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12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11-13 11:43:51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集聚创新力量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4万亿元

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区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经济同比增长6.3%

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推进智慧海洋工程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完善海洋治理体系 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在津开建

用好“海洋”元素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广东海洋经济如何借势再跃升

钢铁篇

以标准引领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废钢有效利用 推动钢铁低碳绿色发展

明年国家将重点发展40种先进钢铁材料

12家钢铁企业获评竞争力A+

我国钢铁消费增长何以超预期

气候变化推动钢铁行业进行三阶段转型

2020年钢铁行业预计价格重心仍会有所下移

持续推动钢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陕西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以产业互联网创新深化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石化篇

茂名石化从严管理保障直接作业安全

广州石化:流程组理念优化设备管理

广东沿海崛起世界级石化产业带 带动粤东粤西“起飞”

“十四五”石化工业两大重点任务明确

中国石化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表彰

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征求业界意见

中国石化境外工程项目首获鲁班奖

中国石化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十大成果

中国石化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

造纸篇

造纸废液利用新机制被发现

这里制造的文化纸曾大量销往长沙

牡丹江恒丰纸业包装纸项目带料调试

“鹰”击长空 引领造纸行业走向新时代

源源纸业产品进入海外高端市场

其它

广东完成湛江片区海岸线野外修测

10月湛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一

北部湾 三港同下一盘棋

“大咖”齐聚湛江 见证港城发展

港澳科技专家走进湛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

广东: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北海加快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

发挥大湾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集聚创新力量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04

 

123日上午,香港、澳门、广东等地高校,以及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等14家单位正式签约,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第二批合作共建单位,进一步壮大该实验室建设力量,打造一流科研平台,推动国家海洋重大战略更好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主任曾路在致辞中指出,南方海洋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自201811月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以来,实验室始终以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突出原始创新导向为目标,服务国家海洋重大战略。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表示,南方海洋实验室坚持科技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科学统筹规划,充分利用中山大学“海洋大学科群”优势,着力建设科研创新团队与公共实验平台,强化海洋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据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院士介绍,继今年6月与首批十余家合作共建单位签约后,目前实验室根据“尊崇首创,力争最优”的标准建设有17个创新团队,聚集了优秀人才600余人,包括院士13人、高层次人才93人。实验室将依托10万平方米的海滨主楼及“天河二号”超算、6800吨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等配套支持,大力推动7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公共平台建设。

陈大可表示,南方海洋实验室将秉承共建共享共赢原则,与各共建单位在创新团队和公共平台建设、重大创新项目开展、海洋后备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与研讨,携手将南方海洋实验室建设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4万亿元

发布日期

2019-12-12

 

本报北京1211日电  (记者刘诗瑶)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019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4万亿元,同比增长6.3%

海洋传统产业平稳运行。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沿海和远洋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8.5%10.1%;海洋油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国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5.0%;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6.7%

海洋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交付订单年内首次同比增长,交付订单金额62亿美元,同比增长19.2%;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营收、利润降幅均收窄,降幅分别比1月至8月收窄1.71.0个百分点;邮轮码头出入境旅客降幅继续收窄,降幅比1月至8月收窄2.0个百分点。

海洋对外贸易有所好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涉海产品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0%,降幅比1月至8月收窄2.7个百分点。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额增长4.3%,进口额增长1.2%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区

发布日期

2019-12-16

 

本报讯 自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来,作为深圳第“10+1”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区。合作区将建设港产城一体化的深圳港小漠港区、产学研基地的海洋智慧港和小漠湾文旅小镇,采用“海洋+城市+科技+文化”模式,为深圳提供海洋和腹地空间,为涉海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科研、试验、生产和经营场所,弥补深圳海洋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短板,引导深圳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据悉,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公里连续沙滩等珍贵的海洋资源。规划3年内引进储备10家以上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项目,打造深圳市海洋产业重要承载区、沿海综合发展带、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

深圳港小漠港区项目港区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5万吨级泊位。目前,深圳港小漠港区一期码头工程基槽及港池疏浚、基床抛石及沉箱预制等分项工程已经完成。

海洋智慧港以“海洋+科技”模式,着力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链,以海洋科技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无人水声探测器、深海传感器、海洋大数据等关键装备和技术,吸引海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落户,建设海洋科研中心、成果孵化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的发展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78万平方米,办公楼及展示中心部分已经基本完工。

小漠湾文旅小镇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将着力打造小漠欢乐海岸、海岸文化建筑群、白沙滩大型海滩公园等多元化文旅项目,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小漠湾文旅小镇项目有希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湾线的一颗闪亮明珠,是全面展示深汕文化的品牌项目。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经济同比增长6.3%

发布日期

2019-12-16

 

12 10 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在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4 万亿元,同比增长6.3%,海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海洋传统产业来看,总体运行平稳。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产量出现效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3%5.0%。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6.7%;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27.4%,降幅比1 8 月收窄10.5 个百分点;全国手持船舶订单7941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2%,降幅比8 月底收窄2.2 个百分点。沿海货运量、远洋货运量、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8.5%10.1%3.6%

与此同时,海洋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交付订单年内首次同比增长,交付订单金额62 亿美元,同比增长19.2%;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8.7%20.4%,降幅分别比1-8 月收窄1.7 个百分点、1.0 个百分点。国内首台10 兆瓦海上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研制成功,实现我国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自主品牌的历史性突破。但海洋新兴产业下行压力继续存在,海洋工程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同比下降25.9%

从企业看,涉海工业企业下行压力加大。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降低0.9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0.6 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0.6%,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4%

此外,涉海对外贸易波动也较大。重点监测的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1.0%。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6.7%,进口同比增长12.9%。海运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0.2%;进口同比下降2.8%。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3%,进口同比增长1.2%

数据还显示,邮轮市场正进入回暖期。前三季度,全国邮轮码头出入境旅客近312 万人次,同比下降18.0%,降幅比1-8 月收窄2.0 个百分点。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两座新客运楼全面启用,当日接待出入境旅客人数达2.8 万人次,刷新亚洲邮轮港单日接待出入境旅客之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说,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内外困难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海洋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考虑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中国海洋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但是前三季度多项指标降幅呈现收窄态势,释放积极信号,海洋经济稳中向好趋势可期。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19-12-19

 

本报讯(记者 彧)近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落实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推动陆海统筹发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方案》提出,天津将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优化配置与海洋相关的产品、服务和资源,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凸显海洋城市文化特色,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积极参与海洋治理。编制实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围填海管控,强化海河流域水污染源头治理、区域协同治理,实行“一河一策”,全面消除入海河流劣Ⅴ类水质,促进海岸地区陆海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整治修复。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高标准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做好海洋经济统计和核算制度更新部署和管理,开展海洋经济定期统计监测,编制运行评估报告。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资、服务贸易、商务旅游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拟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201810月,深圳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决定》涵盖了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各领域,明确了深圳的海洋发展方向。随后,深圳推出了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等“十个一”工程和65个重点项目。

今年初,深圳市政协将“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题协商列入年度计划,并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深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海港建设上成效显著。当前,在海洋资源深层次开发方面,仍具有很大潜力和上升空间。同时,深圳拥有区位及港口资源、海洋产业基础、海洋旅游资源等优势,但存在土地空间条件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等问题。1121日,深圳市政协进行专题协商,发布了《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报告》,提出了7个方面25条建议,包括提高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业产业链、创新引领促进海洋新型产业发展等。

今年,上海朝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发力。10月底,上海市海洋局、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论坛上,国内外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海洋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1114日,上海市海洋局召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政策措施研究”课题推进会。会议强调,一要立足上海海洋经济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让优势更优、让特点更显的具体举措;二要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落实“三大任务”,在海洋领域谋划创新水平高、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三要服务海洋综合管理,提出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公共服务、海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据了解,下一阶段,上海市海洋局将会同相关研究团队开展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以深化完善“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政策措施研究”成果,并尽快形成政策建议。

 

 

 

发布版面

专版


主题

推进智慧海洋工程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

2019-12-20

 

——“2019智慧海洋高端论坛”在浙江舟山举行

     

  

 

编者按 126日,由中国海洋学会、国家海洋信息产业发展联盟、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舟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智慧海洋高端论坛”在浙江舟山召开。论坛以“推进智慧海洋工程 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旨在汇聚海洋信息领域高端智力,搭建海洋信息前沿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大数据分析处理及智能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和务实合作的平台。

论坛上,专家学者以不同视角对海洋信息化的新进展和“智慧海洋”有关构想进行了总结与阐述。本版特刊登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潘德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智慧海洋遥感大数据面临的挑战

智慧海洋是信息与物理融合的海洋智能化技术革命4.0,是经略海洋的神经系统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长远战略抓手。

从海洋信息的发展来看,大数据是我国经略海洋神经系统的信息之源,是实现智能化海洋技术革命4.0的基础,是智慧海洋的灵魂。

海洋大数据需要重点突破精准海洋时空基准网构建所需的遥感技术、实时海洋剖面环境遥感技术和“智能空间+环境数据处理技术”。为此,一是要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深海与极地安全等需求,攻克我国卫星海洋空间+环境基础背景场建立核心技术、发展体系与路线图。二是要以国家智慧海洋建设工程为牵引,厘清通导遥一体化对海洋测绘与环境遥感的核心技术需求。三是要加强学科交叉,实现长远与近期统筹、星地统筹和硬件与软件统筹。

李晓波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自然资源信息化面临的形势与展望

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和网络强国战略部署,面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总体要求,全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一条主线,提升3个能力,即:构建“一网一数一平台和三大应用体系”。一条主线是以信息化创新驱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3个能力包括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能力、自然资源政务“一网通办”与开放服务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自然资源“一张网”、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和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自然资源监管决策应用体系、“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应用体系。

李丁山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水下智慧感知与通信的实践探索

智慧海洋是国家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工程,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集团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设计“1+N”分布式船舶与海洋大数据平台体系,搭建了多领域海洋综合感知网,研制了系列化的智慧海洋装备,研发了多种智慧海洋应用系统。

中国船舶集团从水下应急通信导航试验系统、水下移动智能感知系统、极低频探地工程、极低频水下信息感知4个方面开展了水下感知与通信实践探索。其中,水下应急通信导航试验系统为区域内水下有人/无人、固定/移动各类水面水下作业、海上搜救提供应急通信和导航服务。极低频探地工程是通过高强度电磁波信号,用于地下资源探测、地震预测研究,以及跨介质的深水通信与水中目标检测,还可为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科学研究平台,促进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苏为泽 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以智慧海洋建设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舟山群岛区域东濒太平洋、西临杭州湾、北与上海市海界相接,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4696个岛礁陆地总面积1440.2平方公里,共有岛屿1390个。

近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舟山港口、区位、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区域性的战略定位。通过浙江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在舟山的落地实施,到2021年,舟山群岛区域将基本形成智慧海洋发展体系,在智慧港口建设、江海联运信息服务、卫星遥感应用、智慧海洋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基本实现全国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先导区、全国智慧海洋综合应用示范区和全国智慧海洋经济引领区。

宋君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球大气海洋观测资料再分析——海洋环境大数据基础工程

数值预报技术为准确、及时预报预测天气气候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已达10公里左右,进入中尺度时代。我国基本建成了包括天气监测、中尺度分析、临近预报、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延伸期预报等在内的精细化、无缝隙现代天气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天气尺度分析向综合分析的转变。

在全球大气观测系统方面,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对地面、高空乃至空间范围内的大气圈和相关圈层的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开展长期、连续、系统的观测。

全球大气海洋观测资料再分析是构建海洋大数据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全球高分辨率大气海洋耦合再分析系统,提高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综合科技实力与发展水平。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通过海水养殖满足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称为“蓝色食品革命”。从海洋生物资源的战略角度来看,其重点是建设“蓝色粮仓”。

东海舟山海域是我国最有潜力实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的区域,也是最有必要开展“野生大黄鱼万吨重建计划”的海域。这是一种历史承载,是一项经济潜力巨大的创新事业,也是东海海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重建的关键是要突破野外训练与季节性集聚的瓶颈问题。在舟山海域探索建立东海渔业资源重建技术及应用示范,应该成为舟山智慧海洋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渔业资源重建都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增进全球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张学庆 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

海洋物联网应用探索

海洋物联网主要是构建天、空、岸、海、潜一体化的海洋综合信息网络,对海洋开发、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海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2019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智慧海洋示范项目,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构建支持共用、通用、专用的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架构,提出海基中心、机固结合、天潜融通的海洋网络解决方案,建设形成覆盖西沙典型海域的“一环一带”海洋信息网络和“多点多用”能力,统筹地面信息港建设需求,搭建融合共享、安全可靠的海洋信息服务平台,针对海上执法、环境监测、海上交通、海上应急等需求开展典型应用服务系统开发与服务运营,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海洋网络信息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蒋兴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卫星组网观测助力建设智慧海洋

目前,海洋卫星已成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是当前和今后海洋前沿技术的主要领域。海洋卫星以高、快、宽、全的优势,成为不可替代的有效掌握海洋环境信息的高技术手段,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智慧海洋的宏伟蓝图中,海洋卫星的发展不可或缺。2012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规划了8颗海洋卫星。按照《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加上中法海洋卫星,我国将有18颗海洋观测卫星。

海洋卫星组网后,海洋监测将从近岸走向大洋和全球,将为国内、国际的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提供重要支撑,必将在新时代建设智慧海洋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奋振 资源环境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 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海洋空间信息系统——智能海洋系统

智慧海洋有自己的“脱氧核糖核酸”,即:数据、观测网和分析。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实现从海洋物理空间到数字信息空间的连续、实时、全要素的映射,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复制。海洋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要表达真实世界,将真实世界实时动态映射到信息世界,而且要通过技术方法将信息世界融入真实世界,将两个世界融合统一。

以智慧岛礁系统建设为例,利用遥感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了我国最为系统的南海岛礁地貌系列数据,融合水动力条件、生物要素等信息,实现了岛礁的信息世界与客观现实的实时联动,对开展岛礁立体监管、无人值守、珊瑚保护区和建设区最佳选址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于珊瑚礁发育、演变和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广 华为TaiShan服务器总经理

推动计算创新助力智慧海洋新时代

智能时代,丰富的应用和海量的数据对算力产生了极大需求,但算力供应的稀缺和昂贵,严重制约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此,华为提出了多样性计算理念,面向不同应用,通过多种算力组合。

华为从2004年开始投资研发第一颗嵌入式处理芯片,历经15年,在2万多名工程师的努力下,形成了以“鲲鹏+昇腾”为核心的基础芯片族。目前,华为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CPUNPU、存储控制、网络互连、智能管理”五大关键芯片的厂商。

华为将按每年推出一代“鲲鹏+昇腾”的节奏,持续提升竞争力,同时确保后向兼容,为海洋信息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此外,海洋信息能够以应用来驱动华为不断创新,可将行业共性的需求落地到华为产品研发与后续规划中。

石绥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构想

当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已经将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抓手。我国也将大数据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布局国家、地方、行业层面的大数据发展应用。

目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已基本确立了国家海洋大数据总体框架,并将相关体系思路和功能设计融入智慧海洋、“蛟龙”探海、“雪龙”探极等重大工程论证建设中。

 

 

 

 

 

 

 

 

 

发布版面

观点


主题

完善海洋治理体系 提升海洋治理能力

发布日期

2019-12-25

 

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指出,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军地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共用共享,完善南海救援保障体系,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应临海而立,向海而兴,积极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变。

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供了具体举措和行动方案。《决定》指出,要深度融入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加快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应深耕蓝色国土,积极推动落实海洋强省战略,大力推动海洋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海洋制度体系,推进海洋规范之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现代化建设以制度为载体,制度是权力组织和运行的规则,法律是高水平的制度。

海南应在国家海洋立法体系涵盖原则、规则、程序等规定的指引下,完善自身海洋方面的制度安排。考虑专门为发展海洋经济立法,将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激励制度、岛礁的开发与保护、海域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养护、各种源头的海洋环境污染防控机制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有效培育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思维和法治思维,引导动员民众参与海洋治理。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等海洋权益保护类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等海事类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类立法,依法进行海洋行政,加深对海洋特殊性的认识,避免“一刀切”地将陆地施政的举措转移至海洋领域。

统一管理全省海洋发展规划,落实海洋功能区划,盘活全省海洋事业大棋局,更好整合全省海洋资源。市县党委和政府应明确管辖海域边界,保障海洋治理权责统一,防止责任转嫁,避免海洋危机跨海域转移现象的发生。要打破海洋治理中的主观之治和部门之治,杜绝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的主观任意行为,以及将部门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行为。

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海洋基础治理

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治理海洋的能力。要按照《决定》完善海岸带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的要求,完善领海基点保护区制度,推进海岸保护工程,防止海洋灾害等不可抗力对海岸线的侵蚀;设立海洋保护区,特别是建立特殊敏感生态系统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推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评估与治理走向常态化;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防治陆源污染和海源污染之间的相互转换;避免涸泽而渔,为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养护制定长远规划,培养资源开发主体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要根据《决定》要求,落实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海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规划海岛住宅、医疗、商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岛屿居民充足的淡水等物资供应,打造岛屿标准化生活区样本,展示治理海岛能力,提升岛礁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承载力。以建好海洋公园为契机,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航线基础设施,维持海上交通秩序,增强海洋搜救能力,避免船舶碰撞等人为交通事故发生几率。

发挥海口和三亚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对标地区和世界先进经验,推进港口标准化建设,打造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集群。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物流服务区域的信息化平台,让物流企业、客户和园区管理机构及时畅通交换信息;搭建园区信息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和港口商情网络。按照《决定》打造洋浦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新支点的要求,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响应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国家号召,推进洋浦港资源整合,加快推进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

加大海洋研究工作的基础性投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工程等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促进海洋科研成果向海洋经济收入的转化。培育和储备海洋专门人才,建设海洋专家库,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倡导合作治理观,实现海洋合作之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海南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海洋治理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构建海洋治理共同体。

具体而言,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动军民在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上秩序、普及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深化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政府主导动员公众有序参与海洋治理,唤醒民众在治理海洋方面的主体意识,让其参与海洋治理相关决策程序,同时,建设海洋使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决定》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引入社会监督。深化海洋职能部门的合作。实现海洋渔业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之间的海洋信息共享,加强对海中陆地和陆地周围海域的统筹管辖,以岛屿为基地为海域资源开发提供后勤保障,以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助推岛屿经济的发展。市县之间的海洋资源应实现优势互补,既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又能发挥协同优势,合力打造跨县域的海洋旅游综合体项目,提供一站式海洋旅游服务平台。

推进海南和广西、广东等省份的海洋合作,共同促进环北部湾港口竞合发展,力促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提高服务外贸水平,共同维护进出口贸易秩序,推动三地海关口岸和港口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化海南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合作。联合打造渔业合作生产基地样本,维持定期举行联合海洋搜救的合作方式,开展航标修复航线开辟等方面的合作,开展海洋人文之旅,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状态数据库。

(执笔人:李洁宇,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教授。)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在津开建

发布日期

2019-12-26

 

本报讯(记者 王睿)记者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获悉,我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在滨海新区开工建设。该基地突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进行试点探索,构建从研发、设计、制造到服务的全流程“智能海工制造”体系,推动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装备制造行业向高端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从“海工制造”到“海工智造”的跨越发展。

该基地由中国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规划面积57.51 万平方米,码头岸线长度1631 米,设计产能约为每年7.1 万结构吨。基地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预计在2021 9 月建成投产,全部工程预计将于2022 年底完工投产。据介绍,基地先期完成3 条自动化海工生产线、1 个智能立体仓库的建设,实现板材切割下料、单层甲板片及工艺管线车间预制、中小件物料存储等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并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全生产链条的智能化落地。未来,基地将按照“保障北方能源基地,辐射东亚、北亚地区”的区域定位,重点发展油气生产平台及上部模块、LNG 模块等高端海工产品,打造集海洋工程产品智能制造、油气田运维智慧保障,以及海工技术原始创新研发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用好“海洋”元素 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26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从《纲要》的全文来看,无不体现“海洋”元素、“海洋”基因,充分显示出我国经济最活跃区域的海洋贡献和海洋使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继京津冀、粤港澳之后,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重大部署,是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一环。长三角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与海相邻,这一区域天然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区、渔业区、外向经济区,是向海发展的前沿。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中,上海、浙江、江苏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重要的开放空间。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区域是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集中区域。经济的高度外向型是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海洋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空间。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跨界海洋环境治理、区域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港口合作、海岛合作开发等成为重要内容,体现出“海洋”在其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海洋”元素,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海洋”撬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使工业经济得到有序发展,必须找到“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高度的一体化,必须找到合作点。“海洋”是这一区域的共同元素,加快海洋领域的合作成为撬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纲要》提出,要“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加强浙沪洋山区域合作开发,共同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浙沪洋山合作是区域合作的着力点,也是浙沪合作开发港口资源、岛屿资源的有效举措。《纲要》同时提出,“加强杭州湾、海洋海岛人文景观协同保护,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体现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更是一个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

“海洋”架设区域联通之桥。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是实现人员、货物、资金等要素自由流通的重要方式。长三角区域的典型特征是河网密集、港湾密集,因此,加强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纲要》提出“完善过江跨海通道布局,规划建设常泰、龙潭、苏通第二、崇海等过江通道和东海二桥、沪舟甬等跨海通道。”这些涉海基础设施是长三角区域沿海交通的要扼。加快长江口、杭州湾入海口的交通建设成为区域合作的关键所在。加快苏通第二、崇海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沪苏合作的重要保障,东海二桥、沪舟甬等跨海通道是浙沪海上合作的关键所在。

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的另一方面是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纲要》提出要“推动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长三角区域港口在地理上相邻,加快港口合作发展,对于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港口现代化综合性具有显著意义。下一步,要不断加快沪浙杭州湾港口分工合作,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加大力度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

“海洋”谋划环境协同治理。由于长三角特殊的地理形态,长江带泥入海,加之区域内涉海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杭州湾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严重。《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加强长三角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纲要》提出“持续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蓝色海湾整治和重点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保护,严格控制陆域入海污染。”实现陆海统筹、区域协调治理是长三角海洋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区域内海洋生态空间共保,推动海洋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作者单位系浙江海洋大学,本文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广东海洋经济如何借势再跃升

发布日期

2019-12-30

 

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0%多,已连续24 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是广东省经济的增长点和经济支柱之一。新时代广东省海洋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仍存在诸多问题,系统梳理该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沿海省市提供借鉴。

新形势 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省海洋经济已连续24 年领先全国居首位,是广东省经济的增长点和经济支柱之一。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广东在推进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基础设施较好,同时广东省是海洋经济试点省,国家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海洋开发政策,为加强海洋经济领域对外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未来广东省推进“海上丝路”建设潜力巨大,同时“海上丝路”建设必将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诸多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将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支撑。2017 年11 月,《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印发。该《规划》是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和利用的总体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进一步做好海洋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工作指南。广东抓住发展机遇,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用好海洋资源,深耕海洋经济,有机会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要问题

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仍存在诸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不平衡。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但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传统产业与高耗能产业多,新兴产业与低能耗产业尚未成为支柱。“同质同构”现象比较普遍,海洋经济速度与质量不平衡。从经济效率、科教支撑、生态环境三方面衡量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广东省并非处于前列,甚至部分指标排名较靠后。例如,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落后于上海、天津、江苏、河北,仅位居全国第五,表明广东省海洋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科研从业人员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但应用型课题占总的海洋科技课题比重处于沿海省份中下游水平,说明广东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不足。广东省毕业的博士、硕士、本科各层次人数低于辽宁、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浙江,与海洋经济大省的位置不匹配。广东省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仅次于山东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三,说明广东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较强。

二是近海和远海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过去近海由于围填海建设,近海高强度捕捞等,导致开发强度过大。而对深海环境认识及资源勘探开发起步较晚,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不足,缺乏面向深海的科技力量和相关设施设备。

三是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不平衡。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利用国际海洋市场和资源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步伐不大,不够快,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涉海民营经济较弱、比重小。大多数民营涉海企业生产方式较传统、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科研开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民营涉海企业多集中于传统海洋产业,较少参与高端海洋产业。

从行业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突出短板。

在海洋渔业主要指标上全面落后于山东、浙江和福建等省份,这些指标的落后直接表现在海洋渔船“木、旧、残”,海洋渔业企业“小、散、弱”,渔港“脏、乱、差”。如广东省2018 年拥有海洋捕捞渔船44108 艘,其中24 米以上的海洋机动渔船3467 艘,仅占比7.9%。12 米以下的海洋机动渔船32279 艘,占比73.2%。

海洋旅游业仍在低水平层次上徘徊,发展面临多方面问题,如开发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性;开发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性;景区城镇化,缺乏旅游吸引力;精品意识不强,缺乏文化性;旅游形象塑造不够,缺乏标志性。普遍只在海水和沙滩上做文章,没有利用岛屿、红树林、腹地的山地、渔村、农田进行综合开发,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广东海洋旅游业面临海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城市的同业替代竞争。

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自主研发设计能力比较薄弱,同时还面临着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业在设计、经营、管理、甚至是法律方面的人才都相当缺乏。

海上风电产业链体系不完整,建设成本高,补贴不足,产业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广东省海上风电业整机制造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核心部件产业基础薄弱。

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缺口严重,后备力量不足。广东省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虽然聚集了大量海洋科研人员,但人才数量仍不及山东和上海。2016 年广东省高级职称人员占海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为37.45%,落后于环渤海地区;在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学历方面,海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点数在全国排第四,远不及山东、江苏、上海和辽宁等省份,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仍有所欠缺,海洋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究其原因,广东省缺乏海洋综合性大学,也缺乏大型海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

二是海洋科研投入不足,仍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2016 年,广东省海洋科研领域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仅为0.88%,上海市占比2.51%,山东省1.59%,辽宁省1.31%,广东省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与国内其他科技型、创新型海洋强省相比较,差距悬殊。海洋科研投入不足也说明广东省在重大海洋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方面薄弱,严重滞后于海洋强省战略的需求。海洋高层次人才的缺失为国家级海洋科技项目的申请带来了限制。广东省目前仍缺乏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对于社会资金投入的政策也不健全,海洋科技创新缺乏高效率的投融资机制,海洋科技创新得不到持续的资金保障。

三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高技术瓶颈。广东省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对海洋医药产品的开发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海洋能利用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和深海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适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其产业化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成果推广应用平台有待加强。广东省的海洋科技论文发表数、出版科技著作、海洋科技专利方面的指标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总体水平居全国沿海省第四。如果用成果应用课题数占课题总数比重来反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成果应用课题数/课题总数×100%,可得到广东省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1%,处于沿海省市末端,海洋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足。广东省目前仍缺少高质量国家级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海洋科技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缺少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海洋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大部分海洋科技成果至今还停留在实验阶段和小批量生产阶段,距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尚远。

发展建议

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新一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海洋产业园区统筹管理和政策协调,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调整。统筹陆海科技创新力量配置,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发展。

一是推动以“港口群”为核心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推进疏港铁路和疏港公路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打造衔接有序、协同联动的航运集疏网络。强化航道对沿海港口的支撑服务作用,加强珠三角联系粤东、粤西的重要内河航道建设,加快西江、北江等内河航道扩能升级,形成西江干线、北江干流至珠江口港口群的高等级航运主通道。

二是推动形成以滨海旅游公路串联景区,构建“旅游链”。以滨海旅游公路为纽带,依托滨海地区优美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资源,将湾区内优质的海岸、海湾、海岛等滨海景观串联起来,促进“交通+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以滨海度假为主导,观光、休闲和度假相结合,专项旅游为补充的高品质滨海“旅游链”。

三是发展高端智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海洋高端运载设备、海洋能源开发装备、海陆关联工程装备、智能海洋渔业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助推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

四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形成以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和海洋生化制品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五是打造产业链完善的海上风电业。科学布局广东省海上风电项目群,按照规模化、连片化原则,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以市场化方式选取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集中连片开发海上风电。做大做强海上风电产业链,带动研发设计、海上施工、运营维护辅助设备系统产业发展,力争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六是推进发展天然气水合物产业。以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成立勘探开发企业,逐步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

七是加快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海洋环境、海洋管理等方面,构建以海洋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海洋信息体系,重点支持以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社会服务、海洋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海洋公共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水下机器人、水面无人艇、智能浮标等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建设海陆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大力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构建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在粤涉海高校海洋重点学科的发展,在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领域增设一批具有培养资质与实力的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内外涉海科研教育机构联合协作、优势互补。编制并发布广东省海洋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需求目录,培养海洋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主动“走出去”招贤纳士,拓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渠道。同时配套公平公正的人才考核、竞争机制与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评价等相关政策,充分挖掘利用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涉海投融资机制。设立海洋科技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同时辅助中介机构提供补贴和担保,实施涉海企业信用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筹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涉海投融资体系。

三是完善海洋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科研机构、涉海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省内重点涉海实验室、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平台的建设,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创新成果对接应用、项目对接市场、产学研用无缝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推动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广东省应借助已建立的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积极吸引国外发达海洋国家的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等,建立以项目为主体的跨国海洋科技合作机制,与国外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围绕广东省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对海洋科技领域的现实需求,吸引国外知名海洋科研院所和涉海跨国企业在广东设立分支研究机构。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深入构建与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的蓝色伙伴关系,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营造海洋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氛围。

推动广东与海丝沿线国家广泛签订专项合作协议,加强海洋经济领域合作。

一是推动广东与东盟国家海洋渔业合作。发挥广东省在水产养殖、水产品仓储、保鲜与加工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深海网箱养殖、岸上设施养殖、休闲渔业、饲料加工、渔药及疫病防治、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赴国外进行远洋渔业合作,利用交通便利条件扶持互惠共利的远洋渔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强广东企业与东南亚相关国家企业建立捕捞、运输、国内外销售等一体化合作经营模式。加快远洋渔业区域结构调整,巩固已有作业渔场,建立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的东南亚远洋渔业中心基地。重点发展金枪鱼延绳钓等传统优势作业,积极拓展大洋性金枪鱼、鱿鱼钓渔业项目,探索大型拖网加工作业,适当发展拖网、灯光围网等传统捕捞作业。加强渔业技术创新,推动海洋渔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如开展养殖设计、养殖技术、养殖发展等技术服务咨询,积极承担沿线各国名优新水产品种的养殖技术培训等服务。

二是推动广东与海丝沿线国家海上交通合作发展。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之间的海运航线。目前广东港口开辟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00 条左右,覆盖全球主要贸易区。广东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一步拓展海运航线,发展更多的国际友好港口。通过签订友好协议的方式建立港口联盟。广东港口在我国沿海港口中距东南亚、中东等海上运输港口的距离最短,可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广泛的“国际港口联盟”,构建串联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作平台。目前,广东省应在友好港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北非地区的友好港口。加强泛珠合作,拓展港口腹地。珠三角应提高西江航运干线的通过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内河航运体系由适应内河运输向适应江海船运输的跨越。加强珠西经济带港口之间的合作。同时,积极建设内陆“无水港”,加强珠三角港口群内陆腹地的拓展,推动珠三角港口群发展成为“海上丝路”枢纽,通过政府牵头、港口对接,积极与内陆地区建立广泛的港口物流联系。

三是推动广东与海丝沿线国家形成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是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景点联系起来,将城市、地区和国际旅游联系起来,游客可将沿路各类风光等一览而尽,大大拓展了旅游的内涵、内容和空间。广东应抓住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优势,制订相关文化旅游品牌的分区落地方案,形成东线旅游合作区、西线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合作区、东南亚旅游合作区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合作区。东线旅游合作区包括粤东地区(潮州、揭阳、汕头、汕尾、梅州),延伸至福建和台湾,其旅游目标定位为世界级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西线旅游合作区包括粤西地区(湛江、阳江、茂名)、广西、海南以及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其旅游目标定位为世界著名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其目标定位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亚太旅游中心区。东南亚旅游区包括广东,向南通往越南、泰国、新加坡、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等国家,其目标定位为世界知名旅游圈。

四是在东盟“10+1”框架下,围绕南海推动产业转移和跨区域合作,推动广东与南海周边国家(地区)共同打造“南海海洋产业国际集聚区”。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深化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在油气开发、远洋渔业等领域的合作。与新加坡等国共同发展深海技术,培育深海能源产业。联手打造港口物流大通道和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以广州港为核心、以大通关为支撑、以珠三角水网港点和东盟港口为节点、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海运大通道,与新加坡港、巴生港、雅加达港和迪拜港等共同构建区域港口服务网。争取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自贸区与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政策对接。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以标准引领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02

  

——2019(首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侧记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标准化工作、深化标准化改革,完善优化标准体系和机制,加强标准与创新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标准支撑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导性作用,助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吕桂新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19(首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表示。

必须进一步

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

吕桂新表示,自201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前三季度,在国家实施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推动下,钢铁产量和需求均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经济效益虽然较上年有较大滑坡,但并未超出预期,仍处于合理水平。总体看,钢铁行业运行平稳,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吕桂新认为,应当重视当前钢铁行业出现的“钢铁产量过快增长、行业效益大幅度滑坡、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不能惯性思维,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扩大钢铁去产能成果,提升行业发展质量。为此,应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要正确处理产能与产量的关系;三是严禁新增产能,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五是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

吕桂新表示,当今世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经过多年不断深化改革,中国钢铁工业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标准体系逐渐完善,基本构建了包括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标准体系,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标准化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譬如,现有标准体系在适应、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还需加强,标准的先进性、前瞻性不够,制定和修订周期较长,标准缺失、滞后现象等依然存在,因此,要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应以全面深化标准化改革为契机,坚持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升级钢铁标准体系,把质量提升作为主攻方向,以标准引领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标准

 “走出去”初见成效

 “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追赶了西方国家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如是说。

谈到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国际现状,干勇表示,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但总量依旧过少。从2001年的23项到2008年底跃升到583项,中国从最初的“引进国际标准、转化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到现在的“参与国际标准制订、主导国际标准制订、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已经从国际标准化舞台的配角,逐步荣升为主角。但是,中国的国际标准目前还没有达到在标准领域全面增强中国影响力的层次,且主导制订的国际标准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仅占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总数的1.5%左右。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程度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在ISO的贡献率排名第六位、在IEC的贡献率排名第五位,与英国、法国实现标准互认,中国标准“走出去”初见成效。此外,中国在ISO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70人在ISO、IEC的技术机构担任主席、副主席职务,承担87个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战略、治理模式、重大政策和规则制定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干勇建议,将标准化工作的定位提升至战略层面,将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体系重大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力推动中国标准化发展进程,支撑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干勇认为,政府主导制订的标准应严格限制在基础、通用和公益领域;市场自主制订的标准应更为完善,更好满足市场竞争、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

需要高标准指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高质量”已成为新时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李新创认为,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标准指引。首先,标准化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只有有效发挥标准化对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质量才能提得起来、升得上去。其次,标准是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的有效手段,在国家监管、社会监督过程中,以标准化取代人为因素,更具有规范性和实操性。再其次,标准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后,标准是环境保护的硬约束,是绿色制造的催化剂,也是节能降耗的“调节阀”。

李新创强调,实施标准化战略是钢铁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希望标准能够真正成为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总抓手。钢铁行业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大钢铁领域先进标准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和质量变革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钢铁行业成为标准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也为全国标准化改革发展贡献钢铁力量。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加快废钢有效利用 推动钢铁低碳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05

 

本报记者 郭达清

 “废钢铁作为钢铁工业的重要铁素原料,可以大量替代铁矿石原料,是节能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废钢铁综合利用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工信部将从4个方面推动废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11月28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李力在于福州召开的2019年全国废钢铁大会暨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六届八次理事扩大会上指出。

此次会议由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和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处调研员郑高春、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朱丽红、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汤明、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敬法、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波到会并致辞。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秘书长孙建生主持当日上午会议。

来自国家相关部委、行业组织、各大钢铁企业、协会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废钢铁回收加工准入企业、生产制造加工废钢的设备企业、废钢铁和冶金渣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科研院所的10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废钢产业的良性发展,落实好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废钢铁加工企业存在的税收和环保问题、废钢加工产品质量如何适应钢铁冶炼新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多维度思考,以全新视角探索废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用好废钢铁意义重大

迟京东在会上分析我国钢铁业发展情况时指出,今年前10个月,钢协会员企业利润总额下降,销售利润率同比下降3.1%,这与进口铁矿成本过高有很大相关性。原料采购成本上升20%以上,长远看会影响钢铁行业平稳可持续发展。预计2025年钢铁积蓄量为130亿吨,其中建筑用钢占比约为55%,回收周期达30年以上,而汽车业的废钢回收周期较短。迟京东表示,加快废钢利用对钢铁工业流程改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短流程工艺将来会有根本性改变。随着家电、汽车报废高潮来临,废钢将增加,资源将不再紧缺。

迟京东认为,加快废钢循环利用将改变钢铁生产方式和布局。过去是以资源为依托,哪有铁矿哪就有钢厂。未来,电炉钢发展将围绕以废钢为原料、以电力为能源的模式展开。一方面,布局将改变,环境容量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环境敏感地区,电炉炼钢就有市场,短流程会代替长流程;另一方面,炼钢方式也将改变,企业规模与产品品种将重新匹配。流程、布局、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大大推动废钢发挥低碳绿色功能。他强调,超低排放是末端治理,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加快废钢有效利用,是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废钢资源结构改变,产量将大幅增加

根据废钢协会统计预测,2019年全国废钢铁资源产量总量为2.4亿吨,同比增加2000多万吨,增幅为9%。其中,钢铁企业自产废钢0.4亿吨,占资源总量的16.7%;社会采购废钢2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3.3%。在这2.4亿吨资源总量中,炼钢生产消耗废钢2.15亿吨,占资源总量的89.6%;铸造行业消耗0.18亿吨,占资源总量的7.5%;还有近1000万吨钢筋头和粉碎料用于高炉变成铁水。今年1月~9月份,全国进口废钢18万吨,废钢协会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进口废钢量为零。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树斌结合上述数据分析指出,社会废钢铁资源的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来的“地条钢”企业占用的近亿吨废钢资源都转到正规主流钢铁企业。废钢铁市场供给结构和流向实现了优化,废钢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据业内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废钢铁产量将超过3亿吨。对此,李力表示,废钢铁资源的快速增长将对钢铁工业的流程结构、钢厂布局、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工信部高度重视废钢铁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动废钢铁加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自2012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6批共252家废钢铁加工企业,总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吨。随着第7批准入企业的加入,预计规范企业的总加工能力将超过1亿吨。

废钢产业仍有3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尽管废钢铁资源量迅速增加,但资源利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李树斌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

一是废钢质量问题。目前废钢质量检测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目测检测,没有第三方认证,缺乏智能化机械化设备检测,容易出现质量异议和经济纠纷。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和废钢回收加工企业严把废钢质量关,加强社会废钢铁挑选分类,把高合金废钢、不锈钢废钢、镀锌汽车板废钢筛分挑选出来,分类堆放,为钢铁企业“多吃废钢、吃好废钢”创造条件。

二是环保问题。随着国家新环保税法的实施和环保督察力度的加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冶金渣,特别是转炉和电炉钢尾渣综合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有的企业已被电视台曝光,有的企业从今年4月份已开始缴纳25元/吨的固体排放税。同时,全国范围内每年还会产生600万吨左右的破碎线尾料需要处理。虽然处理难度不小,但仍需要做好合规处置。

三是废旧商品交易进项税发票问题。从2016年6月份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对部分省市废旧商品异地开票问题例行检查。有些省份和局部地区采取了很多办法,开票难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但进项票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的税收风险依然存在。

从多方面推动废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废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李力指出,工信部将从4个方面着手推动:

一是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废钢铁回收、拆解、加工、配送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型废钢加工配送中心,与钢铁企业布局相适应。

二是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加强对公告企业的监管,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促使钢铁企业牵头成立大型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引导废钢铁资源合理流向。

三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废钢铁加工、分类、质量控制、检测检验及产品装备节能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提高废钢铁炉料品质,对废钢铁采购、加工、利用全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装备及工艺,鼓励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四是积极落实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废钢铁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落地实施,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废钢铁规模化、高质化利用的产业政策,鼓励钢铁企业改进工艺技术、流程结构,提升电炉炼钢比例。

对于废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王新江呼吁要合理制订政策,推动低碳废钢工业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综合利用处处长杨尚宝同时指出,冶金行业是个综合性产业,因此,要与其他行业(如化工水泥行业等)多联系,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步伐。他提出,要推进废钢铁冶金渣产业发展,除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外,还要注重通过行业标准引领的方式来推动原料、生产工艺提升,并且要面向市场,各界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术界和企业界要共同参与制订相关政策。同时,企业应在行业协会领导下进行协调与自律,为政策制订发挥作用,以维护更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明年国家将重点发展40种先进钢铁材料

发布日期

2019-12-06

 

本报讯(记者杨凯)为进一步做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试点工作,日前,工信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 年版)》(以下简称《目录2019 版》),G115 马氏体耐热钢、大吨位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板、海洋工程用低温韧性结构钢板等40 种先进钢铁材料入选。

《目录2019 版》自2020 年1 月1 日起施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 年版)》(以下简称《目录2018 版》)同时废止。

对比两年的目录发现,此前被列入《目录2018 版》的先进钢铁材料的品种中,新型高性能掘进机刀具用钢、高铁车轴用轨道交通用钢等7 类品种没有被列入《目录2019 版》。《目录2019 版》与《目录2018 版》相比,有11 种先进钢铁材料的名称相同,但部分材料的性能要求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12家钢铁企业获评竞争力A+

发布日期

2019-12-16

 

12 月12 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了《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2019)》,共有110 家钢铁企业进入竞争力评级范围,合计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其中,共有82 家钢铁企业进入评级A+(竞争力极强)、A(竞争力特强)、B+(竞争力优强),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74.5%。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正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进入评级的82 家钢铁企业中,竞争力评级为A+的钢铁企业有12 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10.9%;竞争力评级为A 的钢铁企业有36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32.7%;竞争力评级为B+的钢铁企业有34 家,占评估钢铁企业总家数的30.9%。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竞争力评级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选择成熟的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发挥专家智慧或主观判断的作用。2011 年起,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分别从企业基础竞争力、企业发展竞争力和企业绩效竞争力三个板块,连续9 年研究发布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序、评级。

 

 

发布版面

产经


主题

我国钢铁消费增长何以超预期

发布日期

2019-12-17

 

 

12月12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预测成果显示,2019年我国钢材消费量预计为8.86亿吨,同比增长7.3%;2020年我国钢材需求量预计为8.81亿吨,同比下降0.6%。

上述预测成果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采用钢材消费系数法和下游行业消费法进行预测,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加权计算而来。该院已经连续11年发布钢铁需求预测成果,多年来预测值与实际数值吻合情况良好。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当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和全球钢铁需求预测研究成果暨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发布会上就此指出,2019年,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均有所放缓。我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较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受益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我国建筑、机械、能源、家电等主要下游行业钢材消费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促进我国钢材消费量整体较快增长。

具体说来,2019年,我国钢材消费量出现较大增幅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比2018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1%。

二是房地产开发好于预期。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较2018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8.07万亿元,增长14.6%,较2018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0%。房屋新开工面积18.6亿平方米,增长10.0%。

三是工业生产总体平稳。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保持平稳增长。

这些用钢大户确实给力!得益于内需拉动,2019年以来,我国钢铁产量也出现了明显增长。2019年1月份至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7.48亿吨,同比增长8.4%;钢材产量(含重复材)为9.09亿吨,同比增长10.6%。中钢协分析指出,前3季度,在国家各项稳增长措施推动下,各地重大项目纷纷开工,为钢铁行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环境。钢铁企业把握市场机遇,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稳产增产,但行业同时也存在产能释放较快等问题。

展望2020年,我国钢材需求量预计为8.81亿吨,同比下降0.6%。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经济将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建筑、汽车、造船等行业钢材需求将下降,机械行业钢材需求基本不变,能源、家电等行业钢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根据预测,2020年,建筑行业钢材消费量4.75亿吨,同比下降0.6%;机械行业钢材需求量将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全年钢材消费量预计为1.42亿吨;汽车行业钢材需求量约4820万吨,同比下降3.6%;能源行业钢材需求量约为3450万吨,同比增长1.5%;造船行业钢材需求量约1000万吨,同比下降11.5%;家电行业用钢需求量将达到1400万吨,同比增长3.7%;铁道行业钢材需求量约550万吨,同比增长1.9%。

对于全球钢材需求状况,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预测成果则显示,2019年全球钢材消费量约为17.81亿吨,同比增长4.1%;2020年全球钢材需求量约为18.02亿吨,同比增长1.2%。(本报记者 周 雷)

 

 

发布版面

技术


主题

气候变化推动钢铁行业进行三阶段转型

发布日期

2019-12-17

 

钢铁使绿色未来成为可能

12 月2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 届缔约方大会(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正式开幕。正是充分认识到产品和生产工艺会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关键作用和影响,世界钢铁协会及其成员参加了此次大会。全球钢铁业界的知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并积极参加相关的论坛和讨论。

基于前几届缔约方会议上的经验,以及世界钢铁协会会员单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持续开展的对话,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钢铁是低碳转型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钢铁材料,任何社会都无法实现无碳化。从本质上讲,钢铁使得绿色未来成为可能。

然而,在过去,这也许就是相关方停止交谈的争议之处。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气候危机”,市民社会对政府和个人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并要求采取行动。钢铁行业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解决碳足迹问题,以及钢铁产品支持社会向低碳未来转型,这两点同样重要。

全世界都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钢铁行业,通过提供先进的材料,得以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只有从自身做出改变,才能使这一目标尽快实现。钢铁的应用具有普遍性,2018 年全球的消费者在建筑、交通和许多其他应用领域中使用了17 亿吨钢材。要想改变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需要时间和巨大的努力,特别是预计需求还在增加的时候。不过实现这一庞大产业的转型还是可以做到的。

钢铁行业转型经历三个阶段

COP25 上,世界钢铁协会及其成员认为钢铁行业的转型是一个包含三个阶段的过程,见图1。

1)上升

“上升”(step-up)法是一种新的基于四阶段效率的方法。这一多步骤流程涵盖了原材料、能源投入、产出和维护(图2),可用于支持工厂运营的改善,使其达到相当于钢铁行业最佳绩效的效率水平。效率是确保每生产一吨钢材对环境影响和温室气体排放最低的关键要素。

2)加强废钢的回收利用

钢材已经被高度循环利用,每年大约有6.3 亿吨废钢得到了回收利用。从包装钢材的几个月到建筑用钢材的近100 年,当钢材达到其使用寿命(因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时,就会产生废钢。1998-2008 的十年间,全球钢产量从约8 亿吨增加到13 亿吨。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部分钢材将达到其使用寿命的尽头,那些不能再利用或再制造的钢材将被回收。

加强废钢的回收利用,将在减少钢铁行业碳排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3)突破性技术开发与应用

最终,粗钢(由铁矿石冶炼生产而来)将需要以全新的零排放方式生产。一些世界钢铁成员和其他研究团体正在开发前景可观的新技术。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将产生可在不同条件下应用的技术体系。

例如,在廉价可再生能源过剩的地区,最佳的选择方案可能就是电解制氢及氢还原技术。而在拥有充足和完善的二氧化碳储存基础设施的地区,天然气制氢及氢还原技术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可能更具前景。在其他领域,则可以采取混合或其他完全不同的方法。

后期即将面对的共性问题是,如果采用新的低碳技术,钢材生产成本将会更高,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未来将会有一段时期,传统方法生产的钢材和净零碳排放新技术生产的钢材将在市场上展开竞争。

在这个转型时期,为了应对挑战,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策支持钢铁工业转型。

 

 

 

 

 

 

 

发布版面

产业


主题

2020年钢铁行业预计价格重心仍会有所下移

发布日期

2019-12-18

 

我国是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很高。当前,我国钢铁价格下行,钢铁企业环保压力大,海外矿山计划扩大明年在中国港口的铁矿石现货销售。围绕行业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刘婕。

刘婕:在国内外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国内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进一步弱化下,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要呈现价格重心下移、产量增、企业效益减、行业结构有所优化的特点。

一是价格重心整体下移,全年窄幅震荡。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数据,2019年1-11月,全国主要钢材批发市场钢材平均价格为每吨4330元,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217元。全年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2019年1-11月,钢材周平均价格最高价和最低价价差在6%以内,而去年同期为10%左右。

二是产量增长较快,增速先增后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10月份,生铁产量6.75亿吨,同比增长5.4%;全国粗钢产量8.29亿吨,同比增长7.4%;钢材产量10.1亿吨,同比增长9.8%。其中1-5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0.2%,为今年以来同比最高增速。

三是受铁矿石等原材料成本大幅推升影响,钢铁企业效益有所降低。根据中钢协数据,2019年1-10月份,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但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17%,销售利润率出现下滑,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1-10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2119.1亿元,同比下降44.2%。

四是钢铁行业内部结构正在持续优化。短流程在生产中应用有所扩大,行业集中度有一定程度提升。按2018年粗钢产量口径测算,中国宝武重组马钢集团后,中国钢铁行业前十企业累计产量将从35%上升至37%。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了解到,海外矿山均计划扩大明年在中国港口的铁矿石现货销售,以更快速地应对需求的变化。同时,在销售定价方面也有了新变化,人民币固定价格销售和基于铁矿石期货的基差定价开始或较多被采用。对此,你有何看法?

刘婕:我国是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铁矿石市场上缺乏定价权。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钢材消费逐步减少,而目前我国钢铁生产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废钢对铁矿石的替代性增强,我国对铁矿石需求也开始减少,而四大矿山的主要铁矿石消费仍来自中国,我国铁矿石需求下降,铁矿石市场向买方倾斜是必然趋势。

海外矿山扩大在中国港口的铁矿石现货销售,有利于其迅速对需求变化作出反应,抢占市场份额,也降低了由于时间和距离跨度长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采用人民币结算,为国内买家提供了便利,有利于降低买家的结汇风险;基于铁矿石期货的基差定价方式,也是对当前长协、指数定价外的定价机制的探索。

铁矿石供需双方应是合作共赢关系,海外矿山扩大港口现货销售、人民币计价结算、探索期货基差定价等措施,反映出铁矿石定价权正向我国倾斜、表明铁矿石供需双方利益分配正向平衡发展,也是供需双方在适应市场变动中不断探索新的、公平、公正的符合双方利益的定价机制的体现。

刘婕:展望2020年,预计供给端仍相对宽松,需求有所增长,钢铁行业价格重心仍会有所下移。为推动钢铁行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巩固去产能成果、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议题。

一是要巩固去产能的成果,增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的政策红线意识。2019年要牢牢守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成果,严防淘汰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相关部门要对违规违法产能、变相扩张产能严肃处理,严防以各种形式的违规新增产能。

二是兼并重组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行业集中度低为钢铁行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35%)离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不少差距,离《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中60%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要积极推进兼并重组,提升行业协同效应。

三是推进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仍然是重要议题。当前,我国钢铁产能布局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依然突出,企业间节能环保设施水平也参差不齐,通过加大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力度,从而倒逼钢铁企业强化绿色发展,倒逼钢铁产能区域间合理布局,行业协会也可向企业推荐好的案例做法,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四是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钢铁行业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行业迈进中高端;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钢铁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工业互联网和钢铁产业紧密联合,高度整合全链条资源、增强智能化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推动钢铁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持续推动钢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18

 

编者按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的哪些政策取向值得行业高度关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行业明年有哪些重点工作?本期,我们特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结合行业情况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解读分析。

李新创:“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将“稳”字放在首要位置,这与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已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不仅要做中国经济“稳”的受益者,而且要做中国经济“稳”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为确保国民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做出贡献。

2020年,钢铁行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严控新增产能,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去产能工作长效机制,维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实施环保分类管控,避免“一刀切”,保护先进生产力,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加快结构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和优势产能,特别是绿色产能的集约配置,持续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不仅要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目前,政府和钢铁行业正致力于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钢铁深度融合,实施节能环保等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和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依托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不断推进钢铁行业新材料补短板工作。同时,我国应进一步释放和引领国内市场内需。今年1月~11月份,我国钢材市场产销两旺,粗钢产量同比增长7.0%;钢材表观消费量8.1亿吨,同比增长6.2%。由此可见,今年初以来,我国粗钢产量的增长是有较强的消费基础支撑的。现阶段,我国城乡投资需求依然很大,同时国家还将实施一系列战略性基础建设工程和通信网络建设,这些都需要我国钢铁行业提供大量绿色优质的基础原材料,这既有利于补短板和改善民生,也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扩大需求和稳增长。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房住不炒”的定位,强调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据此预测,2020年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房屋建筑领域投机属性将持续减弱,全国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将延续下降趋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改、旧改等城市更新将成为明年建筑领域热点。

中国钢铁一半以上消费在建筑行业,而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两个领域用钢量占到建筑行业钢材消费量的80%左右。结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建筑行业钢材消费影响分析,预计2020年中国钢材消费总体保持稳定,消费总量比2019年略有下降。

加快钢铁行业绿色有序发展

一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累计压减了1.5亿吨粗钢产能,并依法取缔了1.4亿吨“地条钢”,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行业秩序得到了规范,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新发展理念得到钢企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时期,钢铁行业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随着“去产能”工作逐步收尾,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将会成为常态。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零容忍”高压态势不会放松,行业经营秩序将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优化工艺流程,通过提高电炉炼钢比例,降低生产工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实施超低排放等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加快推进行业绿色发展。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全面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河北、江苏等钢铁大省已经陆续发布当地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意见,将于2020年之前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改造。

面对明年年底前必须完成的任务,钢铁行业具体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治污。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全流程、全方位、全环节的控制,特别是无组织排放源改造,是钢企目前超低排放工作的薄弱环节。只有对全厂无组织排放源进行梳理,找准方向及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全面治污。二是科学治污。超低排放改造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极强的工程。企业只有在全面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适宜的的技术路线,同时确保工程质量,才能高质量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在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期间,进行差别化管控。对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工序)少限产或不限产,切实体现“多排多限、少排少限”的原则,方可避免“一刀切”以及“鞭打快牛”带来的不良后果。三是依法治污。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对其污染物排放负主体责任,面对日益严峻、科学、精细的环保管理形势,绝大多数钢企没有能力说清楚自身的排污情况,须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强化CEMS(连续在线监测系统)及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对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监管能力,才能自证清白,依法依规排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只有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严抓各项改造工程的质量、扎实做好评估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全面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才能真正实现污染物减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做好新时代的兼并重组。

我国钢企数量众多,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但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钢企经营效益和市场信心逐渐回升,为新一轮兼并重组奠定了基础。

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就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行业有序发展。重组后,中国宝武将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市场掌控力,塑造有序的区域市场秩序,有利于引领全行业有序发展。其次,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发展,对于协调相关钢铁产品的市场策略、产线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作用巨大。再次,有利于集中力量创新发展。通过研发、人才资源整合,中国宝武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钢铁产业创新发展动力。最后,也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后,将促进形成钢铁行业世界级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

此外,德龙钢铁重组渤海钢铁、沙钢重组东北特钢等民营企业重组国企,不仅为其注入了民营企业管理理念,以灵活的机制和自身资源等对管理、技术、采购、经营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而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开展实质性整合,可以提高重组效率,释放积极示范效应,在达到规模效益的同时,实现重组企业协同发展、资源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钢企重组依然存在“规模情结”“重重组、轻整合”等问题。因此,钢企重组应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尊重钢铁产业发展规律,从单一化的扩大规模变成“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从一般性的兼并重组变成“兼并重组+整合提升”。钢企重组在做好“整合、协同、创新”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方式、激励干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这对于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重组意义重大。

以标准和智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钢铁行业的重点工作。钢铁行业和企业都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特别是当前要谋划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绿色低碳、布局优化等工作,促进整个钢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一,标准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只有有效发挥标准化对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质量才能提得起来、升得上去。一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企业服务意识淡薄,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制订高水平产品标准和开展质量分等分级评价,可帮助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二是钢铁行业持续多年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发挥“标准化+”的门槛作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如利用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装备,明确“地条钢”界定标准,坚决取缔“地条钢”。三是标准能够高度提炼科研创新成果,可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力,并加速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如沙钢超薄带技术通过4年引进、消化、吸收,已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四是钢铁工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标准化工作潜力巨大。

钢铁行业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应强化标准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配合推动研制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推进建立标准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支撑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层次标准体系。二是增加高水平标准有效供应。应更加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逐步提高钢铁工业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保、节能、节水、节材、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全面围绕行业技术进步和品种开发,加强新产品和方法标准的有效供给;进一步通过标准细化,响应下游用户对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的需求,形成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程度较高的标准。

其二,智能制造插上腾飞翅膀。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化应用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在钢铁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方面应用不断深化。截至目前,钢铁智能制造示范试点达到9家,2018年大型钢铁企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9.9%,天津荣程、邢台德龙、四川德胜、河北鑫达、石横特钢、东海特钢等民营钢企纷纷布局智能制造并取得明显进步。

然而,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距离国外先进钢企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拿来主义”较为普遍,缺乏创新积累;二是缺乏顶层规划,系统集成性有待加强;三是各部门人员两化融合素养有待提高;四是数字化网络化还未普及,智能制造就绪率不高。

未来,钢铁智能制造必然是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制造资源实现数字化汇聚、网络化共享、平台化协同,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钢企可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强基—固本—提智工程,用3年~5年时间在行业内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并在计划、质量、成本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决策支持。二是突破数字化关键技术。采用产学研用模式,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钢铁领域的应用。三是培育专业机构,搭建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扶持更多专业型服务机构,配合科技人员创业政策,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创业型机构稳步发展壮大。四是推动专业人员智能转型,在全行业开展智能制造培训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为岗位素质提升储备人力资源。

 

 

 

 

 

 

 

发布版面

攻坚


主题

陕西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发布日期

2019-12-19

 

大宗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比例不得低于80%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获悉,为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加快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陕西印发了《陕西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按照“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要求,对全省纳入改造范围的7 家钢铁企业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到“十四五”末,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基本实现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的全过程环境管理,有效提高钢铁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根据行业排放特征,《方案》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大宗物料产品运输,分门别类提出指标限值和管控措施。其中,烧结机机头、球团焙烧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 毫克/立方米、35 毫克/立方米、50 毫克/立方米,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原则上分别不高于10 毫克/立方米、50 毫克/立方米、200 毫克/立方米;大宗物料和产品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等清洁方式运输,清洁运输比例不低于80%,并对监测监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此外,《方案》提出,到2022 年年底前,全省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需取得明显进展,关中地区4 家钢铁企业完成改造任务,陕南地区3 家钢铁企业完成改造任务的40%;到2025 年年底前,全省纳入改造范围的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发布版面

数字世界


主题

以产业互联网创新深化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日期

2019-12-2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兼并重组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需要优势企业提高专业化聚焦融合的能力,更需要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钢铁产业应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发展和市场化角度分析,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的钢铁生态圈可以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突破口。

用交易成本理论来分析,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促使钢铁生态圈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钢铁生态圈治理将催生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提升生态圈合作伙伴的资产使用效率,将产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消除或优化传统流通领域中大量存在的、没有价值的中间环节,实现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第一、通过产业互联网实现产品流通领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匹配成本和执行成本。产业互联网成为行业服务要素的组织者和载体平台,可以为智慧钢企、钢材用户和承运企业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下游的需求能够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及时传导到生产现场,小批量需求能被有效收集,生产现场和消费现场实现共振。第二、生态圈服务能力专业化聚焦融合,形成共享的高质量中台服务,综合服务成本大幅度降低。钢铁生态圈需要的大宗原燃料保障、IT信息管理、工程技术、营销管理等能力都在生态圈内整合,钢厂原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实体,通过生态圈的治理模式,合并同类项,实现底层数据统一,形成“大中台”规模化服务。第三、产业互联网对终端客户需求的分析,能够有效指导钢厂的产能分配和品种安排,为智慧制造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交易、物流、金融等大数据积累,形成各种大数据资产,根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参与平台交易的钢厂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对产品销售方向、产线的产能布局和技术安排提供策略建议,进一步拓展智慧钢企“感知”外部世界的渠道。用实际的远期订单交易指导生产现场,既减少无效供给,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在产业互联网的透明交易规则下,低效无效资产更容易浮出水面,有利于科学压减过剩产能,为钢铁生态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效工具。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AI、5G等技术的交叉应用已经初见端倪。过去的20多年,互联网高速发展引发了一场“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当前,产业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使生态圈各物种之间链接越来越顺畅,活力越来越强,将强化生态协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效率变革。产业互联网的透明规则,使各交易主体的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使灰色交易无处遁形,更加公平、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运行质量。

产业互联网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多维度、智能化的动态风控系统,增强了信息技术赋能其他产业的能力,有助于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钢铁生态圈全产业链在线化运营,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入区块链等技术,负责数据风控体系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安全绿色的生态场景,可以减少人为道德因素的影响。以钢铁产业的专业能力,在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构筑动态的数据风控系统,有助于提高钢铁生态圈的信用价值,推动普惠金融的落地,实现金融可持续性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产业互联网为生态圈治理、经济分析,系统性风险防范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为国家治理提供决策和监督工具。平台经济产生的大数据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大数据治理将跳出单个组织的边界,从营造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的视角,推动全面、系统化建设。在信息和政务大数据的支撑下,可以提升政府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和政务服务的便捷性,采用平台经济的数据进行产业监管,有助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以产业互联网为平台工具治理钢铁生态圈,有利于全面提升整个产业的智慧制造水平。钢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投入不足,单一企业的技术发展遇到瓶颈,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智慧制造的提升空间巨大。充分发挥产业互联网网络协同的作用,用一个大脑管理“N”个智慧钢厂,将大幅度减少现场的工作人员,减少安全事故,提高智慧制造的水平。从钢铁企业和行业组织的角度,可以推动智慧制造实现三个层面的智慧化:单一生产基地智慧化、多个生产基地智能化协同、钢铁生态圈的数字化。各层面将分别实现“点点互联”“水平互联”“垂直互联”。

用生态圈治理的模式,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应通过产业互联网构筑的钢铁生态圈,用市场化的方式鼓励更多钢铁企业抱团,形成矿石利益共同体,用产成品的价格指数影响矿石的国际定价,平抑进口矿石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和产业互联网“互联互通、数据智能”的作用。一是发挥好“国家队”的带头作用。国有企业要勇挑重任,对产业链解构再重构,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用产业互联网重新组织;形成国家级的大宗商品数据平台,为国家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为国家安全和行业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政府的大数据治理能力提供新途径。二是要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核心员工持股,引进职业经理人,实施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实现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让“创新”成为生态圈的基因,盘活全社会创新资源;三是要发挥好政府的“手”的作用。坚决支持优秀钢铁企业的跨地区市场化重组,联合形成亿吨级的巨型企业集团。国家相关部门适时出台新形势下钢铁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指导意见,鼓励钢铁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推进西北、西南等市场相对独立区域企业间的并购,提升区域市场集中度。针对重组企业涉及的资产核销、债务处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富余人员安置等问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四要发挥好市场的“手”的作用。以市场化手段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以生态圈合作伙伴的利益为核心,以“链接”构建生态,以“数据”实现价值,聚焦解决“效率提升”和“信用缺失”这两大生态圈发展的主要痛点,深度挖掘生态圈协同价值。五是要加快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信息化技术创新力度,支持钢铁企业产品的交易和物流服务“应上尽上、能上快上”,大力发展产能预售,鼓励订单交易实现平台化,形成远期价格的发现机制和定价手段,提升我国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张佩璇)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茂名石化从严管理保障直接作业安全

发布日期

2019-12-02

 

记者张亚培 通讯员翁巧姝报道:“经检查未发现承包商违反《十条措施》,安全环保部牵头将加快推进特殊作业实时视频监控。”近日,在茂名石化HSSE工作总结会上,安全环保部负责人通报《十条措施》落实情况,并要求以更严格的要求、更到位的措施,管控直接作业环节,确保安全无事故。

《加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十条措施》发布后,茂名石化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下发《加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十条措施实施指导意见》,制定4个方面的措施,强调落实施工方案、重大作业、领导带班、安全交底等相关制度要求,重点对“无业主人员带领,承包商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厂区”“承包商管理人员不在现场带班,现场未成立作业班组(岗组)的,不得施工”等要求进行细化,确保《十条措施》有效落实,促进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为强化干部员工安全意识,该公司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级HSSE工作会议、调度会、班组安全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学习《十条措施》,逐条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组织承包商学习,定期组织抽查,每月进行通报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充分了解掌握。在各个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张贴《十条措施》及具体要求,督察队对施工单位执行《十条措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

他们重点按照《十条措施》的要求,引导各级干部员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围绕现场作业许可、设备检维修、特殊作业监控、施工现场管理等,开展以查思想、查纪律、查隐患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并建立问题整改和问责清单,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等,确保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督察人员以直接作业环节检查为重点,严格考核处理违章行为,对严重违章采取停工整顿。

炼油分部创新实施全作业JSA分析,实行主管负责制、分级分类管控和标准化分析,重点针对《十条措施》实行严格监管,特别加强对易被忽视区域的安全管控。针对部分承包商安全用电标准较低等隐患,要求限时整改,引导承包商高度重视季节性安全风险,保障用火及高空作业等施工安全。

化工分部严格执行《十条措施》,切实加强直接作业环节管控,持续开展现场安全喊话、提前做好作业JSA分析、强化安全交底、加强施工现场检查,对所有检查内容实施表单化管理,安全管理人员每天不间断地对作业现场进行巡视,发现违章要求立即整改,有效规范承包商行为。

 

 

发布版面

炼化周刊


主题

广州石化:流程组理念优化设备管理

发布日期

2019-12-03

 

在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广州石化创新提出了流程组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针对企业原设备管理模式系统数据结构中存在的“流程及表单数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互不包容”问题,广州石化项目组深入探讨,以“表单同源化,字段标准化”为要求,建设能够减少系统使用人员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和受员工喜欢的信息系统。

按照新的思路,项目组将企业梳理出来的232 条流程打破专业界面,按业务相关性建起流程组,包括以缺陷管理、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修等为核心流程的流程组。流程组的建立,告别原有的分散、重复式录入,在核心流程提报后,系统可同步自动触发附属的流程,并形成相关记录。

以缺陷管理流程组来看,他们建立了缺陷数据库,实现数据在全系统中互通共享。该群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打破了原有分散、重复录入的PDCA 循环,建立了业务相关性流程群组的一体式PDCA 循环,实现了不同流程之间数出同源、数据共享,大幅减少了数据维护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S-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压力容器月度检查为例,在旧模式下,需要现场检查记录问题手工填写记录、翻查登记本等,完成月度检查需要3 天。通过缺陷管理流程组信息化管理,员工可结合自动系统、人工筛选来汇总问题,并自动生成检查记录。这不仅确保了数出同源、数据共享,而且只需要15 分钟,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仅压力容器月度检查一项,每月就可以压减150 个工日以上。

目前,广州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已上线130 个流程,对规范管理、提升效率、基层减负、共享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布版面

政经


主题

广东沿海崛起世界级石化产业带 带动粤东粤西“起飞”

发布日期

2019-12-04

 

在广东沿海经济带上,正逐渐形成以东西两翼为主体的石化产业区。从地图上看,茂湛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大亚湾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等自西而东连点成片,一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带正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

11月23日,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湛江东海岛铲下了第一铲土,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正式破土动工。2022年部分装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会有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产品从这里诞生。

差不多同一时间,远在粤西的揭阳市大南海石化产业园内机器轰鸣,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打地基任务即将完成。2022年建成投产后,这里每年将提供2000万吨原油、260万吨芳烃和120万吨乙烯产品。

这只不过是广东石化产业带的冰山一角。

当前,广东沿海经济带上,正逐渐形成以东西两翼为主体的石化产业区。包括湛江、茂名、惠州、揭阳等多个石化基地具备了完善的石化产业链条,朝着世界级石化产业带蝶变。

广东的石化产业在2019年迎来了高光时刻,世界级炼化项目扎堆进军广东。除化工巨头巴斯夫一体化基地落地湛江外,美国埃克森美孚的化工综合体项目也选址惠州,单个项目的投资额高达百亿美元。

世界级石化产业带初现

广东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布局石化产业,形成了五大石化基地。

大亚湾石化基地包括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深圳精细化工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包括汕头南区化工区、汕头海洋集团聚苯乙烯基地和潮州三百门、揭阳惠来等规划沿海石化发展基地。

粤西的湛茂石化基地建设最早,包括茂名石化区和湛江石化工业、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等。距其不远处的崖门口石化基地,以珠海西区临港石化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江门新会东区银洲湖一带发展石化下游加工产业。

除此之外,广州石化基地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为规模适度、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品质优良的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从地图上看,茂湛石化基地、广州石化基地、大亚湾石化基地、汕潮揭石化基地等自西而东连点成片,一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带正在广东沿海串珠成链。

2018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主营收入约为1.23万亿元,已跃居全国第三位,并形成了从上游炼油、乙烯生产到下游合成材料、橡胶加工、精细化工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作为一个陆地上不产石油的省份,广东是如何进化成石化产业大省,并成为外资炼化项目争抢落地的主战场?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交通,港口尤其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以日本横滨为例,其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就是因为优良港口的存在。广东拥有广州、深圳、湛江、珠海等众多沿海深水大港,发展石化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林江认为,经济发达而能源缺乏,也成为广东石化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广东经济发达,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形成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石化企业投资广东必然是看重了市场因素,广东物流、生产配套完善,不仅连接着国内市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还能够辐射东南亚市场,绝对是首选之地。”林江说。

 “在做产品路线前,我们首先做了市场调研。例如我们未来的产品中,炼化的原油主要供给东南亚市场,航空煤油则主要就近供给揭阳机场、梅州机场、深圳机场(9.750, -0.01, -0.10%)等粤西客户。”广东石化工程管理部副主任任志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之所以选择落地揭阳,正是看中了粤西与东南亚市场。

据亚太经合组织(APEC)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90%的能源需求的增长来自于亚洲地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消费的地区,使国际能源的消费中心向东半球在逐渐的偏移。

带动东西两翼协调发展

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石化项目正密集扎根广东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尤其是不少外资独资项目在此布局。

在林江看来,这极为符合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其中的“一带”是通过发展临港工业等沿海经济带,形成新的增长极。人口密集并且土地空间有限的广深等珠三角核心区已经不适于发展石化产业,沿海经济带拥有港口优势与土地空间,较为适合石化产业发展。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平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广东形成的粤东、粤西石化产业齐飞的格局,改变了东西两翼缺乏重大产业龙头项目的局面,将成为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商务厅外资管理处副处长修文认为,外资独资项目落地粤东、粤西,得益于一系列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的落地。广东化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需求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供给增加速度。

以乙烯为例,这是中国需求量最大的烯烃之一,是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基础原料。据中国石油(5.820, 0.00, 0.00%)和化工联合会统计的数据,目前国内乙烯市场能力大概是2550万吨,2018年我国的乙烯年产量2372万吨,平均开工率处于93%的高位。但2018年我国的乙烯当量自给率仅为47.3%,当量缺口扩大至2638万吨,大量下游衍生物仍需要进口。

广东石化公司设计管理部主任杨丽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广东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对新材料、新工业原料需求比较大,而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则主要侧重于满足高端石化产品的需求。

她介绍称,项目在设计之初就遵循“吃粗粮、产精品”的生产目标,未来将高效利用原油资源和中间物料,提高加工深度,产出优质成品油及其他高端化工产品。

薄睦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已经在全球化学品生产的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巴斯夫落子广东正是因为重要行业及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客户均布局在广东。例如,其一体化生产基地未来生产的改性工程塑料产品,客户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汽车和电子等行业。

杨丽芳还表示,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未来还将改变揭阳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例如,该项目将在揭阳本地现有五金机械、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向高端产业延伸,在提升当地产业结构层次的同时,加速石化产业链的集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十四五”石化工业两大重点任务明确

发布日期

2019-12-09

 

日前,第三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绍兴上虞举行。原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在会上指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 “十四五”时期两大重点任务。

他表示, “十四五”中国石化工业必将进入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线,深度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 “十四五”的两大重点任务。

 “在产业发展质量上,与美日欧等石化强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石化产业主要以基础和大宗原料生产为主,主要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以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端产品明显发展不足。”李勇武说。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3万亿元,其中化工新材料约4800亿元,所占比重仅为6.6%,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不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仍未实现规模化生产,部分产品虽已国产化,但技术不成熟、成品率低、稳定性差,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现象仍十分突出。

 “要发挥比较优势,把基础化工原材料做优做强;要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上下游产业协调、产学研用协同促进的产业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实实在在加大研发投入;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支持新产品市场推广应用的政策体系;要健全化工新材料产业规划和行业管理体系,坚决防止新一轮产能过剩。”李勇武建议。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国石化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表彰

发布日期

2019-12-10

 

12月8日,2018~2019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32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639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石化4项工程获表彰,其中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一期工程产能建设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西南油气分公司元坝气田产能建设工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新能源试验中心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涪陵页岩气田是我国第一个商业化开发的页岩气田。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形成页岩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等6大配套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以“绿色低碳、智能工厂”为建设理念,广泛采用先进的提质、增产、降污技术,获得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建成投产后,九江石化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由500万吨/年提高至800万吨/年,为满足社会清洁油品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世界首个7000余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具有超深、高温、高含硫、多压力系统、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是世界上建设难度大、风险高的气田之一。工程投产以来,元坝气田已产气159亿立方米,为保障川气东送沿线6省2市70多个城市清洁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试验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石科院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建设单位为石科院,由南京工程公司设计、中建二局施工总承包。该中心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不仅设计功能完善,而且绿色节能环保。建成投用后,该中心为石科院在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发布版面

炼化周刊


主题

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征求业界意见

发布日期

2019-12-10

 

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开展了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工作。目前,《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为了增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划的可操作性,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于11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石化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征求意见会。

 “十三五”是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结构调整期,目前已完成初步调整,基本达到预期。总的来看,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化工产业处于内在质量成长阶段,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成为投资关注点,技术创新成为发展重要动力,且行业绿色发展成为共识。行业的集聚效应初显。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石化和化工行业也面临着产业变革的重要历史节点。来自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重重,而行业自身创新科技水平仍然不足,仍处于国际分工里中低端的环节,行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十四五”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行业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对于“十四五”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征求意见稿给出了部分预测数据,2019~2025年,石化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在5%~5.5%,到2025年达15万亿~16万亿元。在主要产业规模方面,预计到2025年主要产品年产能分别为:炼油9.3亿吨、乙烯5000万吨、PX(对二甲苯)4300万吨、合成氨6600万吨、磷肥(折纯)2000万吨、PVC(聚氯乙烯)2700万吨、煤制烯烃950万~105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0万吨,以及各类化工新材料约4500万吨。

因此,征求意见稿认为,行业重点任务是去产能、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调结构、促升级,提高产品和企业质量;培育新动能,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安全绿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促进行业开放发展。围绕重点任务,征求意见稿指出,应稳妥推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提升煤基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推进化工新材料补短板、推进传统化工技术路线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推进优化整合提高化工企业质量、优化园区布局提升园区质量、强化技术创新开发高新技术、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重点工程。

按照“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强化提升石油化工、升级推进新型煤化工、发展完善化工新材料”的发展思路,征求意见稿提出4条优化途径:一是通过去产能、补短板,推进企业优胜劣汰;二是通过优化原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化工产品的高端化和绿色化比率,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环境保护日益严格的需要;四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行业贴近资源、靠近市场,向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模式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国石化境外工程项目首获鲁班奖

发布日期

2019-12-13

 

12月11日电 今天,中国石化新闻办发布消息称,继12月8日四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之后,12月10日,在中国建筑业科技创新暨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表彰大会上,由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承建的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石油深加工联合装置“交钥匙”建设工程项目喜获“鲁班奖”(境外工程),这是中国石化首个获此殊荣的境外工程项目。

该项目是哈国工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哈政府为了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增加高辛烷值汽油、柴油及航煤的产量,并使汽柴油产品符合欧5标准要求而实施的关键项目。项目主要包括催化裂化、石脑油加氢精制、柴油加氢精制等共12套工艺装置及相关配套系统,共61个单元。项目全面建成后,可以生产符合欧Ⅳ、欧Ⅴ排放标准的汽柴油,有效降低了哈国高标准油品的进口需求,对推动哈国石化产业升级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还带动6亿多美元的中国成套装备和材料出口,打造了中国炼化技术的国家“新名片”。

该项目由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以EPCC合同模式实施,由其下属洛阳工程公司、第十建设公司具体执行,于2019年5月底顺利举行“交钥匙”仪式。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实现中国炼化工程设计技术整体出口中亚市场,也是中国石化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和重大成果,对加强中哈双方长期能源合作、深化中哈友谊、打造中国炼化技术成为国家新名片,助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将境外工程列入评选范围,旨在鼓励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本次获奖,既是对该项目工程质量的充分肯定,也是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整体实力的体现,对于巩固公司在行业内优势地位、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国石化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发布日期

2019-12-16

 

本报讯 记者章 铮报道:12 月13 日,中国石化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集团公司董事长戴厚良、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见证签约仪式并举行会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凌逸群、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张永泽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戴厚良对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中国石化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戴厚良说,中国石化将与自治区一起,发挥各自优势,落实中央援藏要求,加大推进油气勘探、成品油和非油品、地热等领域的合作力度,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齐扎拉感谢中国石化多年来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高度赞扬中国石化产业援藏所做的重大贡献,表示自治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中国石化在西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现西藏物产通过中国石化易捷走向全国,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布版面

企业·市场


主题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十大成果

发布日期

2019-12-27

 

12月26日,中国石化发布2019年十大油气勘探成果。今年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和资源品质持续降低的挑战,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坚持高质量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落实了2个亿吨级石油增储阵地和6个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增储阵地,形成了4个超千万吨石油整装探明储量区、4个超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区,超额完成年度油气探明储量任务,实现了七年行动计划良好开局。

四川盆地綦江东溪构造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綦江东溪构造部署的东页深1HF井试获日产气31.1万立方米,评价落实东溪构造4500米以浅深层资源超千亿立方米。该成果有望推动川东南深层近万亿立方米资源规模页岩气实现商业开发,对我国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塔里木盆地顺北三区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继顺北油气田发现后,在顺北三区5号断裂带南段部署的顺北53X井试获日产油125吨、天然气7.5万立方米,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7229万吨油当量;4号断裂带部署的顺北4井试获工业气流。该成果开辟了顺北油气田第二个百万吨产建新阵地,进一步证实了顺北—顺南呈现东气西油的资源格局,将有力推动塔里木盆地北部环满加尔坳陷奥陶系勘探进程。

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勘探实现重大商业发现。在南川东胜构造部署的胜页2HF井试获日产气32.8万立方米;勘探开发结合、滚动评价,10口井平均测试日产气17.2万立方米,预计新增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新建产能4.5亿立方米以上,实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启动产能建设。该成果为涪陵页岩气田持续稳产上产奠定了资源基础,对推动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深层石油勘探取得重要突破。部署的丰深斜101、罗176、盘67等井分别在东营北部陡坡带、渤南南部斜坡带和盘河构造带试获工业油气流,其中丰深斜101井试获日产油17立方米、天然气3万立方米,证实了4200米以深仍然具有良好储集条件,实现了深层领域多类型多区域拓展。该成果进一步拓展了东部富油凹陷勘探空间,夯实了原油持续稳产的资源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古生界天然气立体勘探取得重要突破。新富11井在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五段试获日产气5.5万立方米,新富9井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试获工业气流,正钻的新富12、13、14、16等探井钻遇良好显示,落实资源规模超千亿立方米,打破了富县天然气勘探停滞局面。该成果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南油北气的传统认识,展现了南部天然气多层系立体勘探的良好潜力。

四川盆地崇州须三段致密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在成都凹陷南部斜坡部署的安阜1井须三段试获日产气6万立方米,新增天然气预测地质储量752亿立方米,实现了致密岩性气藏源内深盆气新类型和须三段新层系勘探重要突破,展现出川西地区“须三段具有源储共生、广覆式成藏、差异富集”的良好成藏条件。初步评价崇州—洛带地区须三段有利圈闭资源量2500亿立方米。该成果将有力推动川西新类型致密气规模增储建产。

松辽盆地深层致密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深化梨树断陷和松南断陷致密碎屑砂岩沉积展布和储层物性研究,梨8井在沙河子组试获日产气4.7万立方米,北210井在营城组试获日产气8.2万立方米、凝析油10.2立方米,打破了松南地区埋深4000米以下无有效储层的禁锢,新增天然气预测储量162亿立方米、凝析油627万吨。初步评价松南深层致密砂岩有利圈闭资源量1.5亿吨。

准噶尔盆地中部永进石油勘探取得重要商业发现。永301井试获稳定日产油47立方米、日产气1.2万立方米,永3侧-平1井试获稳产日产油50吨以上,进一步证实了三角洲砂体具有平面广泛分布、横向连续稳定的发育特征,明确了5550米埋深油藏具有规模商业开发价值,在永进地区开辟了增储建产新阵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气田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深化盆缘成藏富集规律认识,地震地质和勘探开发一体化东西展开,集中评价独贵加汗和新召等区带,锦148、149等6口新井获工业气流,东胜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443亿立方米、控制储量435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达1239亿立方米。

苏北盆地阜宁组岩性油藏勘探取得重要突破。深化苏北盆地斜坡带隐蔽油藏勘探,实现了隐蔽油藏勘探由高勘探程度区向低勘探程度区、由深凹区向斜坡带、由戴南组向阜宁组拓展;在溱潼凹陷西部斜坡带勇拔“钉子井”,发现了仓西千万吨级优质整装的增储建产新阵地。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国石化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

发布日期

2019-12-30

 

本报讯 记者程 阳报道:12月27日,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和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签署境外卫生检疫合作备忘录。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喻宝才同海关总署副署长张际文见证签约仪式,并就境外卫生检疫等领域合作进行友好交谈。

 


 

发布版面

生态环境


主题

造纸废液利用新机制被发现

发布日期

2019-12-03

 

高污染的制浆废液严重影响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成为一大难题。近日,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越超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了废液中的有机物即类黄腐酸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分子量,并揭示了类黄腐酸对水稻促生长、抗逆作用的关系,为造纸黑液清洁再利用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前有学者研究发现,亚硫酸铵造纸工艺废液中的有机物与天然黄腐酸具有相似的生理活性,这些被称为类黄腐酸的有机物可以作为生长调节剂施入农田,并能促进盐胁迫下水稻的生长。这种工艺为制浆废液处理提供了新的环保途径。然而,由于类黄腐酸化学结构复杂和分子量分布广泛,科研人员一直不清楚其生理活性,这也阻碍了亚硫酸铵造纸工艺废液的精准和高效利用。

杨越超课题组采用超过滤法,将造纸黑液中的复杂有机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了分级,并通过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从分子水平上对造纸黑液中类黄腐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他们还以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为响应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将高维、多响应变量的数据压缩到低维空间,直观、系统地描述了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对类黄腐酸生理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天然黄腐酸相比,造纸黑液中类黄腐酸具有较少的芳香结构,但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更高。同时,造纸黑液中类黄腐酸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比例随分子量增加而降低,而芳香性会增加。他们还发现了低分子量类黄腐酸能够促进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而高分子量类黄腐酸则产生抑制作用,并认为类黄腐酸对水稻的促生抗逆作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大于与分子量的关系。这为作物耐盐增效剂研发、造纸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这里制造的文化纸曾大量销往长沙

发布日期

2019-12-04

 

长沙晚报12 月3 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陈子慧)与浏阳市搭界的平江县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目前正处于加紧建设的初期。此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所涉及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发现存在有古代的石挡墙、石神像、柱础、舂臼等不同类型的遗迹和遗物,这就是福寿山大湖坪遗址。从2019 年8 月开始,湖南省考古所联合平江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大湖坪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这处重大考古遗址发掘经过4 个月到底“挖”出了一些什么,考古工作者在这处遗址上有些什么重大考古发现,这里的遗址是否与长沙有一些关联?记者今日随考古工作队一探究竟。

平江造出的竹纸曾风靡长沙

记者进入到已经开挖4000 平方米的考古工地,随着考古工作者的指点,辨认平江福寿山大湖坪遗址上的宋、元代的寺庙的遗迹,巨大的明代石制太平缸立在遗址中央,诉说着这处寺庙曾经的雄伟,北面有清代流寇堆积而成的石头山寨遗存,更让记者感慨的是福寿寺南面的晚清民国时期的造纸遗存,当年山民砍下嫩竹即泡入这里的石灰池中,经过浸泡、舂臼等工序,这里生产的竹纸曾经畅销于长沙城内。

据悉,明清时期,平江生产的石鼓、漂贡等文化用纸曾闻名三湘。现在我们在大湖坪遗址仍可以看到周围山间坡地四处均长满翠竹,连我们所处的历史遗迹中,亦遍布竹根。

史载,平江开始竹麻造纸始于南宋,清光绪年间,平江县共有纸槽1000 多只,每年三、四月间,槽户雇工采伐嫩竹,浸入石灰池,发酵后成为竹麻,最初平江人利用竹麻主要生产火纸、黄表纸,产品除畅销长沙外,更远销至鄂、豫、冀等省。民国初年,平江县有纸业2000 余户,年产土纸20 万余担,产品增加花笺纸、毛边纸等文化用纸,平江纸曾经兴盛一时。但经历岁月变迁,福寿山的具体造纸史已不再为人们所知,根据调查,当地人目前仅知在抗战后期及抗战胜利后,福寿山大湖坪仍生产粗纸。此次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原福寿寺旁存在的这个分布着一个长方形沤竹池、五个圆形沤竹池的造纸沤竹的遗迹,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当年平江辉煌的造纸业露出了一角峥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湖坪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杨宁波称,本次考古发掘,发掘出了造纸作坊,有沤竹池、舂屋、天井、储藏屋等造纸作坊建筑。他介绍:“我们已经对福寿山周围传统工艺进行初步调查走访,得知当地主要生产竹纸。”

为何在平江福寿山的高山深谷中会发现制竹纸的遗迹呢?一是大湖坪遗址所处的区域盛产竹子,且地形落差大,旁临九龙溪,石材随处可见,造纸所需的条件备至,清代至民国时期,人们利用九龙溪的水力来舂碓嫩竹,制作纸张。在大湖坪福寿寺旁发现造纸作坊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元建筑遗址考证出当地家族的流徙变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沤竹池北面,平江福寿山大湖坪的宋元建筑福寿寺基址目前已露出大殿房基、厢房房基、水池及大量排水沟。如何证明它是宋元建筑遗址呢?杨宁波介绍,在这一大片宋元建筑基址及地层中目前已经出土了大量湖南本地生产的青白瓷。这些青白瓷也证明这座寺庙始建于南宋时期。这与家谱、方志和考古发掘结果相吻合,也与平江造纸始于南宋的说法相合。

《平江县志》记载,平江造竹纸始于南宋,与此同时,从大湖坪遗址及当地找到的清代陈氏族谱证实,南宋时期,江西修水的陈姓以平江福寿山作为其祖山,大湖坪的福寿寺最初就是由陈姓出资供养的,这个带有陈氏供养性质的寺庙在“江西填湖广”的明代初年大移民的时期因修水陈氏再次来到福寿山得到重修。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散落大量明代的遗物叠压在南宋的遗迹上方。

在福寿寺遗址北部的高台上,记者还发现有五尊石像,这五尊石像的服饰有宋代服饰,有明代服饰。杨宁波介绍,福寿寺后来被荒废,原因是大湖坪一度被流寇占据。记者发现位于寺庙遗存的北部,有巨大的石挡墙,这就是在寺庙被毁之后构建的防御设施。目前已发现石档墙下有7层阶梯,清代同治《平江县志》载:“⋯⋯土人尝结寨其上。雍正初,流寇白二啸聚山中,既平,乃设塘汛以营兵戍之。”说明目前发现的石挡墙应是清初土人修建的防御工事。

大湖坪文化遗址的发掘,梳理出了平江南部山区的手工业造纸遗址及当地家族的流徙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牡丹江恒丰纸业包装纸项目带料调试

发布日期

2019-12-14

 

 黑龙江日报12月14日讯今年2月立项,3月拿地,4月初开工建设,8月15日土建工程完工,年内将正式投产……牡丹江恒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食品包装纸项目即将创造“当年立项、当年审批、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销售”的“恒丰速度”。

 

包装纸生产线带料调试。记者邱成摄

牡丹江恒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牡丹江重点骨干企业,是国内特种工业用纸行业龙头。目前正处于带料调试阶段,计划于12月19日正式投产。在该项目中,恒丰纸业首次同步规划建设智能包装立体库,以智能制造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智能包装生产线部分,使用全自动缠膜、六轴机器人(13.990, -0.02, -0.14%)、智能相机扫码等多种自动化设备、技术,并配有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针对恒丰定制开发的生产线智能管理系统。替代及辅助人工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用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立体仓库端总计货位10520个,由高层货架、堆垛机、自动输送设备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仓库管理系统组成,实现了从生产到入库存储再到出库发货的自动化及信息化。

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三省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食品包装纸生产线,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

 

 

发布版面

奋斗新时代 智造马鞍山


主题

“鹰”击长空 引领造纸行业走向新时代

发布日期

2019-12-16

 

2017年,一场“绿色风暴”席卷全国,被称为我国工业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执法”,关闭了不计其数的散乱污企业。造纸行业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一大批低端供给的小造纸企业纷纷关闭。

任他风云激荡,我自岿然不动。坐落在马鞍山市的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在总经理占正奉的带领下却从未放弃过对污染治理的高投资。如今,山鹰开出的这张“环保支票”得以兑现:2018年实现营收79.7亿,纳税8.5亿,世界造纸企业百强排名15位、全国造纸企业排名第5位,被评为全国“水效领跑者”、安徽省“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

青山绿水,美丽中国。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中国工业正在走向绿色工厂的新时代。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正如鹰击长空,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奏响协奏曲贡献“山鹰篇章”。

勇担当 描绘企业三年跨越蓝图

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前身为安徽山鹰纸业有限公司,一路走来颇具传奇色彩:从马鞍山江畔一家小小的造纸厂起步,历经扩大生产、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重组等过程,直至成为中国大型造纸工业企业之一。

占正奉说,自己是老“山鹰人”。1985年,占正奉入职山鹰纸业,先后担任过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开发办主任、总经理助理、二分厂厂长等职务。随后又在外省纸业公司任职过总经理,辗转于生产技术、经营销售、项目建设等各个岗位,作为正高级工程师,他有着丰富的造纸行业工作经验。

2013年,山鹰纸业和吉安集团实现重组,占正奉受命担任总经理。据介绍,浙江吉安集团以再生纤维为主要造纸原料,专业生产中高档包装用纸,形成以造纸为中心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而山鹰纸业作为安徽最大的包装纸板生产企业,主营“山鹰牌”各类包装纸板、纸箱和新闻纸等生产销售,有着强大的纸箱加工能力。“在我看来,这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本控制能力增强了、上下游产业链更全了。”占正奉说。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山鹰公司重组后,体制不同、文化差异、市场流失等问题交织,情形比预想得还要困难。对此,占正奉思路清晰地提出,“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是重中之重”,上马之初就全力以赴复生产、抓项目;紧接着,提出2014年至2016年“打基础、调结构、上台阶”三年三步走的规划。

按照三年规划,在生产方面,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实施生产管理精细化、工艺参数标准化、制度规范流程化,凝心聚力冲刺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在管理方面,先后颁发了50多项制度,形成生产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信息管理、绩效考核等一套完整流程体系,基本实现“流程管事”和“制度管人”;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开展竞聘上岗、能上能下、AB岗、提升岗等措施,让人才在位、能者在职。在技术改造方面,围绕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和成本结构等方面全面优化,加大传统造纸工业技术改造,加快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相互嫁接,重启年产80万吨造纸项目生产线建设,于2015年3月投产,扩大公司的经济效益。

思想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造纸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山鹰公司整合效益迅速显现,顺利完成安全生产、基本建设、规范管理三大重任,纸箱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生产成本、工伤事故大幅下降,全新的“山鹰”振翅欲飞。

再起航 树立造纸行业绿色标杆

 “‘绿色工厂’对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也是制造强国的国家竞争力。”笃信这一点的占正奉,在国家号召治理工业污染之初,就坚定不移地走上高科技、低能耗、污染少的绿色发展道路。

在三年规划实施中,山鹰公司实施了PM1制浆系统的技术改造,以及污水系统、沼气发电、电厂脱硝、电厂化水系统和污泥焚烧等系统的全面改造,在环保方面付出了艰辛和努力。2017年,占正奉提出创新、协同、建标、绿色“八字”长期方针,引入更加成熟的环保技术治理污染,原料消耗、污水处理等多项指标名列行业前茅。

近年来,山鹰公司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10多亿,获得了“安徽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安徽省节水型企业”“安徽省环保诚信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车间内外,先进的环保设备随处可见,生产污水达标、锅炉用水达标、沼气发电充足、NOX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昔日污水横流的小造纸厂,蜕变为贴上环保标签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节能先锋。

占正奉视技术创新为核心。他学习国际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工艺,加上自主研发科技攻关,将低耗、低排、高效等环保技术植入了每个生产环节,同时将新闻纸生产线改造成为同时生产新闻纸和硬板纸的生产线,去除落后产能、完成产业升级,努力追求从原料、制浆、造纸到废物资源化全产业链的绿色造纸生态工业文明。

枝繁叶茂结出绿色硕果。占正奉主导研发了高强度环保牛卡纸、本色涂布卡纸、低定量全彩强韧牛卡、超低定量瓦楞芯纸等多项产品,畅销市场,多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或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2项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另有1项正在审查中。目前,山鹰公司拥有38项专利,其中7项发明专利。占正奉个人获得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劳动模范、马鞍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被浙江理工大学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如今,山鹰公司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进入《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公司总资产超过252亿,2018年员工收入比2016年实现翻倍。占正奉认为,这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以说,这是我们高额投资获得的一笔‘环保支票’,现在这张支票兑现了。中国工业正告别粗放式增长,进入一个绿色制造的新时代。”

抬标杆 搏击长空迈上新征程

2016年底,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山鹰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步入发展快车道,主要市场由华东地区拓展为覆盖全国市场。2018年,占正奉提出要以“新时代 新目标 新作风 新成就”为主题,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拉高标杆,让“树立行业标杆”成为新时代山鹰公司的目标和动力。如今,山鹰公司在海内外拥有9家造纸企业,在全国拥有23家包装印刷设计、销售、生产企业,19家国际贸易公司,5家陆运货流、港口码头企业,2家投融资公司及2家环保企业,真正形成了全国性营销体系及供应链系统布局。

走进山鹰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庞大的机器轰隆运作、机器人挥舞手臂忙碌不停、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开足马力,成品包装纸源源不断地运输至仓库,产品排列成山、颇为壮观,一辆辆满载的货车流水般开出工厂……目睹这一切,占正奉充满了动力,“今年以来,公司生产经营持续扩大,每天超过6000吨的‘山鹰牌’成品纸从这里发出,满足全球各地市场需要。”

山鹰公司的今天离不开全体“山鹰人”的努力。因此,占正奉注重加强职工福利,将员工视作最宝贵的资源。加大安全生产管理,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二级标准化企业;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公司建设了集餐饮、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楼;改善员工住宿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对公寓楼进行改造修缮;提升员工的就餐环境,投入数十万,在每个生产车间设置了就餐间,配备了冰箱、微波炉等设施。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占正奉不仅对工作充满热情,还对社会怀着深厚的责任感。在他的引领下,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响应市委、市政府“百企帮百村”助力脱贫攻坚的号召,出资100万用于在官塘村建设200亩黄桃种植基地,帮助当地的贫困户稳定增收、走上致富路的同时,促进当地产业优化升级。公司设立了慈善基金,帮助关爱有困难的员工;定期前往社区开展孤寡、军属、低保家庭慰问;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冰冻雪灾等社会灾害捐助;每年组织员工开展无偿献血、学雷锋、慈善捐助、警民共建等活动。

6年来,占正奉带领公司团队不断突破创新、创造行业标杆、发挥引领作用,让山鹰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凝结着山鹰人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次重大的突破印证了山鹰人吃苦耐劳、务实认真的精神,期待这只“鹰”以马鞍山为起点,越飞越高、俯瞰群山。

 

 

发布版面

玛纳斯新闻


主题

源源纸业产品进入海外高端市场

发布日期

2019-12-25

 

本报讯 通讯员瓦力斯江·乌马尔江、李梦薇报道: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全力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将智慧制造贯穿于始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直至“领跑”同行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钢纸的企业,源源纸业现拥有三条钢纸生产线,年生产钢纸5000 吨,新技术的应用让企业2019 年实现出口额250 万美元,同比涨幅22%,进入德国、印度等4 个欧亚国家,国内同行业市场占有率48%,居全国首位。

今年,源源纸业有限公司投资600 万元,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了提标扩产改造,该项目突破了超薄钢纸生产的多项关键技术,全面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原纸生产车间主任杨俊超告诉笔者:“设备改造之后,我们车间减少了两人,增加了一台在线扫描设备,对产品进行质量在线监测、反馈和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

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钢纸、原纸的企业。几年前,国内钢纸产品普遍处于中低档水平,高端的钢纸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源源纸业面临停产、裁员。源源纸业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钢纸、新疆唯一出口钢纸的企业。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杨恒军介绍:“我们结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技术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通过智能装备的运用,达到了智慧制造的目的,我们这次技术改造项目,使生产成本降低了25%左右,产能提升了30%。”

多年来,源源纸业将企业利润的20%用于新产品的研发,瞄准国际一流技术,以一流产品开创市场,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行业的领军地位。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质检部主管闫许新说:“以前我们产品技术指标仅能满足国内基本要求,产品主要用于中低端市场,经过我们技术团队不断的努力,现已进入海外高端产品市场,并且我们现在正在牵头制定国家标准,不断研发新产品。”

下一步,源源纸业计划投资700 万元,建成占地1680 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个性化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向智能化、绿色化、节约化方向转型发展。“为了使我们公司的产品能够在国际高端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公司已经立项高品质钢纸的技术研发,现在项目已经启动。”玛纳斯源源纸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晓梅满怀信心地说。

 

 

 

 

 



 

发布版面

时讯


主题

广东完成湛江片区海岸线野外修测

发布日期

2019-12-06

 

本报讯 11 月23 日,广东省测绘院提前一周完成湛江片区海岸线野外修测任务。

9 月4 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海岸线修测工作方案》《广东省海岸线修测实施方案》,明确全面查清2008 年以来广东海岸线主要变化,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求贯彻“陆海统筹”战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制定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和实现海岸线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在此次海岸线修测项目中,广东省测绘院与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共同负责湛江片区修测任务。依据2018 年广东省海岸线调查统计结果,湛江市岸线修测所需勘测岸线长度约1590.58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总长度约1172.97 公里、有居民海岛(12 个)岸线长度约417.612 公里。

为保质保量完成修测任务,广东省测绘院共组织技术人员113 人、车辆23 台、无人机4 架、GNSS 接收机32 套等开展项目工作。同时,组织岗前内业外业安全和技术培训,确保每位上岗技术员了解完整作业流程。

据悉,湛江市海岸线绵长,地形复杂,海岸线修测时间紧、任务重。为高质量完成外业现场踏勘测量任务,广东省测绘院与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合作,组织了两个小组14 人,对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放坡村长约7.5 公里的大陆岸线进行为期4 天的外业试点作业。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作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分享试点经验,普及作业方法。

为保证项目任务高效推进,广东省测绘院采用全覆盖、分段式测量方式,设置20 个测线小组、4 个航拍小组,其中每个测线小组一周需完成近30 公里的海岸线修测,航拍小组一周需完成近100 公里的航摄。

 

 

发布版面

广东·地方


主题

10月湛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一

发布日期

2019-12-10

 

南方日报讯 (记者/顾大炜 刘稳 见习记者/李梓贤 通讯员/林书海)近日,笔者从湛江市商务局获悉,湛江市1—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8亿美元,比增3.07倍,总量创历史新高,居粤东粤西第1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

湛江外资实现跨越性增长,得益于一批重量级的项目落地湛江。日前,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启动。该项目总投资额达100亿美元,是我国重化工行业首个外商独资项目。

此外,近年来一些较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也相继落地湛江,总投资75亿元的湛江国际邮轮港综合体项目已启动相关建设,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亿元港资增资项目也已落地。此外,吴川粤海环保有限公司、华润风电(雷州)有限公司等投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也陆续入驻。

大项目频频落地,湛江利用外资势头迅猛,背后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为了破解通关与口岸收费环节难点问题,湛江还制定口岸提效降费若干措施,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的收费标准分别降低15%和20%;累计免除海关查验没有问题的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金额108.48万元,受惠企业近827家次。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北部湾 三港同下一盘棋

发布日期

2019-12-16

 

核心阅读

近年来,广西探索北海、钦州、防城港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和新举措,这一区域正在逐步成长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体化推动、加快开放开发,北部湾迎来产业新机遇;推出“北部湾市民卡”、完善一小时通勤圈,人才流加速汇聚;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港域良性互动,要素流通不断促进……北钦防的发展新格局正不断构建。

近日,在广西钦州港海关申报大厅,中外运广西有限公司的林经理通过“出口货物提前申报板块”,申报出口一批钛白粉,从报关到审核通过仅用了12分钟。

 “现在平均每单货物可为企业节省时长约24小时。”钦州港海关一位负责人介绍,企业在取得预配舱单信息后,即可在货物运输阶段申报,海关将单证审核和税费征收等工作前置,前置阶段没有问题的货物运抵港口就能装船,真正实现“货到即放”。这是北钦防一体化优化港口营商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正在空间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临港产业体系等7个方面加快推进一体化发展,未来这个区域将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成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破题一体化,产业迎接新机遇

2008年以来,广西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战略,创造了超常规发展的成功范例。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综合实力偏弱、产业协同发展不足、交通设施联通不畅等问题日渐显现,制约着三市一体化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加快北部湾开放开发,是服务我国周边外交战略、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的话语中,透露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改革破局的紧迫。

如何破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要求,要大胆试大胆创大胆干,特别是在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中,要有闯的精神、冒的勇气,敢破敢立。

今年7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25年)》,探索一体化发展新路径和新举措。

在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北海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加速向“千亿元产业”迈进。在总投资约540亿元的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项目现场,一栋栋厂房建筑正破土而出。未来5—6年,这里将形成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电视机两个“全链条”产业。广西惠科精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何勇介绍:“三年以后,北海市惠科集团最大的一个基地,产值将达到2200亿元,周边配套企业将达100家以上。”

看中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京东集团、竞技世界等200多家企业纷纷入驻北海市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形成广西规模最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在北部湾的另一侧,北钦防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的临港优势产业项目——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一期工程将于2020年建成投产。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梁泉涌介绍,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700亿元,将创造650亿元的产值,推动北部湾经济区新一轮快速增长。

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有效解决了北钦防地区产业发展布局不协同的问题,促进了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

携手一体化,开创美好新生活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北部湾市民卡来缴水电费、坐高铁了。”2018年底,广西推出了“北部湾市民卡”,在南宁帮老公打理红木家具生意的陈女士第一时间办理了市民卡,并把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市民卡还可以绑定北部湾市民云手机APP,以往家里交个水电费还得往北海跑,现在缴费、订车票、预约看病等通过手机就可以办理,节省很多时间。”

据了解,北部湾市民云手机APP下一步还将成为“医、学、住、行、生、老、病、养”全面覆盖、一网通办的市民应用平台。

北钦防一体化不仅为市民节约了大量“跑腿”时间,还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11月2日,南宁市民黎先生携全家来钦州旅游,“早上9点从南宁坐动车出发,9点40分就到钦州了,非常方便。”

 “朝食南宁老友粉,午品北部湾生猛海鲜”的背后,是北钦防一体化日渐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北钦防主城区之间已实现1小时“通勤圈”,随着快捷交通网逐渐成型,北钦防到南宁、湛江等周边主要城市可1小时通达,三市主城区与相邻园区、港区可30分钟通达。

多城生活将伴随着北钦防三市动车公交化运营走入寻常百姓家,三市之间乃至周边地区的人才流和商贸流也将因此加速汇聚。得益于交通互联互通的改善,物流枢纽一体化建设也为中越边境的边贸商带来重大利好。防城港水果货运商陈经理向记者介绍,现在一个货柜从东兴入境,转到全国各地,运输费用大概能节约3000—5000元左右,运输时间也大幅压缩。

共推一体化,构建发展新格局

 “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促进要素流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综合实力。”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改革办)主任李彦平说。

这一点让土生土长的北海人周明娟深有感触,“以前这里就是一个破旧的小渔村,做起生意来处处受限,既没市场,船运航线也寥寥无几。渔民打了鱼回来卖不出去,我们加工成鱼产品也要运到深圳装船,销往境外市场,成本很高。”

如今,一体化发展之下,北海、钦州、防城三港已整合成为北部湾港,三港域之间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北部湾港已陆续开通至重庆、成都、昆明等地的常态化铁海联运班列,其中,北部湾港(钦州)—重庆实现“天天班”运行;北部湾港开通集装箱航线45条。今年1—10月,铁海联运班列达1713列,发运集装箱8.57万标箱,超过2018年的总和。

周明娟告诉记者,“航线多了,船期也比以前稳定了不少。仅是运费一项,就可以降低不少成本。”经过多年发展,周明娟的公司在水产品外贸出口方面已成为广西的龙头企业之一,而她也不必再为货品转运烦恼了。

今后,北钦防三市发展空间将进一步优化,改革创新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基本形成综合实力强、发展活力充沛、要素流动顺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大咖”齐聚湛江 见证港城发展

发布日期

2019-12-16

 

本报讯(记者 方晓淦)12 月13 日晚,“全国百家报社社长总编看湛江”大型采风活动在广东省湛江市正式启动。来自全国100 多家报社的200 多名社长、总编、记者等媒体人齐聚一堂,共同感受湛江的发展变化。

启动仪式上,湛江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为采风团授旗。随后,湛江市旅游文化大使通过图片、视频,向广大媒体嘉宾形象生动、全方位地介绍湛江特色,开展旅游推介。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湛江市委宣传部主办,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湛江日报社承办,邀请全国100 多家报社的社长、总编辑看湛江、拍湛江、写湛江,实地感受南国滨海城市的魅力,展现湛江新变化、新面貌,对外宣传推广湛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成果。

此次活动为期3 天,14 日至16 日期间,媒体嘉宾们将走进东海岛钢铁石化基地和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感受现代工业磅礴的发展气象;走进海岛,领略雷州半岛原生态的美景和人居环境;走进鹤地水库,倾听30 万军民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故事,感受湛江人民建库开河的精神;走进南海舰队军史馆,近距离体验祖国南疆海防的军旅文化。通过采风活动,亲身实地感受湛江城市发展巨变,发现湛江不一样的美,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湛江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用独特的新闻触觉、手中的笔和镜头,去发现和记录美丽湛江。

 

发布版面

科协动态


主题

港澳科技专家走进湛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

发布日期

2019-12-20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朱莉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提出的“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广东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倡议,12月13-15日,省科协组织港澳特邀委员、港澳科技专家和港澳科技团体代表开展“港澳科技专家广东(湛江)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省科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冯日光,香港中联办教科部、省科协港澳特邀委员、港澳科技专家及科技团体代表等共20人参加了活动,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欧先伟出席港澳科技专家建言献策座谈会,湛江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建君,湛江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肖斌全程陪同考察交流。

港澳科技专家在湛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期间,先后前往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工业园区和麻章区,参观考察了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热轧厂、湛江申翰科技实业限公司、广东冠豪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湛江规划展览馆、湛江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湛江启迪K栈孵化器、湛江市博康生物有限公司和湛江市麻章区华章创意园等,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观摩考察和深度交流探讨等形式,深入了解湛江的产业体系及企业创新、人才引进、科技项目、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等有关情况。

14日下午,湛江市有关职能部门、企业代表与港澳科技专家召开座谈会。会上,与会代表与港澳科技专家畅所欲言,就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环保、旅游开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湛江发展提速,重大工业产业集聚落户,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实地考察,湛江在工业、环保上引进的一些超前理念值得借鉴学习,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湛江的联系交流,开展务实合作,并愿意通过港澳地区自由贸易平台作用,帮助湛江将好产品、好技术推向世界。

欧先伟在致辞中表示,湛江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产业贸易上的互联互通,深度打通广东对外开放的网络。希望结合自身的经济特色与港澳开展项目合作,努力发展湛江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支撑;同时发挥好湛江海洋大市、科教大市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联系,促进两地科技、经贸、文化和人才的往来,共同促进湛港澳的繁荣与发展。

冯日光在讲话中表示,一直以来,省科协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力推动粤港澳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发挥港澳科技专家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和作用,每年联合地方科协组织开展“港澳科技专家广东行”科技志愿服务行动,旨在加强港澳科技界与广东省地市的联系与交流,搭建省科协港澳特邀委员、港澳科技专家、港澳科技团体与地市科技人才、科技资源及科技项目共建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港澳科技专家建言献策的作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他希望湛江市科协及相关部门、企业以此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科技界的联系,与港澳科技专家、科技团体建立长效的科技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他也希望各位省科协港澳特邀委员、港澳科技专家和科技团体,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黄金叠加机遇期,主动加强与广东地方政府、地方科协组织和地方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的优势和作用,志愿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布版面

019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特刊


主题

广东: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发布日期

2019-12-27

 

 

广东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自贸办主任 郑建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广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明确要求。2019年,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开放体制改革创新、开放平台打造提升、开放主体培育引进、开放政策完善落实、开放人才培养等“五大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奋力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改革创新开放体制,率先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上,广东以推动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加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深化贸易、投资、金融等开放型经济领域改革,把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口岸通关合作、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健全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外商投诉等工作机制。推进外贸新业态改革试点,推动外贸稳中提质。

在打造提升开放平台,实现与国际优势资源精准对接上,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园区提质增效,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国家级双边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交会、高交会、海丝博览会、加博会等境内展会能级,培育更多高层次境外展会。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布局,提升建设精细化水平,带动产品、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在培育引进开放主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上,集中资源培育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项目落户广东,不断增强广东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推动民营外贸企业向跨国采购商、渠道商、品牌制造商和跨国制造商转变。培育发展对外投资联合体,推动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建设,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着力完善落实开放政策,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积极谋划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健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自贸试验区、口岸、内贸等商务发展政策促进体系,加强政策协同。完善政策落实省、市两级督查督办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对接国家出台新政策,借鉴兄弟省市好经验、好做法,做好政策储备。

在培养开放人才,增强善担当善作为的能力上,建设对党忠诚、具有全球化视野、通晓国际通行规则、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实务、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商务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商务人才素质。

截至2019年,广东货物贸易额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全国的1/5。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外贸发展格局从“加工贸易+外资企业”转向“一般贸易+民营企业”为主导,进出口商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超四成,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多年居全国首位。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显著提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约3.5成,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近两成,近两年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的落户和在谈外资项目超千亿美元,其中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均为超百亿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与发达国家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吸收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实际外资增长迅猛。

接下来,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全国商务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统筹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商务领域“十三五”时期各项指标和工作,以优异成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北海加快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发布日期

2019-12-30

 

 11 月竣工,已引进23 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 年,预计产值1.73 亿元,税收1038 万元。

来自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项目的这组数据振奋人心。

2019 年,我市启动建设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中心立足北部湾、面向东盟,链接国内外,总面积4600 平方米,全面对标“2+N”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营造区域性国际化技术转移转化生态圈。

构建“一体三链五平台”空间布局

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向供给、需求、中介、市场四方发力,按照“一体三链五平台”空间布局,即线上线下一体,原始创新链、企业孵化链、成果产业链三链相扣,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创新政策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项目孵化加速平台五平台支撑,集成办公、展示、培训、中介、交易、孵化、转化(产业化)等共享服务。中心将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聚集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聚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战略性企业,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成果超市”,形成“人才、技术、资金、服务”四要素高地,辐射各产业园区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发展

当前,我市正与红隼资本、广西北部湾创新发展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洽谈,探讨建立创业引导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引进广西砾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为我市企业输送“资金、服务”造血功能,活跃“双创”环境⋯⋯一年来,我市科技部门积极到各个技术转移转化示范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招商活动超200 人次,已拜访企业超100 家,共为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引进23 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我市积极发挥中心的“成果超市”作用,汇集麻省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 家高校前沿技术1000 多条,引进了国内领先的全息成像POV 显示技术、国内顶尖智能虹膜锁技术,率先在国内实现酒店自助入住终端大数据整合技术等技术转移转化。同时,引进技术经纪人和国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为我市规上、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搭建技术供需双方桥梁,提高企业技术发展的精准性,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产业化。

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建设,填补了我市技术交易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的空白。建成运营后,中心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我市七大产业树蓬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北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资讯


主题

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19-02-26

 

发布版面

投资


主题

发挥大湾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

发布日期

2019-12-30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区位吸引力、科技创新实力、内生经济活力辐射等重要和独到的优势,彰显出对“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的圆桌论坛上,中国五矿地产公司总经理刘波提出,走进“一带一路”,要输出优质产能,而只有创新才能拓展“走出去”的纵深生命线。

发挥大湾区的独特优势

在刘波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借助香港全球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和珠三角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强大优势,在金融、贸易、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二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创造国际经贸合作竞争新优势;三是三地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区域;四是借助香港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在国内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提高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加快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正因为这种强大的枢纽能量的释放,才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构想一经实施便迎来市场的火爆态势。”

遵循优质产能输出原则

产能输出是“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抓手,这不仅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还在于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效地输出和释放国内产能,实现共建与共享的有机衔接。但刘波强调,必须厘清一种认识,所谓产能输出既非传统的,也非落后的。与此相反,恰恰应该是优质产能的合理输出,才能够赢得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赖与认可,才能够在世界经济的大盘子下与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展开同台竞技,进而脱颖而出、占据市场。刘波以五矿旗下的中冶集团全球冶金全产业链优势举例说,中冶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湛江兴建了全球最先进的宝钢湛江钢铁厂,几乎毫无保留地将湛江钢铁的成套技术与装备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的越南河静。正是由于坚持了优质产能的输出,中冶才在与德国克虏伯、日本新日铁、印度塔塔等世界顶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刘波深有感触地说,产能输出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必须拿出真正的看家本领和拳头产品。由此可见,任何坚持所谓过剩产能、传统产能、落后产能输出的思路,都是狭隘和肤浅的,也必定在全球格局下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刘波进一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各有千秋,互为支撑,尤其是香港作为全求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珠三角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其底蕴丰厚,科技新产品迭出,优质产能集中,具有先进产能输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能的归类整合、有序输出,既是三地先进生产力的价值体现,也是辐射“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需要。因此,应该着力挖掘粤港澳大湾区产能的既有优势和内在潜力,不断提炼和归纳,使其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撑。

创新拓展“走出去”纵深生命线

“形势在变,世界在变,无论经济模式还是技术产品,都在呼唤创新,唯有创新方能领先世界、引领潮流。”据刘波介绍,近年来,中国五矿地产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后在大湾区开发了深圳坪山马峦项目、广州壹云台项目、鹭山府项目、万樾台项目、佛山崇文金城项目、汕头御园项目、惠州哈施塔特项目。这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地区,不仅是践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领跑与卡位,更主要的是从房地产业品质与内涵的升华中赢得先机,其根本手段还是在深挖环境与人文的创新上做足文章、做好文章,既满足发达地区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将环境与人文的创新理念,以及形成的代表性作品复制在更广泛的“一带一路”沿线,从而为拓展五矿地产的海外市场树立标杆和样板。

刘波认为,珠三角地区素来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拥有着足以产生世界影响的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资源,以此为基点辐射“一带一路”,必须坚持创新、坚持改革、坚持开放。因此,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保持不断拓展“走出去”战略纵深的生命线,只有依靠创新才能焕发先进的生产力,换取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