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9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11-04 08:51:39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1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新时代探索

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法治建设

以产业链建设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时三年摸清海洋经济“家底”

做大做强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品牌

阳江江城区 积极融入大湾区 建设海洋经济强区

创新海洋科技 引领产业发展

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钢铁篇

浙江加快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钢铁行业面临成本和转型双重压力

钢铁工业发展撑起中国现代化脊梁

数字数据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

钢铁行业正在由高利润向合理利润转变

新中国钢铁工业70年技术进步的成就

引领钢铁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

钢铁电商渠道能力将被重新定价

亚洲钢铁贸易遭遇多重挑战

中国钢铁出口持续下行

石化篇

天津石化 对标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绿色企业

吉林石化产学研结合促创新成果斐然

大庆石化紧盯市场需求热销航煤

最大中外合资石化项目扎根惠州20

石化业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

中石化管道公司连续十年输油量破亿吨

中国石化铸造二十项“新中国第一”

中石化易捷牵手多点发力零售

中国石化36年实现三个100倍增长

茂名石化 “基础+高端”挖掘最大效益

造纸篇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从晨鸣纸业看盲目多元化弊端

理文造纸温云伟:永不懈怠的企业运营者

纸业市场有望实现理性回归

“振兴民族造纸工业”为己任

造纸行业践行绿色发展

其它

粤港澳合力共建数字湾区

广西:建设“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

高端海洋人才驿站聚焦大湾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北部湾模式”获众多媒体聚焦

自治区北部湾办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版面

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专题报道


主题

1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

发布日期

2019-09-06

 

本报95日讯 今天上午,作为2019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重要成果之一,总投资373亿元的1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西海岸新区举行。这批项目涉及现代海洋、高端装备、国际贸易、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旅游康养、海洋新能源、海洋金融等领域,是新区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的重要实践和“双招双引”工作的重大成果,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海城共融发展水平,助力西海岸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现代海洋产业项目中,总投资10亿元的中船重工海洋通用装备项目将研发生产通信导航、智慧海洋、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并打造集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成熟产品调试测试生产于一体的产学研综合基地。山东海洋能源开发项目总投资12亿元,围绕LPG/LNG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布局整合远洋运输、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一体化运营体系。总投资70亿元的七海集团总部项目将建设国际海工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青岛伦敦能源贸易与交易结算(服务)中心、新航运贸易中心,打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豪华邮轮民族品牌。

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的国药蓝色医谷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围绕医药器材、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产业和特色专科医院,打造国药健康科技谷,建设集“医疗健康、特色专科、国际综合医疗、科技研发”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城。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卡万塔能源中国总部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设立科研结算中心,从事可再生资源回收及技术的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致力于设计城市生态循环示范解决方案;配套建设现代化的“环保教育基地”。总投资25亿元的法国达索创新中心将设立设计研发总部,通过达索SOLIDWORKS等核心技术在工业设计、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全生命周期等方面支持工业制造企业实现全面升级发展。

同时签约的还有总投资36亿元的新加坡威飞海洋石油装备制造项目,规划建设海洋及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专用智能化生产基地。康乾集团总部项目总投资20亿元,将打造国际领先的能源技术交易平台,催生新区能源行业发展新动能。总投资50亿元的国际塑化谷项目,将构建国际领先、国内唯一、功能齐全的以塑化上下游关联产业为主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宗商品结算中心,致力于打造关联企业集聚办公、技术研发、产品展示等功能的总部经济中心。“一带一路”产业基金项目总投资20亿元,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为特色,将构筑覆盖项目融资全周期的基金产业链,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发布日期

2019-09-16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记者15日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了解到,按照《意见》提出的“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等要求,深圳正积极行动加以落实,力争尽快实施。同时,定于1014日至17日在会展中心举办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今后也将“定居”深圳。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深圳将着力打造“中国海洋第一展”,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为世界提供海洋发展“中国方案”

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再到《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不到两年间,国家三次点名深圳,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发展的殷切期望。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在解读时称,《意见》确定了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为深圳对外开放、全方位改革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深圳将进一步创新理念方法和政策机制,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国家重大资源落地,形成一流的科技人才支撑能力、打造一流的国际海洋合作平台、达到提升一流的海洋综合服务水平、塑造一流的滨海城市精神,真正发挥改革先锋和发展标杆的作用,为世界提供海洋发展的“中国方案”。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是中央推动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署,是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圳提升城市定位、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意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深圳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深入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接下来,深圳将按照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总体要求,主动对接国家部署,争取和利用国家重大资源配置,创造独具优势的外部环境,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积极落实“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等三大事项

为落实“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的要求,近期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调研座谈会,汇聚深圳与广东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慧,深入探讨海洋大学的定位与方向,确立创办研究型的世界一流海洋大学的总体目标,旨在培养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在落实“按程序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方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目前的基本思路是:深海科研既是我国国家战略,更是深圳承担国家使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是落实“海洋强国”战略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深圳已经开展了对涉海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多轮调研,并与中国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了沟通,围绕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设立形式、资金构成、运营模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圳将实现海洋贷款、投资基金、智库建设、网络金融四者并举,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建设方案,实现利益相关方共享收益的多赢格局。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是由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展会,旨在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国际合作,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贸平台。自2012年举办以来,今年是第七届。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决定,将2018年以后的海博会放在深圳举办,并专门安排雪龙2号科考船首航在今年展会期间从深圳出发。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新时代探索

发布日期

2019-09-1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依靠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踏实肯干的奋斗精神,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是广东40年来发展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重托和期望。当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6年再次视察广东,赋予广东探索新路、当好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和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广东在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方面的探索和举措,关系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国家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相关重大倡议和战略在广东的不断推进,广东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创新高地。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广东如何高质量推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成为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

建设现状

广东海洋资源优势明显,拥有良好的岸线、海域和海岛资源,滩涂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矿产、油气资源、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也非常丰富。近年来,广东促进海洋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不断推动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了海洋产业门类完整、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201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均约为1/5,成为拉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从经济效率、科教支撑、生态环境三方面衡量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质量,单位岸线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工业废水排放等指标来看,广东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三不平衡、三不充分”问题

海洋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海洋优势,为广东实现“走在四个全国前列”、当好探索新路的排头兵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撑,仍然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不平衡、三不充分”:

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不平衡。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但在经济效率、科技含量、生态环境等衡量发展质量的领域存在短板。总体而言,传统与高耗能产业多,新兴与低耗能产业尚未成为支柱。众多海洋中小企业多为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滨海地区“同质同构”现象比较普遍,区域集聚效应不明显。

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间不平衡。首先是海陆分割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习惯将陆地开发的思维和理念拓展到海洋,海洋资源利用粗放、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始终存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次是受陆域经济影响,珠三角和粤东、粤西两翼沿海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悬殊。再次是近海与深远海开发不平衡。近岸海域开发利用强度较大,而深远海资源开发受限于技术、人才等方面制约,资源开发进程缓慢。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不平衡。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海洋资源约束趋紧、海洋环境污染控制不足、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频繁发生等压力。近年来,沿海地区城镇化与临港重工业的发展导致海洋环境累积风险上升,陆源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增加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抑制。

四是海洋经济创新驱动不充分。长期以来,关键领域的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深海技术和装备等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能利用、海洋生物制药等方面基础研究薄弱,缺乏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支撑能力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

五是海洋领域对外开放合作不充分。广东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和市场方面存在不足,涉海企业“走出去”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国外技术封锁、企业自身适应国际营商环境能力不强等国际国内诸多制约。

六是海洋经济管理能力建设不充分。首先是海洋经济监测评估的数据获取、统计核算和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难以为管理部门提供海洋经济宏观调控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政策工具箱储备。其次是以海岸带空间规划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新的陆海统筹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途径建议

一、以新发展理念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海洋经济发展,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自贸区、国家级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合理利用“市场之手”引导各要素进入海洋产业,尤其是要引导资本和科技创新力量从产能过剩的陆地产业和海洋传统产业进入海洋新兴发展领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帮助广东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管理部门职能,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降低涉海企业交易成本,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营商环境,以“有形之手”助力培育海洋领域新动能。

二、构建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改变当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速发展适应当前国计民生新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上风电、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形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集群;二是培育朝阳企业、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在若干产业细分领域重点打造一批小精尖的国际领军企业;三是以质量变革为核心,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产品和品牌,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此过程中,以产业发展为推动力,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三、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以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为抓手,妥善处理好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把握,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功能区布局,严格涉海产业的环境准入,优化能源投入结构,推动海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调整完善相关指标分解考核机制,严格追究海洋环境损害责任,深化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

四、强化科技、金融等政策配套支持。以海洋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为引领,探索适宜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南方海洋科技产权交易、技术转让、资源评估交易等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实施广东“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重视海洋科技人才的连续培养,打造全国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实施“金融强海”工程,完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区域金融布局,加大对海洋新技术、海洋新产业、海洋新业态、海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逐步推进形成海洋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涉海保险,推进海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

五、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发展。以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3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开发建设。鼓励省市层面与东盟、欧盟等国家的次级行政区域建立蓝色伙伴省(市)关系,共建海外海洋经济(产业)园区。鼓励涉海企业“走出去”,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提高抵御国际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

(作者单位系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本文系海洋公益性项目“海洋强国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部分成果)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法治建设

发布日期

2019-09-17

 

2019年,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共鸣。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展,是新时代中国结合海洋形势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法治建设贡献的中国智慧。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423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主席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海洋是各国人民维持食物、生计的后备基地,是开展运输、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地球之肺和最大的氧气制造者,海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帮助调节全球气候,是水的最终来源,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汇。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全球海洋问题频发,海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海洋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保全海洋环境、养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障海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事关人类的共同未来,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实现海洋善治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指导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同样需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同时,“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符合海洋的开放性、流动性,整体性和互通性的独特属性,反映了中国对海洋认识的进一步提升。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是为推进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为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海洋法治的历史进程

国际海洋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国际海洋法治的重要内容。国际海洋法是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国与国之间在海洋活动中发生的种种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的组成部分。鉴于国际海洋法调整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其他分支调整的国际关系有所不同,所以国际海洋法具有一些特殊的概念、原则和制度。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精髓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纵观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益考量和发展需求对海洋法原则、规则和制度不断选择和适用的过程。古罗马时代,海洋被视为“共有之物”。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张,统治者试图对海洋进行管辖。中世纪以后,封建君主对海洋提出了领有权或主权主张,产生了“领水”的概念。1609年,荷兰法学家雨果·格老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提出海洋自由原则。虽然海洋自由原则打破了海洋为各国君主割据的局面,但由于符合航海贸易的利益需求,符合资本主义时期的发展方向,逐渐获得普遍支持。公海制度逐渐形成的同时,沿岸国对沿岸一带海域享有的权利也得以普遍承认和不断发展。直至20世纪中叶,世界海洋基本上处于“领海以外即公海”的格局。

二战结束后,一方面由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刺激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控制和利用更广阔的海洋空间提供了条件,国际社会迎来了传统海洋法律制度的变革。19459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大陆架公告》,虽然突破了当时的国际法,但由于符合当时扩大控制海洋资源的实际需求,不仅鲜有他国反对,反而有许多国家效仿。同时,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改变曾有利于海洋大国的旧的法律制度、建立新的海洋法律秩序的要求。继大陆架概念之后,发展中的拉丁美洲国家提出了200海里海洋主张,得到了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催生了“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建立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也是不同利益需求相互作用和妥协的结果。进入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促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锰结核的勘探和试采活动,同时深海底用于军事目的的危险增加,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注。19678月,马耳他代表团出席第22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了“关于保留现行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专用于和平目的及其资源用于人类福利的宣言和条约”的提案,建议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视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历经91116次会议的讨论,于1982年由各缔约国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重要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纳入其中,对国际海洋事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编纂和规范,成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法律文件。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洋开发能力的提高,海上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跨区域问题压力增大,新的海洋问题不断涌现,全球海洋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当今全球海洋治理和法治建设的重点。现有的包括海洋法在内的国际法框架尚不能完全覆盖海洋可持续发展各个领域的问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符合全球海洋治理的总体目标,符合海洋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海洋法治建设中,具体到国际海洋规则的制定、发展与完善中,有必要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海洋法治建设

当前,国际社会在多个领域采取措施,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及生物资源,共同应对海洋健康面临的多种压力。国际海洋规则正处于制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各界携手在不同领域发力,共同推进海洋法治建设。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规则的制定正不断推进;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加紧制定“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航行和环保的相关法律规则正在逐步完善;南北极治理继续向纵深发展,相关法律规制不断得以制定和发展。这些全球海洋相关规则的制定进程,需要各方携手共同推进。相关法律、科学和政策层面的讨论,需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轨道上进行。

从国际法视角看,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海洋法治的关系可概述为:以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为依据,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为指导,在现有国际海洋法的法律制度,包括领海主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公海“六大自由”以及“区域”的“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等制度框架下,以共同利益为导向,摈弃零和思维、实现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在相互尊重中实现权利、义务和能力的平衡,实现海洋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安全,共同推动海洋法治建设,促进海洋领域的国际法律规则向更加科学、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参与海洋相关国际规则制定的实践中,已反映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8928日,中国政府在提交关于《“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规章草案》的评论意见中强调,开发规章应明确、清晰地界定“区域”内资源开发活动中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开发规章应以鼓励和促进“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导向,同时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执行协定》的规定,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不受“区域”内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有害影响。开发规章制定应从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确立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和标准。开发规章制定还应借鉴各国在陆上或国家管辖海域内开发矿产资源的惯常实践和有益经验,考虑与拟议中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相关规定相协调。中国政府还提出,开发规章应纳入惠益分享机制,建立这一机制可考虑公平原则、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海洋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与推进海洋法治建设的融入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遵守包括国际海洋法在内的国际法体系中已有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对应的制度。二是,海洋相关国际法律规则制定中尚待制定、发展和完善的概念、规则和制度,应遵循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各国共同努力促进国际海洋法治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国内海洋法律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内海洋法律体系,彰显我国在海洋治理中的能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提升我国在海洋相关国际法律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良性互动和国际合作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系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洋法律与权益研究室)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以产业链建设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9-19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掠影

201812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包括厦门在内的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通知》明确,示范区建设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主要示范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实地探访示范区建设情况,短短数月时间,厦门就以直面问题的勇气,迅速突破问题的能力,兼程前进的效率,打造出了已具雏形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厦门模式”。

■ 本报记者 卢 晨

把准方向,精准发力

厦门市陆地面积16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1万。海洋是厦门市民引以为傲的宝贵资源,厦门拥有海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海洋生物2000多种。厦门的海洋环境资源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若不找准方向,盲目的效仿他人,则无法体现出厦门特色。“我们要做出别人没有,厦门有,别人有,厦门好的海洋产业”。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科技与海洋经济处处长林瑞才说。

近年来,厦门市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总产值从2011年的1469.5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514.85亿元,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主打产业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海洋经济迸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发展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首先是产业链不够完整的问题。近年来,厦门市的新兴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缺少统一规划,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发展存在链条断裂或相关上、下游产业薄弱现象。

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起步较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明显,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是厦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需要面对的瓶颈。

此外,由于缺乏专门的海洋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技术、人才、环境、区位等几个方面未得到有效整合,本来处于优势的厦门海洋科技力量,未能发挥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整体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问题就是导向。厦门市明确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任务,即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全面促进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的新格局。

深耕细作,培育产业

深海鱼油可以生产降压药,鲨鱼软骨素可以开发抗肿瘤药物,虾壳、蟹壳等“下脚料”也能变为氨基葡萄糖……

近年来,随着金达威、力品药业、百美特等一批知名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纷纷落户,形成了完善的海洋生物科技企业集群,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如何将乘势而上,补好“海洋生物产业”的产业链,将海洋生物医药打造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蓝色新引擎”?

大任务,细分解。厦门海洋发展局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将其细分成多个项目,逐个突击。仅海洋生物产业就将其分为包括海洋微藻、微生物发酵工业、海洋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产业等7个重点产业,每个产业再细分到具体的企业和项目,由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对接。

蓝湾科技因成功转化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项目让中国的氨糖技术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这项从虾蟹壳中提炼出“关节润滑剂”的技术突破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效应。

在海洋示范区建设首批开展的95个项目中,蓝湾科技也承担了海洋生物多糖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与应用示范等多个项目。

 “老熟人又来了。”看到和记者一起探访的厦门海洋发展局的工作人员,蓝湾科技董事长林秀芬笑道。

对于细化到企业的项目,海洋发展局相关部门会实现“持续追踪”,每个月都会到企业走访一两次,企业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缺少哪方面的人才,市场推广遇到什么瓶颈等。海洋发展局的工作人员像一个全程的“项目保姆”,事无巨细地为项目的发展落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实施精准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征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库,遴选解决方案或技术团队,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项的形式予以支持,同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为海洋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强化项目带动和跟踪落实,才能盯准企业研发制造短板,让‘力’发到点子上。”厦门海洋发展局科技与海洋经济处的林月叶说。

63日,厦船重工为芬兰建造的2800客位邮轮型客滚船顺利进坞,该船是大型豪华且高度节能环保的新一代邮轮型客滚船。

海洋高端装备——厦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在 “技术引领、规模培育、上下游拓展”的整体思路指导下,厦门市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船舶设计、船用新材料、船舶关键零部件和深远海资源开发高端装备研制,加快海上风电一体化作业移动平台、新型滚装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平台设计制造。目前已形成海洋防腐、特种涂层材料、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船型建造,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政策引导作用显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厦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6.93亿元,生产总值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22.2%

配套联动,共谋发展

厦门市科技资源丰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涉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拥有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成为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厦门翔安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工作者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种实验。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环节,中试成功后企业基本就可以进行量产。然而,由于缺少中试研发能力的配套,每年全国科研单位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无法实现产业化。

有关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马整合资金和设备等资源,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实验室为载体,建设了这个专门用于中试技术研发的平台。

科研单位和企业通过该平台,除了能进行实验室技术成果的中试与工程化,还能实现生产工艺的局部与整体优化、产品品质提升、设备使用等一系列服务,即解决了“卡脖子”的中试技术问题,还节省单独购买设备的资金,获得产品技术指导,可谓“一举多得”。

如今在厦门,已建和在建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共23个,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系统共纳入仪器设备533台,科技服务198项,可提供科学实验、检测鉴定、中试实验等一系列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共对外提供科研服务1.17万次。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牵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个“牛鼻子”,未来我们还将在人才、市场、资金上继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主体。”林瑞才说。

企业缺人才,政府就打造海洋专家智库,在做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顶层设计的同时让企业有问题可以找对人。

企业缺资金,政府就完善财政扶持机制,打造了海洋经济专项资金、海洋创投基金、“海洋助保贷”等一系列服务平台,争取让企业不因资金掣肘而影响发展。

企业缺市场,政府就每年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一些大型活动上,政府还亲自为企业站台背书推介产品……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2019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经济实现总产值1254.09亿元,生产总值33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7%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厦门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未来,厦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呈现出更加令人惊艳的强劲发展势头。

 

 

发布版面

海洋


主题

历时三年摸清海洋经济“家底”

发布日期

2019-09-21

 

本报讯(记者 张华明 宁)日前,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海区验收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家统计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历时3年多的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告一段落。

自接到调查任务以来,北海局大力推进海区调查工作。先后开展了对北海区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的调查人员培训、督促检查、数据审核、质量控制和成果开发等工作,形成了北海区涉海单位名录、基础数据集、调查图集、数据管理系统等成果,创新性地完成了北海区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单位名录、调查问题清单等。

专家组经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讨论,认为北海局调查工作扎实到位、组织得力、实施规范、成果完整,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此次海洋经济调查,东海局承担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汇总审核等工作。试点调查质控方面,东海局相继完成对江苏如皋市、镇江润州区和舟山普陀区试点调查,涉海单位清查,产业调查数据的审核,事中抽查、事后入户抽查。

清查初筛质控方面,相继完成上海9个区和江苏13个、浙江11个、福建5个地级市涉海单位名录初筛的审核和抽查。

清查质控方面,相继完成苏沪浙闽8个区(县)1319家涉海单位的抽查和清查,完成苏沪浙闽三省一市约41万家调查企业名录等的审核。

产业和专题调查事中质控方面,东海局相继完成苏沪浙闽8个区(县)76家单位产业调查数据和23家单位专题调查数据的抽查,以及51988张产业和专题调查数据表、852张海洋防灾减灾、10471张海洋工程与围填海、663张海洋节能减排、130张临海开发区和111张海岛海洋经济专题调查表审核。

产业调查事后质控方面,东海局相继完成苏沪浙闽14个区(县)311家单位的产业调查数据抽查。

东海局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提交的成果有名录、数据、图件和报告四类,其中,名录类提交了7集《涉海单位名录集》、4集《调查专题名录集》;数据类提交了《基础数据集》和《汇总数据集》;图件类提交了《成果图集》;报告类提交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此外,归档整理了22卷,180件东海区海洋经济调查档案。

专家组认为东海局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工作,组织保障到位,数据审核和数据质控实施规范,调查成果完整,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南海区海洋经济体量大,底册单位数量高达69.77万家,调查任务十分艰巨。南海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方案,建立了具有南海区特色的调查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了质量控制程序,有效提升了质量控制效果。

南海局本次调查形成的系列成果中包括基础数据集81543条,汇总数据53张,涉海单位和专题调查名录共28852条,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专题报告3份,质量控制工作系列报告26份,调查图件58张,形成南海区质量控制系列方案22份。

南海局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开展调查数据开发应用研究,紧跟国家战略和地区热点,系统梳理调查资料,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涉海企业名录》《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经济发展研究图册》和《南海区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图册》,展现了大湾区和南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专家组认为,南海局调查工作组织保障周密,工作方案完善,保密制度健全,调查培训和宣传工作扎实到位,档案整理规范。数据审核和数据质控实施规范严格,补充创建了两个质控管理体系,相关工作记录完整,调查成果完整丰富,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做大做强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品牌

发布日期

2019-09-26

 

近日,第六届中国科学数据大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国际数据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办,主题为“科学数据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来自国内各领域关注科学数据发展的400余位专家参会。

会上,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空天信息研究院、大气物理所,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海洋大数据挖掘、海洋科学数据云平台建设、海洋卫星融合产品分析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共同探讨海洋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重大海洋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入应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信息化部负责人作了题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报告,介绍了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发布了新版共享服务系统。该系统聚焦用户需求和体验,探索多元化数据共享服务模式,支持多维度数据查询检索,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展示与交互,开设了海洋经济、海域海岛等6个专题版块。

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将继续秉承整合资源、开放融合、深耕服务的理念,持续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优质的开放服务,做大做强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品牌。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阳江江城区 积极融入大湾区 建设海洋经济强区

发布日期

2019-09-27

 

924日,阳江市江城区与我国制造业聚集平台营运商的领跑者万洋集团签约。江城区首个投资百亿元的项目——广东(阳江)万洋众创城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该项目将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产融互动、资源共享”的运营模式,打造时尚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的落地不仅为江城区发展提供新动能,提高阳江城市品位,有效提高园区土地集约使用效率,解决城区中小企业的消防安全隐患,还将进一步转变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这个重大利好项目,彰显了该区近年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的成效。

江城区是阳江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山、沿江、傍海,位于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更是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书画之乡”“鱼米之乡”“广东省漆艺之乡”和“南国风筝之乡”。

近年来,江城区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目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纵深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是江城区持续三年开展“征地拆迁年、园区建设年、项目落实年”大行动第二年,该区上下砥砺奋进,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具有主城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为阳江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作出江城贡献。

实施“三个年”大行动

建设海洋经济强区

 “江城区的投资环境非常好,我们要在现在三个多亿的投资基础上再增加投资!”在江城区景田纯净水项目建设现场,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经引进了三条全球最先进的德国克朗斯吹灌旋一体智能化高速生产线,有信心在江城区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饮用水生产基地。”

景田纯净水项目热火朝天建设的场景只是江城区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缩影。社会经济民生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项目推动,土地供应是大湾区产业入驻的保障,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江城区继续举全区之力推进征地拆迁、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实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着力构建具有阳江主城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0个月来,江城区经济稳步上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落地建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除了万洋众创城项目外,去年到目前为止江城区还新引进了科讯智能装备制造、联顺精密设备部件制造等项目58个,投资总额250亿元。

今年以来江城区重点建设项目正常开工建设的有34个,累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0%。而且随着张小泉智能制造等一批新项目的动工建设以及万洋众创城等项目签约落户,江城的发展动能将更足、更强。

项目进展顺利的背后离不开江城区勇于破解难题、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在征地拆迁方面,江城区推进了滨海新城片区、中洲片区、市一中西等市储备用地和沈海高速扩建、国道G325改线等工程的清赔、拆迁工作。国道G325改线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园区建设方面,江城区银岭等三大园区共新征收土地24.8万平方米,启动22条共10.7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三大园区新投产的有欣安光电材料、科锐、通泰等7家企业,动工建设的有景田纯净水、创源、港富等12家企业。

对岸渔港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主抓手、主战场,江城区着力把其打造成国家一级渔港功能区,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整体承载力。江城区还努力探索推广“产、储、加、运、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规划完善渔货交易、物流仓储、海产品深加工、后勤补给、主题餐厅、商务酒店等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海货交易、海鲜主题餐饮,发展海产品仓储物流和深加工,努力培育年交易量超20万吨的大型海鲜交易中心。

江城区上半年的数字十分亮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1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8%

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在产业园里负责给绿箩浇水,一个月能拿到几千元钱。”在位于江城区双捷镇的绿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贫困户陈华意说,他和老婆在这里工作两年多了,去年用攒下的11万元在村里盖了新房子。

在中国,每十盆绿萝就有一盆出自该产业园,这里3年前还是一片抛荒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产量和面积最大的绿萝生产基地,基地还吸纳了1100多名群众就业,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该产业园快速的发展是江城区近年来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近年来,江城区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七大工程”,积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建设滨海渔业旅游观光带,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成效明显。

其中,在现代化农业产业方面,江城区不仅绿萝省级现代农业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培育发展了绿萝、花卉、玉米、蔬菜等10个主业,大力发展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做大花卉、水产、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扶贫攻坚方面,江城区相关工作今年代表市考核被省评为良好等次。该区5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程也已经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江城区通过实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线连片创建工程,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片区,规划建设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美丽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江城区还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包括建设金朗岛、对岸渔港旅游休闲小镇、埠场滨海小镇和双捷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特色镇。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江城区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评互促方案》,调动了镇街、村人居环境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江城区纳入全域整治的自然村638条,其中507条自然村完成了“三个三”,完成率79.4%。江城区还重点打造城郊型、观光休闲型农业。通过支持推动苏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萝基地、志达火龙果幽谷种植基地、鲜食玉米生产基地、优质高效香蕉种植基地、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全面深化改革

让主城区成为干事创业热土

 “江城区的投资环境非常好,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张小泉阳江智能制造中心的项目负责人说。为何包括景田纯净水、张小泉剪刀在内的知名企业都选择在江城区扎根,并且一再增加投资力度?除了江城区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外,还跟该区近年来不断向改革要动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近年来,江城区通过不断优化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进了“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江城区在2018年还承接了市下放(委托)行政许可事项87项,取消行政许可事项52项,取消证明事项66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1项,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今年以来,江城区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整合、梳理了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职能和权限,29个部门全部挂牌,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合理的调配,政府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江城区还抓好“放管服”改革,推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平台集约化建设,对接省、市政务服务网,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便利。

在落实减费降税政策措施方面,江城区不断减轻企业成本。据统计,全区减税降费1.03亿元,其中增值税4173.08万元,企业所得税1661.87万元,个人所得税3905.75万元,“六税两费”567.82万元。惠及纳税人104439户(人),惠及面达到100%

接下来江城区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起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平台。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创新海洋科技 引领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9-27

 

9月24日,为期3天的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海洋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为主题,包括主题报告会、专题分会场、海洋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旨在加强国际海洋科技领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学术成果、产业资源,打造海洋学术交流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会还同期举办了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专家学者共话海洋发展

本次世界海洋科技大会邀请了中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挪威、日本、印尼、英国等20个国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领域的专家参会进行学术交流。主题报告会上,15位专家围绕海洋战略、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水产养殖、海洋信息技术等海洋科技热点领域作主题报告。

大会还设置了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海洋信息化与未来分会场、国际水产养殖生物安保交流研讨会、海洋工程与水利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2019航海技术高峰论坛、海洋生物新材料及资源利用分会场、海洋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分会场、2019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水下无人系统智能技术会议等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海洋领域的难点热点做权威学术报告。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对接

大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海洋成果转化暨“双招双引”项目对接会,发布了“一带一路”涉海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项目,共分为九大类别,涉海项目200余个。

主办方还推介了“现代海洋牧场”三产融合供需及“双创平台”产业链供需,带动成果集成供给对接。举办了中韩船舶与海工装备对接洽谈会,开展一对一精准供需对接。此次对接会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链融合创新,围绕国际海洋高端科技人才、学术、产业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资源、人才、技术的有效沟通渠道。

建言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

9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第三届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海洋领域的专家100余人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发展“把脉问诊”。

据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由8个国家的15个海洋研究所和涉海大学的专家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咨询委员会将根据当前世界海洋研究热点提出意见建议,鼓励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提高国际海洋科研水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表示,该中心筹建1年多来,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策划、科研团队集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未来,该中心将进一步凝练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力争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建设海洋强国、加速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创新动力。

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核心平台、建设进展和发展思路,以及科考船队建设及海洋观测网络技术建设情况。国内外海洋领域专家作了题为“深度的消失:论温度在海洋化学模型中的作用”“海洋工程结构的绩效评估及故障预防”“基因组学与变化中的海洋”“俯冲带大断层以及它如何产生地震和海啸”的特邀报告。

前沿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大会同期举办的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围绕海洋工程装备仪器设备、海事技术与装备、海洋观测探测监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渔业技术与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涉海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全面展示前沿海洋技术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海洋探测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短波面阵红外探测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展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研究装置。在海洋装备领域,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展出其自主研发的“海燕”系列万米级水下滑翔机。该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进行了测试,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创造了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

海科展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一系列海洋科技论坛。在2019年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以水下无人系统技术为主题,聚焦水下无人系统自主认知、自主控制与导航、集群协同等智能技术领域。

2019第二届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聚焦智慧海洋高端技术与装备产业的创新与应用发展,为推动海洋技术与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产、学、研、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9年第三届海洋移动平台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围绕海洋观测网络、导航定位、海洋传感器、运载平台等4个方向,介绍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促进形成国产化海洋高端观测与探测技术体系。

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也在展会同期举办,这是首个由中国人创立并有国外队伍参赛的国际性机器人赛事。此次大赛设置了全局视觉组、自主视觉组、2D仿真组、工程项目组、水下操控组等常规科目,以及水中竞速、目标抓取、水面垃圾清理等众多比赛科目,共有57个学校、331支队伍参赛。

此外,主办方还举办了“蓝色海洋”技术成果推介会,21家涉海科技企业发布了声学释放器、水下机器人系统及水下大数据、温度计量解决方案、海洋浮力装备材料、海洋光电缆的关键技术、基于GNSS卫星的海洋多功能浮标监测系统、系列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高仿真度视景可视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中科院专利成果拍卖科技普惠专场在海科展期间举办。此次拍卖共推出中国科学院系统136件高质量专利进行前期路演对接,涉及海水淡化、无线传感器技术、新材料、光学技术与设备、制作工艺等20个技术领域。其中,在第四届海洋科技展览会拍卖现场推出专利28件,进行现场拍卖,成交16件。

据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拍卖是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同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本次普惠专利拍卖活动,将实验室里产生的大量科研技术服务于市场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此次拍卖会采用了增价拍卖、无底价拍卖、网络与现场相结合等多种拍卖形式。其中,“无底价拍卖”引发了全场企业竞拍的热潮。此次无底价拍卖的专利之一“带有绝缘埋层的图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首次举牌5000元,加价幅度1000元,经过在场3家企业五轮举牌竞拍,最终以1万元价格成功拍出。

拍卖会过程中,“一种天线信号初始相位差、时延和频率差估计装置与方法”“软启动控制器”等16项专利找到“婆家”。其中“多晶相磷酸铋纳米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回热循环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热力循环装置及方法”等4项专利在网上拍卖成功。

下一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将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强化技术交易见证、公示职能,推进“建立科技成果定价免责机制”和“强化技术转移服务”,畅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9-28

 

本报讯(记者石朕)昨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围绕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一号提案”即《关于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并对“一号提案”主办单位和主要会办单位的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评议。市政协主席王启尧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张志宏通报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一号提案”办理情况。市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出席会议。

会上,付强、邓长辉、张彦林、崔岩、厉焕策、贺楠、徐经意、陈国贵等常委、委员作大会发言,4位常委、委员提交了书面发言。大家围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叫响大连海鲜品牌、建设海洋精细化工项目集聚

王启尧在讲话中指出,市政协“一号提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的务实选择,是助推市委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积极吸纳此次协商议政成果,推进办理未尽事宜落地,坚持和完善提案督办制度,推动“一号提案”办好、办实、办到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能,持续关注和助推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两先区”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发布版面

生态环保


主题

浙江加快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发布日期

2019-09-03

  

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加快实施该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钢铁行业是工业废气治理的重点领域,存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无组织排放严重、区域空气污染较为突出等环境问题。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实施计划》明确,全省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年底前,全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基本完成有组织排放改造,短流程钢铁企业、独立轧钢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2年年底前,全省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除2025年年底前实施关停或搬迁的企业和生产设施外),确保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全面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达到上述目标,《实施计划》提出了四大措施。一是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各地应按照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指标要求,组织钢铁企业有序实施有组织排放控制、无组织排放控制、大宗物料产品清洁运输方面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全省共安排27家钢铁企业列入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其中长流程钢铁企业、短流程钢铁企业、独立轧钢企业分别为2家、12家、13家;采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其他钢铁企业,由各地参照本实施计划相关要求自行组织实施改造。因计划关停或搬迁而未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应按规定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并开展相应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二是严控钢铁行业规模和产能。严格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准入,严禁新增钢铁冶炼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减少污染排放并达到超低排放要求,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生产设施,促使一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城市钢铁企业要切实采取彻底关停、转型发展、就地改造、域外搬迁等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列入关停(搬迁)计划的企业或设施不再要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三是加强企业污染排放监测监控。钢铁企业应依法全面加强污染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及有关部门联网。企业应按照钢铁工业及炼焦化学工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要求,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如实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应按要求全面加强自动监控、过程监控和视频监控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应安装分布式控制系统(DCS),重点工序安装高清视频监控设施,关键点位布设空气质量监测微站点并监控运输车辆进出厂区情况;短流程钢铁企业和独立轧钢企业可相应优化。

四是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措施。钢铁企业达标排放是法定责任,超低排放是鼓励导向,对于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企业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对符合超低排放条件的钢铁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待遇,严格落实钢铁行业差别化电价政策。地方可结合实际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及超低排放运行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和信贷融资支持。落实环评绿色通道,对于实施搬迁或新建环保设施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主动提供环评文件审批(备案)代办服务。实行差别化环保管理,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对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按规定实施严格的应急减排措施,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可根据应急需要豁免限产或少限产。加强技术支持,支持钢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环保工程技术公司等合作创新技术,鼓励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熟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发布版面

产业


主题

钢铁行业面临成本和转型双重压力

发布日期

2019-09-04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1-7月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7月份,钢铁生产增速明显回落,钢材价格相对平稳,由于原料成本处于高位,钢铁企业效益又有所下滑。专家认为,钢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

粗钢产量环比减少进口铁矿石大幅增加

7月份,全国生产生铁6831万吨,环比减少183万吨,生产粗钢8522万吨,环比减少231万吨,生产钢材10582万吨,环比减少128万吨;全国粗钢日产274.91万吨,比6月份大幅下降16.86万吨,降幅5.78%。

1-7月份,全国生产生铁4.73亿吨,同比增长6.74%,生产粗钢5.77亿吨,同比增长9%,生产钢材6.98亿吨,同比增长11.23%,比1-6月份增速均回落。其中,会员企业生产粗钢同比增长5.38%,非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增长20.9%。非会员企业产量增幅远高于会员企业增幅。

进出口方面,1-7月份,全国出口钢材3997万吨,同比下降2.9%;其中7月份出口钢材557万吨,环比增长4.9%。1-7月份,全国进口钢材666.4万吨,同比下降13.4%;其中7月份进口钢材84.2万吨,环比下降10.9%。进出口相抵,7月份净出口钢材472.8万吨,环比增加36.7万吨,增长8.42%。1-7月累计净出口钢材3330.5万吨,同比减少18.0万吨,下降0.54%。

1-7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5.9亿吨,同比下降4.9%,其中7月份进口铁矿石9101万吨,环比增加1583万吨,增长21.06%;7月末,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增加到11642万吨,环比增加77万吨,增幅0.7%。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中国7月进口铁矿石9101.7万吨,较去年同比增加1.2%,环比6月增加21%。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是由于澳大利亚和巴西对中国的铁矿石发运量在逐步恢复。此外,原计划6月从巴西发往中国的铁矿石船,因延期陆续在7月到港,引起单月进口增速反弹。

钢材价格相对平稳同比有所下降

7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09.50点,环比上涨0.05%,其中长材指数环比下降0.08%、板材指数上涨0.01%。从品种看,冷轧薄板价格表现平稳,在其他品种价格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了波动上涨的态势。1-7月,CSPI综合指数平均为109.48点,同比下降4.54点,降幅为3.98%;7月均值为109.90点,环比上升0.91点,升幅0.83%。

7月份,CRU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60点,环比下降1.8点,降幅为1.1%,环比继续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5.3点,降幅为18.1%。其中,CRU长材指数为177.6点,环比下降2.1点,降幅1.2%;CRU板材指数为151.2点,环比下降1.7点,降幅为1.1%,降幅比6月收窄5.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CRU长材指数下降19.5点,降幅为9.9%;CRU板材指数下降43.2点,降幅为22.2%。

销售方面,1-7月份,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3万亿元,同比增长9.75%;销售成本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实现利润总额1235.82亿元,同比下降23.93%;销售利润率5.09%,同比下降2.25个百分点。中钢协认为,盈利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原燃料价格上涨所致。1-7月份,国产铁矿石采购成本同比上涨19.88%,进口矿上涨29.13%,废钢上涨10.03%。7月末,资产负债率63.95%,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钢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目前,钢铁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含劳动力成本、燃料材料成本以及物流成本。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同步消失;原材料由于以大宗商品居多,谈判比较艰难;要降低综合成本,必须多管齐下,提高运营效率。

在专家看来,中国钢铁行业亟待提高铁矿石价格谈判能力,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智慧化、大数据化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钢铁工业发展撑起中国现代化脊梁

发布日期

2019-09-05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近代大国兴衰,无不与钢铁、煤炭等产业密切相关。

中国的钢铁工业诞生于风起云涌的洋务运动之中,基础薄弱,步履蹒跚。194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仅相当于当时美国钢铁产量的2.2‰。70年后,中国钢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超过9亿吨,是1949年的5696倍。

70年波澜壮阔,钢铁工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奏响了工业强国、制造强国的时代凯歌。

“一张白纸”到独占鳌头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主席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恢复建设短缺物资的状况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用“白纸一张”来形容丝毫不过分。之后,我国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西南、西北等地纷纷建设了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据统计,在1952年-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位居世界第4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又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1978年12月23日,随着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第一根钢桩,宝钢成为了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并且全套引进国外设备的头号工程,这也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1985年9月15日,宝钢第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宝钢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表明我国不仅能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而且能够生产出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产品。

而在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的同时,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等。

据统计,中国粗钢产量在2003年、2005年、2006年分别突破了2亿吨、3亿吨和4亿吨,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在2005年,中国真正结束了依靠进口钢材满足国内需求的历史,实现了进口和出口的基本平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的时间,我们的钢铁产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的一个缩影。”

“三低一高”到“高精尖”

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国家进步的脚步密切相关,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70年的时间,中国钢产量急速增长。据统计,自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8亿吨大关之后,至今一直保持在8亿吨以上的规模,牢牢占据着世界粗钢年产量的“半壁江山”。

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国计民生提供了基础。离开了钢铁,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等就无从建设。可以说,钢铁工业对我国的基本建设、国防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和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因此,中国钢铁也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经历了转型和升级之后,钢铁行业也在不断“瘦身”和变化。

2016年以来,钢铁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确定的上限目标。合计取缔地条钢企业700多家,取缔产能1.4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升至80%以上,已基本进入合理区间。

同时,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不断进步,中国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过去钢铁那种“傻、大、黑”的形象已发生变化,与环境和谐共生成为了新的趋势。此外,一批高端钢铁产品更是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了高端用钢的高点。

对此,李布表示,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而言,虽然面临转型的压力,但是,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机遇期。“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国有一定的追赶空间。另一方面,当前,我们的装备水平以及钢铁质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将在质量方面要求得更高,用以满足未来参与高精端领域竞争的需求。”李布说。

借力“一带一路”走向全球

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及各部门对钢铁材料的需求、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探索“走出去”方面也是“硕果累累”。

1992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成立了首钢秘鲁铁矿公司,从事铁矿开采。

2007年,鞍钢收购了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参股国外上市矿业公司的企业。同年,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成立的宝钢维多利亚钢铁项目开始启动,成为宝钢首个海外投资项目。

2016年,河钢集团收购濒临倒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不仅让斯梅代雷沃钢厂恢复了活力,更带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

诸如以上中国钢铁“走出去”的行动不胜枚举,而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也将促进中国钢铁更好地“走出去”。

业内人士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提升工业制造能力,因此会有大量的钢材需求。但是这些国家大多不具备钢铁生产能力,因此,这就给中国钢铁产业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既能解决当地人员就业,也能贡献税收,还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

对此,李布表示:“当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顶尖级的钢材需求量仍然很大。”他指出,站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需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李布表示,下一步,中国在钢铁工业的调整中,规划和产业政策仍然要发挥好作用,但重心应放到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走精品钢材之路上来。只有如此,中国钢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才能不断攀高,国家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钢铁之国才能再次崛起。

 “70年的时间,中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技术和资本,如果我们的(钢铁)产品和(钢铁企业)投资能够顺利走向世界,对于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十分有意义。”李布说。

 

 

发布版面

智能制造


主题

数字数据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

2019-09-10

 

1 钢铁厂主体系统的更新

日本JFE 钢铁公司目前正在更新钢铁厂各自不同的承担全部生产业务的主体系统。通过业务工序全公司统一化和数字数据一元化,谋求业务效率的提高,在推进员工工作方式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用户满意度。

以往,各钢铁厂各自拥有独立的业务系统,更新也是局部进行,因此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维护及改造负担较重。同时,设备及作业有关的基准体系、业务工序还存在地域性差异,在各钢铁厂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设定了更能体现用户视角的KPI(关键绩效指标),为了能更高效地完成从产品接单探讨到用户收货的过程,着手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数据库的统一。通过在全公司范围内共享实时信息,进一步强化钢铁厂间的协作,不仅能实现最优化的生产计划的制订和实行,还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以及更灵活、更高速地应对变化激烈的环境。

另外,除了统一全公司的业务流程外,还积极整合利用大数据的数据科学、智能设备和IoT等的数据通讯技术(ICT),致力于员工工作方式的变革。为了推进人员新老交替的生产现场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承,将生产形成的技巧等装入数据库,并开始利用。

本次更新是超过了JFE 成立时进行的系统统一的大规模项目,以2015 年成立的钢铁厂业务工序改革班底为主体进行推进。

2 对统一现货数据库的应用

JFE 钢铁公司“IT 改革推进部”开始建立新一代SCM 的基础——“JFE 统一现货数据库”并正式应用。

该数据库拥有所有现货现在、过去、将来的信息,不仅包括当前的状态,还包括何时通过哪道工序等履历信息以及最新的通过下一工序计划和产品完成计划等与货品相关的信息,单日的信息处理量达到几百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特点:

1)实时性。与各数据提供源——钢铁厂实施实时信息共享,24 小时365 天全天候运行。由于可获得比以往的精度高得多的货品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能实现业务高效化。

2)与全公司的进度查询系统关联。为了强化现货信息的可追溯性,在已完成开发的进度查询系统中,实时反映每天时刻发生变动的工厂生产计划,将最新的产品完成计划信息同全公司及用户共享。由此,可进行快速的出货、收货业务。

3)本地信息共享。原来只有各钢铁厂自己掌握的预备材料等信息也能进行全公司集中管理。同时,各钢铁厂保有的质量信息也作为综合质量数据库在公司本部集中掌握。

4)大数据应用。该数据库每天需处理几百万条以上的“大数据”。通过对JFE 统一现货数据库中详尽的现货信息和一直以来保管的订单、交易等信息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同一品种、同一工序在各钢铁厂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以从公司全局的角度挖掘新的课题。

5)与发货/进货系统协作。还与JFE 独有的发货/进货系统“One JFE?”相关联,根据实时的正确的现货信息,各钢铁厂的生产管理、物流部门以及用户之间可共享现货的发货/进货计划。今后将发挥以上特点,实现供应链的“全公司最优解决方案”。

3 在维护系统中采用AI 技术

JFE 钢铁公司正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针对钢铁厂设备维护业务开发的AI 技术。

钢铁厂的设备维护包括对运行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有计划的停产定修,而一旦发生故障时,要求迅速进行修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产的影响。以往当故障发生时,为了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和原因,不仅需要参考大量手册,还需要通过以经验丰富的员工为中心的员工经验为基础的设备知识和判断能力来应对。但是,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迅速、准确的应对毕竟有限,且还有许多依赖个人经验的地方。

因此,本着切实将老员工技能传承给新一代并最大限度缩短故障修复时间的目的,引进开发了AI 技术。通过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作业手册以及记录着以往老员工的作业实绩、判断等的该公司独有的数据库与AI 相结合,使即便是经验不很丰富的作业人员也能对当前发生的异常现象迅速调集有用信息和处置方法(图1)。由于试验性的引进效果已经得到了认可,该公司从2018财年中期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4 数字数据应用推进体制

JFE 钢铁公司设立了“IT 改革推进部”和“钢铁厂业务流程改革班”,开展IT 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和业务工序的革新。围绕发展迅猛的数据科学技术,于2017 年10 月进一步设立了“数据科学项目部”,以这三个部门为中心,设备控制部门、研究所以及集团内外供应商开展协作,更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开发和实用化。图2 所示为JFE 钢铁公司内部各部门协作关系。

IT 改革推进部负责全公司的IT 管理和优化,通过利用IT 推进、实现业务改革,并进行效果跟进,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强化IT 环境的安全。

钢铁厂业务流程改革班是在推进业务工序再构筑的同时,更新复杂化、庞大化的钢铁厂主体系统这一大规模项目的实施主体。主要着眼于实现“持续性业务革新”和构筑“强大的灵活应变的系统”。

数据科学项目部还承担设备、工艺系列中开发要素较多的技术。因此,与钢铁研究所的协作关系更强。

5 数字数据应用的措施

以下归纳以新成立的数据科学项目部为中心,推进数字数据利用的方针。

1)钢铁生产工序、工厂的CPS(以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相互关联为特征的系统)化。CPS 是测量控制系统领域中,很早以来就存在的建模方法的发展,在钢铁业的许多工序中存在着它的原型。CPS 补充了实际工艺中的传感器,模型方面也融合了更多的元素,使工艺的稳定化、未来预测、异常预知、多目的优化等水平日益提高(图3)。

在高炉等上游工序新增加了多种大量传感器,依靠利用CPS 的最新建模技术,实现了炉况的可视化。同时,还通过操作指导与实际行动更紧密结合,实现稳定操作、最优化(节能、减排CO2)、高效化(成本最小化)。该概念在下游工序也逐步推广,在提高生产效率与品质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中发挥着作用。机器人也可以看作CPS 的一种,整个工厂也可以说是机器人的集合体,最终目标是从上游工序开始形成整个流程CPS 化,从总体上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

2)ICT、AI 在安全、防灾、工作方式变革中的应用。以安全作业监督为目的,正在进行通过图像传感器、可穿戴装备、AI 等的新一代技术开发,并从完成验证的技术开始逐步推广。还包括危险作业的机器人化等从根本上改变作业方法的变革。

3)数据驱动型架构的构筑。为实现1)、2),与工厂内设施和流程密切相关的下游信息基础设施(连接ProCon、DCS、PIL 等的网络)是必不可少的。下游基础设施因半个多世纪的改造和扩建而变得复杂,目前正在建设的基础设施将不丢弃任何数据而能无缝使用。

传统上是将传感器信息逐级上传集中到上游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被丢弃的数据有很多,而新架构则进行了变革,将直接把信息投入数据服务器,对全部数据直接进行大数据分析。由此发现,以往未注意到的现象,在预知设备故障、稳定运行以及创造更高效工艺和操作方法方面发挥作用。此外,由于数据能够根据需要无缝访问,所以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维度有效利用大数据。

6 结语

本文概括了JFE 钢铁公司在数字数据有效利用方面采取的措施,论述了数据收集分析基础构筑方针以及数字数据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等。

生产现场还存在大量旧的网络和数据服务器,而且还有许多人工数据处理,全部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还需要对这些部分进行更新,工作量巨大并有一定难度,需要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利用数字数据、数据科学的目的,不仅有满足提高用户满意度、提高企业价值等高端需求,也包括日常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工作方式、避免当前故障等多个方面。对于难以打破现状的制造部门而言,包含AI 的ICT、数据科学早已成为标准的方法论之一。

 

 

 

 

 

 

 

 

 

 

 

 

 

 

发布版面

产业聚焦


主题

钢铁行业正在由高利润向合理利润转变

发布日期

2019-09-16

 

2019年以来,钢铁行业下行趋势明显。数据显示,8月19日—8月23日,钢材指数周五收在3960元/吨,周环比持平。现货交易平台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全国61个主要市场25mm规格三级螺纹钢平均价格为3951元/吨,周环比下跌35元/吨。

整个8月,全国20个城市5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合计环比7月增加较多,其中螺纹钢、热轧卷板增幅较大。8月库存总量1402万吨,环比增加131万吨,上升10.3%;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1315万吨,环比增加130万吨,上升11.0%,港口库存87万吨,环比增加1万吨,上升1.0%。

2018年是钢铁企业的“春天”,钢材价格跃上高点,公司业绩大多很漂亮。不过今年上半年受制于成本端的挤压,钢企业绩普遍下挫,8月22日晚,多只钢铁股公布了半年报,净利同比下滑在40%左右。原材料价格上升、下游需求疲软,再加上环保压力影响,钢铁企业上半年的日子不好过。

钢企正向黄金时代挥手告别的观点应如何看待?钢价下行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通过限产来保价的做法是否持续?工业互联网能够给钢铁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刘婕。

高利润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进入8月,钢材价格有一定程度下跌。同期,国内钢材总库存已经连续上涨6周。有观点认为钢企正向黄金时代挥手告别,对此你如何看?

刘婕:应该看到,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整体是呈现稳步向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钢材价格方面。钢材价格从2016年开始上涨,2017年是快速上涨,2018年是稳步上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主要钢材批发市场均价为2901元/吨,2017年是4145元/吨,2018年是4531元/吨,分别比上一年上涨了5.2%、42.9%、9.3%,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价格水平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二,行业盈利也实现了大幅上涨。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其会员企业亏损面过半,而2017年则实现利润1773亿元,2018年实现盈利达2862.7亿元,企业效益实现了显著好转。

第三,行业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中钢协数据,2018年,中钢协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左右,较2016年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此外,化解过剩产能和清理地条钢方面也取得了实打实的效果,钢铁行业供需也趋于合理。

因此,从以上来看,近几年说是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2018年11月以后,钢材价格开始下跌,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钢材的平均价格为4365元/吨,较2018年同期下降了95元/吨。同时,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影响,2019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有所下滑。中钢协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会员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065亿元,同比下降20.5%。

在我看来,以前的高利润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但是也不能够出现2015年那样的大面积亏损,整体上看,钢铁行业利润会有所压缩,将回归到正常合理的利润。因此,与其说是钢铁行业挥别黄金时代,不如说是钢铁行业正在由高利润向合理利润进行转变。

要巩固市场现有成果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目前钢价下行、产能过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刘婕:在我看来,当前钢材价格下跌是符合整个钢材市场淡季特征的。7、8月份受高温、降雨影响,下游需求偏弱,钢材库存有所累积、价格下跌是符合市场预期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已经趋于弱化、环保限产不搞“一刀切”,下游市场包括汽车、房地产、造船等需求相对偏弱因素作用下,2019年钢材价格较去年重心下移是比较确定的。

2019年1-6月,全国粗钢产量是4.92亿吨,同比增长9.9%,也引发了市场对产能再次过剩的担忧。从巩固市场成果角度来看,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巩固去产能成果,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其次,要积极稳步推进行业兼并重组,鼓励优秀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优化布局,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再次,要加强审查,对于非法产能要进行严格打击,从而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限产保价的做法是短期行为,并不能够持续

中国经济时报:由于近期钢材市场价格的普遍跌落,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水平急剧萎缩,有些企业和钢材品种甚至出现亏损,有的钢企通过限产来保价,对钢企通过限产来保价的做法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能不能起作用?

刘婕:目前钢材库存确实已有所减少,但需求还未有明显的提振,此外钢材整体库存仍较同期较高,供给上仍有压力。但铁矿石价格有所下降,钢企利润是有所修复的,利润的修复或会伴随着复产。钢企通过限产来保价的做法是短期行为,并不能够持续。

另外,马上就要进入9、10月份了,迎来“金九银十”钢铁行业传统旺季,加之市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前有环保限产的预期,后期钢材价格或有一定提振。

工业互联网可以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8月14日,2019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在你看来,工业互联网能够给钢铁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刘婕: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是连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在格局未定的关键期和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国家抢占全球产业竞争新制高点、重塑工业体系的共同选择。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对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看来,推动工业互联网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整个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业互联网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可以高度整合资源,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面链接,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二,工业互联网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分析技术,充分释放钢铁行业潜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工业互联网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从而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钢铁行业有效供给。

第四,工业互联网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可以有利于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全面地掌握钢铁行业的情况,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和参考。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新中国钢铁工业70年技术进步的成就

发布日期

2019-09-17

 

1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背景

我有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 年的发展、进步历程,特别是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 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发展洪流中,中国钢铁工业在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

回顾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年产粗钢仅16 万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钢铁工业,在156 个重大工程项目中有许多钢铁技术进步的项目,例如鞍钢三大工程、建设武钢和包钢两大基地,这在当时都有着丰富的技术进步内涵。在国内依靠自己的力量,20 世纪50 年代我们发展了侧吹碱性转炉、铝镁砖等技术,60 年代开展“三线建设”,建立攀枝花、酒泉钢铁厂。但是,总体来看,当时中国钢铁工业仍处于技术落后的状态。

1978 年时,全国粗钢产量只有3178 万吨,钢厂的生产流程结构和工艺装备水平尚处于落后状态,具体表现为:炼铁大多是几十立方米、几百立方米的小型高炉;炼钢以平炉、侧吹转炉为主;浇铸成型都是模铸,质量差,成材率低,劳动强度高,而且生产效率低,往往成为全厂性的生产瓶颈;轧钢都是通过初轧/开坯,二火成材,成品轧机以横列式、往复式轧机为主。钢铁产品则是“面条、裤腰带”(即螺纹钢、盘条和窄带钢等)为主,缺乏现代化的板管材。

2 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结构升级

70 年代,值得一提的是武钢1700 工程带来了现代化板带生产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建设上海宝钢,成套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1985 年9 月,宝钢的建设、投产为我国钢厂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宝钢的投产运行展示了现代化钢厂的生产流程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特点,展示了一系列保证质量、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现代化工艺、装备的高水平,展示了现代化钢厂的管理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80 年代开始,我国钢铁工业开始抓全面质量管理(TQC)、节能评比、提倡系统节能,开展新产品攻关,特别是国防军工产品攻关,科技进步开始有所起色。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引进连铸机、高速线材轧机、棒材连轧机,迈开了装备现代化的步伐。

80 年代末开始,中国钢铁工业重视连铸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以连铸为中心”的生产技术方针,通过“以连铸为中心,炼钢为基础,设备为保证”促进连铸机达产,通过“炼钢-炉外处理-连铸三位一体”推动连铸比提高,进而推动全连铸钢厂的建设、改造。

连铸技术的发展,解放了转炉的生产潜力,不少转炉的产量成倍提高。但是,由此引起了高炉铁水、焦炭供应不平衡。进而认识到高炉喷吹煤粉、高炉长寿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钢厂的关键共性技术。在90 年代初,全行业对这两项技术开展了自主攻关。高炉利用系数明显提高,高炉作业率明显提高,高炉焦比大幅度降低。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使得炼铁产量可以和炼钢-连铸的增产相适应,同时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在连铸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为提高轧钢的生产效率、成材率,发展连轧技术提上了日程。以棒材连轧机国产化、高速线材连轧机国产化为突破口的连轧机攻关和提高长材连轧比等系列攻关在中国开展起来,并逐步推广,提高了成材率,降低了能耗和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与连铸技术相互协同配合,促进了钢厂生产制造流程的结构性升级。

在上述四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全国性突破的同时,各钢厂逐步开展了以建立先进工艺流程,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为主的结构性系统节能。于是一批先进的工艺、装备得到发展,例如:连铸机、热送热装、大型高炉、大中型转炉(复合吹炼、煤气回收等)、铁水预处理、二次精炼、连轧技术。一批落后工艺、装备被淘汰,例如:混铁炉、平炉、侧吹转炉、“老三段”电炉、模铸、初轧机、开坯机、推钢式加热炉、横列式轧机、叠轧机等,从而引起了钢厂生产流程的重构性集成优化。

90 年代中期,炼钢引进、消化了溅渣护炉技术,炉龄很快达到5000 炉以上,改变了转炉“三吹二”、“两吹一”的模式,打通了生产流程协同-连续运行的技术瓶颈,促进了钢产量的提高。

90 年代中后期,引进了一批大型超高功率电炉,为电炉流程发展打下了基础。

80、90 年代是在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中国钢铁工业进行技术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流程结构升级的过程。1996 年粗钢产量突破1 亿吨,中国出现了一批全连铸钢厂,到2000 年,全国连铸比达到87.3%。

3 新中国钢铁工业步入新世纪以来取得的进步

3.1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进入21 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体现在干熄焦、高炉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高炉渣、转炉渣以及含铁粉尘的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以及各类蒸汽的回收利用和自发电技术的推广等。在能量流网络概念的引导下,一大批钢厂开始建设能源管控中心,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经过上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绝大多数钢厂“消灭”了渣山;新水消耗、污水排放减少80%以上;焦化烟气脱硫、脱硝治理,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治理初步得到推广。钢厂吨钢粉尘排放量由2000 年的5.08 千克/吨降低到2017 年的0.62 千克/吨;吨钢SO2 排放量由2000 年的5.56 千克/吨降低到2017 年的0.6 千克/吨;吨钢消耗新水从2000 年的25.5 吨下降至目前的3.2 吨。钢厂自发电技术快速推广,很多钢厂自发电比例超过50%。

3.2 自主集成创新的路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国产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21 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行、自主管理了一批新一代沿海钢厂,特别是鲅鱼圈钢厂、曹妃甸京唐钢铁公司和湛江钢厂等。这是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自主集成创新的综合体现,体现着中国钢厂自主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体现着冶金工艺装置的国产化水平,体现着建设技术的创新,体现着钢厂生产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这批新建沿海大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钢厂的功能定位得到拓展,强调新一代钢铁联合企业应该具有“三个功能”,即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产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和回收利用功能;大宗社会废弃物的消纳、处理和再资源化功能。

21 世纪以来,薄板坯连铸-连轧这一先进工艺流程在中国蓬勃发展,到2018 年已拥有17 条(32 流)作业线,成为全球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最多、产出最多,产品开发繁多的国家。同时,薄带连铸技术在宝钢的自主研发下,得到了工程化水平上的突破。

3.3 先进装备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钢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品种提升

改革开放40 年来,特别是21 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与品种研发取得了结构性的变化。在钢产量连续增长的进程中,扁平材、管材的比例不断上升,板管比由1978 年的32.27%上升到2000 年的42.05%,再上升到2017 年的53.45%。这体现着一批大型转炉、一批RH 精炼装置、一批大型板坯连铸机、一批高水平的热轧、冷轧带钢轧机的设计、建造和运行能力的提高,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的成长。

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系列汽车用钢已能立足于国产,一系列桥梁用高强钢材可以立足国产,一系列船舶用钢可以立足国产,高速铁路钢轨可以立足国产,输油(气)用高钢级管线钢可以立足国产,各类电工用硅钢(包括高磁感变压器用硅钢在内)也可以立足于国产并出口国际市场。此外,某些优秀特殊钢厂的轴承钢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3.4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国钢铁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这些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中国钢材的进出口情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钢材净进口国,从2005 年开始,中国钢材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成为钢材净出口国。据海关统计,2007 年开始,单价1000 美元以上的钢材出口量超过进口量,2010 年开始,单价2000 美元以上的钢材出口量也超过进口量,其中包括了取向硅钢等高端产品,表明我国高档钢材的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力明显增强。

3.5 工程设计和建设能力的提升,让中国钢铁走向世界

我国在钢厂技术进步过程中,也带动了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建设能力的提高,并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现在,我国是国际上少有的能自主设计、建设全流程现代钢厂的国家,有能力集成设计和建设成套完整的现代化钢铁制造流程和装备,而且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有能力“走出去”,承担国际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的项目总承包。

3.6 自主培养的人才队伍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钢铁工业有今日之实力,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四五代钢铁界的志士仁人不断努力奋斗取得的,并且在突破年产1 亿吨之后,继续飞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凝结着几十所冶金、材料、矿业等专业的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人才和研发过程中的贡献,现在我国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冶金、材料、矿业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钢铁工业的各个岗位上,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3.7 成为全球钢铁-材料的教育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目标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经过40 年的艰苦努力,自强不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钢铁生产中心、钢铁消费中心,中国应该进一步成为全球钢铁-材料的教育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

3.8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例如:资源/能源结构方面,吨钢废钢消耗少,铁矿石、煤炭消耗多;流程结构方面,高炉-转炉流程比例大,电炉短流程比例小;环保-生态方面,欠账大,技术支撑力不够,特别是烧结工序和焦化工序,投入不足;质量品牌方面,意识淡薄,重视个别品种,忽视量大面广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布局结构方面,无序发展,有的省区钢铁工业畸形发展;此外,发展战略管理、环境生态治理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中国钢铁工业70 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甚至解决了不少好不好的问题,现在我们又迈向能不能引领世界钢铁发展的过程中。

回顾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们有理由为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欢呼、自豪,面向未来,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继续前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引领钢铁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

发布日期

2019-09-24

 

——怎样看待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难点和方向

响应人民的期待,是新中国钢铁工业70 年发展的不变初心。今天,结束了钢铁短缺时代,完成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历史使命的中国钢铁人,开始全力承担推进绿色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的历史使命。

回首70 年征程,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努力从未止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人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一批高“颜值”的花园式钢厂和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钢厂,向世人昭示着绿色钢铁的魅力和潜能。

放眼世界,进入21 世纪,面对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生态与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等多重挑战,以绿色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已经起步。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发挥优势、挖掘潜能,推进并引领钢铁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是钢铁工业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也是我们建成钢铁强国的必经路径。

成果颇丰绿色钢铁不负人民期待

评价中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的轨迹。

中国钢铁行业提是环保意识觉醒较早的工业行业,环保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走在工业领域的前列。从上世纪50 年代包钢引进前苏联喷淋塔除氟脱硫工艺,在脱氟的同时附带脱除30%的二氧化硫;到1978 年鞍钢提出“大打环保仗”,实施八大工程的环保改造;到上世纪80 年代太钢退休职工李双良科学治渣,创造“渣山”变公园的壮举;再到上世纪90 年代,济钢实施以“四全一喷”“四闭路一循环”为代表的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措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早已埋在广大钢铁人的心中。

近年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百姓对蓝天白云期待日切,在前期高速发展的迫切需求覆盖下的环保要求也日益强烈地凸显出来。作为大工业生产的钢铁企业的环保问题,首先被公众关注,钢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令人自豪的是,中国钢铁人充分认识到,我们今天所承受的环保压力,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自2008 年起,河钢唐钢以卓有成效的“绿色转型”,宣告中国钢企有能力打造全球最清洁的钢厂。2011 年5 月24 日,宝钢发布《绿色宣言》《产品环境声明》,表达了中国钢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决心。这也是全钢铁行业的心声。太钢全力建设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重、绿色发展的都市型钢厂,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实现了

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和谐共融,获得了国家环保部门有关领导“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高度评价,创造了城市钢厂发展的全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优秀钢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在绿色发展的路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和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盘点和客观看待这些成就,有利于坚定全社会对发展绿色钢铁的信心。

首先,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指标持续改善。与2005 年相比,2018 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由694 千克标煤降至555 千克标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一些企业指标

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吨钢耗新水由8.6 吨下降到2.75 吨,水重复利用率由94.3%提高到97.88%;重点钢企在节水和废水治理减排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钢外排废水量由4.71 吨下降到0.74 吨,下降了84.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 千克下降到0.53 千克,削减幅度达到81.3%;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 千克下降到0.56 千克,削减幅度为74.3%。

其次,一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突破。近几年,广大钢企围绕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五大重点工序及智能制造,开展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高温烟气循环分级净化技术、副产物资源化技术等组合式系统集成节能减排技术基于炉料结构优化的硫硝源头减排技术、新型非高炉炼铁、小方坯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等研究,为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做出显著贡献。首钢、宝武、安钢、河钢、太钢、德龙、中天等一批钢企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并率先取得突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树立了信心。

第三,钢铁行业共建绿色产业链初见成效。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协同促进钢铁与机械、建材等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一些先进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

最后,中国钢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目前,中国有世界最严格的转染物排放标准,有世界最先进的钢铁环境治理技术。在行动上,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少有的切实践行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国家之一。一批先进中国钢铁企业也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绿色足迹”:河钢凭借“城市中水替代地表水、深井水作为钢铁生产唯一水源”项目获得世界钢协可持续发展卓越奖;宝武“LCA 优秀案例”获世界钢协生命周期评价领导力奖;安钢集中启动了总投资达30 亿元的环保提升项目建设,主要工序环保治理效果全部达世界一流;首钢京唐建成了世界首座完全按照新一代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千万吨级钢厂;等等。

难点待破 绿色发展仍需长期努力

在亮眼的成绩下,我国钢铁工业绿色发展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难点,制约着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企业间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70 年来,钢铁工业涌现出一批节能环保水平先进的绿色领跑企业,但也存在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钢企还没有实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甚至有些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很低,存在明显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虽然这些企业不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主流,但其对环境的破坏和给钢铁工业整体形象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坚持严格监管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突出差异化管理。而目前,绿色产品评价体系、环保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健全,对不同环保水平企业的公平、公正监管也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我们期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根植“谁环保谁获益”的理念,加强监督管理,增加环保违法成本,调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在产能结构方面,让实现了超低排放的企业充分释放优质产能,同时限制污染物排放较高的产能,才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正确做法。

其次,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挖掘。

钢铁工业拥有产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三大功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比如,钢铁产品的强度、成型性、使用寿命等都优于其他材料,而且可回收性强,一旦生成便是永久性资源。再比如,钢铁生产具备高温、多工序的特点,余能资源量大、质高,不论是在企业内部开展“小循环”,还是与相关产业开展物质和能量的“中循环”,抑或与社会开展供热、供电以及废钢、中水、垃圾消纳等的“大循环”,都有着广阔前景。但是,这样的循环经济价值被普遍低估,需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同时,各产业间的政策和利益壁垒,也制约着钢铁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在技术层面,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尚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一个“战”字,足以彰显任务的艰巨。目前,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指标要求无疑让一些企业感到力不从心。环保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具有长期性,新技术应用具有风险性,且改造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昂,为钢企的“绿色坚持”平添了困难。这个时候,我们既需要政府的激励机制导向超低排放投入多、效果好、水平高的企业,保护先进生产力,鼓励企业创先争优,又需要建立超低排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两方面的需求都非常迫切。

协同推进 释放钢铁绿色潜能

在入类长达三四千年的冶金技术发展史上,从大量使用矿石、木炭等原料和燃料,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煤焦作为主要燃料发展起现代钢铁工业,生态激励是推动冶金技术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生态环境的制约再次降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超低排放责任加身的大国钢铁,理应志存高远,借力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契机,发挥钢铁产业带动力强的优势,引领钢铁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绿色革命,逐浪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我们要发挥钢铁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下决心在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如今,一些钢企正积极选用低硫矿、低硫煤、低氮煤,采用烧结培烧烟气循环技术、烧结机新型密封技术及低温烧结技术,探索负压蒸氨、负压脱硫、负压脱苯等新技术;高效化炼钢新工艺、氢冶金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工艺、新型全废钢冶炼工艺等攻关也正在路上。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我们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推进从资源获取方式到技术路线、工艺结构等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我们要积极构建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引领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这个管控体系赋予了我们用数字化手段记录钢铁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能源资源消耗、对下游产业节能减排的贡献等环境绩效信息,衡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能力,使我们能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原料、运输、生产、回收等全过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突出环境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全生命周期管控及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整条产业链绿色发展,还可以展现钢企的社会担当,引导社会公众对钢铁产品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第三,我们要自觉树立大生态观,引领循环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钢企自觉担负起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责任,在产业链上输送着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理念,绿色价值不断提升。比如,首钢将工业尾气制成清洁能源,为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路;河钢唐钢作为全球首家推动转炉煤气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商业项目的企业,通过该项目收获了比转炉煤气发电高1.8 倍的效益⋯⋯不过,不得不承认,钢铁工业在实现“中循环”“大循环”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与供热、电力、石化、建材等行业企业合作,以及进一步挖掘钢企服务城市、服务社会的潜力等方面,仍需要政府这只“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当然,钢铁工业自己也要以更高的站位和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利用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的机会,主动进取,释放绿色钢铁的无限潜能。

推进并引领绿色革命,钢铁工业已经取得的成果证明,只要我们想做,就一定能有成效。面向前路,我们要以超低排放、近零排放为起点,针对制约绿色发展的难点、痛点协同发力,为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做出中国钢铁人的更大贡献。

 

 

 

 

 

发布版面

消费


主题

钢铁电商渠道能力将被重新定价

发布日期

2019-09-25

 

“下一步,钢铁行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9月18日-20日召开的2019年(第九届)亚洲钢铁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表示。此次论坛是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我的钢铁网)、韩国钢铁研究机构Steel&Steel、日本铁钢新闻社三方共同主办的。本次大会齐聚亚洲各国钢铁行业协会领导专家、钢铁产业链领军企业高管、知名经济学家、行业研究人员及众多企业代表,围绕宏观经济与产业格局、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供需分析与市场机会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今天,中国钢铁电商已经成为一支新锐力量,单体的传统钢铁流通企业规模已被钢铁电商所超越。” 钢银电商总裁黄坚在演讲中表示。经过近几年市场的发展和检阅,目前中国钢铁电商行业呈现出“平台数量较多,多种平台共存,头部效应凸显”的局面。根据2018年数据,钢银电商等前三甲平台占据了64%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庞大的钢铁产量及流通规模下,钢铁电商市场潜力巨大。

钢铁市场供需呈弱平衡

屈秀丽指出,1-8月份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中国钢铁行业也表现出向好的运行态势;但是由于外部一些不确定因素,中国钢铁也面临一些下行的压力。

生产方面,1-8月份钢材产量保持了比较高的增幅,其中钢、铁和材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1%、6.9%、11%。她认为中国钢铁产量的增长与需求还是密不可分的。

价格方面:1-8月份钢材价格同比去年下降5.3%,她认为在高产量的情况下,市场对供需矛盾的加重存在预期,中国钢材市场的供需面还是处于弱平衡的状态。

企业效益方面,1-7月份,虽然企业收入增加了9.75%,但由于成本上升了14.4%,因此从钢铁企业会员监测的情况来看,利润呈现下降的趋势。

另外,屈秀丽认为目前钢铁行业主要面临三个困难和问题:一是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二是国际贸易保护增多,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争做高质量服务标准的制定者

黄坚表示,中国钢铁电商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撮合到自营再到寄售等多个交易模式的转变。他认为,尽管寄售模式存在投入大、回报低的缺点,但相比盈利模式模糊的撮合模式和风险巨大的自营模式,其粘性大、可复制的优点以及不与客户抢赛道的服务者定位,让它逐渐成为中国钢铁电商发展的主要方向。

黄坚以钢银电商为例,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中国钢铁电商的发展之道。他表示,作为中国主流钢铁电商,钢银电商自平台上线以来,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在深入探索撮合、自营、寄售等多种模式后,创新推出了“交易+供应链服务”业务模式,双轮驱动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服务闭环,在中国钢铁电商平台高速发展的当下,争做高质量服务标准的制定者。

 “钢银的服务从来都不是单向的”,黄坚强调,钢银做的是将平台交易、渠道、资源等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钢银电商的寄售交易与供应链服务相互赋能,基于客户交易场景推出四大供应链服务产品,多款产品深度融合,极大地减少了产业链交易环节,获得了行业和客户高度认可:连续四年上榜“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平台结算量稳居行业首位,2019年五刷新高,平台最高日寄售交易结算量达28.28万吨。

展望未来,对于钢铁电商来说,机会大于挑战,中国的钢铁电商才刚刚开始。黄坚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整合,钢铁电商的渠道能力在未来将会被合理地重新定价。

 

 

 

 

 

发布版面

贸易


主题

亚洲钢铁贸易遭遇多重挑战

发布日期

2019-09-26

 

亚洲钢铁市场正遭受多重挑战。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我的钢铁网)、韩国Steel&Steel、日本Japan Metal Daily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九届)亚洲钢铁论坛(9th ASF)” 于9月18-20日在上海举行。与会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需求不足、贸易摩擦及国际经济低迷给亚洲钢铁贸易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韩日市场供需走弱

过去十年,韩国经济持续低迷。有分析认为,今明两年的韩国GDP增速或在2.2%和2.5%的水平。受大环境影响,韩国钢铁产量自2015年开始逐渐下降,2018年的钢铁产量为近十年的最低值。

 “2018年,韩国钢铁生产和进出口均表现不佳。”韩国钢铁协会调研分析室室长贺大英(Heo Dae Young)表示,2018年韩国国内钢铁需求为5300万吨,同比下降4.6%。对美出口的大幅下降拖累了韩国钢铁整体出口。2019年第一季度,得益于环保型汽车的问世和新工业模式的开发,韩国的钢铁生产和出口均有所好转,但好转情况或难以为继。

 “2020年,韩国钢铁市场将总体呈现供需两弱的格局。”Steel&Steel副社长金弘湜(Kim Hong Sik)认为,2020年韩国钢铁行业将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韩国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环境法和劳动安全法,将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钢铁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二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韩国对中国的钢材出口价格可能受到抑制;三是中国钢铁企业进军韩国市场,将加剧韩国本土市场的竞争;四是汇率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产业造成影响。

金弘湜预计,2019年韩国钢铁产量将达到7650万吨,同比持平;内需预计小幅下降到5330万吨,出口小幅下降到3070万吨,但是进口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增加,预计比去年增加9.7%左右。2020年的钢铁产量将比今年小幅减少到7600万吨;内需将会增长1.3%至5300万吨;受国际贸易冲突影响,出口将降至2950万吨,这将是韩国钢铁出口5年来第一次低于3000万吨。且受汇率的影响,整体利润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钢铁产品是日本现有十大贸易产品之一,且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溢出效应。2018年,日本钢铁产量排在世界第三位,日本钢铁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4.2%,在大宗商品中列第四位。

 “日本面临人口下降的挑战,这将影响汽车及住房市场,进而影响钢铁及配套行业。”日本铁钢联盟国际贸易与市场研究部部长茂海吉达(SHIGERU HAGIUDA)表示,2030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或降至410万辆/年,同时住房建设也将下降,给钢铁消费带来巨大压力。鉴于此,日本钢铁行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并提高技术革新和服务能力。

他表示,未来日本钢铁需求增长点可能出现在旧房改造重建和防灾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东京很多办公室和住宅已有约30年的历史。2012-2032年,日本旧房及基础设施翻新将会带来强劲的用钢增长。

东盟、印度市场值得期待

在亚洲市场,东盟和印度的消费增长可为钢铁行业带来机遇。

东南亚钢铁协会秘书长陈君远 (Tan Ah Yong) 在论坛上表示,得益于施工项目的需求支撑,2018年,东盟经济共同体钢铁表现消费量增长4.9%,达8800万吨,产量增加11%。东盟6国钢铁消费均呈现正增长态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东盟大多数国家的成品钢材进口增速是放缓的。“这主要是由于东盟各国以满足国内需求和替代进口的国内钢铁生产增加所致。”陈君远表示,2018年,越南钢材进口增速同比下降4.4%,是唯一一个钢材进口持续下降的东盟国家。

谈及东盟钢铁业的表现,Steelmint研究部主管尼悉塔·慕克吉(Nishtha Mukerjee)介绍道,2018年东盟钢铁消费增长5%。钢铁出口增长33%,主要出口至东盟、印度、美国等地;钢铁进口增长3%,主要进口钢材为扁钢,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日本、中国、韩国等。

长期来看,东盟的钢铁产能远高于消费水平。东盟本地钢铁主要生产长材产品,扁平材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因此近两年东盟扁平材产量也有所提高。陈君远认为,东盟钢铁产业发展较快,钢铁产能、产量和消费量都将大幅增加,出口潜能也将得到一定释放。区域内的产业投资机会增多,投资者既要关注东盟区域内的实际需求情况,也要考虑东盟的进口情况,避免过度投资导致的竞争加剧,同时也要注意规避贸易风险。

 “在其他国家钢铁需求接近饱和的状态下,印度市场仍有较大需求空间。”日本美达王常务执行董事、西南亚地区CRO兼印度总经理新平浅田(Shinpei Asada)将当前印度与1996年中国的状况进行对比认为,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汽车需求的增加将带动板材、扁钢及其他高附加值钢材的需求。印度钢铁领域的外商投资、IT及电子商务方面将带来很多市场机会。

中印两国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拥有庞大的人口、需求以及不断增长的购买力,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且两国都拥有IT技术优势,可以重构优化流通网络。“印度的发展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2030年,印度粗钢产量将达到2.5亿吨。”新平浅田认为,未来二三十年印度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加快,优质钢产品会增多,通过使用IT技术,行业运营将逐渐透明化。

2018年印度粗钢产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位。尼悉塔·慕克吉预计,2019年印度钢铁产量将达1.125亿吨,2020年钢铁产能将比2019年增长8%。在进口方面,2019年印度钢铁进口量将增长5%,主要进口来源为韩国、日本和中国。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冶集团已在东南亚建设了一批优质的钢厂。中冶集团副总裁张晔认为,印度将会是下一轮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新起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迭代,中东和非洲地区也将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发布版面

贸易


主题

中国钢铁出口持续下行

发布日期

2019-09-26

 

 “今年1-8月,在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表现出向好的运行态势,但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却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日前在上海出席2019年(第九届)亚洲钢铁论坛时表示,当前,中国钢材市场总体处于弱平衡状态。

  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我的钢铁网)、韩国Steel&Steel、日本Japan Metal Daily主办的“2019年(第九届)亚洲钢铁论坛(9th ASF)”旨在促进亚洲钢铁行业的合作交流,增进各相关主体在产业格局、贸易流通、科技环保、智能制造及投资发展和市场潜力等领域的相互了解,论坛吸引了亚洲各国钢铁行业协会专家、亚洲钢铁产业链领军企业高管、知名经济学家、行业研究人员及众多企业代表在现场展开深入交流。

  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前8个月,中国钢材产量保持了较高增幅,钢、铁和材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1%、6.9%和11%。同期,中国钢材价格同比下降5.3%。“中国钢材市场的供需面仍处于弱平衡状态,在高产量的情况下,市场对供需矛盾的预期得以强化。”屈秀丽表示,从钢铁协会会员企业监测情况来看,前7个月企业利润呈下降的趋势。

  从进出口方面看,中国钢材出口已连续第四年下降。今年前8个月,中国钢材出口为4497.4万吨,同比下降4.4%,钢材进口同比下降12.8%。屈秀丽认为,今年钢材出口下降与国际经济低迷以及中国内需增加有关。

  2019年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第四年。2016-2018年,国内钢材市场处在供需相对紧平衡的状态,价格运行主要由钢铁供给端变化驱动。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2019年产业链利润将进行再分配,钢价窄幅波动,企业利润有所回归。

  Mysteel高级研究员任竹倩认为,2019-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将迎来布局优化和重组的高峰期,优质产能供应将有所扩张,供给侧改革倒逼低效产能出清,钢铁企业负债率逐步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将走向高质量绿色发展阶段。

  屈秀丽表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二是国际贸易保护增多,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不足;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展望未来的钢铁市场,任竹倩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基建投资会逐步好转,对钢铁需求提供支撑。钢材供需将由紧平衡转向供应相对宽松,出口需求持平,全社会库存进入累库阶段。同时,钢材成本已下移一个台阶,未来或在当前阶段下震荡运行,下半年钢铁生产企业利润将回归,区域差异或明显。

  “钢铁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仍有很多机遇,希望相关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屈秀丽表示,下一步,钢铁行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服务,满足下游市场的更高要求;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融合并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



发布版面

特别报道


主题

天津石化 对标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绿色企业

发布日期

2019-09-03

 

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以及中国石化首批10 家绿色企业之一,天津石化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上矢志不渝。

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天津石化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炼油基地,国内重要的乙烯生产基地之一,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穿衣难的问题,而且成为渤海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环境的改善,伴随着企业生产建设步伐。曾经遍布芦苇和碱蓬的盐碱滩涂上,如今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天津石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天津市政府命名的现代化旅游景点和花园式工厂。

2018 年“6·5”世界环境日,天津石化通过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标准,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绿色企业奋斗目标,明确了工作任务,并全力推进实施。该公司力争利用3 年时间,在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科技和绿色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建成世界一流绿色企业,实现清洁高效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环保发展打造绿色企业

天津石化以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及中国石化“碧水蓝天”项目为抓手,牢固树立“三条红线”意识,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公众开放日,梅花鹿成为绿色企业的“代言人”,而有关节水减排、绿色管理的举措更是得到公众认可。

“不与百姓争淡水”,年内新鲜水近零取用。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日益匮乏,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天津石化大力实施节水减排,持续提升淡化海水、市政中水、自产回用水等非常规资源比例,替代新鲜水。自百万吨乙烯及千万吨炼油项目2010 年投产以来,万元产值新鲜水用量由历史峰值88 吨降为1.2 吨以下,炼油加工吨油取水从1.03 吨降至0.3 吨,吨油排废水降至0.12 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高温凝液回收利用率、化学水制水单耗、循环水浓缩倍数等主要节水指标均保持天津市及行业先进水平。2019 年,随着消化富余淡化海水、雨水回用等节水项目相继投用,新鲜水用量占工业取水比例将降至10%,实现“近零新鲜水”目标。

环保管理关口前移,环保地图实时监控。天津石化运用大数据汇总分析、在线监控预警等信息化手段,自主开发了环保监控地图,实时监控污染源、废水、废气、危废贮存设施和空气质量,具备动态展示和报警提醒功能。

他们还瞄准行业一流水平,全力推进环保治理,持续开展了污水提标、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雨水系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重点治理工作。针对常压储罐蒸罐废气直排污染问题,天津石化开创性地研发了蒸罐废气治理技术,利用移动式橇装治理设备,采用“深冷+脱硫+吸附”工艺路线,实现清罐过程废气密闭回收处理。通过源头和末端管控的双重推进,该公司2018 年污染物排放全部优于控制指标。

当前,天津石化外排废水COD(化学需氧量)浓度不大于30 毫升/升,为国内石化行业废水排放领先水平;燃煤锅炉烟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实际排放优于燃气锅炉排放标准;有组织排放源VOCs 排放浓度全部为80 毫克/立方米以下,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立足创新驱动打造智能化工厂

面对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天津石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添发展动力,保持住良好的经营局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天津石化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重视有害物质的替代工作,在油品质量升级、清洁生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领域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为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提供技术支持。聚酯装置使用自主研制的环保型钛系催化剂,全部替代锑系催化剂,降低或消除聚酯产品中181 种高关注物质,符合欧盟要求。产品环保切片和短丝均满足环保标准。

聚烯烃产品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重大项目子课题“聚乙烯功能膜专用料的开发及应用推广”“性能聚乙烯树脂开发及应用”实现装置规模化生产。4 个牌号聚烯烃产品成功顶替进口。

天津石化发挥具有研究院和装备研究院的“两院”科研优势,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工艺优化、降本减费、环保治理及生产经营难题等方面,持续加大科研力度,挖掘产销研一体化潜能,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该公司仅2018 年就申请专利27 项、授权专利9 项,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3 项,有两项技术攻关项目进入集团公司“十条龙”。

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方面,天津石化以“智能工厂”为目标,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深化生产经营信息系统应用,将生产管理系统融合流程模拟、先进控制等信息技术,持续优化生产方案和产品结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强劲动力,也为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一体化基地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津石化牢牢把握地处“一带一路”桥头堡、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他们在扎实抓好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引领,完善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闯出一条符合天津石化实际、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

长远看,彻底解决炼油化工不匹配、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天津石化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大突破口。经过反复论证,天津石化确定了油品质量升级及化工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其中,化工方面,多产高端产品,继续发挥乙烯新产品国内领跑优势,同时限制并关闭落后产能,同步退出没有边际效益的装置;炼油方面,加快改造升级步伐,促使原料及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成品油质量升级,炼化一体化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按照集团公司党组“两个三年、两个十年”,分阶段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战略部署,天津石化确立了“在做优存量资产的同时,全力推进炼油和化工结构调整,建设环渤海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奋斗目标。该公司遵循“突出生产效率提升、全流程降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占比增长”的绿色发展原则,加快推进1500 万吨/年炼油、150 万吨/年芳烃、250 万吨/年乙烯建设,力争在完成炼油板块结构优良、化工板块产业链完整、聚醚聚碳迈向中高端产业布局的同时,迈实、迈好由“燃油型”向“化工型”炼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步伐。

天津石化历史沿革

1965 年,在东郊程林庄建设天津石油化学试验厂

1968 年,在西郊周李庄建设天津石油化工厂,炼油能力为50 万吨/年,改造后达100 万吨/年

1974 年,天津石油化工总厂工程指挥部成立,拉开了建设250 万吨/年炼油装置的帷幕

1975 年,天津石油化纤厂工程指挥部成立,开始建设全国四大化纤基地之一的天津化纤

1982 年4 月,天津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成立

1982 年11 月,天津石油化纤总厂成立

1983 年12 月28 日,天津石油化学工业公司与天津石油化纤总厂合并,成立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1992 年,20 万吨/年聚酯工程开工建设,2001 年建成投产

2000 年,中国石化重组上市,天津石化划分为上市和存续两个部分

2001 年,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划归天津石油化工公司

2006 年6 月26 日,100 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奠基,2010 年全面建成投产天津石化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较大的炼油基地、国内较大的乙烯生产基地

 

 

 

 

 

 

 

 

发布版面

炼油化工


主题

吉林石化产学研结合促创新成果斐然

发布日期

2019-09-11

 

本报讯 (记者张晓君 通讯员杨春雨)9月4日,记者从吉林石化获悉,8月19日,以“聚焦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吉林石化研究院第八届博士论坛在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七位专家学者与研究院百名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吉林石化以“开放、共享、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科研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树祯说:“吉林石化始终秉承开放共享理念,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紧密、系统的合作,提高了研发起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必须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抢抓人才第一资源,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吉林石化研究院目前已经开展八届博士论坛,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了科研人员视野,特别是近两年来,“国产4045三元乙丙橡胶工程化研制”项目完成了中试放大研究,配合有机合成厂完成了4次工业化稳定试验,获得了260吨合格产品,为国家提供阶段试验样品12.9吨;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现场工业化试验“百吨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工业化试验”项目完成了中试放大研究,获得了吨级高流动牌号、耐热牌号中试产品,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公司同类产品水平,并在6个厂家完成了两个牌号产品的工业应用试验,开发出了5万吨/年PMMA工业化装置成套技术工艺包,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了中国石油集团验收;中国石油集团重大科技专项“PE100管材料专用催化剂应用技术开发”项目、 “炼化企业废气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控制及回收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苯液相烷基化合成乙苯催化剂中试开发”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相继取得可喜进展。

以开放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推动了重大科技专项的开发,也使一批制约吉林石化发展的科技瓶颈攻关取得了突破。“J-0010牌号产品质量升级”项目完成了小试技术和中试放大研究,并配合有机合成厂完成了工业化试验,获得合格升级产品50吨,应用评价结果与对标的高端产品牌号性能指标相当。同样,“乙丙橡胶闪蒸系统稳定运行技术攻关”“异丁烯/聚异丁烯联合装置关键技术攻关”“苯酚丙酮装置优化运行技术攻关”等一批项目都取得了新突破,为吉林石化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布版面

炼油化工


主题

大庆石化紧盯市场需求热销航煤

发布日期

2019-09-11

 

本报讯 (记者谢文艳)9月5日8时30分,一长列装满航空煤油的罐车,缓缓驶出大庆石化公司航煤栈桥。大庆石化销售储运中心销售部副主任单鹏告诉记者:“航空煤油是我们公司的拳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7月份,我们实现航空煤油出厂4.52万吨,同比增加1.75万吨,创单月销售量历史新高。”

年初以来,针对航煤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供应短缺的有利时机,大庆石化在确保装置安稳运行的基础上,实施“控油增煤”优化措施,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深挖装置运行潜力,采取降低分馏塔塔压、提高加氢裂化装置反应深度等操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航煤产品收率,使航煤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大庆石化紧密跟踪航煤价格和市场需求,结合装置运行情况,积极优化常减压装置工艺操作,加强监控催化剂和脱色剂运行状态,同时,提高加氢裂化装置反应深度,优化分馏切割,减少组分重叠,有效保证航煤生产最大化。

为提高常一线航煤收率,技术人员加强航煤反应器、脱色罐、过滤器定期脱水工作,防止因含水量大导致航煤比色不合格,监控航煤催化剂及活性炭的使用效果,使航煤收率由原来的6.5%提升到7%,日增产大量航煤。

大庆石化炼油厂油品调度管理人员程金海介绍说:“航煤产品一直以来是炼油企业效益较好的产品,我们靠过硬的质量和信誉,不断拓宽市场占有率,也为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保证航煤质量,航煤反应器、脱色罐、过滤器必须脱出罐底沉降产生的水,技术人员定期抽查,将以往罐底放空小量长流水,改为定期2个小时脱一次水,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前提下,降低了航煤损失量,每天可增加航煤0.5吨。

大庆石化不断加大航煤原料到馏出口的质量分析频次,重点加强航煤冰点、银片腐蚀等关键指标抽样监控,合理使用航煤有效罐容,加快航煤装火车、管输节奏,提高航煤储罐周转率和出厂效率。航煤装车过程中,大庆石化要求岗位员工实时监控航煤过滤器压差变化,提高装车过程采样、检查力度,严把装车质量关,确保出厂航煤质量100%合格。

大庆石化积极加强与东北销售沟通,争取、落实新增航煤销售计划,安排清洗火车车体,保证高效产品安全顺畅出厂。生产、计划、营销、调运等各部门联动协作,全力打通计划下达、管输安排和计划增补全流程,均超额完成月销售计划。

据了解,7月份,大庆石化原本航煤交货计划为4.0万吨,因涉及终端需求流向落实、特洗槽车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即使完成原定计划都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努力挖潜增效,大庆石化科学筹划、精细组织,通过每天召开协调碰头会方式,制定客观合理的出厂方案。同时,加强与用油单位协调联系,落实具体流向到站,通过各个渠道跟踪车源,增加与铁路部门联系频率,时时关注哈局管内回笼车运行动态,全月组织特洗槽车666节,环比增加87节,真正做到航空煤油产的优、卖的好。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最大中外合资石化项目扎根惠州20

发布日期

2019-09-12

 

 

中海壳牌落户大亚湾区近20年,以高起点、高标准、好业绩享誉石化圈。 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资料图片)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惠州城市解放70周年。70年来,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奋斗的征程中,创造了许多值得铭记的“第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示我市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本报今起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惠州的第一”栏目,多角度展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离开旧居已16年,故乡的鸟啼蛙鸣还时常出现在梦境。但未来更加幸福的生活,已经在眼前展开。”大亚湾区澳头街道岩前村党总支书记林远忠动情地说,2000年,当时中国最大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诞生,随着项目的推进,岩前村村民开始陆续乔迁到8公里之外的新居,搬迁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如今的岩前村旧址,塔罐林立、管网如织,一座现代化的石化新城屹立于南海之滨。近日,记者走访亲历建设盛况的建设者,走进移民搬迁村,见证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带来的硕果,记录发展中的精彩故事。

现状

大亚湾石化区成为国内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

千禧世纪之初,大亚湾石化园区陆续迎来了第一批“拓荒牛”,他们是南海石化项目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25000名建设者。

2002年底,南海石化项目场地平整作业开始了。“最让我们敬佩的,偌大的工地,没有见到尘土飞扬的场面。”曾参与项目工程建设的刘先生感叹说,“为了保护现场的一个鸟窝、为了让海底的珊瑚继续健康生长,项目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更改施工计划。”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些珊瑚,中海壳牌斥资80万元聘请专业队伍将面积为400平方米的珊瑚移植到10公里以外的西海岸线。在新家,“小伙伴们”已完全适应,依然在海底畅快地呼吸。

 “在职业生涯中,能有机会参与当时中国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建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与国际化企业的沟通中,学到很多先进的理念,一直受用至今。”当年从上海毕业的大学生牟冰,和来自各地大学毕业不久的热血青年们,被抽调到大项目配套工程建设指挥部,投身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如今,大家回忆起没日没夜的奋斗历程,都发出如此感叹。

2006年初,南海石化项目(一期项目)成功投产,投产以来,这个引进了13项世界领先技术(含壳牌专有技术)、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企业,实现了优质运营和安全绿色发展。

2018年4月,中海壳牌二期项目投产,乙烯总产能增加至220万吨/年,成为目前中国在运行的最大单体乙烯生产工厂。二期项目采用多项国内外行业领先技术,拓展了产品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总体能源效率,中海壳牌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稳健,成为大亚湾石化园区的标杆。

落户大亚湾近20年,中海壳牌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吸引了一批优秀企业入驻园区,促进了园区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如今的大亚湾石化区已成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跻身国家首批“绿色”园区。

变化

搬迁村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新岩前村,一座“阳光公园”建在村口。从村口老人悠闲自得的神情、年轻人笃实坚定的眼神、孩子们脸上荡漾的笑容中可以看到,岩前村搬迁后,带来的是幸福的新生活。

 “今后村里的分红只会越来越多。”林远忠介绍,目前,随着村里股份制的完成,村里较好的村民小组,每年的人均分红可达1.6万元左右,较差的每年也有近万元。同时,如今大亚湾区的人气越来越旺,到这里务工、生活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村里用于出租的房屋供不应求。

中海壳牌聘请了国际和国内经验丰富的项目移民动迁咨询公司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安置动迁计划》,为了帮助搬迁村民完成从乡村到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中海壳牌根据股东要求和世界银行的融资要求,参照国际最佳实践,率先在国内化工行业开展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搬迁村民恢复生计、改善生活;实施“本地采购”支持搬迁村村办企业发展,为村里大学生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对于未来,林远忠充满信心地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今后村民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旺。”

服务

中海壳牌被誉为“石化与民和谐共处的典范”

作为企业公民,中海壳牌不忘初心,持续关注搬迁村动态,并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支持。“园丁·圆梦”“阳光课堂”等教育支持项目和“交通安全进校园”“护眼日”等社区公益品牌项目,为和谐社区贡献企业作用;开放日、石化科普、公共商讨,多措并举搭建企业与社区“无障碍“沟通桥梁,增强了理解与互信;500多名公司在册志愿者“奉献爱心、播撒阳光”,他们用爱心、知识、技能和时间服务社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外籍员工及其家属也积极策划和参与“社区英语角”“社区英语夏令营”等志愿服务活动,用专业和特长服务本地社区。

作为中国海油和壳牌在大亚湾共同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石油化工项目,中海壳牌以高起点、高标准、好业绩享誉石化圈。通过采用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参考国际化工最佳实践,引进、吸收和发展了国际前沿管理理念,公司建立健全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追求“零事故”目标的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大亚湾石化园区安全和环保的“示范”。能效、可靠性等关键运行指标位列国内和国际权威对标第一梯队、入列中国乙烯行业能效“领跑者”和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连续十年获评“广东省环保诚信企业(绿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首届责任关怀最佳实践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惠州慈善项目奖”、“志愿服务优秀集体”……中海壳牌被誉为“石化与民和谐共处的典范”,得到了政府、行业、社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荣誉是认可与鼓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海壳牌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同园区企业一道,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丰富优质的石化产品和推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绿色和谐发展贡献新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德辉 通讯员唐凤灵

 

 

 

 

 

 

 

 

 

 

发布版面

贸易


主题

石化业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

发布日期

2019-09-12

 

近期,众多石化行业贸易商表示,传统石化贸易近十年来盈利水平呈逐年降低的态势,虽然2016、2017年曾出现过好光景,但更像是“回光返照”,当下以调油、沥青为代表的中间商贸易,有时贸易差价甚至低至20~30元/吨,即使是这样的单子也还得抢。中间商靠挣差价获取高额利润的“好日子”已然一去不返。

金联创执行副总裁刘心田认为,之所以石化贸易商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走低。不仅贸易商,石化产品生产商、下游企业目前也水深火热。人工、原料成本高企,下游需求受到贸易摩擦、楼市车市降温影响景气度不够,除了少数附加值较高的新材料、新能源产品,多数大宗类石化商品加工利润都不足20%,甚至是个位数。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商更愿意跳过中间商,直接与下游接洽,中间商生存空间受到挑战。

二是各类B2B B2C电商兴起,传统代理、经销等中间贸易环节生存业态已然发生质变。过去中间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资本不对称”来获利,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像金联创这样的信息平台已基本消除了石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而供应链金融则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资本不对称”矛盾。“不让中间商挣差价”已成为上下游共识,而中间商也无力抗拒大势。

三是近些年石化行业在技术、管理、销售等各个层面都有巨大变化,炼化一体化、园区化、解决方案化……越来越多闭环,越来越多集成、复合,单纯的“低买高卖”不再受到石化企业青睐。尤其是近两年恒力石化、浙江石化、裕龙石化等民营行业巨无霸的纷至沓来,行业的每条产业链都将被“吃干榨净”。传统石化贸易商在体量、竞争力上已无话语权,而中石油、中石化也在“去中间商化”。产业格局、贸易格局均不利于传统贸易商。

金联创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以来,以成品油、塑料、芳烃、甲醇等为代表的石化商品行情相对低迷。尤其是今年6月份,石脑油曾创出5650元/吨的5年新低,即便进入8月份,甲醇近约也一度跌破2000元整数关口,现货价格指数截至8月30日也仅报收2010。石化行业利润收缩,传统石化贸易商将“雪上加霜”。

 “石化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或是最好的出路。”刘心田表示,贸易商与交易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实际大不相同。贸易商注重传统贸易差价,而交易商则是通过交易创造价值。目前国内石化行业存在着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贸易商一般活跃在现货市场领域,而交易商则通常擅于利用期货、期权、仓单、掉期等各种交易工具、手段,进行跨期、跨品种、跨市套利。如若说贸易商像艘渔船,交易商则更像航母。更为重要的是,交易商关注的核心是“策略不对称”。同样的信息、数据可以衍生出成百上千种策略,好的策略或可以获取暴利,而差的策略或导致损失。以原油期货为例,永远存在多空博弈,而策略就是在多空的动态平衡中把握盈利窗口。相对于贸易商,交易商要更多地利用大数据进行策略设计,从而可以通过高频交易获取交易价值。

据悉,金联创将于11月中旬在宁波举办首届能源化工交易商大会。届时,聚焦石化行业的各大期货交易所、期货服务机构、现货交易平台、场外交易市场、生产商、流通商、服务商将济济一堂,更有超千家率先转型的交易商闪亮登场,而众多行业知名专家将会同金联创若干资深分析师为交易商提供市场分析和策略设计。专家预期,石化行业利润收缩或加快传统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步伐,而能源化工交易商大会则提供了转型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未来1~3年将是贸易商向交易商转型的关键期,2022年后,石化行业供应链价值与石化市场交易价值将成为行业价值的最主要组成,供应链产值或约在8万~10万亿元之间,而行业现货、场外、期货交易额或将近百万亿,交易商的新业态将是石化行业未来的新亮点。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中石化管道公司连续十年输油量破亿吨

发布日期

2019-09-16

 

本报讯截至9月7日6时,中国石化管道公司今年已安全输送原油1.0031亿吨。自2010年输油量突破1亿吨以来,管道公司输油量已连续十年超亿吨,10年共为炼化企业输送原油12.27亿吨,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管道运输是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业。与陆上运输的铁路和公路相比,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密闭性好、成本低和安全环保等特点。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解决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生产原料的“供血不足”问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中国石化提出了“建设完善石化管道网络,优化油气资源配置”的战略目标,投资建设了甬沪宁、仪长、日仪等原油管道及输油配套设施,华北、华东、长江中下游等地的原油管网基本建成。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管道公司所辖原油管道37条、总长7045公里,途径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接国内5大油田、7座原油码头,下联22家炼化企业,每年输送原油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石化唯一集陆地管道、海底管道、大型储备油库、原油码头建设和管理于一身的原油储运专业化公司,为满足炼化企业原料油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奠定了基础。

为保障炼化企业生产用油,管道公司输油量每年以几百万吨的数量增加,其中输送的进口原油已占输油总量的九成以上。进口原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品种多、品质差异大,每个炼化企业对原油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因此,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给管道安全输送带来了严峻考验。

根据总部下达的原油配置计划,管道公司一方面根据各条管道的运行特点,以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为核心,不断优化运行方案,对部分管道通过添加改性剂、实施清管作业等方式提高输油能力,满足炼化企业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节流损失大的输油泵增设变频调速装置、利用配输实现部分管道常温输送、根据管路特性优化调整启泵方案、实施避峰就谷间歇输送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输油动力消耗,确保原油管网高效运行。

管道输油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输油环境。为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管道公司及时组织人员排查管道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资金、人员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携手合作,建立管道保护长效机制,加大对打孔盗油案件的司法跟踪力度,打击打孔盗油犯罪,清除盗油窝点,在严格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同时,积极主张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组织干部员工打通管道绿色巡护通道,加大管道巡护频次和力度,减少打孔盗油事件发生。

针对进口原油品种多、品质差异大等特点,管道公司加强与炼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力度,为炼化企业实施差异化服务。同时,加强原油接卸监督考核管理,实行一程接卸全程监控,做好进口原油的装港、提单、船检、岸罐的数据对比和原油损耗分析,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计量交接任务,共同维护中国石化的整体形象和利益。

 

 

发布版面

环球


主题

中国石化铸造二十项“新中国第一”

发布日期

2019-09-18

 

中国石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由党中央发文成立的企业。目前,中国石化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三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3万座、位居世界第二,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二。日前,中国石化发布了二十项“中国石化的新中国第一”,主要包括:

新中国第一家境内外四地上市的公司。2000年10月18、19日,中国石化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交易所成功上市,2001年8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内外四地上市的中国企业。

目前,中国石化与成立之初相比,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费分别增长100倍。

新中国的第一座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2009年至今,从零起步到规模开发,中国石化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6008亿方,累计建成105亿方年产能,成为北美之外最大页岩气田,目前正源源不断地向长江沿线8个省市输送清洁能源。

新中国第一张生物航煤生产许可证。“地沟油”是国人心中的一道疤,中国石化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把令人糟心的“地沟油”送上了天。2014年2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中国石化颁发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中国第一张生物航煤生产许可证落户中国石化。

新中国第一座“地热城”--雄县。经过数年努力,2013年中国石化与雄县政府共同将雄县建成了中国首个供暖“地热城”。中国石化正以“雄县模式”为引领,积极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重点围绕“2+26”城市布局“地热城”建设。

新中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芳烃生产装置。当前,中国约65%的纺织原料、80%的饮料包装瓶都来源于这种芳烃产品。中国石化带头完成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新中国第一个建成投产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已探明地质储量4122亿立方米,该勘探和开发成果分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新中国第一批清洁无铅汽油--“国一”汽油。1997年3月15日,燕山石化炼油厂停止生产70号汽油和含铅汽油,全部生产90号以上无铅汽油。20多年来,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一”升级到“国六”,标准从2000年的硫含量不大于1000~2000ppm(ppm指百万分之一)下降到“国六”的不大于10ppm、下降99%。2000年至2018年,中国石化已累计向炼油板块投入超过3000亿元,大多用于油品质量升级。

新中国的第一本发明证书--侯氏碱法。1953年7月1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发明证书发字第壹号,发明名称为“侯氏碱法”。

新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炼油厂--上海炼油厂,1954年9月全面完工投产,它是高桥石化炼油区域的前身。

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唯一的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1924~ 2016)。作为中国炼油催化技术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闵恩泽院士回国50多年来,以知识报效国家,成果等身,贡献卓著,把创新当成快乐,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展示了大师的风采。2008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此外,新中国的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新中国的第一座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茂名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新中国第一套国产顺丁橡胶燕山石化国产顺丁橡胶、新中国的第一口千吨井胜利油田坨11井、新中国的第一个古生界海相大油田塔河油田、新中国第一款上星的润滑油长城润滑油、中国最大天然气储气库文23储气库、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联锁便利店易捷、中国离天空最近(海拔最高)的希望小学、西藏班戈县中石化小学、中国企业一次性投入最密集、涉及范围最大的环保专项治理行动中国石化碧水蓝天环保计划等。中国石化共实施环保治理项目870个,累计投入资金209.2亿元。

 

 

发布版面

商经


主题

中石化易捷牵手多点发力零售

发布日期

2019-09-17

 

连日来,中石化旗下易捷便利店动作不断。9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天津部分易捷便利店的门店门牌更换为“易捷+多点”。此次易捷与多点合作,主要是信息系统赋能零售业态,目前已在天津个别门店先进行试点运营,后续将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全面推广。这也是易捷在本月推出“易捷咖啡”、无感支付无人便利店及招聘高管团队后的又一动作。

近日,位于天津的部分易捷便利店门牌上增加了“多点”的标识,变成了易捷多点便利店。这意味着易捷便利店已经和多点Dmall达成初步合作。据了解,该门店内的商品品类与陈列方式与普通易捷便利店有所不同,休闲食品和水饮的比重有所增加,品种更加多元,另外还有部分进口食品。同时,该店还开辟了专门区域增设多点智能购自助收银。

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易捷与多点合作,主要是信息系统赋能零售业态,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门店,助推经营业务发展。目前,在天津个别门店先进行试点运营,后续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全面推广。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多点方面了解相关业务进展。多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多点易捷是率先在天津进行试点。关于北京地区是否将有这类门店合作,该负责人表示,北京暂时还没有落地。

尽管易捷便利店面临着线上线下业务起步晚、业内头部企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不过,作为中石化非油品业务重要的一个组成部门,背靠着中石化这棵“大树”,无论是在资金支持上,还是销售网络等一些资源上,易捷都有不小的优势。同时,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便利消费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提升,便利店业态发展迅猛。不少便利店、超市等传统零售业态都在探索“互联网+”的模式。

有分析认为,易捷要在零售业态发展的大潮中分一杯羹,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挖现有网点和客户资源,根据主力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品类和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线上线下结合业务和非加油站市场,实现经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精益零售理论创始人、上海碓胤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龚胤全认为,易捷的主要优势是全国有3万个加油站,天然自带流量,并且有品牌背书,消费者信任大型央企对品质的严格要求。同时,易捷近3万个网点的资源优势可以规模经营降低商品采购成本,但企业最终的竞争并不只是资源的竞争,而是管理的竞争,真正能让易捷获得竞争优势的是通过管理将资源、人才、技术整合起来并产生更大的化学作用。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中国石化36年实现三个100倍增长

发布日期

2019-09-21

 

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国资委于9月18日举办“深化改革添活力 砥砺奋进新时代”媒体通气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喻宝才在会上表示,中国石化成立以来,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上缴税费均增长了100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石化成功发展的第36年。与36年前相比,中国石化资产总额从200多亿元提高到2万多亿元,增长了100倍;年营业收入从200多亿元提高到2万多亿元,增长了100倍;年上缴税费从30多亿元提高到3000多亿元,增长了100倍;年利润从70多亿元提高到近年来平均700多亿元,增长了10倍。

36年来,中国石化在建立发展我国现代石化工业体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为我国告别使用几十年的粮票、布票做出贡献;和兄弟企业一道,努力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当前,中国石化已在全球76个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30多个国家广泛合作、共同发展。

截至2018年底,中国石化累计申请专利5.8万件,获得授权3.4万件;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50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76项(其中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3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42项)。涌现出25名“两院”院士,闵恩泽院士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闵恩泽、马永生两位院士荣获国际小行星命名。

2012年,中国石化在中国企业中率先发布环境保护白皮书,彰显中国石化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理念及承诺;2013年,中国石化启动“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三年时间累计投入209亿元,实施治理项目870个;2014年,中国石化启动“能效提升”计划,到目前已投入60多亿元,实施1930个项目,节约标煤337万吨。与此同时,中国石化认真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积极推进“2+26”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推进油品质量升级,从国一油到现在的国六油,硫含量下降了99%,油品质量接轨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生物航煤2017年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实现了“地沟油成功上天”的成绩。“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实现天然气产量翻番;成功打造了不用烧煤、全城地热供暖的“雄县模式”,建成全国首个“地热城”;“十三五”期间还将进一步打造20个这样的“地热城”。

喻宝才说,中国石化准备用“两个三年”和“两个十年左右”时间,分步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前,公司成立60周年前后,把中国石化建成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使之成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依靠力量。

 

 

发布版面

专题报道


主题

茂名石化 “基础+高端”挖掘最大效益

发布日期

2019-09-29

 

核心攻关:乙烯产量连破纪录

对标能效:争当能效领跑标杆

调优结构:转型升级提速发展

研发新品:全面打开创效之路

9 月14 日,茂名石化在裂解车间会议室召开做大乙烯产量专题会,针对当前裂解装置存在问题及做大乙烯产量进行分析讨论,并将会上提到的问题、项目列出清单,责任到人,马上落实。

像这样的专题会,茂名石化每周都开。今年以来,他们对两套裂解装置实行挂图作战,通过解决动设备、裂解原料等制约乙烯产量的核心问题,全力以赴做大乙烯产量,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9 月16 日,茂名石化乙烯产量达到83.41 万吨。

茂名石化全力打基础提效率增活力,抓好化工板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十三五”以来,累计生产乙烯349.68 万吨,其中2018 年生产乙烯119.06 万吨,比上年提高1.47 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对标能效,将能效提升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开展小指标创优、红旗炉竞赛等活动,全员动手调优指标。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评比中,茂名石化获得“2018年度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乙烯)”称号。高压车间干部员工通过多种方法优化调整产品质量,实现了聚乙烯产品质量CPK 指数在总部排名第一。

坚持“基础+高端”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产品优化,挖掘最大效益。建立创效机制,研究攻关推进重大优化项目建设、探索优化产品方案,并定好责任人、控制节点,今年以来共提出优化措施1445 项,解决优化难题642 个,收集563 项创效型优化项目,882 项改善型优化项目。持续压减效益较差的乙二醇产量,系统内首次对乙二醇装置“前停后开”,实现环氧乙烷满负荷生产,每月增效900 多万元。通过调整一次蒸汽、进料负荷和反应温度,持续做大苯乙烯产量,苯乙烯产量实现了365 吨/天的奋斗值。

着力解决化工装置结构不优、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打造一流化工企业。今年上半年,丁二烯尾气加氢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装置产能从4 万吨/年提高到10 万吨/年。

他们自主研发新产品,打开创效之路。“十三五”以来,新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新产品实现零投诉,开发生产34 个新产品,9 个牌号产品顶替进口。高密度汽车油箱料HXB4505N 新产品入围首届“中国石化优秀品牌”竞选,顺丁橡胶产品价格在各企业中最高。高透明聚丙烯树脂HT9025NX 是具有高透性、高光泽度的无异味环保型树脂产品,目前已成为茂名石化重点产品,是装置首个销量突破两万吨的共聚聚丙烯产品。

前不久,茂名石化首次在中国国际橡塑展上推介了合成树脂新产品。2019 年,他们建立“互联网+”快速响应型营销体系,努力解决新产品放量较慢问题,10 个化工产品产销量比上年涨幅明显。今年累计开发新产品7 个,其中两个为顶替进口产品。

 


 

发布版面

中国印刷导刊


主题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发布日期

2019-09-04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造纸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造纸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万吨,改革开放初期不足400万吨,提升到目前的过亿吨,并在2008年实现了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基本平衡,彻底告别了纸张长期依靠“洋纸”的时代。目前,我国生产的纸张品种已达数百种,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造纸产业的发展保障了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绿色造纸 提高资源利用率

  造纸工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聚集数万亿社会资本,为社会提供总量约占世界1/4的各类纸产品,我国造纸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和促进作用。

  中国造纸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造纸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造纸产量大幅提升,连续超过日本、美国,甚至整个欧洲,跃居全球第一,我国成为最大的纸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18年中国纸及纸板产量为10435万吨,比2008年的6415万吨多出近一倍。中国造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造纸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并带动林业、装备、化工、环保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进程中,造纸业通过建设先进生产线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优化原料结构,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式,实现了对水资源、原料和能源等最大限度的回收循环利用。

  近10年来,造纸行业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000余万吨,为资源利用率提高以及环境治理的进步提供了有效保障。目前,行业70%以上产能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依存融合 实现高质量发展

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造纸、印刷、出版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文化用纸是传播知识的载体,2018年新闻纸、未涂布印刷书写纸和涂布印刷纸生产总量为2645万吨,消费量为2592万吨,保障了书籍、期刊及办公用纸等消费,且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发挥着应有作用。

其中,造纸和印刷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行业,以纸和纸板为基材的印刷品和包装材料,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提供保障,还为多种产品提供了有效保护。在我国出口商品中,以纸和纸板为材料的包装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家目前实体制造业所处环境看,两个行业均面临着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环保刚性约束持续增强、动能转换和科技创新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纸印刷强国,成为造纸印刷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将是两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系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发布版面

上市公司


主题

从晨鸣纸业看盲目多元化弊端

发布日期

2019-09-05

 

晨鸣纸业扣非净利润下滑近80%,因多元化占用了太多的资金和精力,本栏认为,真正的好公司都是把一个行业做大做精,无法扩张后可以转变为现金奶牛,没必要非得多元化发展。

晨鸣纸业的股价走势很让人着急,股价已经低于每股净资产,即使是利润滑坡,动态市盈率也仅有13.4倍,可想而知,股价的走势是多么的疲软。如果投资者认为晨鸣纸业的股价已经跌无可跌,或许也是一大错误,因为港股晨鸣纸业的股价只有3.04港元,折合人民币不到3元,按照现在A股晨鸣纸业4.7元的股价计算,晨鸣纸业A股较H股的溢价率仍然超过50%,即如果真要按照投资价值统一股价,晨鸣纸业或还有30%以上的下跌空间。

是什么造成了晨鸣纸业的业绩不景气?除了经济大环境外,专家总结与它的多元化经营不理想有关。为什么要多元化经营,简单地说,就是晨鸣纸业的主营业务很好,赚了很多钱,但是公司不满足于现状,还想赚取更多利润,但是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再想继续扩大已经很难,于是公司就像拓展一个新的领域,能够在短期内赚到更多的钱,这种谋求进一步扩张的想法,很多上市公司也都有过类似的战略。

那么问题来了,纸业公司去干别的行业,全都得重新来,能否成功真的很难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营新的领域,还要占用公司管理层的很多精力,一旦新业务遇到逆境,主营业务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申万宏源相关研报就曾指出,晨鸣纸业在2014年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尽管在2015-2017年使公司业绩增厚,但受宏观背景影响,该板块资金压力增加,资产负债率明显提升,2017年利率水平大幅提升,该公司财务费用率也明显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晨鸣纸业似乎也看到了多元化经营的弊端,今年初发布公告称将拟引入长城国瑞证券为战略合作方,其中合作内容包括:对晨鸣租赁公司资产逐步剥离、 整合,达到完全市场化运作。在最新的2019年半年报中,晨鸣纸业也表示已着手开始逐步剥离融资租赁业务。

事实上,很多好公司都没有开展多元化经营,例如可口可乐,一直都在饮料领域耕耘,就算是很多人都认为碳酸饮料不好,可口可乐也没有去造汽车;双汇发展一直在生产火腿肠,也没见它去盖房子;茅台酒没有去玩P2P;工商银行也没有去造疫苗。

那投资者会问,公司赚钱太多了怎么办?总在账上趴着岂不是会让投资者的资金使用率降低?

其实,很多著名的现金奶牛公司都是这么演变而来,如果一家公司真的很赚钱,又不想开展多元化经营,那么每年把绝大多数的利润都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分配给股东就行了,然后股东愿意改善生活还是进行再投资,都是股东自己的事情,上市公司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努力赚钱就可以了。

当然,本栏不是说多元化投资绝不可行,只是说一家在A行业很优秀的公司,在B行业可能就是个菜鸟,那么这样的投资就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但如果上市公司是向自己的上下游领域延伸,则很有前途,例如饲料大王新希占有饲料行业的巨大份额,假如涉足养猪行业,将会比其他养猪企业具有更大的成本领先优势,如果向上游领域拓展投资榨油厂,也能给自己的原材料供应提供保证,这样的多元化经营在本栏看来也是不错的。

 

 

 

 

 

 

 

 

 

 

发布版面

特别关注


主题

理文造纸温云伟:永不懈怠的企业运营者

发布日期

2019-09-17

 

自造纸术发明以来,纸不仅作为文字的载体,更在经年累月中积淀了丰富的文明和先进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业肩负起越来越多的重任,并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重要领域。理文造纸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在温云伟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高效运营管理的经验,并为中国造纸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企业稳健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驱动力和竞争力。

2008年加入理文造纸企业以来,温云伟便全身心投入到和造纸产业相关的研究中,即使技术攻坚举步维艰,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对造纸产业的热情和动力,并多次走进一线工人群众中,深入了解造纸生产工艺,最终成功推动复合纸板工艺专利、自带格氯表专用包装专利的研发。温云伟曾表示,“企业发展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坚持做对的事,正确的事,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近”。可以说,一路拼搏,一路创新是温云伟的底色,更是她成功的法宝。

逐渐在工作岗位中接连做出佳绩的温云伟,凭借过硬的实力被委以重任,担任理文造纸公司副总经理一职,负责公司发展战略、重要决策以及项目开发等工作。自上任以来,温云伟更是一刻不停,先后通过构建企业的信息管理以及经营计划管理,全面提升了生产线质量,同时打通了生产线到销售环节的各个关口,包括对加工制造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制定合理的公司包装纸市场售价,从而实现了产品运营效率及销售利益的最大化。而由温云伟原创的运营推广模式也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天猫、阿里、京东、拼多多、五粮液等知名企业与理文造纸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

除了在本职工作上发光发热,温云伟还作为评审专家先后参与了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的包装升级项目、指导贵州黄果树烟厂、云南、重庆等烟厂包装配方技改。利用其专长为各大知名企业提供制定包装方案,以及供应链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的培训,帮助客户落地一些成熟的项目到自己的生产线上,进而提升产品价值。

不仅如此,在空余间隙温云伟也丝毫未曾懈怠,由她参与撰写出的两部著作:《现代造纸工程与绿色创新发展》与《治浆造纸及其采购管理策略》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的好评。一方面,温云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多年总结的造纸工程绿色创新发展模式、造纸业品牌推广模式以及采购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分享给大众,为同行业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案例和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为推动造纸行业理论运营体系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未来,温云伟的目标很明确:“实现全产品链条打造,不断提高用纸的质量和生产规模,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要求。”(夏可)

 

 

发布版面

新经济


主题

纸业市场有望实现理性回归

发布日期

2019-09-23

 

近期以来,多家纸业龙头企业接连发布涨价函,分析人士称企业盈利恢复到合理水平将形成正面影响。

金九银十,纸业迎来大范围涨价潮。自今年8 月以来,国内多家纸业企业接连发布涨价函,涨价潮由此开启。中秋之后,纸业涨价趋势进一步蔓延。玖龙纸业、晨鸣纸业、理文造纸等多家纸业龙头企业接连发布涨价函,国内造纸行业迎来一波新的行情?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 月份,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3.7%。

原材料上涨,而市场持续低迷的背后,则是纸业市场有望实现理性回归,形成正面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整个造纸产业链在旺季经过一拨提价之后,盈利恢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不管是对造纸产业本身,还是对下游企业,其实相对来说影响都是正面积极的。

涨价函飞舞 纸企纷纷涨价

8 月13 日,吉林省白山市琦祥纸业有限公司发布涨价函称,将高强瓦楞纸90 克、100 克、110 克、120 克等品种在原有价格基础上上调100 元/吨,成为此轮纸价大范围调涨的第一张涨价函。

随后,华南、华北、华中地区的多家造纸厂陆续发布涨价通知,8 月下旬,山东晨鸣、太阳纸业、金光纸业等行业龙头公司也纷纷发出涨价通知。

9 月12 日,又有多家纸板厂发布涨价函。作为造纸龙头企业,东莞玖龙于9 月17 日开始,

除涂布白面,其它牛卡瓦纸人民币涨50 元。这是继9 月1 日调价后东莞玖龙的第二次调价。

就在玖龙涨价当天,理文造纸旗下广东理文、江西理文、东莞理文三大纸厂宣布上涨50 元/吨。理文造纸的加入,为9 月份这轮涨价再添一把火。

每年的9 月、10 月份,伴随着课本印刷,下游纸企需求上涨,造纸业步入传统的需求旺季,该轮涨价自然也在行业预期之内。

但这并非唯一原因。自2018 年以来,纸箱市场持续走低,今年以来仍无改观,跌入冰点,市场低迷。

东莞市成益纸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娅表示,四五月份也是传统的需求旺季,然而因为整个行业的订单量普遍不足,并没有迎来旺季的情况。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 月份,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3.7%。

上市公司年报同样反映行业低迷。根据Wind 数据,造纸业22 家上市公司发布2019 年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行业净利润42.85 亿元,去年同期为89.56 亿元。

在此背景下,原材料涨价,有望在市场低迷、利润下滑的情况下,让纸业市场有所提振,实现纸业价值理性的回归。华创证券轻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郭庆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整个造纸产业链在旺季经过一拨提价之后,盈利恢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不管是对造纸产业本身,还是对下游企业,其实相对来说影响都是正面积极的。

波澜不惊 莞企淡然面对

记者从多家发布涨价函的企业了解到,该轮涨价幅度在50—200 元/吨不等,相对于平均3000元/吨的价格而言,涨价幅度不大。

根据用途,纸品一般可以分为包装用纸、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等。文化用纸在纸业传统销售旺季中需求攀升,而包装用纸、生活用纸虽然也迎来小幅上涨,但在当前行业低迷、需求不振的背景下,这一轮的小幅涨价潮所带来的影响在传导到下游的二级厂、三级厂之后,掀起的波澜也并不大。

“现在的情况是,整体开工不足,大家都在抢单来做。在纸厂和下游厂商的关系‘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一轮的涨价,对于下游企业影响不大。”王晓娅在接受自己采访时表示,东莞市成益纸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各类纸箱,面向工业需求。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到来,接下来公司在快递箱的业务方面将迎来一批订单。

位于桥头的东莞市汇林包装有限公司(简称“汇林包装”)是国内纸浆模塑制品生产规模最大企业之一。“我们主要用的是甘蔗浆、竹浆纸,现在涨价的多为木浆纸,目前我公司所用的木浆纸涨幅在10%-15%,影响不大。”汇林包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作为一家包装企业,纸张在其成本中占比较小,在此情况下,涨价所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

汇林包装能够从容应对涨价潮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公司对这次涨价已有预判,提前进行了准备。“我们对纸张价格变动的趋势预判一向很准,这次也在意料之中。提前备足了3 到4个月的货。”该负责人笑着对记者表示。

“对我们企业来说,这次原材料的涨价没有什么影响。” 广东比伦生活用纸公司运营总监刘远全介绍说,该公司主要从事生活用纸的生产和销售。目前,纸张涨价还未传导到该公司,没有受到影响。

 

 

 

 

 

发布版面

前沿观察


主题

“振兴民族造纸工业”为己任

发布日期

2019-09-25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程中,一批企业与祖国共成长,见证了这一亘古未有的巨变腾飞,也铸就了自身发展的辉煌篇章。晨鸣集团作为我国造纸龙头企业,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追忆艰苦创业的奋斗岁月

1958年,寿光县委、县政府规划在寿光县城西南角的庄稼地上建设一座日产2吨的造纸厂,经过10天紧锣密鼓的筹备,5月17日,晨鸣的前身——寿光县造纸厂正式奠基。

在那个特殊年代,建厂之初,晨鸣只是最原始的手工作坊,生产老百姓用于糊窗、供奉和手纸的土捞纸,主要原料是麦秸草,生产工艺用轧刀切碎麦草,倒入装有石灰水的大铁锅中,点火蒸煮。待碎草煮烂,变成草浆,员工们或肩挑,或用杠子抬,到距离厂房12华里外的跃龙河去洗浆。浆液晒洗之后,滤除杂质,抹在墙上,风干揭下,即成土纸,由工人们挑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由此开始了艰难而激情的创业之旅。

一年后,晨鸣干部员工经多次到潍坊造纸厂学习,自制了一台木架纸机,生产出了第一批包装纸,这让全厂上下欢呼雀跃。随着设备技术不断改进,1963年,晨鸣研制出了有光纸,年产量达到了987.4吨,产值17.5万元,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晨鸣大胆革新造纸工艺,1968年首次购置了一台1092纸机,又把原来切草用的手工铡刀改换成机械粉碎机,并以制浆蒸球代替大铁锅蒸煮化解原料,实现了人工制浆向机器制浆转变,在机械化生产上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晨鸣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向机械化生产的完美嬗变,产量和效益大大提升,“晨鸣牌”白有光纸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走遍全国,名扬四海。

回望改革开放的辉煌征途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我国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晨鸣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购进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1575纸机,日产机制纸达到7吨。同年,经国家商标总局批准,“晨鸣”商标成功注册。

1980年,晨鸣工业生产总值达546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上交税金1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万元,被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授予先进企业和财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突飞猛进,晨鸣也越做越大。到1985年,年产6000吨纸,实现总产值900万元、利税300万元,一举成为山东省造纸工业先进企业。从此,“晨鸣”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开始蜚声业界社会,响彻大江南北。

然而,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为加快技术进步和发展速度,晨鸣新上了一条1760长网纸机生产线,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迟迟不能投产,企业发展陷入了困境。

1987年2月,53岁的陈永兴临危受命,担任新厂长。刚上任,他便立下了“让企业起死回生”的军令状,经过两个多月与技术人员在厂里通宵达旦交流研究,终于找到了纸机运行难点,4月17日正式试机运行,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面对改革开放滚滚大潮,陈永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紧紧把握改革这条主线,果断先从人事、分配、用工三项制度入手,勇砸“三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晨鸣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1993年,晨鸣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寿光造纸集团,1996年更名为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10年低成本扩张之路,先后兼并成立武汉晨鸣等11个子公司。其中,湖北汉阳造纸厂、吉林造纸厂、江西造纸厂等3家是原来的中国八大造纸厂,在业内引起了很大轰动。

1997年B股成功上市,2000年A股成功上市,为晨鸣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晨鸣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低成本扩张、企业改制上市等措施,成功抓住了一次次发展机遇,成为了全省屈指可数、全国闻名的大型造纸企业。到2000年,晨鸣资产总额由1500万元增长到56亿元,增长373倍;产能由0.6万吨增长到100万吨,增长167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2年位居全省同行业首位,连续6年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全国造纸行业的排头兵。

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当新世纪第一缕曙光冉冉升起,中国大地焕发了活力与生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就是在这一年,年仅35岁的陈洪国正式被任命为晨鸣集团董事长,开启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长期发展实践中,陈洪国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持续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以来,晨鸣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痛下决心,先后关停了齐河晨鸣、武汉晨鸣一厂、延边晨鸣、海拉尔晨鸣等一批效益良好而产能相对落后的子公司,陆续淘汰浆纸产能270多万吨,走在了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列,实现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2012年,吉林晨鸣实施整体环保迁建,关闭淘汰原有低水平生产线,新上30万吨高档文化纸生产线;完成武汉晨鸣二厂、寿光晨鸣热敏纸和新闻纸改文化纸改造升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同时,先后投资390多亿元,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快发展优质高端产能,先后上马高档生活用纸、铜版纸、文化纸、液体包装纸、食品包装纸等具有竞争力的新项目,与芬兰维美德、德国福伊特等世界一流造纸机械供应商合作,引进最先进的造纸设备和技术,建成国内最大的热敏纸生产线、国际一流的高档文化纸生产线、世界上单机产能最大的生活纸生产线和纸幅最宽、车速最快、装备水平最高的铜版纸生产线等一批高端生产线。

目前,全球纸幅宽度11米以上的纸机共有4条,晨鸣就拥有其中3条,促进了产业向高端攀升,高端产能增加了600多万吨、高档产品比重提高到95%以上,再造了一个“造纸王国”。

为打破原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晨鸣率先战略布局全产业链,2005年承接经国务院批准的广东湛江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以保持产能扩张与资源支撑相平衡的稳健发展态势。

在此基础上,2018年以来先后建成黄冈晨鸣化学浆和寿光晨鸣化学浆两大制浆工程,陆续投产并逐步发挥效益。目前国内5大浆厂,晨鸣就有其中3家,木浆产能最大、超过420万吨,成为全国首家木浆自产自足、浆纸产能完全匹配的浆纸一体化企业,自制木浆较外购木浆成本降低了1000元/吨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全国布局浆纸主业的基础上,晨鸣将产业链向上延伸,大力实施营林工程,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发展原料林基地200多万亩,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为我国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化进程,带动了一批林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经过60余载辛勤奋斗,今天的晨鸣集团已是世界纸业10强、中国企业500强,产业遍布山东、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总资产1100多亿元,年浆纸产能1100多万吨,是全国唯一的A、B、H三种股票上市公司、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造纸行业践行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19-09-27

 

一直以来,造纸业被称为“社会和经济晴雨表”。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造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用于文化、教育、科技和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造纸业一直不断锐意进取,践行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

全球造纸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

1958年,晨鸣纸业前身寿光造纸厂成立,拉开了我国造纸工业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纸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造纸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造纸产量大幅提升,连续超过日本、美国,甚至整个欧洲,跃居全球第一,产量占比超过世界纸及纸板产量的四分之一,成为最大的造纸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8年到2017年期间,我国造纸工业随着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行业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为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治理的进步提供了有效保障,提供了中国造纸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国造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造纸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并带动林业、装备、化工、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

先进产能占我国造纸产能的70%

在很多年长的人心中,造纸厂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设备很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会产生黑黄色污水和刺鼻的气味。而现代化的纸浆造纸企业先进的产能已经占到了我国造纸产能的70%。

进入21世纪以后,生物法水处理设施、碱回收设施、VOC收集处理设施、污泥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以及大量在发达国家采用的,或尚未采用的现金清洁生产设施在我国造纸行业内得到了普遍使用。

以晨鸣纸业为例,2004年,晨鸣开始研发中水回用技术,经过反复试验,攻克悬浮物多、色度高等技术难题;2007年,建设全国最大、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中水回用工程,被国家环保部向全国造纸行业推广;2011年,实施6万立方中段水淘汰更新技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污水治理效率。

目前,晨鸣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超滤膜+反渗透膜”工艺,建设中水回用膜处理项目,中水回用率达到75%以上,回用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每天可节约清水17万立方,年节水总量超过了50个“大明湖”的蓄水量。

据中国造纸协会透露,目前中国执行的排放标准是全球最严格的,新建的大型企业的各项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尤其单位产品排水中化学需氧量已由2000年初的332公斤/吨产品减低到2015年末的4.7公斤/吨产品以下,降低了98.5%,烟气中二氧化硫单位产品排放量由10.6公斤/吨产品降低到3.5公斤/吨产品,降低了67%,单位产品排水量由平均103立方米/吨产品降低到22立方米/吨产品,降低了79%,使得行业平均排放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造纸行业已经脱离了高污染行业的队伍,开始向绿色纸业的方向快速发展。

 



 

发布版面

区域


主题

粤港澳合力共建数字湾区

发布日期

2019-09-02

 

日前,以“工业互联,数字湾区”为主题的2019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在广州开幕,这是粤港澳首次联合举办数字经济高规格盛会。

大会现场发布《粤港澳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倡议书》。粤港澳三地将在重大数字经济活动举办、数字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数字经济创业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发展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推进“数字湾区”建设。

此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俊现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这也是首次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报告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生活新业态、数字基础设施5个维度,全面展现湾区数字经济现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数字经济崛起如何交互作用,挖掘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潜力,描绘“数字湾区”发展蓝图。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其中,数字产业化水平稳居全国前茅,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报告建议,要统筹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建立分工与协同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大会现场举行“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启动仪式。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的华为、富士康、树根互联三家企业成功入选2019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广东在全国10个平台中独占3席。

湛江廉江小家电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群等3个传统产业集群以现身说法的形式,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分享传统产业集群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探索与经验,展现广东传统产业如何注入工业互联网“基因”,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中小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实践。

此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此次大会上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融合通信资费优惠套餐,引发关注。相比原有套餐,新套餐优惠幅度达80%。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广西:建设“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

发布日期

2019-09-0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日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陈武围绕“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逐步走向繁荣振兴

鹿心社介绍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壮乡儿女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生产总值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4.5亿元,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再到2018年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产业基础极为薄弱,现在,已经拥有食品、汽车、机械等10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汽车年产超过200万辆,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

开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广西不断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连续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国家重点开放战略务实推进,广西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日益凸显。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5万人,年均减贫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

传统产业“二次创业”

陈武介绍了广西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进展和部署。

转变发展理念观念、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过来了,才能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认认真真推进高质量发展。”陈武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困难多的情况下,广西仍然淘汰了一大批粗放、低效特别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散乱污”企业,比如,近年来淘汰了五六百万吨地条钢。

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陈武举例说,比如,广西蔗糖产量占全国60%,过去数量大,但质量水平不高。近年来,广西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推进“双高糖量蔗基地”建设,现初步建成500万亩“双高”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吨多,提高了1.34吨。糖厂进行改革创新重组,建立了几个重要糖业集团,延伸了产业链。

全力以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陈武表示,过去,广西的电子信息产业基本是空白,近年来通过努力,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广西的千亿元产业。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自治区专门设立了50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

推进全方位开放

鹿心社表示,广西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大的潜力在开放,广西正在建设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建设国际通道。广西抓住国家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作为新通道陆海交汇门户的作用,加快形成贯通中国西部地区连接“一带一路”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做实开放平台。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广西将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深化产能合作。广西进一步加大“引进来”力度,聚焦大健康、大数据、大物流和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产业招商,重点引进外商投资中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广西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开拓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大力推动钢铁、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走出去”。

优化营商环境。广西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重商、亲商、安商的工作机制,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为企业提供最优、最高效、最贴心的服务,把广西建成国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

 

 

发布版面

百家争鸣


主题

高端海洋人才驿站聚焦大湾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

2019-09-06

 

本报讯 (记者 蔡敏霞 刘雷 通讯员 谢涵)8 月29 日-31 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大湾区研讨会、暨大湾区海洋科技高端人才驿站交流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这场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湛江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启迪科技城(肇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论坛,以跨界创新为主线,成功地将气象、海洋物理、计算机、经济等不同领域的高端人才,聚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大湾区海洋环境预报和沿海城市防灾减灾中科技成果应用。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创融处处长孙龙涛表示,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让人工智能和海洋大数据两个学科专业间实现知识交叉和思维交流,从而碰撞出更好的理念和成果,希望通过启迪的专业孵化促进成果落地应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服务。

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以自身行业为出发,对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提出专业的见和建议。中山大学教授韦骏认为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海洋环境离不开计算机的算法,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在海洋领域找不到可以运用的方向,而海洋领域的研究者未必精于算法,而通过本次研讨会,为海洋领域和计算机领域建立了一个跨界沟通的桥梁——海洋专家提供方向,而计算机专家为此提供算法库,让高级算法运用到海洋环境分析中,使双方优势充分发挥。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石晓勇表示减灾中心对社会开放,欢迎更多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海洋减灾;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教授周文分享了登陆台风破坏性趋势变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宋弢分享了数学函数模型算法在海洋环境预报中的运用探索;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仲国强介绍了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式实现对海洋锋和中尺度涡轮的检测;珠海市金湾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朱颖以近年来珠海登陆的台风为例,介绍基层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体系的实践;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蔡建统分享将大数据可视化运用在海洋预报中的经验;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罗钧韶介绍了深圳、湛江等地利用交通大数据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实际经验,值得海洋领域大数据运用示范;作为主办方之一,湛江启迪董事长吴鹰认为,湛江聚集了巨无霸临港工业,又是台风多发地,为沿海城市海洋环境预报及防灾减灾新技术新理念提供“样板”场景。而人才是创新主体,启迪作为“创新连接器”和“人才粘合剂”,在湛江市委组织部支持下的人才驿站海洋创新中心分站,以“走出去,引进来”主动拥抱大湾区创新资源,促进海洋高端人才的引智的一种模式。湛江启迪“设立海洋实业孵化器”,结合“跨地域资源引流”的形式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做深做实优质项目对接孵化培育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启迪特有创新网络,撬动湾区优势科技人才资源,反哺本地创新孵化工作。

中科院南海所尚晓东、彭世球、唐世林、李毅能、钱钰坤等研究员分别做了各自成果报告。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珠海市金湾区应急管理局及相关涉海企业专家等60 多人参加了跨界研讨。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北部湾模式”获众多媒体聚焦

发布日期

2019-09-07

 

本报讯(记者 廖思宇)记者从市图书馆获悉,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项目进入到关键阶段,并正式开始运作。联盟建设发展迅速,吸引众多媒体关注,8月27 日至28 日两天时间,就有24 家国内著名媒体同题报道了联盟的建设情况及建设前景。

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项目由北海市申报,北海市人民政府、自治区文化旅游厅牵头指导,北海市旅游文体局牵头实施,北海市图书馆牵头承建,将整合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 市8 馆的图书馆资源,通过以大数据为支撑平台,运用云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经济区内公共图书馆资源,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今年7 月3 日至4 日,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第二次专家论证会及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北海市图书馆召开,由此标志着图书馆服务联盟正式开始运作。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项目进入到关键阶段。

8 月27 日至28 日,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搜狐、网易、凤凰网、中国文化观察网、今日头条等24 家国内著名媒体以《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共同体呼之欲出》为标题,同题报道了当前联盟开展的“一卡借遍六城”模式、阅读与旅游深度结合的“城市智慧书房”、公共文化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的“大文化”、“向海之路”特色资源库建设、联盟的运行和保障机制——联席会议制度、联合阅读推广活动等取得的成绩。同时,24 家媒体展望联盟建设前景,认为联盟建设、文旅融合、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者融合建设发展,将会大幅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有效建成全国首个经济区域内跨城市的图书馆联盟共同体,打造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较有影响和地域特色的“北部湾模式”。

据市图书馆有关人员表示,24 家国内著名媒体对联盟的联合报道,广泛宣传了联盟的建设及“北部湾模式”,极大提高了公众对联盟的知晓率,有效激发公众参与联盟建设和享受联盟建设成果的积极性,对加速推进联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版面

共建“一带一路” 共绘合作愿景 聚焦第16届东博会·峰会


主题

自治区北部湾办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日期

2019-09-23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投资合作规模和领域,建优建强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9月22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与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南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自治区北部湾办和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合作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双方将积极推进和服务协议内容的落地见效,特别是在推进港产城融合和创新园区运营建设、金融领域创新合作、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500强国际区域总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政企沟通平台和自治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力争共同推进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助推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太平洋建设集团将发挥世界500强产业龙头优势、资金实力、建筑全产业链规模效应等,在未来5年内打造投资不少于500亿元的北部湾产业新城示范园区。同时,太平洋建设金融板块将全力助力北部湾经济区资金筹措,综合运用多重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投资带动效应,依法筹划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不少于300亿元,全面支持北部湾经济发展。太平洋建设集团还拟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总部基地,以广西为核心辐射东盟10国市场,为此,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产业植入、人才教育、总部基地等方面与自治区北部湾办签订了一揽子合作协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