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8年07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6-04 09:53:53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国家海洋督察组向广东反馈督察情况

加快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新格局

大力发展海洋金融,助推海洋经济发展迈新高

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实

惠东港区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历史纪录

海洋污染防治需陆海空联手

天津实行最严格的海洋保护政策

广东成立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精细化服务及时预警海洋灾害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钢铁篇

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后期展望

今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同比微降 0.9%

提升低碳转型能力钢铁业将成碳交易主力

产能过剩需要国际社会集体应对

河钢以钢铁为载体发展多元产业

蓝天保卫战对钢市影响几何?

取缔“地条钢” 四川省这样做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座大山”

钢铁国际产能合作 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钢铁等 4 个行业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

上半年我国工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石化篇

 

打通成果转化路径 加速释放创新潜能

全力推进,建设一流化工园区

加速“五大转换”  湖北宜昌强力推进沿江化企关停并转

上海重拳整治沿江化工落后产能

推广先进环保技术 减少生产过程排污

中石油积极推动储气库体制改革

广东石油着眼零售增效拓市扩销

造纸篇

造纸厂污染环境?

2019年造纸产能将全面退出常德

一带一路篇

“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开幕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推进南向通道建设

“一带一路”夯实法治之基

“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共同发展的热望

“一带一路”东风,广东打造四个出海口纪念地

“一带一路”建设改善全球能源供需面

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

其它篇

未来湛江将有两条高铁通往海南

琼北湛江携手谱写旅游合作新篇

打造北部湾高质量开放开发示范区

湛江:得“海”独厚   以港兴市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国家海洋督察组向广东反馈督察情况

发布日期

2018-07-03

 

南方日报讯  (记者/徐林  吴哲  通讯员/岳宗  符信)2017 11 20 日至 12 19 日,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对广东省开展了围填海专项督察和例行督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督察组于今年 7 2 日向广东省政府反馈督察意见。省委书记李希与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库热西·买合苏提、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林山青率领的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进行座谈交流。库热西·买合苏提在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督察广东省情况反馈会上通报督察意见,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作表态发言。副省长叶贞琴主持会议。      

督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明确提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沿海经济带、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出台《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试点,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生产总值连续 22年居全国首位。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出台《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 年)》,统筹推进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海岸线使用占补平衡和有偿使用制度,将海洋生态红线等指标列入全省生态文明责任制目标考核内容。下大力气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用海问题,目前已立案查处历史违法围填海项目 149 宗,处罚金额逾 108亿元。      

督察认为,广东省高度重视海洋督察工作,按照督察组边督边改的要求,严肃查处群众举报的问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至 2018 4 30 日,督察组转办的 322起举报已办结 305 件,其中立案处罚 19 件,责令整改 196 件,罚款 1335 万元,约谈 50 人。      

督察指出,广东省海洋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速发展,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仍有差距。一是围填海项目审批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个别地方存在办理海域使用手续把关不严、超越审批权限,出现不按照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办理用海审批手续等问题。二是围填海执法监管不到位。个别地方存在以罚代管、违法填海查处不及时、处罚不到位等问题。三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仍然突出。部分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部分海域陆源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全省近岸仍有 12%的海域为劣四类水质,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汕头港、湛江港等近岸海域。个别海洋保护区管理不够规范。四是例行督察中发现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基层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履职不到位,海水养殖活动监管不到位,珠江口海域盗采海砂问题时有发生。      

督察要求,广东省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彻底扭转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维。按照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按有关规定厘清责任,严肃问责。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制度,分期分批拆除违法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围海。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规范入海排污口管理,严控陆源污染物排放,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大无居民海岛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推进有关问题整改到位。      

督察强调,广东省政府应根据《海洋督察方案》要求,结合督察组提出的意见建议,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 30 个工作日内报送至自然资源部,并在 6 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按照《海洋督察方案》要求,及时通过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李希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督察组来粤反馈督察意见表示欢迎。他指出,开展海洋督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举措。广东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安排,加快生态文明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我们将以国家开展海洋督察为契机,坚决抓好问题整改,对责任落实上存在问题,该问责的问责、该处理的处理,实事求是把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切实以督察整改倒逼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打下更坚实基础。      

在反馈会上,马兴瑞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家海洋督察组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督察组对广东的督察情况和意见,充分肯定了我省近年来海洋综合管理和保护工作进展成效,指出了督察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督察意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提出的整改要求精准到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完全符合广东实际,我们完全赞同、诚恳接受。      

马兴瑞指出,广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和“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国家海洋督察意见,切实增强做好我省海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落实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和保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充满活力的沿海经济带。      

马兴瑞强调,要更加清醒认识我省海洋综合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国家海洋督察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靠结果说话,深入开展海洋督察整改。重点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制订整改方案,狠抓问题的整改落实,同时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沿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扛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统筹做好涉及本市的问题整改工作。海洋主管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做好全省海洋督察意见的整改工作,抓好任务分工和监督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本单位问题和意见的整改。省政府将组织纪检、督查、海洋等部门开展对整改工作的跟踪督办,对整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措施流于形式的,要坚决予以追责,绝不姑息迁就。      

督察组成员,省领导江凌,广州市市长温国辉、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和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沿海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有关活动。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加快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18-07-04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维护海洋生态本底高质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主基调,报告设立专章明确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海洋生态本底的支撑和保障。连云港市在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连云港市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把生态作为全市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 4 块国字号招牌:首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首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市抢抓制度建设,筑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建立全市海洋生态文明协调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进一步强化岸线、海岛管控措施。创新建立陆海联动管理机制,海洋、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市创新海洋管理手段,致力于打造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多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强化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加快建设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强化海域立体化监视监测。实施“东亚海”项目,推动海岸带综合管理与国际标准对接,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关于海岸带综合管理标准认证的 6 个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区之一。      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市持续开展海域海岛整治修复,打造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滨海风光。大力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整治修复工程,累计投入海岛和岸线整治修复资金达 30 亿元,累计修复岸线 10 余公里、人工清危 1 万余平方米、回补海沙面积 18 万余平方米,种植各类植物 7 万余株、完成绿化面积 15 余万平方米。经过整治,秦山岛、连岛、竹岛、羊山岛及其岸线、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6 年,整治修复后的连岛成功入选全国“十大美丽海岛”。      

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市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全力保护海州湾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出台《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6 ~2020 年)》,大力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创新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利用海洋生态补偿资金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及海域海岛整治修复,共签订生态补偿协议资金 4 亿元,目前已累计落实补偿金近 2 亿元。      

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连云港市不断深化海洋综合执法改革,努力打造一支机制顺、素质高、业务精的海洋生态环境执法队伍。顺利完成海洋与渔业领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推进市、区两级执法资源整合,成立了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有效破解多头执法且力量分散等问题,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海上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综合执法支队成立以来,各项执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陆海统筹治理  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连云港海洋环境总体向好。但由于城镇建设和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给海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17 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连云港市管辖海域环境状况总体保持良好,一类、二类海水海域面积明显增加,但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21 条主要入海河流,过半的河流水质劣于地表水第Ⅴ类水质标准,海洋环境状况依然堪忧。      

未来 3 年是连云港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关键 3 年,连云港市将不断强化陆海统筹治理,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优质的海洋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一是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当好全市环境治理的“晴雨表”。深化海洋在线监测浮标等在线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全市主要入海河口、污染源、港口码头、重点敏感海域监测全覆盖,加快构建海州湾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持续推进“智慧海洋”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化分析水平,全面掌握陆源污染总量。落实海洋环境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实现海洋、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治理联动,推进近岸环境治理,打造新型海洋环境治理体系。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为连云港实现可持续发展留足蓝色空间。      

二是持续开展海洋生态整治修复,促进海州湾海域生态平衡。坚持抓海域海岛整治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并以其作为有力抓手,把 212 公里的岸线和 20 座海岛作为海湾整治修复的主战场,加快建立“蓝色海湾”项目库,积极申报国家“蓝色海湾”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大力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岸线、海岛整治修复。持续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加快出台《连云港市海洋牧场总体规划》,提升现代海洋牧场标准化、信息化、装备化建设水平。严格实施海洋工程生态补偿制度,用好用活生态补偿资金。      

三是不断强化海洋综合执法监管,切实维护海州湾海域秩序的持续稳定。在紧盯陆源污染防控的同时,下重拳整治海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行为,重点聚焦海洋环保、涉海工程、养殖用海整治、海洋休渔四大领域,加强海上综合执法,稳定全市海域使用秩序,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建设和美海州湾。      

四是全面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树立“以海定陆”发展理念。强力推进陆域规划与海洋规划“多规合一”工作,增强陆域开发和海洋开发空间、时序的有机统一、无缝衔接。坚持“以海定陆、以陆护海”,协同推进“湾长制”“河长制”和“263”行动(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编者注)实施,充分发挥全市污染防治“三驾马车”的作用。坚持以海洋环境容量控制开发强度,加快建立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明确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制订陆源入海总量削减方案,倒逼陆上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和保护。

 

 

发布版面

理论·评论


主题

大力发展海洋金融,助推海洋经济发展迈新高

发布日期

2018-07-06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钦州市拥有占全区总数一半的海岛,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560 多公里,海洋经济综合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海洋开发管理的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海洋产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正成为推动钦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明确了方向与要求。促进钦州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海洋金融的有效支持。海洋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海洋经济活动而专门提供的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包括依附于海洋经济活动产生的具体金融业态。推动海洋金融的发展,创新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的各种渠道和实现机制,对钦州“一轴两翼多组团”的海洋空间格局的发展、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产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为大力发展海洋金融,加快推动钦州海洋经济发展上新的台阶,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增强部门联动,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层面应做好统筹,将推动海洋金融发展事宜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当中,对有关涉海项目的审批应开启绿色通道,推行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建议地方相关部门(包括发改委、金融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加强协调,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工作的联动协作机制。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钦州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优化地方海洋经济金融环境、落实海洋经济资金保障、促进涉海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银行、企业等要搞好沟通,探索建立统一的海洋产业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提升项目资金对接效率;要优化涉海信贷风险联合预警机制,共同评估海上灾害等事件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时降低风险。      

搞好对接协调,健全组织体系      

积极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引进、组建、设立工作,加强上与下、内与外的对接协调,推动在钦海洋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继续做好“引银入钦”工作,积极与自治区金融部门沟通,争取机构设立指标,优化驻钦金融机构布局。鼓励现有驻钦银行依据自身业务特色与资金负债实际,开拓设立从事船舶融资、港口物流、海洋科技等的专业性分支机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引入涉海业务专业优势明显的外资银行在钦州设立分行;推动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期货、保险、金融租赁等)在钦州设立各类专业子公司、专营或分支机构,为地方海洋经济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撑。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业务      

推进钦州海洋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钦州地方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资金,如市本级财政、自治区级和国家级财政的产业扶持周转资金,科技方面的新产品开发科研资金等。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在本地探索设立涵盖渔业捕捞、涉海旅游开发、石油化工、海洋科技、远洋航运、船舶制造等行业的涉海产业基金。建立以政府出资为引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构,成立涉海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再担保公司。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投向涉海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涉海企业的具体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信贷管理策略,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积极开发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为钦州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有效的信贷服务。有条件的企业还可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各类债券等方式,增强融资发展能力。      加强征信建设,便捷支付方式      

加强信用建设,便捷支付方式,是搞好现代海洋金融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海洋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应积极围绕涉海企业与业主,改善融资信用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与监管的职责,下大力气搞好征信体系建设,全方位建立对涉海企业与业主的信用信息档案,完善信息采集与评价机制。要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涉海经济中的应用推广力度,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保付支票、电子商业汇票、手机支付、网上支付、银行卡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在大宗涉海商品交易与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为涉海企业资金清算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提升涉海货物产品的交易额与交易效率。      

引进培养人才,增强发展动力      

人才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钦州的金融人才特别是海洋金融人才非常紧缺,钦州应结合地方实际,考察学习借鉴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等沿海地区培养海洋金融人才的良好做法和先进经验,加快引进和培养海洋金融人才,要完善激励措施,以待遇津贴梯度稳定人才、留住人才。如可探索政府委托沿海发达地区政府挂职培养的模式,面对面学习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涉海政策实施和业务开展经验;可探索“政府+企业+高校”精准对接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在钦有涉海业务的企业,到全国范围内知名院校招募引进高端海洋金融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加强本市院校的海洋、金融等学科建设,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相应的师资队伍素质;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金融实务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北部湾海洋金融研究所”和“人才培训实习基地”的可行性,加快涉海类金融领域中高级人才的培养,为海洋金融人才搭建高层次的发展平台。鼓励各在钦金融机构根据钦州海洋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成立海洋金融专门研发团队,提升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服务能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实

发布日期

2018-07-07

 

南方日报讯  7 6 日,省政府召开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部署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李希书记、马兴瑞省长关于海洋督察整改工作的指示精神,部署我省海洋督察整改落实工作。副省长叶贞琴出席并作讲话,要求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抓紧抓好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实。      

会议强调,要把切实全面做好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实作为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以主动认领的自觉、彻底整改的决心、敢于担当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把存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确保所有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坚决防止反弹,切实以督察整改倒逼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贡献。一要尽快落实组织领导,争分夺秒落实整改。省政府成立由马兴瑞省长任组长的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国家海洋督察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沿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参照省的做法,及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二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实化整改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抓紧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推动落实,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成效。制定整改方案要做到三个明确: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整改问题台账和任务清单,逐条逐项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具体到部门、具体到事、具体到人;要明确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牵头和责任单位、整改时限、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和责任分工,做到可操作、可跟踪、可考核;要明确时间要求,切实按照时间节点办理。三要以海洋督察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海域使用监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行政执法等工作,全面提升我省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水平。

 

 

发布版面

惠州新闻


主题

惠东港区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

发布日期

2018-07-10

 

本报讯  (记者戴  建)日前,市政府公布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 1788 号建议答复的函,认为何大钢等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惠东碧甲港口发展的建议》对推进惠州港的建设和发展、打造亿吨大港,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市政府在答复函中表示,经研究及综合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意见,惠州将加大对惠东碧甲港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重点项目布局、人才引进、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惠东港区打造绿色港口、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地位。      

碧甲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中后发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建设,惠州港已经形成了“一港四区”格局,分别为荃湾港区、东马港区、惠东港区和内河港区。惠州沿海港口是依托大亚湾优良的港口资源建设起来的深水良港,是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      

截至 2017 年底,惠州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 46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23 个  (含 30万吨级和 15 万吨级泊位各 2 个),总吞吐能力 1.03 亿吨。内河港口现有发证企业 2 个,拥有生产性泊位 9 个,吞吐能力 74 万吨。      

从珠三角港口岸线资源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已经超过 50%,其中部分城市可供开发港口岸线资源已不足 30%,而惠州市目前仍剩余 50%,属于后备资源相对较好的城市。其中,惠东县的港口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强度较小,其中大部分港湾综合条件好,适宜建设港口码头。      

据介绍,惠东港区碧甲作业区为一类开放口岸,1996 年建成碧甲沙湾综合码头有限公司 3 个通用散货泊位(现基本停用);2009 年建成平海电厂及配套 7 万吨级煤码头  (2013 年经交通运输部竣工验收,可靠泊 10 万吨级船舶)。碧甲航道为全潮 7 万吨级、乘潮 10 万吨级的深水航道。      

记者了解到,《惠州港总体规划(沿海部分)》提到,碧甲作业区主要为临港碧甲工业区提供港口配套服务以及承担惠东等地经济发展所需货物装卸任务等两大功能。碧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块开发强度较低的沿海港口区域,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将首先启动碧甲港口产业规划编制工作      

未来,惠东港区有望加大开发力度,在惠州建设“亿吨大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碧甲港口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市政府在答复函中表示,惠州已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港口建设领导小组,接下来拟针对碧甲港口发展成立专责工作小组,加强领导,统筹运作,确保惠东港区碧甲作业区实现发展目标。      

在找准定位、明确碧甲发展方向上,我市将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碧甲港区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丰富等自身优势,在服务一流湾区建设中发展新兴产业,当好核心城市的休闲旅游、能源保障、物资供应基地,实现新一轮发展。      

在规划方面,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的建议,我市将首先启动《惠东县临港产业规划》和《惠东碧甲港口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下一步将开展《惠东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通过政策扶持保障惠东港区打造绿色港口、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地位。对此,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表示,支持通过惠东产业转移园扩园等方式将碧甲港区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并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将加大工作力度,帮助惠东碧甲港口等企事业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拓宽海外引才渠道。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历史纪录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2.4%

发布日期

2018-07-13

 

本报讯(通讯员  李鹏  杨晓佼)日前,广西海洋和渔业厅公布的《2017 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根据国家海洋部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2017 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为 1394 亿元(现价),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11.4%。      

公报显示,广西去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广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8%,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8.8%,约占沿海三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生产总值比重为 42.5%,区域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增长对沿海民生改善贡献突出,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据广西有关部门测算,2018 1 ~6 月,广西海洋和渔业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区海洋生产总值 713 亿元,同比增长 12.4%,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 297 亿元,同比增长 16.9%。这是在受渔业养殖生产周期和南海休渔影响,上半年水产品捕捞产量总体偏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的成效。      

2017 4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提出“打造好向海经济”以来,广西海洋和渔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红利同步攀升,向海经济跑出“加速度”。

 

 

 

 

发布版面

环境管理·水


主题

海洋污染防治需陆海空联手

发布日期

2018-07-16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大气污染物可随气团远距离输送至海洋上空,以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方式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大气沉降向海洋输入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加剧了近岸水体的富营养化。目前,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通常认为,河流输入和污水直排是河口、海湾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气沉降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容忽视。      

以对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起主要作用的氮营养物质为例,大气沉降的氮主要来自土壤扬尘、工农业生产活动与交通运输等一次源和大气化学转化过程的二次源,它们在大气中以气态(NH3、NOX)和颗粒态(NH4+、NO3-、有机氮等)的形式存在。在全球尺度上,多年平均的大气氮沉降入海量已与河流氮输入量相当。在欧洲的波罗的海、地中海,美国的切萨皮克湾及我国黄海的局部海域,大气氮沉降入海量已超过河流输入量。大气沉降对海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事件性特征。春季的强沙尘暴天气、夏季的持续降雨过程均能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氮、磷营养物质带入海洋。在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期,大气中含氮物质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频发的灰霾天气事件明显增加了大气营养物质的沉降入海量。这些都会加重或引起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的富营养化。      

大气沉降也是海洋中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这类物质化学性质稳定,能在环境中长久存在,并可通过富集效应对海洋生物与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在许多近岸海域,大气沉降是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如镉、锌、铅等)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海水中有高达 65%的锌和 58%的铅来自大气沉降。在地中海东北部,大气沉降带来的镉占其总输入量的 80%以上。海水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且主要以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的方式进入海洋;在离岸较远的开阔大洋,大气沉降则是海水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当这类污染物通过大气传输、沉降,并在海洋中累积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干扰海洋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如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已有研究显示,在红海、地中海与中国黄海等海域,大气沉降对海洋浮游植物表现出毒性作用。      

此外,海洋上空的大气污染物能够削弱到达海洋表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沉降入海能够促进海洋酸化,如在有些沿岸海域,大气中酸性气体对海洋酸化的贡献可达 10%~50%。      

目前,在中国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捍卫人民美好生活的“蓝天保卫战”。面对严峻的近岸海域污染问题,要进行“陆—海—空”联合防治,既要削减河流和直排口的污染物入海量,也要借力“蓝天保卫战”,通过有效的大气污染物控制,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沉降入海量,提高对海洋污染的防治效率。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天津实行最严格的海洋保护政策

暂停审批新增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用海项目

发布日期

2018-07-17

 

本报讯  (记者    岗)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天津市政府日前出台《天津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天津市将实施最严格的海洋保护政策,到 2020 年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 18 公里,保有率不低于 5%;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本市管辖海域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要求;湿地面积(含滨海湿地)不低于 2956 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不减少。      《方案》明确,坚决禁止填海造地,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限批政策,暂停审批新增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积极稳妥处理好未确权围填海资源利用问题。加强围填海管理和监督,采取岸线巡查、海上巡航、卫星监控等措施,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围填海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方案》强调,坚决保护自然岸线,制定自然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管控年度计划。严禁在现有自然岸线从事可能改变自然岸线属性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大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开展人工岸线生态化修复工程与沿海滩涂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恢复海岸带湿地自然功能。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提高沿海防护功能。      

《方案》要求,制定实施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依法拆除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堤。积极推进南港工业区生态湿地公园、中新天津生态城遗鸥公园一期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北大港湿地保护区保护和修复等工作。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   形成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

发布日期

2018-07-20

 

本报讯  (记者  乔思伟)“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严格管控和慎重审批围填海项目,加大查处、整改和修复力度,形成围填海管控的长效机制。”日前,自然资源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张立祥代表提出的关于管控工程用海、加大生态修复的建议(第 3107 号)作出答复。      

答复中称,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大规模填海造地、违法填海和先填后批等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围填海管控工作。2016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围填海管控办法》,在系统总结围填海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管控力度。新增围填海项目要同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最大程度避免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未经许可的围填海项目,一律由相关执法部门依法查处,责令恢复海域原状。对于违法违规的围填海项目,要进行生态评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项目要予以拆除,对海洋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的项目要最大限度控制现有围填海面积,并进行生态损害赔偿和修复。对于已批准尚未完成的合法围填海项目,要最大限度控制现有围填海面积,并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数据显示,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2010 年以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 137 亿元,修复后具有生态功能的岸线长度 240 余公里,恢复修复滨海湿地面积 2300 余公顷,修复沙滩面积 1200 余公顷。      

答复中提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坚持集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海洋生态修复计划,大力推进“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整治修复工程。      

答复中还提及,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生态环境部提出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将突出围填海问题或问题突出的地方纳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以及第二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加大督察问责力度,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广东成立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发布日期

2018-07-24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为加强对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广东省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7 月 23 日,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立广东省海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显示,领导小组组长为省长马兴瑞。副组长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施克辉和副省长叶贞琴。成员为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陈伟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顾幸伟以及各相关省直单位负责人,共 19 人。      

领导小组不设办公室,不纳入省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日常工作由省海洋与渔业厅承担,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整改督导组、责任追究组,分别负责开展相关工作。      

其中综合协调组组长为顾幸伟,工作职责是按照国家海洋督察反馈意见和问题清单,分解整改任务、明确整改责任;组织制定整改方案;与国家海洋督察组沟通协调,报送相关材料;负责整改工作的信息公开、宣传报道、舆情引导等工作。      

整改督导组组长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中丙,工作职责是对相关地区、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整改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及时跟踪整改效果。      

责任追究组组长为陈伟东,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海洋督察问题清单,指导相关地区、部门开展案件查办和责任追究工作;对整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介入或督促有关单位调查处理,依法依纪实施责任追究。      

《通知》同时要求,沿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省有关部门要全力推进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整改工作,参照省的做法,建立健全协调领导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全面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精细化服务及时预警海洋灾害

发布日期

2018-07-25

 

 本报讯(记者方正飞)进入 2018 年汛期以来,“艾云尼”“派比安”“玛莉亚”“山神”“安比”等 5 个台风先后影响我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国家防总和自然资源部的要求,周密部署、落实责任,积极做好海洋灾害预警,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年初,预报中心组织召开海洋灾害预测会、全国海洋预报台长会等,加强与各级海洋预报机构的技术交流。通过海洋预报云平台与各级预报机构共享海洋预报数据,每天下载量达 500G。5 月 24 日,预报中心组织召开 2018 汛期动员会,开展全国海洋灾害视频会商系统联调及技术培训,为做好汛期视频会商打下基础。      进入主汛期,台风编号命名后,中心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实行领导带班和 24 小时应急值班制度,确保关键岗位全天候人员在岗、通讯畅通。根据海洋灾害发展动态,及时会商研判发布预警信息。截至 7 月 22 日,中心组织各类应急会商 22 次,共发布风暴潮和海浪警报 48 期。      

海洋灾害难以避开,精准预报却能减轻灾害损失。预报中心充分利用海洋预报现代化成果和最新预报技术,提升海洋灾害预警精准度,将风暴潮漫滩漫堤预报推广到福建、浙江、海南,台风“玛莉亚”影响闽浙两省期间,漫滩漫堤预报系统为政府部门的应急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风暴潮逐时预警产品的基础上,中心进一步研发海浪逐时警报产品,并进行了业务化试运行,为沿海防灾减灾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预报中心还开发了台风路径智能预测方法,并首次在海洋灾害预警业务中应用,效果良好。      

台风影响我国沿海期间,预报中心结合防汛减灾决策需求,着力提高海洋预警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决策支撑。预报中心与水利部信息中心开展工作对接,为国家防总、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提供了海浪、风暴潮灾害 120 小时决策预判报告,以及决策建议和风暴潮、海浪灾害防御指南等。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预警信息发布,打通海洋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海洋灾害影响期间,预报中心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及时发布风暴潮、海浪灾害预警报信息。      

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表示,下一步,预报中心将在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下,夯实工作责任,密切关注汛期后半程海洋灾害发展动态,及时发布海洋预警信息,开展精细化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发布日期

2018-07-27

 

7 月 25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7 月 26 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政策吹风会,对《通知》精神进行了情况通报。《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组、海域海岛管理工作组相关成员,对《通知》内容进行了解读。      

记者:该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负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滨海湿地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6 年以来,国务院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围填海管控办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但总体来看,沿海地区长期形成的“向海索地”的发展思路和思维催生了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少,自然岸线锐减,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的形势依然严峻。      

2017 年启动的围填海专项督察发现,沿海各地贯彻节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的要求不够彻底,未批先填、填而未用、违规改变用途等违法违规围填海现象比较普遍,违法审批、监管失位等问题依然突出,亟待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      

为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该通知,对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滨海湿地是迁徙鸟类和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进一步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二是有利于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陆海统筹与综合管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三是有利于树立保护优先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在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上有什么政策要求,如何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负责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是导致滨海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 1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 40%的全国人口,创造了 60%的国内生产总值。本世纪以来,沿海地区围填海规模日益增大,用途扩大到港口物流、临海工业和城镇建设等,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如果不严格管控围填海,将无法守住滨海湿地。因此,要严控新增围填海项目,严格新增围填海项目的审批程序,用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具体的措施来管控。      

进入本世纪以来,沿海地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向海索地”的惯性思维长期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实施了大规模围填海活动,一些工程处于停工闲置状态,存在围而不填、填而不建的现象,不利于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甚至有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因此,妥善处理好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全面开展围填海现状调查。其次,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分类施策、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记者: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负责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当前,我国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协同推进保护修复,将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在守住保护红线的同时,还要修复受损滨海湿地,补上生态欠账。我们将重点围绕《通知》针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滨海湿地整治修复”三项任务开展工作。      

记者:如何建立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的长效机制,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负责人:滨海湿地的保护、利用、管理既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为《通知》的实施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健全调查监测体系,二是严格用途管制,三是要加强围填海监督检查。      

为确保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和严格管控围填海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实到位,《通知》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地方责任,推进公众积极参与,强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后期展望

发布日期

2018-07-03

 

6 月 21-22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在“2018 年(第三届)中国钢铁金融衍生品国际大会”上介绍了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工业整体运行情况,并对后期行业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      

据屈秀丽介绍,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保持增长,预计全年世界经济增速为 3.9%,美国、欧洲、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明显;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一季度 GDP 增速为 6.8%,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均保持增长;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去产能目标 3000 万吨,取缔“地条钢”、环保、安全监管执法等为钢铁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钢铁企业积极努力,持续贯彻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本增效。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如下特征:第一,钢铁生产总体平稳,优势产能得到释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 月份我国粗钢、钢材产量增加,生铁产量下降,可以看到今年的特点是生铁产量下降,废钢产量增加,铁矿石价格无大幅上涨的基础。第二,钢材出口同比下降,进口相对平稳。钢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但价格相比去年同期的 681 美元/吨上涨 191 美元/吨,涨幅 28.3%,出口额 230 亿美元,同比保持增长。进口数量相对平稳,价格每吨上涨 193 美元/吨,涨幅 18.1%。第三,市场供需总体平衡,钢材价格波动运行。截至 6 月 15 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年初下降 3.69%,同比上涨 19.98%。1-6 月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为 113.85 点,同比上涨 14.31%。其中螺纹钢价格下降 6.43%,热轧卷板价格下降 0.76%,同比分别上涨 11.73%和27.40%。第四,行业效益保持增长,财务状况继续改善。1-4 月份,销售成本上升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这是行业效益改善的重要原因。今年 1-4 月份中钢协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为 6.3%,达到工业行业平均水平(6.24%)。      

对于下半年钢材产品出口形势,屈秀丽认为,全球经济处在复苏时期,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4 月 17 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 2018 年、2019 年全球经济增长 3.9%,高于 2017 年的 3.7%。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 2.3%,比去年 10 月份预期上调0.3 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4.9%。总体而言,近期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对钢铁行业直接影响有限,原因在于 2017 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钢材只有 118 万吨,但间接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和机电产品出口)和对国内市场预期的影响不能忽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我国钢铁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预计后期钢材出口不会有太大的下降,全年有望保持去年水平。      

对于国内市场,屈秀丽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钢材需求总体平稳。2018 年经济增长目标为 6.5%左右,稳中求进是我国经济总基调,钢材需求有望保持平稳。目前钢材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均处于相对低位,对后期市场压力减弱。但同时,产能释放较快,市场供应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增幅大幅回落,值得关注。总体来看,后期钢材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威胁,但因成本高位支撑,钢材价格将呈波动运行态势。      

屈秀丽表示,近期环保监管不断加严,体现在“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常态化,以及新《环保法》、《环保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钢铁企业将执行超低排放标准。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仍较大,企业环保投入和运行成本均将大幅增加。另外,原燃料价格处于高位,除铁矿石外,煤炭、焦炭、废钢价格仍呈上涨态势,保持效益增长难度加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1-4 月份中钢协会员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同比上升 7.09%,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长 20.1%。      

屈秀丽表示,下半年钢铁行业的工作目标是去产能、控产量、稳市场、优品种、提质量、抓环保和去杠杆、降成本、保效益。业界应齐心协力,共同维护钢材市场的稳定,为钢铁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发布版面

钢材流通


主题

今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同比微降 0.9%

发布日期

2018-07-03

 

6 月 14 日,我的钢铁网总裁助理、高级研究员任竹倩在陕晋川甘(宁青渝)建筑钢企高峰论坛上表示:“2017 年,国内粗钢消费量同比增加 1.6%,预计 2018 年国内粗钢消费量同比微降 0.9%。”      

供给稳中有增,需求稳中趋降      

任竹倩说,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主要工作有:落实化解 3000 万吨钢铁过剩产能;年底前完成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去除 1.5 亿产能的目标任务;处置“僵尸企业”,严禁新增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确保钢市的平稳运行;推动钢企兼并重组与转型升级,引导电炉钢工艺发展,加大去杠杆力度。结合各省份公布的钢铁去产能情况及有关调研数据,2018 年~2020 年拟新增钢铁总产能为 9231 万吨,被置换和拟淘汰的总产能为 1.3 亿吨,预计未来 3 年内全国钢铁产能将净减少 4420 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1 月~5 月份,全国生铁产量预估下降 1700 万吨。从 163 家钢厂(同口径)的高炉产能利用率来看,6 月 4 日~8 日这一周,高炉产能利用率同比降低 4.2%;5 月 28 日~6 月 1 日这一周,同比降低 3.3%。任竹倩表示,上半年电炉新增产量 700 万吨,电炉投复产进度缓于预期,原因包括:产能投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废钢及电极价格较高,压缩了电弧炉的生产利润,未来电弧炉产能利用率或有所下降;设备老旧,致使企业在未来面临技术改造及受环保因素影响,不得不停产;技术工人不到位,影响钢厂产能利用率。“最近一段时间,钢价出现过度下跌,随着需求启动,钢价迎来修复性上涨,且因为钢材库存量持续下降,钢价表现坚挺。后期,随着供给逐步增多,钢材需求转向淡季,钢材价格或将再度承受压力。”任竹倩表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三去一降一补”到“三大攻坚战”,钢材供给稳中有增,需求稳中趋降,二者分别呈现出弹性加大、有韧劲的特点。      

任竹倩分析,受环保限产常态化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转炉废钢比都将维持在高位。同时,随着电炉复产,废钢资源将持续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生铁和废钢的价差会持续保持在低位。预计今年将有 2190 万吨电弧炉粗钢产能投产(这部分电炉 84%的产能将用于生产建材类产品),年增量为 1122 万吨;粗钢产量将比去年增加 2500 万吨。但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大建筑板块用钢量或许会有所下降,因此,任竹倩预计,今年国内粗钢消费量同比或将略微下降 0.9%。      

国内供应相对过剩钢材出口或将持续承压      

除此之外,任竹倩表示,今年国内粗钢供应量同比或将增加 1000 万吨左右,而下游用户需求量同比略降,供应富余量在 700 万吨左右。如要消化掉这部分供应富余量,除了自身累计一部分库存以外,其余的必须依赖出口完成。通过出口的方式消化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国际市场钢材供应不足,使这部分钢材顺利被化解;二是国际市场钢材供需平衡,这部分钢材以价格优势被化解。      

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前 5 个月,26 个港口铁矿石累计进口量为 4.38 亿吨,同比增长 1973 万吨;累计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铁矿石 3.73 亿吨,同比增长 2803 万吨。受政策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从印度、塞拉利昂进口的铁矿石量大幅下降。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铁矿石出口量为 222.9 万吨,同比增长 200.4 万吨;而去年全年累计出口量为 545.1 万吨。今年前 4 个月,中国矿山冶金企业协会重点企业精粉累计产量为 3560.9 万吨,同比下降 102.8 万吨;前 5 个月,266 座矿山企业铁精粉累计产量为 5866.4 万吨,同比下降 1077.2 万吨。可以看出,今年初以来,国内大型矿山生产平稳,中小型矿山产量大幅下降。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粗钢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各自的表观消费量增速。可见,在钢材出口边际增长、国内供应相对过剩须促进出口、国际市场供需相对持平的情况下,我国钢材出口价格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才能达到消化富余钢材的目的,这将使我国钢材出口持续承压。      

任竹倩指出,钢铁行业 2018 年下半年的运行逻辑主要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钢市呈现出以下运行特点:整体上看钢材库存短期进入被动补库阶段,产业链端库存将长期高于去年;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给工业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震荡幅度减小,各产品间的价差回归合理区间;废钢价格决定了螺纹钢的底部生产成本。任竹倩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钢铁行业将进入结构调整阶段,绿色、节能、优质、稳定市场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提升低碳转型能力钢铁业将成碳交易主力

发布日期

2018-07-05

钢铁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钢铁行业共同的责任。日前,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低碳联盟主办,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委会承办,国际能源署支持的“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能力建设及技术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      

在交流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钢铁行业及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应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政策、路径的发展方向,积极谋划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为行业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低碳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应树立低碳战略思维,主动创新,夯实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学习了解优秀企业先进技术,加强落实切实有效的节能降碳和提质增效行动。      

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      

李新创介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国,占全球近 50%粗钢产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 15%,是履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转型发展对于我国钢铁工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钢铁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责任主体。建立以低碳转型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有效降低碳强度以及碳排放总量,有助于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和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二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工艺路线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主导,能源结构高碳化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源头。加快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从源头上解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所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抓手。钢铁行业是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行业,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更低的成本、更优的资源配置,将是加快实现钢铁工业“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期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并由“增量、扩能”向“减量、调整”转变,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在全球碳排放控制日趋严格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技术应用是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发展、保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李新创指出,低碳发展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路径,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回顾 2017 年,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国际能源署启动全球钢铁行业低碳技术路线图研究,欧盟钢铁企业重新启动三大全新的低碳冶炼研究计划,我国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起步较晚,面临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环保等压力,在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产业方面,需要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做法,以应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严峻挑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认为,当前,不同国家、地区钢铁工业由于资源禀赋、发展背景、政策导向不同,可能面临不同的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我国钢铁工业在工艺流程优化、技术创新、能效提升等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但履行未来低碳发展目标任务仍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是有效控制与何时达峰;二是发展趋势与转型速度;三是提升潜力与减排成本。      

将成碳交易市场主力      

2017 年底,我国碳排放正式启动以来,碳交易体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钢铁行业将成为碳交易市场的主力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介绍,我国碳市场覆盖的范围包括 8大行业 20 个主要子行业,7000~8000 家企业直接加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碳市场控制排放总量达 45 亿吨,约占全国能源碳排放量的 50%。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面临排放总量大、能源结构高碳化、技术瓶颈等问题及障碍,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路径:一是供给侧改革为重要推动;二是低碳技术做支撑;三是强化原燃料结构优化;四是加大废钢资源利用;五是多产业耦合发展;六是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      

张希良表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 9 个剩余子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论证和技术指南编制工作,未来将试点地区没有被国家碳市场覆盖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升级问题,并开展创新性的配额拍卖。一是配额免费分配,二是配额有偿分配。根据效果、效率、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我国配额分配方法将基于产量配额分配向基于碳排放总量的配额分配过渡,那些未被国家碳市场覆盖的地方,碳市场行业分配方法将升级到国家方法。  

 

发布版面

经济要闻


主题

产能过剩需要国际社会集体应对

发布日期

2018-07-06

 

产能过剩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尤为突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钢铁委员会的报告,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 2007 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在 85%左右,但从 2009 年开始,产能利用率一直低于 80%,个别年份甚至低于 70%。近两年,产能利用率虽然有所改善,但 2017 年的产能利用率尚低于 75%。从今明两年的钢铁需求来看,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并不会得到有效缓解。为此,国际社会也一直试图应对产能过剩。      

但也有一些声音罔顾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的事实,将矛头指向中国。这些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政府政策导致产能过剩,并在世界市场上进行低价销售,从而应该为产能过剩负主要责任。很自然地,这些人将世界钢铁市场扭曲、自身钢铁行业萎靡以及伴随而来的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这些声音持续多年,并没有消减的迹象。      

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上述指责毫无道理可言。第一,产能过剩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才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还是受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在于供给大于需求,需求不足和供给过量均是原因。这种情况常常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引发的经济危机之时,并伴随之后的危机复苏过程。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也伴随产能过剩,只不过过剩的行业和当前不同而已。2010 年,为应对危机,世界范围内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导致钢铁产量大幅提升。此后的需求也跟不上供给增速。第二,看一个国家对产能过剩影响的大小,不能只看生产量,还要看消费量。不可否认,中国钢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 2009 年以来,中国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 40%。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一方面,中国具备生产大量钢铁的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中国作为钢铁消费大国,具备消化大量钢铁的能力。实际上,目前中国的钢铁产能利用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过去几年,中国一直致力于削减产能,世界钢铁产能过剩却并无明显好转迹象,反过来也证明中国并非世界产能过剩的源头。中国在 2016 年计划 5 年内削减钢铁产能 1 亿至 1.5 亿吨,过去的两年就提前完成了这一目标。中国过去两年削减的产能就相当于美国一年的产能。但与此同时,全球产能过剩并无明显好转。这也反过来说明,中国并非是世界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中国削减产能并不能有效化解世界产能过剩问题。第四,钢铁行业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特性导致其更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生产钢铁需要投入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导致钢铁厂商减产或破产的成本高,即便钢铁价格走低,供给也不会很快调低,也即供给的价格弹性低。对钢铁的需求主要来自建筑行业和汽车行业,油气行业和造船业也是重要的需求行业。这些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主要还是受自身行业发展的影响,这导致其对钢铁需求的价格弹性低,即便价格走低,也不会大幅增加对钢铁的需求。钢铁行业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双低”特点导致一旦某个时点打破均衡,供给大于需求,钢铁价格走低,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有关中国政府出台各项干预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观点更是站不住脚。前几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量小企业的存在提升了产量、拉低了价格。也就是说,中国钢铁行业反而存在市场的过度和无序竞争,钢铁产量的增长反而是政府干预太少、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事实上,正是现在政府的干预才达到了削减产能的目的。此外,钢铁出口从来不在中国政府的鼓励范围之内,这不符合中国多年来要优化出口结构、进行价值链升级的方向。对于钢铁这种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出口,中国通过加征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限制其出口。实际上,早在 2005 年,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钢铁当然包括在内。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视角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产量增长较快,则源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投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较高的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未来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必然会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无端指责中国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寄希望于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由某个国家单独解决,并不现实。中国虽然未来致力于削减产能,但只有各国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正如 2016 年 G20 贸易部长会议声明所指出的,“钢铁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      

第一,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世界经济重现繁荣,需求才会旺盛,多出来的供给才能被消化掉。为此,各国齐心协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遗憾的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重重阻力。比如,美国的特朗普政府仅考虑“美国优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征关税,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反制,严重威胁全球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      

第二,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沟通协调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基本保障。产能过剩不可能由单个国家造成,同样,也不可能由单个国家解决,主要经济体加强沟通协调才能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保障。可惜的是,有些经济体搞小圈子,不支持中国提出的加强合作的倡议。比如,前不久,美国、日本、欧盟举行三方部长会议,并发布声明,将产能过剩和非市场导向的政策和实践联系起来,试图将产能过剩和国有企业、产业政策等联系起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应放弃这种在产能过剩问题上排斥其他经济体的行为。      

第三,加强产能合作是创新性地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式。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苏不够,但也存在结构性原因。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钢需求量不足的同时,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如非洲国家则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限于发展水平无法建立起相应的钢铁产能。中国主张国际范围内的产能合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各国间产能合作,通过优化各国间的供给来更好地对接需求。同时,通过产能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增加需求,这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了一个创新性的思路。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携起手来,培育落后国家的产能和发展水平。这样,既促进落后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坚定不移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

河钢以钢铁为载体发展多元产业   

发布日期

2018-07-10

 

本报讯(记者潘文静)近年来,河钢集团坚定不移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加快“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大多元产业发展力度,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根据河钢总体规划,到 2021 年,河钢集团将在实现钢铁产业更高端、区位布局更优化的同时,非钢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实现创效 50 亿元以上,发展成为“以钢铁为载体、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跨国企业集团。      

带头去产能,河钢提前完成 2016-2017 年压减产能任务。到“十三五”末,省内铁、钢产能分别比“十二五”末减少 1198 万吨和 1025 万吨。      

大力调结构,产品质量档次显著提升。河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家电板供应商和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到“十三五”末,以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为代表的品种钢比例达到 70%以上,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钢铁材料综合服务商”转变。      

加快“走出去”,全球产业链布局不断拓展。海外运营资产突破 80 亿美元,与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河钢已成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元素的融入,钢铁产业日益成为新动能的强大载体。河钢集团在做精做优钢铁产业的同时,持续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全面推动现有非钢产业不断升级,加快构建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的多元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工业服务板块。河钢发挥全球研发平台和全产业链资源优势,加大“产学研用”融合力度,推广“收购海尔特钢”的经验,持续推进钢铁产业向深加工领域和高端制造业延伸,重点培育机械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新型钢铁材料以及智慧物流等现代工业服务产业。      

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现代城市服务板块。抓住区位布局调整契机,河钢充分利用土地、技术、人才等优势,市场化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医疗健康、职业培训、工业旅游、科研园区等现代城市服务产业。      

整合数据资源,构建产业链金融板块。深入挖掘“钢铁产业链条”的金融属性,引入平台化运营模式,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将金融服务向采购端、销售端和物流链拓展,为客户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      

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多元产业活力。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增资扩股、技术入股、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培育具有专业优势和发展活力、结构科学、运营规范的多元产业单元。      

截至目前,河钢拥有非钢单位 111 家,2017 年非钢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752 亿元,消化人工成本 46 亿元。河钢的非钢产业正在向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产业领域加速推进。

 

 

发布版面

钢材流通


主题

蓝天保卫战对钢市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

2018-07-10

 

7 月 3 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行动计划》有多处涉及钢铁行业的表述。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会给钢铁市场及钢铁原料市场带来什么影响,这是当前钢铁业和钢贸业关注的一大热点。为此,《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从事钢铁贸易的经营者,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下半年供给减少是大概率事件      

上海市钢贸商会副会长、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庆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污染防治方面,钢铁行业始终是强化督察工作的重点,这对钢铁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给钢铁供给和需求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次环保督察力度很大,华东地区有家大型钢铁企业也被点名,被要求进行整改。      《行动计划》明确,2018 年-2019 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察,从去年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扩展到了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从 28 个城市扩展到了  80 个城市。      上海华磊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太庚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现在环保整治的区域扩大了,从原来的“2+26”北方地区,扩大到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而这些区域是钢铁企业的集中地,特别是长三角和汾渭地区都是主要的产钢地区。初步估计,范围扩大之后,涉及的钢铁产能会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 2 亿吨左右。随着《行动计划》的贯彻实施,当地一批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企业将被停产、限产,导致钢铁市场供给发生变化,这是钢贸商必须关注和重视。      

《行动计划》指出,重点区域实施秋冬季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各地针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制定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要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载入排污许可证。企业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务的,一并纳入当地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停产。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要提高错峰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      梁太庚及一些经营者都认为,随着《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今年秋冬季,重点区域的钢铁企业限产、停产的将会增加,钢铁产能释放受到遏制,下半年钢材市场的供给减少是大概率事件,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      

下游用钢行业“钢需”受到影响      

一些钢贸商也认为,蓝天保卫战打响后,一些下游用钢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也会受到影响。      

《行动计划》明确,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企业,将被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由此来看,今后那些扬尘综合治理差的工地将被停工。下半年进入采暖季,建筑工程的停工或错峰施工的情况或增加,对钢材尤其是螺纹钢、线材、盘螺等建筑钢材的需求也将减少。      

下游用钢行业,像制造业、五金加工业、铸造业等行业,以及一批污染严重的“散乱污”企业,被关停的、淘汰的情况将增加。如河南禹州地区对“小散乱污”的小型铸造企业进行环保整改,凡不能通过环评的企业将被永久性关停。在山东潍坊地区也有一批小铸造厂被关停。可以预见,蓝天保卫战打响后,一批无手续、无环评的中小铸造厂会被取缔关停,那么,铸造生铁的需求量也将因此而减少。      

对焦化行业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 《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区域加大独立焦化企业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以钢定焦”,力争 2020 年炼焦产能与钢铁产能比达到 0.4 左右。列入去产能计划的钢铁企业,需一并退出配套的烧结、焦炉、高炉等设备。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焦炉实施炉体加罩封闭,并对废气进行收集处理。      “以钢定焦”的提出意在加大对焦化企业的环保整治力度。业内人士统计,《行动计划》实施后,重点区域共涉及焦化产能 32270 万吨,相比去年京津冀“2  +26”城市环保限产涉及产能 16727万吨明显增加,从今年上半年环保检查力度来看,预计影响远超往年。      

据估算,“2+26”城市焦炭主产省环保政策影响覆盖 50%,汾渭平原环保政策覆盖逾 30%。其中,山西地区政策涉及范围广,按照保卫蓝天战第二阶段至采暖季结束来核算,预计影响产量 953 万吨,河南地区涉及城市少,环保政策影响产量约 136 万吨。而陕西涉及范围并非该省焦化产能密集区,在 3 个省中影响度较小,环保政策影响产量约 60 万吨。      

7 月 4 日,河北唐山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唐山市钢铁、焦化超低排放和燃煤电厂深度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 2018 年 9 月底前,全市所有焦化企业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限值参照验收标准,通过 168 小时运行且第三方监测达标,95%以上小时均值排放达标),并完成湿烟气脱白治理改造,凡达不到标准的实施停产整治。      

一些经营者认为,《行动计划》实施,焦化行业有一部分环保污染严重,环保不达标的厂家将被关停,有利于缓解焦炭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焦炭价格企稳。      

环保改造利好部分行业“钢需”      

不过,蓝天保卫战同样具有拉动“钢需”的利好的效应。比如,电网企业要统筹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满足居民采暖用电需求;加大对纯凝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供热管网建设。由此,后期电力行业对钢材需求将增加。      

《行动计划》提出,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引导有条件地区和城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重点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改造。由此预见,建筑业对“绿色钢材”需求量必将增多。      

《行动计划》明确,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达到 200 万辆左右。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 80%;重点区域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由此,新能源汽车所用的高强度、轻型化、高质量的汽车用钢需求量也将随之扩大。      

《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船舶更新升级。2018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新生产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排放标准。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 a 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内河应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励淘汰使用 20 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未来 3 年,造船制造业将大批生产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为拉动船用钢材需求注入动力。      

《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2020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达到 70%以上,县城达到 60%以上,重点区域要显著提高。那么,无尘环保清扫机、道路清扫车、高压冲洗车、洒水车、勾臂车、电动三轮车等环卫机械设备的需求量明显增多,而这些环卫机械设备都是用钢材制造而成,尤其是优钢的需求必然增多。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取缔“地条钢” 四川省这样做

发布日期

2018-07-12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作为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5 月 22 日至 6 月 15 日分为 8 个组分赴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 21 个省(区、市),开展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      

《中国冶金报》记者跟随专项抽查组通过参加四川省政府汇报会和实地走访攀枝花、凉山、雅安、乐山多家企业了解到,四川省 1 年多来始终保持打击、取缔“地条钢”的高压态势,严防其死灰复燃。日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翟刚就四川省今年初以来化解过剩产能、取缔“地条钢”情况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专访。翟刚表示,在“地条钢”清理排查工作中,四川省动真格、下深水、出实效,鼓励举报、不怕曝光,把违法企业和违法人员揪出来,确保“地条钢”彻底出清、不反复。      多部门联动清剿“地条钢”推进钢铁去产能      

近年来,四川省始终高度重视、坚决有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钢铁去产能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周密部署,全力打好取缔“地条钢”攻坚战。      

在机制构建上,四川省明确该省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脱困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钢铁去产能和打击取缔“地条钢”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化脱办”)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该省发改委、省经信委、公安、环保、安监、工商、质监、电力等 22 个省级部门和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实现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和跨区域合作,让“地条钢”违法行为无处可逃。      

翟刚介绍,在去年多次督查的基础上,今年四川省化脱办连发 3 个文件安排全省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大清理大排查工作。今年 1 月份、3 月份和 5 月份,四川省化脱办 3 次集中组织、每次分成 6 个督查组到全省所有市(州)开展专项督查,4 次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组织“地条钢”和新增产能风险点梳理排查及甄别专项行动。此外,还对重点市(州)进行了  10 余次专项督导,对群众举报的疑似点和风险点进行多次突击核查处置,消除涉嫌“地条钢”和违规新增产能风险点。      

“2016 年按照国家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有关部署和目标要求,四川压减粗钢产能 420 万吨、生铁产能 160 万吨,5 年目标 1 年完成;2017 年又自加压力压减粗钢产能 77 万吨、炼铁产能 37.5 万吨。”翟刚进一步介绍。      

施行全省范围内清理排查“地条钢”      

翟刚介绍,在取缔“地条钢”工作中,四川省做到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的大清理、大排查和日常巡查工作,按照重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排查到位、处置到位、追责问责到位的要求,着力抓好工作落实。      

翟刚表示,四川省已于去年 6 月 30 日前取缔“地条钢”企业 63 家,按“四个彻底”(彻底拆除中频炉主体设备、彻底拆除变压器、彻底切割掉除尘罩、彻底拆除操作平台及轨道)要求彻底拆除违规设备并公示。今年初以来,四川省持续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按照“疑似从有”的严格原则,严厉惩处“地条钢”、新增产能行为和风险点,将使用中(工)频炉的铸造、锻造、特钢、机械加工、金属新材料等企业,具备供电条件的闲置厂房等“地条钢”易发场所,废钢资源丰富、钢材需求旺盛、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及历史上没有“地条钢”产能、监管经验和能力不足等易发地区,以及钢铁流通领域纳入清理排查重点范围,对排查出的问题企业和风险点,均立即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置到位。同时,该省还加强了对“地条钢”企业中(工)频炉处置情况的建档管控工作,确保去向可查证和追溯;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台账,确保各类企业在用或闲置的中(工)频炉均在管控范围内,防止相关企业假借铸造、机械、特钢、金属新材料等名义生产“地条钢”;建立了涉钢企业用电负荷监测机制、钢材流通领域及废钢流向监管机制、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巡查机制;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坚持“逢举必查”,查实必究、兑现奖励,对查实的“地条钢”举报线索按每起不低于 2 万元金额兑现奖励。      

截至目前,除达钢最后 1 台 480m3高炉因银行抵押封存外(辅助设施拆除),四川省已化解的过剩产能相关装备全部按规定拆除,无复产情况;“地条钢”违法违规产能全面出清,落后钢铁产能全面淘汰,未发现复产情况,四川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健全长效机制让“地条钢”无立锥之地      

“四川省是'钢材输入大省',根据测算,每年钢材市场供需缺口逾千万吨。”翟刚坦言,“在目前获利空间增大的诱惑下,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违规新增产能、新上'地条钢'的欲望非常强烈,违法形态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特征。”      

“由于川西高原民族地区、攀西地区地处边远、地形复杂、离网小电站多,管控难度大,'地条钢'死灰复燃存在较多风险点。同时,也由于普通群众对'地条钢'及其危害缺乏充分认识,基层涉钢管理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业务能力不强,存在甄别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打击、取缔'地条钢'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他指出,下一步四川省将采取以下 5 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长效机制,让“地条钢”无立锥之地。      

一是完善设备台账,对中(工)频炉实施动态监管。压紧压实日常监管和清理排查责任,将任务落到乡镇、社区、村组和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不出现盲区。      

二是加强电力监测,扼住“地条钢”窝点的咽喉命脉。通过建立健全用电负荷监测异常报告和巡查机制,形成一张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电力监测大网。针对这一点,翟刚强调,阿坝州、凉山州、甘孜州和雅安等地有一些离网小水电站,这些离网电站的供电范围内地区也是“地条钢”容易藏身的地方,四川省将其作为重点清理排查区域。此外,铸造、特钢、机械加工企业和偏僻地区、老旧废弃厂房也被作为重点,力争做到全覆盖清理排查,不留空当,不留死角。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严防“挂羊头卖狗肉”变相新上“地条钢”。实行划片督导,建立“地条钢”巡查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三个专项行动”(淘汰落后、清理违法违规项目、联合执法),通过部门联合行动、联合执法,坚决打击涉钢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坚持有奖举报,强化社会监督。      

四是进一步建立防范新增钢铁产能综合机制。管住项目备案环节,防止未经产能置换备案新建钢铁项目;加强对铸造工序、铁合金企业和独立轧钢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去产能封存设备的监管;严把钢铁产能置换关,所有钢铁建设项目,不论是特钢还是普钢,均须在完成产能置换后方可办理备案、环评等手续。此外,还将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五是对防范不力的失职失察人员,按从严、从重、从快的原则进行追责问责。四川省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均在第一时间进行果断处置,对违纪违规违法人员从严追责问责,重点查处“地条钢”企业拆分加工环节、分散布局、化整为零,或者以机械中间品名义从事非法生产。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四川省切实强化追责长效机制。一旦发现顶风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问题,或者是社会举报、成员单位转送的举报信息,四川省均要求地方政府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处置、控制违法企业有关人员,依法依规对企业及有关人员进行惩处,对涉嫌犯罪的人员移交司法机关从重处理。另外,针对“地条钢”知情不报、造成重大影响,或者对问题和风险点核查不及时、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四川省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相关问题企业、生产点进行全面核查,对地方政府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调查,并按规定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从严追责问责。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座大山”

发布日期

2018-07-12

    

为探讨新形式下钢铁工业推进智能制造的着力点和途径,交流推广智能制造建设和发展经验,促进钢铁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日前,2018 年(第一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在昆明举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认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三座大山”,分别是国内外市场环境挑战、转型升级难度和低碳绿色制造压力,钢铁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把握好转型升级战略定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殷瑞钰指出,智能化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钢厂智能化要与数字化物理融合系统的概念相对接,不能只局限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上;在物理系统(制造流程系统)中制造流程是根,要突出“流”、“流程网络”和“运行程序”的概念,特别是优化物质流网络、能量流网络和信息流网络之间的协同运行,实现全厂性动态运行、管理、服务等过程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      

殷瑞钰认为,制造流程物理系统优化是钢厂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性前提,要充分认识制造流程的运行特点,不可盲目搬用离散型制造的某些概念和方法;“界面”技术的研发是钢厂信息物理系统建构中的重要环节,应作为实现钢厂智能化的重要切人点,从工程设计开始就予以重视;要防止以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盲目跟进、一哄而起的方式来搞钢厂智能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钢铁工业作为新时代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撑产业地位,另一方面又要与社会、城市、生态环境共融共存。虽然钢铁工业仍面临着相互交叉、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困难和问题,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2035 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要求,钢铁工业是有基础、有条件、并有能力率先实现既大又强战略目标的。      

2018 年(第一届)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论坛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冶金科技发展中心、《冶金自动化》杂志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等单位承办,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共计 25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发布版面

国际市场


主题

钢铁国际产能合作 助力全球经济增长

发布日期

2018-07-17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钢铁产业既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原材料保障,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不高,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大部分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速较高,但基础设施相对缺乏,急需资金和技术来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既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又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正处于产能过剩、亟需拓展发展空间的中国钢铁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钢铁行业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中国钢铁工业谋求转型升级、推动世界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钢铁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在粗钢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化钢铁工业体系。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等钢铁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在钢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组织、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优势产能的积累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为中国开展钢铁国际产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于国际收支平衡考虑,开始大力推进钢铁等产品的“进口替代”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逐渐向产能转移方式过渡。目前看,我国钢铁企业首先要与重点国家进行战略对接和高层协调,强化战略共识;并针对其产业规划,开展与东道国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的国际合作,形式上包括直接投资、工程承包、装备贸易和技术合作等。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应以对外投资(建厂和并购)为重点,带动装备、技术、管理和服务全体系合作;以合作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当地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要想成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适当的进入模式(包括股权比例)就显得相当关键。对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应考虑企业要投资的产业及投资目标地政策。2017 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 59 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为 143.6 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 12%,比 2016 年同期增加 3.5 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 14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5%。随着我国钢铁企业境外投资经验的不断成熟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钢铁企业境外建厂的意愿和行动会明显加大。      

钢铁企业“走出去”需要更新观念,以现代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运作、国际化的标准来实现多元化的输出;创新模式,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股权合作,矿权合作,需要灵活管理,派人参与或授权对方;加强合作,包括中资和外资企业合作,国有和民营企业合作,钢企和相关企业,包括金融、海运、港口等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树立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典型钢铁示范企业。这些企业要以“零排放”为目标,努力担当起钢铁绿色产业链“驱动者”的角色。在工艺流程设计阶段采用绿色技术,对钢铁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并运用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三个指标,对拟设计实施的工艺技术装备进行评价,使钢铁生产低成本、高效率、低耗、连续、紧凑及环境友好成为可能。      

同时,钢铁行业还要围绕东道国下游用户需求,努力开发更高强度、更长寿命、更加环保的材料,提高钢铁产品的耐候性、耐蚀性,减少钢材全生命周期内的消耗量;重点建设钢铁企业与建材、铁路、电力、油气等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钢铁等 4 个行业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

发布日期

2018-07-20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配发了《全面开放部分重点行业电力用户发电用电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发用电计划放开,2018 年选择煤炭、钢铁、有色、建材 4 个行业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其重要目标就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据统计,2017 年,各地签订直接交易年度、月度合同以及平台集中交易合同电量,加上跨省区市场化交易、发电权交易等其他交易电量,累计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 1.63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约为 26%;每度电平均降价约 5 分。2018 年上半年,各地继续组织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创新和丰富交易品种形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突破 800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4.6%。据初步分析,4 个行业用户全面放开后,可增加市场化交易电量 3500 亿千瓦时,可以使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提高 5 个百分点,显著推动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行业全部放开发用电计划试点,能够探索出一条分行业逐步扩大市场化范围的改革路径,真正实现电力市场化改革稳妥、积极的推进。      《通知》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意义      

《通知》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完善直接交易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发用电计划放开,发电侧除了清洁能源、调节性电源等优先发电之外,用户侧除了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优先购电之外,其他经营性的发用电都应放开,同时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优先发电企业、优先购电用户参与市场。同时,《通知》提出了以完善市场化交易价格调整机制为核心的一整套相关机制设计,确保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有序、规范,实现改革平稳推进。      为进一步出实招、硬招,确保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有明显提升,决定选择煤炭、钢铁、有色、建材 4 个行业电力用户,率先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试点,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完善交易机制,形成新的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并据此制定了《实施方案》。这 4 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已经参与了市场化交易,市场意识较强,市场经验丰富,试点全面放开发用电计划具有较好的基础。通过先行先试,有利于充分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理顺和打通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的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形成全产业链价格联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格局,进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通知》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      

《通知》提出了  9 条具体要求:      

一是各地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扩大交易电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范围,进一步明确放开各类发电企业、用户进入市场的时间,明确放开比例,鼓励跨省跨区网对网、网对点交易,对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支持点对网、点对点交易,支持用户与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展交易。      

二是发电方面,除煤电机组外,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分布式发电等进入市场。      

三是用户方面,进一步放开用户电压等级限制,1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都可进入市场,积极支持用电量大的工商业、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行业等用户进入市场。

四是售电企业方面,鼓励售电公司扩大业务范围,靠降低成本和提供增值服务参与竞争,支持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      

五是完善市场主体注册制,进入市场的发电企业、用户和售电公司等都要完成注册程序,成为合格市场主体。      

六是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要求市场主体按照交易规则参与各类交易,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同时明确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      

七是完善市场化交易电量价格调整机制。交易双方在自主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在合同中约定建立固定价格、“基准电价+浮动机制”、随电煤价格联动或随其他因素调整等多种形式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八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交易合同纠纷协调仲裁机制,保障电力市场健康运行。      

九是推进电力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了  6 条具体要求:一是强调了放开煤炭、钢铁、有色、建材 4 个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应放尽放”等基本原则。二是试点全部放开 4 个行业发用电计划,用户全电量参与交易,具备条件的同步放开发用电计划和电价,由用户和发电企业自主协商确定供电方式和价格机制,逐步放开重点行业电力用户参与跨省跨区交易限制,支持用户与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展市场化交易。三是做好发用电计划放开和推进市场化交易完善交易机制的有效衔接,用户和发电企业无法协商一致的,可先放开发用电计划,用户价格暂按当地目录电价标准确定。四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用户和发电企业签订合同时自主协商,约定建立“基准电价+浮动机制”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和落实惩罚性电价。五是规范4 个行业用户交易行为,推进签订中长期合同。六是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合同执行。      

落实《通知》和《实施方案》的工作重点      

一是整体放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范围和规模,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形成新的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2018 年先放开 4 个行业电力用户,全电量参与交易,通过交易满足用电需求。指导各地成立专项工作组,研究制订本地 4 个行业全部放开发用电计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列出详细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 4 个行业用户发用电计划整体放开。      

二是兜底保供。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务必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保障用户安全可靠供电不受影响,决不允许因进入电力市场而导致用户供电中断的情况发生。电网企业要承担保底供电责任,对暂未能与发电企业签订直接交易合同的电力用户和已参加市场化交易又退出的电力用户,提供保底供电服务,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要科学安排发电机组的发电计划放开进度,合理设计有效过渡机制,对于发电机组承担电网安全、保障用户用电所需的发电量,按照优先发电制度,原则上按照基数安排发电计划,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用户可靠供电。      

三是三方签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进入市场的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抓紧签订包含发电、用户、电网企业三方的市场化交易合同,鼓励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市场预期,有效平抑价格波动。要求各地政府主管部门会同交易机构,抓紧做好目前 4 个行业中暂未进入市场的用户与发电企业的衔接工作,通过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方式参与市场化交易,由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好用户与发电企业或售电公司的合同签约工作,对于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完成签约的用户,由电力交易中心负责“兜底签约”,保证 4 个行业放开发用电计划用户的全覆盖。对于小用户,在没有落实直接交易合同的情况下,电网公司可以代购代销。对于参与跨省区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负责衔接签约。指导电力交易机构切实发挥好第三方核查作用,保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是机制定价。鼓励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在签订电力市场化交易合同时自主协商,约定建立“基准电价+浮动机制”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双方可根据发电企业电煤来源,自主协商选取合理的基准电煤价格,将与其对应的发电价格确定为交易合同的基准电价,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的,推荐参考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或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对应的发电价格确定为基准电价。建立完善浮动机制。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签订电力市场化交易合同时,可综合考虑各类市场影响因素,协商确定浮动的参考标准、浮动周期、浮动比例。协商达不成一致的,推荐综合考虑发电成本和各类市场因素,主要参考煤炭市场价格,兼顾下游产品价格等市场因素,实施浮动,可每季度浮动调整一次。      

五是有序过渡。为保证改革平稳实施,文件下发后,各地可设置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允许放开发用电计划的用户仍执行目录电价,发电企业电价按目录电价扣减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确定。要求各地在过渡期内切实做好对放开用户的引导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用户市场化意识。过渡期结束后,所有放开发用电计划的用户与发电企业均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交易价格。过渡期的时间由各省区市确定。      

六是系统监管。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保证合同严格履行。要求各地对方案实施情况加强监督监管,对电力市场化交易合同履行情况实行分月统计,电力直接交易相关信息纳入平台管理。签订市场化合同的企业,对市场化交易、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提出处理建议。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交易合同纠纷协调仲裁机制,对市场主体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及时进行裁决。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完善红黑名单制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发布版面

经济社会新闻


主题

上半年我国工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发布日期

2018-07-25

 

“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稳的基础牢固,进的动能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7 月 24 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7%,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      

如何看待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工业运行的影响?下半年如何保持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会上,黄利斌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1.延续去年稳中向好势头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经历了持续下行的压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 2012 年的10%、2013 年的 9.7%和 2014 年的 8.3%,回落到 2015 年和 2016 年的 6.1%和 6%。      

“针对这种形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政策措施。”黄利斌说,2017 年工业增速回升到 6.6%,今年上半年工业增速达到 6.7%,快于今年年初预计的目标,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回升,实现利润持续增长,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向好的势头。      

今年上半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成效明显。“我们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加大了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力度,引导企业合规释放产能,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使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黄利斌说。      

从钢铁行业来看,2015 年钢铁行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仅为 526 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1398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 0.81%;今年前 5 个月实现利润达 1526 亿元,同比增长 1.1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上升到 6.09%,同比提高 2.83 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以及化工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另外,上半年我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业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 67.4%和 48.4%。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1.6%,快于整体工业的增速。      

2. 中美经贸摩擦不会影响工业发展基本面      

近日,有人担心中美经贸摩擦会对我国工业经济造成冲击。对此,黄利斌回应称,从上半年的数据和地方调研情况来看,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工业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黄利斌分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已由过度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支撑,外贸依存度在不断降低。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对我国出口占比较大的沿海省份和机械、电子行业以及对美出口比重大的企业造成的冲击会大一些,但不会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面。     

黄利斌说,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善,技术工人队伍素质较高,比较优势依然突出,已经形成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我国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空间以及制度优势来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冲击。工信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强调研和跟踪监测,多听取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      

3. 下大力气解决发展粗放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工业运行呈现不少亮点,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没有改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要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过去发展中存在的粗放问题。”黄利斌说,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和壮大优势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和新供给的增长,助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利斌表示,工信部将调整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我国钢铁产能布局,严格控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新增钢铁、水泥等产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关停不符合布局规划的产能为重点,继续压减过剩产能。      

同时,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争取 2020 年实现产销量达到 200 万辆左右的目标。      

“下半年我们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沉着应对外部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供给质量,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努力保持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黄利斌说。

 

 

发布版面

产业新闻


主题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18-07-31

7 月 25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届八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夏农,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骆铁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于勇,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等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刘炳江在讲话中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重点谈了钢铁行业的环保工作。刘炳江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文)将“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作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任务。可见,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 号)中将“推动实施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焦炉实施炉体加罩封闭,并对废气进行收集处理”作为深化工业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重点区域加大独立焦化企业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以钢定焦”,力争 2020 年炼焦产能与钢铁产能比达到 0.4 左右。      

钢铁行业排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有组织排放,包括炼焦、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二是无组织排放;三是运输过程。对有组织排放的要求是:烧结机头烟气、球团焙烧烟气在基准含氧量 16%的条件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 10、35、50 毫克/立方米;其他污染源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 10、50、150 毫克/立方米。在评估周期内,钢铁企业至少 95%以上小时均值排放浓度满足上述要求,方可认定为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无组织排放是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的难点,要求所有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车间应密闭,产尘点应配备抑尘或除尘设施,车间外不得有可见烟粉尘。对运输过程的要求是:企业主要生产物料和产品通过铁路、管道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的比例达到 80%以上;不具备条件的,可采用新能源汽车或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汽车运输。      

刘炳江强调,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总体目标与推进时序遵循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总体目标是到 2025 年,全国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钢铁企业力争实现超低排放,达到 80%左右。推进时序: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长三角、汾渭平原等地钢铁企业力争在 2020 年 10 月底前完成;成渝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武汉及其周边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地钢铁企业力争在 2022 年底前完成。      

夏农重点介绍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巩固去产能成果所做的主要工作。一是落实化解过剩产能要求,2018 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 3000 万吨已经分解完成;二是在全球钢铁论坛上,积极宣传中国钢铁“去产能”工作;三是加强对各类环保举报线索的核实检查。夏农指出,目前违规建设钢铁产能现象时有发生,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依旧艰巨,今后要进一步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做到严禁新增产能,严查违规使用中频炉生产普碳钢,建立发现违规违法机制,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检查等;四是开展专项抽查,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今年 5 月 22日至 6 月 15 日,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八个检查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选派专家,对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开展专项抽查工作,对 2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26 家企业进行了抽查。      骆铁军指出,2018 年是钢铁去产能的收官之年,上限目标接近完成,明年目标是严控化解过剩产能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骆铁军特别强调了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问题。他指出,目前受利润驱动,企业产能扩张的冲动明显,有的企业不履行产能置换手续,变相扩大产能。钢铁行业要充分认识到产能置换政策对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要严格执行“一个必须,六个不得”,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另外,要持续做好规范企业名单的动态调整工作。目前经过两次调整,符合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钢厂已减至 256 家。2018 年要继续进行钢铁企业动态规范调整工作,对企业实行规范管理,严进严出,严监严管。要继续推动京津冀钢铁产能产量调整工作,由于区域内环保形势严峻,继续压减区域内钢铁产能总量是降低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减轻环保压力的重要举措,企业是继续在区域内发展还是主动向区域外发展,要进行选择。      

刘振江在讲话时指出,下半年钢铁协会将继续按照部际联席会的部署,组织有关专家力量配合好有关部门开展钢铁去产能、取缔“地条钢”、严禁新增产能等方面的验收抽查,以及对群众举报信息的调查核实工作。按照《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有关部署,会同第三方征信机构,建立钢铁去产能企业信用档案,为下一步联合激励、联合惩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协会将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地区钢铁企业摸底调研工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政策出台。另外,要继续做好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在实现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积极采取措施落实“去杠杆”任务,在解决典型钢铁企业贷款结构不合理问题方面要争取取得重大进展。引导企业坚持绿色发展,尽早补齐环保短板。      

于勇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全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化解过剩产能和取缔“地条钢”丰硕成果,努力保持钢铁行业平稳运行,促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下一步钢铁行业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新时代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钢铁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打通成果转化路径 加速释放创新潜能

发布日期

2018-07-06

 

本报讯 (记者张伟建  实习记者丁冠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传统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7 月 3 日至 4 日,由中国石油学会主办,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的联合支持下,“2018 石油石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围绕如何促进石油石化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释放创新潜能展开交流与研讨。      

会上,两院院士和高校专家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科学、自主化、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阐述了石油石化行业科技创新对企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重大意义,介绍了 CCUS、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前沿科技新进展。相关石油石化企业分享了各自在勘探开发、炼油化工与储运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探索和取得的应用成果,有效促进了行业间、企业间的广泛合作和深度交流。      

会议征集到石油石化各领域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科技成果近 200 项。其中 50个重点项目在本次会议上进行报告发布与展示推介,由专家评审团最终评选出石油石化科技项目转化成果金质奖 10 项、银质奖 25 项。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等5 项科技成果获金质奖,聚烯烃催化剂技术等 14 项科技成果获银质奖。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应用推广与展示,为石油石化企业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来自石油石化企业、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共 400 余人参加会议。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全力推进,建设一流化工园区

发布日期

2018-07-09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宜都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发展。      

壮士断腕,“关改搬转”推动绿色发展      

2017 年宜都对市内 24 家化工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严格落实“关停并转搬”,一企一策,实施政策引导、集中清理,加快推进有序淘汰、转型升级。宜都市引进无锡市政投资 63 亿元加大化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照宜昌出台的《宜昌市化工产业项目入园指南》,确保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亩均税收均达到入园门槛。     

2017 年 9 月,随着湖北香溪化工公司 20 万吨电石装置拆除,宜都打响了化工产业转型第一枪。2018 年,将有 4 家化工企业搬迁入园,2019 年搬迁入园 3 家;2019 年底以前,依法关停长江沿线一公里范围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影响范围内的所有化工项目及企业;2020 年,将把枝城化工园区建成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标准化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化工。      

另辟蹊径,招大引强力促转型升级      

宜都市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在不断淘汰传统落后化工企业项目的同时,坚持招大引强,先后成功引进 5 个重点项目:宜都市与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 30 亿元、年产 100万吨储氢材料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全国首个高效液体有机储氢材料生产基地落户宜都,建成后将与宜都联手打造全球首个氢能源利用示范城市;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适应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通过技改率先在全国研究出紫外线吸收剂的高端产品三嗪酮类并获得专利,新产品能耗比传统产品低 40%,污染减少一半,去年底,该公司又与宜都市签订 11 亿元的投资协议,项目建成后宜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今年 5 月,江苏锂业总投资 18 亿元的基础锂材料项目落户宜都,建成后宜都将成为行业领先的基础锂材料生产基地和产业上游龙头基地,发挥行业标杆作用,引领行业绿色制造、绿色发展;最近,宜都市和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 40 亿元的陶瓷电容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在宜都市新材料产业形成有力的产业支撑,为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动能;新洋丰肥业公司产品生产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经前期和宜都市双方互访考察,投资 18 亿元的磷铵系列产品项目已落户宜都,是宜昌主动要求入园的第一家化工企业。      

5 个项目总投资 117 亿元,为宜都市奠定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础,全力推进化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主动作为彰显宜都精神      

湖北氢阳储氢材料项目、江苏容汇基础锂材料项目在投资之初,首选投资地均不是宜都市,但是宜都市各级领导干部锲而不舍积极争取,多次主动上门拜访,以真诚和主动赢得企业信赖,宜都市在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被投资商排除众议选择落户宜都。      

市主要领导每周召开现场办公会,督促项目行政审批、土地调规、征地拆迁等事项。实行四大家领导联项目机制,每个领导牵头服务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每年至少招商引资 1 个过亿元项目。在项目服务质量和推进速度上再次体现了宜都市支持项目建设的决心和宜都精神,确保了项目尽早开工投产。华阳化工属于沿江 1 公里范围内的搬迁企业,宜都市在项目审批、供地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在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对本土成长型龙头企业进行大力扶持,支持企业搬迁改造升级。   

 

发布版面

地方工业


主题

 加速“五大转换”  湖北宜昌强力推进沿江化企关停并转

发布日期

2018-07-12

 

近两年来,湖北省宜昌市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强市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加速“五大转换”,强力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速理念转换      

宜昌市在前些年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依托磷矿资源富集、能源充沛、水运成本低的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形成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主导产业,化工产值一度占到宜昌市工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湖北省化工产值的近三分之一。但粗放发展方式也导致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安全环保隐患时刻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宜昌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领发展转型。两年来,该市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转、搬,去年一年关停化工企业 25 家,以压倒性力度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在这方面,最具标志性变化就是化工产业转型“坚冰已破”,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到 19.8%,精细化工占化工比重提高到 30.2%。      

加速动能转换      

一方面,宜昌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旧动能。市级设立 1亿元专项资金,引导 30 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工业技改三年行动”,今年将完成技改投资 700亿元以上,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不低于 50%。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动能。一季度,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47.5%,同比提高 1.6 个百分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96 亿元,增长 11.4%;“互联网+”融入多行业各领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      

加速结构转换      

瞄准宜昌市地域、经济、结构等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产业结构看,偏重的结构正在调优,科技含量、附加值正在调高,集约发展正在调密。去年宜昌市第三产业增长 9.5%,高于 GDP 增速,占 GDP 比重同比提高 3.5 个百分点。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41.9%、提高 2.5 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下降,但结构在不断优化,实体经济项目投资占比上升。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 43.4%、38.7%,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 3.8 和 29.3 个百分点;5000 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到总量 84.5%,比去年同期提高 5.7 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最具趋势性的变化就是“消费升级加快”。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2%;外贸出口增幅较同期提高 29.1个百分点;接待游客 1591 万人次,增长 21.1%;旅游收入达 161 亿元,增长 32.7%。      

加速效能转换      

该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企业提升劳动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 9.7 个百分点;实体经济税收与土地税收占比由 2016 年 61∶39 调整为 78∶22。去年,各项存款余额 3494 亿元、净增 364 亿元、增长11.63%,各项贷款余额 2745 亿元、净增 392 亿元、增长 16.64%,均稳居全省第二,人均存款和贷款居全省首位;一季度全市不良贷款率仅 1.30%,比年初下降 0.47 个百分点,比同期下降 0.54个百分点。PM10、PM2.5 浓度分别下降 9.3%、6.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净增 11 天。民生保障在脱贫攻坚中持续改善,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6%,高于 GDP 增速。      

加速机制转换      

在质量考核上,宜昌市加大化工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生态环保等考核权重,探索实行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考评。《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分解到宜昌自贸片区的165 项任务,60 项已落实、105 项正在加快推进;国务院明确的前两批自贸区 112 项改革经验复制推广任务,宜昌自贸片区已落实 81 项,正在推进 31 项,并形成了首批 16 条自主创新措施。目前,宜昌市正聚焦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力争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环境、法治建设等领域寻求更大突破,加快把宜昌自贸片区打造成三峡区域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扎实推进多审、多评、多验、多证“四多合一”改革,探索推进“多管合一”“多规合一”。      

“五大转换”的基础上,宜昌市尽全力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全市经济快速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上海重拳整治沿江化工落后产能

发布日期

2018-07-16

 

本报讯  上海市经信委日前发布的《上海市化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提出到 2020年,推动一批环保、安全、质量、技术达不到标准的产能退出。      

上海市经信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整治,上海多数化企已经入园,环保水平显著提高。此次方案的出台,将重点聚焦沿长江流域(黄浦江沿线)1 公里范围内,以及专业园区外(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环保、安全等风险突出的化企,促使其尽快搬迁入园、升级工艺、落实各项环保安全举措,以符合上海化工产业的高门槛定位。      《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将坚持化工企业减量、分类分步实施和产业能级提升原则,并将充分考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好上海化工品牌企业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主要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制定《化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以《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附件中的化工企业名单为基础,进一步梳理核实,分类指导处置。各区要制定自己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落后企业名单、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和责任部门。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重点聚焦的化企,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通过依法关停、取缔企业,或采取断电、断水、拆除动力装置、封存(淘汰)主体设备等措施,加快推动环保、安全、质量、技术等达不到标准的产能退出。三是提升专业化工园区产业能级,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石化地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金山分区等化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鼓励企业搬迁改造、兼并重组、流程再造与上海制造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重点打造杭州湾北岸化工经济带,建成绿色发展、产业联动、产城融合为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工作方案》提出,将充分利用市区两级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助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安置、转产转型等予以支持,并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降低产能改造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工作方案》还要求各经信主管部门严格依法处置主要工序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不达标的企业,对能耗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产能,以及属于《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限制类、淘汰类的产能,执行差别电价;环保主管部门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污染物超标排放以及超过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企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执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安监部门定期组织检查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情况。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推广先进环保技术 减少生产过程排污

发布日期

2018-07-19

 

本报讯  (记者王卫)7 月 12 日,记者从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获悉,大连石化获取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成为中国石油驻辽宁企业中首家取得此项许可证的企业。      

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是落实国务院《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施方案》和环保部《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精神,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具体举措。排污许可证主要针对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以及管理要求进行许可。排污许可证上规定的许可排放量就是企业排放的总量指标。企业排污许可证的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和公众依法依规进行全过程监管和监督。      

大连石化 2017 年 12 月 11 日启动排污许可证申报工作,先后完成了 37 套主要生产装置数据录入、审核、填报工作,进行了两次专家评审,形成了近 2000 页的申请报告。大连石化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排污许可证是企业守法排污的依据。取得排污许可证为企业加强合规经营意识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标准。      

大连石化在生产经营中重视环境保护,不断健全完善 HSE 管理体系,积极推广应用环保减排先进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排污。近年来,大连石化投资 10 亿多元,先后建成投用了催化烟气脱硫、热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发油站油气回收、硫黄尾气、加热炉尾气达标治理、供排水装置VOCs 治理等一系列治污减排设施,取得良好效果。含油污水经处理后,外排水 COD 值均在 35mg/L以下,比严于国家标准的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低 15 个单位。截至目前,大连石化连续 5年保持外排污水各项指标合格率 100%。大连石化还充分利用海水和城市污水,建起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装置,2003 年至今共生产一级除盐水和生产循环冷却补充水 8000 多万吨。      

大连石化有关人员表示,下一步要对许可证审批中有关部门提出的个别问题进行整改,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发布版面

油气


主题

中石油积极推动储气库体制改革

发布日期

2018-07-23

 

本报讯  中石油日前发布消息称,7 月 1 日零时,大港储气库(群)和京 58 储气库(群)正式由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分别移交大港油田公司和华北油田公司管理,至此中国石油管道所属储气库(群)全部移交给油田公司。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储气库体制改革落地,为下一步加快储气库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奠定了基础。      

此次业务体制改革按照储气库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导向、一体化运营的工作方针,对现有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在调整中,储气库业务移交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归口统一管理,统筹建设运行。储备气分公司更名为储气库分公司,负责储气库专业管理的具体工作。管道企业所属储气库(群)全部移交相应油田企业。      

储气库业务体制改革是适应国家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符合集团公司加快发展储气库业务的管理模式。这次改革将有助于加快储气库建设,增强集团公司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弥补储气能力不足的短板,满足国家天然气快速增长的需求。我国储气库起步晚,整体调峰气量只占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 3%,远低于 12%的世界平均水平,对上游生产及下游销售均造成较大影响,储气库业务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储气库能力建设。      

此次改革也是集团公司理顺内部管理、发挥整体优势、推动储气库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储气库业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运营涉及的业务面广、技术性强。这次改革充分发挥油气田企业在资源、技术、人才及队伍方面的优势,加快储气库建设,积极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统筹调配库容资源,有效推动集团公司产、输、储、销全产业链的良性协调发展,形成运营合力,发挥储气库最大效益效能。      

集团公司储气库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已建成以大张坨、金坛、呼图壁为代表的 10 座储气库群,在历年冬季调峰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港油田储气库(群)由北京天然气管道移交大港油田管理,京 58、金坛和刘庄储气库(群)交由华北油田管理,人员同时划转。根据储气库管理体制调整安排,油气田企业现有 6 座储气库(群)维持现行管理模式不变。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广东石油着眼零售增效拓市扩销

发布日期

2018-07-23

 

本报讯  今年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东石油牢固树立“零售是创效的根本、稳量的基础”理念,从客户需求入手开展差异化营销,零售业务实现逆市增量。上半年,油品零售量居区内公司第一,同比增长 4.8%。      

广东石油在原有汽柴油“粗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开展差异化营销。重点瞄准市区中心和城镇网点,提供两分钟加油、免费代办处理违章、生日现金券、商品专享特价等服务,增强优质客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持续开展周日会员日、超级能量包、潮品汇等油非互动活动,培育稳定客户群体。推出免费洗车、加油送餐等服务,吸引客户加油。上半年,该公司汽油零售量同比增加 8 万吨,增幅 8%。      在竞争白热化的柴油市场,细分 7 类客户,分类推出信誉度优惠、分段优惠、充值优惠等多种促销方式,重点抓好客户回流和新客户开拓工作。对 76 座位于高速、国省要道的中途补给站,抓好增值服务,吸引客户进站加油。上半年,广东石油柴油销量同比持平,牢牢守住市场份额。      

他们还加大线上客户引流力度,以拉动零售量增长。利用“加油广东”APP 超过 600 万的线上车主客户平台,推出八大行业、五类促销的整体营销方案,创新开展行业客户营销。定站、定时、定量精准投放营销资源,开展无门槛优惠、充值满送等灵活的优惠方式,吸引行业客户多充值、多消费。目前,广东石油线上行业客户超过 14.2 万个,成品油月消费规模超过 2.2 万吨。  

 

发布版面

石油时评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改善全球能源供需面

发布日期

2018-07-24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有俄罗斯、中亚、西亚等全球重要能源资源产区,也有东亚、南亚、欧洲等世界重要能源消费地区;区内深化能源资源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      在石油产能合作方面,从供需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年底探明石油总储量为9913 亿桶,全球占比达到 58.9%。其中,中东地区 2015 年年底探明储量为 8035 亿桶,全球占比达到 47.3%。“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日均石油产量达到 5590.7 万桶,全球占比达到 50.9%。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等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其石油储量的全球占比达到 52.7%,产量的全球占比达到 43.6%,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供需稳定、价格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石油消费总量 27.88 亿吨,全球占比达到 64.4%。从消费端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 54.6%,天然气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 48.9%。而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则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市场。区域各国 2015 年石油消费总量为 8.62 亿吨,全球占比达 19.9%;中国消费量达 5.6 亿吨,全球占比达到 12.9%。      

从贸易角度看,中、印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买家,其石油需求还在逐渐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未来 20 年,中国石油需求将会增长 700 万桶/日,至 2035 年达到 1800 万桶/日,超过美国的需求(减少 200 万桶/日,至 2035 年为 1700 万桶/日)。印度是第二大推动因素:未来 20 年,其消费增量超过 400 万桶/日,至 2035 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需求增量的最大来源。区内石油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市场安全和消费国的供给安全,从而改善国际油气供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合作的潜力体现在勘探开发、贸易、定价、管道运营安全、海上运输安全、产业链一体化等诸多方面。当前,俄罗斯及中亚、西亚天然气生产国面临扩大产能资本不足、深海与极寒地区难采天然气开发技术落后等挑战。俄罗斯能源和金融产业面临西方严厉制裁,资本外流严重,其替代天然气田开发资金非常匮乏。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经济及财政对能源资源出口的依赖度居高,但中亚各国近年来经济疲弱,扩大天然气产能面临资本不足的严重问题。西亚国家资本相对充裕,但油价下跌对其影响巨大。尽管全球天然气需求走高,但短期内扩大产能亦面临资金缺口。相对而言,中国、印度及欧洲国家资本充裕、技术成熟,且都急切盼望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投资天然气上游资源及产业的愿望较强。      

同石油资源一样,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合作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产能的重要生长点。中俄共同开发亚马尔气田,利用相关天然气资源在天津炼化厂开展下游产业合作,成为地区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合作的范例。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消费国获得份额油气,稳定供应与价格,也有利于生产国稳定市场份额,获得长期受益。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将绑定共同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能源安全,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产能也将进一步放大。      

在新能源产能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风、光、水、核、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至 2035 年将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 25%左右的比例。在技术进步、实践探索以及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在未来 20 年内将大幅下降。太阳能电池和风电都遵循非常成熟的学习曲线,其成本随着产量增长而迅速下降。即使没有补贴并记入并网成本,最佳地点的陆地风电也日益能够与新的常规化石燃料电厂竞争。太阳能光伏已经在日益增多的专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除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之外,新能源消费量攀升的动力也源自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压力、各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等因素。而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则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电力产能增量来源地,核电项目重启后亦获得巨额投资。中国新能源技术成熟,资本充裕,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技术投资及推广将在未来数年保持高速增长。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事务中扮演全球领袖角色,其新能源应用与技术开发投资甚巨。中亚、西亚油气资源国正在积极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扩大风、光、水、核占比,一方面置换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以供出口,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产能合作不仅前景可期,也将扩大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助力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一带一路”建设还将重构能源经济价值观。     

首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世界能源经济提供了新的义利观。崇尚道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外交一贯坚持依照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对国际事务独立做出判断。“一带一路”各国能源合作中,我国一贯坚持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多照顾中小国家利益诉求。赢得广泛信任,方促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进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拓展互联互通能力,并逐步与之达成一系列物贸、服贸、金融合作意向。尤其要精准对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交通、农业、科技、融资等诸多领域推动各国进步,充分展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周边的诚意。      

其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播撒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能源安全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当中,中国坚持统筹考虑出口国市场安全与消费国进口安全、能源安全与整体安全、短期安全与持久安全等关系,在合作中巩固各国能源安全。这也将对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有所助益。      

再次,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为低碳绿色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其成为重要国际能源秩序价值观。伴随着近 40 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愈发承受着沉重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印度、东南亚、中东国家同样面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繁重任务;欧洲国家化石能源应用技术已近成熟,大力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是其持续减排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洲新能源技术先进、中国新能源投资巨大,且都为新能源应用提供巨额政府补贴,帮助新能源企业与低成本的传统化石能源开展竞争,稳定市场份额。这说明在中国和欧洲国家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逐步取代片面强调化石能源可获得性、低成本等观念,成为能源应用新价值观。


 

发布版面

新会新闻


主题

造纸厂污染环境?

发布日期

2018-07-12

 

江门日报讯 (记者/钟珍玲) 日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新会区转办信访投诉案件,反映新会区会城街道七堡横冲工业区的部分造纸厂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收到交办案件后,新会区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经查,交办案件涉及企业之一的江门市新会区新飞纸厂主要从事包装瓦楞纸生产,该单位已于2004年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于2017年6月15日取得国版排污许可证。现场检查时,新飞纸厂1台纸机正在生产,生产过程中有废水排放,废水处理设施正在运行,废水收集后经污水治理设施处理后排放;8t/h燃生物质锅炉正在使用,以生物质为燃料,锅炉废气由管道收集后经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高空排放。新会区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对该单位的外排锅炉废气和废水进行了取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均未超标。

同样受到投诉的还有江门市新会区广源纸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同样从事包装瓦楞纸生产。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经查,该企业已于2004年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同时,该企业排污许可证于2016年7月后失效,企业自2014年起至今均处于停产状态。新会区环保局工作人员现场要求该企业在未取得国版排污许可证前,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交办案件已办结。下一阶段,新会区环保局和会城街道办将继续密切跟进本次案件处理情况,严格监督相关企业落实各项环保管理要求,及时开展相关督查,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2019年造纸产能将全面退出常德 

发布日期

2018-07-26

 

本报讯(记者 姚懿容)昨日上午,记者从全市造纸企业引导退出工作推进会获悉,根据省里统一部署,今年,我市将退出制浆产能和落后造纸产能;2019年,全面退出造纸产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恢清,副市长汤祚国出席会议。

此项工作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造纸企业引导退出作为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按照“谁主管、谁受益、谁负责”原则,由各区县(市)政府(管委会)负责实施,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推进全市造纸企业引导退出工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陈恢清强调,全市要统一思想、顺势而为,落实党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并充分认识到“早退早主动”的形势,引导企业转型转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制定退出方案,坚持工作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精准施策,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依法依规、有理有据地开展工作,确保按时按要求彻底退出。要加强引导、形成合力,将任务分解到人,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的考核奖惩,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开幕

发布日期

2018-07-03

 

本报北京 7 月 2 日电(记者张斐晔)由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 2 日在北京开幕。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开幕式并作演讲,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并致辞。      

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合作成果丰硕,进展超出预期,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这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开放包容为宗旨,以对接发展为途径,以规则法治为基础。      王毅认为,规则法治既是“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安全阀。我们既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加强“一带一路”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体系,深化“一带一路”法治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国将出资实施“‘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研修项目”,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法治能力建设和国际法律人才培养。      

据悉,论坛将持续两天,于 7 月 3 日闭幕。论坛还将围绕“‘一带一路’理念与国际法治”“‘一带一路’规则体系与条约法律保障”“‘一带一路’与国际争端解决”“‘一带一路’法律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各国法治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推进南向通道建设

发布日期

2018-07-03

6 月 25 日至 27 日,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率专题调研组赴防城港、钦州两市,就自治区政协 2018 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议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期间,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防城港北站、20 万吨级码头、澳加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以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和散货堆场、钦州港火车东站等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两市推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工作措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钱学明对两市当前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抢抓南向通道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南向通道的主通道作用,借助南向通道带来的便捷物流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沿边产业等;在加大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软件配套,把点状思维变成网状思维,建立高效、快捷、完整的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港口通关环境;各个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多方合作、齐心协力、内外联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配置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

 

发布版面

国际新闻


主题

“一带一路”夯实法治之基

发布日期

2018-07-04

 

“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 7 月 2 日至 3 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参与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实务界代表共 350 余人与会。在两天的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一致认为法治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可预期的法律基础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此次论坛由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规则法治既是“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安全阀。      

作为会议重要成果,论坛发表了《“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共同主席声明》。声明表示,要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开展法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法治之基;要遵守和完善有关国际规则体系,推进贸易、投资、金融、税收、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法律协调与合作,为“一带一路”构建稳定、公正、透明、非歧视的规则和制度框架;要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贸易、投资等有关争端,包括利用现有争端解决机制和探索建立新机制,为“一带一路”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深化“一带一路”法治交流,推进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领域合作,加强法律信息和实践交流机制建设,促进法治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法律与规则:“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法律制度各不相同,法律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法治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建设过程中必然涉及诸多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在致辞中简明扼要指出了“一带一路”法治合作的现实背景。他表示,让“一带一路”在法治化道路上健康有序推进,对于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洲和平和解理事会主席、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沙田泰以一个很小的法律合作问题引出法治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驾照不能互认,那么这两个国家的车辆将不能方便地互相进出,从而妨碍互联互通。”他认为,诸如此类问题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软联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仅有基础设施这样的“硬联通”,而缺乏法治合作等“软联通”,那么“硬联通”的实施就会事倍功半。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促进几十亿人民的合作,将极大促进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发展法律组织总干事艾琳·汗认为,要发挥“一带一路”的潜力,法治是重要一环。艾琳强调,“一带一路”通过加强国内、国际法治的衔接,可以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项目。同时,法律和政策的对话沟通能够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协调,促进建立更加公平的多边合作机制,“真正让发展中国家发出更大的声音,建立起更加公平的贸易投资规则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共商共建:法治合作的原则与抓手      

“开展如此大规模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建设完善的制度,回应不同国家的需求。”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讲话中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必须要清楚不同区域和国家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在法律制度和法律框架方面,就有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等,甚至有些国家的法律尺度也相对较弱。“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进一步融合

 

 

发布版面

 思想周刊·新论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发布日期

2018-07-10

 

“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提出的发展合作倡议,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早在 1936 年,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人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人斯文·赫定出版《丝绸之路》一书,就曾预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他推断,“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      

“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关键词,标志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年来,在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编织起以亚欧大陆为中心,辐射全球各大陆、连接世界各大洋的互利合作网络,构建起发展战略对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互联互通、包容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 80 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      

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我国企业走出去既要重视投资利益,更要赢得好名声、好口碑,遵守驻在国法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整合各参与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各参与国的互利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不是中国独唱,而是世界大合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形成大合唱的基本方式。      

中国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有效对接,寻求共建“一带一路”的合适切入点。截至 2017 年底,中国与 8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 101 个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涵盖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同各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会、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追求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共赢的全球化      

古丝路的衰落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开创海洋型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单向度全球化。核心—边缘分工体系,文明的等级秩序,区域化与全球化矛盾导致全球化悖论,酿成今天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化角色转变。通过倡导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秩序、实现陆海联通和全球化的本土化,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扬弃了西式全球化,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开创新型全球化。      

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10%-15%。通过倡导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在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正在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之源,让全球化惠及更广泛的民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资本导向的全球化,私人资本不愿投基础设施,资本主义的政治周期无法满足长、慢周期的基础设施需要,资本全球化服务选票而非老百姓,致使全球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短板: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要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原来的国际体系主要是美国提供安全、金融公共产品,不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将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导向的全球化,转变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是应对民粹主义挑战,实现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全球化的希望所在。      

脱贫致富、削减贫富差距、全球有效治理,是“一带一路”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三大效应。贫困是人类的公敌,盗贼出于贫穷,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产生“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效应。全球 90%的贸易通过海洋完成,80%产出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一带一路”通过陆海联通,消除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

 

 

发布版面

海上丝路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共同发展的热望

发布日期

2018-07-16

 

“我们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来访!”      

宛如暖风吹来,从阿拉伯半岛到非洲大地,从塞内加尔河到毛里求斯岛,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各国人民期待同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声音汇聚成美丽乐章。      这是今年 3 月习近平主席连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是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世界积极响应。阿拉伯国家联盟外长理事会的决议中,集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成员国共同的政治意愿。非洲各国对未来发展的谋划中,推动“一带一路”与非盟《2063 年议程》相对接、与各国自身发展战略相对接,被列为优先事项。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上升,亚非发展中国家如何借共建“一带一路”契机加强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联动互动空前紧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快车、便车?      

习近平主席此次亚非之行,将为到访国和世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谋求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书写全新历史      

中东和非洲,都饱受战乱与贫困之苦。“一带一路”倡议为人们提供实现持久和平、共谋发展的新路径。      

古丝路友好交往史是阿联酋各界认知“一带一路”的起点。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早在久远的历史时期就因丝绸之路相知相交,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是双方的共同志向。      

15 世纪初,郑和远航东非,易物海外,沟通文明。在非洲学者眼中,这段历史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达玛·盖伊说,郑和航海史充分证明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自古以来就注重播撒和平与友谊的种子。中国同非洲拥有特别的“柔性关系”。      

5 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更加夯实。在阿联酋,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工业产品,也为其石油石化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阿联酋最大贸易伙伴。阿盟副秘书长胡萨姆·扎基如此解释中阿合作的活力源泉:“中国在对外交往时不预设政治条件,坚持互利共赢,阿拉伯国家普遍乐于和中国开展合作。”      

“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习近平主席的这一重要论断在非洲国家深受认同。      

“中国正努力实现现代化,对于非洲的发展迫切性,有着远胜于西方的体察。”塞内加尔前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阿达玛·盖伊指出,《经济学人》杂志曾称非洲是一块“没有希望的大陆”,而今在同中国深化合作的过程中,“非洲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今日中阿、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热潮,彰显着延续千年的丝路精神之脉。      

强调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创新发展合作      

“一带一路”合作致力于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对接”始终是关键词。因为强调对接,合作更加顺畅。  阿联酋国务部长苏尔坦·贾比尔强调,中国关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同阿联酋不谋而合,阿联酋完全同意并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关于贸易、和平、繁荣的理念和愿景。      

“振兴塞内加尔计划”是塞内加尔面向未来制定的发展规划。塞内加尔基建部长阿卜杜拉耶·达乌达·迪奥洛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塞内加尔计划”先行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非洲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塞中双方加强合作正当其时。      卢旺达驻华大使查尔斯·卡勇加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非洲实现《2063 年议程》,发展可持续经济。卢旺达地处非洲“心脏”位置,交通运输潜力巨大,可以在非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枢纽作用。      

南非知名经济学家米勒·马塔拉说,“一带一路”倡议使得非中经贸联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向非洲国家承诺 600 亿美元贷款,一半以上用于建设基础设施。这些举措又激发了外部对非洲的稳步投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渴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因为这一倡议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南非相信,‘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增长的催化剂。”南非驻华大使多拉娜·姆西曼表示,“一带一路”促进跨境经贸合作,为贸易商、生产商和经营者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      

毛里求斯位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发展转口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毛里求斯总理普拉温德表示,中国是毛里求斯在东方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全球化的继续和开放经济的发展方向,毛里求斯对此充满敬意并全力支持。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5 年来,这一符合时代潮流、契合各国需要的合作倡议正把沿线国家的距离不断拉近。      

从蓝图到行动,一带一路影响力号召力不断积聚      

“被行动证明的语言是最有力的语言。”      

恰如这句古老谚语所揭示,“一带一路”注重化合作意愿为具体行动,进展和成果超过预期,影响力号召力不断积聚,日益显现出勃勃生机。      

不久前,中国企业在阿联酋陆海石油项目实现首次提油,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投资回收期,也标志着中阿两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收获。      新的合作领域在加速显现。电子商务是阿联酋乃至海湾地区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点,中国跨境电商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丁伟说,中国有着门类齐全的完整制造业产业链,再加上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企业在本土市场积累的成功经验,为海外市场带来了独创性的互联网思维。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内多山,蜿蜒盘旋的道路规整平坦,隔离带内棕榈婆娑,绿草茵茵。为此作出贡献的是扎根卢旺达 40 多年、修建该国 70%以上沥青道路的中国路桥公司基加利办事处。中国路桥在基加利的工地上,中卢两国职工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语言,融合了卢旺达语、汉语、英语和法语,成为两国民众亲密合作的见证。除了修路架桥,中国路桥还为该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如今,在卢旺达的工程企业里,几乎每家都有从中国路桥走出去的员工。      

塞内加尔商人苏拉是义乌非洲商会会长。现在,苏拉的理想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生意,他还要充当起中非友谊的桥梁,特别是宣介“一带一路”倡议。苏拉说:“我相信共建‘一带一路’是我们非洲人应该抓住的发展机遇。”      

在南非伊丽莎白港的库哈工业园,中国一汽集团投资的汽车组装厂每年生产上千台重型卡车,满足南非日益增长的公路运输需求。北汽和南非工业发展公司共同投资 50 亿元人民币在库哈工业园兴建工厂,项目即将投产,到 2022 年规划目标产能 4 万—5 万台。      

本报记者采访的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和毛里求斯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憧憬和信心。他们相信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推动海湾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并为将于 9 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凝聚更多共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中国同非洲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令人期待。      (本报约翰内斯堡、达喀尔、基加利、迪拜 7 月 15 日电)

 

 

发布版面

海上丝路


主题

“一带一路”东风,广东打造四个出海口纪念地

发布日期

2018-07-20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东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明,让这一条连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动脉”,再次成为一条和平与发展、友好与包容、开放与繁荣的文明之路。自2016 年以来,广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打造徐闻古港、黄埔古港、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四个出海口纪念地,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休闲旅游、户外体育运动和古驿道、古港口、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护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徐闻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始发港      

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是古代历朝经略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疆城的前沿要地。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就设置徐闻县,并开辟徐闻港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此后 600 多年里,徐闻是郡、州级行政区所在地,合浦郡、珠崖郡、齐康郡、合州、南合州、徐闻郡都曾设治所于此,影响深远。      

其时,徐闻港商贾云聚,千帆竞渡,对外贸易盛极一时。汉武帝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出发,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汉代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一带的海上丝绸之路。2000 年 6 月,受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委托,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率领著名的文史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学家等组成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湛江、徐闻、雷州进行调查研究。专家团亲临二桥、南湾、仕尾、三墩和华丰岭考察汉代生活遗址、遗迹和汉墓群,并了解了大量详实的原始文字资料。经过考古、考察遗址和文物及多学科论证,确认徐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      

如今重点保护利用的南粤古驿道徐闻示范段位于湛江市徐闻县城区,至大汉三墩景区,是肇雷古驿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徐闻古港在南粤古驿道体系中属于 4 个重要的出海口纪念地之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湛江市徐闻县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作为抓手和载体,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食、行、住、游、购、娱”等沿线资源要素得到优化整合,如特色农产品的展销、南粤古驿道立体信息柱的建设、民宿客栈的建设、旅游景区的开发等,把握“最早始发港”这一核心历史资源,使“海丝”这一世界级文化资源和品牌重现辉煌。      

黄埔古港:曾开拓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黄埔古港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街石基村,隋唐时期已经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把由此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全长 1.4 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仅唐代宗年间,每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船就有 4000 多艘。      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009 年起,广州启动了“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工程”改造。改造制定了“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原则,坚持不弃一砖一瓦,利用原材料、原工艺在原地方重新修补。如今,古村的房屋树木,庙宇祠堂,都在无声之中传递着岭南水乡神韵。保存完整、列入文物保存并适当活化运用的古祠堂、家塾有 22 座之多。修建历时 1个世纪之久的梁氏大宗祠改造为黄埔村人文历史展览馆。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祠堂和家塾则引入了常驻画家、非遗文化展览。古村内还建起了岭南工艺街区,推广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文化技艺。      

如今走进古村,已经看不到昔日黄埔古港的繁荣景象,只留下码头遗址、古祠堂、旧民居、麻石街巷、北帝庙、天后宫等还古韵犹存。新建筑物与古旧祠堂混杂相处,村庄显得宁静而古朴。黄埔村人文历史展览馆不但力图还原古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还展出众多古港外贸物品,其中有不少清代广州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不同,虽然画的是广州旧时风物,但却多是写实的水彩画,画风细腻,展示古港繁忙的对外贸易。其中,“镇馆之宝”是三幅描绘阿拉伯宫廷生活的清代外销画,构图鲜明、色彩鲜艳,以金粉着色,这些外销画是当时广州画师为外国客户定制而作。      

樟林古港:潮汕“通洋总汇”之地      

汕头澄海樟林古港闻名中外,被称为潮汕“通洋总汇”之地。在全盛时期,樟林港所在的澄海关税收占到全广东的五分之一。清朝康熙之后到 1860 年前后期间数百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潮汕人从这个河口港出发,登上红头船驶向未知的南洋,去“过番”。作为汕头澄海区东里镇一处方圆仅 2 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樟林早在两百年前已被标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海外寄信寄批回国,只要写“中国樟林”便可到达。      目前,樟林古港正在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挖掘樟林古港的历史内涵,通过活化,串联起古驿道沿线村庄的“亮点”,保护和恢复樟林古港的风采。在新兴街因樟林港商贸鼎盛而建成的社区,时至今日仍保存着部分清代建筑。不少清末建筑的样式是红头船主等在外发财之后回乡建设的房子,像南社蓝氏家族回乡建设的南盛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牧故居也颇具特色。同时,当地还发掘了位于新兴街的两处古码头,并在一处古码头中发掘出一块记录着当年“文明公约”的石碑。      

对于新兴街的建筑保护,东里镇与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对接,组织开展新兴街古栈房摸查,对外立面破损部分逐项登记,采用本地建筑工艺,设计外立面修复方案,开展林园清理、加固和新兴街外立面修复工作。在古港广场,竖立有一座由木板及竹帘搭建的艺术作品,据介绍,这是广东工业大学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期间专门为樟林搭设的。其中有着不少樟林元素:侨批、老照片以及红头船样式的观光台,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处独特景观。此外,樟林古港还新增了离别情、码头劳作、名人墩、亥爷和出海口纪念地标志等人文雕塑景观,那段潮汕先民搭乘“红头船”过番下南洋奋斗打拼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贸活动的记忆,也随之浮现眼前。      

台山海口埠:“广府人出海第一港”      

台山海口埠,被称为“广府人出海第一港”,自然与人文资源优越。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这里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当地人把侨汇和书信通俗地统称为“书信银两”,谓之“银信”。银信的内容一般涉及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家庭经济状况、家族生意、家乡治安、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移民政策以及孩子的教育、婚姻、出洋等。      

台山海口埠是广东四大出海口纪念地之一,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了深入挖掘当地银信文化,台山海口埠以银信纪念广场为重点,建设银信柱和银信博物馆,将“银信”这一珍贵文献遗产在空间中进行展示,活化历史文献,把纸质文献进行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表达。洁白的西洋亭、以及富有西方特色的山花墙,仿佛将人们带回了百年前的海口埠繁华场景。有专家认为,银信纪念广场将“银信”这一历史文献,采用相同的工艺技术,制作成瓷砖艺术作品在户外向公众展示;让馆藏文献“走出”博物馆,走进广大百姓中间,走到公园这个公共活动空间里给予展示,不仅是景观建筑和艺术的大胆实践,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扬光大的精神体现。      

广场上 20 根柱子打造的银信柱阵特别吸引眼球。银信柱统一使用八面设计,用 648 片烧制的银信瓷片,艺术性地展示中国第一侨乡“台山”海外华侨银信的缘起、递送、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展现南粤古驿道台山段的特点。其高低错落有序排列,按照不同主题,如劳工、留学、抗日、爱国、教育、科技等内容分类展示台山海口埠的银信文化,打造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充分展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独特展示平台。      

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银信博物馆也向外来游客传播着侨乡文化。银信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2 层,一楼面积 512 平方米,二楼面积 210 平方米,设置了圆梦之旅、银信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等六个展陈板块。该馆也成为继汕头市侨批文物馆之后,广东省第二家以侨批(银信)为主题的大型国有文物场馆。

 

 

发布版面

石油时评


主题

“一带一路”建设改善全球能源供需面

发布日期

2018-07-24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有俄罗斯、中亚、西亚等全球重要能源资源产区,也有东亚、南亚、欧洲等世界重要能源消费地区;区内深化能源资源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      在石油产能合作方面,从供需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年底探明石油总储量为9913 亿桶,全球占比达到 58.9%。其中,中东地区 2015 年年底探明储量为 8035 亿桶,全球占比达到 47.3%。“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日均石油产量达到 5590.7 万桶,全球占比达到 50.9%。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等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其石油储量的全球占比达到 52.7%,产量的全球占比达到 43.6%,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供需稳定、价格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2015 年石油消费总量 27.88 亿吨,全球占比达到 64.4%。从消费端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 54.6%,天然气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 48.9%。而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则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市场。区域各国 2015 年石油消费总量为 8.62 亿吨,全球占比达 19.9%;中国消费量达 5.6 亿吨,全球占比达到 12.9%。      

从贸易角度看,中、印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买家,其石油需求还在逐渐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未来 20 年,中国石油需求将会增长 700 万桶/日,至 2035 年达到 1800 万桶/日,超过美国的需求(减少 200 万桶/日,至 2035 年为 1700 万桶/日)。印度是第二大推动因素:未来 20 年,其消费增量超过 400 万桶/日,至 2035 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需求增量的最大来源。区内石油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市场安全和消费国的供给安全,从而改善国际油气供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合作的潜力体现在勘探开发、贸易、定价、管道运营安全、海上运输安全、产业链一体化等诸多方面。当前,俄罗斯及中亚、西亚天然气生产国面临扩大产能资本不足、深海与极寒地区难采天然气开发技术落后等挑战。俄罗斯能源和金融产业面临西方严厉制裁,资本外流严重,其替代天然气田开发资金非常匮乏。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经济及财政对能源资源出口的依赖度居高,但中亚各国近年来经济疲弱,扩大天然气产能面临资本不足的严重问题。西亚国家资本相对充裕,但油价下跌对其影响巨大。尽管全球天然气需求走高,但短期内扩大产能亦面临资金缺口。相对而言,中国、印度及欧洲国家资本充裕、技术成熟,且都急切盼望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投资天然气上游资源及产业的愿望较强。      

同石油资源一样,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合作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产能的重要生长点。中俄共同开发亚马尔气田,利用相关天然气资源在天津炼化厂开展下游产业合作,成为地区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合作的范例。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消费国获得份额油气,稳定供应与价格,也有利于生产国稳定市场份额,获得长期受益。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将绑定共同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能源安全,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产能也将进一步放大。      在新能源产能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风、光、水、核、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至 2035 年将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 25%左右的比例。在技术进步、实践探索以及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在未来 20 年内将大幅下降。太阳能电池和风电都遵循非常成熟的学习曲线,其成本随着产量增长而迅速下降。即使没有补贴并记入并网成本,最佳地点的陆地风电也日益能够与新的常规化石燃料电厂竞争。太阳能光伏已经在日益增多的专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除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之外,新能源消费量攀升的动力也源自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压力、各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等因素。而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则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电力产能增量来源地,核电项目重启后亦获得巨额投资。中国新能源技术成熟,资本充裕,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技术投资及推广将在未来数年保持高速增长。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事务中扮演全球领袖角色,其新能源应用与技术开发投资甚巨。中亚、西亚油气资源国正在积极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扩大风、光、水、核占比,一方面置换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以供出口,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产能合作不仅前景可期,也将扩大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助力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一带一路”建设还将重构能源经济价值观。      

首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世界能源经济提供了新的义利观。崇尚道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外交一贯坚持依照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对国际事务独立做出判断。“一带一路”各国能源合作中,我国一贯坚持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多照顾中小国家利益诉求。赢得广泛信任,方促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进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拓展互联互通能力,并逐步与之达成一系列物贸、服贸、金融合作意向。尤其要精准对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交通、农业、科技、融资等诸多领域推动各国进步,充分展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周边的诚意。      

其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播撒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能源安全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当中,中国坚持统筹考虑出口国市场安全与消费国进口安全、能源安全与整体安全、短期安全与持久安全等关系,在合作中巩固各国能源安全。这也将对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有所助益。      再次,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为低碳绿色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其成为重要国际能源秩序价值观。伴随着近 40 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愈发承受着沉重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印度、东南亚、中东国家同样面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繁重任务;欧洲国家化石能源应用技术已近成熟,大力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是其持续减排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洲新能源技术先进、中国新能源投资巨大,且都为新能源应用提供巨额政府补贴,帮助新能源企业与低成本的传统化石能源开展竞争,稳定市场份额。这说明在中国和欧洲国家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逐步取代片面强调化石能源可获得性、低成本等观念,成为能源应用新价值观。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

发布日期

2018-07-31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伟大构想和中国方案。我们要抓好机遇,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促进双向投资合作。发挥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作用,吸引沿线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支持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与沿线国家商签或修订双边投资、领事保护、司法协助、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条约和协定,为企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提高传统优势产品国际竞争力,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培育贸易新增长点。      

促进设施联通合作。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聚焦关键的通道、城市和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完善跨区域物流网。深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合作,完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创新资源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积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创新治理机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开放创新合作网络。加强与沿线国家科技人才交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相关国家扩大市场开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推动沿线地区降低关税壁垒,减少贸易投资成本,促进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规范化和机制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商建自由贸易区,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构筑多层次人文交流平台。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创新文化、体育、卫生领域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人文交流,促进包容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未来湛江将有两条高铁通往海南

发布日期

2018-07-03

 

本报湛江 7 月 2 日电  (记者张期望  刘贡)7 月 1 日,广东湛江首条高铁——江湛铁路正式通车,从湛江至广州仅需 3 小时。湛江市市长姜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深湛高铁、合湛铁路、广湛客专、包海高铁、张家界至海口高铁等 5 条高铁线汇聚湛江,其中有包海高铁、张家界至海口高铁两条高铁线路直通海南。      

根据规划,包(包头)海(海口)高铁中的湛海高铁是新建双线客运专线,也是包海高铁、张家界至海口旅游高铁的共线段,始于湛江西站,沿粤海铁路东侧行进,终发站至海安站,全长130 公里,按时速 250 公里设计,湛海高铁预计在“十三五”期内动工建设。      

张家界到海口旅游高铁是一条承载国家战略的高铁通道,沿线经过张家界、怀化、湘西州、桂林、梧州、贵港、湛江、海口等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后,往东北向通过贵郑铁路、京广高铁可直达北京,往北可连西安、包头。      

姜建军表示,这两条高铁建成后将为湛江和海南发展提供强大交通支撑。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将于今年 10 月建成投入试运营,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徐闻港进港公路改扩建项目将于今年 9 月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琼州海峡跨海快速通达能力。      

与此同时,湛江正大力推进港口成群战略,统筹推进湾内外港区开发建设,推动构建雷州半岛港口群。随着高铁、高速、新机场、航道改扩建等项目的加快推进,湛江通过统筹谋划,互联互通,新机场、高速、高铁、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将实现无缝对接,湛江与珠三角、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将大为缩短,由“神经末梢”变为“路网枢纽”。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琼北湛江携手谱写旅游合作新篇

发布日期

2018-07-13

 

7 月 12 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让深圳旅游业界认识到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联盟——这一跨琼州海峡旅游合作组织的精彩。近年来,跨越波涛不息的琼州海峡,琼北湛江两地旅游实行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通,形成“一峡两岸”旅游品牌,成为琼州海峡一体化的有效补充。      

开拓合作路径  共享旅游资源      

近年来,海口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呈现“日月同辉满天星”的格局。观澜湖冯小刚电影公社年接待游客超过 230 万人次,琼州海峡直升机航线开通和水上飞机首飞成功。“海上看海口”和“空中看海口”的滨海游项目填补了海口海上旅游观光产品的空白。海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加大境外航线开发力度,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2017 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始发航线255 条,通航城市共 134 个,旅客吞吐量达到 2258.5 万人次,跻身国内 18 个 2000 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海口还深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全力打造琼州海峡“半小时立体交通圈”。      

深圳素有中国“主题公园之都”的美誉,欢乐谷、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等风景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发展人造景观的奇迹,“滨海浪漫”“主题公园”“文化创意”“都市风情”和“运动休闲”五大特色产品,深港联游、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海南游客。      

同属泛珠三角区域的广东省与海南省,无论是自驾还是组团出行都十分便利,密集的航线为两地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与舒适的旅游交通环境。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调研员张译友说,琼北、湛江区域的各市县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对深圳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三地可以开拓更多更好的合作路径,共享旅游资源,促进客源互换,尤其是三地可利用邮轮做足文章,共同开发邮轮旅游新玩法。      

“这次琼北湛江区域旅游促销走进深圳,既是一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琼北旅游通过深圳的枢纽大平台,打开广东市场、向香港地区扩散发力的谋划布局。”海口市旅游委负责人说。      

湛江高铁通车  丰富旅游线路      

琼北与湛江位于琼州海峡南北两岸,处于泛珠三角区域、泛北部湾合作框架内,两地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特色鲜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2007 年 11 月,琼北、湛江区域旅游联席会议成立,两区域一直合作发展良好,致力于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人员互动,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2016 年,海南、广东两省共同提出了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思路。      

2016 年 12 月,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联盟正式成立以来,两地旅游合作日趋紧密,签署了《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协议》,共同组织旅游营销,推出“一程多站、一路向南去看海”等为主题的近百余条线路。每年定期组织旅游院校、专家、企业及媒体等通过在琼北、湛江 13 市县进行实地踩线调研、创新设计区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伴随着深湛高铁的全线贯通,地处广东西翼、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实现高铁“零突破”。未来,将会有 5 条高速铁路汇集到湛江。这也意味着,进入海南更加方便快捷。琼北各市县将积极利用高铁便捷的输送功能,设计更多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更多客源进入琼北区域。      

推出高端产品  拓宽国际通道 琼北办主任于济东表示,广东距离海南近,游客多以自驾出行为主,这正好契合了琼北旅游产品特点。随着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琼北旅游在华南地区的市场必将不断扩大,名气不断攀升。      “海口十分看重香港在游客辐射中转方面的枢纽作用,将香港作为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区域。”于济东表示,通过深圳这个桥头堡,也可进一步拓宽香港游客、国际游客进入琼北的通道,推出更多针对性高端旅游产品以及“一程两站”旅游项目,将吸引更多的香港居民及香港地区外籍人士到海口及琼北旅游,扩大琼北湛江区域入境旅游的规模。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打造北部湾高质量开放开发示范区

发布日期

2018-07-14

 

本报南宁讯  (记者/余锋  通讯员/韦夏妮)7 月 13 日,记者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广西迎检工作组获悉,为扎实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统筹推进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近日,广西出台《加强北部湾沿海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确保广西北部湾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打造广西高质量开放开发示范区。      

《意见》明确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指导绿色发展的根本遵循。北海、防城港、钦州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决守住广西北部湾这片“洁海”,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要强力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北海、防城港、钦州市务必于今年 7 月 30 日前,完成对违法违规“小散乱污”企业的专项集中排查整治,消除环境风险;于今年底前,完成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于 2019 年底前,完成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对入海排污口的清理整治与监管,确保排污口稳定达标排放;加大对钦江、茅尾海、防城港东湾的整治力度,确保水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开展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坚决查处非法围填海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切实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严格控制“两高”(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集中开展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专项行动,通过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在沿海市率先全面推广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燃气使用比例,力争 2020 年前实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在 47%以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1%、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 7%。      

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集中实施城镇、园区、企业三大领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 2020 年,设区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5%以上,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县城(含县级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85%,所有城镇具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此外,《意见》还对强化发展规划的刚性控制作用、全力抓好环境污染源头防控、实施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考核与问责力度等方面举措作了相应部署,要求自治区相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定期组织研究北海、防城港、钦州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监督和指导。

 

 

发布版面

聚焦


主题

湛江:得“海”独厚   以港兴市  

发布日期

2018-07-18

 

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上,崛起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第 40 个春天。湛江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乘着改革的东风依海兴市、砥砺奋进。过去 40 年,海洋资源滋养着湛江振兴发展,促使它不断走向春潮澎湃的新时代。      

“海”荣列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春末夏初,首都北京召开“全国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名称很普通,但它决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名单,研究、确定了这些城市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等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      

其间,各沿海城市闻风而动,努力争取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湛江此时刚完成地市合并机构改革,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追赶改革春风。      

然而,会议传来消息,首批开放的部分沿海城市初步计划是 8 个,湛江不在计划之内。据时任湛江市委书记温戈回忆,市领导班子经研究决定,湛江原市长王国强立即启程赶赴北京,反映湛江情况和群众强烈要求列入开放城市的愿望;同时起草有关报告,用特急传真发送到会议现场,转交给参加会议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请求他在会议上反映湛江情况。      

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着这份《关于要求在湛江市实行特殊政策的报告》特急传真。报告概括了湛江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详细罗列了湛江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 7 个有利条件,其中 5 个源于湛江得“海”独厚的港口与自然资源优势。      

其一,湛江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和欧洲航线最短的港口,港内水域宽阔、浪静水深、终年不冻,万吨巨轮可日夜进出。      

其二,湛江是开发南海石油的重要油港,将成为西部石油开发的指挥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      

其三,湛江是开发南海水产资源的重要渔港,将成为我国重要远洋渔业基地之一。      

其四,湛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有近百万亩沿海滩涂可供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其五,南海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将吸引石油化工、港口等方面的外商投资者。      

报告最后说:“如能在湛江市设立经济特区,可以通过灵活措施、特殊政策,加速经济发展步伐,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以上报告,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1984 年 4 月 6 日,为期 11 天的会议结束。最终确定开放我国北自辽宁大连、南到广西北海的 14 个沿海城市,湛江荣列其中。      

奔向海洋  港口腾飞      

列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湛江人民无不欢欣鼓舞。1984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办好经济特区主要是给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沿海港口城市的自主权,让其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湛江市委市政府再次综合分析城市实际情况,认为对外开放的优势在于港口、石油、腹地和资源,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看准优势、扬长避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1984 年 8 月,梁勇告别了 10 多年的校园生活,来到了期盼已久的湛江港,被分配到第四作业区筹备组工作。      

“初来乍到,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梁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边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另一边却还是沟壑不平的沙土,还时常可以看到渔民来此贩卖鱼货。”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开放的春风送到海边,湛江港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六五”期间建成 5个万吨级泊位和一个 3.5 万吨级散粮专用泊位;“七五”期间完成老码头技术改造,建成两个 5000吨级泊位,新增吞吐能力 60 万吨;“八五”期间投入 6 亿多元,建成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6 个、5000 吨级泊位 1 个,年新增吞吐能力 243 万吨。十几年间,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增泊位 18 个,吞吐能力大幅提高。      

2000 年,湛江港再次发力,凭借 30 万吨级航道和深水码头优势,吸引了包括宝钢、中石化等众多大型企业进驻,为湛江推进“以港兴市、工业兴市”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 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迈进了全国亿吨大港之列,2017 年已达 2.8 亿吨,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 11 位、广东省港口第 2 位。      

依城而建、依城而生的湛江港乘东风、谋崛起,正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腾飞在我国西南出海主通道上。      

坐拥海湾  建设美丽湛江      

湛江是典型的海湾城市,城区就坐落在狭长的湛江湾两岸。驱车行驶在湛江主城区,10 公里长的观海长廊将公园绿地、沙滩、商住楼宇串联在一起,俨然一条“海味”十足的“金项链”,这里成为了市民眼中最美丽的城市名片,也是外地游客情有独钟的驻足景点。      

上世纪 90 年代,湛江第三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对海岸线的使用做出优化调整。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还岸于民”的原则,在城区的海滨地段建设富有热带风情的景观带。     

 湛江第一条景观带是长约 3 公里的霞山观海长廊。长廊横穿渔港和海滨两个公园,中间由一条宽 60 米的绿带相连,是居民和游客观海游览的好去处。      

本世纪初,湛江第二条观海长廊——金沙湾观海长廊建成。长廊约 2.5 公里,相较以往,现在的沿岸沙滩更宽阔、水质更洁净、绿化配置更精美,周边高档楼盘相继拔地而起,提升了城市品位。      

特别是近年来,湛江市委市政府又在两条观海长廊的海滩上先后建起两处海滨浴场,满足了游人亲海玩海的需求,提升了长廊的景观和实用功能。      

李康彦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现在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他告诉记者,1970 年以前,观海长廊的所在地是个渡口,如今在滨海路上还可以找到一座名为“霞海港”的牌楼。      

上世纪 80 年代,湛江湾西岸是主城区霞山、赤坎和开发区,东岸是土地资源丰富、正待开发的坡头区。东西两岸相距约两公里,主要靠轮渡往来,交通拥挤、混乱、耗时司空见惯。      

2006 年,全长近 4 公里的湛江海湾大桥建成通车,解决了几代湛江人的出行难题。湛江海湾大桥不仅解决了东西两岸的交通制约,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轴线,为东岸开发创造了条件,使湛江从“带状”的城市格局发展成为“一湾多岸、拥湾发展”的块状海湾城市。      

2017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年~2020 年)》。根据规划,湛江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北部湾中心城市之一,将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