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20年6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3-02-28 04:46:13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广东团热议海洋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剑指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际比较研究

山东多措并举 助力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10年翻了一番

粤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

上海海洋经济产值破万亿

点燃蓝色引擎 迈向海洋强市

让海洋真正成为高质量的发展要地

提升海洋旅游产业地位 推进海洋旅游更快发展

“海洋广东”破浪远航

钢铁篇

钢铁担当2020 大国钢铁勇攀高峰

钢铁行业品牌建设标准思考

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项目正式上线并通过验收

加快把新钢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钢铁企业

钢铁行业:努力促回暖育新机开新局

下半年中国钢铁产量提速

昆钢入围全球50大钢铁企业榜单

钢铁行业加快恢复 供需两端均回升

四川钢铁行业悄悄“变脸”

晋豫陕携手打造全国“钢铁丝路”新中心

石化篇

茂名石化:智慧加实干 提高效益含金量

建设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

兰州石化推进“大优化”扭亏为盈

十四五”期间应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

中国石化打造绿色发展亮丽名片

打造大湾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中国石油又一项炼化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茂名石化持续优化深挖潜

中国石化积极筹备冬奥会能源保障工作

广州石化优化产品结构增效明显

造纸篇

造纸业:保市场供给 生产运行稳定

探寻新动向 撬动势能

产业链协同 挖潜内需

激活市场 保供应链稳定

借势突破 专注实用技术

持续创新 深入基础研究

聚焦需求调结构 培育纸业谋新变

其它

琼州海峡千帆竞 两岸融通正当时

粤西再添经济发展新引擎

北部湾经济区“双百双新”项目发展势头迅猛

广东联通携手业内顶尖专家解码5G﹢工业互联网

协同推进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

                       海 洋


发布版面

聚焦

image.png 

主题

广东团热议海洋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剑指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

2020-06-01

 

需要指出的是,海上风电赋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整体发育。

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广东作为沿海大省,早已瞄准海洋经济,蓄势待发。

广东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约4114公里,坐拥1431个海岛和510个海湾,区位优势显著。2018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高达1.93万亿元,连续24年位居全国之首。

海洋经济虽然已成为广东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广东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尚待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中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议案提案。建议牵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三峡”、粤琼两省共建琼州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围绕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积极建言献策。

 “海上三峡”规模待论证

2019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加快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发展。到2021年,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将实现产业增加值1800亿元左右,年增速达20%以上,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以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着上述六大产业中的海上风电,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3.990, -0.03, -0.75%)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CEO张传卫提出建议,在中国南海、东海、黄海、渤海12海里至20海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以海上风电为主体,打造10个以上“海上三峡”,并在粤东和粤西两个区域先行先试。所谓“海上三峡”,是一个海洋经济综合体,也是以能源为龙头构建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集群。

 “六个产业里,我个人是最看好海上风电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海上风电是靠市场需求拉动的海洋产业,最有前景、规模也能够做大。”

但另一方面,整个海上风电的规模究竟多大,是否要发展到“三峡”的规模,他认为仍尚待论证。“发展海上风电占用的潮间带过多,空间资源有限,容易导致海上‘圈地’。下一步我们要借鉴欧美国家的成熟经验,尝试转向漂浮式的海上装置,往深海走。”

需要指出的是,海上风电赋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整体发育。据安然分析,现在广东省海上风电的主要由大型央企主导,但央企本质上是运营商,往往在布局之后再去外部采购设备。“我们想拉动千亿体量的海上风电产业,需要的是风电、风机以及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真正落地。”

除了风电,加强区域间的海洋经济合作,还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就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关于粤琼两省共建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的建议》。

广东湛江与海南隔海相望,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局之年,也给粤琼两省跨海峡经济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粤琼共建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是发展广东现代沿海经济带的必然要求。”宁凌认为,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有望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及海南自贸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他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的基础之上,延伸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行更积极的邮轮发展政策和旅游开放政策。

在安然看来,大湾区可以与海南进行科教、资金、政策方面的要素互动,成立公共的空间经济载体。“珠三角加上南海北部,可以打出一张大牌。”他强调道。

生态与产业平衡发展

宁凌在谈及沿海经济带的同时,也注意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他在今年的另一份建议中,呼吁建立起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指数,为海洋生态环境合理维护提供科学指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多位代表委员都在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生态保护。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今年提交的七份建议中,有一份就是《关于统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修复和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明建议,借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做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内水域实施十年渔业禁捕制度,分级分类实施禁捕。

具体而言,进一步优化、完善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并率先实行永久禁捕;对珠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实施10年禁捕。同时,将珠江口近岸海域全部划入禁捕区范围,禁止采用各种捕捞作业方式,逐步恢复重要近岸海域的生态功能。

 “完全限制可能不太现实。”安然认为,在大湾区的近海海域,港口船舶的进出量非常大,和渔业水产的养殖区域有所重叠,矛盾冲突已经较明显。因此他建议,在大湾区的核心港口、航运航道以及锚泊区域采取禁捕在内的一系列限制举措,同时在离岛的外围区域划定养殖区。

 “例如珠江口外围的万山群岛,面积大、水质好、环境比较原生态,可以考虑集中发展养殖、旅游甚至海上风电。海洋生态修复方面,如果能把珠江口外围这些岛群联合起来做一个海岛国家公园,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安然分析道。

发布版面

理论周刊/专论

image.png 

主题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日期

2020-06-02

 

image.png 

目前深圳正全力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图为大鹏半岛。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通讯员 梅戈

■ 胡振宇 冯猜猜 陈美婷 丁骋伟

提要: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兼具城市与海洋发展特征,内容涵盖丰富。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在深入剖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含义及特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标体系构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势基础上,提出从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凸显海洋城市文化特色、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对策建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明了方向。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前深圳正全力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海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海陆空间融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含义及特征

在全球向海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独具特色的全球知名海洋城市,形成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航运贸易发达的航运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发达城市、生态旅游特色突出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等几类海洋中心城市,例如伦敦、新加坡、休斯敦、奥斯陆、鹿特丹等。

在国际海洋领域,评价城市海洋中心地位的标准体系,以“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概念使用最为普遍,1999年以来,“蓝色经济”成为国际海洋领域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人海和谐、蓝色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在国际社会大力提倡发展蓝色经济背景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概念。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领先海事之都”等概念的继承和延伸。参考“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国际海洋城市排名比较的核心要素及世界著名海洋城市发展分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在航运领域应该是全球的中心,港口物流行业在全球相对领先,海洋科技高度发达,海洋金融和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领先,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且该城市附近区域经济发达。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体的特征中,枢纽功能的强弱是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判断依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船舶数量、港口吞吐量要有绝对优势;海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则体现了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海洋科研和人才引进方面,决定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力。

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超过260公里的海岸线,毗邻香港,背靠产业链最为完善的珠三角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同时,地处亚太主航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冲,是我国距离南太平洋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成为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

2.经济基础雄厚

深圳具有雄厚经济实力,拥有高新技术密集的产业集群,2019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海洋发展迅速,具备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基础,形成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等四个产业领域为主导的海洋未来产业;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打造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前海海洋现代服务业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前海海洋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海洋新兴产业基地等高端海洋产业园区;拥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团、盐田港等一批大型涉海企业。

3.创新氛围浓厚

深圳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内最具自主创新活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4%以上,研发强度比肩发达经济体,PCT国际专利量连续13年稳居全国首位,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深圳海洋领域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目前,深圳已建成海洋产业相关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4个,工程中心3个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个。

4.营商环境优越

营商环境优越,体制机制灵活,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出台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8条”“扩大工业有效投资26条”“外贸稳增长25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环境,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扩大投资开放、金融制度创新、法治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改革领先全国,部分领域已接近国际自由贸易水平。

三、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1.突出重点,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高度陆海统筹和海陆产业联动,凭借深圳南海首位城市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高技术产业基础,打造南海蓝色经济圈排头兵,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金融业为核心,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加快形成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高端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

2.对标国际,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能合作、市场拓展、人才服务等方面,全链条地构建起国内外涉“海”资源连接、组合、交互、创新的各种新型载体和独特平台,增强海洋创新发展新动能。围绕深水、绿色、安全等重大需求,瞄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中高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工程装备,构建起链式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集聚转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亚太海洋人才集聚区,制定海洋领域人才专项政策,培育和整合海洋教育资源,引进高端海洋领域人才,建立高水平海洋智库。

3.绿色发展,凸显海洋城市文化特色

落实全球责任,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治理的责任共同体,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建成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全球海洋文化融合活力城市,强化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品牌,促进深圳城市文化与国际海洋文化接轨,带动中国向蓝色文明转变。

4.整合资源,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强化陆海统筹,建设全球海洋综合管理创新城市。创新海洋规划体系,实施探索以海洋主体功能区域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促进海陆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统一。健全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并完善海域资源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海洋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提高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水平。

5.服务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瞄准国家战略,建设全球海洋治理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向全球提供各类海洋公共产品和综合服务,参与国际国内海洋领域相关标准制定,策划国际性海洋学术会议、论坛、展会,参与全球蓝色经济伙伴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国际性海洋会议,发挥深圳全球海洋智库等民间机构“第二轨道”外交作用,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把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机遇,重点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在港口建设投资、海洋产业园、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将深圳打造成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市场化运营中心和资源整合集散地,成为我国南海开发的战略策源地、技术核心源和服务保障地,打造成我国南海综合开发先行区。

(胡振宇: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冯猜猜、陈美婷、丁骋伟,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成员)

(本文来自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成果,课题编号SZ2018A005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山东多措并举 助力现代海洋产业加快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6-02

 

本报讯 去年以来,山东省财政厅紧紧围绕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资金监管,着力支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海洋产业,不断强化资金政策保障。统筹资金80.79亿元,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断强化对海洋渔业、生物医药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扶持,加强港口建设、创新平台、人才培育等领域投入。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发挥烟台、威海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海洋生物和海洋装备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

——聚焦生态文明,积极打造海上“绿水青山”。统筹资金27.63亿元,一方面,支持开展渤海综合治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将省级环保资金分配与各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直接挂钩。

——聚焦“财金融合”,切实加快基金投资运作。一是提高引导基金出资比例。将省级引导基金出资现代海洋产业领域基金的比例,由20%提高到30%,省、市、县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由40%提高至50%。二是加快设立海洋产业基金。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现代海洋基金17只,认缴规模230亿元,实缴规模47亿元,投资项目53个,基金投资31亿元,带动其他金融和社会资本79亿元。三是加强海洋产业项目储备。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投资项目库,把现代海洋产业项目作为基金投资项目库的重点。目前,基金项目库中已储备现代海洋产业项目62个,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向基金管理机构推介,加快项目投资落地,支持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发布版面

新闻纵深

image.png 

主题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10年翻了一番

发布日期

2020-06-09

 

背后是海洋科技的扎实突破

新华社北京68日电(记者王立彬)从环渤海到长三角、泛珠三角,涉海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特色自贸港成为关注焦点……在世界海洋日,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改善、海洋产业壮大,成为公众“蔚蓝色的关注”。

以科技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海域可燃冰勘探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大洋科考和极地科研深入推进、“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海洋生产总值10年间翻了一番,背后是海洋科技的扎实突破。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如海洋生物医药业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药物甘露特钠胶囊有条件获批上市,填补了17年来全球抗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成为全球第14种海洋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首个波浪能装机达120千瓦的养殖平台“澎湖号”交付使用,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海洋船舶领域取得新成绩,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首航南极,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凯征”轮交付等等。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科技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初发布的《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稳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第5位,与排名第4位的日本差距逐渐缩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两个分项中跻身世界前二。

让民众更好享受到碧海蓝天

在深圳市繁华的中心区,有我国面积最小的一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华侨城湿地。处于闹市腹地的这片滨海红树林湿地堪称大都市中的“绿翡翠”。

据介绍,开办5年来,华侨城集团每年投入逾800万元,携手环保志愿教师,研发了包括红树课程、自然fun课程、小鸟课堂、小小探险家、零废弃等33个教育系列、106个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公众超10万人次。

这是我国政府、企业、社会合力保护红树林与滨海生态的一个缩影。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红树林面积增加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管辖海域一类水质面积比例同比略有上升,劣四类海域面积同比略有减少,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表示,我国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海洋生态安全为核心,构建覆盖近岸、近海、极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针对盗采海砂、非法倾废、破坏湿地等问题,中国海警局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日前启动“碧海202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围绕海洋(海岸)工程建设、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废弃物倾倒、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海砂开采运输、海洋自然保护地、陆源污染物排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八个领域开展全面监管,行动将持续至11月底。

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未来值得期待。

让更多企业扬帆出海

在近一个月时间里,通过视频直播为7700多家股权投资机构和2万余名专业投资人提供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培训,自然资源部、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主办的“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在线路演和培训系列活动”近日圆满收官。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支持涉海企业做优做强,连续五年举办的这一活动直接服务超过150家涉海创新企业。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这对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我国涉海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重点监测行业中新登记涉海企业共2.3万个,比2015年翻了一番;2019年末,实有涉海企业比上年增长10.7%,连续4年增长过万。其中,海洋旅游业实有企业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实有企业数量5年来年均增速分别为39.9%20.4%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产品是竞争的根本。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1%,高于全国同期4.3个百分点。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粤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突破2万亿

发布日期

2020-06-09

 

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3.6%

201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今年68日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根据当天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广东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此外,同日发布的《2019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去年广东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较往年偏低,居全国第十位。

今年海洋日的宣传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8日上午,省自然资源厅在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会场活动。除主会场活动外,520日起,广东还举办了为期一月的“粤爱海洋·粤爱自然”首届短视频大赛,全面展示广东山水林田湖草之美。

海洋生产总值达21059亿元

根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广东海洋经济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据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方面,2019年全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36.461.7,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上升0.5%,海洋现代服务业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持续增强。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581亿元、832亿元、737亿元、575亿元和516亿元。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已具雏形,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实验测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经济对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全省海洋产业“四上企业”从业人数59.3万人,占全省“四上企业”总从业人数的2.5%。广东海洋经济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4%

全国率先开展海水入侵普查

2019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9年广东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较往年偏低,居全国第十位,低于近5年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值。

《公报》显示,2019年,广东沿海海平面比2018年高26毫米,比常年(19932011年的平均海平面)高85毫米。19802019年,广东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6毫米/年,高于同期全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广东沿海风暴潮、海岸侵蚀和咸潮的灾害程度。

2019年,广东继续构建地方特色的海洋预警减灾业务体系,各地海洋灾害防治能力有较明显提升。一方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开展大湾区海洋预警监测能力提升行动;另一方面,促进海洋预警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同时,通过省级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切实提升我省海洋预警报能力水平;广东还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水入侵普查工作。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生产要素转身向海下海,培育产值超千亿元的海洋产业集群,打造南海开发保障服务基地,全力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继续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同时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依托,推动海洋科学实验室、产业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此外还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海洋生态修复“五大工程”,推进红树林“增量提质”,强化陆海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海洋基础数据支撑和防灾减灾能力。

发布版面

生态

image.png 

主题

上海海洋经济产值破万亿

发布日期

2020-06-11

 

本报上海610日电 (记者田泓)记者从上海市海洋局获悉:2019年,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463亿元增长至10372亿元,占全市GDP27.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上海逐步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新动能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两核三带多点”的海洋产业布局逐步建立,临港、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其中,临港逐步成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海洋科技资源集聚、研发孵化和成果转化等促进效果明显。依托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核心承载区建设,支持深海无人潜水器、海洋生物疫苗、海底科学观测网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型企业茁壮成长,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已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引领带动了深远海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和集聚孵化。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点燃蓝色引擎 迈向海洋强市

发布日期

2020-06-11

 

《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

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惠州海域面积约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1.4公里,大小岛屿162个,各类海湾28处,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发展浪潮中,惠州正向海进发,借势起航。

以质量为引领,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以保护为优先,打造百里黄金滨海旅游带……日前,《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未来15年惠州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锚定方向,做好“沿海经济带发展”这篇大文章,通过创新发展石化、新材料、能源、科创、高端制造、高端旅游等产业,让海洋经济走向“深蓝”,助力惠州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强市中占有一席之位。

点燃蓝色引擎 迈向海洋强市——《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惠州海洋资源。

谋篇布局

以沿海经济先行发展带动内陆和整体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海经济,取得显著成就,沿海经济带成为全市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成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主战场之一。

市发改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此次《规划》,统筹规划建设我市的沿海经济带,把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沿海经济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发展。

记者看到,《规划》明确了未来15年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等。

根据《规划》,我市将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先行区、惠州市港城融合现代化品质湾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产业发展上,除了石化产业和能源科技创中心的发展外,我市还将推动5G、智能终端、新能源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测控装置、智能化高端装备等先进装备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造能源金融自由贸易港口,发展沿海现代服务业;推动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和综合开发,发展滨海农渔业。

构建“一廊一带三轴四组团”发展格局

记者了解到到,此次规划范围包括惠州市沿海陆域和海域,总面积为6090.2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土地面积1570.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19.44平方公里。

如此广阔的空间,需要形成整体的空间布局,统筹开发利用。根据《规划》,我市沿海经济带将形成“一廊、一带、三轴、四组团”发展总体格局。

其中,“一廊”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走廊;“一带”为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三轴”为“港城”联动、“两区”融合、山海统筹三条发展拓展轴;“四组团”为高端制造、港口物流、绿色石化和能源科技四个产业发展组团。

根据《规划》,发展走廊将依托厦深高铁、沈海高速、沿海高速、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东西轴线等交通廊道,西连深圳市,东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汕尾市,串联惠阳中心区、惠州南站新城、大亚湾石化区、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和稔平半岛等重要节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区域合作为路径,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极带,辐射带动内陆腹地协同发展。

点燃蓝色引擎 迈向海洋强市——《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双月湾。资料图

产业发展

延伸石化产业链做深做精石化新材料产业

石化产业是惠州两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更是提出要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要发展惠州的沿海产业,离不开对石化产业的谋篇布局。

纵观目前的石化产业发展情况,其主要集中在炼油、乙烯等上游环节,存在中下游产业发展不充分、原料利用率不高、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的情况。

对此,《规划》对石化产业上下游的发展作出了统筹规划。

在上游,除了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集团惠州项目等项目建设外,远期还将规划新建一个1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力争到2028年初步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在中下游产业链方面,《规划》提出要做深做精石化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炼油、乙烯基础,向下游延伸产品链,布局建设一系列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加快推进惠东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和包装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品、前沿新材料等产业。

一流的石化园区需要一流的配套服务。《规划》提出,要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改造道路交通、码头航道、安防通讯、应急救援等设施。推动仓储物流设施扩容提质。搭建创新和融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谋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石化技术研发中心。

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供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大湾区内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

根据《规划》,惠州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LNG接收站规划建设。同时布局天然气电厂、原油储备、太阳能、潮汐能、氢能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决定着大湾区的发展水平,对惠州也是如此。

根据《规划》,惠州将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争取到2025年前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到2035年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

同时,通过上述三项目的协同集聚效应,建设能源科学城、能源科学实验基地,引导相关能源龙头企业在惠州设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成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学实验基地。

能源基地和科创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发展的保障,其延伸出来的产业链条,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根据《规划》,我市将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其中,依托核能培育核级仪表和数字化仪控等核岛、常规岛关键辅助设备制造产业,打造广东省核能产业基地;依托海上风电场,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安装维修平台;依托“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培育发展重离子治癌装备制造、辐照加速器制造、先进加速器设备配套等。

点燃蓝色引擎 迈向海洋强市——《惠州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

旅游生态

六大滨海旅游度假区串起百里黄金旅游带

滨海旅游业是惠州沿海经济的一个重心,每到节假日,大批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游客涌入惠东、大亚湾等地海边。

如何提升滨海旅游业的水平是未来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题中之义。对此,《规划》提出,将依托沿海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开发基础,提升滨海旅游开发水平,丰富滨海旅游内涵,完善滨海旅游配套设施,全域推进滨海旅游发展,重点打造小桂湾、霞涌、范和湾、巽寮湾、双月湾、考洲洋六大滨海旅游度假区,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串珠成链,打造百里黄金滨海旅游带。

同时,促进滨海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开展深潜、海钓、海岛探险等高端海上旅游活动,提升海岛观光和滨海度假村、旅游度假区产品质量,开发趣味滨海公园与主题博物馆、研学基地等文化旅游项目。

当前,旅游业发展瓶颈之一就是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规划》提出,要通过新建、改扩建和利用现有路网,加快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惠州段和滨海旅游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有效串联滨海旅游景区景点,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

陆海资源统筹实施生态分级控制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考洲洋的治理就是很好的例子。从2014年开始,我市启动考洲洋整治工程,恢复自然海域,开展了红树林种植和人工渔礁建设。如今,考洲洋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海湾形态已显。

《规划》专门提出了陆海资源的统筹保护与修复,实施生态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岸线分类利用与管控强化海岛分类管理与修复,完善污染管控与风险防范机制。

在保护方面,根据《规划》,沿海经济带陆域1570.84平方公里的范围,将划分为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其中,严格控制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有限开发区设立准入门槛并严格执行,重点保障生态服务功能,选择污染程度轻、环境友好型、破坏性低的产业实行点状开发。集约利用区将严格把握制造加工业产业准入条件。

在生态修复方面,将强化稔平半岛、笔架山、铁炉嶂等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大亚湾、范和湾、考洲洋、红海湾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让海洋真正成为高质量的发展要地

发布日期

2020-06-16

 

何维率队在浙江调研

611日至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就“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在浙江开展调研。

调研组听取浙江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情况介绍,选取宁波、舟山等代表性城市,实地走访了多家涉海企业、科研机构,渔业、石化基地,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以及重点港口码头等,通过与业界人士广泛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

何维充分肯定了浙江在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这篇文章,对于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要求落到实处,将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上升为国家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何维强调,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生态优先,树立底线思维,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推进用海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转变,向质量要效益;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突破海洋核心技术瓶颈,通过整体保护、合理开发,使海洋真正成为高质量的发展要地。

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据了解,2018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曾以“海洋资源保护开发”为主题赴山东、福建进行调研,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相关报告。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建议在近年来的政策中得到了采纳。

如今正值“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刻,为持续推进工作,并为决策提供参考,本次调研在上次基础上继续深化,以“协调推进”保护与开发为题,选取了海南、浙江两个海洋大省进行深度调研。6月初已完成在海南的第一站调研。

此外,10月下旬,该主题还将作为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进行协商议政。

调研组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姜大明任组长,全国政协委员兰云升、岑旭、邱小琪、周新建、余德辉等参加调研。

 

 

发布版面

特别策划

image.png 

主题

提升海洋旅游产业地位 推进海洋旅游更快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6-17

 

宁志中介绍了海洋旅游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特征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谈了几点思考。

一、关于海洋旅游

要了解海洋旅游,首先要认识海洋。海洋一般分成三部分,滨海、近海、远洋。滨海地区是陆地和大海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潮汐带,一般包括岸上周边一些区域。近海区域,一般规定20海里左右。滨海和近海是海,更远的叫海洋、远洋。

海洋旅游是以度假为核心的旅游类型,包括海洋旅游、滨海旅游、海岛旅游、远洋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测算,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经济贡献接近三分之二。最近3年,全球旅游业增长放缓,海洋旅游、海岛旅游增长速度还是很快,在20%左右。

从全球来说,海洋旅游形成了4个板块:一是加勒比海地区,占比重接近40%;二是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约占25%,其中有一个叫尼斯的城市,比较知名;三是亚洲区域,纬度跨度非常大,但只占13%多;四是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二、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达到3万亿,年增长率为14%。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整体向好。

1.海洋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涉及一洋四海,分别是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40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3.2万公里,从东北角的丹东开始,到广西的防城港一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礁有6000多个,像浙江、福建、海南都是岛礁比较多、分布比较广的省份。我国海洋地貌景观丰富,有一些是海蚀的,有一些是海积的。海蚀是由于海水、海风的影响,比如风洞石,海积地貌是沉积而成的,比如海滩、沙滩。

2.发展历程

海洋旅游最初是从洗海水浴慢慢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之前,其功能主要是外事接待,如北戴河,是一个定点疗养的地方。

海洋旅游真正的起步应该是1978年,相对于陆地旅游,起步要晚一些。这是因为,有些地方交通确实不便,海边很多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海洋旅游可供观光的项目不多,主要是度假。那时的旅游是观光式的,国民需求还没达到度假的阶段。

在我国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事情值得留意。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很多和滨海有关系,如北海的银滩、三亚的亚龙湾。2003年,我国编制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2011年,国家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2012年开始,我国海洋旅游进入大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这其中包括海洋旅游。2013年被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最近几年,海洋旅游发展比较快速。

3.总体格局

我试图把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格局分为五条带:环渤海一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占比有31%多;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一线,占比35%,这里有人口、气候、交通等方面原因;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占比11%左右;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广东,占20%;海南岛和广西沿线,占比很低。

4.主要特征

从空间来说,我国海洋旅游发展主要还是在滨海一线。总体来说,滨海一线以地产为驱动的项目导致了旅游碎片化,且规模较小。

从产业视角来说,产业链总体较短,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基本上是沙滩加酒店。最近国内有发展近海运动等业态,但总体上产业发展不理想。

从旅游形象来说,目的地比较少,品牌相对不强。我国滨海旅游现在处于大发展时期,除了极少数地方开始形成目的地概念,有了一定品牌效应,比如三亚、上海、厦门,总体来说目的地较少,品牌也没有真正上升到国际层面。

以海南为例,海南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条件等可能比东南亚很多地方都要好,但旅游国际化程度要低一些,特别是游客构成方面。现在,海南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得更开一些,我们怎么利用政策利好,发展海岛旅游,优化游客结构,值得思考。

5.四个不匹配

第一,发展地位和国家战略不匹配。海洋旅游是很重要的旅游类型和旅游经济构成,我国也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但总体来说,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离国家的战略目标相距较远。第二,发展规模和旅游资源不匹配。民众参与海洋旅游,可选的地方不是很多。第三,发展质量和国民旅游诉求有一定的不匹配。现在我国有一些海边度假设施、游乐设施,但整体产品体系没有构建好,发展质量不太高。第四,发展影响力和市场大国地位不匹配。我们国家在亚洲海洋旅游板块中,所占份额很低。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发展理念上,我们还在做“大观光小度假”的概念。海洋旅游应该是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因为除了海边这些城市,我国绝大部分人都不在海边居住,对海很向往。但不是说,海洋旅游不做观光。可以结合一些海洋运动、海洋文化体验等,加强配套,把人留住。如果仅是一个小规模的地产项目,还要求配建有300间客房的中型度假酒店,那最后这个酒店的经营也很困难。因为,周边的活动不足以支撑游客需求,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度假产品链条,游客来了可能就住一两晚,留不住人。

第二,发展空间上,我们相对重视滨海地区,对海上旅游开发关注很少,海岛旅游发展相对滞后。这有政策因素影响,也有技术因素影响,特别是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有关。

第三,发展模式上,地产项目化将导致孤岛化。项目化使得资源和产品整合度很低,对周边旅游、生产、消费等带动作用很小。此外,整个区域层面融合度不高,产城融合度也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所以,这种项目模式是“大地产小旅游”。旅游地产本应是为了发展旅游,进行一些商业类、游乐类地产配套。

第四,政策体系上,纵向落实不够、横向衔接不够。国家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做了规划、提了目标和要求等,但往下没能真正落实落细。横向上,海洋旅游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各项政策衔接顺畅。

四、几点思考

1.提升海洋旅游产业地位

第一,建议把海洋旅游纳入文化和旅游、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要突出海洋旅游经济功能,突出国民海洋意识教育,突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提升功能。第二,编制海洋旅游发展纲要和规划。要系统开展海洋旅游资源普查,目前已在贵州、海南等省份完成区域资源普查,积累了普查经验。制定海洋旅游发展目标,使得目标清晰、具体。合理划定一些海洋旅游功能区,考虑纬度、气候、海岸地貌、区位等因素。

2.推动海洋旅游产业链发展

第一,将度假旅游作为海洋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以此组织观光、休闲和其他业态。第二,摒弃海洋度假旅游地产化发展模式。第三,构建不同气侯、不同海岸景观类型、不同海洋文化主题的业态体系,包括海洋型旅游城市、乡村、景区、运动区、度假区等。第四,建议开通海陆中国滨海旅游线路。这需加快沿海高铁、高速公路、游轮停靠码头建设。适时开通一城多站式中国滨海游轮游、滨海自驾游、高铁自助游线路,把我国沿海主要城市、岛礁、特色乡村、景区串联起来,展示美丽的中国海洋。

3.加快滨海的渔村、渔场、渔港旅游化改造

3个场所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旅游化改造也是我们海洋经济优化的重要战场。现在,渔业资源在衰减,很多渔民必须要上岸。上岸以后干什么?我们要解决就业问题和转产问题。旅游化改造以后,他们可以从渔业工人转为旅游服务人员。从这个意义来讲,渔村、渔场、渔港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

4.加快政策改革创新

一是深化海洋旅游用海、用岛、用滩、用地的一些政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不科学行为。二是创新海洋旅游投融资政策,推动“去房地产驱动”的发展模式,适当予以金融支持。三是制定海洋旅游分类标准和生态准入门槛,这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四是鼓励海洋旅游地方政策创新。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要给予创新的空间,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海洋广东”破浪远航

发布日期

2020-06-27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理念先行、平台先行、科技先行,有力地促进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15.5万家涉海单位清查、2.2万家涉海单位产业调查、2500家海洋相关产业单位调查以及1300家专题单位调查……为谋划海洋产业发展,广东率先在全国第一次完成了海洋经济调查,系统摸清了海洋企业家底,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向海洋要“空间”,不断搭建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广东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具有海洋特色的广东沿海三个自贸区片区——广州南沙、深圳蛇口和珠海横琴在海洋经济中抢占制高点。

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广州南沙形成了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船舶工业配套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涵盖制造、维修、租赁、集装箱、物流、内外贸航线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具有产业链耦合关系的企业集群。随着中远海运散运等15家知名航运物流企业总部落户南沙,南沙国际海事服务产业聚集区正加快形成,带动了国际船舶登记、检验、管理以及海员培训、外派服务等产业快速集聚。

深圳前海地区因拥有集装箱吞吐量占深圳市一半的西部港区、南海油气开发总部集群和后勤服务基地、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总部研发制造基地以及邮轮母港和游艇码头等高端滨海旅游资源,已形成四大海洋主导产业集聚的格局。

珠海横琴新区则依托港澳新兴产业的外溢,产业布局涉及滨海休闲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海洋金融、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科技等板块。

这些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平台,正承载广东海洋经济破浪远航。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广东积极推动沿海经济发展,提出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很多企业正依托临海优势,不断加快海外市场布局。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有限公司就利用海运将模块化建筑运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包括酒店、学生公寓在内的多种大型项目建设。

一个个全球性的向海而生的企业平台,也在广东落地生根。今年4月,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开工,这是继2019年11月湛江东海岛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之后,广东又一个百亿美元级外商独资重大石化项目。如今,广东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沿海石化产业带。

科技先行,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保障。广东通过部署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举措,从科技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两端发力,弥补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的短板。据悉,深圳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正加速落地,这将进一步提升广东海洋经济的创新基础。



                          钢 铁


发布版面

2020两会特别报道

image.png 

主题

钢铁担当2020 大国钢铁勇攀高峰

发布日期

2020-06-02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段,钢铁行业以高质量、稳供货、快响应的战时行动,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切离不开“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划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2019 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助力多个国内外重点工程建设,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挺起钢铁脊梁,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钢铁力量。对内,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用钢全部实现国产化;我国首艘全部用中国钢打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于2019 年12 月17 日正式入列;国产取向硅钢、耐低温角钢等助力世界上首个±11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一古泉±11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

对外,我国首条采用Φ1422 毫米超大管径、X80 高级别管线钢,输送压力达到12 兆帕,同时用钢全部实现国产化的世界上单管输气量最大的跨境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中线东线天然气管道于2019 年12 月2 日正式通产通气;国产高强度H 型钢、Q390D 特色高端耐低温角钢、S420M和S420ML 钢板等漂洋过海,用于建设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项目和其他“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中国先进钢铁材料正撑起一批批重点工程。

在海洋建设领域,世界最大载箱量、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动力2.3 万箱集装箱船,采用了国产最大厚度为90 毫米、3800 毫米超宽幅止裂钢,挑战极限规格,为全球首次应用;招商局工业集团推出的首艘自主型号的半潜式钻井平台——CM-SD1000 型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将采用由国产R6系泊涟钢制造的世界首创的最高强度等级——最新一代海洋系泊链;国产F 级海工钢助力全球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2 号”攻克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试采可燃冰,创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在国产钢管的助力下,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 项目海管铺设成功实现1532 米超深水作业,推动我国海底管线铺设能力正式迈入“1500 +”的超深水时代⋯⋯

在基建领域,国产第七代690 兆帕级高性能桥梁钢Q690qE、第六代桥梁钢Q500qE 等助力江汉七桥“一步”跨汉江;国产1Ni 耐海洋环境桥梁钢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工业化量产,研发“一带一路”重点基础性项目——福厦高铁一泉州湾跨海大桥所用钢材;由国产2000 兆帕高强度锌铝镀层钢丝编制成的斜拉索应用于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首座单孔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该钢材制成品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新型桥用材料,一根小拇指粗的母材即可吊起一头大象⋯⋯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国目前已系统掌握了各种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下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攻克了铁路工程领域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国产时速350 公里高速轨、弯道用淬火轨等助力世界上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顺利开通,国产时速350 公里高速动车组轮、轴、转向架材料完成运行考核,助力我国高铁更稳、更快发展。不仅如此,国产钢还出口海外,助力世界高铁发展。2020 年3 月27 日,鞍钢集团攀钢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量身定制的中国标准高铁专用长定尺U71MnG(A)钢轨顺利出口海外,成为中国高铁技术整体出口“第一单”的第一批钢轨。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钢助力长征五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等遨游太空。宝武特冶(宝钢特钢)、东北特钢、鞍钢集团攀钢等钢企生产的高温合金系列涡轮转子锻件、超长高温合金精细薄壁管材等先进钢铁材料助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冲上云霄;由河钢邯钢生产的高品质、高纯度稀有气体——氙气,助力二十号卫星搭载双模式推进系统首次在轨运行。在核电站、水电站建设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其中酒钢核电用不锈钢成功应用到核岛中心建设的安全壳地坑过滤器上;鞍钢铸钢公司研发的转轮铸件直接“入驻”全球在建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的“心脏”部位。在通信领域,国产新一代5G 高端电子用系列精密带材——柔性屏钢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知名折叠屏生产商的产品上等。可以说,中国钢铁助力了我国乃至世界上多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先进钢铁材料、先进钢铁制造技术也大量涌现。0.6 毫米超薄热轧带钢、耐微生物腐蚀管材、0.18 毫米规格060 等级(B18R060)极低铁损取向硅钢、轻质双相汽车钢DP980-L1TE、双球头船用球扁钢等高端产品实现全球首发,0.02 毫米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钢(手撕钢)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钢等一大批超高强度钢、不锈钢及高温合金研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全球首条全自动化钒氮合金两化融合示范线、“新一代铁路车辆用耐蚀钢全流程关键技术”等相继被开发出来。

中国钢铁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有力推动了行业难题的解决,凝聚着无数钢铁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战魂。中国宝武率先实现“一键炼钢”,多家钢企紧跟其后,推动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鞍钢集团攀钢钒氮合金生产技术成功迭代,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沙钢自主开发钢包车智能控制系统成功投运,彻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钢包车的定位、控制等难题,实现了钢包车定位的自动精准控制;中天钢铁自主研发的“抑制高炉上涨的双炉底板结构”技术,彻底破除了长期以来炉底板无法进行气密性试验的行业顽疾⋯⋯

在助力国家各领域科技发展、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钢铁行业积极关注“以氢代煤”革命性技术,通过生产技术创新主动节能减排,承担起环保重任。多家钢铁企业近年来纷纷布局氢能冶金发展战略,酒钢在煤基氢冶金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煤基氢冶金中试基地热负荷试车取得初步成功;中国宝武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签订《核能一制氢一冶金耦合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核冶金产业联盟;河钢集团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teneva)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商定双方将共同研发、建设全球首例120 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工程;由传统的“碳冶金”向新型的“氢冶金”转变的关键前沿技术项目——内蒙古建龙包钢万腾200 万吨钢铁复产暨内蒙古赛思普非高炉冶炼项目目前已顺利开工;总投资10.9 亿元的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 万吨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京华日钢控股集团“牵手”中国钢研,签订《年产50 万吨氢冶金及高端钢材制造项目合作协议》等。氢冶金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可以实现钢铁生产近零排放,还可以解决我国高精尖钢材性能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辈自当上下求索。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中国钢铁一直坚定前行。如今,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等挑战下,钢铁行业将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发布版面

专题研究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品牌建设标准思考

发布日期

2020-06-02

 

品牌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面对当前国内制造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急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国情,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来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对于增强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确立了质量、创新、品牌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多项政策,从战略上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在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成为了重要战略任务。2016 年,《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品牌建设,品牌体系要以质量为中心。在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0 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深化开展工业品牌培育的重点工作,支持行业、地方和专业机构继续组织开展企业品牌培育标准宣贯活动,推动开展品牌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可见标准已成为引领、规范和支撑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

经过长期的引导和积淀,全社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开展品牌建设,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高,但是综合国内整体情况来看,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认知度低、起步晚、品牌管理混乱的问题,离强国钢铁品牌形象差距较大,行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为发挥标准在钢铁行业品牌建设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自“十三五”起开展了品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1 国内外钢铁行业品牌建设现状

国外钢铁企业品牌建设工作起步早,尤其是ArcelorMittal、POSCO 等知名钢铁企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全面持续推进企业品牌及产品品牌战略:ArcelorMittal 通过实施全球并购重组战略,企业规模快速扩张,18 个国家的工厂共同使用同一企业品牌,奉行同一品牌核心价值观“可持续性、质量和领导力”,推出的iCARe®、Usibor®、Ductibor®、MartlNsite®等系列产品品牌得到了客户认可。POSCO 根据企业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企业形象和品牌进行策划,从“制铁报国”到“国际化企业公民”到“受人尊敬的,社会责任感强的国际化企业”到“Unlimit the Limit”,POSCO 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企业品牌设计、品牌管理、品牌传播有力支撑其全球化发展的品牌战略。

JFE 公司在企业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产品品牌战略:高润滑性热镀锌钢板GI JAZ、高强钢板JFE-HITEN、高成形性高强钢JEFORMA、汽车板新品牌JESOLVA 等。通过产品品牌化,提高品牌认知度,JFE 与客户共同开发“用户方案实验室(CSL)”、“用户中心(CCF)”等,让终端用户通过感官来提升对品牌的认知和认可。

与国外相比,国内钢铁企业的品牌建设起步较晚,但不乏宝钢汽车板、鞍钢造船板、太钢不锈钢等一批优秀的品牌。宝钢在企业品牌形象传播中关注绿色、生态、融合等元素以获取公众认可,且形成了汽车板X-GPa®等产品品牌,市场辨识度高,客户、员工及社会的认同感高于国内同行,国内市场竞争力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很突出。鞍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在企业品牌建设中建立基于品牌价值提升导向的品牌建设体系,以制造更优材料、创造更美生活为使命;鞍钢造船板以高质量、环境友好等特色跻身国际品牌,得到了世界五大造船企业的高度认可,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太钢坚持“用不锈智慧创造卓越品质”的企业使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太钢品牌;在国际不锈钢品牌中,太钢不锈钢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市场主导权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树立了太钢不锈钢品牌在全球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钢

铁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品牌认知不足: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缺乏战略性、系统性和长期性,且除了少数企业设计了产品品牌外,大部分钢铁企业鲜有独立的产品品牌;

2)品牌管理混乱:多数企业没有品牌培育负责人,相关工作随机指派;

3)企业品牌设计落后:品牌形象总体设计主要停留在表象,品牌设计和企业形象的公关活动力度与钢铁大国的大型钢铁支柱形象不相称,与企业战略目标不匹配;

4)品牌传播不恰当:广告意识落后,缺乏系统的广告策划,品牌营销渠道单一。广告宣传以产品宣传为主,关注获得相关奖项荣誉、市场占有率高等,广告过于直白,未以企业形象设计为载体,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品牌战略需求。

2 国内外品牌建设标准现状

从国际层面来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TC 289 Brand evaluation(品牌评估)技术委员会,并制定了2 项国际标准(见表1)。

从国外层面来看,法国发布了NF X50-081-2010 《品牌价值 货币化品牌价值的要求》标准和德国发布了VDI 4506 Blatt 4-2013《战略销售使用商业教练进行品牌管理》标准。

从国内层面来看,为推动品牌建设,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研制完成了YB/T 4694-2018《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钢铁行业》行业标准,同期,机械、轻工、建材等行业也同步制定了本行业品牌培育行业标准(见表2)。此外,SAC/TC532 全国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品牌价值的术语、分类、评价等相关通用基础标准。

3 钢铁行业品牌建设标准进展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从“十三五”开始品牌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标准体系设计,从顶层规划指导品牌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行业品牌建设。目前完成了YB/T4694-2018 的研制,该标准是在全面梳理国内外钢铁企业品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钢铁行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经验,对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对钢铁企业品牌建设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

1)标准规范了钢铁企业实施品牌培育的组织基础,特别规定了最高管理者在品牌培育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同时考虑钢铁企业品牌管理工作特色,钢铁企业宜设置首席品牌师,承担品牌培育负责人职责,在各自企业内部组建品牌推进小组,由品牌推进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各项活动,为企业实施品牌培育提供了基本保障。

2)标准规范了实施品牌培育的资源基础,由于钢铁行业对原辅料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对自然资源规定企业还应考虑铁矿石、煤、焦炭、铁合金等原辅料资源高效利用、资源战略储备的要求。

3)标准规范了品牌战略的制定和部署内容,为企业进行品牌架构设计和品牌定位提供了系统方法,提出的关键绩效指标考虑了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环境保护投入和成效、安全生产等指标要求,为企业实施品牌培育提高了实操性。

4)标准重点规范了品牌培育直接相关过程、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提升了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基于《中国制造2025》、《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标准规定钢铁企业应从设计开发开始,全流程导入绿色制造理念,通过采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动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推进绿色制造实践。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考核生产过程的重要要求,因此规定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控制应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5)标准规范了钢铁企业的商标也是品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企业在品牌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品牌与商标的高度关联性,在输入或输出中体现品牌与商标的一致性。

6)标准规范了品牌传播的要求,钢铁行业企业的品牌传播应基于诚信原则,针对不同的目标相关利益者,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除传统的传播手段外,建议企业重点关注在社会责任、危机管理、行业形象和核心价值方面的传播。

7)标准规范的品牌培育的监视和测量为企业品牌培育相关过程的评估提供依据,指导企业持续关注改进和创新。由于化解产能、产能置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制造等国家政策的颁布实施对钢铁行业影响很大,因此在监视过程中还要评估这些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或威胁。企业应当建立对标管理体系,搜集内外部信息,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标杆值,开展内部对比、竞争对手对比、标杆对比分析,评价企业绩效的有效性和效率。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及先后次序并实施。关键绩效指标对比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等。而且应当定期对绩效指标、指标值、标杆、测量方法等进行评价,不断进行动态的、灵敏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

YB/T 4694-2018 标准的制定,为钢铁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培育能力、持续改善品牌培育绩效奠定了基础;为钢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工作提供了完备的方法,标志着品牌培育迈入标准引领升级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按照标准建立实施了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企业的品牌建设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有序、稳健和高效,钢铁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的要求,近期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与有关企业正在开展《品牌价值评价钢铁行业》团体标准的起草,将规定钢铁行业品牌价值评价的测算模型、测算指标和测算过程等内容,包括基于成本法、收入法、市场法途径的品牌价值测算模型,包括质量、创新、服务、无形要素在内的品牌强度系数,品牌价值评价的流程等要求,通过标准研制来规范行业品牌价值评价和发布活动,加强行业品牌优势效应,促进行业整体协同进步,壮大中国钢铁自主品牌。新制定标准将与YB/T 4694-2018 共同发力,从过程到结果维度的全方位引导钢铁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助力行业品牌建设。

随着树品牌、提质量工作推进,目前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与宝钢等企业正在开展《钢铁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团体标准的研制,标准将统筹钢铁工业全产业链“绿色”和“高质量”指标,从工艺装备、资源效率、能源结构、污染防治、区域环境质量、企业经营、智慧制造与创新能力、员工及利益相关方、区域发展贡献、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目标约束”统筹优化与集成解决为出发点,以清洁生产为基础,提出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特点、体现“绿色”和“高质量”要求的指标体系,通过权重值计算得出科学、客观、反映行业和企业整体进展水平的“发展指数”,用以表征行业或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状况。本标准制定,将定期发布钢铁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以高质量标准引导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引领中国钢铁品牌建设和行业健康发展。

4 钢铁行业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建设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 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钢铁行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推广行业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重点关注钢铁产品质量在线监测控制、产品质量追溯、产品质量评定、智能制造等;二是加快钢铁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三是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产品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推进行业品牌建设,引导钢铁企业导入品牌管理体系,开展品牌培育成熟度评价及品牌价值评价,加快中国钢铁品牌建设进程。

根据国家和行业的政策要求,下一步钢铁行业将从广义的质量品牌建设理念研制构建《钢铁行业质量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标准化顶层建设引导企业推进品牌建设,发挥标准在品牌建设中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近期将开展以下标准化工作(见表3)。

为扎实推进钢铁行业质量品牌领域标准化工作,“十四五”期间,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将加大本领域标准化研究工作,加快质量品牌建设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解决标准缺失问题,发挥先进标准对产业政策的技术支撑作用,引导钢铁企业建立运行品牌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塑造强国钢铁品牌,提升中国钢铁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钢铁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image.pngimage.png

发布版面

企业快递

image.png 

主题

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项目正式上线并通过验收

发布日期

2020-06-02

 

日前,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项目完成上线交工验收,标志着首钢钢铁业产销一体化、管控一体化、业财一体化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成功告捷。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企业转型发展要求,支撑首钢创新发展的战略任务,健全管控体系,提高系统化板块协同创效能力、市场化经营运作能力、精益化高端精品制造能力、增值化全面客户服务能力,兑现规划目标,首钢开展了产销一体化经营管理系统项目建设。

该项目是首钢历史上一次管理变革,是信息化升级改造的系统工程。借鉴对标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首钢的实际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引入一贯制质量管理、一贯制合同管理、一贯制计划管理、一贯制物料管理等理念,通过管理咨询实施流程创新,建设一个业务管理流程统一、客户服务流程统一、关键业务代码统一、业务界面及系统接口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支撑平台,实现“一业四地”产销一体化、管控一体化、业财一体化,提升首钢“制造+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该系统涵盖股份公司迁安基地、顺义基地和京唐公司,涉及12个业务模块,涉及集团管控多个模块,同时也涉及炼钢、热轧、冷轧、供应、投料等多套MES改造及相关产线二级系统改造,是首钢所有信息化项目实施范围最广、实施内容最多的项目。该项目高度集成的钢铁智慧经营管控平台,提升首钢“一业多地”一体化协同水平。

产销一体化项目自2015年底开始筹划,股份公司、京唐公司组织相关专业与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技术交流、需求初步调研、方案论证及澄清,并先后组织赴对标钢厂实地考察产销一体化项目建设及应用情况。经过一年多的调研、交流和论证,于2017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

按照项目总体计划与安排,先后完成了业务现状梳理、管理导入培训、对标差异分析、概要设计与评审、详细设计与评审、系统功能开发、测试培训及系统上线切换等阶段工作,主体功能于2019年2月底完成迁顺基地上线,5月底完成京唐基地上线。

经过一年的实际运行,系统针对销售、制造、采购等核心价值链业务,在组织职能、业务流程、企业资源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从销售到制造,从制造到运输,从运输到加工配送等整体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协同;实现从基础自动化、制造执行到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持的各层次信息系统的集成共享。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加快把新钢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钢铁企业

发布日期

2020-06-04

 

本报讯 (记者李冬明)6月3日,省政府召开支持新钢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冲千亿”专题调度会。省长易炼红主持并讲话。他强调,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担当实干、善作善成,全力以赴以转型升级方式冲刺千亿目标,加快把新钢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钢铁企业,助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省领导吴忠琼、陈小平出席。

易炼红指出,实现新钢“转型升级冲千亿”目标,是推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所需要,是国有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使命所决定,是钢铁行业发展新要求新趋势所倒逼。我们要胸怀大局勇担当,抓住国家政策支持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的机遇,推动新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益,不断做优做强,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冲千亿”目标。

易炼红强调,要精准聚焦强举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在产业优化升级上聚焦发力,按照“低端产品品质化,高端产品低成本化”的理念,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聚焦发力,持续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培育引进高端人才,瞄准行业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创造更多高质量、可应用的技术成果。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聚焦发力,深化国企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加强资本运作,努力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窗口期”抢占先机。在强化党建引领上聚焦发力,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当中,着力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决策落实的有效性。

易炼红要求,要协调联动聚合力。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协调协同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政策落地,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强化服务保障,省直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履职尽责,不遗余力为新钢“转型升级冲千亿”提供优质服务。

发布版面

品牌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努力促回暖育新机开新局

发布日期

2020-06-09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加快,钢铁行业作为基础支撑性行业获益明显。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了5月中旬重点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其中粗钢日均产量已经创下历史次高水平,仅次于2019年9月中旬。

钢铁行业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近期举行的“钢筋品牌计划——重大工程建设榜样”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要继续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来适应经济恢复发展。”钢铁行业既要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消费需求提供支撑,更要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和升级。其中,加快实现钢铁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和加快钢铁智能制造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抓住机会,继续把钢铁行业做成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对下一步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钢铁需求快速上升

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5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080.39万吨、钢材1959.61万吨。粗钢日均产量为208.04万吨,旬环比增加2.87万吨,增长1.4%。5月中旬日均产量为重点钢企历史第二高产量水平,仅比历史最高的2019年9月中旬的日均粗钢产量低2.46万吨。同时,钢企库存也由降转升。截至2020年5月中旬末,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488.32万吨,旬环比增加22.14万吨,增幅为1.51%。

近期,高炉开工率的上升速度也非常快。截至5月底,兰格钢铁网统计的百家中小钢企高炉开工率已经达到了86.3%,较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可见,随着国内疫情好转、钢材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下,钢厂正在提速生产中,后期产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此外,据中钢协监测,一季度钢材库存大幅上升。3月上旬,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分别为2141万吨和2021万吨,均达到历史峰值。近期钢材库存持续下降,4月上旬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分别降至1795万吨和1803万吨,反映出下游行业加快复工复产,用钢需求逐渐释放,物流运输好转畅通。

据了解,近期下游施工企业复工复产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部分工地在加班加点赶工期下,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钢材的需求得到了快速提升。此外,随着新基建和专项债的快速下达和落地,也对钢材需求形成了利好。

于变局中开新局

迟京东表示,国内钢铁消费需求仍存在待开发的潜力,特别是钢结构推广具有较大潜力。据悉,我国公路钢结构桥梁长度占比仅1%,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钢结构桥梁占比分别为85%、41%和35%。此外,房屋建筑规模大,钢结构用钢推广潜力更大。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目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产能严重过剩,而是产量与实际消费间的阶段性错位问题。应特别防范阶段性产能释放与实际消费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加快兼并重组力度,防止盲目大举新建钢铁产能。

对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近期发表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思考》一文中也分析道,我国钢铁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大规模转型升级替代落后产能,对全面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极大促进意义,但仍要警惕再次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风险。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但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李新创分析,钢铁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应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每一个钢铁企业,从现在开始着力于竞争力提升,刻不容缓。

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

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打造要瞄准绿色生产和智能化。迟京东认为,实现钢铁产业向低碳绿色跨越发展,要推动钢铁企业实现从满足达标排放向主动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的观念转变。

李新创也表示,推行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必要措施,针对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难点,建议钢铁企业打破重生产轻环保的思想定势,以持续的管理优化与卓越绩效管理跟进作为高质量环保的根本抓手,并建议对全方位、全流程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钢铁企业给予切实的政策激励。

此外,迟京东还提出,钢铁行业需要“榜样”产品、品牌产品,要大力推进工业行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根基,坚持科学培育品牌,推动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同步提升,增加优质供给,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钢铁品牌建设培育看似产品问题,其实并不局限于产品自身的品质,还与钢铁制造的技术先进性、运行稳定性、装备工艺可靠性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钢铁企业运营管控提升的过程,从质量管理、客户管理到营销服务管理等多方面,都应该固化在产品上、体现在竞争中,让产品和服务成为品牌的载体,这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不断追求的目标。”

 

 

 

 

发布版面

行情

image.png 

主题

下半年中国钢铁产量提速

发布日期

2020-06-10

 

今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产量继续增长。据统计,1-4月全国生铁产量27799万吨,同比增长1.3%;粗钢产量31946万吨,增长1.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5月下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209.25万吨,已经逼近2019年9月中旬的历史峰值(210.5万吨),旬环比增加1.21万吨,增长0.58%。预计上半年全国生铁与粗钢产量稳增长态势不会改变,同比增幅都将在2%左右。

展望下半年中国钢铁生产形势,预计其增长水平还会提高。其中全年粗钢产量将首次突破10亿吨,比上年增长3%以上。

下半年中国钢铁产量所以提速,主要是受到下述三方面力量驱动:

首先是国内需求旺盛。今年以来,虽然遭遇“疫情”冲击,但全国钢铁国内需求依然稳定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测算,2020年1-4月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0218万吨,同比增长2.5%。预计上半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不少于4.5亿吨,同比增速也应当在3%左右。进入下半年后,因为逆周期调节政策效应更多显现、建筑施工与工业生产全面恢复、进入传统消费旺季等因素刺激,国内钢铁需求还会放量,推动下半年粗钢表观消费增速至3%以上。这样,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将会向10亿吨水平靠拢。

其次是出口需求会有改善。因为疫情严重冲击,今年1-5月全国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4%,其中前2月降幅达到27%。预计这种局面在下半年会有改善。主要是现今一些国家不顾疫情威胁,相继强制“解封”复工复产,虽然此举风险很大,但客观上确是可以暂时刺激经济复苏,改善下半年的中国钢材出口需求环境,这包括其直接出口与间接出口两个方面。预计下半年全国钢材出口降幅将继续收窄,甚至有可能转降为升。

最后置换新增产能较多。一般而言,产能是产量的基础。近几年来,全国以产能置换名义,新增了不少先进产能,其中有不少要在今年下半年投产,这就使得下半年钢铁产量引擎更加强大。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钢材销售价格持续扬升,吨钢利润水平不低,也会刺激钢铁企业积极生产,提高产能利用率,实现下半年更大钢铁产量。

由此可见,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更多数量的产能基础和有利可图的产品销售价格,共同促进了下半年中国钢铁产量提速。

下半年中国钢铁产量增长提速,对于黑色系列商品市场行情将会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是产生进口铁矿石的旺盛需求;二是形成钢材市场供应压力;三是削弱单位钢铁产品盈利水平。对此,相关市场参与者要予以高度关注。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昆钢入围全球50大钢铁企业榜单

发布日期

2020-06-11

 

记者昨日获悉,世界钢铁协会在《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0》中发布了全球50大钢铁企业榜单,安宁市辖区内的昆钢公司入围榜单并位列第48名,系首次入围。

昆钢始建于1939年2月,总部位于昆明西南近郊的安宁市境内,是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之一,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基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昆钢生产钢材773.94万吨,较2018年增加42.43万吨,同比增长5.8%。昆钢销售钢材773万吨,较2018年增加32.14万吨,同比增长4.34%。同年,昆钢钢铁板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62亿元,累计实现利润9.48亿元。

近年来,该公司坚持多元化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日前,由中国冶金报社组织的2020“寻找最美绿色钢城”评选结果揭晓。50家钢企在众多候选企业中脱颖而出,其中昆钢公司获评“2020绿色发展标杆企业”并入选“2020最美绿色钢城网络人气榜”。

 

 

 

发布版面

研究

image.png 

主题

钢铁行业加快恢复 供需两端均回升

发布日期

2020-06-16

 

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钢铁行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来看,5月份PMI为50.9%,较4月份上升5个百分点,钢铁行业景气度回升。分项指数显示,5月份,钢铁生产保持回升,市场需求趋于回暖,带动企业和社会加快去库存,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就业活动基本稳定。预计6月份,钢厂生产增速有所下降,市场需求可能偏紧,原材料价格或将维持高位。

5月份钢材市场分析

钢材市场需求趋于回暖。

5月份,市场虽然进入传统淡季,但基础建设投资加快带动了建筑钢材市场,大型用钢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国内钢市需求趋于回暖,新订单指数为52.9%,较4月上升13个百分点。国外疫情尚无明显改善,海外需求难有明显恢复,新出口订单指数为31.9%,连续3个月低于40%。

据了解,当前国内终端需求向好,尤其华东、华南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区域间资源流动也更倾向于这两个地区。从监测的沪市终端线螺采购数据来看,5月份终端日均采购量环比继续上升13.5%,延续之前的上升态势。

生产保持回升。

5月份,钢厂生产在前期复工复产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回升,生产指数为56.4%,较4月上升3.0个百分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统计,5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平均日产粗钢206.60万吨,环比增长6.39%、同比增长1.18%。

随着生产活动上升,原材料消耗速度加快,采购量指数为51.0%,较4月上升2.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1.2%,较4月上升2.9个百分点。企业就业活动基本稳定,从业人员指数为48.4%,较4月上升0.1个百分点。企业对后市预期也趋于上升,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63.8%,较4月上升15.1个百分点,15个月以来首次回到60%以上。

产成品去库存速度加快但压力仍大。

5月份,受需求回暖带动,钢厂去库存速度有所加快,产成品库存指数为29.2%,较4月下降9.6个百分点。据钢协统计,截止到5月中旬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488.33万吨,环比减少253.7万吨。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钢厂库存整体仍处于高位,5月中旬末库存量比年初增加535.08万吨,增幅达56.1%,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社会库存也有所下降。5月中旬,20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为1403万吨,比上一旬减少95万吨,下降6.3%,连续7旬呈下降走势。分品种来看,螺纹钢库存为693万吨,减少62万吨;线材库存为281万吨,减少7万吨;热轧卷板库存为201万吨,增加22万吨;冷轧卷板库存为143万吨,减少3万吨;中厚板库存为84万吨,减少1万吨。

钢价震荡上行。

5月份,钢材价格经历了震荡走势,整体有所上行。5月上旬时钢材受需求回暖带动,价格整体趋升。随着月末临近,需求端有所放缓,钢价也难以维持前期上涨的势头。相关数据显示,5月6日上海螺纹钢指数为3487元/吨,此后震荡上升,5月21日达到春节以来最高点3614元/吨。5月27日,上海螺纹钢指数为3563元/吨。

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

5月份,原材料市场加快恢复,一方面企业生产活动上升,原材料市场需求增加,对原材料价格形成支撑;另一方面进口铁矿石受国外疫情和港口检修等影响发货量下降,供给偏紧。诸因素叠加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购进价格指数为68.9%,较4月上升28.3个百分点,升幅较大。分品种来看,截至5月28日,河北地区普碳方坯价格为3280元/吨,较4月末上涨190元/吨;江苏地区废钢价格为2510元/吨,较4月末上涨180元/吨;山西地区二级焦炭价格1690元/吨,较4月末上升150元/吨。企业原材料成本增加。

资金面保持相对宽松。

据央行数据,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5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M1比上年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M0同比增长9.5%。当月净回笼现金1778亿元。从信贷数据来看,5月份资金保持宽松态势,且考虑到国外疫情发展及普遍货币政策来看,接下来国内货币流动性大概率继续保持宽松。

目前来看,疫情后国内复工复产积极,同时资金状况良好,这对整个市场带来较为良好的支撑。不过考虑到实际经济结构来看,资金仍会重点流入建筑行业,制造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则相对较低。

后市研判

基建和房地产继续发力,钢材需求预计稳中有增。

5月份以来,基建方面,多部委密集批复和推进大型基建项目,政府报告也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建设和“新基建”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新老基建预计将引致大量钢材需求。房地产市场方面,1月~5月份,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0.3%,但降幅比1月~4月份收窄3.0个百分点;1月~5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12.8%,降幅收窄5.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比同比下降8.9%,降幅比1月~4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2429亿元,增长7.1%。

综合来看,房地产企业在疫情受控后逐步恢复,对钢铁等上游行业也形成一定支撑。而且“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一新”就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房地产开工面积或将回升,为钢市需求提供支撑。下半年钢材需求预计稳中有增。

国际铁矿石供给不确定性加大,市场价格或将维持高位。

目前,巴西新冠疫情确诊病例数攀升,受疫情影响,矿山生产和港口发运均趋于紧张。目前来看,巴西疫情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且最近发生矿山工人聚集性感染事件,进一步加大了淡水河谷铁矿石生产和发运的不确定性,影响到国际铁矿石供给。澳大利亚三大矿山最近因检修,矿石发运量维持低位,且港口库存持续下降。整体来看,国际铁矿石供给端受到较大压制,铁矿石价格可能会维持高位运行,钢企成本压力加大。

多地环保政策趋严,钢厂生产增速短期内预计回落。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印发了《唐山市6月份空气质量强化保障方案》,要求6月内执行减排停限产,并对减排标准、减排比率、减排企业等提出了详细要求,6月份唐山钢材产量预计减少。此外,山东、山西、河北武安等地环保限产政策再度趋严。受此影响,预计6月份钢厂生产增速将趋于回落。

综合来看,5月份,钢厂生产保持回升势头,钢材需求有所恢复,带动钢厂和社会去库存加快。但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尤其是铁矿石受国外疫情影响价格持续走高,企业降本增效压力较大。预计6月份,市场需求受淡季影响或将有所下降,生产受环保政策等影响也难以继续加快回升,市场供需可能呈现弱势平衡。在巴西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铁矿石发货量或将持续维持低位,铁矿石价格也将高位震荡,钢企成本压力加大。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发布版面

经济观察|产业纵横

image.png 

主题

四川钢铁行业悄悄“变脸”

发布日期

2020-06-23

 

●9个短流程炼钢产能置换项目和20个钢铁行业重点投资项目投产后,将带动钢铁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升,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川钢铁行业要抢抓重组并购提速的机遇,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规模效应,同时,加速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

●钒钛是四川钢铁行业最亮眼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全省钢铁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大基础优势,需要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

聚焦

钢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近五年来经历了一波谷底、复苏、峰值再到回落、平稳的深度调整行情。

 

在此大背景下,四川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有何新变化和新挑战?6月18日在泸州举行的四川省钢铁行业重点投资项目高质量建设现场推进活动上,本报记者捕捉到正在悄悄“变脸”的四川钢铁行业图景。

 “变脸”进行时

新项目带动行业“一步跨十年”

6月18日,泸州市合江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泸州鑫阳钒钛钢铁产能置换投资项目正加紧建设。“我们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盯进度、抓建设。”泸州鑫阳钒钛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义滕说,该项目去年12月动工,今年底前将实现“点火”投运,原来的两个老基地将彻底拆除。

隶属于四川省地方冶金控股集团的泸州鑫阳钒钛钢铁有限公司,是由泸州益鑫钢铁有限公司和四川省泸州江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去产能”相关部署要求,减量重组整理成立的民营短流程钢铁生产企业。尽管新项目年产能由原先的252万吨,合并压减至200万吨,但借助全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生产效率、效益大幅提升,甚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刘义滕指着现场项目规划图说,未来这个“N”字形的新基地,智能控制、余热回收发电、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等系统一应俱全,将实现低能耗、超低排放、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项目总投资近35亿元,预计年产值将超80亿元。”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翟刚说,全省年内实现“点火”投产9个短流程炼钢产能置换项目,还将重点推进20个钢铁行业重点投资项目,均集中在超低排放和智能制造改造方面。这些项目如期投产后,将带动全省钢铁行业,特别是短流程炼钢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至少前进十年,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钢铁行业傻大粗黑的传统形象正在全面变脸。”翟刚和参会代表们定下新约定:今年看项目建设,明年来“验收”成效。不少钢企负责人回应“没问题”。

行情“稳得住”

要紧跟集约化和智能绿色新趋势

钢企负责人的底气来自短期市场行情,更来自长期发展趋势。

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华斌说,得益于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前5月,企业实现“超产”,不同产品产量同比提升5%-10%,达到历史最高产量水平。受价格回落影响,效益尽管比前两年有所下滑,但全省钢铁行业整体仍处于盈利线以上,钢铁行业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基本对冲、平衡,已企稳回升。”四川省地方冶金控股集团董事长周志东说,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目前市场需求已恢复九成以上,钢价也回升至3800元/吨左右。他预测,下半年全国钢材行情有望进一步走强。

 “稳得住”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全国钢铁年产能近10亿吨,而四川钢铁年产能只有3200万吨左右,在全国大盘中占比有限。鞍钢集团攀钢、川威集团、德胜集团、达钢集团等4家长流程钢企,仅攀钢规模超千万吨。尽管经过前几年推动中小钢企重组整合,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但整体仍存在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等,钢材产品结构单一。

未来如何走得更稳?行业一致认为,需要进一步紧跟行业发展大势。

 “两大行业新趋势,特别明显。”高华斌说,目前全国钢铁行业重组并购提速,四川钢铁行业要抢抓机遇,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规模效应。全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水平也在加速前进,四川力度还有待加码。

中冶赛迪集团董事余维江说,相比东部地区,四川钢铁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希望能推动在川渝地区成立短流程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更多新示范、新样本,让效益实实在在被看见。”

主打“特色牌”

钒钛特色优势价值仍待深挖

整体规模不大的四川钢铁行业如何在全国做强竞争力和影响力?钒钛,成为共同所指。

翟刚说,钒钛是四川钢铁行业最亮眼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是全省钢铁企业赖以生存的一个最大基础优势。

 “四川打造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钒钛钢铁是重要支撑之一。”省钒钛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张邦绪也表示,作为四川少有具有世界话语权的材料产业,四川钒钛钢铁特色优势价值还有待深挖。

目前,省内钢铁企业均按钢筋新国标在生产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前不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加大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市场供应及钢材产品质量监管。川渝两地也在积极对接,希望进一步联手推广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应用。

 “更大的突破,来自技术和产品创新。”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四川钒钛钢铁整体创新能力还偏弱,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多年,却一直没能有效产业化、规模化,也说明部分核心关键技术还期待更大突破。

共建钒钛产业生态圈,做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最大限度挖掘和延伸产业链新增长点,成为共同努力方向。各级政府部门也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四川特色的钒钛钢铁产业品牌建设,例如进一步支持攀钢研发推广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和轨道用钢等。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晋豫陕携手打造全国“钢铁丝路”新中心

发布日期

2020-06-23

 

三省联动共谋发展。6月18日,晋豫陕三省中欧班列助力山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会暨华远国际陆港国际化产业联盟发起成立大会在太原举行。会上,三方签订合作协议,今后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携手打造全国“钢铁丝路”新中心。

  近年来,山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218列,2019年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330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22.8%。

  作为山西中欧班列的运营主体,华远国际陆港集团承担着打造一流国际陆港综合运营服务商、国内现代物流产业“旗舰”“劲旅”的战略使命。自成立以来,企业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奋力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助力山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此次主导倡议了晋豫陕三省中欧班列联动合作。

  陕西“长安号”、河南“郑欧班列”是丝路经济带上的两张亮丽“金名片”。华远国际陆港集团董事长武强表示,三省中欧班列联动合作,就是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携手打造一条更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一带一路”物流运输通道,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架起黄河流域中欧班列的“黄金三角”,打造全国“钢铁丝路”新中心、新引擎、新亮点,助力我省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据悉,我省将借助联动合作机遇,全面塑造“华远班列”的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着力打造“数字化班列”“高品质班列”,“重去”上以特取胜,“重回”上提档升级,打造成为华北地区中欧班列的货物分拨中心和集结中心。

  会议期间,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先后上台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中欧班列的开行经验与成效。此外,会议还举行了华远国际陆港国际化产业联盟成立签约仪式,以及山西进出口贸易业务推介活动。



                          石 化


发布版面

专题报道

image.png 

主题

茂名石化:智慧加实干 提高效益含金量

发布日期

2020-06-02

 

5 月9 日,茂名石化化工分部1 号和3 号聚丙烯装置同一天成功试产两种新产品,为公司拓展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这是茂名石化百日攻坚创效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3 月下旬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党组部署,茂名石化迅速成立由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百日攻坚创效领导小组,设立9 个工作组,确立了“大干一百天,创效3.4 亿元”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细化了7 个方面26 项具体措施。“要实现创效目标,一靠智慧,二靠实干。”茂名石化总经理尹兆林说,“茂名石化的智慧体现在优化工作上,实干体现在行动方案落实上,体现在每个组织、每个岗位和每名员工的工作质量上。”

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创效,坚持每天召开优化创效会,每周召开攻坚创效专题会,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推动创效措施落地见效。广大员工采取超常规措施,努力将优化挖潜做到极致,全面提高效益含金量。目前,攻坚创效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筑牢根基

消除315 项生产隐患

5 月11 日22 时36 分,茂名市气象部门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茂名石化裂解车间值班工艺员吴金辉马上回到中控室带班,正在现场干活的值班长、疫情期间火线入党的谭宇斌顶着暴雨冲在最前面,用责任心和过硬技能,牢牢把住了安全环保关口。

在这场暴雨中,各单位管理人员带班指挥,当班员工忠实履责、严防死守,实现了生产平稳零事故、水体安全零污染。

确保安稳生产、杜绝非计划停工是茂名石化百日攻坚创效首要任务。公司各部门、各单位持续深入开展“查思想、查纪律、查隐患”专项工作,力保安稳生产,筑牢创效根基,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以来共排查处置生产隐患315 项。

炼油分部运用脉冲涡流新技术,通过在线排查发现了136 处减薄25%以上的腐蚀点,并抓好整改,提升了设备安全性。港口分部在第三作业区首次采用无人机和热成像仪开展“三查”工作,排查出高处设备缺陷两项和围墙周界建筑物隐患两项,有效提升了车间排查隐患和管控风险能力,确保“三查”工作全覆盖无盲区。

化工分部苯乙烯车间首创“车间主任当外操”,由车间管理人员带班巡检,并在化工分部全面推广。两级管理人员下沉到一线与外操人员一起巡检,排查隐患,共排查处置设备、工艺安全生产隐患118 项,不仅确保了装置安稳运行,而且大幅提升了一线操作人员的巡检能力。

攻坚创效

制定300 个优化项目

提高双烯特别是丙烯收率是茂名石化攻坚创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优化裂解原料、提高丙烯收率,炼油分部生产管理室优化人员利用大数据人机分析,建立了80 多种原油搭配状况下裂解原料的性能数据台账,优化加氢装置石脑油流向,化解了汽油调和与轻石脑油质量难以两全的矛盾,大幅提升了裂解原料的烷烃含量,为提高双烯特别是丙烯收率打下基础。

优化是茂名石化的金字招牌,也是该公司百日攻坚创效的重磅武器。面对严峻形势,茂名石化每天组织召开优化工作会,千方百计挖潜增效,截至5 月底,下达优化调整指令近百项,发动

各层级骨干梳理出300 个优化项目,同时层层分解任务抓好落实,通过紧盯市场增产适销产品、优化装置运行等措施,积极挖掘存量资产的最大价值。

抓住原油采购“牛鼻子”。公司坚持每日专人24 小时盯盘,每日召开原油采购优化专题研讨例会,研判市场走势,发挥商储资源优势降低原油成本,优化油轮接卸和罐容利用,4 月抵港油轮滞期同比减少了25 小时。

抓好生产运行优化。公司通过做大加工总量、调优裂解原料结构、增产丙烯、增产润滑油基础油、增产高价值产品,开发“爱跑98”汽油、提高石脑油输送量和低硫船燃产量等优化措施,增加了可观的效益。

抓好产品结构优化。作为优化增效最重要的措施,产品结构优化可以挖掘出最大的潜在效益。4 月5 日,炼油分部联合六车间主任熊斌带领骨干在现场攻关。从这一天起,公司在2 号加氢裂化装置开展高附加值产品增产试验,经过反复调整,高附加值产品产量由61 吨/小时提升至70 吨/小时,日产量增加了200 吨,创效成果显著。

抓好产品市场开拓。公司组织营销人员走出去送服务,努力拓宽沥青、液化气等创效产品的销路;组织营销团队,深入走访粤西地区重点客户和地方政府部门,及时为客户协调解决生产急需的原料问题;利用资源与专业优势,帮助客户谋划脱离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4 月,公司沥青出厂17.59 万吨,月销量居集团公司榜首;液化气销量达5.07 万吨,为炼油装置满负荷生产、增创效益创造了条件。

降本减费

盯紧458 条管控措施

4 月下旬,茂名石化生产管理部节能与公用工程室主任黄海鹏在指导帮助基层开展节约用电时,提出了错峰发电的想法。热电分部很快付诸实施,实现每天少发电9 万千瓦时。

像这样想方设法降本减费的故事,在茂名石化非常多。公司提倡“节约一分钱,用好一分钱,管理到精益”,引导广大员工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制定了458 条管控措施,确保完成二季度生产性变动费用比年度预算压减7%、12 项非生产性支出在年度预算进度基础上压降25%以上的目标。

广大员工积极发挥智慧和实干精神,攻坚克难、压实责任、精打细算,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将挖潜增效做到极致。

热电分部通过操作优化、区域降压、错峰用风、仪表消漏等措施,将化工区总用风量压减至2.6 万立方米/小时,并成功停下空压站一台空压机,使空压站风机总电流降低90 安培,每日节电800 千瓦时。水务运行部员工坚持把水当油管,多回收雨水,降低工业取水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各单位牢固树立时时处处降本减费的理念,不放过任何一点效益流失。信息中心通过远程监控发现有些机关办公人员下班后忘记关电脑,于是采取在公司调度会上通报等措施强力督促改进,并通过远程操纵桌面安全管理系统实现电脑自动关机,避免了非使用状态下的电脑耗电。各单位通过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和空调设置不得低于26 摄氏度等措施,降低电耗、水耗。行政事务中心把降本减费的方向瞄准了车辆年审费用,组织人员赴全市各个车辆年审站多方对比、耐心协商,最后将原本每年540 元/辆的费用降至280 元/辆,全年节约车辆年审费用两万元。

激发动力

选树60 个责任典型

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以来,茂名石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在攻坚创效中做表率当先锋。公司工会也组织开展了攻坚创效劳动竞赛,全方位调动员工立足岗位优化挖潜、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用智慧和实干为企业创效的典型。

按照公司党委要求,宣传部门负责人每天在公司调度会上以讲故事加点评的形式,分享攻坚创效责任典型的事迹,反思责任不落实的案例,并通过选树责任之星、讲好责任故事、表彰责任典型、全媒体立体宣传创效事迹等方式,选树了60 多名责任典型,营造了浓厚的优化攻坚创效氛围。

各级党组织纷纷利用调度会、碰头会、学习专班等时机,表扬好人好事,树立责任典型。广大员工认真践行“1+1=0(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技能=零差错)”理念,涌现出任福新、许凡超、李可发、陈亚宽等一大批得到员工广泛认可的“责任之星”。

港口分部海上作业队是茂名石化在疫情防控中外防输入的关键单位。今年4 月海上单点检修,港口分部党委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突击队在海上展开了为期12 天的工作。突击队员主动申请到外国油轮开展原油接卸工作,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既完成了接卸任务又实现了降本增效目标。海上作业队的责任故事不仅在公司各类会议上被宣讲,还被制作成“责任之星”海报,在各单位液晶显示屏上大屏幕滚动播放,受到员工广泛关注。

如今,7000 多名茂名石化员工正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攻坚创效责任在我的使命感,用智慧和实干,继续立足岗位、奋力攻坚。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image.png 

主题

建设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

发布日期

2020-06-03

 

南方日报讯 (记者/周欢)继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约56亿美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落户大亚湾石化区后,惠州发力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又有新动作。6月1日,《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公示稿)》开始公示。惠州市将在惠东县规划建设面积30.2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瞄准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根据公示稿,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范围北至规划惠州市交通干线横四路,南至沈海高速公路,东至广惠高速公路,西至惠州市南北交通轴线一号公路。规划时限分近期(2020年-2025年)、中期(2026年-2030年)、远期(2031年-2035年)。

去年,该产业园已揭牌成立规划建设指挥部。最近,惠州把该产业园列为全市规划建设的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之一。目前,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土地征收盘整及产业项目招商等工作,将加快发展先进合成材料和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吸引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落户园区。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与大亚湾石化区的直线距离约为10公里。因距离近,可形成上下游配套,惠州新材料产业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原料,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联动发展。

今年惠州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世界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做精做深石化和能源中下游产业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在新材料产业园落户,形成大亚湾石化区、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三足鼎立”。按照规划设想,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到2035年总投资达1500亿元,年产值约2000亿元,最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兰州石化推进“大优化”扭亏为盈

发布日期

2020-06-04

 

本报讯 (记者冯作文)今年1至3月,受疫情和国际油价暴跌影响,兰州石化炼油装置维持低负荷运行,多种产品滞销,公司出现亏损局面。困难面前,兰州石化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实施“大优化”,形成了点滴降成本、全员“抠”效益的良好氛围。4月份,公司一举扭转了生产经营被动局面,实现盈利3600万元。

受疫情影响,成品油市场需求萎缩,炼油业务亏损严重。兰州石化深入推进“大优化”,安排120万吨/年重催、120万吨/年柴油加氢、润滑油等装置停工待料;通过提高石脑油终馏点,提高烃重组装置负荷等方式,保障两套乙烯装置满负荷生产。1至4月份,公司原油加工量同比降低31.7万吨,化工产品平均增长10%。

针对今年1月份出现疫情后医用口罩需求旺盛的市场形势,兰州石化在短时间内建成投用了医用口罩和熔喷布生产线,形成医用聚丙烯、熔喷料、熔喷布、医用口罩、医用消毒“一条龙”产业链条,开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兰州石化打响全员、全过程、全成本、全要素成本管控攻坚战,将炼油完全加工费、化工完全加工费、炼化销售管理费以及固定费用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将控本降费的压力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激发员工的降费积极性。

300万吨/年重催装置运行中,以前一到夏天,总会出现中压蒸汽不足、低压蒸汽过剩的现象。兰州石化炼油厂厂长姜鹏组织催化二联合车间开展工艺优化,300万吨/年重催装置产出的蒸汽不再用于发电,全部用于保障中压和低压蒸汽供需平衡,由于减少了锅炉运行台数,公司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了1100万元左右。今年1至4月,兰州石化炼油完全加工费和化工完全加工费均实现同比大幅下降。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十四五”期间应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

发布日期

2020-06-04

 

本报讯 6月2日,在2020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20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

报告指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而至,给我国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增加了困难和挑战。以原油市场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剧烈波动,油气上游勘探开发投入意愿下降,化工产品需求低迷、价格疲软,煤化工竞争力严重削弱。受市场需求和进出口贸易下降、疫情造成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等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全年石化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略有下降。其中,炼油产能利用率将持稳或略有下降,农化产品、两碱、煤化工、橡胶、轮胎、聚氨酯等产能利用率将小幅下降,合成树脂、工程塑料、烯烃芳烃的开工负荷有望持稳或小幅上升。

相关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是我国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石化行业一方面应充分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变。全行业应进一步推进优化重组、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的高端化,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打造绿色发展亮丽名片

发布日期

2020-06-05

 

引题: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供应清洁能源,构筑长江绿色屏障,积极创建绿色企业,用行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戴安妮   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中国主题沿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倡导每个人都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中国石化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上,上下同心、持续发力。

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结构优化为主线,以绿色企业创建为抓手,以加强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为重点,把排放管住管好,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大幅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一年来,中国石化提供清洁能源,布局新能源产业,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思想落实落地,通过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在清洁能源、绿色产品、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减排、温室气体控排、绿色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让绿色低碳成为中国石化不变的底色和庄严承诺。

践行绿色低碳战略,供应多种清洁能源,守护碧水蓝天

2019年,中国石化如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供应国6标准车用汽柴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比上年增长70%。中国石化全球船供油业务中心全面开展国内外低硫船用燃料油供油业务,全年低硫船燃产量59.8万吨。

中国石化正积极布局氢能、地热等新能源,推动绿色能源替代。已在广东、上海建成油氢合建站,年制氢能力约300万吨。推广雄县模式,地热供暖能力达到5700万平方米,年可替代标煤1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8万吨。

近日,上海石化在碳纤维产品上应用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更新后公司每天使用约80个该绿色包装。目前,上海石化已实现近百个原材料小包装改大包装和循环包装,包装减量成效显著。

绿色包装只是中国石化践行全过程把控绿色生产的一个侧影。中国石化正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行动措施,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推广采用绿色技术和环保工艺 ,降低“ 三废 ”排放和消费使用环节污染物排放,切实做到从原材料采购到消费环节,全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仅污染物排放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75%以上,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率100%,污染物排放强度位居行业先进水平。

构筑长江绿色屏障,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呵护一江春水东流

6月1日,中韩(武汉)石化厂区内的白鹭园开园,园区内水草相依、果树比邻。顺长江而下、位于下游的金陵石化也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措施而打造的岸线绿色生态风光带,已经完成新增和改造绿地2.3万平方米,新植乔灌木780株,江岸掩映在花团锦簇中。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来,中国石化持续推动这一战略思想落实落地。中国石化35家直属企业、50%的产能位于长江经济带。中国石化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沿江企业迅速行动,呵护一江春水东流。

严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长江岸线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内的油气生产、油库、加油站等生产设施,按要求退出并进行生态恢复。开展污水和雨水排放口规范化整治,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执行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许可排放量等要求,实现达标排放。

扬子石化全面投用14.85公里污水可视化压力管网,规范长江入河排口整治与建设。金陵石化对雨水泄洪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归并排口,将沿江码头区域的雨水回收至炼油区域清净下水系统,纳入在线监测管理。高桥石化、上海石化等企业积极推进沿岸盐碱地治理,将滨海的盐碱区变成花园式工厂。长岭炼化、九江石化等企业实施码头岸线环保综合整治,推进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努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石化名片。

以绿色企业创建为抓手,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作为负责任的央企,中国石化主动投身绿色革命,引领石化行业绿色发展。

2018年4月,中国石化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两年来,已有37家企业被评为绿色企业。通过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主动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绿色科技,绿色文化在中国石化落地生根。

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推进炼油向“化工+清洁燃料”转型,坚持化工“基础+高端”发展方向,提升高端高性能产品比例;积极推进四大炼化基地建设,稳妥布局煤炭清洁化利用,有序推进生态红线区设施退出,以打造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导向,产业布局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绿色科技方面,积极探索新能源利用,成立新能源开发中心,大力发展余热、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掌握污水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等 14 项核心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取得 实 效 ,废 气 资 源 化 利 用 、 VOCs 高效处理、网格化监测等技术为企业污染物高效处理提供了技术手段。

 “将绿色生活、绿色办公转化成相关指标纳入绿色企业考核体系,确保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说,绿色发展理念正在中国石化落地生根,全员参与绿色企业创建积极性日益增高,企业绿色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打造大湾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发布日期

2020-06-17

 

引题:全球石化巨头相继落子惠州大亚湾石化区

雨后天晴,南海之滨。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塔吊林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这是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建设现场。

视线往东,与大亚湾石化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坐落于惠东县白花镇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通过延伸石化产业链条,这里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面对疫情下的经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热度不减。今年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动工。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举行“云签约”仪式。前者投资100亿美元,后者投资56亿美元。

全球石化巨头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看好广东,相继落子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他们带来了世界先进技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大湾区加速崛起。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罗锐

信心

世界级湾区引来世界级石化项目

 “大亚湾石化区的起点高、发展快。”2001年退休后来到大亚湾区,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80岁的高级工程师蒋兴镛,曾参与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设,见证了惠州石化产业发展历程。连续两个重大项目落地,让他颇为欣喜。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前十的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彰显大湾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外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连线“云签约”。“壳牌与中国海油在大亚湾区长期合作的南海项目是一个世界级的石化联合工厂。”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说,协议的签署表明壳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期待继续为广东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在粤港澳大湾区总投资约百亿美元的惠州乙烯项目建设开工。“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广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帆表示,我们希望利用先进技术生产可持续的高性能产品,积极参与到中国的制造业之中。

疫情下世界级项目相继签约、开工,显示出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持续开放、不断优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世界级湾区引来世界级石化项目,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全球经济下行等背景下更加具有特殊意义,体现了中国保持对外开放的胸怀,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际合作,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项目落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纪红兵认为,在“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下,叠加新一轮能源产业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石化产业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机遇

带来先进技术助力大湾区产业升级

夜色之下,从高空俯瞰,从湛江东海岛、茂名,到珠江口的广州、惠州,再到揭阳大南海石化基地,灯火璀璨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当前,广东正在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规模大、技术高、推进快,这是近年来落子广东的重大石化项目的共同特点。重大石化项目的落户,带来了国际先进技术,其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差异值、高竞争力、高品质等特点,有利于补齐广东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中海壳牌一期100万吨/年乙烯、二期120万吨/年乙烯的基础上,三期以15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为核心,届时中海壳牌乙烯总能力将达到370万吨/年,将成为国内乙烯行业的领军者。

不仅仅是量的提升,更有质的突破。三期项目共有14套世界级规模生产装置,同时壳牌应用新型专利独家技术生产聚碳酸酯,是全球首次应用。

更具有想象空间的,是项目背后的产业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对高水平化工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差异值、高竞争力、高品质等特点,届时将填补国内高端化工品的空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高品质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

 “我们在做强中海壳牌三期乙烯的同时,将谋求继续扩大惠州石化炼油规模,继续发展丙烯等下游产业链。”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惠州石化基地建设成为“炼化高端炼油化工产品制造基地”和“对外合作示范基地”。

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包括乙烯装置和高端聚乙烯、聚丙烯等生产装置,采用已经成功应用、先进的专有工艺和催化剂技术生产高性能聚合物。测算数据表明,一期2023年建成投产后,将减少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进口依赖。

乙烯是纺织、涂料、塑料等产品的关键原料。乙烯产能的巨大突破,将为广东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重大石化项目带来了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带来了高质量能源和高质量化工原材料,将更好地满足广东发展的需求。随着世界石化产业重心不断东移,以埃克森美孚、壳牌等新一批由跨国巨头主导的高端石化项目落子布局广东,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崛起。

集聚

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产业集群

近日,《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公示稿)》开始公示。大亚湾石化区以东,惠州规划建设面积约30.2平方公里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瞄准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因距离近,可形成上下游配套,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原料,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联动发展。目前,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土地征收盘整及产业项目招商等工作,将加快发展先进合成材料和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吸引国内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落户园区。

今年1月,惠州市政府与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在广州签署恒力集团惠州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恒力集团计划在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和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石化中下游及新材料项目。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助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从中外合资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到民营资本投资石化中下游产业,再到外资独资的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惠州逐渐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三驾马车”同台竞技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在惠东稔平半岛,还有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太平岭核电、港口海上风电、惠东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中,这里正在加快建设能源科技岛。

未来惠州将形成大亚湾石化区、惠东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加快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惠州正在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除了将集中力量用8—10年时间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还将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特别是推动三大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新增长极,增添发展新动能,助力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油又一项炼化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

2020-06-19

 

石化院近5年主导制修订并发布ISO达10项

6月17日记者从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站获悉,由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主导修订的国际标准ISO2453∶2020《乳聚丁苯橡胶中结合苯乙烯含量的测定折光指数法》近日正式发布。这是石化院今年主导修订并发布的第3项ISO国际标准。

作为炼油与化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石化院不断加强标准化创新能力建设,在炼化领域战略规划、潜在项目培育、激励机制政策等方面频频出台新举措,国际标准化工作屡创佳绩。至此,石化院近5年主导制修订并发布的炼化领域ISO国际标准总数达10项,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大幅提升了中国石油炼化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三五”以来,石化院按照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创新思维,大力夯实标准化基础研究,承担并完成的各级标准已达到240余项。石化院依托5个集团公司及以上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在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两个优势领域,培养高素质标准化人才、科学合理布局国际标准培育项目、持续跟踪技术委员会标准研究动态,不断提高ISO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参与度。2015年以来,石化院主导承担ISO标准19项,参与ISO标准12项,发布的国际标准获集团公司优秀标准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

目前,石化院国际标准化领域专家已达18人,建立起从标准化研发人员、标准化项目负责人到标准化首席专家的人才梯队培养发展模式,构建了从石化院企业标准,到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再到国际标准的科学健全的标准研究体系,并形成了从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管材、催化剂、化工原料、化工助剂到液体燃料的多领域国际标准培育与战略布局模式,使中国石油炼化业务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茂名石化持续优化深挖潜

发布日期

2020-06-19

 

本报讯 记者龙泰良 张亚培报道:今年5月,茂名石化沥青销量达15.42万吨。4、5月沥青合计出厂33.01万吨,均位列系统内第一,同比增长18.09万吨。提升沥青销量较好地解决了渣油平衡难题,为炼油装置提高加工负荷创造了条件,这是茂名石化百日攻坚创效的一个成果。

今年以来,茂名石化对标集团公司炼油、化工板块先进水平,持续优化生产增效、优化产品结构创效、优化管理降本减费,通过深度优化挖掘最大潜能,最大程度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优于同行、跑赢大市的成绩,5月份实现当月扭亏为盈。

茂名石化坚持每天召开优化工作专题会,细化7个方面26项攻坚创效措施,及时分析市场信息调整生产。截至目前,茂名石化下达优化调整指令100多项,各层级明确优化项目300多个,层层分解任务抓落实。

优化原料采购,降低生产成本。茂名石化抓住时机拓宽油路,开辟原油采购新路径,在降本采购上成效显著。4月以来,港口分部海上作业人员提前做足准备,努力确保油轮一离一靠,尽力实现无缝对接靠泊,大幅节省滞期费用,有效降低成本。

做细生产运行,优化产品结构。今年,茂名石化完成低硫重质船燃产品研发及优化工作,成为系统内首家实现低硫重质船燃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炼油分部制定加氢裂化原料保供方案,保证二次加工装置稳定运行。化工分部首次使用1号聚丙烯装置环管工艺,成功试产出高流动刚韧平衡抗冲聚丙烯300吨。5月,化工分部合成橡胶产量7900余吨,创近三年来历史新高。同时,加大新产品生产力度,聚丙烯管材料T4401产量超万吨,是公司今年首个产量在万吨级以上的合成树脂新产品。

用心开拓市场,深挖创效关键点。5月,茂名石化克服市场局限、储运瓶颈等难题,实现液化气月销量突破6.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炼油分部润滑油二车间组织开展做大轻脱油加工量、增产光亮油的技术攻关,目前装置处理量已达到22吨/小时,截至5月底共增产光亮油1600余吨,增效显著。

鼓励员工拓宽思路,大抓降本减费增效。炼油分部沥青车间组织降低脚手架降费攻关,研究出最经济的搭架方式;化工分部试用国产催化剂替代进口,保证了生产需要,降低了用剂成本;水务运行部实施了14个优化项目,有效做到节水节电;铁运分部供气站优化工艺流程,每年可节约用电6000千瓦时;供应中心开展长期无动态物资清理,盘活长期无动态物资320余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53%。此外,茂名石化严控非生产性费用,自我加压,提出非生产性支出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降25%以上,分解指标到单位,责任落实到人。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中国石化积极筹备冬奥会能源保障工作

发布日期

2020-06-23

 

本报讯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到来之际,中国石化正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和冬奥组委公务车辆的能源供应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相关站点建设,为全方位保障冬奥会期间各类车辆能源供应做好准备。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始终把支持体育运动的发展、传播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先后赞助上海F1赛事、北京奥运会、全国农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全运会等诸多大型体育赛事。

早在2008年,中国石化与北京奥运会首度结缘,同北京奥组委紧密合作,在场馆建设、清洁能源供应、物资保障、志愿服务等方面倾力奉献,特别是承担了鸟巢国家体育场8万个观众座椅和跑道沥青的供应任务。近年,中国石化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度携手,积极参与筹办工作。中国石化积极倡导石化员工关注冬奥、融入冬奥,并将公众开放日、光明号健康快车、情暖驿站等品牌活动与冬奥宣传推广有机结合,为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一步,中国石化将以全力服务冬奥会为契机,深度挖掘奥运精神与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共同特征,促进奥运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石化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广州石化优化产品结构增效明显

发布日期

2020-06-29

 

本报讯 记者黄敏清报道:在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中,广州石化紧紧围绕攻坚目标加大优化挖潜力度,将优化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做到每个层级都有优化任务、每个岗位都有优化责任、每名员工都是优化主体,截至目前,已实施优化项目31个。

广州石化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以来,先后生产CJS700、M2320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专用料,累计创效逾千万元。紧跟国内外市场变化,优化调整成品油结构,组织技术攻关和优化,增产低硫船用燃料油,并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实现低硫船用燃料油供船业务从无到有的突破,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百日攻坚创效行动以来,出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与普通燃料油相比,增效数千万元。

以效益为导向,做好两套催化装置的渣油掺炼优化,蜡油催化裂化装置实现由纯蜡油加工到掺炼渣油加工技术路线的突破。通过技术攻关和操作优化,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掺炼渣油量进一步提高,实现大幅增效。



                         造 纸


发布版面

中国印刷导刊

image.png 

主题

造纸业:保市场供给 生产运行稳定

发布日期

2020-06-10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造纸行业2019年克服了风险和挑战明显上升、营业收入和利润下滑、生产运行困难增多、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通过加大创新,拓宽纤维原料来源渠道,降低运营成本,顺应趋势,调整结构,造纸行业保障了市场供给,整体生产和运行保持基本稳定。

造纸生产及消费量双升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700家,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765万吨,较上年增长3.16%。消费量10704万吨,较上年增长2.54%,人均年消费量为75千克(14亿人)。2010—2019年10年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率1.68%,消费量年均增长率1.73%。

image.png 

其中,新闻纸生产量及消费量双降。2019年,新闻纸生产量为150万吨,较上年降低21.05%;消费量195万吨,较上年降低17.72%。2010—2019年,新闻纸生产量年均增长率-11.04%,消费量年均增长率-8.24%。

image.png 

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方面,2019年生产量为1780万吨,较上年增长1.71%;消费量1749万吨,较上年降低0.11%。2010—2019年生产量年均增长率1.05%,消费量年均增长率1.06%。涂布印刷纸方面,2019年生产量为680万吨,较上年降低3.55%;消费量542万吨,较上年降低10.26%。2010—2019年生产量年均增长率0.68%,消费量年均增长率-0.14%。其中,铜版纸生产量630万吨,较上年降低3.82%;消费量535万吨,较上年降低7.92%。

2019年,生活用纸生产量为1005万吨,较上年增长3.61%;消费量930万吨,较上年增长3.22%。包装用纸生产量695万吨,较上年增长0.72%;消费量699万吨,较上年降低0.29%。白纸板生产量1410万吨,较上年增长5.62%;消费量1277万吨,较上年增长4.76%。箱纸板生产量2190万吨,较上年增长2.10%;消费量2403万吨,较上年增长2.47%。瓦楞原纸生产量2220万吨,较上年增长5.46%;消费量2374万吨,较上年增长7.28%。特种纸及纸板生产量380万吨,较上年增长18.75%;消费量309万吨,较上年增长18.39%。

国内废纸制浆占比近半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2019年全国纸浆生产总量及消耗总量双增。

纸浆生产总量为7207万吨,较上年增长0.08%。其中,木浆产量1268万吨,较上年增长10.55%;废纸浆产量5351万吨,较上年降低1.71%;非木浆588万吨,较上年降低3.61%。纸浆消耗总量为9609万吨,较上年增长2.36%。木浆消耗3581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37%,其中进口木浆消耗量占24%、国产木浆消耗量占13%;废纸浆消耗5443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57%,其中用进口废纸制浆消耗量占10%、用国内废纸制浆消耗量占46%;非木浆消耗585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6%。

2019年共进口纸浆2720万吨,扣除非造纸用浆和非木浆,实际木浆消耗量2317万吨。这一数据在2018年为2479万吨,扣除非造纸用浆和非木浆,实际木浆消耗量2166万吨。

与此同时,2019年全国废纸回收总量5244万吨,较上年增长5.64%,废纸回收率49%,废纸利用率58.3%。2010—2019年废纸回收总量年均增长率3.01%。

出口创汇增长14.19%

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进口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4393万吨,较上年降低8.90%,用汇243.28亿美元,较上年降低19.48%。

其中,纸及纸板进口625万吨,较上年增长0.48%;纸浆进口2720万吨,较上年增长9.72%;废纸进口1036万吨,较上年降低39.17%;纸制品进口12万吨,较上年降低33.33%。进口纸及纸板平均价格为750.51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降低15.58%;进口纸浆平均价格为629.46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降低20.85%;进口废纸平均价格为187.51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降低25.60%。

出口方面,2019年出口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1042.68万吨,较上年增长9.63%,创汇220.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19%。其中,纸及纸板出口686万吨,较上年增长11.00%;纸浆出口11.60万吨,较上年增长16.12%;废纸出口0.08万吨,较上年增长33.33%;纸制品出口345万吨,较上年增长6.81%。出口纸及纸板平均价格为1497.09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6.28%;出口纸浆平均价格为1151.20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降低12.21%。

17地产量过百万吨

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区、市)的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纸及纸板产量比例为74.3%;中部地区8个省(区)比例占16.3%;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比例占9.4%。

2019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安徽、重庆、四川、广西、河北、江西、湖南、天津、海南和辽宁17个省(区、市)纸及纸板产量超过100万吨,产量合计10412万吨,占全国纸及纸板总产量的96.72%。

具体来看,纸及纸板产量100万吨以上的省(区、市)的数据分别为,广东1864万吨,山东1830万吨,浙江1429万吨,江苏1312万吨,福建784万吨,河南498万吨,湖北355万吨,安徽325万吨,重庆301万吨,四川260万吨,广西245万吨,河北240万吨,江西235万吨,湖南217万吨,天津210万吨,海南175万吨,辽宁132万吨。

 

 

发布版面

纸业论势·协会

image.png 

主题

探寻新动向 撬动势能

发布日期

2020-06-10

 

依据山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对省内重点企业2019 年度的调查并汇总分析,2019 年山东纸及纸板产量为1830 万吨,全省销售收入1330 亿元,利税合计106 亿元,利润总额67 亿元,资产总计1830 亿元。山东省造纸产业经济规模已连续25 年居全国前茅,产量名列全国第二,领先地位依然稳固。

在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之下,山东造纸业在2019 年依然保持平稳发展势头。随着2020 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相信造纸业“绿色、低碳、循环”的固有特色将加速体现,产业发展必然出现新动向。

蓄后劲 产业基础夯实

总体来看,山东造纸业主要呈现出原料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改造升级、绿色低碳循环、管理精益创新等特征。

就过去一年来看,2019 年一季度延续了2018 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低迷状态,亏损最为严重,到2019 年4 月到达谷底,利润同比下降超过30%。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5 月之后开始缓慢回升,到2019 年年底达到全年最好水平。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2019 年度报告,全年共审批15 批次进口废物许可,进口废纸1036 万吨,比2018 年减少39.17%。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世纪阳光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等9 家山东企业获批进口废纸配额105 万吨,占全国核准总量的10.42%。在2020 年前5 批进口废纸核准中,核准数量有所减少,华泰、世纪阳光等8 家山东企业核准总量约43.766 万吨,占全国核准总量438.6 万吨的9.98%。

山东造纸业优化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小批量、多品种成为新常态,产高端、卖高端成为共识。

依靠良好的产业基础,即使面对不利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困难形势,相信山东造纸业也能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探动向 调整升级加速

今年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确给造纸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造纸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动向,主要体现在“加速”上,即产品结构加速调整、固有特色加速体现、线上业务加速增长。

新消费门类的产生以及新消费倾向的形成,促进新产品层出不穷。造纸业必须以创新为驱动,以精细化为突破,利用国内自有优势,积极进行原料调整和工艺调整,降本降耗。同时要推进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进行产业渗透、产业重组,形成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物流链相融,从而优化优质高效产业结构。

在不断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造纸业应不断创新领先潮流,加大环保节能投入,做好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全力推动资源化无害化合理处置废弃物,实现低碳、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贡献。

疫情期间,线上展会、线上洽谈、线上交易等催生了许多新需求,线上业务增长突飞猛进。造纸业要善于抓住机会,在线上业务拓展及信息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业务协同、智能集成等方面不断精进。比如智能制造,不仅涉及人与人的信息沟通,还涉及人与设备、人与产品、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产品的信息沟通。造纸业要积极利用智能制造在价值创造环节实现信息连接,彻底改变生产模式,重构整个价值链,给行业带来比消费互联网多上十倍甚至百倍的重大影响。

大投入 技术创新加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山东造纸业通过技术改造培育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构筑核心竞争优势,为产业创新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改造上,如晨鸣纸业文化纸总产能达到360 万吨,约占全国的30%,成为全国首家木浆自给自足、浆纸产能完全匹配的浆纸一体化企业。

在技术创新上,山东造纸业主要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数十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

2020 年度,山东重点造纸企业在技术改造及创新方面的投入将继续加码。世纪阳光20 万吨麦草生物机械浆项目,其创新点在于原料收购、成浆强度、固体废物零排放、废液治理和污染物减排;东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植物纤维生产特种过滤材料取代熔喷布项目,其技术关键点在于透气度、过滤性能和静电吸附性能;山东恒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生物基可降解绿色纤维素膜项目,其关键点是新型绿色环保离子液的研发、回收和纤维素膜的生产;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的绿色纤维素纤维项目,重点在于溶剂回收和纤维素纤维的生产;而淄博泰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5700/950 靴式压榨”项目则主要用于替代进口。

发布版面

纸业论势·协会

image.png 

主题

产业链协同 挖潜内需

发布日期

2020-06-10

 

 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如今,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积极复工复产,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但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使疫情问题已升级为经济问题、国际外部环境问题,后续行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相信此次疫情对我国造纸业的产业格局以及原料结构、产能分布均会产生明显影响。与此同时,此次疫情也为市场深度探底提供了一次契机,疫情后仍能存活得很好的企业,未来将更具备高强市场竞争力。

一季度经营指标下滑

尽管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环保持续趋严和原料供给端扩张与需求端收缩等多重压力,江苏造纸业2019年的纸及纸板总产量增幅仍然显著。据江苏省造纸行业协会调查统计,2019年江苏省造纸工业累计生产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达到1473万吨,比2018年的1321万吨增长11.5%。

其中,全省文化用纸总产量为408.1万吨,占全省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的27.7%,增加7%。包装用纸及纸板总产量为899.4万吨,占全省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的61.1%,增加17.7%。生活用纸总产量为149.2万吨,占全省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的10.1%,增加3.1%。特种纸及纸板总产量为16.3万吨,占全省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的1.1%,减少37.3%。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江苏省21家重点造纸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数据均出现下滑。经江苏省造纸行业协会调查统计数据,全省21家重点造纸生产企业2020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机制纸及纸板总产量283万吨,下降5.5%;完成工业总产值140.1亿元,下降9.3%;实现销售收入123.4亿元,下降18.2%;上缴税金3.2亿元,下降44.8%;实现利润6.7亿元,下降51.4%。

国内社会需求大幅减少,对文化用纸、包装纸需求大幅降低,导致企业库存增多,上半年企业主要以去库存为主。下半年如果全球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经济会在短时间内恢复,社会需求也会相继回升,但是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和形势较2019年必然萎缩。

打造弹性供应链策略

疫情之下,我们看到造纸企业的困难主要出现在上下游供应链上,前期受疫情影响企业缺乏原料,后期成品纸订单大幅减少,库存压力大。造纸业目前急需打造弹性供应链策略,使企业可以从多个供应源获得供应,提高供应链柔性程度。

造纸与上游的纸浆及废纸原料、下游的包装进行深度合作是未来造纸业的发展趋势。与上下游的整合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控制投入与产出,减少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协同创新是目前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机制。只有通过积极布局扩大产业链,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运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同时,信息化的协同既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要求,也是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2020年,造纸企业要进一步花大力气在信息化建设上。内部管理方面要实现办公、财务、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及升级,完成几个模块同一个信息化平台的融合工作。供应链建设方面,重点将信息化数据建立起来,实现收货信息采集、出入库及出入库价格采集、物流配送造纸厂信息流的全覆盖,发挥好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分析对业务的协同作用。

危中寻机开拓国内市场

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国外需求端发生变化,国内工业包装纸销售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2月底的纸厂惜售到现在的库存高涨、销售困难。虽然已出台大量刺激内需的政策,但外贸出口包装纸箱需求端的薄弱,暂时难以改观。2020年内需增长所拉动的纸板消费能否冲抵出口包装物锐减所带来的影响尚不可知。

因政策变化、疫情影响、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中国造纸业特别是工业包装纸行业处在了转型调整、兼并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工业包装纸集团激进的扩张策略,进口废纸配额的限制,国内废纸资源向大型用废造纸企业的倾斜,疫情所带来的资金和经营压力等因素,都在不断压缩中小工业包装纸企业的生存空间。

面对现状,企业可尝试介入垃圾分类市场,挖掘政府购买服务新需求,危中寻机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模式创新抬高行业门槛,促使行业洗牌,从而创造机会,打破原有垃圾分类公司的业务市场划分,进入行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此次疫情为市场深度探底提供了一次契机,疫情后仍能存活得很好的企业,未来将更具备高强市场竞争力。

 

 

发布版面

纸业论势·产业链

image.png 

主题

激活市场 保供应链稳定

发布日期

2020-06-10

 

我国造纸行业2019 年总体来看呈现出供需两旺、平稳发展的态势,文化用纸价格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纸厂盈利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好势头。数据显示,2019 年胶版纸涨幅大约为8%,铜版纸涨幅约为20%。

但是突发的疫情,使纸厂和纸张经销商的好日子戛然而止。目前,我国战“疫”基本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各行各业都已复工复产。面对这样的转机,我国造纸企业和经销商必须抓住机遇,尽快恢复生产,促进行业发展。疫情凶险,勇者胜,智者赢。

降价增效 激活市场需求

从目前纸张市场需求看,我国市场没有完全恢复。国际上由于疫情大流行的态势没有根本性好转,出口订单寥寥无几。需求不振,产品就没有销路。在这样艰难的形势下,纸张生产商和经销商应该联起手来,千方百计降价增效,激活及拓展市场需求。

事实证明,降价促销能给市场注入活力,把未来需求变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纸张市场价格偏低,许多出版单位、印刷企业都在积极扩大购买量,有的甚至抓住机会囤积货源,市场需求量明显提升。据了解,APP、太阳、晨鸣、华泰等几大造纸企业进入5 月后,都收到了大量胶版纸订单,生产已排到了6、7 月。随着订单显著增加,纸张的价格也必将趋于稳定,不大可能再持续下跌。

积极转型 生产跟着市场转

一家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观察和灵活的转型能力。这次疫情,虽然使许多企业停摆甚至倒闭,但对一些转型能力强、速度快的企业来说,不仅绝处逢生,还可能是一次发展良机。

比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的口罩,平时的库存和生产能力远远不足,这次市场需求不仅庞大,而且十分急迫。有的生产空调的企业,马上转产口罩,不仅为战胜疫情作出贡献,而且也赚得盆满钵盈。生产空调的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都能转产口罩,纸张生产企业是不是也能迅速转产呢?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机遇不总有,谁及时抓住了、抓准了,谁就能受益。疫情期间,由于公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生活用纸、消毒湿巾需求增加,这对造纸厂家来说又是一次机遇。

人员隔离 生产更需智能化

此次疫情中,我们还发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是发展大势。哪家企业智能化水平高,就能在生产中占据主动,赢取制高点。

这些年,造纸企业的智能生产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偌大的造纸车间,少有在现场指挥的工人。而通过这次疫情,造纸企业更应在智能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水平,确保人在隔离的状态下,生产也能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消解疫情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固化链条 非常态下求生存

这次突发的疫情,使许多造纸企业、纸张经销企业的链条中断,生产原料不能保障,产品销售不出去,物流配送无法到位。这说明,企业生产经营运行中的供应链非常重要,它是企业的生命线。正常运转时或许看不出其重要性,但一旦断裂,就会危及企业的生存。

因此,一家有远见、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平时就会关注、固化其生产和销售的链条,在上下游多些“生死相依”的伙伴,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大家就能够共克时艰。比如疫情期间,一家纸厂急需木浆,一家供应商宁可多花运费做赔本买卖,也要及时把木浆送到纸厂。如果产业链上下游能够如此畅通,还会惧怕在特殊时期遇到的艰难险阻吗?

 

 

发布版面

纸业论势·产学研

image.png 

主题

借势突破 专注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

2020-06-10

 

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受其影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造纸业也迎来了挑战。造纸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随时关注全球经济动态和国家相关政策走向,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纸业产品布局影响明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多年以来,造纸业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持续科技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技术装备水平、环境治理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排放总量和浓度连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总量比高峰期减排80%以上;纸及纸制品品种齐全,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

我国纸和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在2019年均小幅上长。2019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700家,纸及纸板生产量10765万吨,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较上年增长3.16%。消费量10704万吨,消费量较上年增长2.54%。2010—2019年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率1.68%,消费量年均增长率1.73%,基本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态势。

2020年年初,疫情在全球骤然暴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造纸业无法独善其身。同时,随着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强禁止限制固体废物进口,并修订通过固废法,加强对固废的综合治理,以及“禁塑令”的颁布,也将影响造纸业的产品布局。

专业化定制将获竞争优势

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外贸订单急剧减少,而国内受疫情影响,人们消费和工业生产受到抑制,与产品包装相关的包装企业出现倒闭,使生产包装纸的造纸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包装纸生产企业史无前例地几个月连续停产。这对我国造纸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但我们应该把这种挑战看作是一种促进造纸业发展的机遇。这种冲击将随着复工复产系列政策的推进、全球经济链的恢复而恢复,是相对短期的冲击。从行业角度看,可促使造纸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并生产适合新形势需要的新产品。同时,还可提供一些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此外,疫情将促使造纸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行业的技术、集中度、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型企业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集中度,中小型企业通过专业化定制的特色服务,都将获得竞争优势。

非木材原料制浆潜力显现

近些年,通过全行业努力,造纸业技术进步较快,单位产品水耗、能耗持续降低,清洁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内生性发展动力强劲,技术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全过程废水减排成果的基础上,又在造纸企业固废封闭循环、减量化处理、全组分改性为造纸填料等的研发上取得新的进展,为行业固废的减量、高值化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可选的技术支撑。

根据《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2017年)和《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2017年),废纸或废纸板属于禁止或限制进口固体废物,而2019年全国纸浆产量中,废纸浆占70%多,国内废纸回收已超过可回收量90%,接近回收极限,废纸进口的限制将对我国造纸业的原料供应产生很大影响。

增加原生纸浆的比例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但我国木材资源缺乏,这为合理利用非木材资源制浆造纸提供了机遇。面对国家禁止废纸进口所造成的纸浆原料短缺,发展竹子制浆造纸,是解决我国木浆短缺、促进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秸秆综合利用的全链条清洁化生产成套技术,适当发展非木材原料制浆造纸。

2020年年初,我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后,4月又出台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截至今年3月底,吉林、河南和海南已相继颁布“禁塑令”。由于废纸可回收利用,同时也可生物降解,因而纸类一直被认为是塑料的最佳替代品,限塑、禁塑,再有最近走红的“地摊经济”加持,有必要开发相应的系列产品以适应这方面不断增加的需求。

我们应该把这种挑战看作是一种促进造纸业发展的机遇。从行业角度看,可促使造纸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并生产适合新形势需要的新产品。

 

 

发布版面

纸业论势·产学研

image.png 

主题

持续创新 深入基础研究

发布日期

2020-06-10

 

作为传统行业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我国造纸业通过推动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促使造纸行业创新成果多点迸发,而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更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赋能,引领着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决定未来,即使遭遇疫情,造纸业依旧是持续创新的行业、是前途光明的行业。

科研成果亮眼 基础研究被波及

作为关系民生的直接消费品产业,十分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造纸业,近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和纸板的总产量增长到2019年的10765万吨,装备发展到了以夹网、长网为主,抄宽、车速、过程控制水平有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制浆设备和幅度最宽、车速最高和自动化水平最先进的纸机均在我国落户,我国已经成为众多跨国造纸企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研发和重要目标市场。

不仅如此,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并取得很好的成绩,有的形成了知识产权,并实施了产业化。

我国造纸领域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体现了我国制浆造纸工业规模与造纸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很高的水平,产业结构也正在产业科技的推动下孕育新的优化升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明显变化,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有涂布技术、制浆技术、造纸装备和环保技术,以及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生物质精炼、纳米纤维素、纸基或纤维素基新材料等。

同时,我国制浆造纸专利技术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专利申报、公开及授权工作以来,我国制浆造纸领域专利的申报和公开数量逐年递增。这种持续爆发式增长说明我国制浆造纸行业在自主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次疫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还是影响较大的。虽然采用网络教学,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基础理论的实用性,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操性。此前造纸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等奖项,都是以基础研究为根本,瞄准了制约我国造纸行业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如由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克复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它正是凝聚了科研人员10年心血才有了1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我国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再如由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便是解决了实现纸浆绿色漂白技术的关键问题。

紧跟热点难点 创新链条更紧密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新形势下,对造纸业来说,不同的纸种受到的影响不同。比如生活用纸,是我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受疫情影响不大,反而由于大家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可能会有小幅增长。包装用纸则受影响较大,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使得相应的产品数量下降,其所需包装材料的需求也会下降。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包装用纸的需要量也随之增长,特别是在其他国家疫情仍得不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可能会出口更多的产品,从而需要更多的包装纸。

就生活用纸方面来看,“公共卫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两个“事关”点明了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越来越注重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会使得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用纸领域实现较快的发展,而这也需要科研上的创新。

目前造纸行业的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结合更加紧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深入融合,创新链条前后端联系愈加紧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研究主体,企业作为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主体。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紧跟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而企业在技术应用中密切反馈生产中的问题,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形成合力优化技术,突破瓶颈。

下一步,聚焦行业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及科研院所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创新绩效,增加科技成果供给,助推造纸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创新决定未来,即使遭遇疫情,造纸业依旧是持续创新的行业,是前途光明的行业。

发布版面

纸业行情

image.png 

主题

聚焦需求调结构 培育纸业谋新变

发布日期

2020-06-24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形势下,我国造纸业克服电子传媒冲击、原料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等诸多困难,2019 年度仍然保持产销量稳定增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适应市场需求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虽面对疫情防控新常态,但相信造纸装备、生产技术、环保处理水平等均走在国际前列的中国造纸业,将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结构优化 市场需求提振

★新闻纸已连续10 年产销量下降,产量最高峰达近500 万吨,目前仅150 万吨。

★特种纸全国产量由150 多万吨增长到近400 万吨。

围绕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造纸业随之不断转型升级,以更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优良特性适应市场需求,其发展亮点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纸制品市场需求提升、纸张应用更加广泛等方面。

就目前的纸制品市场来看,由于人们阅读习惯改变,新闻纸市场受到冲击,已连续10 年产销量下降。全国新闻纸年产量最高峰达近500 万吨,而现在仅150 万吨。这其中,华泰集团作为全球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新闻纸年产能原可达200 万吨,占据全国70%以上新闻纸市场。但随着新闻纸市场日渐低迷,华泰集团近10 年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与之相应的,特种纸在近10 年时间里实现快速发展,由全国产量150 多万吨增长到近400 万吨,特种纸等新型产品市场正逐渐拓展。

从市场需求看,2019 年全国纸制品产销两旺,消费量达到6886 万吨,增幅约30%,达到历史最高点。同时,纸制品出口保持连续10 年增长,这充分说明,我国造纸水平及纸加工水平得到国内外认可,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逐渐提升,造纸业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以火爆的电商经济为例,近年来造纸企业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采用高端设备及新型技术所生产的瓦楞芯纸、彩色卡纸、牛皮纸、包装纸、原卡纸等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等特性,提升了纸制品在包装市场的竞争力。

造纸业虽是传统产业,但是造纸产品已不是传统产品,正以更加新颖的面貌适应市场需求。2019 年,全国其他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增幅分别为13.33%和9.18%,特种纸的生产量、消费量增幅分别达到18.75%和18.39%,这充分显示出,造纸业正与其他行业密切融合,纸张应用将更加广泛。比如包括华泰集团在内的大型纸企近年来研发并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将纸扩展应用到建筑、印染、农业、医药等多行业多领域,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image.png 

低端迈向高端 转产高附加值产品

★2019 年,国废制浆、国产木浆增幅分别为10.89%和11.17%。

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缺乏以及限制废纸进口相关政策,我国造纸业普遍面临生产原料短缺、国内废纸原料纤维短缺、生产原料价高量少等难题。但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造纸业在进口废纸原料、由低端向高端迈进方面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由于国家限制废纸进口,国内废纸价格随之攀升,与进口废纸相比,国内废纸多为重复利用纤维,纤维短易降低纸张柔韧性。在这种情况下,造纸业积极拓宽纤维原料利用率,国废制浆、国产木浆增幅分别为10.89%和11.17%。其中,华泰集团生产的新闻纸和瓦楞芯纸过去100%采用进口废纸生产,面对原料难题,公司迅速调整原料结构,加大了国废及国产木浆利用率。

而随着废纸原料短缺,造纸业采用木浆的比例提高,大部分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造纸业也实现了由低端向高端的突破。比如瓦楞原纸主要采用废纸生产,由于限制进口废纸,导致国外瓦楞原纸冲击国内市场,2019 年进口增幅达40%。在此背景下,造纸企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向高端产品突破发力,如华泰集团公司过去每年生产10 万吨瓦楞原纸,目前已经全部改产成高附加值的包装纸。

加强技术研发 解决原料短缺

★开展国产废纸再生纸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促使纤维品质达到100%替代进口废纸水平。

目前,中国造纸装备、生产技术、环保处理水平等均走在国际前列,但是森林资源缺乏导致生产原料短缺,严重制约了造纸业发展,也导致造纸产品出口与国际同行相比没有竞争力。此次疫情的突发,会使行业企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足,未来聚焦市场需求,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寻找转型机会。

一直以来,纤维原料供应、行业绿色环保制约了造纸业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废纸在多次循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品质衰变问题,限制了废纸纤维的使用范围。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对节约造纸纤维资源、保障我国造纸纤维原料供应安全是非常有意义的。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原料和农业废弃物,开展速生密植高产优质的造纸工业新原料的资源化技术研发,是解决造纸原料短缺的途径。

废纸制浆的胶粘物问题是世界难题。以华泰集团为例,依托集团建设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泰山学者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等七大科研平台,以泰山学者为主,针对废纸制浆过程中的胶粘物问题,从机理上对胶粘物组分及产生进行研究,为胶粘物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华泰还将与国家“万人计划”专家联合开展国产废纸再生纸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使得纤维品质达到100%替代进口废纸水平,以解国内造纸业进口原料来源的缺口。


                                                          其 他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琼州海峡千帆竞 两岸融通正当时

发布日期

2020-06-12

 

 

目前,湛江港至海南自贸港集装箱航线形成“天天班”格局;徐闻港项目预计2020年10月开港运营;湛江与海南签订对接合作协议20多份,在经济、交通、旅游、民生等领域展开对接合作交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与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正加速从隔海相守走向跨海融通。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提出了两省共建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的建议。宁凌认为,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有望成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及海南自贸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建设海峡滨海旅游经济带,将有利于湛江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共融合作及北部湾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协调发展大格局。

湛江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具有特殊地位,可以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提供厚实的腹地支撑。近两年来,湛江市抢抓机遇,不断加强与海南对接合作、相向而行,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跨海交通▶▶

 “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全方位对接格局加速形成

交通是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的基础,也是两地协作最迫切的问题。

湛江是大陆通往海南的咽喉之地,但长期以来琼州海峡两岸过海方式单一、客货混载、旅客体验差,交通瓶颈严重影响了湛江与海南的深度融合。为此,交通运输部提出“研究琼州海峡通道,构建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路客滚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走廊,融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

近两年来,一场加快推动琼州海峡两岸交通一体化、立体化、快速化发展的“战役”打响。

广东省快速推进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徐闻港进港公路改扩建工程和徐闻南山港客货滚装码头建设,其中,前两个工程已建成使用。作为湛江对接海南的桥头堡,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简称“徐闻港码头”)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预计今年10月正式开港。

 “徐闻港码头建成后,年设计通过能力为车辆320万辆次、旅客1728万人次,开通徐闻南山港至海口新港客货运输新通道,打造一条与海口新海港区相对应、海上里程最短的精品过海航线。”湛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庄光权告诉笔者,今年4月,琼州海峡北岸3家航运企业已完成资产整合并成立运作了新公司,随着徐闻港码头的建成开港,北岸港航资源整合年内将全部完成。

接下来,湛江将协同海南加快推进南北两岸港航资源整合,争取2022年以前实现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湛江港将积极加强与洋浦港合作,共同开发“东盟—海南—湛江港—中西南”的海铁联运专线,联合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携手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开放水平高、航运功能强、物流服务优的新通道战略枢纽。同时,两地还将继续深化港口、船公司、内陆港等多方战略合作关系,打造散货和集装箱南北运输精品班轮航线,提高区域航线综合竞争力。

眼下,在琼州海峡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开展得如火如荼。湛江国际机场建设提速,琼州海峡水上飞机加快开通,徐闻港码头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力争今年10月建成开港……随着车、客、货黄金通道加快构筑,琼州海峡“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湛江与海南全方位交通对接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产业对接▶▶

农业对接旅游互惠 探索共建产业园区

过去,湛江种植的蔬菜主要供应北方市场,当地人俗称为“北运菜”。近年来,海南被定位为自贸港,掀起新一轮的开发热潮,湛江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海南市场需求与徐闻的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有效对接。

6月8日,笔者来到徐闻县南山镇五里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村民正将收割的青菜清洗装箱,然后装上保鲜小货车,准备漂洋过海运往海口等地供应市场。

这是湛江市蔬菜南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嗅觉灵敏的湛江种植户“眼睛看南”,供应海南的蔬菜从过去散装混装,发展到现在专车直供。

目前,湛江、海口两市已达成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日常购销、应急调运”的互动协作机制,现在湛江每天销往海南的蔬菜逾350吨,涵盖菜心、小白菜、空心菜、上海青等十多个品种。

今年5月20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京基智农徐闻县生猪产业链项目一期提前实现引种投产,并开始动工项目二期。徐闻县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县将利用物流成本低、时空距离短等先天优势,打造成为建设服务海南自贸港及南海战略的综合物资保障基地。

除农业合作日趋密切外,双方在区域旅游一体化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

近年来,湛江涌现出金沙湾滨海旅游区、孔子文化城、南极村等一大批景区(点),极大地丰富了琼州海峡区域旅游产品组合,使区域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产品成为现实。

2016年,湛江、海口携手北部湾8市签署《北部湾城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拓展区域合作范围,湛江与海口每年至少联合举办两场旅游推介会,联合推广区域旅游产品,共同开拓珠三角、华东、东北、西南、西北等地旅游客源市场。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湛江主要客源市场排名出现较大变化,海南成为新晋重要客源市场,排名第6,其重要原因是湛江的旅游信息知名度开始辐射周边省市,引流了大量潜在旅游客群。湛江正在摆脱海南过境地的状况,琼州海峡区域旅游开始走向互利共赢的良性协调发展。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说,产业是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的重要支撑,湛江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足用好海南自贸港“改革红利”溢出效应,与海南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借力借势推动湛江振兴发展。以加强与海南的产业合作为基础,全面打造支持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后方”。

眼下,湛江正在加快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新能源4个投资超百亿美元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临港产业基地。湛江将探索与海南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承接自贸港外溢制造业产业转移,打造服务海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海峡对面的海南自贸港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对标海南自贸港,湛江将加强相应的规则对接,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应用,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体制,坚持对新兴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营造湛江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除了临港产业合作之外,湛江将继续深化与海南在旅游、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提高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邮轮旅游等发展水平。与海南共同打造芒果、菠萝、茶叶、荔枝等热带、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品牌。推动港口物流、金融、会展、海洋服务等协同发展,将湛江打造成为海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延伸区和扩散地。

郑人豪说,湛江将以学习借鉴海南自贸港开放政策为契机,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开放新高地。提高与海南开放政策契合度,推动开放平台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湛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品牌建设,引导跨境电子商务全面发展。同时以湛江港为载体,加强关地合作,巩固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快形成“买全球、卖全球”湛江国际大港新格局。

民生共建▶▶

强化应急安全联动 推进健康养老合作

与海南相向而行,根本目的是共谋两地民生福祉。

每逢台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琼州海峡就会持续封航,一旦极端天气与节假日黄金周叠加,海峡两岸便会出现大量旅客滞留。2018年春节期间,受恶劣天气、车客流量大、离岛时间集中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琼州海峡两岸长时间滞留了数万名旅客和上万台车辆。

旅客大量滞留事件为两地加快建立琼州海峡两岸应急危机处理机制提供了“催化剂”。

2018年,湛江、海口两地领导进行多次调研座谈,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好春运保障问题。双方一致认为要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危机应急预案方案,形成高效、同步、和谐共振的协调指挥机制,便利琼州海峡两岸群众。

2019年,湛江、海口两市签订《关于琼州海峡春运应急服务联动协议》,双方设立应急联动总指挥部。在应急服务联动期间,双方分别协调属地港航企业服从调配,并快装快卸,优先安排放空船舶装载和靠离泊。海口将装船配载时间由2小时压缩至1.5小时,在春运高峰时段进一步压缩为1小时;积极推动修改海口港雾航标准,将原先的雾航标准从1000米有条件降至500米,有效提升琼州海峡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在湛江、海口两市不断强化应急联动指挥下,近一年多来,琼州海峡节假日期间再也没有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旅客滞留事件。

两地加强应急服务联动的同时,安全联动也在不断深化。

2017年2月底,徐闻海安港、海安新港两个公安检查站全部完成改造升级,与海南警方成功对接过境旅客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安全信息和情报共享。在此基础上,湛江、海口两市公安机关建立公安检查站联勤查控工作机制,共同派驻警力开展常态化24小时联勤查控工作,并在反恐防暴、刑事侦查、缉毒禁毒、安保维稳等方面加强日常沟通交流,密切区域警务合作。

疫情期间,海口、湛江两地全面加强联防联控,坚持关口前移、双向把关、密切配合。海口市与徐闻县加强联防联控监测机制,实行体温监测“防线”前移,双方分别选派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对方辖区港口,在进港、登船、出港3个环节构筑体温监测排查三道防线,确保过海旅客体温监测全覆盖、琼州海峡进出岛安全畅通,也没有让一个病例离岛进入徐闻,真正把好“南大门”。

当前,湛江正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大力推进健康、养老、医疗深度融合,联合打造“中国南方养老养生之都”,已实现湛江与海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特别是发挥湛江与海南生态环境良好的共同优势,与海口等城市共同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合作,持续实施雷州半岛现代农业、水利建设、生态修复三大规划,逐步恢复雷州半岛生态体系。

随着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步伐加快,琼州海峡两岸“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深度融合局面正逐渐形成。

声音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系教授蒋重秀:

共建环北部湾区域增长极

依托湛江与海南水域相连、隔峡相望的地理优势,成为海南撬动世界的杠杆和着力点,打造琼州海峡经济带,积极申报“湛江自由贸易区”,与海南自贸港一体化发展,最终打造面向东盟和世界的北部湾自贸港,通过自贸区、自贸港的政策共享、港口共通、资源共用,共同打造环北部湾区域增长极,争当环北部湾城市群、西南都市圈、东盟十国区域和“一带一路”联动的“领头雁”。

暨南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剑:

广东要加快建设离岸创新基地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可以吸引来自全国、全球的优势和优质的资源到海南,广东也可借此进行对接、联动。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流动额、流动便利性和开放领域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创新和人才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要加快建设离岸创新基地,对国际人才的配套服务签证,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的投资创新创业经贸商务活动,以及在薪酬指标体系上,也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机制。

南方日报记者 刘稳 顾大炜 王彪 通讯员 黄少娥

发布版面

时局·观察

image.png 

主题

粤西再添经济发展新引擎

发布日期

2020-06-17

 

image.pngimage.png 

6月16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北京、广州和湛江三地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云投产”启动活动,标志着这个总投资440亿元、目前国内国产化率最高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就在不久前,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举行“云签约”;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云开工”;还有在中科炼化项目的不远处,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基地项目已于去年11月启动,首批装置上月底正式打桩开建……

潮涌南海风帆起。一个个绿色石化产业基地逆势而上,相继布局广东沿海,串联起一条加速崛起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带。

 “在全球经济衰退、国际油价震荡的大背景下,成长性好的企业依然善于把握住好的机会。广东石化产业布局强、营商环境好,正是能吸引这么多石化大项目接踵而至的原因。”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纪红兵表示。

●项目国产化率超过95%

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东海岛中科炼化建设工地上,吊机林立,金石齐鸣。6平方公里的厂区沿着中科大道中轴线平铺展开,与中科炼化码头相接伸向广阔的海域,石化工业“前港后厂”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一览无遗。

2009年项目落户东海岛到如今正式投产,湛江首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石化产业成形。中科炼化项目预计7月底炼油打通全流程,8月底化工打通全流程。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600亿元,可实现利税260多亿元,主要生产国六汽柴油、航空煤油以及高端化工产品,可拉动下游千亿级产业经济链的发展。

 “2014年我从茂名石化调到中科炼化时,现场还是一片空地,这个项目从一张白纸到建成中交,自己能全程参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非常骄傲、非常自豪。”对于中科炼化的成长历程,中科炼化炼油二部经理郭胜军是见证者之一。

16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常减压装置、轻烃回收装置等6套装置相继投料开车,宣告正式投产运营,而这也是国内国产化率最高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35万吨/年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完全依赖进口,该技术及市场长期被德国、日本的三家公司垄断,严重制约了中国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中科炼化的建设打破了这一“卡脖子”难题,项目国产化率超过95%,多项自主研发的先进炼化生产装备技术均在项目中得到应用。

其中,中科炼化炼油关键装置从工艺技术到核心设备完全国产化,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历时19个月研制成功的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挤压造粒机组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

 “项目环保投资36.88亿元,污染物排放全部优于国家最新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炼化总经理吴惜伟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项目与湛江宝钢毗邻而建,可充分发挥钢铁、石化项目各自的优势,合理利用氧气、氮气、氢气等公用工程物料的互供、互备,形成互补。

●重大项目密集落地

广东沿海崛起万亿级石化产业带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无论是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石化企业,广东已经成为全球竞相投资的热点,或是新建或是扩建,近几年产能的扩张速度令人侧目。

如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是巴斯夫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项目首批装置将生产工程塑料及热塑性聚氨酯,从而满足华南地区及整个亚洲市场多个增长行业的客户需求,湛江从此跻身世界石化产业新版图。

 “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是广东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茂湛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中石化把广东省作为中石化重要基地的体现,还为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提供了中间原料,为产业链的拓展提供重要支持。”纪红兵分析。

吴惜伟介绍,中科炼化项目投产后,能够发挥大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榕树效应”,可拉动塑材、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等中下游产业链的新增投资达2000多亿元并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其延伸产品的开发将使新型材料、轻工、汽车等行业都将受益,成为湛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石化产业的产业链条长,产品覆盖面广,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能源转型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施训鹏指出,石化产业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集聚性强,综合一体化的大炼化产业链往往更有竞争力,如美国的石化项目多集中在墨西哥湾地区。因此,大规模石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广东石化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而随着巴斯夫(广东)一体化、惠州中海壳牌三期、揭阳中委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等新一批石化大项目未来几年相继建成投产,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带正在广东加速崛起。

●三大战略连接节点

立足粤西 助力湾区 牵手海南

俯瞰湛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区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

东海岛上,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三个总投资逾2000亿的“巨无霸”项目依次排开,或已正式投产,或正快马加鞭建设。

 “省委、省政府对粤西发展高度重视,要求湛江围绕‘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主动加强与茂名、阳江的互动,联动协同,做大做强,一起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共同塑造湛茂阳都市圈发展效应。”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表示。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计划投资2000亿元,在镇海、上海、茂湛和南京地区打造四个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并率先启动茂湛一体化基地建设。

纪红兵分析道,中国目前进口的原油80%以上都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进来的,而湛江和茂名离马六甲海峡距离最近、运输成本最低,且均拥有深水良港。目前茂湛一体化基地炼油年产能3500万吨,乙烯年产能200万吨,加上后续巴斯夫的乙烯新增产能,将达到300万吨。

而眼下,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与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也正加速从“隔海相望”走向“跨海融通”:湛江港至海南自贸港集装箱航线形成“天天班”格局;徐闻港项目预计2020年10月开港运营;湛江与海南签订对接合作协议20多份,在经济、交通、旅游、民生等领域展开对接合作交流。

 “依托湛江与海南水域相连、隔峡相望的地理优势,将有助于打造琼州海峡经济带,与海南自贸港一体化发展,实现港口共通、资源共用,共同打造环北部湾区域增长极。”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系教授蒋重秀表示。

■链接

湛江的首个产值超千亿产业

湛江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位置,境内拥有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近年来,湛江凭借与国际原油、铁矿石产区海运近的有利条件,形成独有的、颇具竞争力的优势,成为临港重化工业布局的最佳选择。

目前,湛江同时拥有4个投资超百亿美元重大临港产业项目,正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的集聚基地。

中科炼化项目于2018年拉开全面建设序幕,最终于16日顺利投产。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约600亿元,实现利税260多亿元,将拉动中下游千亿级石化产业经济链的发展,为湛江乃至泛珠三角、大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蓝图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世界其它地区经验,大型石化项目带动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可以在原有城市之外再造一个城。依据石化对下游产品开发的拉动效应测算,中科项目400多亿元的投资,能大力带动下游产业链,这种效应有助于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湛江的经济地位具有长期的提升作用。

作为项目所在地的湛江经开区,自然也不会错过放大三大龙头项目带动效应的机会。湛江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将致力于提升东海岛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适度发展特种纸业,推动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把东海岛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示范区。

一方面,经开区将以湛江钢铁基地项目的带动效应,引进一批面向南海开发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中国南方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另一方面,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为双引擎,建设精细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园,构建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石化生产制造体系和智慧生产服务体系,将东海岛石化产业园打造成为世界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湛江市经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中科炼化投产后,将对湛江市外贸进出口至少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大幅增加外贸进出口额;二是改善外贸进出口产品结构,湛江外贸进出口将形成以钢铁、石化、造纸等三大现代工业为主,水产、家具、家电三大传统产业为辅的新的外贸结构;三是将提高湛江外贸对全省外贸稳增长的湛江贡献值。

发布版面

要闻

image.png 

主题

北部湾经济区“双百双新”项目发展势头迅猛

发布日期

2020-06-22

 

6月17日,记者从自治区北部湾办获悉,北部湾经济区积极推进“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发展,势头迅猛。

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广西第一批“双百双新”项目162个,北部湾经济区6设区市88个,占比为54.32%;第二批“双百双新”项目152个,经济区6设区市85个,占比为55.92%。在“强首府、一体化”战略推动下,北部湾经济区“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比重超过全区半数以上,经济区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龙头引领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第一批“双百双新”项目中,全区百亿投资项目41个,经济区6设区市32个,占比为78.05%;全区百亿产值项目16个,经济区6设区市8个,占全区比重为50%。第二批“双百双新”项目中,全区百亿投资项目9个,经济区6设区市8个,占比为88.89%;全区百亿产值项目13个,经济区6设区市11个,占比为84.62%。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防城港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或竣工,正在成为经济区新的增长点。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image.png 

主题

广东联通携手业内顶尖专家解码5G﹢工业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20-06-24

 

image.pngimage.png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我国产业变革、技术升级的前沿阵地。在新基建等政策的引导下,“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新增长点,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命题。在此背景下,6月23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指导,广东联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联合主办,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南方产业智库承办的“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系列云论坛”之5G﹢工业互联网论坛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主题为“‘5G﹢工业互联网’驱动‘制造’变‘智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田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神志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等业内知名专家通过云直播的形式进行主题分享,吸引了超过118万人观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介绍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概念及应用,并从“推政策”“定标准”“建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512工程(即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10个重点行业、挖掘20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互联网能力提升,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产业技术持续突破,构建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产业规模发展。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田野阐述了“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及面临的挑战。5G技术能够显著增强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为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5G﹢机器视觉上,中国联通联合中国商飞,将8K超高分辨率、高精度视觉检测与5G高速率的特点相结合,赋能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是“5G﹢工业互联网”场景探索中一个成功的实践。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神志雄对广东省“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重点工作及方向进行了阐述。广东省在“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应用、产业技术和资源供给能力等方面已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5G基站数居全国第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行业/区域二级节点在全国领先,建成3个国家级和30多个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形成了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的示范园区。2019年1月,广东联通与宝钢湛江钢铁联合启动5G应用示范项目,是5G行业应用的重要先行探索。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围绕新基建下的“5G﹢工业互联网”生态打造进行了分享,在“三硬”(装备、工具、材料)、“三软”(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双轮驱动下,联合广东联通打造面向5G典型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对联通5G助力工业互联网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新见解。他分析了美国、德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指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处在5G快速崛起的机遇窗口期,工业互联网与5G的深度融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工业互联网中国模式的关键。联通已形成了从网络、采集、平台到应用深度融合的“5G﹢工业互联网”产品体系,针对工厂、车间的智能化应用,利用联通5G边缘计算云平台保证数据安全和连接性能;针对平台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中国联通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装备管理平台,并可以集成定制开发的专业工业应用。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动,制造业需求正在持续复苏。广东联通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运营商5G、云、大数据禀赋,结合广东省产业特点,聚焦广东省委、省政府引导方向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工业互联网品牌,逐步形成广东联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独特战略思路和实践路径,以数据智能为驱动,通过一朵云(工业行业云)、两张网(5G工业内网、工业外网)、三平台(工业边缘云平台、装备联网平台、产业集群平台)和自研及开放应用的产品体系,打造有影响力的标杆项目。

日前,广东联通携手格力电器、华为,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开展了“5G ﹢工业互联网”5G专网改造项目,建成并测试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MEC边缘云﹢智能制造领域5G SA切片的专网,标志着5G专网技术正式在智能制造领域展开应用。通过5G﹢工业视觉检测、云化AGV小车等技术,打造了智能生产协同平台,解决关键岗位操作优化、人工检测效率低、识别包装箱和各类标识错误、跨楼层跨车间的物料自动配送难等问题,提升产能15%,识别率达100%,生产效率协同提升10%,实现了生产装备联网管控、产线智能监测、精加工智能AI分析。

此外,广东联通与宝钢湛江钢铁深度合作,创新打造全球钢铁行业首家5G独立核心网组网的工业内网体系。6月19日,广东联通与宝钢湛江钢铁举行“5G工业专网签约暨启动仪式”,会上广东联通将国内首张工业级5G独立核心网的通信卡交付湛江钢铁并宣布专网开通上线。专网开通后,可达平均网络时延低于15毫秒、下行速率650Mbps、上行速率150Mbps,相当于在湛江钢铁搭建了一条“无线信息高速公路”,助力实现设备运行监测、生产工艺革新、安全预警监管等技术升级。双方还将积极运用5G ﹢ AR、5G﹢AI等新技术,在钢铁冶炼的生产场景中深入探索应用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智慧钢厂。

未来,广东联通将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打造优质的网络、平台、应用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服务,赋能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我国在全球产业变革、制造升级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image.png 

主题

协同推进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6-24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稳 顾大炜 见习记者/吴文静 通讯员/黄少娥)23日,湛茂阳三市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湛江召开,探讨三地整合优势、协同发展、串珠成链,共同研究携手共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新机制,打造湛茂阳都市区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

湛江、茂名、阳江同属粤西地区,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是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一环。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湛江、茂名、阳江三市未来发展面临共同的机遇与挑战。

会上,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市长分别就三市近期或今后拟共同推进的重点事项情况作说明,具体包括共同推进深湛铁路湛江国际机场支线工程建设,加快实现粤西地区“空铁一体化”、共同推动粤西沿海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互融互补等事项,涵盖交通、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

在当天的联席会上,湛茂阳三市签署了《协同推进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湛茂两市签署《空港经济区框架协议》,并一致同意以轮流主办的形式,定期召开三市联席会议,加强交流、合作发展。会议商定下一次联席会议主办城市为茂名市。

根据相关协议,湛江、茂名、阳江将充分整合发挥三市优势,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共同服务对接“双区”“双城”,凝聚起协同发展的磅礴力量。三市将加快形成常态合作机制,通过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动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为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开创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比翼齐飞新局面作出粤西贡献。

当天,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深入宝钢湛江钢铁公司、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一体化项目、湛江国际机场迁建工程、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鼎龙湾国际海洋度假区等企业考察,参观了“一湾两岸”、湛江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实地了解湛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滨海休闲旅游等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