “在不断攀登中,体现企业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表示,团结可以战胜一切,今年以来中天钢铁不裁员、不降薪,免费供应一日三餐,解决员工健康安全、生活保障之忧,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捐资助力作表率。在全体员工的支持下,集团一次性捐赠4000万元支持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筹募爱心款45万元慰问常州驰援湖北的108名医护人员。

沿海布局,开启二次创业。位于海门港的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作为全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 已完成接电入网、吹填土、招投标、EPC合作签约等环节,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项目总指挥董力源表示,该项目主要生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品棒线材,将按照世界一流环保标准建设,实现废水、废气循环回收再利用,并大幅采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劳动生产率将达每人每年2000吨钢以上,确保长期保持国际领先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竞争力。


发布版面

数字经济专刊

image.png 

主题

数字化加速钢铁工业实现“柔性制造”

发布日期

2020-07-24

 

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将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钢铁制造完美结合,使得钢铁生产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让钢铁产品排放更少、品质更优、成本更低,更好地服务于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制造业,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钢集团坚持与强者为伍,深化与西门子、华为、中国移动、浦项等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引入最新数字化技术,在增材制造战略咨询、智能工厂设计、无人化智能料场建设、彩涂生产线数字化改造、MindSphere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合作,无论在环保、技术、产品,还是能源、效率等各方面都将带来很大改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带给我们面向未来的很多期待。

数字化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生产的灵活性,赋予工业生产巨大潜力。

钢铁产业普遍有一个长流程的生产过程,传统意义上,也是一个人员密集型的产业。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对人员聚集提出了特殊要求,客户端、供应链秩序被迫打乱,给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客户订单和产品交付带来一定影响。源于钢铁工业这些年来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以河钢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钢铁企业,在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方面大量采用了远程操控、远程诊断与维护、云交易平台等数字化技术,企业的韧性和灵活性大幅度提升,在应对疫情危机中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

得益于这些年来对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的执着追求和投入,河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应对疫情危机中损失最小、生产经营秩序恢复最快的企业之一。河钢集团全面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初衷,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产品、效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但是,疫情发生之后,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恰恰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一个最佳选项,可以更好地解决产线人员聚集、远程操作、线上交易、居家办公等多种问题,助力我们在与危机对决中成为赢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被全新的无人操作、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所替代,钢铁工业将越来越智能。

“柔性制造”则让钢企更好地满足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客户端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日益强烈,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全面进入“去规模化”时期。新的市场环境下,制造性企业必须转变过去以规模化为主的刚性生产模式,树立“柔性制造”理念,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近年来,河钢集团持续聚焦产品和市场,大力推进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再优化,依靠具有高度柔性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打造了追赶客户的加速度。

面对客户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制造业企业必须依靠云计算、大数据解决传统生产企业应对现代客户不同时刻、不同群体的需求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大生产,追求的是单一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生产的大多是雷同产品,很难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正在加速钢铁工业实现“柔性制造”模式,企业通过宏观大数据指导微观生产,一条标准的生产线能够在不同周期、不同时刻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中国时代”。我们坚信,当传统的钢铁工业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遇相融,必将赋予钢铁更多的柔性,释放更大的价值。

(作者为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中翔钢铁集团:“互联网+”赋能钢铁企业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7-27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也给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了崭新机遇。近年来,中翔钢铁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拥抱网络销售新模式,使一批批“钢筋铁骨”走上了电商交易的平台,打开了国内外商品交易的大门。同时,中翔钢铁集团“内练于心”,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贴心的服务,赢得了诸多海内外客户的订单,并收获了业内人士和合作企业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互联网+销售”实现双线联动

让业务上线,建设线上交流平台,让业务下线,实现线下精准配送。中翔钢铁集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进行创新,开拓“互联网+销售”的线上交易渠道,让客户少跑腿、线上多沟通,高效达成合作意向,同时结合线下的“加工+仓储+配送一体化”销售运营模式,切实解决了客户的距离之忧、物流之虑、疫情之害,形成及时高效、线上线下协同的特色化服务。

山东菏泽某工地的采购负责人白先生,在前期筛选商家时通过百度搜索“中厚板”,获悉了中翔钢铁集团的钢板业务,并联系在线客服告知了所需的中厚板的具体规格,中翔钢铁集团客服第一时间为白先生转接了业务经理,双方经过深入咨询沟通,就报价、发货等细节达成了一致合作。

此外,当打开中翔钢铁集团微信公众号时,公众号底端的菜单栏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尤其在“产品中心”一栏中,“在线商城”的设立,让中翔钢铁集团区别于传统的钢铁销售模式。“在线商城”是采用时下流行的微信小程序设计而成,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小程序,看到中翔钢铁集团的产品种类,并进行交流、询价与订购,甚至还能够看到产品生产、样品进度和运输进度等各个关键环节。

为实现线下精准配送,中翔钢铁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分散化的生产及配送基地,构建出了一套四通八达、及时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目前,已拥有上海(华东)、郑州(华中)、邯郸(华北)、贵州(西南)四大配送中心,以及集寓加工、配送,仓储于一体的专业销售和支持服务体系。

产品服务“双精” 筑牢企业命脉

在利用互联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产品与服务”仍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和立命之本,中翔钢铁集团为此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塑造精品意识和精心服务。

据了解,矿山支护产品是中翔钢铁集团的核心业务。今年7月7日上午9点,一批矿用36U型钢支架经检验完毕后,装车出库,发往甘肃平凉的某大型煤矿。订购这批36U型钢支架的是何总,他在

此前专门坐高铁来到位于河南郑州龙湖柏树刘工业园的中翔支护加工基地,在实地考察后,认为中翔生产的矿山支护产品质量过硬,最终敲定了这批 36U型钢支架的订单。

除了树立产品的精品意识外,精心服务也是成为优秀钢铁企业的必由之路。“客户们的满意,就是中翔钢铁集团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们不是中翔员工,我们是客户的采购员”,这是中翔钢铁集团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

今年7月初七月初,安徽马鞍山某矿企李经理一行来到中翔矿山支护厂为矿上采购U型钢棚进行实地考察。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李经理从网上了解到中翔钢铁集团旗下的中翔矿山支护厂后,货比三家,最终决定来到中翔支护加工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基地内,李经理一行受到了公司领导的欢迎和接待,中翔钢铁集团CEO张焕武全程陪同参观。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驻足考察、洽谈交流,双方最终签下一笔40U型钢棚、配套卡缆、矿用锚网的大订单。

从最初的沟通询价,到中间的对比考虑,到确定达成合作,再到生产加工并发货,直到收货及后续的售后,精心的服务贯穿于每一个细微环节。更值得强调的是,中翔钢铁集团对产品的要求和把控也极其严格,所有的产品在出货前均会经过采购、QC、仓管相关人员的三次质检,确保产品质量,让客户在收到货时便可放心使用。

 

发布版面

经济

image.png 

主题

产业链集群化 河北钢铁业再整合

发布日期

2020-07-27

 

钢铁产业链的整合大潮仍在持续推进。7月13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在其发布的《河北省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进民营钢企跨区域兼并重组,着力组建1-2家世界级大型集团、3-5家较具国内影响力大型集团为支撑、8-10家新优专特型企业集团。

7月23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其实我们更多的考虑还是要进一步补短板,把钢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短板补上,稳步提高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壮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程度强的产业链集群,全面推动钢铁强省建设。”

与此前不同的是,钢铁大省河北此次明确了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这意味着河北已从此前着眼于钢铁产业的整合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的集群化发展。其中明确了未来三年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包括组织机构集团化、主体装备大型化、产品结构高端化、空间布局合理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经营管理数字化等方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转型升级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

 “此次提出产业链集群化,其含义就大不一样了,这也意味着不仅说是考虑钢铁行业或企业,还要把钢铁上游原料供应以及下游需求都考虑在内,把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起来。相比此前,这次的内涵就要丰富的多了。”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整合背后

根据《计划》,河北设定的目标是,做强中游生产链,稳定上游供应链,延伸下游应用链,构建规模适度、装备先进、产品多元、布局合理、环保一流、管理高效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

2020年底,产量排名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比达到60%,力争到2022年底提高到65%,大型企业集团整合上下游链条能力明显增强。今年年底前,全部启动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铸造用生铁和特钢企业除外)、100吨以下转炉升级改造,退出0.25减量部分产能;2022年底前,力争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建成一批3000立方米、200吨及以上示范性高炉和转炉。

同时要推进城市钢厂向临港沿铁转移,重点建设曹妃甸、京唐港(乐亭)、丰南沿海工业区、渤海新区四大临港精品钢铁基地,以及迁安、武安两大产业集群。2020年石钢、河钢乐钢、太行3个退城搬迁项目建成投产,2021年河钢宣钢产能全部退出,2022年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基本建成。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经济和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确实具备发展钢铁产业的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这也是市场化的结果。尤其是这几年一大批颇具竞争力的钢企发展速度较快,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环保、技术、管理以及企业效益水平等都有了较大提升。

不过,其所面临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李新创认为,河北钢铁产业最大挑战就是产能过大、分布过于集中,产量过高,唐山、邯郸、武安等地钢厂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尤其是如何平衡经济与环保,更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所以河北提出钢铁产业链集群化应该也是综合多方面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在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但大趋势应该肯定。”他说。

河北邯郸市相关规划明确,要通过减量置换压减部分产能,以兼并重组促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邯郸市钢铁企业数量由17家整合为8家左右(独立铸造企业和全废钢电炉企业除外);到2025年,企业个数继续减少,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不过,钢铁产业集中度是不是越高越好,尚存质疑。

一位大型钢铁集团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大型化和高集中度,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又受到市场、技术、资源、管理能力等诸多条件制约,并非越大越集中效果就越好。它还要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员工心理、企业文化等相匹配。

该负责人认为,靠大型钢厂扩大产能和关停中小企业或产能(难度很大、代价不小)已非可能提高产能集中度的最优路径,而兼并重组成为首选路径,是因为其看起来最为便捷、易见效。但实践证明,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了集中度的钢企,并未控制住产能产量扩张的步伐。

近年来,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宝武成立后接连重组马钢、重钢,建龙集团先后重组山西海鑫等6家钢企,德龙集团以司法重整方式重组渤海钢铁,中信特钢(19.460, -0.26, -1.32%)重组青岛特钢,沙钢重组东北特钢,这些为跨地区、跨所有制“混改”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6.6%,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不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京津冀晋鲁豫)钢铁产业集中度近几年不升反降,该地区2019年产量排名前4位企业集中度仅25%,比2015年还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实际上,多年来,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的钢铁产能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规模很大,数量很多,产品档次又不高,污染很严重。“大量的钢铁产能过剩,省内消化不了,就必须到省外去消化。而且上游原材料的掌控力很弱,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既然中国经济要求高质量发展,钢铁业也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徐向春说。

环保考量

突出绿色发展同样是此项政策重点内容,而绿色发展就意味着低能耗。《计划》要求在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环保节能管理水平,加强无组织排放管理。

李新创介绍,目前钢企无组织排放存在点位多、排放源隐蔽、阵发性强、排放方式多样、排放总量大的整体特点。据统计,粗钢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的钢企内部无组织排放源数量在2000-3000个,企业无组织排放总量占到全厂颗粒物排放量一半以上。

 “所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是重点考量之一。尽管河北钢厂的环保设施和技术水平在提升,但排放总量仍过高,特别是叠加不利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他说。

河北一些钢城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长期位列“后十”,为摆脱“后十”,也会倒逼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钢企的兼并重组以及超低排放改造。

在冀南钢铁集团集团总裁王亚兵看来,现在河北省环境治理的力度在全中国都是最严格的。毕竟河北省是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

他告诉经济观察报,“河北省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早就开始了,钢企的在环保上的投资占比很大,光这块就增加了吨钢成本160多元。”

实际上,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也是对钢铁行业进行深度治理。一位来自生态环境部的官员对记者表示,推进工业行业深度治理首要的重点就是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河北省此番要求,到2020年,钢渣、高炉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率达100%,吨钢综合能耗保持在570千克标准煤以下;到2022年,企业无组织排放大幅减少,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到560千克标准煤以下,工序能耗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李新创说,“十四五”期间应该会更突出低碳发展的要求。钢铁产业是碳排放大户,对于钢铁大省河北而言,如何降低碳总量,也是一个挑战。关键是要靠政府的指导,企业的行动和各方协调配合。

应以市场化调控为主

目前违规新增产能现象以及产能大量扩张的风险犹存。

中钢协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退出粗钢产能3.05亿吨,同时新建(含拟建)、改造产能2.76亿吨。近期各地先后公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规划。其中,广西、云南、福建等(2019年粗钢产量合计占全国7.3%)原本钢铁产量小的地区承接新建产能较多,河北、江苏、山东等传统钢铁大省新项目仍较多,占拟新建/在建产能的44.1%,超过其2019年粗钢产量全国占比(42.7%)。

中钢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新建产能项目中,有一批以局部行政区划为界进行的省域内、同城区近距离搬迁项目,缺乏全局性考虑,将达不到搬迁的目的。前几年已停产、破产企业产能中,有超4000万吨用于置换建设新的项目,这些投产后释放的产量又将对市场产生新的冲击。

徐向春说,不管是从环保、降本增效,还是资源保障的角度,都必须压缩过大的产能规模,对不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进行调整。

河北省早在几年前就提出,2020年前将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内,而今年还有1400万吨的粗钢产能压减任务量。

 “其挑战将十分巨大,要完成任务,会很难。”在李新创看来,对钢厂的关停并转,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会遭遇诸多难题。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历来都是一个非常复杂漫长的过程,而且往往成功率并不是很高。王亚兵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钢企兼并重组应以市场化推动为主,让市场自己去调控,不适合过多的行政干预。

他说:“一些小的钢铁企业或产能,只要环保达标、治理到位、产品质量没有问题,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后,就应该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为何还要去关停并转或重组它?而且这样会引起很多利益的博弈,造成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所以完成计划中的大整合谈何容易。政府部门对于其中面临的挑战和阻力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徐向春亦认为,政府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是可以的,但不能是完全行政化的干预,肯定还要靠市场化的推动,现在河北仅是提出集团化整合的目标,但并未完全指定谁作龙头,这就让企业有更大自主决策的余地和空间。



                         石 化


发布版面

思与行

image.png 

主题

加快发展宁波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7-02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制造业发展实际,2018年,宁波启动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推进绿色石化、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2019年5月,《宁波市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5年)》正式印发,将绿色石化产业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截至2019年底,宁波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280家,实现工业产值3609.7亿元,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同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大变局的趋势下,宁波石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行业市场需求不足、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园区能源互联互供欠缺等挑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宁波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宁波力量。

一、全力形成市场需求开拓体系

推动产业链协同合作,大力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需求,不仅是当前宁波石化产业复工复产和化解下行压力的硬招、实招,更是全行业实现长远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

一是主动与上下游产业对接,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宁波石油化工行业应加强与轻工行业在新型消杀产品、个人保健产品、可降解可循环塑料方面合作,与煤炭行业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现代煤化工方面合作,与建材行业在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原料方面合作,与有色行业在副产硫酸利用方面合作等。

二是抢抓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努力扩大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宁波应加快推进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产业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将会对化工能源、化工新材料、高性能工程材料、电子化学品、橡胶制品等形成巨大的拉动力量,形成实实在在的新需求。

三是紧紧抓住行业进出口优势,积极开拓稳外资、稳外贸的市场地位。尽量优先保障大客户、长期客户的订单,全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本地的发展,让困难时期的订单、合作成为巩固长远市场的“压舱石”。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各国对防护用品、消杀产品、医药新产品的需求十分巨大,宁波石化企业要抓住这些新需求、新变化,主动创新、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四是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抢占一批行业竞争的技术制高点。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等措施,在化工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新技术、高端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生命科学、现代煤化工和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全力开发出一批超前、超高、实用的新技术,迈出由石化大市向石化强市跨越的坚实步伐。

二、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和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石化行业用能效率以及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工业排放量显著下降,单位产品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逐年下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推进“能效领跑者”计划,争取更多企业成为“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二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公共管廊建设,促进生产物料、能源互联互供。结合大型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补链、拓链项目建设,促进上下游企业有序衔接,不断完善项目、企业、产业间的物料流、资源流、能源流,打造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的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氢气等原料、副产品实现跨区企业间互供,不断延伸生产链。通过循环利用,最终形成宁波市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产业格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将符合产业链延伸与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重大石化类项目实施能耗、煤耗和排放指标单列;向上争取能耗计算与目标考核方法科学优化,如计算石油化工、煤化工项目能耗时,剔除其中用作原料的能源消耗,只计入动力能耗或高耗能项目能源目标考核时,与项目行业能耗先进标准对标考核,不再实行单一总量指标考核。

三、着力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绿色石化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基础优势,以汽车新材料(车用复合材料和工程塑料)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本地石化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绿色石化产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在发展车用合成材料方面,加快规划和推进我市合成材料(特别是合成橡胶与弹性体、合成树脂及工程塑料)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合成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服务于我市乃至全国、全球的汽车产业。

二是探索推进绿色石化产业与纺织服装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原油-芳烃-PTA-PET-涤纶长丝-化纤织造”全产业链。从供给端来看,一大批芳烃项目将于“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合计全国芳烃新增产能至少有2140万吨,到2020年我国芳烃总产能将达到3500万吨/年的水平。从需求端来看,宁波市现有规上纺织服装企业819家,年产服装15亿件,产值仍高达1108.4亿元,一大批“宁波品牌”,如申洲、杉杉、雅戈尔、太平鸟、百隆东方等纺织服装企业已在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下实现蜕变,需大量的化纤产品作支撑。

三是积极推动绿色石化产业与家电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家电产业需要大量的ABS作为材料,可充分利用现有宁波三大石化集聚区原料优势,开创绿色石化产业与家电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提高产品附加值,也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产业精细化率。

四、一体化搭建园区协同发展体系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完善产业对接。要加快推进宁波三大石化集聚区“油化结合”、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由市委市政府统一拟订万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确立各园区之间有一定差异的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的目标,重点要明确三大石化园区发展重点,优化炼油和乙烯、芳烃的物料互供和利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是打通沿海管廊,推动原料互供。加快推进镇海北仑沿海管廊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镇海与北仑区域间物流管道的互联互通和原材料的互补互给,推进两区域企业、码头、仓储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物料输送安全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综合考虑三大石化集聚区的产业链特点和物料供应能力,整体规划,通盘设计,分段建设,实现三大区域间管廊互通。

三是建立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三大石化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个园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网上资源交易、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三大区域各有关部门的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强化标准及接口建设,与各企业实现数据共享。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河北推进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日期

2020-07-08

 

河北日报讯(记者米彦泽)为加快河北省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日前,省工信厅印发《河北省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深入推动石化工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安全监管网络化,加强企业生产调度中心、能源管理中心和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提高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促进全省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动目标为:到2022年,全省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在工艺优化、过程控制、设备维护等方面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基础化工领域,培育形成3至5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精细化工领域,打造15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推动实施2至3家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园区内产业链协同、能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加快基础化工生产智能化。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的应用,提高基础化工生产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的计量精度和智能化水平。打通生产管理数据流,打造集群调度、统一指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

推动精细化工生产柔性化。鼓励企业开展智能仪表替代传统仪表行动,广泛应用过程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挖掘工艺配方、产品性能等生产数据,形成自有知识库,建立基于知识库的模拟仿真系统,提高面向客户的产品方案快速解决能力。针对精细化工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特点,加大数字化车间建设的推动力度,加强客户订单排产的智能化,持续提升生产的柔性化和市场适应能力。

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进建设覆盖能源生产、储存、输配和消耗各环节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现能源的集中管控。重点建立集团、分厂、车间、重要耗能设备四级数字化能源计量体系,实现煤、电等主要能源介质流向、消耗的精确计量。建立能源集中监控系统、能源综合管理系统。

提升生产设备运维能力。加快智能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技术推广应用,运用分析模型和策略管理,通过对关键过程参数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实现预知性检修,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设备运维投入。

提高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重点补齐石化工业信息化弱项,打通各业务板块数据流,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建设智能仓储物流系统,提高仓储物流管理精准化、标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以物流为主线,建立化工产品可追溯系统,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企业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利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将安全环保监测信息接入企业综合管理系统,降低安全风险。

推进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内企业数字化改造,提高园区数字化整体水平。加快智慧管廊建设,提高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原料、产品输送智能化水平。推动园区智能微能网建设,提高园区冷热电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园区龙头企业或平台服务商,以市场化模式探索建设园区整体物流、能流管控平台,实现园区的高效运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重点推进曹妃甸石化基地、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建设智慧化工园区。

加强危险化学品数字化监管。强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系统建设。2020年底前,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储运设施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装备和使用率达到100%,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发布版面

综合

image.png 

主题

多项因素制约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7-14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的巨大冲击,地缘政治深刻变化,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增大,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教育部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克昌撰文指出,现代煤化工作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总体指引,将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本要求作为 “十四五”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 “六保”任务要求,为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复苏我国经济提供坚强能源体系保障。

我国煤化工战略定位一直不清晰

谢克昌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总体规模在全球前列,二是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然而,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煤炭是我国能源自给的主力,社会对现代煤化工与绿色高端化工可以实现清洁高效、部分替代石油化工缺乏认知,进而出现 “去煤化”与 “闻化色变”,使我国煤化工战略定位一直未清晰明确,从而导致政策多变和企业如坐 “过山车”般的感觉。

内在不足影响产业竞争力水平。煤化工本身能源利用与资源转化效率偏低,由“三废”特别是煤化工废水引起的环保问题突出;由于现代煤化工工艺中调氢 (变换)反应的不可缺失,耗水与碳排放较多;由于初级产品多,精细化、差异化、专用化下游产品开发不足,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由于技术集成度和生产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产品成本偏高,整体效能有待提高等。

外部环境制约产业发展。石油价格与供应、产品产能与市场、资源配置与税收、信贷融资与回报、环境容量与用水、温室气体与减排等都是影响我国煤化工发展的外部因素。某些时期和某些区域因素单一或叠加,不仅严重制约着煤化工的健康发展,而且大大降低了已形成产业的经济抗风险能力。

应提升经济效益与抗风险能力

能源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能源清洁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效污染物脱除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废水近零排放技术以及 “三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依托示范工程尽快实现产业化,同时要立足大气环境、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容量,科学布局煤基能源化工产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煤基能源化工清洁生产标准与相关环保政策,完善项目审批、全过程监管以及后评价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明确监督职责,形成问责制度,引导和调控煤基能源化工产业清洁化发展。

谢克昌建议,在低碳发展方面,要明确煤基能源化工减碳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煤基能源化工过程中副产高浓度CO的优势积极探索CCUS技术,超前部署高效CCS以及CO驱油、CO制烯烃等CCUS技术的前沿性研发,拓展CO资源化利用途径;另一方面又不能 “投鼠忌器”,无视煤基能源化工高碳工业的工艺属性,阻抑煤基能源化工科学发展,要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源头减排和节能提效的瓶颈,弱化煤基能源化工的高碳性。

在安全发展方面,政府应明确煤基能源化工作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压舱石”的战略意义与产业定位,切实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同时,要主导制定煤基能源化工发展规划政策,引导颠覆性工艺技术创新,有序推进煤基能源化工逐步实现升级示范、适度商业化与全面产业化;制定相关保障性经济、金融政策以提高实施企业的经济性与竞争力,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能源替代能力,为现代煤化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在高效发展方面,应积极开展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芳烃、煤热解气化一体化等高效煤基能源化工技术研发以及工业化应用,实现节能降耗突破性进展;大力推进煤基能源化工与电力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生产高端化、特色化、高值化化学品,提升经济效益与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深挖管理节能潜力,重点推广低位热能利用技术等一系列节能、节煤、节水技术,优化过程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按下“快进键”

发布日期

2020-07-20

 

当下,一项浩大的工程正在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快速推进!

这项由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学”)实施的工程,全称为“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是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占地约13平方公里,相当于近3.1万个篮球场的大小,计划总投资1262亿元,每年可转化煤炭2400余万吨。

作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十三五”煤炭深加工重点建设项目和陕西省“十三五”重点项目及陕煤集团“十三五”“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同时作为目前煤炭加工能力最大、产业融合度最高、技术集成度最复杂、产业链最贴近终端市场的煤炭转化示范项目,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国乃至全球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八千工人同步施工

走进项目建设工地,目光所及,彩旗飘扬,塔吊林立,150多辆大型车辆来回穿梭,220台工程机械轰鸣不已,8000余名工人正在同时开展作业,处处皆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据了解,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当前正在建设的一期一阶段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是目前全球在建最大的煤制乙二醇装置,于2019年7月24日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6月机械竣工。项目一期二阶段建设内容为560万吨/年甲醇、200万吨/年烯烃及深加工工程,拟于今年第三季度全面开工,2023年底建成。

该项目二期同样分为两个阶段建设。其中一阶段为120万吨/年粉煤热解及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工业化示范装置,计划2021年6月机械竣工;二阶段粉煤热解规模将放大至1500万吨/年,并对煤焦油产业链进行延伸,生产芳烃及芳烯结合的下游产品,拟于2022年开工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内容。

紧盯目标高效推进

在如今的榆林化学,“21630”目标(即2021年6月30日,项目一期一阶段、二期一阶段均实现机械竣工)已深植每一名项目建设者的心中。

为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建设节点计划,该公司全面梳理影响项目总体进度的节点,制定下发项目建设年度工作安排,通过优化完善计划管理和进度控制体系,定期跟踪督导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同时,每月开展承包商施工项目履约评价,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滞后的承建单位向上一级部门进行履约通报,确保各项工程有节点、有落实、有成效。

大工程需要大谋划,更需要大干劲!今年4月以来,榆林化学始终聚焦投资、总进度、管理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消防管理5项内容,全面开展追赶超越活动,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你追我赶创优争先

气化净化项目部采用专业工程师每天跟踪节点施工进度、项目部负责人每周六重点分析追赶超越节点任务进度的方式,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空分热电项目部以追赶超越目标为导向,制订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后续维护方案,实现混凝土全天不间断浇筑;机电仪管理部在全力打造大件组焊厂房形象亮点工程的基础上,采取24小时轮班作业,确保追赶超越节点任务按时完成……

今年以来,榆林化学各部门、各项目部通过组织召开各类专项会议,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工作中迅速形成了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5月30日,粉煤气化装置气化框架EL—0.700米混凝土环梁处土方顺利回填,标志着气化净化项目部该月追赶超越任务圆满完成;6月22日,由空分热电项目部负责施工的动力站3号锅炉汽包开始吊装,吊装节点比公司二级计划提前13天,比年度计划提前23天,10天后动力站4号锅炉汽包也成功吊装;机电仪管理部施工人员克服天气变化和现场设备制造交叉作业的影响,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大件组焊厂房形象亮点工程的施工……一项项工程的按期完成,无不彰显着榆林化学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率。

榆林化学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宋世杰表示,在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年,公司上下将始终紧盯目标任务,牢牢把握时间节点,全力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和“21630”目标顺利实现,在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战略与陕西“三个经济”建设的同时,助推陕煤集团和榆林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奋力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发布日期

2020-07-21

 

7月20日,据中国石化年中工作会,上半年,中国石化聚焦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经受住了各种风险交织叠加的艰难考验,取得了好于预期的业绩。同时,依据新形势,中国石化还提出新的愿景目标——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解释说,“世界领先”不仅是世界一流,而且要做到一流的前几名。作为世界级产业集团、《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靠前的公司,必须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要走在全球石油石化行业最前列。“洁净”是能源化工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开拓石油石化光明前景的战略方向。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投身变革,站到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制胜点上。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石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大任务、境内和境外两大战场、守护员工健康和服务抗疫大局两大责任,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迅速转产增产抗疫医卫原料,以“火神山”速度建成投产16条熔喷布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3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商。合作打通口罩生产链,有力稳定供应、平抑价格。坚持“生产不间断、油品不断供、商品不涨价、服务不打烊”,全力保障油气供应,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参与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助力“两山”医院建设,支持湖北疫后重振发展,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坚决服务外交大局,向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合作伙伴捐赠防疫物资。充分发挥产业龙头拉动作用,率先复工复产,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面对国际油价历史性暴跌,针对高库存高成本、低消费低价格“两高两低”的艰难局面,中国石化坚持抓主要矛盾、抓系统优化、抓底线防控、抓化危为机,稳住了生产经营基本盘,打好了转危为安主动仗。公司认真组织实施“百日攻坚创效”行动,百万员工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把损失降下来、把效益提上去,展现了实干担当精神。国内油气企业不靠油价靠作为,效益原油占比增加,天然气产量稳中有增、市场份额逆势上扬。境外油气田着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权益油气产量保持稳定。石油工程、炼化工程抓实复工复产,追回疫情影响,市场开发好于上年同期。炼油与销售强化产销协作、产销互促,巩固了市场份额,提升了整体效益。化工业务大力提质增效,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继续提升,基础产品单位成本持续下降,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资本和金融业务优化运行,为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注入了新动能。

针对下半年工作,中国石化总经理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将开展“持续攻坚创效”行动,继续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以奋进姿态争创更好经营业绩,竭尽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发布版面

观点

image.png 

主题

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不足问题怎么解?

发布日期

2020-07-24

 

化工行业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资本技术密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化工产业发展的高地,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销售国。但与先发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产业形态不完善、技术水平有限、绿色发展水平不足等突出问题。

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

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复杂、产污环节多、污染物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环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大。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约40亿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0%;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占工业源VOCs排放量的比重超过40%;工业固废产生总量约为2.7亿吨,在工业行业排名中位居第二。产值高、污染重的行业特征要求化工行业必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绿色化工”已成为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导下,我国在发展壮大化工产业的同时也愈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化工行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等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短板,笔者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研发重视不够、创新水平不高。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2015年,欧美国家的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维持在1.7%左右,而中国化工行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仅为0.8%。从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化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外资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显著高于中国本土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方面,我国化工园区的科技人员数量和比重也显著低于国外先进化工园区。可见我国化工产业仍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之间的共生和耦合,构建化工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系统。整体而言,我国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这主要与园区缺少规划有关。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既无法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也难以形成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可以作为另一种化学产品的原料或中间体,但由于园区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系统,不得不作为危废被填埋,不仅浪费了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还增加了环境处理成本和负面环境影响。

三是我国化工产业环境治理水平不高,园区精细化管理程度较低。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曾表示,目前山东、浙江、江苏多省化工园区的环境达标率仅为两成至三成。化工园区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情况多有发生。

推动中国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建议

针对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分阶段逐步加严环境标准,倒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于2003年制定实施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DB37/336-2003),长周期、分阶段逐步加严地方性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实践情况来看,赋予了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为企业提标升级预留了必要的时间,不仅实现了行业主要污染物COD减排88%,而且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利税分别达到8年前的2倍和4倍。在地方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配合下,山东省实现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这一经验,根据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要求,制定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落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让企业成为污染防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化工行业内推广“责任关怀”体系等自愿型环境规制项目,发挥“非正式约束机制”作用。“责任关怀”体系要求企业与社区公众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在项目规划设计、选址、施工和生产运营全过程中与公众,特别是周边社区居民沟通、对话,有助于消除公众因对化工项目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通过开展企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有助于倒逼企业强化自身规范和管理要求,持续改进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中的作用。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往往能带动周边形成联结上下游的化工产业集群,避免出现安全环境事故,有动力推广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例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滨江经济开发区是我国较早一批承诺践行“责任关怀”的化工园区,园区内的德国化工企业朗盛和荷兰企业阿朗新科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快推动化工企业入园发展,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做好园区的规划选址和企业布局工作,严格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安全准入,加强园区一体化监管,推动园区与社会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责任明确、管理高效、资源共享的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化工园区应当在规划阶段便形成综合竞争力,重视一体化发展,尽量形成企业间产品原料相互供给,推动物料、能源、信息、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实现经济、环境效益最优化。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抢抓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与智能制造、智慧监测等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创新型企业,用智能制造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插上“翅膀”,形成基于标准化绿色数据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提升园区项目入园门槛,优先选择有自主创新技术、有新产品能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项目。通过“园中园”建设等新型发展、运营模式,推动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以上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增强园区内化工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和发展,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西北化工销售内功外做稳中有为

发布日期

2020-07-24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下跌的双重影响,西北化工销售公司精准研判、精准把握、精准施策,坚持“稳”字当头,统销业务稳中提质、扩销贸易稳中有进、产品创效稳中向好、营销策略稳中有为。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销售化工产品同比增长84.7%,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9.6%。

加强市场研判,稳抓效益。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紧盯后市看好的SBS产品和丁腈橡胶,6月份分别增效60万元和201万元。通过市场研判分析,合理把握销售节奏,6月份管材产品增效300万元。

加强市场开发,优化布局。充分借助陕西省的区位经济活力优势,灵活调整销售计划,最大限度保障西安、宝鸡、渭南重点经济带化工产品资源供应。上半年,陕西区域累计销售橡塑产品同比增长65.9%。同时,落实集团公司“控油增化”要求,增加兰州石化混合二甲苯、独山子石化苯乙烯、乌鲁木齐石化PX和克拉玛依石化纯苯等有机化工产品区内销量,上半年为兄弟炼化企业增加效益近3500万元。

加大新品推广力度,增效创收。抓住季节性旺季和下游复工复产机遇,促销聚烯烃管材料、茂金属新型包装材料、中空容器料和SBS、丁腈橡胶等具有中国石油特色、厚利高效的差异化产品。结合客户加工需要,深入开展PE100级管材L7100M的熔指调整、聚丙烯薄壁注塑料QY66G等新产品的试验促销,上半年销售各类新产品12.7万吨,增效733万元。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材料

image.png 

主题

化工上市企业上半年冰火两重天

发布日期

2020-07-27

 

几家欢乐几家愁。近期,国内化工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目前看来,上半年公司业绩普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熔喷料上市公司:业绩突出

熔喷料作为上半年疫情防护产品中价格表现最为突出的产品,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备受关注。目前,熔喷料相关上市公司已陆续发布业绩预告。市场人士认为,与疫情防护品领域,与手套、口罩行业上市公司动辄十倍以上的增速相比,疫情期间价格暴涨的熔喷料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并未出现超常涨幅。

其中,行业龙头道恩股份7月13日晚间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1亿~6.16亿元,同比增长560%~680%。该公司扩大生产用于防疫物资的熔喷料产品,同时部分新产品投产,上半年业绩大幅增加。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939.89万元;二季度单季度公司净利润超过4.5亿元。

沃特新材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85%~120%;国恩股份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亿~6亿元,同比增长198.07%~257.68%;普利特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81亿~3.2亿元,同比增长370%~420%;金发科技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3.45亿~24.46亿元,同比增长18.35亿~19.36亿元,3.6倍~3.8倍。

环氧乙烷生产商三江化工预期,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权益持有人应占纯利超过人民币3.5亿元,较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纯利约人民币3230万元,上升约为1000%。

奥克股份去年预计盈利1.33亿元~1.3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33亿元,同比增长0.09%~4.61%。

新材料企业:堪称业绩优秀

中欣氟材上半年预计利润为3688.05万~4069.6万元,与上年同期利润2543.48万元相比,将同比增长45%~60%。中欣氟材主营业务为含氟精细化学品制造及萤石矿采选业。

双星新材预计上半年业绩为盈利2亿~2.4亿元,同比增长150%~200%。原因为公司主要新产品销售增长,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经营情况好于预期。

天赐材料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95亿~2.53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285.99%~401.78%。公司表示,除了卡波姆部分型号产品受益于乙醇凝胶市场需求增多利好业绩,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产品原材料自产率提升,产品毛利率提升,也对公司业绩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雅克科技预计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亿~2.3亿元,同比增长99.3%~129.2%。公司已由阻燃剂行业龙头转型为生产战略新兴材料的平台型公司。回天新材较上年同期增幅为10%~25%。2019年5月起回天新材与华为合作全面升级,多款产品进入华为一级资源池,产品种类涉及回天主打产品硅胶、环氧胶以及聚氨酯等胶种。中简科技7月14日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净利润为8422.5万~9370万元,同比增长60%~78%。

炼化化工:几家欢乐几家愁

同是大炼化,业绩大不同。今年上半年,浙江石化控股股东荣盛石化预计实现净利润31亿~33.6亿元,同比增长196%~221%。荣盛石化上半年业绩增长明显。今年一季度,恒力石化实现净利润21.43亿元,同比增长逾三倍。恒逸石化一季度实现净利润8.12亿元,同比增长82.88%。

但受化纤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东方盛虹上半年净利大幅下降。7月14日,东方盛虹公告称,预计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4500万~65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1.84%~94.35%。

沈阳化工虽同样生产防疫相关化工品,上半年业绩却巨亏。其上半年业绩预计比上年同期下降370.98%至469.52%,预计亏损额为1.65亿元至2.25亿元。为沈阳化工自1997年2月上市以来的半年度最大额度的亏损。

鲁西化工预计上半年净利润2亿~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7.25%~73.80%,报告期内,1—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场影响,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和销售价格同比降幅较大,收入同比下降。自5月份起,经营状况逐月环比改善。

山东海化上半年预计亏损1.2亿~1.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06亿元。山东海化称,报告期内,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下游行业开工不足,需求减少,导致主导产品纯碱销价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发布版面

油气·观察

image.png 

主题

石化行业迎来VOCs治理大考

发布日期

2020-07-27

 

前几年,国家大规模推进VOCs治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的技术。目前来看,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约有90%以上设备的处理效果不合格,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指标,并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处理效果也逐渐减弱。

近日,山东省全面启动2020年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以排放量较大的市、化工工业园区、企业集群为重大领域,以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油品储运销行业为重点行业,开展VOCs治理攻坚行动。

不止山东省,针对近年来臭氧浓度不降反升的情况,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底正式印发《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下称《攻坚方案》),此后各省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全国正掀起一场VOCs治理攻坚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VOCs排放大户,随着当前VOCs管控不断升级,石化行业将迎大考。

石化行业为重点管控领域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PM2.5治理已初见成效,2019年全国未达标的261个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4%,与前三年年均7.7%的改善幅度相比,下降速度明显放缓。相较之下,臭氧浓度却明显上升,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

VOCs是臭氧重要前体物,自2010年环保部、发改委、能源局等9部委首次将VOCs列为重点控制污染物以来,我国VOCs治理一直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随着今年以来VOCs治理从上至下不断加码,石油化工企业和园区VOCs的排查和管控力度将再次加大。生态环境部在《攻坚方案》中提出,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一轮储油库、汽油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

 “石油化工行业是VOCs的排放大户,是大气保卫战的重点管控行业,其中炼油、化工生产、油品运输过程中排放的VOCs当量最大。”北斗启明(北京)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光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的低碳组分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销售全过程中,由于受到工艺技术及设备的限制,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较轻的液态组分挥发到大气中。石化企业VOCs排放源主要来自石化装置设备与管阀件泄漏、各类储罐的呼吸、装置尾气、油品装运挥发、废水处理系统逸散等。

前期治理成效显著,但短板仍存

据了解,石化行业VOCs治理技术主要分为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源头控制主要指通过改进工艺、更换设备等方式防止泄漏的预防性措施;末端治理主要指油气回收,比如冷凝吸附、催化氧化、等离子等技术。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看来,“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VOCs治理取得较大成效,VOCs减排超过30%。“针对炼油、涂料、油库、加油站等几个重点行业的VOCs治理,相关工作一直在加强,比如密封点泄漏治理,废水和循环水系统、储罐、装卸工艺、废气的源头治理等,我们一直在努力。”

 “前几年石化行业VOCs治理的重点在炼油厂和加油站,目前治理效果较好。但一些重点、难点区域还是没有解决,比如运输过程中的中转站、码头、储存罐区的VOCs排放,下一步要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王洪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针对末端治理的VOCS技术繁多,但效果参差不齐。

 “前几年,国家大规模推进VOCs治理,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的技术。目前来看,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约有90%以上设备的处理效果不合格,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指标,并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处理效果也逐渐减弱。”王洪光表示。

对此,庞广廉也表达了相同看法:“主要是企业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间的取舍问题,好多企业不舍得投入,安装的是一些便宜的、简易的治污设施,比如一些光催化、光氧化等低效技术用的比较多,效果并不好。”

关键在于加强日常监管

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石化行业VOCs治理,多位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除了企业自身转变观念外,关键还在于加强日常监管。

据介绍,目前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足,有的即使安装了VOCs处理装置,日常没有监管时,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很少使用。

 “所以需要通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时监测企业排放情况,比如在线监测技术、固定源监测平台、雷达监测等,目前的技术水平都可以实现。”王洪光建议,“应该强制相关企业使用在线监测,目前行业也正往这个方向走,当然也需要给企业一些时间,需要有一个过程。”

庞广廉也表示:“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任何跑、冒、滴、漏都可以记录在案,在手段上已经可以大量避免作假行为的发生。此外,一些企业在环保上的管理措施过于简单,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细化的流程去规范管理。”

 “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当前我国VOCs治理力度的不断加码,倒逼石化企业重视环保问题,健全管理体系,保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石化企业应多源头做工作,加强源头治理,包括生产过程中必要的设施配备,以及最后的排放回收,需要多管齐下。”庞广廉补充说。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打造国家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7-29

 

昨天上午,绍兴市区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东湖高科项目开工暨第三批化工企业签约落户仪式在上虞区举行。市委书记马卫光宣布东湖高科项目开工并见证第三批化工企业签约落户,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讲话,市领导谭志桂、魏伟、陆维、邵全卯参加。

东湖高科项目是我市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的首个开工项目。该项目为年产4万吨乙烯利原药、2万吨矮壮素原药及其配套制剂项目,总投资3.66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均销售21.73亿元。作为搬迁集聚化工企业的“先行者”,东湖高科项目自去年12月底签约,到昨天正式开工建设,前后仅用7个多月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高分答卷。

开工仪式后,举行了第三批化工企业签约落户仪式。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浙江医药维生素、佳宝聚酯(佳宝新纤维)、古纤道绿色纤维、埃斯特维华义、民生医药、明业化纤、恒业成有机硅等8家企业签订落户协议。至此,22家拟搬迁集聚化工企业,已有21家完成签约,标志着市区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盛阅春说,实施市区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工程,是我市念好“两业经”、纵深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的标志性抓手,对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国家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希望市提升办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倒排时间、优化服务,全力加快集聚项目落地进度;签约落户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上虞区为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提供更大力度的创新支撑、要素支持、服务保障;越城区深入细致当好项目“娘家人”,用心用情解决企业搬迁后顾之忧,为打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张雷会见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

发布日期

2020-07-04

 

7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雷会见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一行。市领导李松林、李强参加。

张雷首先对张茵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今年以来,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沈阳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育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为沈阳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从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基础性工作入手,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全力以赴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玖龙纸业是中国造纸产业的龙头企业,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开展深层次、多方位合作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张茵十分感谢沈阳一直以来给予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将持续加大在沈投资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造 纸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智造”制浆造纸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发布日期

2020-07-06

 

image.png 

长沙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业务主要包括造纸完成工段智能装备、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及其他行业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彭立云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通讯员 张文香

企业名片

长沙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简称长泰公司)是中国轻工集团直属企业,创建于1999年8月,公司业务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主要包括造纸完成工段智能装备、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及其他行业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创新故事

造纸行业市场占有率达80%

位于雨花经开区的长泰公司并不起眼,却是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

 “目前,我们在制浆造纸行业市场占有率达80%,是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长泰公司总经理李杰辉说,公司前身为中国轻工业长沙设计院工程承包部,目前产品已覆盖造纸行业的前端和后端,2019年公司产值达到10亿元。

从一个研发团队成长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是长泰公司成功的关键。据了解,目前长泰公司员工中有一半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达20%。

 “智造”,改变了传统造纸行业。

 “比如纸卷从下来到入库,传统的一条生产线需要60到70人,经过智能化改造后,只需6到7个人即可。”李杰辉说,公司产品主要为非标产品,采用的是以“技术主导”的销售方式,为客户提供生产线定制型的智能化项目。目前,岳阳林纸、博汇纸业、玖龙纸业等上市公司都是长泰公司的客户。

比如,长泰公司在造纸原料自动化处理线中研发的全自动浆包拆解线,是基于浆包拆解而研发应用于造纸备料阶段,采用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实现大包铁丝自动剪抽、自动拆垛,小包铁丝的自动剪抽,并实现多种浆料按比例精确自动配给智能化控制系统。

目前,长泰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包括造纸完成工段系统化技术、成品浆分切打包系统、造纸原料自动化处理线、包装与印刷行业系统化解决方案及各类关键装备自主研发、生产等。

瞄准立体仓储延伸产业链

造纸行业市场容量有限,如何突破行业天花板,找寻新出路?

长泰公司的答案是,瞄准立体仓储。

 “去年,立体仓储产值达到5亿元,占到公司产值的一半。”李杰辉说,长泰公司在造纸行业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自动化立体仓储上有较大优势。如今,公司的立体仓储业务已从造纸行业向食品、纺织、轨道交通、冷链物流等领域拓展,比如长沙地铁4号线、5号线的机车维修库的仓储系统,就应用了长泰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记者在长泰公司智慧车间里看到,在高达近30米的空阔厂房内,仓储货物乖乖地经历喷码、贴标、入库、储存、出库等“一条龙”流程,仓库的出入库及库内搬运作业全部实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作业,全程看不到任何人影。

据介绍,智能立体仓储系统根据需要及货物信息,配备条码生成及自动粘贴、各类输送机、机器人码垛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拣选系统等,可自动完成物料的信息采集、输送、识别、拣选、码垛、自动储存、自动出入库等。通过先进技术可实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的生产、管理、物流运输、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动态控制系统,进入物联网时代。

同时,长泰公司还不断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如今,长泰公司在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取得一定成绩,产品和技术进入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下一步,长泰公司的技术和产品计划进军北美市场。

 

 

发布版面

时局·政情

image.png 

主题

纸业巨头逆势增资孕育新商机

发布日期

2020-07-11

 

 7月6日,江门市政府与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亚太森博纸业将新增投资200亿元,在位于江门新会的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投资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

新加坡金鹰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资源开发企业,多个产业在世界名列前茅,其子公司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也是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

金鹰集团主席陈江和表示,金鹰集团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在粤投资力度,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这说明企业仍然看好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前景。”千亿级造纸产业集群加快崛起

根据合作协议,亚太森博纸业将在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新增投资200亿元,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同时投资建设燃气热电联供设施,淘汰落后产能、升级煤改气项目。项目达产后,亚太森博纸业的实际年产能将接近200万吨,比现在的产能增加近一倍。

 “中国高档文化纸的需求以每年约5%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广东就是最大的市场之一。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也非常看好广东高档文化用纸市场。”陈江和说,20年来金鹰集团在中国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未来计划3—5年内在国内总投资再增加700亿元。

从具体投资方向来看,亚太森博公司首先将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扩建90万吨文化纸项目。“同时,我们还计划新建20万吨无纺布项目,并配套建设2台9F或相应的燃气热电机组项目。”该公司总经理洪庆隆介绍。

随着亚太森博新增的200亿元投资项目落地,一个千亿级造纸产业集群正在江门加快崛起。作为广东三大造纸基地之一,银洲湖纸业基地规划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年产规模1000多万吨纸及纸板,计划总投资近千亿元。

 “企业只有对一个地方的生产成本、产业集聚、配套能力认可时,才会不断在同个地方增资扩产。”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蔡勇分析,亚太森博纸业能够不断在银洲湖纸业基地增资扩产,是对基地区位、集聚效应和配套服务能力的认可。投资20亿元建设无纺布项目

在各地基本不再批准新的造纸项目开建的背景下,纸业巨头何从何往,广东如何引导江门、东莞、湛江三大造纸基地加快转型升级,是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亚太森博增资扩产计划中包含的水刺无纺布项目,无疑颇具示范意义。

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水刺无纺布及终端产品,将分四期建设。其中,首期投资3.2亿元,建设年产1.7万吨水刺无纺布项目,预计2020年7月投产;二期计划2021年初投产,年内投资额将达10亿元人民币。

无纺布是口罩的基本生产原料,亚太森博此举无疑为传统造纸企业开拓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该项目生产选用粘胶纤维素纤维作为原料,制成的产品可完全降解,水循环利用率达99%,生产产生的废料纤维短绒可供发电厂焚烧,达到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目的。”洪庆隆告诉笔者,产品应用于医疗卫生、个人护理、美容卸妆、家用清洁、工业擦拭、过滤等领域,达产后年产值约20亿元。

对此,林江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仍客观存在市场需求,特别是像造纸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关键在于,传统企业不能再按照以往的生产方式去运作,而是要结合市场变化,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改造生产流程,让传统产业不传统。”

在造纸行业实施煤改气工程

当前,我省正在各地力推煤改气清洁能源替代政策。作为高耗能行业,造纸业也被寄予厚望。

在上述签约仪式上,陈江和主动提出,根据增资扩产计划,亚太森博将配套建设相应的燃气热电机组项目,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力争成为造纸行业实施煤改气的先行者。

实际上,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此前已在生产过程中成功推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造纸企业实施集中供热、供冷、供水、治污、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目前,我们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超过5亿元,从欧洲引进各种先进环保设备,处理后污水水质指标远远优于国内标准,一次性通过了广东省环保厅验收。”洪庆隆说,该公司已连续多年荣获广东省环保厅评定为环保诚信企业(绿牌)。

在林江看来,亚太森博主动实施煤改气工程,反映了广东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迈向中高端方向。“单个项目实施煤改气的实际效果也许并不十分明显,但作为行业巨头,此举将起到示范作用,引领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广东制造的竞争力。”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通讯员 陈永健


发布版面

中国印刷导刊

image.png 

主题

造纸业快速回升释暖意

发布日期

2020-07-22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扩散蔓延,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给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带来冲击,造纸业同样受到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 月,全国累计生产纸及纸板4636.2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29.7 万吨,同比下降6.7%。但从单月来看,4、5 月已超过上年同期,总体走势平稳,向好趋势基本确立。中国市场已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可替代。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推进,依靠中国市场的牢固基石,在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造纸业会越来越好。

4—5 月产量正增长 纸价低位运行

中国是全球纸品产销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5 月全国纸及纸板累计生产量虽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7%,但4、5 月已开始实现正增长。

具体来看,1—5 月累计生产纸及纸板总量为4636.2 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29.7 万吨,下降6.7%。其中,1、2 月份较上年同期下降15.1%,下降255.8 万吨,而3 月产量达到1045.6 万吨,同比仅下降0.15%,下降1.6 万吨;4、5 月已超过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5.1 万吨、11.9 万吨,产量达到1046.6 万吨和1076 万吨。

从造纸企业成品库存销量看,1—2 月同比增长0.9%;3 月增幅为15.7%;4 月末库存为583.9亿元,同比增长9.3%;5 月末库存同比增幅下降到6.2%。

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纸品销售价格方面,在上年纸品价格已是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纸价继续下降,保持较低价位。据统计,1—4 月,纸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 个百分点,5 月价格指数已同比下降5 个百分点。

废纸浆进口量增长 仍难弥补缺口

根据统计数据,1—5 月,国内原生浆累计生产564 万吨,同比增长3.6%。商品浆累计进口1215 万吨,同比增长20%。

从月度情况来看,1—2 月商品浆进口469 万吨,同比增长21%;3 月进口268 万吨,同比增长57%;4 月进口251 万吨,同比增长19%;5 月进口228 万吨,同比下降7%。从品种来看,1—5 月,针叶浆进口363 万吨,阔叶浆进口513 万吨,两者合计占商品浆进口总量的72%。

截至目前,废纸进口审批共9 次,合计568 万吨。1—5 月实际进口247 万吨,同比下降44%。废纸浆进口虽增长比例较大,翻了2.5 倍,但总量仅有72 万吨,难以弥补废纸进口的减少量。

原料问题一直是制约造纸业发展的瓶颈。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目标,今年废纸进口减量,实现废纸零进口基本已成定局,这给原本就原料紧缺的造纸业发展增加了难度。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产业链安全问题,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因此,原料问题应引起造纸全产业链的重视。

市场需求释放 产业链需优化模式

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而从与GDP 呈正相关关系的人均纸消费量来看,市场对纸张的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只是由于各行各业受疫情影响导致传统习惯或领域的变化,使得各种纸张在市场的表现有所不同。

疫情的确给行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几个产浆大国,目前疫情还比较严重,仍未完全控制住。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想化危为机,需要造纸产业链共同努力。应以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目前发生的问题,无论是纸浆及造纸生产商还是贸易商,都应优化营销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保持市场的有效供给,合理降低成本,渡过难关。

同时,全行业也要对造纸业保持信心。运行数据已经证明,造纸产业正在逐步向好。



                          其 他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北部湾港吞吐量增幅全国领先

发布日期

2020-07-22

 

7月20日,交通运输部公布2020年1-6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显示,广西北部湾港1-6月完成货物吞吐量13957万吨,同比增长16.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3万标箱,同比增长33.7%。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均排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今年以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广西紧紧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按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快进键”,助推上半年通道运行主要指标逆势增长。

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建成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期工程,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防城港401号泊位等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北部湾港完成投资19.4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建成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打通铁山港进港铁路“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贵阳至南宁高铁、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加快施工,3条主通道铁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通道物流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是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唯一实现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两位数增长的港口;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691列,同比增长66%;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集装箱办理量11.6万标箱,同比增长123%;中越(南宁-河内)跨境直通班列累计开行88班,同比增长107%;凭祥友谊关口岸出入境货物146.27万吨,同比增长5.99%。

通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推动进一步降低广西北部湾港口中介服务收费专项行动,多措并举推动北部湾港降费;推动通关作业改革创新,在海港口岸推广实施“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在公路口岸全面应用“提前审结”通关模式,继续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不断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航运服务中心运营效率和质量,吸引100多家各类航运物流企业入驻,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道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狠抓精准招商,促进央企、湾企、民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立“三企入桂”通道招商项目库,推动中谷海运等行业大型企业与自治区签订合作协议;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成功引进万纬物流、太古冷链、德国敦豪(DHL)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中马钦州产业园项目扎实推进,通道国际产能合作快速起步;南宁国际铁路港二三四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柳州铁路港、南宁玉洞交通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枢纽经济初具规模;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通道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加强。

 

 

发布版面

区域

image.png 

主题

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 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

发布日期

2020-07-28

 

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探索创新科研合作模式、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破除瓶颈和制约,打通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的堵点,粤港澳协同创新能量逐步释放,正为科技湾区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打开更广阔空间。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粤港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在初具规模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科技创新展现出勃勃生机。

2019年底,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这些“新生”的大湾区科研力量表现亮眼。

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由钟南山院士担任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介绍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联合实验室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抗疫一线。

在汕头,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协助当地定点医院开展样本采集及检测,指导疫情防控。该联合实验室依托汕头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建设,致力于开展病原学基础研究等。

广东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处负责人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中,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5家联合实验室在病毒溯源、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4月,2020年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申报工作正式启动。广东省科技厅表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将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汇聚粤港澳创新资源,创新科研合作模式,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合作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内容,粤港澳协同推进创新合作,在推动重大科研载体建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加快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博采众长、相互促进的联合创新模式,激发出三地科研人员的更多活力,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投身探索湾区协同创新。

去年8月,广东省科学院与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签署了《粤港创新及科技协作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大湾区人才及技术互融等方面密切合作,搭建创新与科技平台、创新交流机制,推进项目落地转化。

 “备忘录签署以来,双方探索创新互联互通的科研合作模式,围绕港方在公共服务领域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工业声学等方面开展合作研发,并将形成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香港。”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科技业务部部长黄丹说。

今年7月,广东公布“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重点工作”,提出粤澳双方将落实《粤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安排》,组织实施粤澳科技联合资助计划,并推动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向澳门创新主体开放共享;发挥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在中医药、芯片、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太空科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合作。

 “广东省科学院将不断拓展与港澳的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创新,加快建设大湾区的高水平科技智库、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三地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说。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湛江5G+工业互联网”让“智慧工厂”形态初显

发布日期

2020-07-29

 

image.png

 

在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管控中心内,通过近400台控制台,可以随时对全厂30多套生产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刘冀城 摄

 “冶金企业的生产环境较为复杂,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安全风险因素,需要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副总经理敖爱国说。当前,湛江钢铁正在抢抓5G产业发展新机遇,率先开展钢铁行业应用验证,开展智慧钢铁智联网先行先试研究,树立智慧钢厂建设新标杆,通过5G应用、智慧制造探索钢铁工业未来发展新出路。

近年来,湛江市积极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大投入力度,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带动工业制造等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被列入全省首批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

为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湛江市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企业,为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样本。其中,打造湛江钢铁、东岛新能源、国联水产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湛江钢铁成为全省首批8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之一。

探索5G+应用场景

大工业“智慧工厂”显形

当前,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整个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以及所触及的管理变革带来极大空间,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钢铁行业存在的“痛点”的机遇。

在湛江钢铁管控中心,不仅可以看到高炉、码头运输带等所有设备的运转情况,还可以在操作台上进行远程操控。此外,通过厂区内的3000多个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工作人员只要坐在管控中心内,就可以对全厂进行监控和管理。

 “在系统上还可以看到厂区内和市区的PM2.5实时值,这些数据都是联网的,也就是说,环保指数一有问题,环保厅就能马上知道了。”宝钢股份湛江钢铁调度长王旭介绍。

能够实现生产数据实时上云端,离不开覆盖全厂区的5G高速网络。

湛江钢铁作为广东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目前已建设并开通了47个5G基站,实现了门岗人脸识别、无人机巡逻、厚板移动办公、堆取料机无人化、通勤车人脸识别考勤、智能广告宣传等试应用。2020年6月10日,在广东联通的大力支持下,湛江钢铁5G独立核心网组网成功,为树立智慧钢厂建设新标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G核心网下沉,意味着我们海量的生产数据不需要购买流量服务就可以联网快速上传,大大节省了流量费用成本。”湛江钢铁工作人员解释道。

湛江钢铁将通过构建1张5G工业无线专网,赋能数据采集、监控管理和生产控制3大类工业应用场景,实现工厂生产、设备、物流、能环、安全5大核心要素的效能提升,支撑智慧钢厂建设。

依托信息化管理,大工业生产安全有了更加有效的管控和保障。

走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管控中心,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控制大厅和超级大型显示屏非常震撼。通过近400台控制台,可以随时对全厂30多套生产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各项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参数一目了然,醒目的装置联锁系统,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如果设备出现了问题,系统就会快速调取应急预案,切断原料供给或中断操作,防止意外发生。”中科炼化信息中心负责人蔡荣生介绍,“智能工厂”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应用自动收集摄像信息、火灾等仪表探头、周界报警等信息,根据信息内容分类并确认信息真实性,给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业互联网赋能

传统制造业提效提质

 “现在我们的产品从入库、包装、检测、冷藏到销售、物流,都是全自动化采集信息,精确到每一单每一件,无需人力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统计,管理层在云平台上动动手指点下鼠标,就可以依照权限调动所需要的数据。”国联水产信息化总监王强说。

今年,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引进5G技术,在原本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基础上,引入5G网络为生产管理的大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各个生产环节提速增效。

 “5G+工业”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样本,让湛江当地的传统企业在发展瓶颈期找到了突破口。

在位于廉江市郊的广东华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已建成多条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可自动操作油压、切卷、冲孔、上料,同时还可将冲开关孔、侧耳孔、插头孔工艺等多道工序在一台液压专机上完成,高度自动化让“无人车间”成为现实,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我们正在研发一款WiFi电饭锅,人不在家,但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电饭锅定时煮饭。”华强电器相关负责人介绍,信息化技术不仅应用在生产环节,也融入了产品设计当中。

近年来,为帮助企业摆脱发展困境,加快家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廉江市着力建设小家电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性地扶持、引导,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孵化、创新制造、产品检测、产权维护等能力。不断完善湛江市工业互联网(小家电)行业云平台功能,引导更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并推广复制到其他行业。

位于遂溪县的广东五洲药业有限公司,前身为具有50多年制药历史的广东省遂溪县国有制药厂。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对经营、销售、库存、采购、财务状况进行关联性分析和运营风险的动态监控,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信息,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产能。2018至2019年,五洲药业已连续两年利润增长1000万元。

通过多行业的探索实践,“5G+工业”的应用灵感不断涌现。笔者从湛江市工信局获悉,去年8月,湛江市印发了《湛江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计划通过在市区、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集聚区推进5G网络建设,引入5G高端人才,建设5G科技创新平台,完善5G产业链等,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应用标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解决方案,推动5G融合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布版面

广东

image.png 

主题

湛江6月进出口总值增长5.2%

发布日期

2020-07-30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稳 顾大炜 通讯员/湛关宣)今年以来,湛江市外贸进出口总体逐步回稳,笔者昨日从湛江海关获悉,2020年上半年湛江市进出口总值17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下降4.5%,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3.2亿元,下降24.1%;进口106.4亿元,增长16.1%。单6月份,湛江市进出口总值35.8亿元,增长5.2%。其中出口14.5亿元,下降25%;进口21.3亿元,增长45.3%。

今年上半年,湛江海关先后出台“春风暖企”行动方案和促进外贸稳增长21项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以服务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一企一策”,采取完善沟通协作机制、支持口岸扩大开放、提升通关便利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监管模式、保障全产业链发展等系列“组合拳”,推动当地外贸止跌回稳。

从贸易方式来看,主要进出口方式一般贸易的降幅收窄,保税物流进出口大幅增长。从企业主体来看,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幅度收窄,国有企业进出口继续保持逆势增长态势。主要贸易伙伴方面,对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

发布版面

产业周刊 数据

image.png 

主题

数字经济育新机 广东迎来“数字蝶变”

发布日期

2020-07-31

 

“之前我们工厂主要是做外贸的,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开始转内销,也是第一次在线上卖货,到4月份我们的订单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是因为疫情‘被迫’转线上,但也发现了新的发展机会,目前我们正在筹备运营团队,之后会在电商上多花精力。”汕头佳讯电子科技玩具厂厂长杜绍东说。

在这位85后的身上,可以看到数字经济的普惠特点。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资料,数字科技成为生产工具,广东正紧扣时代脉搏谋篇布局,助推产业数字化,促进新业态发展。“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加快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不仅销售,办公要在线、人要在线、物要在线、会员要在线、管理也要在线。”广州摩登百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骆建基说。未来,数字和产业融合之后的新业态和新产业也将成为重点发展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 彭颖

激发产业新活力

在湛江港洋水产的加工厂里,一只只对虾正在进行“身份认证”,通过先进的可追溯系统和关键节点控制,消费者扫一扫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清晰地看生产日期、源头信息、生长过程等内容。湛江港洋水产的加工工厂从事南美对虾等虾类产品生产二十余年,入选“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工厂建有先进的产品检测检验室、对虾加工车间,是国内水产生产加工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在对虾生长、加工、运输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进行了数据记录,这些数据形成一个数据库,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湛江港洋水产的负责人说。

在距离湛江港洋水产加工工厂40多公里的东海岛上,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基地项目首批装置正式打桩开建,这标志着总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的项目正式步入现场建设阶段。在巴斯夫的规划中,未来新型一体化基地从基础化学品到消费品的上下游生产装置将形成整合的价值链,将为华南地区及跨国制造商提供面向汽车、建筑、高铁、电子电气、食品包装、家庭与个人护理、航空航天和制药等行业的解决方案。

 “不管你在哪个行业,不管你的发展阶段在哪,我们都能用数字化的技术把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数据,用‘1’和‘0’这两个数字呈现。”正如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征坤所说,数字经济激发了传统产业的新活力,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南粤大地上,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广州、深圳这对“双子星”云集了数字经济多家龙头企业,不仅拥有腾讯、华为、网易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涌现了大讯飞、云从科技、佳都科技等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根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广东还将累计培育50家以上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估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10家;初步建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力争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高地。

广东新经济产业也呈现了强势复苏的积极信号。2019年,广东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超过3万亿元,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已超16000亿元,两个指标均领跑全国。2020年上半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49234.20亿元,其中,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5.6%,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再造新业态

 “大家看这个衣服的肩线,剪裁很贴合,非常显曲线……”在广州的线下百货门店里,很多商家正常营业的同时,还会打开直播,向网友介绍商品信息。还有不少达人网红拿着手机,一边问网友喜欢什么款式、型号的商品,一边找店里的销售人员砍价。

在千年商都广州,商业模式正迎来“数字蝶变”。6月6日,广州市联动各区重磅启动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首届广州直播节,为广州企业打造优质实效的销货通道,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而广东的商家们,也早已做好拥抱变化准备。“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加快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不仅销售,办公要在线、人要在线、物要在线、会员要在线、管理也要在线。”广州摩登百货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骆建基说。在摩登百货岗顶店,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品牌京喜直播在摩登百货门店举办了“云逛街”活动,不仅有商家定点直播,还有京喜专职的达人主播探店走播,数十场直播齐上,打造线下线上一体的直播城,同时帮档口商家“触电”助销。据广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关兆棻介绍,广百股份在6月6日至8日在17家门店举行19场直播。此前广百股份就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在微信小程序打造“广百荟”,同时内部孵化直播团队,目前已培养100多名主播。

淘宝直播发布的《2020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显示,广州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利用淘宝直播打开新经济大门的领头羊。电商直播等数字经济,为经济新发展赋予了新动能,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也找到了互相融合推动发展的契机,但“直播带货”并不是数字经济的唯一亮点,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数字化服务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丰富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正大大加快。

广东,这一天然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省份,正紧扣时代脉搏而谋划布局。2019年8月,广东正式发布了《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争取用5-8年时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和全球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今年2月,《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方案提出,将在广州打造以琶洲为核心、以珠江为纽带、以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从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和产业载体,广东正在用“加速度”勾勒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新蓝图。

发布版面

营商环境

image.png 

主题

湛江海关以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发布日期

2020-07-31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湛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区,当前正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及广东大唐国际雷州电厂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湛江海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中央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按照海关总署促进外贸稳增长十条措施、支持中欧班列发展及综合保税区发展等工作要求,结合广东省委、省政府“1+1+9”工作安排,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的指导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促进外贸稳增长;先后出台“春风暖企”行动方案和促进外贸稳增长21项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以服务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成立支持大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坚持“一企一策”,采取完善沟通协作机制、支持口岸扩大开放、提升通关便利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监管模式、保障全产业链发展等系列“组合拳”,为大项目提供从建设起步、到投产运营等全流程服务“套餐”,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外贸稳增长贡献海关力量。

完善关地企沟通协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海关方案”

湛江海关成立统筹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指挥部、支持地方大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大唐雷州电厂等地方大项目建设的海关事务;完善关地企沟通协作机制,主动走访地方政府部门,及时掌握项目整体规划、推进进度及口岸通关诉求,推动将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规划等要求提前融入到项目整体建设规划中,及时为项目建设提出“海关方案”;全面梳理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海关业务类别,细化任务,明确牵头部门;坚持“一企一策”,建立项目问题需求台账,制定针对性服务举措,疫情期间共为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解决13个便捷通关需求和困难。

推动口岸扩大开放,助力企业顺利投产

2020年6月16日,国内国产化率最高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科炼化项目,正式投产运营!该项目负责人激动地说,“感谢湛江海关对我们项目建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为我们首船原油进口创造条件,保证了我们项目能够如期投产。”

据悉,湛江海关主动提前介入中科炼化项目建设,采取“一企一策”,提供符合中科炼化项目特点的“量身定制”式监管服务措施;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清单式管理,指导企业按要求进行整改,推动码头获批同意临时开放;支持企业通过“一船一报”模式在安全严密、高效监管的前提下进口原油并开展调试工作,既保障了码头重载调试的顺利开展,又满足了码头开放审批阶段的企业进口需求。

此前,湛江海关先后推动宝钢湛江钢铁主原料码头、龙腾码头和成品码头共3个码头6个泊位于2017年通过对外开放验收,其中最早投运的主原料码头从取得港口试运行资质到正式对外开放验收仅仅用了25个月;自2015年码头临时开放以来,共验放宝钢湛江钢铁进出口货物7867.4万吨。提前介入巴斯夫项目配套码头扩大开放事宜,按照《国家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提出海关监管设施和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指导大唐雷州电厂{156}加快推进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

提升通关便利化,保障企业快速通关

自投产以来,宝钢湛江钢铁的出口钢材从最初单一销往越南,到现在市场已拓展至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四大洲七大市场的全覆盖。“目前的钢材出口量增长稳定,海外国际市场不断拓宽,通关效率对日产2.4万吨钢铁、进口需求较大的宝钢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多亏了湛江海关这些年为我们推出的一系列大企业快速通关套餐,让我们迅速开拓国际市场”,该公司物流部部长姜玉河介绍。

据悉,该关针对钢铁产业进出口物流特点高效服务宝钢湛江钢铁全面生产运营,对进口的大型生产设备,实施“7×24小时”“5+2天”不间断即到即办服务,提供“船边验放”“上门查验”等便利化举措。实施进口铁矿石“先放后检”“边卸边检”“整船申报、分批提取”等模式,允许进口矿产品完成现场检验检疫并符合要求后,即可提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立关企联网和推广“智慧通关”,通过一键报送自动采集和审单系统申报数据智能审单,免除海关现场读单和签字盖章环节,实现“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对宝钢湛江钢铁出口钢卷实行“不落地”监管,节省企业转运成本;助推宝钢湛江钢铁通过AEO高级认证企业认证并持续享受较低查验率、优先办理通关手续等通关便利;提高检测效率,在宝钢湛江钢铁中心实验室取得CNAS认证后,部分采信该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缩短检测周期,自该公司码头2017年正式通过验收以来,累计为其减少码头滞期费用约3500万元。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结合重大项目建设的特点,采取提前介入、政策指引、驻点服务等方式做好鼓励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等进口减免,累计为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减免税款950余万元;根据宝钢湛江钢铁进口大宗散货特点,支持企业以临时发票出税单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增值税抵扣,累计为企业减少资金延压达20亿元;积极助推宝钢湛江钢铁技术升级,与企业合作完成品质波动实验,减少铁矿石采样量,每年可为企业节约89万元成本;采取收取差额保证金方式为中科炼化办理进口原油税费担保,解决中科炼化总部银行保函无法使用的问题,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创新监管模式,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随着钢铁企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宝钢湛江钢铁建设使用封闭式的C型料场,从而降低原料进厂物流成本和物料损耗率。

湛江海关针对宝钢湛江钢铁C型料场封闭式、无人化、智能化等特点,采用“前置查验+区外监管”模式,在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验收前,将现场查验环节由堆场查验前移至船舱查验,截至目前共审批区外监管涉及货物669.7万吨,为宝钢湛江钢铁减少物流成本约3000万元;将C型料场视频监控接入海关监管管理界面,增加关企互信,提升监管效率;推动企业顺利通过新型无人化料场监管作业场所审批。

此外,海关还针对临港重工项目的进口设备特点,优化进口设备监管模式,指导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做好合作制造项下异地进口大型设备报关和检验的前期工作,对转运异地组装的设备在开箱查验时尽量保持外包装完整,节省企业重新包装的时间。同时,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口岸营商环境,针对巴斯夫深度融入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提前介入,积极研究制定从标准规范到海关监管制度的国际化通关服务方案。

拓展加工贸易和保税业务,服务企业全产业链发展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球团矿的年生产能力为500万吨,目前每年的自用量约100万吨,为充分发挥富余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在湛江海关的支持下该公司于2018年起开展全国首例铁精粉非冶炼(球团矿)加工贸易业务。 “海关助力公司拓展球团矿加工贸易业务,对湛江钢铁进一步丰富经营方式、发挥国有资产经营效率以及拓宽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开展此类加工贸易业务尚属全国首例的情况,湛江海关从服务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多次派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组成专门小组研究球团矿加工贸易政策,并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及时跟进解决企业通关各环节疑难,2019年该项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取得近1.4亿元节税效果;在今年疫情期间,湛江海关继续推出“专人对接、智慧通关、网上审核、零接触查验”等服务举措支持企业做大加工贸易球团矿业务,今年前6月,球团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99亿元,同比增长76.5%。

同时,当前湛江海关正大力推进湛江综保区申建,支持地方政府按照“边申建、边建设、边招商”的理念,做好园区规划、项目入区等工作,进一步夯实申建基础、加快申建工作进度,为巴斯夫延伸石化产业链、打造世界顶级的石化一体化基地提供开放平台支持。目前,湛江综保区设立初步通过海关总署审核,正式启动设立审核程序。

下一步,湛江海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海关总署要求,自觉把海关工作放到国家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中去考虑,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部署,以积极服务大项目建设发展为抓手,为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