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9年6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9-30 09:53:50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中国提速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深圳亮出海洋经济“家底”

多地谋划打造海洋强省新版图

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把握时代脉搏 助推海洋事业

多点发力 积聚海洋科技新动能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有民生标尺

钢铁篇

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

中国宝武“无偿”收购马钢,钢铁业兼并重组提速

江苏省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

尖端发电技术:让钢铁更高效、更绿色

现代钢铁以智能化提升特钢质量和生产效率

5月份国际钢铁原料价格仍居高位

7年来,我国钢材区域市场流入态势分析

去产能倒逼 钢铁煤炭业加速兼并重组

钢铁业在世界经济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钢铁行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

石化篇

中国石化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广州石化改造裂解炉解决烟气排放难题

石化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石化:绿色引领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化:明年形成千万吨清洁船用燃料油产能

茂名石化前5个月乙烯产量超50万吨

中国石化多个项目荣获央企熠星创新创意奖项

石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需走绿色可持续之路

人工智能:石油石化跟跑到领跑新机遇

亚洲石化原料:“加”LPG “减”石脑油

造纸篇

把学会办成引领造纸业发展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宜宾纸业 全力实施“竹浆纸及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战略

广西制浆造纸行业升级治污减排水平

新时代造纸王国的腾飞

述说江西一“纸”风光

广西推广制浆造纸行业最佳可行技术

其它

湛江力争今年新增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

广东:书写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篇章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湛江市发布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智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找好切入口

中小企业: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版面

经济观察


主题

中国提速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日期

2019-06-01

 

第一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近日在山东日照举行。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批复了首批14个城市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福州、厦门、宁波、温州、威海、日照、连云港、盐城、深圳、湛江等。在中国陆地产业高强度开发的现状下,海洋经济已成为新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选择。

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亮出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家底: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12018年平均每6年翻一番,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经济总量的9%以上。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8.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中国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正不断增强。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预测,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年将达到13万亿元,直至2030年之前,中国海洋经济将一直处于成长期。

 “不应忘记,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疆土,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擎作用。”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林杞表示,随着陆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探索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加紧向深海、远洋和极地进军。

林杞表示,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从国家层面的立法、政策、战略,到社会层面的教育、宣传、环保,发展水平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虽然中国的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海工装备等部分海洋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但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开发利用层次总体不高,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比重较低,部分产业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2019全国两会记者会期间指出了中国海洋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短板。他认为,很多地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主要是在沿岸、在领海、在近海,对于走向远海、走入深海、走向大洋的重视远远不够;海洋传统产业过多过滥,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远远不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海洋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科技基础和支撑能力有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近海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生物资源衰减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根据自然资源部的数据,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战略增长迅速,年均增幅达到24%,但产业总量的占比非常低,不足5%。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刘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沿海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每年有近一半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林杞认为,目前中国涉海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突出的一点就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海洋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科技创新落后、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海洋经济问题。

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据了解,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承担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集聚、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任务的区域性海洋功能平台。不同的示范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比如,威海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推动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湛江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临港钢铁和临港石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海洋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发布日期

2019-06-03

 

日前,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消息称,今年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开局平稳,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海洋对外贸易基本平稳,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初步估算,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1.9万亿元,同比增长6.6%,海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针对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作了如下解读:

一、海洋经济发展效益有所提升

涉海工业企业营收稳步增长。一季度,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为3489亿元,同比增长6.3%;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降幅低于全国同期0.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金融稳步支持涉海企业发展。截至3月底,开发性金融支持国内涉海项目贷款余额135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3月,进出口银行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海洋新兴产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步伐

一季度,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21.9%28.3%,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5.26.4个百分点。自主研发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的高附加值岩藻多糖出口日本;上交所3月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明确要求保荐机构重点推荐大型风电等科技创新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接单情况良好,一季度,新承接订单6/艘,金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4.3%

邮轮市场增速放缓,进入暂时调整时期。一季度,上海计划邮轮航班238艘次,其中,母港航线225艘次,数量上虽然较去年有所减少,但在船型规模上向大型化发展,“威尼斯号”和“海洋光谱号”的载客量都超过了4000人。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去库存取得实效

截至3月底,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7%,与上年基本持平;产成品存货同比减少1.3%,降幅高于全国同期1.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8%,增幅低于全国同期2.7个百分点。一季度,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79元,同比增加1.4,低于全国同期5.3元。

四、涉海企业市场活跃,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一季度,重点监测行业中新登记涉海企业共4967户,同比上涨26.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9.4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企业55户。注吊销企业2176户,同比增长9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一季度,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登记企业数较多,分别为3987户、393户和271户,占全国新登记涉海企业总数的80.3%7.9%5.5%。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注吊销企业较多,分别为1441户、406户和131户,占全国注吊销涉海企业总数的66.2%18.7%6%

五、海洋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一季度,重点监测的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3亿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为108亿美元,同比下降12.9%,进口为35亿美元,同比增长23.8%

我国海运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493亿美元,同比下降0.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1%;进口同比下降2.9%。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运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8%,进口同比增长1.2%

六、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力度持续加大

一季度,全国共计新增审批用海面积7208公顷,同比下降65.6%,无新增填海面积。新增审批用海项目中,通过市场化出让方式新增审批用海面积805公顷,同比下降86.3%;征收海域使用金3.3亿元,同比下降65.2%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发布日期

2019-06-04

 

建设海洋强国,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应该坚持走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并重、科技兴海、依法治海、军民融合、合作共赢之路,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陆海统筹

我国是陆海兼备型的国家,海洋与陆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中华民族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该实行陆海统筹。

坚持陆海统筹,就要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思维,确立“重陆兴海”理念,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将海洋和陆地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加强陆海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促进,资源互补,力求陆海并举,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认识到向海洋进军,要以陆地为基本立足点和依托。海洋只有在与陆地统筹中才能实现最佳效益,在确保陆地强国地位的基础上建设海洋强国。

坚持陆海统筹,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突出发展海洋,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对历史上“重陆轻海”的“补课”,着眼于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陆海统筹。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仅涉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更涉及国家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开发与保护并重

过去,人们认为,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海洋中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发利用海洋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过去,人们认为,海纳百川,浩瀚无比,是天然的垃圾场。今天,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海洋环境非常脆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给海洋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一个清洁的海洋,一个环保的海洋,一个健康的海洋,一个人与海和谐相处的海洋,一个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海洋。

人类进入了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治理海洋并重的新时期,应坚持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善待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实现人海和谐,人海合一,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依赖、可以栖息、可以耕耘的美好家园。

美丽海洋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对海洋国土空间布局的全覆盖,要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实现陆地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科技兴海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从全球范围看,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的新时代,主要海洋国家或地区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创新,争取在海洋领域获取更大的利益。

海洋科技创新应该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发挥核心和支柱作用,引领和支撑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能力强海,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应该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引领,面向海洋经济、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建设3个维度,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深水、绿色、安全的高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认识海洋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加强海洋调查观测,提高海洋认知能力;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融合,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和空间拓展;加快科技成果集成创新,支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安全保障;加强海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加速海洋高新技术引进与融合,推动优势海洋产业走出去,加强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和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海洋科技体系竞争力。

依法治海

在海洋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海、加快建设法治海洋,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证。应该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配置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海洋科技水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一是完善我国涉海法律法规体系,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涉海法律制度体系,但与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要求、海洋维权斗争的实际需求相比,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发展态势、全球海洋治理的深刻变革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国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既落后于我国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海洋安全特别是我国海洋维权的需要,也落后于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进程,甚至落后于我国周边海上邻国。我国海洋领域法律出台时间往往严重滞后,既滞后于国内涉海事务实际需要,也滞后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展和海洋形势发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能覆盖《公约》赋予沿海国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并且对我国管辖海域外海上活动缺乏基本法律规则。我国现有海洋立法主要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对于公海、极地等地区的活动,相关法律原则或规则尚未健全。目前开展这些海域的活动仅依据相关国际条约和我国内政策,缺乏立法保障。应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海洋法律制度,包括制定海洋基本法、海域巡航执法条例、修改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条例,完善相关部门法规等。

二是要遵守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则的制定,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中国是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是世界航运大国、渔业大国、造船大国,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理涉海争端,都应该在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现代海洋法的框架内进行,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特别是需要通过国际法、国际海洋法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战略利益和核心利益。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中国应该树立负责任的法治大国形象,自觉遵守和坚定维护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为全球海洋治理和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海洋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有关国家一道共同推动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海洋法治思维,需要依法治海。

军民融合

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国际海洋合作,是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海洋强国建设也需要世界一流的海上力量做后盾,需要世界一流海军作为战略支撑。海军作为国家海上力量主体,对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良好秩序负有重要责任。

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海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双向支撑作用,统筹蓝色经济发展和海洋国防建设需求,统筹安全和发展、军用与民用、战时与平时、当前与长远的需求,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综合管理、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军事安全,统筹配置军民力量和资源,推进海上行动能力和保障设施建设,形成军民一体的海上力量组合和支撑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海上军事能力与国家安全需求的差距较大,要有效维护海洋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适应海上力量建设军民一体的客观趋势,坚持问题导向和军民需求牵引,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和衔接、协调,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重点是统筹推进军民两用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促进军民科研、转化平台整合开放和共享服务,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军民合建、共用共享、平战结合的目标。在具体领域上,如通讯、测绘、气象、观测、调查、搜救、能源、交通、装备、基础设施、物资储备等通用领域及网络信息、应急救援等新兴领域,应首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合作共赢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海洋不仅不是隔断各国沟通联系的障碍,而且日益成为不同文明间开放兼容、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空间。同世界各国一道,通过发展海洋事业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本着和平的目的,走和平发展道路,采用和平的手段开发利用海洋,坚决反对海洋霸权。

中国愿同相关国家加强沟通与合作,完善双边和多边机制,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与通道安全,共同打击海盗、海上恐怖主义,应对海洋灾害,构建和平安宁的海洋秩序。

在海洋开发利用上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重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密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战略对接,深化蓝色伙伴关系,加强海洋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海上执法、搜救、海运保障、防灾减灾等水平。

中国愿同海洋国家一道,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探索海洋奥秘,为扩大国际海洋合作做出贡献。

中国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秩序,主张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当事方直接对话谈判解决双边海洋争端和纠纷。同时,既坚定不移地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势力染指我国海洋权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周边稳定、睦邻友好以及邻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要求,为建设海洋强国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作者张良福系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发布版面

今日财经


主题

深圳亮出海洋经济“家底”

发布日期

2019-06-06

 

时值2019年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局)昨日亮出深圳海洋经济最新“家底”:目前,深圳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涉海企业有7000多家,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9.6%

目前,海洋产业链正在加速向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配套延伸,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不断优化提升。其中,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已与海洋油气、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共同构成深圳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有一批知名的涉海企业

深圳加快向海洋发展,全力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涉海企业。

在海工装备领域,中集集团、招商重工已具备大规模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并覆盖产业链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下游环节。据了解,中集集团和招商重工将整合双方的海工板块组建“中国海工”集团,形成海工装备总部运营、关键核心设备制造及研发集群,打造全球海工装备业标杆。

据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高上介绍,中集集团旗下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保持吉尼斯纪录的2万吨吊机“泰山”号和大型船坞,并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海上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获世界最具创意游艇奖的双体豪华游艇等。公司具备年产4座半潜式、6座自升式钻井平台生产能力,能够做到上、下船体同步建造、一步合龙,并可大批量生产海洋牧场等作业平台。另外,半潜式平台订单数量居世界前3位,已交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座,占国内市场的80%、全球的25%

招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同样拥有世界级水平。据招商工业孖洲岛高端海工装备造修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鹤介绍,公司旗下招商重工(深圳)公司致力于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及特种工程船舶的设计、建造及服务,大型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海洋工程装备及特种工程船舶设计建造企业之一,可提供全流程的海洋工程装备解决方案,在自升式海洋平台和潜水支持船领域处于国内领军地位,品牌享誉全球。另一家子公司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则致力于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及各类船舶的改装和修理,能够承接国际95%以上类型船舶的修理工程,在自升式海洋平台和潜水支持船领域处于国内领军地位,品牌享誉全球。

在海运领域,成立于1982年的深圳航运集团是一家“老字号”,公司紧抓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不断在船队规模上发力,货运船队规模不断扩大。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中国至巴新、所罗门主打航线,还开辟了俄罗斯远东至中日韩、东南亚等航线;同时,形成以原木运输为核心,集钢材、化肥、煤炭、设备及散杂货为辅的多元化货运运输格局,年承载货运量超500万吨。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步伐的加快,深圳涉海企业勇于创新,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为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形成大海洋产业模式撬动蓝色经济发展

在业界看来,深圳要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短板,比如,海域、岸线及海岛资源紧缺,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缺乏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原始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等。

高上建议,为补齐短板,需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同时,坚持集约高效利用空间,规划建设海洋产业研发和总部基地,集聚全球海洋高科技企业总部,形成海洋产业集群。

刘鹤也认为,深圳需要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引进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力量,建立新型海洋研究机构。此外,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鼓励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来深创业。

当前,深圳正牢牢把握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契机,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统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引领、陆海并重、一体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综合考虑国际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和深圳城市基础与特色,接下来,深圳将以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核心,推动海洋高端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金融业、航运物流等产业发展;以“大海工、大港航、大远洋、大旅游”的模式撬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此外,深圳还将充分整合和集聚国内外海洋科技力量,从发展海洋教育研究机构、集聚海洋领域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划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等方面打造从科技前端研究到后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并从人才和空间保障等多方面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升深圳海洋科技在全球的地位。

 

 

发布版面

国内聚焦


主题

多地谋划打造海洋强省新版图

发布日期

2019-06-06

 

今年68日是第十一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个“全国海洋宣传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多地正密集谋划打造海洋强省新版图。首部海洋经济促进法也于本月正式实施。而瞄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沿海省份还在酝酿更多新规划新举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14个示范区也将迈入提质期。

专家表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产业投资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热潮。组建国有投资企业、产业创投基金等多元化的海洋产业投资布局已经浮现。

14个沿海示范区成重要增长极

自然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期内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1.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何广顺分析指出,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大。

14个示范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山东威海、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等10个市级以及天津临港等4个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并明确了各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以来,各示范区建设方案密集出炉。《海南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为依托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环境大背景,将打造成为海洋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天津港保税区近日提出,将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据悉,位于天津临港区域的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项目一期工程预计在今年6月建成。该项目拟通过吸引海水淡化及相关产业,集聚形成产值百亿的产业群。

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在日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论坛指出,14个示范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金翔龙表示,在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中,可以鼓励各地结合各自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围绕1-2个重点方向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先行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

多地打造海洋强省新版图

在示范区酝酿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近日,山东、海南、辽宁等多省份也酝酿打造海洋强省新版图。比如,山东提出,发挥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两大产业,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加快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鼓励先行先试。

福建将加速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心放在打造智慧海洋上。将调动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服务要素高效运行,全力汇聚各方海洋资源,建设集海洋数据感知、获取、处理、分析、共享、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数字信息体系,力争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先进应用示范,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记者表示,各地密集出台政策打造海洋强省,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抢抓战略机遇,打造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同时,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各省拓展新开放空间、形成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61日起正式施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王均柏指出,《条例》针对制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等瓶颈问题,为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也将为沿海省市相关立法提供有益借鉴。

有望迎来新一轮投资潮

在蓝色海洋经济带动下,海洋产业新投资布局也开始浮现。

《经济参考报》记者此前在广东湛江采访了解到,湛江市由于坐拥我国南方天然深水良港,拥有生态海湾、漫长海岸线、天然优质海鲜等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优势得天独厚。招商局以湛江港整体改制为基点,双方合作不断延伸,招商局旗下港口、物流、金融、贸易、地产几大业务均已布局湛江。

为推动粤澳港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还制定出台《广东省六大海洋产业三年实施方案》,引导海洋产业进一步创新技术和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波浪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省厦门市则重点布局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港口物流业与滨海旅游业。

与此同时,海洋产业新投资布局也浮出水面。江苏省日前提出,计划组建国有海洋投资企业等措施,重点扶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等。深圳市则组建了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据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传旺介绍,厦门市已组建“富凯海洋”和“建达海洋”两支海洋产业创投基金,借助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吴琦指出,现阶段海洋产业投资以政府为主导,投资主体以国有海洋开发公司、国有投资运营公司、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等为主。特别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化工业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未来随着准入门槛降低、融资难等问题逐步缓解,海洋经济民间投资比重将有所上升。合资经营、投资并购、PE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多元化形式也将出现。”(记者 高伟 班娟娟 北京报道)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发布日期

2019-06-13

 

本报讯(记者 孙安然 通讯员 肖乃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611日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经初步核算,去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2%

报告显示,去年,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海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洋绿色发展持续深化,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个百分点,占比19.9%,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根据报告,滨海旅游业仍是广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2018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827.5亿元,同比增长11.2%,第三产业在该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占比超过6成。

海洋六大产业加速发展。去年,广东省财政设立专项,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海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共建成涉海涉渔科研机构24个,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海洋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广东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启动了大亚湾等重点海域总量控制,编制了美丽海湾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海岸带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海洋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全省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从区域上分为珠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海洋经济的区域发展布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高度契合。

广东省海洋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东将从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发布日期

2019-06-18

 

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表示,“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这是中国首次向世界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走向和海洋发展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为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海洋新秩序,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把握构建海洋命运

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

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时间推移和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在党的实践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进而形成并得以发展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是在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蓝色合作伙伴关系”等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主席全面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在世界舞台的道义制高点,提出的开辟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充满智慧,是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的海洋治理新方略,其强调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建设友谊、和平、合作、和谐之海。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友谊之海。全球性挑战使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休戚与共、命运相连,世界事务应该由所有的行为体共同参与,通过对话与协商加以解决。中国奉行这一原则,在处理与海洋大国和小岛屿国家关系上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中国政府支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国际海洋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各主权国家以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海上分歧,不断完善海上危机沟通机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与挑战,将“人类共有之海洋”建设成为友谊之海。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和平之海。当前海洋的发展变得日趋复杂,非传统海洋安全问题与新兴海洋问题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无节制地开发海洋新疆域,既给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又增加了全球海洋治理的难度,使世界海洋愈加不和谐。全球海洋治理问题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必须依靠双边、多边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国应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发展,使全球海洋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风险共同体。

坚持互利共赢,建设合作之海。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合作共赢为价值目标,以开放创新、包容互惠为发展目标,以期推动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在承认各国与各个民族存在着一系列利益矛盾甚至是价值冲突的基本前提下,协调不同行为体之间的海洋利益与海洋价值,寻求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提高发展的整体性、互惠性与共享性,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和谐之海。历史的发展证明,海洋文明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海洋的相处之道。自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时代以来,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显现,人类的海洋活动异常频繁,人海关系趋于紧张。海洋命运共同体则为当今世界描绘了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海洋生态发展“画卷”,强调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这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彰显。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

共同体的路径建议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重塑合理公正的国际海洋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才能有效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一是引领国际海洋秩序重构。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成为首要的世界性问题,并带来世界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引起国际海洋秩序的重大变革,急需重构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秩序。中国作为全球性、区域性的大国,理应主动承担起引领国际海洋新秩序重构的重任。积极倡导新的海洋价值观,构建“蓝色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之海。作为区域大国,中国应以开放、自信、有为的姿态参与制定与讨论海洋新秩序规则重构,主动参与国际海洋规则的主张、倡议及方案,切实加强国际协调,追求各方共赢的“包容性利益”,在促进国际海洋规则不断完善方面体现出更大的政治意愿,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构建多层级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多层级治理的特性表现为权威的来源多样化,不限于政府;不是强制力统治,而是基于各层级的认同和共识。实现全球海洋治理需要发挥各层级、各治理主体的力量,从而建立多层级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是海洋治理的主体力量。中国政府应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落实上发挥作用,对于其他区域的海洋协调制度的建设也应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全球海洋治理作出贡献。同时要积极完善国内海洋立法,对接国际规范,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推动建立共商共建的海洋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是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机制,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引领,加强国家间对话与协调,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的功能性合作,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共同增进海洋福祉。今后还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区域内国家签订域内协定或条约,实现制度化合作。积极参与PEMSEA(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区域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等跨区域综合组织,开展相应研究与讨论,以参与式合作推进海洋治理。

四是推进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只有不断增强实力,提升海洋军事实力,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才能为世界和平海洋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一方面,中国要大力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协调。另一方面,面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海上安全事务多样化等,中国也要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量的海军,以维护区域海洋和平安全,实现世界海洋和平安宁。

(作者 芳单位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大学基地)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把握时代脉搏 助推海洋事业

发布日期

2019-06-25

 

615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暨新时代海洋强国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会议围绕“海洋强国思想与理论” “‘一带一路’与极地治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海洋治理”“海洋环境、文化与成就”6个议题分别设置了6场分论坛,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交流讨论。

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王炳林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海洋问题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新时代海洋强国理论与实践是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王炳林从4个方面介绍了海洋对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的兴衰与海洋有关;从国际维度看,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特别是近代以来实现工业发展的国家,都是从海洋崛起逐步壮大起来的;从理论维度看,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关注海洋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维度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其压力也主要是来自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琪教授在致辞中讲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海洋领域。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海洋强国建设应展现出怎样的特点?如何进一步推进?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阐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教授在题为“从全球海洋治理的角度理解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报告中谈到,全球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的态度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庞中英指出,目前海洋领域主要存在和平、气候变化、发展的不可持续、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环境退化等全球问题,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新的国际规范,同时,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洋强国思想与理论”分论坛上,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蔡勤禹教授作了“新时代海洋强国思想的多维源流”的主题发言。蔡勤禹谈到,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其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海洋观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扎根中国的海洋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海洋文明的和合共融、互通共享的精神和气质;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和探索,为海洋强国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海洋权益安全、维护和促进发展的需求,成为建设海洋强国思想的直接驱动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海洋强国思想奠定了丰厚的经济基础。海洋强国思想为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成志杰在“‘一带一路’与极地治理”分论坛中,和大家分享了“陆海统筹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成志杰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以陆海统筹有效推进。陆海统筹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指导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的陆海统筹谋划。这些都说明陆海统筹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同时,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始终面临战略选择上的两难。中国需要坚持以发展经济为核心,明确陆地和海洋的战略先后顺序,并在不同方向分别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避免国家力量的分散。

“海洋经济”分论坛上,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何丹谈及“一带一路”背景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航运经济的困境与出路。何丹分析说,作为海洋经济的主要载体,航运成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突破海岛自然隔绝的主要途径,而这些国家的航运经济发展受制于航运市场的制约、海洋环境的冲突以及制度供给的不足等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以“蓝色经济”理念为核心原则,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其航运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合作平台符合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诸多利益。在具体合作路径选择上,这些国家可以利用自身海洋资源禀赋深化海上经贸合作,在船舶制造和港口基建上对外开放可再生设备和能源的投资市场,同时加深相关立法制度的政策沟通。对我国而言,积极同这些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拓宽我国海上经贸航线布局,增加海洋资源数量和种类的外部供给,也可以提升我国在海洋方向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任国征在“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分论坛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迫切要求重视海洋权益,提升海洋权益意识,提高维权能力。任国征说,全球化背景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明确底线,划出红线,协调资源,整合力量,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晓玮在“海洋治理”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全球海洋治理:从制度碎片化到命运共同体”的发言。刘晓玮谈到,全球海洋治理的规则体系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在推动海洋治理不断进步的同时,相伴出现制度碎片化的消极影响。制度碎片化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整体性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其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挑战。各国不仅不能综合处理相互关联的海洋问题,而且相互重叠和冲突的制度削弱了各国遵守法律义务的能力和意识。唯有从主权私利与国际公利的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海洋开发和保护的冲突中转进一层,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实现对立双方的共赢、互利、并存,才能化解全球海洋治理制度碎片化的消极作用,实现全球海洋善治。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盛在“海洋环境、文化与成就”分论坛谈及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有关问题。黄盛说,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海洋休闲渔业是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对于我国沿海渔村的振兴至关重要。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沿海渔村的产业兴旺、生活宽裕、生态宜居,要制定区域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规划,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经营体系,推动海洋休闲渔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发布版面

科技


主题

多点发力 积聚海洋科技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19-06-27

 

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升科研及服务水平

 

综合地质考察船“海洋地质九号”

去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了解了实验室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系统布局和自主研发海洋高端装备、推进海洋军民融合等情况。

一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在“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超算平台、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海洋领域书写了科技引领的新篇章。

■ 本报记者 王 晶

 “透明海洋”:突破观测与探测关键技术瓶颈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总书记对大国重器建设和大科学计划的推进十分关心,对科研平台建设以及实验室如何整合全球的科技力量开展创新非常关注。一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着力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

其中,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不断壮大,我国新一代综合地质考察船“海洋地质九号”等相继入列,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全年组织实施27个共享航次,共享船时1160天,为“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首个北斗实时通信潜标在西太平洋成功运行,并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自主研发的“海燕-L”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北部实现无故障运行152天,续航里程3619.6公里,刷新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纪录。

深海Argo、生化Argo、智能浮标、波浪滑翔器、深海海气浮标等研发稳步推进。围绕海洋中尺度涡、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等课题,成功在南海开展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多平台协同观测。“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正在着力突破观测与探测的关键技术瓶颈。

超算平台:GPU能力大幅提升 支撑战略项目

近一个时期以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平台的超算大科学装置群稳定运行,计算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其中GPU能力提升20倍,存储空间增长10倍,日增数据10TB,为海洋科研机构19项科研项目提供超算支撑,计算总量160亿核时。将超高精度海气耦合预报模式速度提升3倍,实现业务化运行,完成了3000万次药物模拟比对筛选。超算平台有效支撑了海洋模式预报、智能药物筛选、蓝色国土保障等国家重要战略项目。

依托超算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美国共建的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启用,实验室将以目前世界最先进的10公里海洋和25公里大气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为基础,用国产神威太湖之光众核异构机型突破超算资源局限,发展更加先进、解析度更高的地球系统模式。

蓝色药库:筛选出200多个有成药潜力分子

海洋生物医药是蓝色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之一。

据了解,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解决制约海洋药物发展的药源问题,将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联合,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了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的跨学科合作,积极打造“智能超算耦合生物实测”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技术团队,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并实现对各创新单元开展开放共享服务。一年来,药物平台开展技术服务103次,并将3万余个海洋化合物与近千个药物靶点逐一“配对”,筛选出200多个有成药潜力的分子。

同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船重工、天津大学、航天十三所、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推进海洋观测、海洋装备、深蓝渔业等工程计划。与美国、俄罗斯等共建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吴立新表示,未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积极进行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建设,力争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发布版面

时评


主题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有民生标尺

发布日期

2019-06-27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海洋经济的各类政策、规划和项目建设,目标最终都将惠及民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政策、规划和项目建设,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也应成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沿海各地和各相关部门纷纷出台各类规划、举措,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促进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些地方积极推进沿海港口群、城市群建设,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对接内陆港口或城市,加强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沿海城市之间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涉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也在提速。新型渔业、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层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还有一些地方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条例或规划,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纳入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

这些举措对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为我国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及宣传报道中,着眼点大多是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或产业发展数据,比如投资规模达到多少,港口货物吞吐量提升多少,开发了哪些新项目,取得了哪些技术成果等。但这些投资、项目、成果如何“接地气”,与老百姓的生活怎样对接起来,却似乎少有关注。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海洋经济的各类政策、规划和项目建设,目标最终都将惠及民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政策、规划和项目建设,对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也应成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比如,海产品是优质食材的来源,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增加海产品的产量,各地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新型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广,体量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升,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反映到百姓的餐桌上,到底带来哪些变化,人们食用海产品的数量是否增加,质量是否提升,安全性是否更加可靠,这些则很少有量化的指标加以衡量。

再比如,海洋生物医药一向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前景,很多地方都在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产业化进程。那么,海洋药物新的研发成果中有哪些可以走向临床,针对哪些病症,效果何如,则应该纳入该项产业发展成效的具体考量指标。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海滨、海岛是旅游的热点区域,而旅游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常为人诟病。那么,除了游客数量的增长、人均消费额的增加之外,如何实现游客体验感与当地居民收入的双赢,如何减轻旅游业对环境的压力,并使之成为加强环保的动力等,也应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绩效考核的落脚点。

海洋灾害直接威胁着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海洋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同样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安全感的重要层面。每年台风季和汛期,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城市内涝、村镇洪灾,赤潮、浒苔等也给沿海地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烦恼,甚至食物中毒的威胁,能否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应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之一。

总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考量发展成效,不仅要基于宏观层面和产业的角度,还应把利于民生作为落点,从而检验政策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实效。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

发布日期

2019-06-03

  

本报讯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环境管理。到2020 年年底前,力争重点区域60%左右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产能改造;到2025 年年底前,力争全国重点区域80%以上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产能改造,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提升。通过“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实施差别化环保政策,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率先推进,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市场等条件,确定分区域、分阶段改造任务。三是坚持分类管理、综合施策。根据行业排放特征,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大宗物料产品运输,分门别类提出指标限值和管控措施;综合采取税收、财政、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实施。四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严把工程质量,加强运行管理,加大多部门联合惩戒力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意见》明确五项重点任务:一是严格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准入,二是积极有序推进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三是依法依规推进钢铁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四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生产设施,五是加强企业污染排放监测监控。

 

 

发布版面

大事件


主题

中国宝武“无偿”收购马钢,钢铁业兼并重组提速

发布日期

2019-06-03

 

在经历了钢铁行业创纪录的年度盈利后,国内钢铁业兼并重组的推进进一步提速。

马钢股份(600808)今日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安徽省国资委将向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马钢集团 51%股权。这也意味着,在重组武钢集团后,中国宝武又迎来了新的重组对象。

马钢股份的公告表示,持有公司控股股东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100%股权的安徽省国资委,已与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拥有的中国宝武签署《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关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权无偿划转之协议》,本次划转完成后,中国宝武将通过马钢集团间接控制马钢股份 45.54%的股份,并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安徽省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宝武的重组路径

目前,中国宝武是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2016年12月1日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而成。

联合重组让中国宝武以近6000万吨的粗钢产量稳坐国内钢铁老大的位子,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的目标。在公司公布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规划(2016~2021)》中,就明确提出到2018年钢铁产业要保持7000万~8000万吨的产能规模,2021年产能规模为8000万吨~1亿吨,2016年,中国宝武的粗钢产量为5840万吨。

 “这一轮我们提出产能规模要到8000万到1亿吨,未来进行行业整合是必由之路,而不能像以前一样投资新产线来扩大产能,这也是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宝武总经理陈德荣曾对第一记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月,中国宝武联合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集团,共同发起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下称“四源合基金”),基金规模初定400亿~800亿元,这也是中国第一只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中国钢铁行业去除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相比之下,此次重组马钢,则是选择了无偿划拨的形式。

马钢是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2017年的粗钢产量1971万吨,资产总额918亿元,营业收入796亿元,利润总额56.1亿元。生产的钢铁产品主要是冷热轧薄板、彩涂板、镀锌板、H型钢、高速线材、高速棒材和车轮轮箍等,尤其是车轮和H型钢,是高铁等的主要供应商。

马钢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的重组,一方面将带动马钢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将推动中国宝武进一步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

此次中国宝武对马钢无偿划拨式的重组,也意味着国内钢铁业的重组步伐再度提速。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依然比较低。2017年,中国前十家钢铁企业累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36.9%,较2016年提升1.0个百分点,但距60%的钢铁产业集中度目标,以及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2017年, 韩国前两家钢铁企业累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89.2%;日本前三家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81.5%;俄罗斯前四家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8.0%;美国前三家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7%。

据记者了解,2018年以来,河北、江苏、河南等地陆续出台了钢铁产业整合规划,而钢铁行业并购基金也逐渐成为钢铁产业整合的市场化、资本化运作主体。继2017年中国宝武集团联合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集团设立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整合重庆钢铁资产后,长城河钢产业发展基金、山西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华宝冶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三个并购基金也陆续成立。

不过,实质性的钢铁重组目前并不多,这与去年钢铁行业的业绩创新高,企业重组动力不足不无关系。2018年,我国的钢铁行业一度取得历史最好的业绩,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

而随着去产能任务趋近完成,供给端对价格的边际拉动影响逐渐削减,业界对已经到来的2019年并没有持续乐观。

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统计的35家上市钢企2019年一季度的业绩,钢企总盈利超过126亿元,其中33家企业保持盈利,但业绩同比保持正增长的只有8家公司。

多家国内钢厂的管理层也认为,2019年,作为钢铁业主要下游行业的房地产开工面积及投资额可能会大幅回落,铁矿石焦炭等原料成本却在高位运行,利润要再创新高还是很有挑战。

 “对国内的钢铁行业来说,2019年除了控制好产量,紧跟需求结构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对记者指出。

 

 

发布版面

家居·建材


主题

江苏省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

发布日期

2019-06-03

 

本报讯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全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推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钢铁行业沿江、沿海钢铁冶炼产能比例关系由目前的7:3优化调整为5:5。到2020年,力争全省钢铁企业数量由现在的45家减至20家左右,行业排名前5家企业粗钢产能占全省70%。

《方案》要求,要进一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全省的冶炼装备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水平明显提升,全行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5%~90%。进一步降低行业排放强度,到2020年,全省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30%、50%、50%,加快形成一批工艺装备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环保水平高的优质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努力在治本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方案》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科学规划建设沿海精品钢基地,二是做精、做优沿江特钢产业基地,三是严格落实环境敏感区域产能退出要求,四是切实加大分散弱小产能整合力度,五是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

《方案》对钢铁行业的准入提出严格要求:第一,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从安全、环保、技术、投资和用地等方面严格行业准入门槛,高标准发展市场前景好、工艺技术水平高、安全环保先进、产业带动力强的钢铁项目。第二,强化负面清单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加快制订出台并严格执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按照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落后工艺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淘汰和禁止目录范围,对已列入淘汰和禁止目录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装备,严格予以淘汰。第三,强化企业本质安全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设计、设置和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按规定实施全流程自动控制改造,有条件的鼓励创建智能工厂(装置)。坚决淘汰超期服役的高风险设备和设施。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尖端发电技术:让钢铁更高效、更绿色

发布日期

2019-06-11

 

5月16日上午,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湖南院)总承包的、代表钢铁行业目前直燃尾气发电项目最高效率的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期)动力系统发电系统(3×135兆瓦煤气发电机组)安装工程正式开工。

这是广西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成绿色、环保、现代化钢厂的有力支撑,也充分反映出中国能建湖南院在尖端发电技术与钢铁行业融合方面的领先优势。

在这背后,一方面是钢铁行业今年初以来受原料成本快速上升影响,利润大幅下降,内生降本增效动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是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等方面面临的外部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大。内外双重“夹击”下,钢铁企业资源、能源的二次利用需要更高效、更绿色的模式。针对有关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能建湖南院、柳钢和华菱湘钢等企业相关负责人。

 “敢为先”

5月15日下午,华菱湘钢动力厂厂长阳建辉在该厂4楼会议室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企业大多是2012年前后开始在能源的二次回收利用方面加大投入,以应对当时钢铁主业效益滑坡的困境。

 “2009年底,我刚到动力厂工作时,我们的自发电占比约为20%,后来也根据煤气的富余情况建设了一些小型的发电机组,将自发电占比提高到了40%左右。”阳建辉说。

阳建辉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尽管如此,当时仍有大量煤气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只能被直接对空燃烧排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提出了建设超高压发电机组的设想。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能建湖南院充分发挥了“敢为先”的精神,首次将视野投向了钢铁行业,与华菱湘钢结缘。

作为发电领域的“老兵”,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能建湖南院在电力勘测、设计和总承包等方面底蕴深厚,业务遍布海内外。不过,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屹立坦言,当时受湖南电网投资建设规模急剧收缩、传统火力发电业务不断萎缩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获得支撑。

 “钢铁企业动力业务既属于我们传统主业范畴,又是发电业务在钢铁行业新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与公司发展理念和战略高度契合。”李屹立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我们有实力将发电领域最新的设计和总包管理理念融入钢铁行业,促进其能源高效利用。”

接触华菱湘钢后,中国能建湖南院根据其总体供气量、全厂用电量等相关指标重新进行了方案设计,将2台60兆瓦的中温中压发电机组优化为1台高温高压的135兆瓦发电机组,利用高参数机组,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并最终中标。

阳建辉也坦言,在这之前,华菱湘钢在煤气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规划。不过,在中国能建湖南院EPC总承包的135兆瓦机组投入运行后,一切迎刃而解。首先是建设周期短,2012年9月开工至2013年7月10日并网发电,10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整个工程建设;其次是运行良好,投产运行后很快就实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年利用小时数达到8000小时以上,运行故障率也非常低,近两年基本实现“零事故”;最后是投资效益好,第一期项目投产后,每天节省外购电费在200万元左右,当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成本,使企业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

尝到甜头的华菱湘钢很快就提出了建设第二台135兆瓦发电机组的计划,任务也顺其自然地交给了中国能建湖南院。二期项目于2014年1月开工,2014年12月26日并网发电。至此,阳建辉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华菱湘钢共有自发电机组14台(套),总装机容量为486.5兆瓦,其中单台装机容量最小的为4.5兆瓦。

 “尽管135兆瓦机组在数量上只有2台,但装机容量占比接近56%,实际发电量占比则更高,是我们的主力设备。”阳建辉说。他表示,自投产以来,这2台135兆瓦机组在140兆瓦左右的超负荷状态下保持了长周期的稳定运行,各项技术及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煤气基本上做到了零放散,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自2台135兆瓦机组投产以后,我们的自发电占比长期稳定在75%~85%之间,2018年的自发电总量为32.5亿千瓦时,创造了我们自发电水平的新高。”他说。与此同时,《中国冶金报》记者查阅数据发现,华菱湘钢也由2015年的亏损超过10亿元,到2018年实现净利润超过45亿元。

 “大世界”

推开一扇门,就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对中国能建湖南院而言,华菱湘钢项目就是这扇门,随后而来的便是钢铁“大世界”。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6.2亿吨标准煤,电力消费量为5281亿千瓦时。

中国能建湖南院电源分公司总经理曾华林认为,粗略估算,我国钢铁行业每年高炉煤气的产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的产量约为1550亿立方米,对它们的有效利用是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关键。

钢铁行业环保专家认为,钢铁企业在高炉尾气、焦炉煤气等能源的二次利用方面,多采用梯级利用的方式,热能较高的多用于自发电,热能较低的多用于其他生产环节的内部循环;钢铁企业自发电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其中的关键是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问题。“目前钢铁企业的自发电水平高低不一,低的占比只有30%,高的超过70%。相对而言,大中型、气量丰富的企业,更适合建设更高参数的发电机组。”该专家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

 “凭借过硬的设计和技术能力,经过激烈的竞争,我们在去年10月份成功中标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期)动力系统发电系统项目,并于11月份正式启动。”中国能建湖南院副总经理黄宇翔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这也是国内第一台采用亚临界超高温135兆瓦机组的高炉尾气发电项目。”

5月22日,柳钢集团动力厂厂长董君祥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防城港钢铁基地煤气发电工程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亚临界超高温汽轮发电工艺,预计在效率、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会表现优异,是柳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钢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利用富余煤气发电,实现煤气零放散,预计年利用小时数可达8000小时以上,年发电量达32亿千瓦时,占全厂总用电量的85.5%。”他说。

黄宇翔认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和企业降耗增效要求的提高,更高参数的煤气发电机组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将是大势所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也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得到推广。国内煤气发电机组已发展到超高温亚临界参数,发电效率可达41%左右;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最高机组热效率已达47.8%;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效率达到50%以上。

 “钢铁企业传统的中温、中压发电效率有待提升。近些年,淘汰中、低参数机组,建设高温超高压以至于亚临界参数机组的钢铁企业,均获得了较好的效益。”黄宇翔说。以华菱湘钢的135兆瓦机组为例,阳建辉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其发电耗标煤为325克/千瓦时左右,而此前机组的发电耗标煤为610克/千瓦时左右,这意味着发电效率提高近1倍。

 “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在建和已投运的装机容量135兆瓦等级的尾气发电机组有10余台,其中的6台和我们有关(设计或总承包),这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李屹立强调。

阳建辉和董君祥均建议,希望政府部门从技术、政策上大力支持钢铁企业发展资源的二次利用,对自发电比例较高的钢铁企业进行税收或电价优惠。董君祥还强调,在发电设备的选择方面,钢铁企业应该从可靠、安全、高效、环保4个方面综合考虑。

 

 

发布版面

国际视角


主题

现代钢铁以智能化提升特钢质量和生产效率

发布日期

2019-06-11

 

近日,现代钢铁公司浦项厂特钢业务部通过自主研发,构建智能化精整生产线,提升特钢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就特钢产品而言,精整工序对产品的最终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加灵活地应对客户对特钢质量的要求,现代钢铁浦项特钢业务部大力推进特钢精整生产线的升级改造,通过自主研发,不断优化生产体系。

现代钢铁公司此次对特钢生产线进行升级,主要对1号和2号精整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同时关停了3号和4号精整生产线,由此整合了现有生产线。在改造过程中,现代钢铁公司对自主开发的新设备进行了安装,并对生产线整体布局进行了调整,由此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全新构建的精整生产线具备年产35万吨特殊钢的生产能力,超出了原有1号和2号精整生产线25万吨的总产能。与此同时,现代钢铁公司通过引进优化后的装备技术,可以充分应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质量方面也提升了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精整产线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智能化,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设备的智能化控制,通过与设备供应商进行技术合作,构建了高速矫直机,倒角机通过倒角状态和砂轮传感器实现自动化控制,有望显著提升品质检查的准确度和生产效率。

在表面缺陷检查系统和内部缺陷检查系统上也采用了自主开发的设备,由此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这些系统目前正在申请相关专利。另外,成分分析、捆扎机和标签机等大部分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

通过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改造,并对检查过程中所有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现代钢铁公司浦项厂特钢精整生产线可以及时处理生产过程的各种信息,由此进一步提升特钢产品的竞争力。

 

 

发布版面

国际市场


主题

5月份国际钢铁原料价格仍居高位

发布日期

2019-06-11

 

铁矿石

五年的价格高位不可能持续

使用标普全球普氏cFl ow 船舶跟踪系统评估了全球五个主要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FMG 集团和罗伊山公司)铁矿石发货数量,数据显示,4 月份全球五大矿业公司铁矿石总发货量达到8094 万吨,环比增长7.9%,同比下降15.2%;相比上个月,所有澳大利亚铁矿巨头4 月份铁矿石发运量均有较大增加,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发货量继续下滑,并在4 月份达到新低(见图)。

●4 月份,力拓集团从澳大利亚丹皮尔港和兰伯特角港共发运铁矿石2721 万吨,环比增长26.6%,同比下降5.9%。反映出在热带气旋“维罗妮卡”之后公司铁矿石发运量复苏。根据力拓集团生产报告,今年皮尔巴拉地区铁矿石发运目标调整为3.33 亿-3.43 亿吨(此前为3.38 亿-3.5亿吨)。

●4 月份,必和必拓公司从澳大利亚黑德兰港发运铁矿石增到2300 万吨,环比增长19.1%。该公司对3 月份热带气旋“维罗尼卡”影响评估初步认定为减产约600 万-800 万吨。

●4 月份,淡水河谷公司从巴西港口出口铁矿石估计降至1304 万吨,环比降幅28.2%,同比降幅50%。这是连续四个月铁矿石出口量下滑,且降至四年来最低点。主要原因是1 月份尾矿溃坝。在该公司报告中,淡水河谷公司将铁矿石销售目标调整为3.07 亿-3.32 亿吨。根据cFl ow 的数据,4 月21 日到5 月18 日期间,该公司每周铁矿石平均销量为477 万吨,远高于3 月31 日这一周的132 万吨。

●4 月份,澳大利亚FMG 集团铁矿石出口量达到1397 万吨,环比增长12.3%,同比下降0.7%。

该集团称,热带气旋“维罗尼卡”影响了5 天的发货,减少铁矿石发货量250 万吨。该集团预计本财年铁矿石发货量为1.65 亿-1.7 亿吨。

●4 月份,罗伊山公司从澳大利亚黑德兰港发货的铁矿石达到371 万吨,比前一个月的358万吨增长3.7%。然而,4 月份该公司铁矿石发货量比去年同期的449 万吨下降17.3%。

●4 月份,澳大利亚黑德兰港铁矿石出货量达到4200 万吨,比上个月的3638 万吨增长15.4%。其中运抵中国铁矿石3460 万吨,而上个月为3070 万吨。

4 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8077 万吨,比上个月的8642 万吨大幅下降,这反映了澳大利亚飓风和巴西铁矿溃坝的影响。

●海运铁矿石价格5 月17 日首次创出五年内新高100 美元/吨(CFR),原因是用户对供应忧虑加剧,以及贸易商采购兴趣浓厚。但在6 月份需求季节性疲软之前中国钢材价格疲软,这种价格水平似乎是市场过度反应且不太可能持续。出口市场中竞争激烈以及中国钢材终端用户需求疲软,钢厂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用户的能力受到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钢厂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85%或更高,生产提升的空间很小。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和邯郸市的一些钢厂减产,加上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强劲,未来几周内海运铁矿石价格将承压。

标准普尔全球普氏在5 月17 日评估品位62%铁矿石指数(IODEX)升至100.40 美元/干吨(CFR华北地区),上涨2.40 美元/干吨,当周上涨4.95 美元/干吨。

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量下降,刺激贸易商购买兴趣,用户收到7 月份澳大利亚矿商供应减少的通知。由于港口铁矿石库存减少,贸易商寻求海运现货交易。由于现有供应量非常低,低品位粉矿价格折扣差收窄,中级粉矿继续看涨。5 月初淡水河谷Caraj as 矿出货延迟,可能会扩大品位62%-65%铁矿石价差。

对巴西Sul Superior 矿的潜在溃坝的担忧,导致期货市场出现波动。虽然该矿已不再生产,但此次溃坝让人对淡水河谷其他南方矿运行状况产生怀疑。

5 月17 日块矿溢价平稳,为0.325 美元/干吨度,比前一天下跌0.005 美元/干吨度,与前一周持平。由于港口库存有限,最终用户限制块矿使用,块矿和球团之间的价差较小。

冶金煤

人民币走低,冶金煤价格承压

在与美国贸易紧张关系升级情况下,人民币贬值,5 月中旬中国市场对冶金煤的购买兴趣减弱。人民币贬值缩小了海运冶金煤与国内炼焦煤之间的价差,用户几乎无意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冶金煤,价格随后小幅下跌。

由于中国焦炭价格上涨推动炼焦煤需求强劲。尽管扁平材和长材利润率仍然在500 元/吨左右,原料成本快速上涨和人民币贬值压低钢厂利润。

5 月早些时候,一些中国钢铁生产商对澳大利亚低灰分硬焦煤的需求出现增长。然而,市场价格已达到顶峰,买家不会接受更高的价格。对于优质焦煤,中国CFR 价格超过210 美元/吨,进口炼焦煤价格可能与中国同等炼焦煤相比缺乏竞争力。

目前欧洲和印度用户采购兴趣不大,导致5 月中旬和6 月HCCA 品牌炼焦煤价格下跌5 美元/吨。

主要港口出口水平各不相同

由于脱轨,达尔林普尔湾煤炭码头3 月份铁路交付的煤完全停运。尽管工会和铁路运营商Aurizon 之间寻求达成新协议,但圣诞节前至3 月初仍然定期罢工。3 月中旬罢工暂停,开始进行谈判。但Aurizon 公司4 月份表示,1-3 月份昆士兰中部煤炭铁路运输量比去年的3580 万吨增长2%,达到3640 万吨。比2018 年4 季度的3840 万吨有所下降。罢工、天气相关影响和火车脱轨等因素部分抵消。

北昆士兰州散货港的数据显示,艾博特角煤炭码头4 月份出口量为232 万吨,比去年同期的258 万吨下降10%,比上个月的262 万吨下降12%。前四个月出口量年化后为2512 万吨,趋于多年来低点,比2018 年的2976 万吨下降16%。

必和必拓三菱联盟拥有的Hay Point 煤炭码头4 月份出口量为372 万吨,比去年同期的368万吨增长1%,但比上个月的465 万吨减少20%。数据显示,按照这一出口水平,该港口出口年化量为4694 万吨,将比2018 年的4893 万吨下降4%。

废钢

美国对土耳其钢铁降税,支持废钢进口

随着美国对土耳其钢铁的关税从50%降至25%,市场参与者预计废钢价格将上涨到300 美元/吨,与土耳其生产商提供的螺纹钢报价上涨幅度一致。尽管对美国废钢的购买兴趣强劲,但最新关税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废钢销售商在获得公告后立即远离市场。预期土耳其废钢需求和钢产量增加,5 月17 日标准普尔全球普氏评估的土耳其优质重熔废钢1/2(80:20)进口价格为294 美元/吨(CFR),比前一天上涨4 美元/吨。

在美国5 月16 日宣布在关税减免公告发布之前,据买家证实,一名美国回收商向土耳其伊斯肯德伦钢铁公司出售了大量废钢,其中包括1 万-1.5 万吨的P&S 废钢,价格为304 美元/吨,剩余为HMS 1/2(80:20)废钢6 月份发货,价格为294 美元/吨(CFR)。土耳其HMS 1/2(80:20)进口价格5 月下旬降至四个月低位,但其后由于钢厂增加库存,铁矿石价格走强而使得价格有所回升。

在美国市场,5 月初的废钢采购周碎废钢价格下跌30 美元/长吨。自3 月中旬以来,碎废钢交易价格下跌超过50 美元/长吨。

在今年4 月和5 月份的采购周,美国废钢价格合计下跌50-65 美元/长吨。预计6 月份废钢价格不会继续下跌。

由于需求连续两个月下降,美国钢厂在5 月份将废钢价格降低25-40 美元/长吨。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的优质废钢。

鉴于美国出口废钢的首选目的地土耳其市场的不确定性,美国废钢供应商已经探索了向其他市场增加废钢出口的可能。美国废钢供应商在南亚找到了其他用户,一季度向印度出口20.1075万吨废钢,向巴基斯坦出口8.8156 万吨废钢。人口稠密的南亚国家继续增加废钢进口量,一季度美国对孟加拉国废钢出口量较去年翻了一番。孟加拉国寻求从美国西海岸以散装方式进口和从东海岸以集装箱方式进口废钢。

来自美国西海岸的大部分集装箱废钢已经运往到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出口到孟加拉国最高等级废钢是碎废钢(47858 吨)和HMS 1(15816 吨)。

土耳其钢厂在2019 年一季度从其全球供应商进口389 万吨废钢,大大低于2018 年一季度进口的537 万吨废钢。在此期间,由于土耳其国内和出口市场钢材需求减缓,尤其是长材需求缓慢,因而土耳其废钢进口量的减少与其粗钢产量下降一致。

一季度土耳其粗钢产量总计820 万吨,比去年同期的960 万吨下降14.5%。其中电炉产量同比减少20%至530 万吨,而氧气转炉产量同比减少2.2%至290 万吨。

亚洲废钢市场不如土耳其废钢市场看涨,截至5 月下旬,亚洲长材市场继续走低。5 月底东亚大宗重熔废钢市场价格小幅走低,原因是当地交易价较低且需求疲软。

据韩国一些市场消息人士称,5 月下旬澳大利亚原产大宗废钢(HMS 1 废钢)出口到韩国的价格为308 美元/吨,数量为26500 吨。

 

 

 

 

发布版面

纵深


主题

7年来,我国钢材区域市场流入态势分析

发布日期

2019-06-12

 

 ●2017年是钢铁行业彻底清除“地条钢”初见成效的一年,部分区域市场的合规钢铁企业长材产量及销量出现了增长,填补了“地条钢”退出后形成的供应缺口。除华北市场外,其他5个区域市场长材流入量均出现了增长,其中华东、中南、西南、东北4个区域市场长材流入的增量超过了2014年、2015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

●华北市场2015年、2016年、2017年长材流入量连续出现下降,其2018年长材流入的增长量远不及其前3年(2015年~2017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表明华北市场长材流入量的下降一方面是受“地条钢”的冲击,另一方面需求也存在着下降的可能性;西北市场2014年、2015年、2016年长材流入量连续下降,东北市场2014年、2015年长材流入量下降,且这2个市场后续年份长材流入的增长量远不及前些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表明西北、东北市场长材流入量的下降主要是受长材需求下降的影响,“地条钢”对这2个市场的冲击要明显弱于其他4个市场。

本报首席专栏作家 李拥军

参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营销统计的会员企业需要按月上报钢材产量以及各钢材品种流入到各区域市场的数量。本文着重分析会员企业近7年国内销售的钢材在各个区域市场的流入情况,通过钢材流入量变化来分析各区域市场环境及钢材供需关系的基本情况。

2年会员企业钢材产销量连年增长,出口量持续下降

7年会员企业钢材产量及国内销量情况见图1。据图1可知:会员企业钢材产量(未剔除因营销统计企业数量增减对钢材合计产量、钢材合计销量增减的影响)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3年~2016年,钢材产量基本保持在5.6亿吨左右。会员企业钢材国内销量保持在5.18亿吨左右,每年销售增减量基本在350万吨以内。但钢材出口量自2014年起连续3年保持在4500万吨左右,处于历史高位,且2014年较2013年大幅增长了1412.51万吨,是近7年中钢材出口增量规模最大的1年,表明这一阶段国内钢材市场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供需关系出现失衡,钢材价格处于历史低位。会员企业增产的钢材只能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

2017年、2018年会员企业钢材产量、国内销量连续2年增长,其中,2018年会员企业生产钢材60055.84万吨,比2017年多生产957.07万吨,增幅为1.62%;2018年钢材国内销量为56646.21万吨,较2017年增长了1493.38万吨,增幅为2.71%。与此同时,会员企业钢材出口量连续2年下降,2017年出口量下降了1183.88万吨,2018年出口量下降了376.05万吨,其中2018年钢材出口量降至3017.26万吨,仅略高于2012年、2013年。上述数据表明,会员企业近2年增产的钢材以及受钢材出口量下降影响转为国内市场供应增量的钢材,都在国内市场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2年会员企业长材销量连创新高,板带材小幅增长

2018年,会员企业在国内市场长材销量为26769.94万吨,较2017年增加了1395.56万吨,增幅为5.5%;板带材销量为28291.67万吨,较2017年增加了55.89万吨,增幅仅为0.2%。对会员企业2012年~2018年长材、板带材销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会员企业板带材销量连续6年保持增长,但2017年、2018年都是小幅增长;长材销量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出现下降,2017年、2018年长材销量大幅增长(见图2),并连创长材销量新高。

2015年、2016年会员企业长材销量分别下降了1738.28万吨、881.67万吨,同时2015年板带材销量增长1008.05万吨,2016年板带材销量增长1416.58万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2年钢材价格长期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1月~2016年9月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月度值一直低于80(见图3)。如此低的钢材价格,以会员企业为主体的合规钢铁企业是难以获取合理利润的,因此大多数钢铁企业出现了亏损。二是“地条钢”生产企业依然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特别是“地条钢”基本都以长材生产为主,因此对合规钢铁企业的长材生产及销售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会员企业减少了长材产量,适度增加了板带材产量。

2016年初,钢铁行业开展以去产能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底,钢铁行业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彻底清除“地条钢”工作,并于2017年6月底完成这项工作。钢铁行业深入开展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受此影响,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关系出现好转,价格呈现理性回升。彻底清除“地条钢”所形成的长材供应缺口被合规企业长材增产及增销所弥补,如2017年会员企业长材国内销量增长2813.34万吨,占国内钢材销售增量的比重为84.05%;2018年会员企业长材国内销量增长1395.56万吨,占国内钢材销售增量的比重为93.45%。

华东、华北、中南市场钢材流入量连续7年稳居前3

华东、华北等六大区域市场的会员企业钢材流入量就是会员企业在六大区域市场所实现的钢材销量。某一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的增长通常意味着该区域市场钢材消费量的增长。但2017年多数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增长除了与钢材需求增长适度关联外,还与2017年钢铁行业开展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密切关联。2017年各区域清除的“地条钢”企业均不是符合国家工信部规范条件的合规企业,更不是钢协会员企业。清除“地条钢”企业为以会员企业为主体的合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如钢材流入量增量及增幅较大的西南、西北、华东、中南4个区域就是清除“地条钢”企业数量较多的区域。

清除“地条钢”企业不仅带来国内钢铁市场秩序的好转,拉动了国内合规企业钢材销量的增长,同时使部分区域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但华北地区并未因为取缔“地条钢”而出现销量增加,反而出现销量同比下降的情况,这与华北地区实行严格的环保限产政策,导致产量、销量同时下降有关。

从钢材流入量规模看,华东、华北、中南3个市场的钢材流入量连续7年居前3位,且这3个区域市场近7年钢材流入量最小值均出现在2012年。华东市场仅2015年钢材流入量较前一年减少了4.42万吨 ,其他年份钢材流入量均保持增长(见图4)。华东市场2017年、2018年钢材流入量增幅仅低于2013年的11.31%,如2017年钢材流入量为23415.74万吨,较前一年增长10.28%;2018年钢材流入量为24011.62万吨,为近7年以来的最大值,较前一年增长2.54%。华东市场2017年、2018年钢材流入量的增长,既得益于彻底清除“地条钢”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增长相关联。

中南市场2014年、2015年、2016年钢材流入量出现下降,这3年分别减少了372.6万吨、15.20万吨、162.94万吨,降幅分别为3.81%、0.16%、1.73%;在其他年份则保持增长,其中2017年、2018年钢材流入量增幅分别为10.93%、6.08%,增幅的绝对值要远远高于前3年降幅的绝对值。受此影响,中南市场2017年、2018年钢材流入量分别为10251.26万吨、10874.17万吨,连创历史新高,表明中南市场彻底清除“地条钢”的市场效果更为突出。鉴于中南市场2018年钢材流入量增幅高出华东2.54个百分点,亦可判定中南市场2018年钢材需求情况要略好于华东市场。

华北市场前5年(2012年~2016年)钢材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自2017年起连续2年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7.15%、3.99%,2018年钢材流入量降至11464.13万吨,仅高于2012年、2013年。华北市场钢材流入量最高的年份为2016年,2018年较2016年减少了1396.12万吨,降幅达10.86%。由于华北市场清除“地条钢”企业数量最少,意味着清除“地条钢”企业后形成的供应缺口也较小,因此华北市场钢材流入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华北市场近2年钢材消费量存在适度收缩的迹象。

东北、西北、西南3个区域市场近7年会员企业钢材流入量波动幅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个区域市场。东北、西北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的峰值点均出现在2013年,分别为2806.46万吨、2780.41万吨(见图5)。东北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自2014年起连续2年下降,其中2015年钢材流入量为2269.95万吨,较上年减少了353.57万吨,降幅达13.48%,且2015年钢材流入量为近7年最小值。2016年起虽然逐年增长,但增幅过小,如2018年钢材流入量仅为2674.86万吨,较2017年仅增长2.77%;较最高年份2013年下降了131.6万吨,降幅达4.69%。这表明东北市场2018年钢材消费量依然没有恢复到以往的最高水平。

西北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自2014年起连续3年下降,其中2016年钢材流入量为1966.66万吨,较前一年减少了278.73万吨,降幅达12.41%,且2016年钢材流入量为近7年以来的最小值(见图5)。2017年起虽然逐年增长,但增幅绝对值与降幅绝对值存在较大差距,如2018年钢材流入量仅为2275.49万吨,较2017年仅增长4.02%,较最高年份2013年下降了504.92万吨,降幅达18.16%。在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的背景下,西北市场2018年钢材流入量距离历史峰值存在较大差距,表明西北市场钢材消费也存在收缩的迹象。西北市场2012年至2015年的钢材流入量基本与东北市场持平,即这两个区域市场的钢材消费规模基本接近。但自2016年起,西北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与东北市场存在约500万吨的差距,即西北市场目前是六大区域市场中钢材消费量最小的区域市场。

西南区域市场钢材流入量自2014年起连续3年下降(见图5),其中2016年钢材流入量为3989.27万吨,较前一年减少了76.77万吨,降幅为1.89%,但2016年钢材流入量依然比2012年高出43.3万吨。2017年、2018年西南市场钢材流入量增幅分别高达19.20%、12.42%,钢材流入量增幅在六大区域市场中居首位。由于近2年钢材流入量增幅绝对值要远远高于往年降幅绝对值,因此西南区域市场2017年、2018年钢材流入量连续创历史新高,其中2018年钢材流入量增长至5345.94万吨,为近7年以来的最大值。鉴于西南市场清除“地条钢”企业数量在六大区域市场中位居前列,可判定西南市场近2年钢材流入量快速增长既得益于彻底清除“地条钢”企业,也与该区域钢材需求增长相关联。

2017年以来,除华北外的区域市场长材流入量均呈增长态势

2014年、2015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地条钢”企业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合规钢铁企业形成巨大冲击,2015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降至0.81%,是自2000年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年。合规钢铁企业受“地条钢”的冲击,长材产量及销量大幅度下降。2016年,钢铁行业开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彻底清除“地条钢”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各区域长材流入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2014年会员企业长材销量减少了47.51万吨,东北、中南、西北、西南4个区域市场长材流入量出现了下降,其中东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152.65万吨,中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105.7万吨,西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91.39万吨。2015年会员企业长材销量减少了1738.28万吨,6个区域市场的长材流入量均出现了下降,且减少量均超过了100万吨,其中华东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595.17万吨,西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329.8万吨,华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283.98万吨,西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220.58万吨。2016年会员企业长材销量减少了881.67万吨,除东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增长了22.58万吨,其他5个区域市场的长材流入量均出现了下降,其中华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354.29万吨,中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204.13万吨,西北市场长材流入量减少175.31万吨。

2017年是钢铁行业彻底清除“地条钢”初见成效的一年,部分区域市场的合规钢铁企业长材产量及销量出现了增长,填补了“地条钢”退出后形成的供应缺口。除华北市场外,其他5个区域市场长材流入量均出现了增长,其中华东、中南、西南、东北4个区域市场长材流入的增量超过了2014年、2015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比如,2017年华东市场长材流入量增长了1600.87万吨,其前2年长材流入量合计减少了672.14万吨;2017年中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增长了628.93万吨,其前2年长材流入量合计减少了305.49万吨;2017年西南市场长材流入量增长了483.57万吨,其前2年长材流入量合计减少了314.13万吨。华东、中南、西南3个市场2018年长材流入量分别增长289.61万吨、553.86万吨、334.66万吨。上述数据变化表明:华东、中南、西南3个市场2015年、2016年长材流入量的减少更多是受到“地条钢”的冲击;2017年、2018年长材流入量的大幅增长,更多得益于彻底清除“地条钢”企业,这3个区域市场的长材供应缺口被合规钢铁企业的增产所弥补。这间接地表明3个区域在2015年、2016年受“地条钢”的冲击最为严重,“地条钢”企业被彻底清除后,上述区域的合规钢铁企业受益也最大。

华北市场2015年、2016年、2017年长材流入量连续出现下降,其2018年的长材流入的增长量远不及其前3年(2015年~2017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表明华北市场长材流入量的下降一方面是受“地条钢”的冲击,另一方面需求也存在着下降的可能性;西北市场2014年、2015年、2016年长材流入量连续下降,东北市场2014年、2015年长材流入量下降,且这2个市场后续年份长材流入的增长量远不及前些年长材流入的合计减少量,表明西北、东北市场长材流入量的下降主要是受长材需求下降的影响,“地条钢”对这2个市场的冲击要明显弱于其他4个市场。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去产能倒逼 钢铁煤炭业加速兼并重组

发布日期

2019-06-13

 

紧张有序的高炉拆除工作在5月底完成了收尾。自成立以来就因违法占地和“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问题屡被处罚的江苏成钢集团有限公司炼铁项目,最终“寿终正寝”。

根据钢铁冶炼项目产能置换方案,中新钢铁集团将利用包括成钢集团在内的4家钢铁厂退出的产能,新建两座2050立高炉和两台120吨转炉。

而按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2019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全国数百家钢铁厂,也将在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

除了钢铁,煤炭与煤电也位列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范畴。在此次出台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中,坚持上大压小、增优减劣,着力提升煤炭供给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煤电优化升级;加快重点领域“僵尸企业”出清等目标要求一一在列。

 “近几年,化解产能过剩已取得较好成效,反映在各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要看到两个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是要警惕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毕竟一些淘汰的高载能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地方GDP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去产能后的后续问题,包括职工如何安置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记者分析。

改革进入深水区

当前,去产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相关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更加彰显去产能的决心。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2000万千瓦以上,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

2019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明确规定,建立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的长效机制。市场监管、土地、环境、安全、海关等执法部门要抓紧研究,提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办法和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严禁新增产能。严把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关,禁止各地以任何名义备案新增钢铁冶炼产能项目。

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国生铁、粗钢、钢材生产同比增长10%左右,由于进口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钢铁行业效益明显下降。“扩张的风险仍然存在,值得全行业高度警惕。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6%,产能扩张的冲动、‘地条钢’想死灰复燃、部分企业上电炉的意愿很强,如果再出现新一轮产能严重过剩,不仅会影响到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9年第一次信息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如是指出。

防止已退出产能死灰复燃的,还有煤炭产业。《2019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显示,2019开展巩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成果专项督查抽查,将对2016~2018年去产能煤矿实施“回头看”,确保财政和审计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整改到位。

同时,出清煤炭“僵尸企业”、退出落后和不完全的煤矿也将加速。2019年煤炭产业将对已丧失清偿能力、但有一定发展潜力和重组价值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破产重整、兼并重组、债务重组。2019年基本退出的煤矿名单也一一出炉。“到2020年,晋陕蒙三大生产中心(省区)煤炭产量将占全国产量的70%左右,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规划院院长吴立新分析。在其看来,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煤炭总产能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产能进行优化,既需要积极退出落后产能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也需要依托煤炭行业市场化“去产能”机制,遵循市场化原则,释放先进优势产能满足市场要求。

2019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的目标任务是淘汰关停不达标的落后煤电机组(含燃煤自备机组)。依法依规清理整顿违规建设煤电项目。发布实施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有序推动项目核准建设,严控煤电新增产能规模,按需合理安排应急备用电源和应急调峰储备电源。

 “当前,煤电过剩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一方面近几年新增项目大幅减少,另一方面至少3000~5000万千瓦存量机组已改造成灵活可调节机组,对电力系统的灵活调峰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薛静对记者说。

兼并重组将加快

6月2日,马钢股份发布公告称,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重组。徐向春对此解读,“此次重组,诞生了国内首家规模近亿吨的钢铁集团,意味着钢铁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重组案例发生,不仅有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也会有国有与民营企业的重组。”

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46号文《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便揭开钢铁行业重组大幕。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整体无偿划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落实此份文件的一项重要举措。46号文规划,到2025年,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将达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中国钢铁产业前十大企业产能集中度将达60%~70%。然而,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前十家钢铁企业合计产量占比不足40%,与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在钢铁行业不允许新增产能的政策当下,兼并重组或成为企业提升规模的唯一途径。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积极推动钢铁行业战略性重大兼并重组。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洪冰近期透露,2019年江苏省将继续推进苏晋煤焦钢合作。将与徐矿集团、江苏省能源集团共同搭建苏晋煤焦钢一体化合作工作平台。开展大宗焦炭长协等市场合作,增强“晋焦入苏”供应能力。进一步整合江苏省存量焦化企业。

中信证券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唐川林对此分析,2019年钢铁行业将进入后去产能时代,兼并重组将成为后期行业变化的核心,政府推动、企业诉求以及市场化力量共同构成推进并购重组的三大因素,钢铁企业在未来产业格局中溢价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在煤炭行业亦受鼓励。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依然高达65.7%。为摆脱亏损困境,不少煤炭企业或尝试改制重组,或跨界融合布局新产业。2018年,山西省、河南省分别对煤炭集团各专业化板块实施重组;辽宁省整合9家涉煤企业组建了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更名登陆A股市场;贵州省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水矿、六枝工矿划归整合,专业化重组事件接踵而至。与此同时,煤企跨界融合消息不断。国家能源集团、兖矿集团、晋煤集团等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陕煤集团重组江苏恒神股份布局碳纤维;山东能源注资30亿元布局健康医疗等频频上演。

2019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亦明确提出,持续推动煤电联营和兼并重组。即鼓励煤炭企业建设坑口电厂、发电企业建设煤矿,特别鼓励煤炭和发电企业投资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以及煤炭和发电企业相互参股、换股等多种方式发展煤电联营;推动大型煤炭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能耗、工艺等办矿标准和生产水平。

 “煤炭与煤电的上下一体化并购重组,本质是将电价与煤价的问题,从社会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从而保证行业整体稳定,减少社会压力。”林伯强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也明确要求,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上下游融合发展,在钢铁、煤炭、电力行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钢铁、煤炭、电力都是过剩行业,竞争一旦加剧,上游价格与下游传导关系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通过兼并重组,则能提高运行效益和发展质量,避免低层次竞争。”薛静分析。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钢铁业在世界经济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发布日期

2019-06-18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5月底发布的报告《钢铁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钢铁行业在现代世界中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全球共有超过600万人在钢铁产业链从事相关工作,钢铁行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量的3.8%,预计为9600万个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提供了支撑。全球钢铁工业的人均生产效率超过8万美元/年,是全球经济各部门平均水平的3倍。该报告还指出,钢铁行业每增加1美元的价值,全球经济的其他部门就会因原材料、商品、能源和服务等交易而实现另外2.50美元的“增值”。

世界钢铁协会也在6月3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9》中指出,过去100年,钢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未来100年中,钢铁将继续发挥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印度钢材消费潜力巨大

世界钢协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19》显示,2018年,全球粗钢产量继续刷新历史纪录,达到18.08亿吨,比2017年增长了4.5%,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4年同比增长。

2018年,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达到17.12亿吨。分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占比达到48.8%,印度和日本钢材表观消费量占比分别达到5.6%和3.8%,欧盟占比达到9.9%,北美自由贸易区占比达到8.3%,独联体占比达到3.3%。

2018年,全球人均表观消费量达到224.5千克,全球人均粗钢消费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2012年的人均表观消费量为202.9千克。

分国家来看,2018年,韩国人均钢材消费量达到1047.2千克,为全球最高水平;中国人均钢材消费量达到590.1千克,日本达到514.1千克,德国为495.5千克,意大利为445.0千克,美国为306.5千克,俄罗斯为285.9千克,法国为215.9千克。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世界第二大产钢国,印度2018年的人均钢材消费量仅为70.9千克,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与印度人口基数较大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印度钢铁消费的巨大潜力。按照2017年印度政府制定的国家钢铁发展规划,2030年印度钢铁产能将达到3亿吨。印度钢铁消费量的增长主要源自于城镇化过程产生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世界钢协在此前发布的短期预测报告中称,随着印度经济从“废钞令”及“商品和服务税法(GST)”实施的双重冲击中复苏,加上投资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支持,预计印度钢铁需求将回到更高的增长速度。

2018年,全球产钢大国前10位依然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德国、土耳其、巴西、意大利,与2017年相比,个别国家的粗钢产量排名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印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产钢国,韩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五大产钢国。

从全球前50大钢铁企业来看,第一大产钢国中国有28家企业入选,与2017年相比增加2家。全球前10大钢铁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共有6家。

全球电炉炼钢占比稳步回升

从生产工艺来看,以产量统计,全球仍有70%以上的粗钢由高炉-转炉长流程冶炼,其余大部分为电炉冶炼。全球电炉炼钢占比由2000年33.9%的高点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24.2%后,去年又稳步回升至28.8%。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国电炉炼钢产量占比达到11.6%,为连续第4年占比实现上升;而美国和日本的电炉钢产量占比与2017年相比则有所下降,美国电炉钢产量占比由2017年的68.4%微幅下降至68.0%,日本电炉钢产量占比由2017年的28%下降至25%。

实际上,从电炉炼钢的分布来看,亚洲长流程炼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果除去亚洲,全球炼钢中,电炉炼钢和转炉炼钢“平分天下”。

世界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直接还原铁的产量逐年递增,产量接近1亿吨。2018年,全球直接还原铁的产量已经达到9980万吨,比2017年增加了1100万吨。近年来,由于钢铁市场升温,废钢资源呈现出世界性紧缺的状态,直接还原铁和热压块铁是最好的废钢替代品。由于全球各地还原剂资源(天然气)分布和成本的差异,直接还原铁的分布呈现比较强的地域特点。从分布上看,全球直接还原铁主要产地集中在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地区,中东地区直接还原铁产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占比接近全球的一半。此外,印度的直接还原铁产量也相当可观,2018年达到3000多万吨。根据世界钢协之前的预测,随着电炉炼钢产量的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球直接还原铁的产量会达到1.4亿吨。

从全球废钢进出口来看,废钢贸易总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废钢出口来看,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废钢出口国,2018年废钢出口量达到1730万吨;其后依次为英国(880万吨)、德国(820万吨)、法国(620万吨)、荷兰(560万吨)、俄罗斯(520万吨)。从废钢进口来看,土耳其为全球第一大废钢进口国,2018年废钢进口量达到2007万吨;第二、第三分别为韩国(640万吨)、意大利(560万吨)。

全球钢材贸易近年来增长缓慢

从全球钢材贸易来看,2000年以来,除去2008年金融危机外,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量稳步增长。但钢材贸易量受各种因素制约,近5年来增量有限,增速缓慢。

按品种出口量来计算,2018年,热轧薄板和卷材的出口量最高,达到7900万吨;其次是钢锭和半成品材料,达到6020万吨;镀锌产品出口量达到4470万吨;钢管和配件出口量达到4130万吨。

从国别来看,2018年,在全球钢材净出口国中,中国净出口量达到5440万吨,之后依次是日本(2980万吨)、俄罗斯(2700万吨)、韩国(1510万吨)、乌克兰(1350万吨);净进口国中,美国净进口量达到2310万吨,之后依次是欧盟28国(1650万吨)、泰国(1360万吨)、菲律宾(910万吨)。从出口贸易来看,中国和日本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是亚洲地区,北美自贸区的进口来源主要是欧盟和其他亚洲国家(除中国、日本外)。

从铁矿石产量来看,2018年,全球铁矿石产量合计达到21.67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7400万吨。几大铁矿石主要产地中,澳大利亚生产铁矿石8.83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4200万吨;巴西生产铁矿石4.35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400万吨;印度生产铁矿石2.01亿吨,比2017年增加了1700万吨;中国生产铁矿石1.15亿吨(调整后),比2017年增加了200万吨左右。

从铁矿石贸易来看,2018年,全球主要铁矿石出口地仍然是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累计出口总量达到8.90亿吨,净出口量达到8.89亿吨,出口目的地主要包括中国(6.82亿吨)、日本(7220万吨)、其他亚洲国家(1.62亿吨);其他美洲国家(主要是巴西)累计出口总量达到4.26亿吨,净出口量达到4.16亿吨,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2.40亿吨)、日本(3500万吨)、其他亚洲国家(4320万吨)。从进口来看,中国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铁矿石进口国,2018年铁矿石进口量达到10.64亿吨,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

 

 

发布版面

钢铁物流


主题

钢铁行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

发布日期

2019-06-26

 

6月20日,“2019(第二届)钢铁智能制造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河北邢台召开。知名专家与众多钢企代表聚集一堂,展开深入研讨。

 “智能制造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目前,钢铁智能制造正处于起步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实现大规模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据了解,当前,钢铁行业在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奠定了较好基础。钢铁行业现已打造9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车间、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试点示范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则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52.8。当年,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7%,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超过50%。尽管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失衡、能源环境等巨大压力,总体上,大型钢铁企业在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积极探索大数据在研发、生产能源管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支撑了整体行业制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集约高效、实时优化的智能生产新体系正逐步构建。

为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民营钢铁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智能制造。天津荣程、邢台德龙、四川德胜、河北鑫达、山东石横特钢、东海特钢等钢铁企业竞相推进智能制造,积极探索企业智能升级的解决方案。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在会上表示,德龙钢铁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以“绿色德龙”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以“数字德龙”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德龙钢铁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铁、钢、材各300万吨,现有职工3600人。该企业确定了“打造世界级洁净钢厂”的发展目标,仅2018年就投入了7.35亿元,重点实施了17项国际领先的深度治理工程,其中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完成验收。在绿色化方面,德龙钢铁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是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还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智能化方面,德龙钢铁聚焦主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017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结合德龙的战略方向、定位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德龙钢铁产线装备规划、产品市场特征、两化融合基础、企业文化特色等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智能制造战略、战略目标及发展规划,理清了德龙钢铁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为德龙钢铁实施智能制造制定了详细的整体解决方案。

 “当前,德龙钢铁的智能制造基础体系已经搭建完成。”丁立国表示,通过与冶金规划院合作,德龙钢铁成功探索出低成本、高成效的生产数据集成模式,打造产销一体、管控衔接,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钢铁行业数字化样板工程,并向多家钢铁企业输出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信息技术。

实际上,国内钢铁业的激烈竞争,对于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出迫切要求,这正是众多企业推进智能化以实现降本增效升级的推动力。比如,原料成本占钢铁企业成本的60%-70%,基于人工经验的配料无法取得最经济的配比,而系统利用运筹学算法在同等已知条件下5秒钟即可得出稳定生产前提下的最优配比方案。

德龙钢铁首席信息官郭玉宾就透露,德龙钢铁APS系统的原材料配比与成本测算,将港口的矿石各项指标、价格以及高炉生产的各种工艺参数录入系统,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进行大数据运算,找出成本最优、质量最优的配料方案,指导采购决策和生产配料,根据粗略估算,年降低综合成本达亿元以上。

与会专家指出,尽管我国钢铁企业推进智能化发展的热潮兴起,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不均衡,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数字化网络化亟待补课,智能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面向钢铁行业进行智能制造专项服务的服务机构虽多,但市场较为混乱,处于无序状态,专业人力资源储备也不够。

为更好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搭建全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院已为众多钢铁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咨询和实施服务,iSteel体系已经在数十家钢铁企业中得以成功应用,为钢铁企业效益最大化、服务实时化、决策智能化、运营可视化及综合竞争力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钢铁行业中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钢铁企业必须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企业全流程和智能决策过程中,做到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李新创表示,面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钢铁行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的智能转型与升级。

 

 


 

发布版面

专题


主题

中国石化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发布日期

2019-06-03

 

2018 年4 月2 日,中国石化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以“奉献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发展”为理念,提供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引领行业绿色发展。2019 年1 月,中国石化命名了10 家首批绿色企业。中原油田、天津石化、江苏石油这几家首批入选绿色企业的发展路径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勾画“绿三角” 奉献清洁能源

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中国石化首批“绿色企业”之一,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积极践行“奉献清洁能源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用绿色发展之笔在东濮、普光、内蒙古三大基地勾画出美丽的“绿三角”。

采油“不见油” 注水“不见水”

大巴山间峰峦叠翠,一顶状若白帆的棚子安卧于满眼绿意中,普光气田产出水正不断流入棚子下的废水处理系统,被滴滴“净身”。

这就是集气田产出水处理、天然气集输功能于一体的大湾401 联合集气站。“净身”完毕的产出水将被运至普光7 侧回注井回注入地层,没有一滴洒落在巴山蜀水之间。

采油、采气过程中从地层中带出的产出水是中原油田(含油)污废水的主要来源。在东濮老区,油田遵循“从哪来,回哪去”的原则,将经过达标处理后的油田产出水通过注水井回注入地层。油田采用“氮气气提、溶氧气浮、化学氧化、混凝沉淀、两级过滤”的气田采出水处理复合工艺,实现采出水的全密闭处理、回注、零排放,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针对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的工艺废水,中原油田采用低压单塔汽提工艺,汽提水全部作为循环水补水回用,日回水量3840 吨,工艺废水回用率达100%。针对作业废水等零星污废水,油田采用汽车拉运、打入污水流程、收入收集池、边沟等方式收集,再统一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不让一滴污废水“旁落”到管控范围外,作业废水100%回收。

油田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青山绿水依旧安然、苍翠。”中原油田安全环保处处长栗明选说。

严密生态监测 守护绿水青山

在普光气田生产监控室,5 月份采集的植物样本和土壤样本正被分类摆放风干,等待检测。

普光气田率先在石油石化行业内开展了生态跟踪监测,选取气田附近25 个固定监测点,对当地大气、水体等42 项环境质量指标,以及15 种经济作物粒重、品质指标和30 种主要植物叶片含硫量、物种多样性指标开展跟踪监测。

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取2.5 万余条数据,1400 余张对比照片。数据显示当地的水体、大气仍保持了原有环境功能,气田及周边植物生理指标总体无变化,普光地区持续保持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秀美风光。

在普光气田开发过程中,天然气净化厂是“用水大户”。厂里设置了包括水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在内的监控系统33 套,并将监控数据与地方环保部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实时联网,接受社会和上级的监督。

普光气田因地制宜、多效并举,助力生态恢复与重建。从建设阶段结束至今,先后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000 余万元,恢复林地、草地、耕地1784 亩,气田植被恢复率达98.1%,临时用地100%复耕、绿化。

内蒙古乌拉特草原位于祖国北疆边陲,平时风沙很大,不时飘来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中原油田濮东采油厂内蒙古项目部自发组织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到牧区捡拾垃圾。

2003 年,第一批中原油田职工来到白音查干油田,油田靠近祖国北疆边陲,人烟稀少,自然环境差。内蒙古项目部发动兄弟单位联手开垦荒地,购置树苗,在戈壁滩上植树造林。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手植的榆树、杨树、云杉共计3200 余棵,形成了一片茂密的“和谐林”,绵延近1000 平方米。

推进装备提升和科研攻关 本质环保很“给力”

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四区经理马新民在办公室里启动手机上的远程监控平台,调低该井的冲次。远在一线的卫67 井随即“领命”,自动调整了运行状态。

“隔空对话”的实现有赖于该厂研制的新型智能驱动式抽油机,不仅比常规游梁式抽油机“聪明”,日耗电量更降低了47%。2018 年,中原油田完成电动机能效提升工程、大排量对置式柱塞泵节能改造等能效提升项目44 个,节能量达4200 吨标准煤。

中原油田坚持推进装备提升和科研攻关,提升本质环保、节能水平。普光气田的硫磺回收装置是硫化氢无害化处理的核心装置,停工检修时二氧化硫超标排放风险却一直是环保人员的“心头大患”。

“我们创造性地利用氮气替代原有吹硫钝化介质,开展热氮吹硫试验,不仅让二氧化硫‘乖乖听话’、稳定达标排放,更实现了资源回用,增加了硫磺产量,实现了环保、创效双赢。”普光分公司HSE 监督管理部主管贺贤伟说。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已完成第二、四、六联合装置热氮吹硫技术改造,外排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仅为237mg/Nm3,解决了制约全行业的环保难题。

为打造清洁无异味万方池,提升VOC 回收处理能力,中原油田以明一联合站万方池为试点,进行密闭改造,采用低温等离子光氧催化工艺成功实现了VOC 无害化处理。

为京津冀绿色发展加油添彩

受京津冀地区日趋严峻的环保要求影响,地处京津冀的天津石化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各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同行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开源节流,将地表水的使用降到两成以下,不与百姓争水,还帮助当地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

公司自主开发的环保监控地图,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天候的动态监控和处置联动。

做蓝天碧水的见证者

梅花鹿是国际公认的环境指示动物。20 年前,地方政府为了监督厂区环境变化,特意把它们安置在了天津石化。如今,在石化装置区,梅花鹿族群日益壮大、生生不息,见证着天津石化呵护碧水蓝天的实际行动,“环境监测员”们也成为公司打造环境友好企业的“形象代言人”。

成立30 多年来,天津石化越来越“绿色”,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天津市“花园式工厂”牌匾旁,又新添了中国石化首批绿色企业和国家“石油和石化行业绿色工厂”称号;天津石化越来越“智慧”,PX、PTA 和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装置,塔林耸立、管网纵横,亚洲最大的中央控制室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操控,生产出世界最高等级的清洁油品和高端化工产品,改变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天津石化越来越“清洁”,“世界一流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锅炉烟气实现了“超洁净排放”,废水、废气、VOC 等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公司能源消耗指标位居全球第一组群。

开源节流 不和百姓争水

天津石化水务部水净化展示区内,亭台水榭错落有致,“百果园”中一株株珍稀植物茁壮生长,这些浇灌景观和植物的用水均是来自生产环节的循环水。水务部的员工介绍说:“装置的生产污水,经过这套外排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处理后,已经优于国家四类水质标准。”

再生回用水是天津石化重要的新鲜水替代资源,目前天津石化共有污水回收装置四套,每年回收污水500-600 万吨左右,主要作为循环水系统和化学水系统的补水水源。

天津的河流并不少,但由于靠海,河流中的含盐量高,既不能用于生产,又不能直接饮用。

天津石化工业取水量5037 万吨/年,相当于超过1/10 的天津市城市居民用水量,如果全部使用新鲜水,这是资源、环境及社会所无法承受的。

为此天津石化按照“节流、开源”并重,持续开展节水减排,通过目标控制、狠抓现场管理、开发节水工艺等多方面工作,工业取水量下降至3580 万吨/年,新鲜水用量降至总用水量的20%。

“开源”方面,除了开发利用再生回用水,还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淡化海水、市政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年用量达到2700 万吨。

目前,天津石化工业用水中淡化海水占总用水量的50%,加上市政中水、自产再生回用水,三部分占全部工业用水的80%。“我们的目标是将工业用新鲜水比例降至10%左右,基本实现‘近零新鲜水’。”天津石化生产部高级专家李晨光说。

环境保护的最强大脑

通过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手机,即可实时调阅环保数据,查看视频联动监控,同时兼具事前预警、超标报警、短信提醒等功能⋯⋯这就是天津石化的环保地图。

天津石化借助环保地图,以直观形象、信息化管理手段,为生产调控决策提供依据,实现环保管理关口前移,强化预警能力和过程管控,进一步健全了环境实时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加快了绿色企业的建设步伐。

不仅是国控污染源,天津石化已初步完成的十个模块,涵盖各环保排放点、源头构成点的保护信息,以及环保指标、介质数量、合格状态,支持不同维度的数据查询。他们利用二维地理信息模型,清晰反映废水、废气、厂界噪声、大气环境三类监测点,以及污染源、固废暂存点、VOC治理设施等现场管理点,还能对每个点位穿透了解更具体的内容。

“利用信息化手段,时时掌控污染源头的监管情况;利用大数据,便于对污染源全面掌控、科学预警和决策。这个最强大脑是信息化技术与环保专业化管理的深度融合,成为绿色企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利器。” 天津石化副总工程师、信息档案管理中心主任高文清对此信心十足。

为美丽江苏注入绿色血液

“我家就在这个加油站附近,这些年,我家的车由传统燃油车变成了新能源汽车,楼下加油站的业务也由只能加油变成了可以加油可以充电还可以洗车,还有各种商品可以选购,完全可以满足我的日常需求。车加的能源从油转电,认准的还是中国石化。”5 月22 日,在南京湖西街加油站加油多年的客户刘誉说。

江苏石油旗下有加油站2600 余座、加气站近100 座、油库22 座,是中国石化综合效益排名第一的油品销售企业,也是中国石化十家绿色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新能源业务发展、积极开展环保设施改造、提升沿江库站环保管理水平,绿色油站、绿色油库在江苏遍地开花。

“这里充电快,30 分钟能充电超过80%”

在南京湖西街加油站,一排整齐的充电桩前,停满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电动汽车。

“这里充电快,30 分钟能充电超过80%。”车主曹力力介绍说,“充电时还可以在站里休息休息,逛一逛,站里还有咖啡馆和花店,易捷里还卖蛋糕,我们都愿意在这里充电。”

2018 年10 月18 日,江苏石油与星星充电合作,在南京湖西街加油站增设了4 个充电桩。

“充电桩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直流快充技术,充电速度快,可以同时给8 台车充电,来充电的车一辆接着一辆。”湖西街加油站片区经理张林芳说道,“目前,我们站平均每天到店充电的车辆超过200 辆。”

近年来,中国石化江苏石油主动拥抱绿色革命、电动革命,积极发展新能源业务,陆续将乙醇汽油、爱跑98 汽油等清洁油品和天然气、氢能、电能等新能源推向市场。

“目前,我们已经在南京、无锡、常州等苏南区域开展了充电业务,截至年底,预计共有超过30 座中国石化充电站在江苏省投用。”江苏石油新能源业务相关负责人张献明说,“此外,我们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爱跑98 等高标号清洁油品的供应站点也在不断增加,储氢加氢业务、太阳能发电等站点布局不断加快,南通等地的加氢站建设正稳步推进。”

每年回收的油气能加满20 万辆汽车油箱

“管道运输是最清洁环保的能源运输方式。目前,江苏石油已建成投用成品油管道1070 公里,遍布江苏省11 个城市,管输比例超过60%。”江苏石油管道业务负责人说。

近年来,江苏石油积极开展多项环保设施改造,最大程度地回收挥发油气,想方设法回收利用水资源,企业环保水平不断提高。

“为最大程度防止油品渗漏,我们将原来的单层油罐和输油管线改造成双层罐和双层管线,同时设置防渗漏在线监测系统。”江苏石油安环处程爱雷说,“我们还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环节积极实施油气回收改造,确保微量油气不挥发到空气中。”

“以前判断是否发生了油气渗漏只能通过巡检人员的经验和嗅觉。现在还没等闻到味道,系统就已经报警了,为我们及时处理渗漏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加油站环保水平有效提高。”张林芳说道,“系统代替人检查,工作起来也更安心了。”

2013 年实施油气回收改造以来,江苏石油累计油气回收总量已破3 万吨,每年回收的油气量能加满20 万辆汽车油箱。

此外,他们还加强各种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车主无需下车,洗车隧道5 分钟就可完成自动洗车业务,方便快捷。

“有车一族对洗车业务需求比较旺盛,2018 年,我们建成投用了120 套隧道式自动水循环洗车系统。”江苏石油零售部门负责人介绍,“所有洗车水经过三级沉淀和过滤之后进行回用,回用率最高可达到80%,年回用水量可达40 万吨,环保成果显著。”

“不让一滴污水排入长江”

“我们做到了不将一滴污水排入长江。”5 月22 日,江苏石油长山油库负责人张超自豪地说。长山油库毗邻长江,控制排放、防控环保风险,是油库管理的重中之重。

“在我们的码头装卸现场,3 个装卸点均配有围堰,一旦在卸油过程中发生油品泄漏,可以快速有效收集,再集中处理。”张超说,“同时,我们还取消了栈桥管道上的法兰,改为用焊接的方法直接将管道无缝连接,消除了法兰可能泄漏造成污染的风险。”

“我们将可能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集中存放,定期交相关机构进行清理,避免了废弃物资对长江可能造成的污染。”油库相关负责人说,“为防止作业现场污染,我们还自主研发了自动重力接油装置,对下装鹤管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滴油进行有效收集,确保没有一滴油落到地面,真正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广州石化改造裂解炉解决烟气排放难题

发布日期

2019-06-04

 

近日,广州石化乙烯裂解炉B1110C炉进入烧焦工况。本次烧焦首次通过裂解炉烧嘴专用喷头将低压蒸汽通入炉膛,烟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大幅度降低,成功解决了裂解炉在烧焦工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波动的难题。

裂解炉在非正常工况下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波动一直是行业难题。2017年,广州石化对裂解炉进行低氮烧嘴改造后,烟气中的污染物指标大大优于国家标准。但在加热炉热烧焦工况下,裂解炉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仍会波动。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乙烯装置技术人员积极走访调研,与相关单位合作攻关,充分论证后决定将低压蒸汽喷进炉膛,降低裂解炉烧嘴头燃烧区温度,从而达到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为尽快完成项目改造,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施工网络,利用裂解炉检修时机,安排改造施工。在投用前,技术人员制定详细方案,通过通入不同的低压蒸汽量,分别检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并观察烧焦过程,确保实现既定目标。

裂解炉开始烧焦后,技术人员通过裂解炉烧嘴专用喷头将低压蒸汽通入炉膛进行反复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低压蒸汽通入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降幅可达77%,且在通入低压蒸汽过程中,不会对裂解炉炉膛烧焦产生影响。这标志着广州石化成功攻克裂解炉烧焦工况下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波动的难题,不仅为裂解炉烧焦时氮氧化物的稳定排放积累了数据,而且为其他裂解炉改造提供了经验。

 

 

 

 

 

 

发布版面

国企·能源


主题

石化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发布日期

2019-06-05

 

“腾笼换鸟”退城入园进程加速 “筑巢引凤”西进与北上转移潮起

随着今年危化品企业改造搬迁进入关键期,江苏、山东等沿海化工大省退城入园进程加速,“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多家外资化工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信心不减,诸多东北部、中西部的化工园区也“筑巢引凤”,西进与北上转移潮起。

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的内容。这个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内化工园区最大规模行业会议,吸引了近1500名代表参加,各方释放的一系列信号表明,化工行业正在重塑格局,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原材料产业和支柱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2018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主营业收入12.4万亿元,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提升了0.3%,到达了30.1%,实现利润总额8394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比重提升了1.4%,达到了30.7%。而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近3万亿元,同比增长4.6%。

作为重要载体的化工园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截至2018年底,全国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57家,省级化工园区35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268家。从产值分布来看,500-1000亿的大型化工园区33家,100-500亿的中型园区224家,产值小于100亿的小型园区405家。

从论坛发布的“2019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情况看,30强化工园区贡献了2018年全国约五分之一的石化销售收入量、约四分之一的利润总额,分别达2.55万亿元、2115.8亿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当前我国石化行业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的总态势,化工园区也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应该认识到面临的严峻挑战,今年一季度整个行业出现了利润下降等新问题,国际环境、安全环保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化工企业在高端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制约仍然较强,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此外,当前我国化工园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着产业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集聚效应不显著、社会责任需强化等问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也表示,目前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进一步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行业一定要重视化工园区建设规模程度还不够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安全环境治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推进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腾笼换鸟”退城入园进程加速

努力探索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李寿生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是,“要有序推进企业安全入园,巩固化工园区整治排查的成果。”在他看来,凡列入名单的化工企业,一定要把这次搬迁工作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据了解,2017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2018年底前全部启动搬迁改造,2020年底前完成;其他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2020年底前全部启动搬迁改造,2025年底前完成。

根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各省共上报需要搬迁改造的化工企业1176家,包括异地搬迁479家、就地改造360家、关闭退出337家。

 “经过我们摸底排查,80%以上的都属于在2020年底前要搬出的。”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处调研员韩敬友介绍说,截止到2018年底有2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搬迁改造,大部分已完成搬迁改造的企业,借此提升了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了转型升级,有很多企业此前处于亏损和微利的状态,经过搬迁改造,基本上是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路子。

而今年是完成目标的关键年。据介绍,化工园区是承接搬迁改造企业的重要载体,今年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工作组将专门把园区评估认证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推进,在此之前各省要先开展自查工作,山东、江苏等早已行动了起来。

近日,江苏对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进行布置,提出数量要大幅减少,布局要更加优化,将对全省50家化工园区和集中区产业规模、技术层次、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摸排评估,逐一明确整改提升措施,如对正在建设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要严把企业准入“入口关”,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对产业链不明晰、危化企业简单集聚的园区,要加快产能疏解和总量调减,加强监测监管,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化工园区(集中区)定位,依法逐步清退不达标、不规范的企业。

另一个化工大省山东也在加快“腾笼换鸟”,以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重点监控点这些稀缺资源为杠杆,把好“项目关”,大力撬动化工产业安全、环保转型升级。同时,确保符合产业升级方向、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本省化工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我们计划建设高水平石化技术研发中心,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催生更多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端产品。我们有信心在八到十年,把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称。

筑巢引凤西进与北上搬迁潮起

随着东部省份更多“无化区”的出现,一些化工产业开始寻求转移。在论坛现场,《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有诸多东北部、中西部的化工园区前来招商推介,提供了土地、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辽宁省辽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崔安勇介绍说,该开发区目标之一是加快建设产值超千亿元的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现在园区内以辽阳石化公司为龙头,进驻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企业已达34家。此次来惠州重点希望能够引进7大相关项目,接下来还要去江苏登门招商。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面积最大的石化产业园,北海石化产业园目前的龙头项目以炼油为主,下游项目并不多。广西北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贺丰果介绍说,北海石化产业园既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又有东部地区才具备的港口优势,投资成本可比发达地区低15%-20%。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商投资法》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多家外资化工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索尔维大中华区总裁孙立宏表示,在中国会继续加入科创方面投入,同时会热切关注高端特种化学品和高级材料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认为,世界未来石化产品超过50%的需求来自于中国,希望未来在中国有比较重大的新投资。

不过,招商引资并不是“来者不拒”。“我们有跟长三角、珠三角等石化园区对接,他们希望能够进行一些产业转移。但我们也有接纳标准,首先是安全环保达标,另外适合北海市场和园区产业链。”贺丰果表示,更希望有龙头的原料生产型的企业率先入驻,特别是大炼化的引进,直接来带动重点下游项目,目前正在洽谈。

崔安勇表示,招商引项目不能太急,现在全国园区整顿全面加强,化工园区还是要先着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韩敬友也建议,工业园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对园区内和园区周边要给企业留下足够的防护距离,并结合园区发展情况加快完善供水、供电、供气必要公用工程设施建设,尽快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危化品、废弃物处理的设施。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绿色引领打造核心竞争力

发布日期

2019-06-0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以“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中文口号。

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守卫碧水蓝天、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石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坚守。目前,中国石化下属28家成品油生产企业出厂车用汽柴油全部达到国6标准;率先在央企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将绿色低碳打造成中国石化的核心竞争力;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守护一江碧水东流;地热业务已作为集团公司一项单独产业,实现地热供暖能力5000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稳定供应……绿色已经成为中国石化发展中最亮的一抹底色。

打造绿色企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我们要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茂名石化负责人表示。茂名石化是中国石化首批绿色企业之一。2018年茂名石化顺利完成绿色企业创建任务52项、投资项目55个、投入25.2亿元,为社会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和绿色产品。

2018年4月2日,中国石化向社会发布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这是目前国内规模领先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也是中国石化对社会做出的庄严绿色承诺。

中国石化计划到2023年,也就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之际,所有企业完成绿色企业创建。到2050年,中国石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计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88家生产经营型企业积极响应。2018年,共有23家企业参与首批绿色企业申报,中原油田、江苏油田、茂名石化等10家单位成为中国石化首批绿色企业。

落实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部署,是创建绿色企业的题中之义与主攻方向。今年1月,《中国石化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污染防治工作三年实施方案》发布,吹响了中国石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冲锋号。

共抓大保护,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2018年4月26日,中央领导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国石化迅速响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于5月24日至25日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中国石化长江经济带区域企业环保工作推进会,对沿江企业生态环保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落实落地。

集团公司陆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区域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和《沿江企业污染防治指导意见》,从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抓好固废、危废规范化管理等9个方面对沿江企业提出具体指标要求和重点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沿江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快速行动起来。今年4月,媒体前往11家沿江企业采访,发现各企业严格践行中央指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江苏油田迁移了使用20多年但位于水源保护区的“功勋码头”,只为让出生命水道;武汉石化进行污水管道可视化管理改造,严防污水渗漏污染;湖北石油关闭83岁油库,退出生态红线的同时依然保证油品供应;川维化工设立4道关卡,构建水体应急防控体系;润滑油重庆合成油脂分公司将包装的钢桶替换成液袋,减少危废……

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对沿江企业实施全覆盖督查检查,并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对查出问题制定整改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确保按时保质整改到位。2018?年4?月开始,集团公司陆续对沿江炼化企业进行现场督查。今年2月,组织了对33?家沿江企业进行环保督查回头看,确保真正做到长江经济带区域企业的绿色发展。

奉献清洁能源,让天更蓝水更清

作为一家能源化工公司,奉献清洁能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石化不懈的追求。

2019年1月1日起,国家最新标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国6标准车用汽油和柴油。中国石化提前布局,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技术转型,稳步推进油品质量升级。2017年1月在北京地区率先提供京6标准汽柴油,并于?2019?年1月如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供应国6标准车用汽柴油。中国石化车用汽柴油由国5升级到国6标准,烯烃、芳烃、多环芳烃等含量进一步降低。

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其他清洁油品开发。2017年10月,中国石化正式向社会推广生物柴油。截至?2018?年底,生物柴油在上海供应网点数量突破?200?座,全年累计加注?1.1?亿升,打通了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1月,上海石化成功生产出低硫船用燃料油,成为国内首家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的炼化企业。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推进,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中国石化从产、供、储、销方面全方位保证千家万户对天然气的使用需求。截至2018年,已建成百亿立方米产能的涪陵页岩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22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中国石化已经建成天津、北海、青岛3个在营LNG接收站,为北方地区天然气供应巩固资源基础。2018年11月,鄂安沧管道一期工程投产,初步打通了河北和气源地的输送管网。

除了天然气,中国石化也正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成功打造的地热发展“雄县模式”就是一个典范。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实现地热供暖能力5000万平方米。同时,中国石化积极探索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石化放眼海外,在所到之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除了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还主动参与环保事业。以中国石化国勘巴西公司为例,该公司积极支持巴西境内SOS大西洋森林基金会项目:参与未来森林项目,通过种树恢复退化的土地,尤其是在溪流地区种植灌木,以保持水源,捕获二氧化碳,保护生物多样性;参与大西洋沿岸项目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目前已开展10个子项目,覆盖3.76万公顷地区,共同守护绿色地球。

 

 

 

 

 

 

 

发布版面

企业


主题

中国石化:明年形成千万吨清洁船用燃料油产能

发布日期

2019-06-13

 

      本报讯 记者黄晓芳报道: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宣布,2020年低硫重质清洁船用燃料油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2023年这一产能将超过1500万吨。

  资料显示,目前船舶排放已成为全球港口及海域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一艘大中型集装箱船70%负荷航行产生的PM2.5相当于21万辆国Ⅳ卡车的排放量。

  为减少船舶硫氧化物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规定,从2020年1月1日起,全球船用油硫含量上限必须从3.5%降至0.5%,大幅下降86%。

  我国作为IMO的A类理事国,已于2018年10月份开始在长三角地区实行限硫控排,并于今年1月1日提前在沿海实施限硫控排,比IMO的规定提前了一年。

  根据中国石化的计划,2020年1月1日前,集团公司将在舟山等国内主要港口实现低硫重质清洁船用燃料油全面供应,在新加坡等50多个海外重点港口具备供应能力。此举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60万吨,相当于6400多万辆国Ⅳ卡车停开一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表示,作为世界最大的炼油公司,中国石化炼油技术先进,主力炼化企业临近沿海、沿江船用油消费市场,有能力、有优势实现低硫重质清洁船用燃料油规模化生产,全力为中国及全球海洋大气污染防治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石化旗下长城润滑油也配套推出了适用低硫清洁燃料油的船用发动机机油产品,并通过了国际知名船用柴油机制造商OEM认证。

  据了解,2000年以来,中国石化已投入3000多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欧美二三十年的路。目前,集团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供应清洁的国Ⅵ车用汽、柴油。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茂名石化前5个月乙烯产量超50万吨

发布日期

2019-06-18

 

今年以来,茂名石化对两套裂解装置实行挂图作战,通过严抓设备管理、加强隐患排查和实施优化技改等措施,全力确保乙烯化稳产高产。截至6月4日,累计生产乙烯50.21万吨。

茂名石化加大巡检力度,开展管理人员和外操联合巡检,有效提高巡检质量,先后及时消除裂解炉炉管出口焊缝裂纹、新鲜碱注入泵冲程调节器故障等安全隐患。由于2号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中压缸位移大,严重制约乙烯产量。茂名石化组织技术骨干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注入航煤、多乙苯等物料,改善装置运行状态,优化机组工艺系统,有效降低位移,保证乙烯稳产。同时,加强日常检维修施工质量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统筹时间完成检修投产,为乙烯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中国石化多个项目荣获央企熠星创新创意奖项

发布日期

2019-06-18

 

本报讯 6月14日,2018年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总结颁奖活动在京举办,为优秀组织单位、杰出导师和获奖项目颁奖,展出大赛成果。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参加颁奖活动并代表中国石化做交流发言,领取优秀组织单位奖。

马永生在发言中介绍,作为国有大型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坚持高质量发展,在石油化工新材料技术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积极规划布局碳基材料、光电基础材料、先进催化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及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国石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内生活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保障,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石化积极参与本届大赛并荣获佳绩,展示了多项创新创意成果。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创意类项目“新型氢能储运与转化技术”和北京化工研究院的创新类项目“高性能气体分离膜制备及应用技术”分别获得一等奖。中国石化“柔性显示用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基板膜”“油气回收用疏水硅胶吸附材料”等4个项目获得二等奖,“钻井液材料分子开关靶向控释技术”等3个项目获得三等奖,“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制备技术开发”等6个项目获得优秀奖。

据悉,2018年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是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打造“双创”升级版、全面推动中央企业“双创”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大赛启动以来,各中央企业积极组织参赛,共2658个项目报名参赛,最终共有20个项目获得一等奖,30个项目获得二等奖、50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另有100个项目获得优秀奖。本次大赛共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3个方向,中国石化承办了新材料技术方向的大赛。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石化行业国际产能合作需走绿色可持续之路

发布日期

2019-06-22

 

6月20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项目在京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撰写的最新报告《“一带一路”油气绿色开发与利用———炼油和乙烯行业》(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将“一带一路”炼油和乙烯行业的绿色指标体系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指南和要求,重点关注清洁生产、污染物减排和能效水平。

相关国际产能合作需根据东道国的需求和环境承载力,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布局,采用较高的国际环境标准和先进节能的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石化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潜力巨大

报告显示,目前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相关资源禀赋好,具有劳动力和市场优势。“一带一路”沿线油气   资源国致力于摆脱过度依赖单一石油出口,强调发展多元化经济,特别是发展炼油石化工业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这为我国开展炼化工程、炼化技术的国际产能合作和贸易提供了机遇。报告认为,在全球石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

因此,中国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和乙烯行业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共商共建共享。

报告同时指出,“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潜力巨大。未来世界炼油格局持续调整,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新建炼厂向大型化一体化发展。未来炼油工业的发展重心将向具有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新增炼油产能主要分布于中东和亚太地区。世界乙烯虽市场产量巨大,但全球贸易量小,且主要是以下游衍生物的形式进行全球流通,其中聚乙   烯为最大下游产品,其占比在60%左右,其次为乙二醇,占比约17%。未来乙烯原料轻质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绿色低碳的引领是关键所在

在分析“一带一路”国际炼油和乙烯产能合作时,报告强调,绿色低碳的引领是关键所在。炼厂总体的开工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和国家炼油设施陈旧,技术水平偏低,油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标准有待提高,炼厂升级改造合作空间大。

据统计,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炼油能力约为15.3亿吨,约占世界炼油能力的32.3%,但其中42个国家的成品油需求量超过产量,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供需缺口。对于乙烯行业来说,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乙烯产能2591吨/年,主要来自于科威特、印度、沙特、俄罗斯等国家,预计到   2027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乙烯产能将占世界产能的35.3%。但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化行业发展参差不齐,大多数国家存在产品较为单一、大宗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附加值产品很少、综合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深加工精加工不够等结构性问题,进行石化产能合作的诉求较高。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项目核心组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和乙烯行业的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国际的多边合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石油化工行业在生态环境脆弱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发展,必须要坚定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行业的长久竞争力。

 

 

 

 

 

 

发布版面

能源化工


主题

人工智能:石油石化跟跑到领跑新机遇

发布日期

2019-06-24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从跟跑变并跑,再进一步发展为领跑。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管全行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完成。

■本报记者 李惠钰

2016年,由谷歌公司开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在一场围棋人机大战中获胜,这只特别的“狗”迅速让人工智能(AI)这一概念火遍全球,如今,AI的触角已经延伸到财大气粗的石油石化行业。

此前,全球顶级石油公司道达尔正式联姻谷歌,二者将联合发展AI技术,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全新的智能解决方案;石油巨头荷兰皇家壳牌也与微软公司扩大合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推进AI的应用。

在石油行业纷纷拥抱AI的大背景下,在6月16日于京举行的第二届石油石化人工智能高端论坛上,中国石油大学分别与五季数据、金山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石油勘探、开发、化工、储运等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并共建“石油石化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为人工智能学院教学实训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

五季数据董事长雷涛告诉《中国科学报》,双方将基于天云MaximAI人工智能平台提供的算法与算力,共同构建从智能地震速度分析、大数据油藏数值模拟到智能井位优选等智能生产、智能勘探、智能开发一系列石油行业落地场景,打造石油行业AI生态。

石化行业的AI探索

 “原来计算机做不到,现在它做到了,这是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和创新的事情。”这是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部副主任李剑锋对AI的直观感受。

实际上,早在2012年,中国石化就提出了智慧石化的愿景,希望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当AI铺天盖地地涌来时,中国石化也根据自己的项目做了各方面的AI试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的顶层设计。

李剑峰表示,AI核心的技术主要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传感器等方面。其中,计算机视觉在石油行业的应用比较多,比如当工作人员进入炼化的危险区域时,可以用于安全帽识别;炼厂里的摄像头,可以提前发现很小的火苗;原油泄漏之后温度发生变化,利用红外热敏发现图像并进行识别;在长输管线上一旦发现有人或车闯入会及时报警等等。

在机器学习方面,中国石化将其用于炼厂,产生的效益也很明显。“一个炉子,进料搭配合理的话,产出就高。想产生汽油还是柴油,也都可以控制,这个比例怎样调整,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基于建模然后分析。”李剑峰说。

另外,中化集团能源科技IT负责人刘辉指出,石化的炼化装置工艺非常复杂,或需经受高温高压,且易燃易爆,经常因为设备长时间运转,导致安全故障。比如造成泄漏、爆炸,特别是停车、停产导致经济损失和安全问题,通过AI技术则可以进行定位设备的工况和趋势预警。

 “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用技防代替人防,以前需要人24小时监控,而AI技术则可以自动对设备进行预警,或发现故障进行报警。”刘辉告诉记者,利用AI技术可以提高设备故障检测的可靠性并提升效率,从而降低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

中海油也试水AI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海油信息化部总经理王同良表示,中海油通过建设开发实时决策系统,构建起以井为中心、井场与基地多学科协同作战的信息系统平台,有效节省了钻井时间。另外,中海油通过建设海上无人平台,推动台风模式常态化,能够在台风到来时机器继续生产,从而保证产量。目前,中海油已经试点两座海上平台无人化改造,改造后每年仅操作费就可节省800万元。

直击油气勘探痛点

对油气田地质情况进行描绘与分析,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之一。尽管目前石油行业已能借助电缆测井、三维地震、油藏模拟等技术描绘并分析油气田地质情况,但这一系列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缺陷。

在采集地质数据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数据不出现任何差错。用并不完美的数据建立的地质模型,始终存在误差。而若油气田的地质情况过于复杂,这种误差将使得工程师根本无法建立可用的油气田地质模型。

 “地球物理是地质家的眼睛,跟医学的CT是一样的,是对地学结构进行成像。”中国石化勘探专家董宁表示,“目前的目标越来越往深层,构造也越来越复杂,整个介质非均质性也越来越强,而这些地质又是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如果地下的信号看不清,则将严重制约勘探开发的整体进程。”

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魏嘉也表示,对于整个油气勘探开发过程而言,需要在一个很复杂的地表环境下进行地震勘探,勘探的地质目标又具有复杂的构造。从储层角度来讲也是复杂的,有碳酸盐的储层、焦炭的储层,还有页岩气、煤层气等储层,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会产生复杂流体的变化。

 “目前无论开发到什么程度,对地下开采而言总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以地震技术为代表的油气勘探技术,已经成为整个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魏嘉说,地震处理的业务流程中还有很多的痛点和难点,这些痛点在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做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而且需要人去判断,还有可能出现判断不清楚的情况。

在这种情景下,AI为解决痛点提供了可能。AI技术能够基于“不完备”和“不完美”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模糊逻辑处理地质勘探数据,做出靠人工难以实现的预测,从而更精细地描述油田地质模型。

五季数据公司总工程师沈磊表示,提高分辨率和储层分析,一直是石油行业关注的核心之处。五季数据使用宽频重构研究思路,通过深度学习,建立地层反射系数与地震数据映射关系模型,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在保真保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随着不断迭代,模型准确率越来越高,在信噪比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地震分辨率。

 “目前AI在地震时间域处理、深度域速度建模、地震成像、地震解释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董宁看来,AI能够助力地球物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现在,数据在地球物理领域是爆炸式的增长,包括叠前、叠后的,有属性、时间域、多方位的等等,亟需人工智能从这些大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抓住“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

不过,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指出,AI技术的发展在石油勘探应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中国,美国亦是如此。

 “大型石油公司总体上来看还处于窥测技术方向、进行技术准备的阶段,还没有出现力度非常大、覆盖面非常广的重大技术进展。”韩大匡指出,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发展方面,也还没有推出成熟的商业应用软件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实际应用。而美国的大数据应用也主要集中于日常生产技术的改进,还没有着眼于主体技术的更新换代研究。

 “从美国来看,虽然他们的石油勘探技术研发应用的工作比我们早,研究范围也比我们宽,研究单位、高校、服务的公司比我们多。但是,我们也有很多深度的研究,比如地震研究,我们已把大数据的应用深入到基本理论的更新,有的地方还要更深。”韩大匡认为,通过中美两国的对比可见,我国正面对一个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这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石油产业的应用”。

 “假如发展得好,我们将从过去长期的跟跑变成并跑阶段。但不管怎样,美国的技术还是很深厚的,假如我们不抓紧的话,可能还要继续从并跑落后为跟跑。”韩大匡说。

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走向领跑,中国工程院目前设立了重点咨询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油气勘探开发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信息学部和管理工程学部14位院士共同参与。

韩大匡指出,当前我国对陆相沉积地质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要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升级换代,必须把课题设置集中在地质条件认识方面。根据该原则,中国工程院选定的5个课题分别为地震、钻井、测井、油藏描述与油藏工程一体化以及智慧油田和装备的健康管理,基本包括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韩大匡强调,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应运用大数据、AI技术,从跟跑变并跑,再进一步发展为领跑。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管全行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完成。

 

 

发布版面

国际博览


主题

亚洲石化原料:“加”LPG “减”石脑油

发布日期

2019-06-28

 

亚洲石化生产商越来越多使用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是丙烷和丁烷,来替代石脑油作为原料。业内消息人士表示,只要LPG比石脑油价格低50美元/吨,亚洲地区的石化生产商将开始用LPG来部分替代石脑油作为原料。

5月,亚洲市场的丙烷与石脑油的价差达到104.34美元/吨,而且近几个月随着美国LPG出口量的增加,未来价差可能更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4月26日,美国丙烷出口量增加了5.7万桶,达到创纪录的134万桶。

LPG价格仍将低迷

虽然LPG与石脑油的价差近期有所收窄,但预计未来LPG价格仍将疲软,因为来自加拿大的新供应将冲击亚洲市场,且伊朗出口亚洲市场的LPG量也将回升。

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雷德利岛丙烷出口码头今年二季度启用,出口能力达到120万吨/年。该码头的启用推动了更多加拿大丙烷出口到亚洲市场。5月,日本LPG进口商Astomos能源公司从该码头起运首批丙烷船货。

Astomos能源公司与加拿大AltaGas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购买60万吨/年的丙烷,从雷德利岛丙烷出口码头运回日本。

除了来自加拿大的新供应,中东地区的LPG出口量也大幅增加。市场消息人士称,5月伊朗有9艘丙烷、丁烷混合货船起运,LPG量合计达39.6万吨。

昂贵的石脑油合约价格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近以较高的现金溢价签署了2019年7月~2020年6月的定期供应协议,亚洲石化企业在近期与中东供应商的石脑油合同谈判中采取了谨慎的立场。阿联酋鲁韦斯西炼厂生产的低硫石脑油与阿布扎比国油基于离岸价公式计价的石脑油价格相比,现金溢价16美元/吨,分馏级石脑油交易现金溢价17美元/吨,鲁韦斯东炼厂生产的低硫石脑油交易现金溢价18美元/吨,链烷基石脑油交易现金溢价20美元/吨。

这一现金溢价水平高于阿布扎比国油2019年1~12月的石脑油合约价的现金溢价水平,2019年1~12月不同等级的石脑油产品现金溢价为13~16美元/吨。

韩国LPG消费量增长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新数据显示,作为亚洲*大的石脑油进口国,4月韩国LPG消费量同比增长7.3%,达到948万桶,这是韩国LPG消费量连续两个月下滑后的首次增长。

韩国*大的化工公司LG化学表示,公司位于韩国大山和丽水的蒸汽裂解装置计划7月和8月将LPG和石脑油的进料比设定为20:80。根据普氏能源资讯的计算,这两套裂解装置的合计产能为230万吨/年,这一进料比例表明,有23.2万吨石脑油原料将由LPG替代。

过去LG化学通常采用10:90或15:85的LPG与石脑油进料比。业内人士称,这次LG化学决定增加LPG消费量,是因为在*近的交易周期中LPG与石脑油价差扩大。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把学会办成引领造纸业发展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发布日期

2019-06-03

 

5 月30 日,中国造纸学会成立55 周年庆祝会暨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克复,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名誉会长、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信,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副会长、玖龙造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等出席会议。中国造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曹振雷致开幕辞,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陈嘉川宣读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贺信,会议由中国造纸学会秘书长曹春昱主持。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中国造纸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曹振雷当选为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曹春昱当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晓昕当选为副理事长。大会还选举产生32 位常委理事。

张崇和在讲话中指出,造纸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中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 年来,纸浆年产量从345 万吨发展到7949 万吨,增长23 倍,纸和纸板年产量从439 万吨发展到11130 万吨,增长25 倍,占世界总产量的27%。在造纸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造纸学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崇和表示,55 年来,中国造纸学会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前沿科技,攻克技术难题,引领造纸行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成为我国造纸界的“学术共同体”,成为造纸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成为推动造纸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我国造纸学科优化、造纸事业繁荣、造纸技术创新、造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崇和强调,近五年来,造纸学会搭建学术平台,高质量交流学术成果;实施创新工程,大力服务区域经济;坚持办刊宗旨,努力打造精品期刊;举荐科技人才,积极表彰行业先进;落实科普行动,培养纸业科学认知,为推动学术发展、扩大技术交流、开展行业科普,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张崇和对造纸学会提出“四服务一加强”的希望:

——服务造纸行业科技创新。造纸学会要充分发挥对科技专家的集聚能力,发挥与国际科技机构联系的渠道优势,更多地组织技术和学术交流,更好地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紧密联系造纸行业和制浆造纸企业的实际需求,组织专家研究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品升级等行业热点问题,服务造纸行业发展。要搭建专家和企业联系桥梁,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满足企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服务造纸行业绿色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是对全国各行各业包括造纸行业的要求,也是对造纸学会的要求,是学会宣传交流的指引,是学会开展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发展的方向。造纸学会要搭建平台,宣传新发展理念,宣传高质量发展,宣传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宣传再生资源利用,引导专家学者研究相关技术,服务造纸行业绿色发展。

——服务造纸行业超前发展。造纸学会要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凝聚行业科研力量,围绕行业前沿、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攻关。要着力组织研究生物质精炼、全组份高值化利用、纳米纤维素制备与应用、废纸资源替代等问题,更好地服务行业、引领行业发展。

——服务科技工作者。造纸学会要为科技工作者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引导造纸科技工作者,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平台、投身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平台。要表彰、奖励和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现、举荐、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把学会真正办成科技工作者之家。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造纸学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扎实做好党建工作,把方向、谋大局、促落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关注和满足行业企业和科技工作者需要,提升学术前瞻能力和科技引领能力。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会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工作团队,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凝心聚力、自强不息、政府信赖、行业依托、会员满意、不可或缺的专业化、职业化优秀学会。

曹振雷在表态发言时表示,张崇和会长对协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认真研究,制定落实计划。我们要时刻牢记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宗旨,继续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蔡伦系列奖,研究开展高级会员制度,探讨建立学会会士制度,把学会打造成受会员热爱的俱乐部。

为表彰在造纸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大会授予南京林业大学李忠正、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黄运基、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朱圣光“第二届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为三位获奖者颁奖。

大会审议通过了《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七届理事会财务报告》、《中国造纸学会章程(修订案)》,表决通过了《会费管理办法》。中国造纸学会理事单位、会员代表近200 余人参加会议。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宜宾纸业 全力实施“竹浆纸及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战略

发布日期

2019-06-10

 

     本报讯(记者 陈玉霞)“我们通过实施二期规划,浆纸规模将超过 120万吨,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年用竹量达到230万吨,竹农收入近14亿元,建成中国最大的竹浆造纸企业……”首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暨竹产品交易会召开在即,昨(9)日,作为参展企业的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纸业)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作为中国第一张新闻纸的诞生地,宜宾纸业前身为“中国造纸厂”,近年来,宜宾纸业充分利用宜宾市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全力实施“竹浆纸及深加工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淘汰老生产线、投入重大技改组建新生产线以及工艺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生产过程等,实现了原料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提升、生产规模扩大、环保治理水平领先的目标,研发出以 100%竹纤维为原料的纸类产品。

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北京世园会)国际竹藤组织(INBAR)荣誉日活动中,宜宾纸业展区的金竹牌生活纸因 “全竹浆、色彩纯、无异味、无杂质、手感好”等特点备受关注,进一步提高了宜宾竹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此前宜宾纸业金竹牌生活纸及研发的“KH-G05 型伐竹机剪”也曾荣获竹博会金奖。

记者从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获悉,目前,宜宾市正积极强化竹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宜宾纸业10万吨生活用纸项目5条生产线和第一个4万吨/年生活用纸深加工项目已于今年5月建成投产,将为宜宾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广西制浆造纸行业升级治污减排水平

发布日期

2019-06-11

 

6月4日,记者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相关义务,广西在世界银行的支持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指导下,实施了制浆造纸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BAT/BEP)项目,目前该项目在我区制浆造纸行业污染减排工作中已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该项目自2012年6月在我区启动以来,建立了具备监测废水、废渣、纸浆、纸产品中二噁英的能力的生物检测实验室,为开展高水平的二噁英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目前,全区的制浆造纸企业已全部开展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其中,示范企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蒲庙造纸厂等部分企业已于2016年完成了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田阳南华纸业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纸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鹿寨纸业有限公司相继申请成为示范造纸厂,并将于今年6月全部完成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其他相关企业也将于今年底前完成改造工作。

为有效指导制浆造纸企业进行排污许可申报,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服务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在深入调查辖区内制浆造纸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基础上,编制了《广西制浆造纸行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技术手册》《广西制浆造纸行业排污许可和规范化管理技术指南》《广西制浆造纸行业专项治理方案》等文件。同时,我区生态环境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部门环境监管、检测及执法能力。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对造纸企业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定期通报未认领排污许可证的造纸企业名单,取缔了北海市合浦县多家“三无”小造纸厂,调查处理了钦州市造纸企业污水直排北部湾海域等问题。此外,针对基层工作人员、造纸企业、学校、公众等不同群体,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科普知识、公约、项目情况和先进的技术,我区生态环境部门在不同场合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培训活动,发动公众与专业人员一同参与对二噁英减排工作的监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发布版面

创富传奇


主题

新时代造纸王国的腾飞

发布日期

2019-06-12

    

——晨鸣集团高质量发展纪实

六月的山东半岛、渤海莱州湾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到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的晨鸣集团,迎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经过60多年创新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最初一家不经传的县办小厂发展到总资产1100多亿元,产业遍布山东、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多个省市,年浆纸产能1100多万吨,是中国造纸业龙头企业,也是唯一的A、B、H三支股票的上市公司,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纸业10强、中国企业500强第190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81位,荣获中国十佳明星企业、中国上市公司百强企业,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50家蓝筹公司之一,经济效益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晨鸣,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生动美丽的画卷,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传奇。

坚持绿色发展,释放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一直以来,晨鸣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环保先行”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美丽嬗变。

晨鸣集团董事长陈洪国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持续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以来,晨鸣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痛下决心,先后关停了齐河晨鸣、武汉晨鸣一厂、延边晨鸣、海拉尔晨鸣等一批效益良好而产能相对落后的子公司,陆续淘汰浆纸产能270多万吨,走在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列。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晨鸣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尽管造成了一定损失,但腾出的空间很快上马具有竞争力的新项目,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发展质量来看,都实现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2012年,吉林晨鸣实施整体环保迁建,关闭淘汰原有的低水平生产线,新上30万吨高档文化纸生产线,完成武汉晨鸣二厂、寿光晨鸣热敏纸和新闻纸改文化纸改造升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快发展优质高端产能,先后上马高档生活用纸、铜版纸、文化纸、液体包装纸、食品包装纸及化学浆等世界一流项目,增加600多万吨高端产能,高档产品比重提高到95%以上,再造了一个“造纸王国”。

绿色发展是制造业的底色。晨鸣始终将环保作为“生命工程”来抓,坚持把环保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先后投入80多亿元,积极开展环保治理,使各项环保指标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在行业内率先投用中水回用工程,采用世界制浆造纸行业首创工艺,使中水回用率达到75%以上,回用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清洁、低碳型生产体系,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已建成花园式工厂、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标杆。

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晨鸣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一流设备增强优势,以一流技术拉高标准,以一流产品开创市场,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行业的领军地位。

2000年以来,晨鸣先后投资390多亿元,与芬兰维美德、德国福伊特等世界一流造纸机械供应商合作,引进最先进的造纸设备和技术,建成国内最大的热敏纸生产线、国际一流的高档文化纸生产线、世界上单机产能最大的生活纸生产线和纸幅最宽、车速最快、装备水平最高的铜版纸生产线等一批高端生产线,实现了造纸装备全面升级换代。目前,晨鸣拥有宽幅、高速先进、全自动化操作纸机18台,其中有3台纸幅达11.5米。

晨鸣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CNAS浆纸检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国际先进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6项,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发布版面

副刊


主题

述说江西一“纸”风光

发布日期

2019-06-14

 

 

华林造纸作坊发掘区遗迹分布图  铅山遗存的蒸煮纸料的皇锅

我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竹造纸的国家。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江西造纸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千年光阴不仅留下了名满天下的连四纸,还有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造纸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最近,考古专家又在南昌发现了明朝御纸厂——“西山官局”的线索。近日,记者采访了考古专家,为大家解读江西历史上的一“纸”风光。

□ 首席记者徐蕾

(图片由肖发标提供)

文献典籍详细记录造纸工序

历史上有关造纸的著作在宋代后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等,这些著作虽对造纸工艺有所记载,但都比较抽象简略,不够系统完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肖发标介绍,明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系统记录我国古代造纸术的文献,明代嘉靖年间王宗沐的《江西大志·楮书》和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篇》,是目前已知记录较详细的古代造纸文献。

王宗沐撰修的《江西大志·楮书》记载了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市)造楮皮纸的技术。楮皮纸的整个制造过程包括22道工序,相当繁杂,要对皮料进行三次蒸煮、两次自然漂白和三次洗涤,这样处理的纸必是洁白、匀细的高级楮皮纸,而一般皮纸只需经过两次蒸煮、两次漂白。专家介绍,由于此处所造之纸供皇家御用,不计工本,因而制造过程格外复杂。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南方民间纸坊造竹纸、皮纸等生产技术有专门记述,并配有“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落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工序的插图。虽然手工造纸工艺传承了两千年,用于造纸的原料多种多样,譬如麻类、树皮、竹子、稻草等,但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却变化不大,可以大致归纳为砍伐、浸泡、槌打、蒸煮、漂洗、晒白、舂捣、制浆、抄纸、分纸、焙纸11道工序。

江西造纸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中国造纸史》明确提出,在唐代,向朝廷进贡纸的州邑有11个,其中江州(九江)、信州(上饶)2个州属于江西。肖发标表示,江西的造纸业在宋代获得了新发展,吉州、抚州、信州等地都有名品纸张出产。如吉州的竹纸,抚州的茶杉纸、牛舌纸,金溪县的清江纸等。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造纸术达到历史最高峰。江西在明清两代一跃成为我国纸业产地之首,不仅产纸地区分布广泛、年产量大,且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誉满全国。

清代晚期,产纸区已在全省81县中遍及53县,以旧吉安府、南安府、赣州府、宁都州四地为最,袁州府、广信府、抚州府、建昌府次之,产量较高的县有石城、永丰、铅山、德兴等。其中,铅山“唯纸利天下,故四山皆以煮竹为生,小民借以食其力十之三四”,明清之际与景德镇的制瓷、苏杭的丝织、芜湖的浆染、松江的棉纺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明清时期,江西年产纸量大,除供给本省外,还大量向外出售。那时,不仅全国处处都有江西纸的踪迹,江西纸还大量出口日本、南洋等地。

明清时期,江西所造纸张品种繁多,种类齐全。明代王宗沐撰修《江西大志》中列举江西抄造的纸有28种之多,包括厚重的榜纸,轻薄的奏本纸、玉版纸、开化纸、绵连纸、中夹纸、藤皮纸、油纸、毛边纸、勘合纸及各种色纸,原料主要为竹、楮等。清代,江西产纸种类达200种以上,可分为粗纸、细纸两类。细纸有连四、毛边、贡川、奏本、谱纸、宣纸、皮纸及仿造洋纸等;粗纸有蓬纸、火纸、把纸等。

明清时期,江西所造纸张名品迭出,成为皇宫御用纸品和书画家首选用纸。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纸品,赞铅山连四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二《纸》中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在江西南昌附近的西山设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有奏本纸出江西铅山,有榜纸出浙之常山、直隶庐州英山。有小纸出江西临川,有大纸出浙之上虞。”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八亦称:“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纸出铅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州)之英山。”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

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墨客皆视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为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骚客亦将连四纸作为友好往来的礼品相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四纸仍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处指定用品,并出口东南亚等地。

文化遗产展现辉煌造纸历史

厚重的造纸历史留给江西众多的文化遗产。肖发标表示,鉴于连四纸在中国传统手工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四纸产地分布在陈坊乡周围,武夷山脉的南、北麓崇山峻岭之间。鼎盛时期,铅山境内产连四纸的纸槽有1400余张,毗邻的福建境内有槽500余张。连四纸均在陈坊聚散,须经陈坊纸号加工后出口上市,统称“陈坊连四纸”。

2006年7月,复旦大学手工造纸科学研究课题组到铅山县考察手工造纸。专家认为铅山手工纸的生产工艺在闽浙赣三省中最“土”,最具原生态,铅山的手工造纸作坊是原始造纸工艺的“活化石”。除铅山之外,江西其它历史上手工造纸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区)也保留了一些造纸文化遗存,主要为一些沤竹麻坑、加工竹料的水碓以及抄纸坊等遗迹。2007年,奉新县土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历史留给江西的一大文物遗迹。曾负责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肖发标透露,2005年我省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在高安发现了16座水碓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驻高安市周岭村,对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展开深入调查和试掘,新调查发现、登记了20处沤竹麻坑、4处纸槽房和1处福纸庙遗址,并在福纸庙附近的一块300平方米的稻田里揭露出一处明代造纸作坊遗址。专家通过现场考察与资料论证,认为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我国首次科学发掘的造纸遗存,对探讨我国造纸术的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从地层关系和遗迹出土的遗物判定,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大多数遗迹的年代为明代,在明代遗迹之下,尚有宋、元时期的残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竹纸作坊遗址。发掘的明代造纸作坊遗迹基本上反映了从伐竹到制浆的造纸工艺流程,再现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造竹纸”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中的情景,为研究明代中国南方先进的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今年5月,肖发标在梅岭铜源峡考察水碓作坊群时发现,山峡中有近300座水碓作坊,分布密集。这些水碓作坊位于峡谷溪流两侧,利用峡谷溪流巨大落差产生的冲击力,通过水车带动水碓,进行粉碎工作。每座水碓作坊由水车、碓头、石臼及茅棚组成,大多保存完整。肖发标认为,这些水碓作坊就是他寻觅多年的“西山官局”的造纸原料产地遗迹。据文献记载,当时“西山官局”所造纸张是楮皮纸,明朝早期曾在江西南昌府的西山“置官局造纸”,“西山官局”的生产作坊——楮皮厂就在梅岭的翠岩寺遗址。从文献可知,早在明代永乐时期就在南昌设立了最早的皇家御纸厂——“西山官局”。在明代中晚期,由于梅岭太小,所产楮树皮有限,因此“改局信州”。这也意味着,上饶铅山县造贡纸的历史是在南昌西山官局之后。此次在南昌发现了“西山官局”的生产遗迹,对研究中国造纸史有重要价值。肖发标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计划申报考古项目,对梅岭翠岩寺的西山官局楮厂与皮库遗址、铜源峡的造纸水碓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试掘。

 

 

 

 

 

 

 

发布版面

产业经济


主题

广西推广制浆造纸行业最佳可行技术

发布日期

2019-06-25

 

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相关义务,在世界银行的支持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指导下,广西实施的制浆造纸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和最佳环境实践(BAT/BEP)项目在制浆造纸行业污染减排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这一项目自2012年6月启动,广西建立了具备监测废水、废渣、纸浆、纸产品中二噁英能力的生物检测实验室,为开展高水平的二噁英相关科学研究提供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

目前,广西的制浆造纸企业已全部开展无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和污染物减排工作,示范企业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蒲庙造纸厂等部分企业已于2016年完成了无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田阳南华纸业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纸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鹿寨纸业有限公司相继申请成为示范造纸厂,并将于2019年6月全部完成无素氯漂白技术升级改造,其他相关企业将于2019年底前完成改造工作。

为有效指导制浆造纸企业进行排污许可申报,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服务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在深入调查辖区内制浆造纸企业生产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了《广西制浆造纸行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技术手册》《广西制浆造纸行业排污许可和规范化管理技术指南》和《广西制浆造纸行业专项治理方案》等文件。同时,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管理部门环境监管、检测及执法能力。

针对基层工作人员、造纸企业、学校、公众等不同群体,就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科普知识、公约、项目情况和先进的技术,生态环境部门在不同场合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培训活动,发动公众与专业人员一同参与对二噁英减排工作的监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自治区持续加大对造纸企业的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定期通报未申领排污许可证的造纸企业名单,取缔了北海市合浦县多家“三无”小造纸厂,调查处理了钦州市造纸企业污水直排北部湾海域等问题。

 

 


发布版面

政建


主题

湛江力争今年新增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

发布日期

2019-06-03

 

广东建设报讯 记者成昱勋报道:推进绿色建筑大发展,力争新增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试点,不少于2个试点项目……日前,湛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湛江市2019年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 装配式建筑 散装水泥和新型墙材推广应用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对全市进一步落实今年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新型墙材和散装水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

完善指导性政策文件体系 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工作要点》提出,要组织建立绿色建筑施工、验收及统计制度。强化绿色建筑执行相关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绿色建筑按图施工检查制度,督促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严格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确保绿色建筑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施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及验收,全面落实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要求。完成《湛江市装配式建筑专项规划(2018-2025)》和《湛江市发展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2018-2025)》的编制工作。

进一步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巩固设计、竣工验收阶段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机制,重点加强县(市、区)一级建筑节能监管,提升建筑节能实施水平。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建设。积极利用省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湛江市2019年建成至少一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的入库工作。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工作要点》明确,要推进绿色建筑大发展,力争新增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设计、施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建筑面积占全市竣工验收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支持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推动、引导、鼓励项目积极申报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

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试点,开展不少于2个试点项目。以保障性住房为切入点,做好政策支持、技术引导,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建设工作。同时鼓励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具备建设装配式建筑条件的项目先行先试。

加强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管理 加快绿色新型建材发展

此外,《工作要点》还提到,力争实现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270万吨,预拌混凝土使用量870万立方米,预拌砂浆使用量48万吨。启动湛江市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推进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工作,按照“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的要求,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

着力加快绿色建材发展,巩固“禁实”成果,提高新型墙材的应用率。指导和引导有实力的建筑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开展绿色建材星级评价工作,要充分创造条件,力争有1-2家建材企业取得绿色评价标识,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广东:书写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篇章

发布日期

2019-06-04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记者叶子)“奋力书写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篇章,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迎来广东场,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广东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和代表。

从经济高速增长上看,广东省GDP从1949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7万亿元,近30年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从地方财力上看,广东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价格)从1950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亿元,是全国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此外,广东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城乡面貌全面跃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马兴瑞表示,广东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靠的是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势。接下来,广东将做好6件大事: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集中力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不移抓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广东将把它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从5个方面大力推动: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提供制度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支持企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市场主体,注重发展产业集群,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广东率先发展4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移动通信产业等。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是广东最大的2个短板,对此,广东也作出了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一核”指珠三角核心区,“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二是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的支持力度,推动省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倾斜,同时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就业、教育等。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广东将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省财政计划十年投入1600亿,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发布版面

财经观察


主题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发布日期

2019-06-05

 

6月3日,国新办就广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广东省副省长张虎介绍广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情况。

马兴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定位,也就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世界级的城市群。

优化营商环境紧抓科技创新

马兴瑞提到,广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与港澳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模式,我们深深地感觉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是一次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广东已构建起远、中、近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目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金融市场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创新引领、规则衔接、改善民生、便捷高效、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将是大湾区建设的六大重点。

在规则衔接上,马兴瑞提出,要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将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一个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方面的规则衔接,一个是各类要素流动的衔接,主要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地流动,在这一方面来讲,潜力还是很大的。

 “在制度创新上确实应该更下功夫。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与港澳的体制机制不完全一样,在对接上还有很多难点要去克服。在港澳的市场经济与我们的管理体制的对接上,我认为可以先创造一些小环境。比如我们要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作用,把这几个片区先对接起来,实现更高级的制度创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要从‘放管服’的改革上入手。东莞已经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点,可以把试点内容进一步夯实,向粤港澳大湾区推广。另外,还应该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可以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白明补充道。

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上,马兴瑞也在答记者问时给出了回复。“大家比较期盼的,也是我们重点推动的,就是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原始创新方面比我们要强,这也是我们的短板。但我们有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打下的基础,港澳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与广东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将有助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国家各部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比如建设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另外对科技人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港澳特殊人才到广东,我们正在推动按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解决,所以科技创新这方面也是我们一个重大的事情。”

曹达华也指出,当前,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接下来,广东将携手港澳,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同时联合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多个重大创新载体,形成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主轴。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首先要在资本上跟得住,其次要解决好高级人才的流动问题,最后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鹞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白明认为,科技创新应该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来入手,现在的制造业中心在珠三角,我们应该利用港澳的资金优势,创造条件增加投资机会。

关注社会民生短板

在社会民生方面,马兴瑞表示,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广东将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我们要大力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治理好,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一些短板。”

在肖鹞飞看来,最大的短板是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除了广州以外,广东其他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弱,虽然目前有些项目在合作建设阶段,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展起来。环境方面,东莞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以前东莞污染型的企业比较多,现在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产业园区,污染排放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肖鹞飞指出,在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还是存在,如何建立灵活的金融体制,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获得便利是今后需要加快建设的方向。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配套服务业,在这一领域放开手脚,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减轻污染,还能够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曹达华表示,当前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已达153个,覆盖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部门总数的95.6%。接下来,广东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围绕科技创新、通关便利化、营商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推进三地的联通、贯通、融通。

此外,马兴瑞还提到,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三地的一个优势,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又有着联系葡语国家的纽带作用。广东是一个制造大省、外经外贸大省,所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肖鹞飞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将取决于未来湾区的辐射能力,目前湾区的辐射能力主要覆盖在加工贸易领域,尤其电子通讯产业是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链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另外在服务业方面,尤其是金融和科技领域,能否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和南亚发挥更大影响力,是大湾区的地位能否显现出来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们在产业链中还是被支配的地位,想要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在创新研发方面一定要走到前面。”肖鹞飞强调道。

白明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应该仅仅建立在概念上,而应该具备湾区的特点,形成一个内生的动力,使各方之间能够相互借力,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布版面

综合新闻


主题

湛江市发布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9-06-21

 

本报讯(记者  蔡敏霞)近日,湛江市发布《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湛江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紧扣海洋经济、JMRH、枢纽型及都市型经济特色,充分发挥三大产业航母撬动效应,贯彻湛江市委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三个一”决策部署,构建以临港钢铁、临港石化、森工造纸为主导,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渔业及食品加工、新能源、家电家具、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科技信息、商贸服务九大产业支撑为特色的湛江“3+9”现代化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在空间上,湛江市将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往奋勇高新区、雷州、徐闻等区域方向打造产业拓展带,扩大发展空间;往麻章、坡头、遂溪、廉江、霞山等区域打造产业升级带,调整发展结构;往霞山、赤坎、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吴川等区域打造产业服务带,优化发展业态。通过交通物流节点,使得各产业园发展要素互联互通,形成“一核三带、联动发展”的格局,构建湛江产业生态。

《规划》提出,要以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对外开放、落实绿色发展、强化要素保障为五大发展重点。计划到2022年,湛江市产业园区整体经济实力跃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联动协调。达到1个千亿、7个百亿园区,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产业协调互动,形成配套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链生态;达到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一批“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高新产业产值突破650亿元;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实际利用外资超50亿美元;产业园扩容提质显著,实现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发展。

 

 

 

 

 

发布版面

国际聚焦


主题

智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找好切入口

发布日期

2019-06-24

 

日前,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称“国经中心”)第119期“经济每月谈”讨论会上,与会智库专家对未来如何找准共建“一带一路”切入口,进一步做好智库研究,为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做好理论准备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由国经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推出的“一带一路”系列丛书《“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与借鉴》也在讨论会上进行了发布。

国经中心理事长、执行局副主任魏建国表示,实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四个重要切入口:一是要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层次;三是把惠民生作为入脚点,让“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四是重视人才培训,向创新要动力。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放司负责人肖渭明表示,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稳步扩大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范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和软联通并重,海陆空和数字丝路共发展;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开放能力,夯实人文交流基础,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廉洁之路。

上海市社科联主席、国经中心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在发言中建议,未来“一带一路”共建方面,智库研究与合作研究应先行。研究中要注意共建国家政府更迭风险的规律、注意投融资规范研究和成果案例的研究。他还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经扩容,利用好现有的多边机制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一个稳妥而能快速取得成效的途径。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一带一路”下一步研究要着眼未来,更具前瞻性,并且对当前地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他还建议,要构建起“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体系,系统阐释“一带一路”共建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建立起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实践已经超前于理论总结。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性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绿色发展,做好每一个项目,做足当地民生需要的项目。他提醒,要注意制度和文化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会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要创新国际融资模式,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他举例说,目前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主权基金,总金额超过6万亿美元,下一步如何引导这些主权基金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金融领域开展第三方合作,是一个值得推动的事情。

 

 

发布版面

投资


主题

中小企业: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

2019-06-27

 

本报讯(记者 张凡)日前,第二届世界中小企业大会在北京闭幕,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监事长李献平代表全体参会中小企业宣读了会议成果——《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雁栖湖倡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共拓中小企业合作空间。绿色是构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遵守各国和地区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与标准,加强产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一带一路”项目中去。

二、加强技术标准提升,共享资源创新红利。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标准和技术创新合作,以自身行动推行低碳环保技术和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的便利化,打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价值链,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三、整合汇聚优势资源,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平台。鼓励相关服务机构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在投资、经商、创办实业、技术研发、建立产业园区、融资并购等过程中,提供法律、商事和人力资源服务,评估、识别、防范、化解风险,维护企业信用、保障企业合规运行。

四、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企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市场载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主体,要顺应大势和地区发展需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的新机遇,发扬丝路精神,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低碳、环保理念。努力争当绿色发展标兵,让“一带一路”成为经济繁荣之路,让“一带一路”成为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责任担当。让我们在‘一带一路’中走出企业风采,为带动各国人民增长财富与和谐稳定的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李献平说,中小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为区域互联互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产业合作支持。发挥自身优势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发展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