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录
卡号/身份证号 Library Card/ID No. 密码 Password
湛江市图书馆电子剪报
湛江市图书馆2018年06月剪报

发布时间:2022-05-31 10:00:22 点击数:

分享到:

 

海洋篇

释放“海”的潜力 保持水清岸绿滩净景美

海洋经济总量4年实现翻倍增长

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情况

经略海洋,点燃“蓝色梦想”

扬帆奋进新时代   绘制海洋新景象

滨海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大引擎

构筑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海洋强市建设要特色鲜明

集聚人才增强动力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9 亿元资金撬动“科技杠杆”:广东做强海洋经济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

多措并举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钢铁篇

全球粗钢市场回顾与展望

自觉攻坚 河北推进钢铁工业迈上中高端

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中国钢铁工业运行报告

天津进一步推动钢铁专项行动工作

中国钢铁成为世界钢铁工业重要力量

融合突破   深化改革再出发

新环保形势下的钢铁行业怎么走

石化篇

如何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中国石油发布 2017 年度环境保护公报

中国石油:计划 2030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超过石油

化工园区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中石油发布环保公报

以高压态势清除化工“源头污染”

加大力度确保实现重组预期目标

造纸篇

造纸业增长强劲   景气度提升

严格落实   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

我省启动造纸和印染行业绿色化改造

“保护之盾”不可异化为“破坏之刀”

一带一路篇

广州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城市

粤港澳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

其它篇

为了北部湾海岸带景观可持续发展

粤桂旅游携手 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携手合作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湛江借高铁“东风”打造“四个中心”



 

 

 

 

 

 

 

 

 

 

 

 

 

 

发布版面

街镇


主题

释放“海”的潜力 保持水清岸绿滩净景美

发布日期

2018-06-01

 

“在岸滩上搭建临时棚屋,建设生产生活建筑,既会破坏海洋生态,也是违法行为。”日前,天津海洋局汉沽海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和前几日一样,来到大神堂村岸滩上向周边渔民、居民宣传保护海洋的相关法规。记者 刘芸

开展专项整治 保护海洋环境

寨上街大神堂村是滨海新区最东边的一个渔村,也是天津至今唯一保持传统打渔作业的渔村,被称为天津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地方。2000多名渔民、近100条渔船,一早出海打渔,傍晚回港卖掉海货,大多数渔民依然保持这样的传统生活方式,靠海吃海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活方式。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新区渔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天津及滨海新区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海洋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天津海洋局也启动了岸滩专项整治,清整净化岸滩环境,进一步保护海洋生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岸滩专项整治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汉沽海洋管理处注重向村民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引导公众爱护海洋。

加强监管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一手拿夹子一手提垃圾袋,将烟蒂、烧烤木棍、塑料瓶夹出……日前,汉沽海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和专业保洁人员分工合作,手持夹钳、垃圾袋等工具,沿着岸滩对破塑料布、饮料瓶、废纸、烟头、渔网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集中归纳。据了解,汉沽海洋管理处成立了岸线整治小组,定期巡查,加大整治和监管力度,用地毯式搜索对海滩上垃圾进行清理,并将海漂垃圾捡上岸,清理完的生活垃圾一包包堆放在岸边,统一用垃圾车运走,进行无公害处理。同时,组织开展各类入海排污口摸底调查,针对1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专项监测。

据介绍,渤海作为半封闭型内海,海域面积小、水体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天津管辖海域位于渤海湾底,水体自净能力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岸海域水体质量的改善能力。近年来,天津市建立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系统分析前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成果,制定《天津市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方案》,以近岸海域水质考核为切入点,开展排放总量评估,科学制定入海排污控制目标,强化总量控制与“河长制”的衔接联动,逐步建立健全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提升入海污染防控治理能力。

专项修复资金 保护海洋生态

岸滩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针对滨海新区北部片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定位,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不仅可以提升海洋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享受大海的休闲场所,推动生态与生活紧密结合,促进生态与人文相互融合,而且可以提升海洋开发潜力,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了解,天津海洋局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修复岸滩,汉沽海洋管理处在日常的巡查中,发现破损的岸滩会随时上报天津海洋局,根据原有的生态地貌给予修复。

“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熟知的旅游胜地,来新区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优质的海滩资源是新区旅游环境的一张亮丽名片,净滩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汉沽海洋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说,保持干净清洁的岸滩环境,能为外来游客留下好印象,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滨海新区的知名度和魅力。岸滩整治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对有效修复岸线、岸滩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水平,促进旅游服务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版面

行业


主题

海洋经济总量4年实现翻倍增长

发布日期

2018-06-04

 

青岛西海岸新区释放“蓝色引擎”新动能,船舶海工制造迈向深远海

海洋经济总量4年实现翻倍增长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用海带提取物加工生产的创可贴。 潘旭业 摄

 

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解缆起航。(资料片)

 

青岛西海岸新区繁忙的前湾港码头。(资料片)

智慧港口建设全国领先,机器人成为码头上的主角;船舶海工制造实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拥有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最大海藻加工基地……获批4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长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20%,海洋经济总量四年实现翻倍增长。
  向海要发展   4年要来高效益

2013年至2017,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491亿元增长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20%,海洋经济总量4年实现翻倍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8%增长到31.7%,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综合考核指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其中,2017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1.2%7%35%。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4年来,海洋经济发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国家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的发展路径,全面提升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努力担当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支点。

交出这样一份优异的海洋经济成绩单,得益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内涵提升转变。

船舶海工制造  迈向深远海

船舶海工制造实力雄厚。作为全国重要的船舶海工生产基地,新区海工平台设计制造及总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船舶行业形成从修造船、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到港口及船用机械的完整产业链。新区生产制造的国内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等高端产品享誉海内外。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记者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看到,和传统码头人来人往不同,整个码头上空无一人,依靠智能生产控制系统远程遥控的全智能化机器人像高楼一样鳞次栉比,成为码头上当之无愧的主角,而工作人员只需坐在远程监控室里,指挥它们完成集装箱的装卸、堆存等作业。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位于前湾港区四期5-10泊位,岸线长2088,纵深784,前沿水深-20,年通过能力520万标准箱,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0000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该码头由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由青岛港自主构建全球领先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采用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技术设备,颠覆了传统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管理模式,实现决策智能化、生产流程化、操作自动化、现场无人化、能源绿色化。

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减少操作人员约85%,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海带变医用辅料   产值升了300

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比重快速增加。海藻酸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40%;褐藻胶国际市场占有率25%。衣康酸、异麦芽酮糖,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HA,生产规模国内最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00亿元,增长17.7%,拥有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最大海藻加工基地。目前,新区海洋生物产业逐渐向医药领域提升拓展,重点生产空心胶囊、医用辅料等。

作为全球海藻行业的领军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被誉为青岛“新五朵金花”之一。在该集团的展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幕: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会再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而绷带还能促进伤口愈合。这种神奇材料的成分之一便是海藻的提取物——海藻酸钠。而明月海藻生产的海藻酸钠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线管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8000元海带中提取海藻酸钠的价值1.6万元,将这些海藻酸钠做成海藻纤维价值8万元,再做成终端药用辅料就变为240万元,升值300倍。

海洋服务业  成为新的增长极

2017,新区滨海旅游业快速增长,实现总收入21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213万人次,分别增长14.7%20.6%,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滨海旅游向高端发展,游艇旅游产业成立了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今年323,2017-2018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参赛团队结束了在青岛西海岸的停靠,开启了第九段前往美国西雅图的航程。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海比赛。本次停靠的亮点是首次启用西海岸新区东方影都星光岛万达游艇会码头,这里预计将成为新区滨海旅游的新热点。

此外,全省首家面向海洋产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全国首家海洋权益交易市场实现海域使用权增值率高达600%,海汇村镇银行创新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交通银行筹划海洋经济专项授权额度由7亿元提高到50亿元。正在成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等。

海洋科技服务业也在迅速崛起。国家级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行,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中心获批全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项目加快推进。海上综合试验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重点平台加快建设。

海水淡化   全产业链加速形成

海水淡化产业实现新突破,一条云集了自主核心技术、装备制造集成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形成。

位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的海水淡化项目日出水量达10万吨。“这项工程打破了国外对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的垄断。”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自主设计研发、自主投资建设、自主管理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

如果说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的范本,那么西海岸新区的三泰膜项目则是专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膜产品研发生产,同时涉及膜设备集成,以及水处理相关项目设计施工的“全能选手”。

三泰膜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纳米多孔陶瓷复合滤膜、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将陶瓷纳米粒子应用到膜加工工艺中,使出水率一举提高了20%。该项目投产短短两年来,产品已远销印度、越南以及新西兰等国,正成为亚洲品种最全、产量最大的膜生产基地之一。

2017,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储备蓝色经济项目170,总投资约2683亿元;年内共完成投资167.8亿元,其中,新竣工项目20,总投资59亿元。77个项目列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4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5%69%;联想海洋产业运营总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个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总投资704亿元,占全市列库项目总额的82.9%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情况

发布日期

2018-06-05

 

本报65日讯(记者曹马志 通讯员李蔡红)今天上午,市环保督察协调联络组第47次暨海洋督察协调联络组第35次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刚,副市长文斌参加。

会议通报全市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情况,审议《海口市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审议稿)。与会人员就环保督察和海洋督察整改的重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对我市环保督察和海洋督察整改落实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要求各区各部门继续以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为契机,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保大会精神,解决一批“老大难”环境问题,促进全市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有力有效提升,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坚持以问题导向,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压实压紧压牢主体责任、落实落细落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整改,务求实效,确保督察反馈提出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会议强调,要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成果,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全面查找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的其他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尽快补齐短板,深挖反馈意见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原因,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及推进转型升级等办法逐一破解,从源头上完善制度,全面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环保督察协调联络组和市海洋专项督察协调联络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总联络员,各专项组组长参加会议。

 

 

 

发布版面

今晨发布


主题

经略海洋,点燃“蓝色梦想”

发布日期

2018-06-0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为深入贯彻中央实施经略海洋战略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我市成立了海洋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市10个工作领导小组之一,提出将陆海统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原则,构建“3+3”海洋产业体系,使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总量位次相匹配,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到2022,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GDP31%

港口建设———

计划到2020,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50万标箱,建成世界一流强港。集中突破西港区建设。按照港口规划,西港区完成全部建设需投资约500亿元,建成后,年通过能力达2.5亿吨、1500万标箱。加快老港区改造。按照规划,老港区保留客滚、客箱、铁路轮渡功能,新建国际邮轮母港工程、游艇码头,拓展金融中心、CBD、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当前,重点抓好芝罘湾港区散杂货及集装箱搬迁改造。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形成集铁路(包括大莱龙铁路、中韩铁路轮渡等工程)、公路(包括龙青高速、G18等工程)、航空(包括机场二期等工程)、管道(包括西港区至淄博原油管道复线、西港区至淄博LNG管线等工程)多功能运输于一体,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

海洋经济体系———

在培植壮大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上加快突破。扎实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海洋文化与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3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3大新兴产业,构建“3+3”海洋产业体系,使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市经济总量位次相匹配,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到2022,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GDP31%

海洋生态保护———

围绕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区总面积4945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0.2%,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围绕整治,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40,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40公里,占受损海岸线总长70%左右;目前,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围绕提升,积极推进烟台市、长岛县2个国家级和海阳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长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成立了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并印发实施《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全力支持长岛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综试区建设。

烟台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强省建设非常关心,寄予殷切期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作出“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重要指示。省委把海洋强省建设作为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看齐的现实检验。今年5,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市委书记张术平在调研全市海洋经济工作时多次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烟台海域面积广、海岸线长,山海岛河泉俱全,海洋资源禀赋十分优越,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信心、有决心走在全省前列。

近期,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做优做强做大海洋经济,市委、市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抓紧编制规划,以此引领海洋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经略海洋,我市首先从海洋港口谋突破,抓住我省整合优化港口资源、推进现代港口群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西港区建设和老港区改造搬迁,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加快建设一流港口。

对标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作为我国26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的烟台港,正集中突破西港区建设,加速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原油管道复线、LNG 码头等工程建设,加快老港区改造,致力于打造我国重要的客滚装服务中心及面向东北亚的海上旅游集散中心、旅游船基地、游艇基地;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建设一个龙头港、发展多个特色港,打造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我市大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一盘棋”统筹规划发展。当前,我市正按照“建设一个龙头港、发展多个特色港”模式,调整港区功能分工、优化港区设施结构,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调整临港产业布局,使烟台港步入东北亚国际强港前列。根据规划,西港区重点发展铁矿石、原油液化、化肥、建材和为城市服务的煤炭等大宗散杂货中转运输,远期发展集装箱。芝罘湾港区主要发展集装箱、客滚运输、铁路轮渡、旅游等业务。龙口港区重点发展煤炭、以铝矾土为主的有色金属矿石、液体化工、粮食储运等中转业务和集装箱运输。莱州港区重点发展液体化工、地方建材、电厂煤炭、粮食等中转运输,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其它散杂货提供服务,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龙头港。蓬莱东港区重点发展木材、对旅顺的客滚运输和对长岛的陆岛交通运输,同时保护好港口预留岸线和后方腹地。长岛港区主要发展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客运。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方面,我市正坚持以“四新”促“四化”,扎实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海洋文化与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3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3大新兴产业,构建“3+3”海洋产业体系,使海洋经济发展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高新技术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做大做强海洋新兴产业,我市将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支持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巨涛重工、京鲁船业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建设开发区、高新区、莱山区、蓬莱市4个船舶与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区,发挥汇洋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打造中国海工装备名城,并依托东诚药业、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企业和孵化器,打造开发区、高新区两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突破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抗菌肽筛选、海藻类海洋化学药物等技术研发,建设国内一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把海洋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在保护、整治、提升三个方面下功夫。在海洋保护方面,我市修订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落实更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和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确保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保持40%以上。全力支持长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积极争创国家海洋公园,推动长岛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上做标杆、树样板、创品牌。以更长远的眼光抓修复,完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加快实施海洋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海洋工程区域限批制度。以更坚决的态度抓整改,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坚决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标准完成任务,做到全面彻底、不打折扣。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湾长制”、“港长制”和“岛长制”,推进海陆统筹、湾区统筹、河海共治,为实现海湾、海港、海岛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YMG记者高少帅

 

发布版面

行业/海洋渔业


主题

扬帆奋进新时代   绘制海洋新景象

发布日期

2018-06-08

 

伴海而生、依海而兴。在秦皇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海洋是其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是助推发展的资源和平台,更是全市上下用心管理和守护的对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治理部署要求,扎实开展了  一系列保护治理工作,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切实履行海洋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职责,紧紧围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组织开展系列海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促成我市成功入围“新一轮”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入列为全国“湾长制”试点城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在两次国家检查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2017 ,近岸海域水质均符合指定功能区类别要求,各监测点位水质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海域水质标准,达标率为 100%,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 99%96%95%90%。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较上一年增加,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优于上年。      

奋进新时代  扬帆新海洋      

今年的 6 8 ,是第 11 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和第 10 个“世界海洋日”,主题是“奋进新时代,扬帆新海洋”。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海洋事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市海洋和渔业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指示,以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新要求,在海洋日期间,举办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包括公众开放日、广场宣传、海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摄影展、图片展、知识讲座等,以进一步巩固海洋日活动品牌,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人海和谐”的理念,切实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综合能力建设开创新局面     

自去年 3 月正式组建以来,市海洋和渔业局以党的十八大历次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奋斗目标,坚持“边组建边开展工作”,同心同德、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三定方案》制定和人员划转,完成了局机关内设科室调整、负责人任命和职责理顺,启动实施了沿海县区海洋、渔业管理和执法体制理顺工作;海洋伏季休渔管理工作成效全省最优,海洋和渔业综合执法工作稳步推进,港口建设、航运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旅游旺季服务保障工作实现了“史上最好旅游旺季”的目标要求……达到了新组建单位开门红的预期效果。      

严控海洋红线,保护蓝色海域市海洋和渔业局坚持以人为本、人海和谐,推进海洋生态红线管控,实施岸滩整治修复,累计修复侵蚀岸线 23.4 公里,增加沙滩面积 72.6 公顷,改善了沙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浴环境条件。      

以治理岸线侵蚀为抓手,先后实施了对北戴河老虎石浴场及周边岬湾海岸的修复、北戴河西海滩浴场重点海域的整治等 6 项侵蚀岸滩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戴河口至洋河口、石河口至铁门关的岸线整治修复,有效遏制了项目区内沙滩退化、岸滩侵蚀问题,恢复和改善了海岸带旅游功能。目前,正在加快实施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修复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控项目。      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以科技为引领,有助于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提升海洋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以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为技术支撑,在北戴河海域布设 3 套在线监测浮标,全天候自动实时监测,并在国内率先依托北斗卫星进行实时传输,填补了河北海洋环境全要素在线监测的空白。与此同时,初步建成陆源人海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岸基自动化海洋观测站,提高了实验室分析能力和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全面提升海洋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未来发展中,市海洋和渔业局将进一步全面推动海洋经济升级、港口和渔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自身履职能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海洋经济发展能力、现代渔业综合竞争能力、海洋科学管控能力,奋力开创新时代海洋、渔业、港口、航运事业新局面。      

在全国率先试点“湾长制”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去年底,我市开始“湾长制”试点工作,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沿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岸沙滩保护与修复,构建长效管理体制,打造公众亲水岸线,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孟祥伟为政委、市长张瑞书为总湾长的“湾长制”综合指挥机构,沿海各县区常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本辖区海岸沙滩“湾长制”的政委和湾长,海岸沙滩管理和使用主体担任基层湾长。实行总湾长抓总、县区湾长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并明确了各级湾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层层狠抓落实,让每一米岸线都有管护的标准、有奖惩的措施。      

“湾长制”试点工作中,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红线”原则,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严格控制各类损害海洋环境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岸沙滩整治工作,构建全民参与的近岸海域综合整治体系。      “湾长制”工作共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于 5 31 日前,对全市 162.7公里海岸线和滩涂湿地范围重新进行踏查测量,登记造册;重要河口、功能区和保护区等核心海域,防污染、赤潮、藻类、海蜇旺发监测和防治工作形成长效机制。12 31 日前,基本恢复自然岸线景观和公众亲海功能,港口水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每一平方米海岸沙滩有人监管、有入负责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海岸沙滩综合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到 2020 年前,确保实现自然岸滩干滩宽度最小不低于 30 ,人海河口和排水口  100%达标排放,浅海和滩涂养殖科学规范,核心区和海洋功能区水质 100%达标,全面清除和打击岸滩及海域违法工程建设行为,全市岸滩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我市“湾长制”试点工作共明确两大项任务,其一是加强海岸沙滩综合整治。主要开展生态环境状况及环境风险摸底,开展北戴河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和环境风险摸底,掌握人海河流、人海河口、海上养殖、海洋船舶和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源状况;开展海岸沙滩踏查摸底,建立海岸沙滩档案,形成“一湾一档”。沿海各县区要按照海岸沙滩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开展海岸沙滩环境卫生集中攻坚整治行动,加强入海河口控制。与“河长制”相衔接,在重点大海河口(排污口)设置海水水质连续监测点,全面掌握人海河口(排污口)附近水质情况。加快调整浅海养殖结构,开展水产养殖整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海岸沙滩资源。以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北戴河新区为重点区域,实施海岸沙滩整治修复工程项目11 个。      

其二是要完成建立“湾长制”综合监管体系,即对全市海岸沙滩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7 个责任区,建立“湾长制”综合监管体系。在此项任务中要推广北戴河区和北戴河新区等核心旅游区域海域沙滩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和精细服务的理念及经验,打破常规体制、机制界限,突出陆海统筹,制定切合区域实际的“湾长制”长效监管制度和措施,建立渤海海域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湾长制”试点监管体系。 海洋灾害人人知      

风暴潮,或称暴潮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这种灾害主要是由大风和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的,使局部地区猛烈增水,酿成重大灾害。市民要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风暴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准备。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的形成主要和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有关,此外,合适的温度和盐度也是诱发赤潮的重要原因。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 700 800 千米,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在海面上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亦包括进入海洋中的大陆冰川(冰山和冰岛)、河冰及湖冰。海冰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一定的海域中,以内能和热能的转化为主要矛盾,并达到临界状态(温度低于海冰的冰点)的产物,素有“白色杀手”之称。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滨海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大引擎

发布日期

2018-06-11

 

本报讯(记者付生  通讯员王勇钢  徐强)加快向海发展,助力海洋强市建设。今年以来,滨海区把“四个滨海”建设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度融合,扎实推动海洋优势产业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建设陆海统筹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海洋经济强大引擎。      

壮大海洋产业。立足海洋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规模大、结构优、质量好、创新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集中培育“4462”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形成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动力、生物医药 4 1000 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 4 500 亿级产业集群;做强做大临港物流、滨海文旅、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医养健康、节会经济 6 个生产服务性产业及现代渔业、观光农业 2 个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现代渔业、观光农业、现代物流、滨海文旅等产业,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与海洋动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潍柴重机、海化集团、新和成、中化弘润、山东海王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强,鼎成新材料、祥维斯生物科技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及山东天维膜、华芯集成电路、华创机器人、瑞驰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做大。当前,滨海正以突出产业“落地率、开工率和推进率”为抓手,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规划统领、一个领导推进、一个部门统筹、一个骨干企业引领、一个园区支撑、一套政策支持”的“七个一”责任体系,全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切实壮大现代海洋产业规模。      

突出港城联动。坚持放大港口带动优势,通过多元化、一体化建港,3.5 万吨级航道实现通航,山东高速潍坊港 4 5 万吨级泊位投产试运营,森达美港 6 5 万吨级泊位投入运营,液化品码头库区一期投用、二期建设完成。潍坊港集团 2 5 万吨级泊位启动建设,5 万吨级航道项目获批建设。客运中心、疏港铁路、山东高速临港物流园、潍坊港航运中心等配套工程全力推进,潍坊港已开通潍坊直航韩国釜山、日本等多条国际航线及十余条国内航运干线,鲁辽大通道、“潍青欧”“鲁新欧”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健康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 2017 年达 4200 万吨,集装箱运输 2017 年达到35.1 万标箱。鲁辽运输大通道已成为山东连接东北和欧亚的重要海上通道。积极完善港、区、路综合配套,推进疏港铁路、潍日高速、环渤海大通道等陆路交通设施建设,以潍坊港为龙头,发展冷链物流、甩挂物流、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海港经济区、绿色化工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综合保税区 B 区、山东高速物流园、国际畜牧产业园、中化弘润滨海工业园等园区建设。中化弘润滨海工业园通过黄潍、董潍、滨青等多条输油管线和 1000 万立方原油储备罐区,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规划保税原油超市,实现原油线上线下交易,形成以滨海为中心的原油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港口拉动产业聚集的效应。      

加快产城融合。走进滨海中央城区,到处是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新和成小镇、企业总部基地群、国药(潍坊)健康城、神州长城康健城、华谊兄弟星剧场等 30 多个项目正如火如荼加快推进。以核心区域突破提升,带动滨海产城融合发展,滨海按照“一核三极”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 80 平方公里中央城区建设。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三年大绿化行动,统筹推进白浪河生态示范带二期、城际生态廊道、“南红北柳”防护林等八大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北部沿海绿色屏障。立足特色海洋资源,将海洋文化、渔盐文化、风筝文化深度交融,建设以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海洋旅游度假中心,叫响品质滨海、活力滨海、文化滨海品牌。风筝冲浪基地、千亩风筝放飞场、渤海之眼摩天轮、筑梦广场等已建成投用,华谊兄弟星剧场、环球嘉年华、海佑影视基地等大型文旅项目签约落地,国际游艇码头、温泉度假酒店、弘润温泉水世界等项目加快建设,欢乐海沙滩景区获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 260 万人次。

 

发布版面

专题·生态


主题

构筑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发布日期

2018-06-12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对广西海洋生态保护有何特殊意义?与其他沿海省区相比广西《规划》有何特点?如何进一步严格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起草《规划》的广西海洋和渔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蒋明星。      

着力建设海洋主体功能区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北部湾广西海域面积 6.34 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数据显示,2016 年近岸海域春、夏、秋、冬 4 个季度平均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分别达到86.0%、72.0%、86.0%、92.8%。广西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有分布。其中,红树林面积 8375 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 40%,居全国第二位。      

蒋明星说,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该规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空间开发的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规划范围为依法管理的近岸海域和涠洲岛—斜阳岛周边海域,以及 629 个无居民海岛,规划海域面积约 7000 平方公里。《规划》的印发实施,有助于推进广西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沿海作为广西开放发展的前沿和门户,随着用海规模扩大和用海强度提高,在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海洋空间需求的同时,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蒋明星告诉记者,广西海域利用效率仍然较低。截至 2017 年,广西沿海经国家和自治区政府批准使用的围填海规模达到 92.4 平方公里。其中,“十二五”期间获得批准的围填海面积 42 平方公里。海洋开发广而不深,利用方式粗放,2017 年全区单位海岸线海洋生产总值仅 0.825 亿元/公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海洋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伴随着沿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临海工业、海水养殖、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为用海活动的增加,海草床、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压力持续增加,海洋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      

“新产业新业态的用海强度不断提高,公众对清洁海洋环境和亲海空间的期望不断提高,供给约束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统筹难度增大。”蒋明星坦言。      

规划面积比例高达 20%      

蒋明星表示,总面积达 7000 平方公里的规划海域,占广西海域面积的 20%,而沿海发达省份的规划面积仅为 10%左右。其中,优化开发区域海域面积 2824.2 平方公里,占 40.3%;重点开发区域海域面积 1236.5 平方公里,占 17.7%;限制开发区域海域面积 2451.2 平方公里,占 35%;禁止开发区域海域面积 488.1 平方公里,占 7%。      

优化开发区域是海洋经济活动主要承载区域,主要进行用海存量消减,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海结构。该区域的开发原则是,优化近岸海域空间布局,合理调整海域开发规模和时序,控制开发强度,严格实施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在该区域采取强制性措施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对已遭破坏的必须进行整治和修复。禁止领海基点所在岛屿、自然保护区内海岛开发利用。”蒋明星强调。      

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评价      

“为进一步严格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广西着力推进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监督各地落实情况。推动涉海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海洋主体功能区全要素信息‘一张图’。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变化的定期评价和信息通报制度,以及海洋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体系,按照不同区域的海洋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蒋明星说。      具体而言,在优化开发区域,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的绩效评价,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的评价。在重点开发区域,强化对海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资源消耗、涉海就业、环境保护等指标的评价。在限制开发区域,强化对海洋生态产品供给和海水产品保障的评价,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评价。在禁止开发区域,按照保护对象的保护情况确定评价内容,强化对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的评价。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海洋强市建设要特色鲜明

发布日期

2018-06-13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威海市海洋资源禀赋、丰度指数得天独厚,有条件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争当海洋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排头兵,关键要突出特色,立足优势、放大优势、增创优势,把海洋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海洋港口特色要更加鲜明。港口是城市的门户,是走向世界的通道。要依托我市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明确港口的发展定位,整合全市港口资源,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拓展提升港口功能,建立畅通安全高效的海上大通道,打造海上合作的战略支点。      

海洋产业特色要更加鲜明。提升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大力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是对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再谋划、再布局,有助于促进海洋产业的集中培育、转型升级、重点突破。要结合工程实施,推动海洋产业链条、优势拓展,加快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     

海洋文化特色要更加鲜明。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是威海的城市特质。要更加注重海洋特色文化的挖掘,突出“中外交汇、古今交融、包容并蓄”的区域文化特色,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打响海洋文化品牌,不断升华海洋文化底蕴。要大力传播弘扬海洋文化,讲好威海故事,充分展现威海的文化自信,激发海洋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的融合互促、同步发展,让城市的海洋韵味更浓,特色魅力更加彰显。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打造“蓝色粮仓”   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日期

2018-06-15

 

本报讯(记者刘星)6 月 14 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谭作钧,市委副书记、市长谭成旭参加我市海洋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并调研海洋渔业工作。谭作钧、谭成旭强调,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进我市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打造“蓝色粮仓”,发展海洋经济。市领导熊博力、郝明参加活动。      

近年来,我市抓住伏季休渔有利时机,全面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每年 5 月中下旬至 7 月都开展海洋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 5 年,全市总计投入资金 2.81 亿元,放流各类水生幼体 186.4 亿尾,增加产量 2.84 万吨、产值 26.27 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 1∶10 以上,惠及捕捞渔民 15 万人,直接增加渔民收入总计 16.2 亿元。今年,我市计划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等苗种总计 21.6 亿尾,计划投入苗种资金 3253 万元。      

当海监船驶入三山岛海域时,谭作钧、谭成旭与大家一起,将一桶桶鱼苗和虾苗顺着滑道投放到大海。谭作钧、谭成旭说,增殖放流是一项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是增加水体生物资源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增殖放流活动,持续加强伏季休渔期间渔船渔港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加大海洋监察执法力度,确保伏季休渔秩序稳定,切实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谭作钧、谭成旭听取全市海洋与渔业重点工作情况汇报后强调,海洋是大连城市的底色和特色,海洋渔业是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      

要聚焦海洋渔业优势,立足特色资源,提升科研实力,培育一批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海珍品品牌,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要把发展海洋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创新旅游载体,丰富旅游项目,进一步发掘富有海岛特色的民间文化和假日文化,让海岛旅游焕发新活力。要加强海洋管理和保护,严守海洋生态红线,依法依规做好海洋岸线的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提升“管海”“护海”能力,确保用海科学生态集约节约。

 

发布版面

理论专版


主题

集聚人才增强动力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日期

2018-0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海时提出要发展好向海经济,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要求北海舞起海洋经济发展等“四个龙头”。北海需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根据自身情况“摸石头”,另一方面还需多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走出一条自己的海洋经济腾飞之路。      

一、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经验。      

美国三角海洋产业园区。美国三角海洋产业园成立于 1959 年,是全球范围内成立相对较早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园区。三角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概念就是占领技术高地,转为经济效益。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三角园区的海洋机器制造、生物科技和环境卫生技术成为其突出的产业特色,并通过极佳的区位优势得以传递和扩散,形成规模效益。      

法国布雷斯特海洋高科技产业园。法国布雷斯特海洋高科技产业园成立于 1988 年,该园致力于把技术的集聚转化为产业的集聚,园区内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发机构形成三方面优势力量,三方相互支持相互平衡,形成一个通畅的资源流通网络,使得园区的效率更加稳定且高效。      

二、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经验。      

青岛蓝谷。青岛蓝谷于 2012 年正式成立,是一个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青岛蓝谷的建设,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策略:一是政府为主导的高强度投入,在从国家到地市的高度重视基础上,吸纳大量政府投入的资源,迅速完成基础建设;二是自身的海洋科技优势,仅凭青岛自身拥有的海洋技术资源就足以吸引和带动整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国际高水平定位和大平台策略,依靠汇聚全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向国际靠拢并寻求超越。      

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 2011 年被批准设立,被写进“十二五规划”,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海洋产业集聚,其建设思路是围绕着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和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需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海洋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汇集产业、资金和人才,发展技术领先、产品高端、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集群,将舟山群岛新区打造成为海洋产业集聚岛。      

三、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启示。      

北海坐落在广西南端,区位条件和资源拥有情况和其他海洋产业园有所差异,但是从这些园区的发展道路、思路、策略当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能够借鉴的经验。      以技术平台推动产业发展。根据国内外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科研力量和海洋技术是海洋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海洋产业园区必须要打造出中国南部沿海尤其是北部湾的海洋科技高地,以海洋技术创新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联盟、技术交易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发挥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功能;二是集聚科技研发机构,推动国内外高层次科研院所向园区聚集,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总部、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院士)工作站等以实现科技研发力量的集聚;三是培育和吸引创新型企业,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时对园区内外的高成长性企业、大型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和服务、推动创新企业的发展。      

集聚人才增强发展动力。海洋科技的引擎只有注入人才作为燃料才能飞速运转。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海洋产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数少,人才资源数量和素质与未来海洋科研产业发展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平台基础上,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还须通过完善服务机制来吸引人才的流入。一是要健全人才流动的市场、信息和管理服务机制,提供通畅的信息渠道、便利的人才市场环境和优质的人才管理服务,让人才“进得来”;二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园区的指导和监督下,健全和完善各机构的薪酬福利体系,并建立在园区基础上的福利体系,让人才“想进来”;三是尽快完善园区基础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从医疗、教育、住房、商业、办公、餐饮和安保等方面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人才“不想走”。      

推进三边平衡的管理体制创新。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突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主体地位,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是整个园区的生命和血液,管理机构则需要突出其服务和整合职能。北海海洋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法国布雷斯特海洋高科技产业园的经验,形成科研机构-管理机构-企业三边相互支持,相互平衡的网络形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拥有核心技术的研究院所为中心,有效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融资和风险保障制度,加强企业的抗风险和融资能力,避免同质恶性竞争,避免短视,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长期规划。

 

发布版面

区域


主题

9 亿元资金撬动“科技杠杆”:广东做强海洋经济

发布日期

2018-06-20

 

 发展海洋科技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他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      

作为海洋大省的广东,希望不断加码海洋科技来撬动海洋强省建设。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王中丙曾在不久前召开的 2018 年省级促进经济发展专项(海洋经济用途)专题会上透露,未来 3 年广东将持续投入 9 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产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广东之所以通过专项资金加码海洋科技产业,正是因为广东认识到了自身短板。“虽然广东曾创造了连续 23 年海洋经济总量全国首位的成绩,但仍不免受制于高端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构建偏弱的问题。”      

对于广东面临的上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宁凌认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是相对稳定的,要把海洋资源变成相应的产业,需要科技作为重要杠杆。”      

如何由大转强?      

若论海洋大省,广东名副其实。      

广东海域面积达 42 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约 4114 公里,有 1431 个海岛和 510 个海湾。资源禀赋造就了广东海洋大省的历史:早在 2000 多年前,广东湛江徐闻就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代十三行更是造就了广东商贸的繁荣。      陈万灵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由 8253.7 亿元迅速增至 13796 亿元,年均增长高达 10.8%。2017 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更是达 1.78 万亿元,连续 23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占广东省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但荣耀的背后却是广东海洋经济“大而不强”的瓶颈难题。陈万灵坦言,“海洋经济大省是广东,但海洋科技一度成为广东的‘短板’。”      

他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广东的海洋科研机构较分散,缺乏既覆盖海洋自然科学研究,又覆盖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高水平、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相对还比较少。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郁志荣观察到,广东也是最早发现海洋科技短板并提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市之一。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广东缺少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海洋创新平台和市场化海洋创新服务体系,广东海洋科技协调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还不成熟,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较为明细具体的政策导向。同时,上述规划还提出广东将围绕海洋经济培育超 100 亿元规模企业达 20 家,超 500 亿元产业集群达 10 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5%以上的目标。      

郁志荣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未来海洋经济的新格局很大程度上将由科技决定,补海洋科技短板恰恰是广东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怎样撬动 2.2 万亿?      

同样是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广东提出到 2020 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 2.2 万亿元,年增长实现 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托便是“科技杠杆”——科技平台、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资源优势,发展的关键则是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是相对稳定的,但要把海洋资源变成相应产业,需要科技作为重要杠杆。海洋科技的发展需要海洋科技平台、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来推动。”宁凌说。      

他曾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在广东建立国家海洋第五研究所的命题。他认为,“广东十分有必要且有基础创建国家海洋第五所。”      

据了解,在广东的海洋科技队伍中,既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这样的“国家队”,也有地方科研院所和海洋渔业部门组成的“地方队”,更有一批覆盖多个领域的大小企业,他们共同构成了助力广东海洋经济全面升级的“科技矩阵”。      

郁志荣也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他主张从培养和引进海洋类技术人才出发。      

“目前高端海洋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山东青岛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与产业人才。广东想要从海洋大省跃升为海洋强省,一方面必须整合、壮大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一方面还要推出相关的人才和激励政策,推动原始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他如是分析。      

陈万灵认为,“科技杠杆”的撬动需要很长时间,专项资金的投入或需要持续投入。“对科技研发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对科研长期投入和对科研人员长期培养。”他说。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专项资金自 2018 年起将分 3 年投入,重点支持包括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上风电、海洋公共服务等在内的五大海洋产业,其首批立项的 36个项目代表着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核心攻关技术。

 

发布版面

理论


主题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18-06-20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在多个领域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改革红利、开放红利逐步释放。      

2017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36 次会议,审议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年来进展情况的总结报告,充分肯定 3 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近日,3 个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正式印发。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随着天津、广东、福建三地深化改革方案的公开,自贸试验区新一轮改革举措即将全面铺开。      

自贸试验区改革再升级      

今年 4 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广东、天津、福建作为我国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正受到某些国家的威胁与挑战。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方案出炉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将赋予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为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方案。      

从国务院公布的方案来看,3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均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除特殊领域外,采取有效政策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准入相关行业、领域和业务。除上述相同开放举措外,3 个自贸试验区在地理方面分别有粤港澳、京津冀和闽台区域合作发展优势,承担不同的具体分工,有着差别化的发展机遇。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提出了建设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提出了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推动前沿新兴技术孵化和完善服务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提出了打造高标准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透明化和加强闽台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省强市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都有显著的沿海优势,当前三地的改革开放已卓有成效,经济上已形成集聚效应,体制机制已较为成熟,在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已能发挥支柱作用。适逢中美贸易纠纷,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方案出炉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决心。需要在新的改革试验田大胆实践,探索更高水平的创新开放,借自贸试验区建设东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省、强市。      

第一,可以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开放能推动整个金融机构的改变,增强市场竞争活力,提高本土金融效率,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从而创立中国特色市场金融体系。广东、天津、福建可以借自贸试验区建设东风,有序对内对外开放,重构金融格局,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稳定,建立现代的监管体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继续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推动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加大对海洋新技术、海洋新产业、海洋新业态、海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涉海企业上市。      

二是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海洋产权交易平台、海洋项目融资服务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等海洋金融服务平台,逐步推进形成海洋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三是构建海洋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发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抵押贷款、船舶融资租赁等海洋金融产品。鼓励海洋保险业发展,开发创新型险种,做大保险产业集群。积极引进、设立海洋产业基金,探索设立海洋发展基金,发行海洋信托基金。推动银行、保险、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海洋投贷联盟。通过推进“金融强海”,进一步提升涉海金融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支持海洋科技创新,逐步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开放。      

第二,可以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海洋开发合作。      

广东可以充分利用粤港澳毗邻的区位优势,推进三地海洋经济纵深合作,巩固海洋合作基础,拓宽海洋合作领域,实现海洋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建设区域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构建亚太海洋服务中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天津可以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以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内以服务带动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带协调互动、一体发展,对外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和范围,推动总部基地、国际金融中心、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探索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形式,提高天津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集聚能力。      

福建可以借助自贸试验区建设,继续做大海洋经济规模,夯实海洋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合作。一方面持续加强闽台海洋产业合作,加强闽台港区对接交流,加快推进漳州、泉州台商投资区和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建设,降低制度成本,吸引台湾海洋企业在福建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强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打造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产业合作暨交易平台(含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完善国际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合作。      

第三,可以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开放带来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壮大,开放发展带动中国经济强势崛起。涉海服务业也要以开放促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是挑战也是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外现代服务业将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可以促进国内的落后产业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大做强。应依托自贸试验区发展,在保持制造业传统优势地位的同时,倒逼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多层次、全方位的海洋经济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海洋优势促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论断,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量,更关注持续增长动力,更侧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对于三地而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既要在通讯、旅游、工程咨询、金融、法律等领域扩大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也要建立自贸试验区发展所需的审慎监管机制。既要推动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也要依托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 2025”和“服务立国”,一个都不能少,两手都要硬。      

广东可以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可充分发挥海岸带建设管理优势,通过实施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现代海洋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科学用海水平,打造更具活力和魅力的广东黄金海岸。以大湾区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提升传统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深圳、湛江等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建设,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粤设立区域总部,打造串珠成链的沿海经济带,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天津可以加快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可充分整合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区位和政策优势,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园区孵化集聚创新,重点打造以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国家级产业聚集发展、综合服务和自主创新基地,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建设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领航区。      

福建可以强化海洋创新发展。可充分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海洋事务东南研究基地和虚拟海洋研究院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海洋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研发,培育海洋能源、高端船舶、环保生态、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逐步建成智慧海洋框架体系,发挥海洋科技在提升福建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管控、环保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方面的作用,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出《意见》强调

多措并举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日期

2018-06-26

 

本报讯(记者王自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其中,多项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意见》提出了总体目标。到 2020 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具体指标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 70%左右。      

《意见》明确,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以渤海海区的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辽河口、黄河口等为重点,推动河口海湾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全部清理非法排污口。严格控制海水养殖等造成的海上污染,推进海洋垃圾防治和清理。率先在渤海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入海河流治理与监管。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岸线开发管控,统筹安排海洋空间利用活动。渤海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围填海资源,已审批但未开工的项目要依法重新进行评估和清理。同时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空间,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开展重点江河湖库及重点近岸海域破坏生态环境的养殖方式综合整治。鼓励清洁能源船舶的推广使用,严格实施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排放标准,鼓励淘汰老旧船舶,落实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政策,全国主要港口和排放控制区内港口靠港船舶率先使用岸电。      《意见》指出,要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到 2020 年,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同时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2018 年年底前,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全面排查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制定治理和修复计划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      

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方面,《意见》要求,加强休渔禁渔管理,推进渤海等重点水域禁捕限捕,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      

在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方面,《意见》要求健全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加快组建流域环境监管执法机构,按海域设置监管机构。      

在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方面,《意见》要求加快制定和修改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鼓励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先于国家进行立法。



 

发布版面

产业研究


主题

全球粗钢市场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

2018-06-05

 

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在其今年 4 月发布的资源与能源季度报告中称,随着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以及中国钢铁生产增长,全球粗钢产量提升。受建筑生产活动放缓、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影响,预计在展望期内中国钢产量和消费量将逐渐下降。预计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将越来越多地推动全球钢材消费和生产的增长。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高关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升级的威胁将给全球主要钢铁出口国的前景带来风险。      

1 高价格和强劲需求推动中国钢产量增长      

2017 年,中国钢铁企业的生产受到钢材价格走高和利润提高的推动。中国钢材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政府压减产能、关闭非法感应炉以及冬季错峰生产造成钢材供应减缓。      

尽管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但 2017 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5.7%,达到创纪录的 8.32 亿吨,约占全球粗钢产量的 49%。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长也反映出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其产能利用率提高。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合规产量替代了以前未公开报告的产量(由非法感应炉生产)。由于中国工业生产强劲增长以及政府支出落地,较高的钢产量被强劲的国内需求所吸收。      

中国将持续压减钢铁产能,2018 年将再压减 3000 万吨钢铁产能。预计中国控制环境污染的政策将日益严格,如当空气污染特别严重时,河北省会加强限产措施,冬季将再次限产等。由于冬季以外时间的产能利用率较高,因而预计这些因素不会导致 2018 年全年中国粗钢总产量大幅下降,粗钢产量将大致保持稳定。      

预计 2018 年中国粗钢消费量将保持稳定。首先,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固定资产投资都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6.9%和 7.0%。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房屋销售面积、销售额以及房屋新开工面积的增长速度放缓。中国政府努力调控房地产市场,包括限制购房、新房限制价格、提高首付款比例,由此 2017 年中国房价上涨十分温和。预计 2018 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保持低迷状态,并抑制钢材需求。      

2 预计中国粗钢产量将逐渐下降      

从中期来看,预计中国粗钢产量将保持平稳,并以年均 0.5%的降幅逐渐下降,到 2023 年降至 8.05 亿吨。这将使中国在全球粗钢产量中的份额从 2017 年的 49%降至 2023 年的 45%。预计中国粗钢产量下降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需求减缓,以及当前政府政策的延续和强化。这些政策包括更严格的环保法规、供给侧改革、钢铁产业的发展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以及减少债务。      

预计中国粗钢消费量将以年均 0.5%的速度下降,到 2023 年降至 7.42 亿吨(见图 1 和表 1),主要是由于城市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预期放缓。由于预计城市人口增长放缓,以及政府正在进行的政策对限制房地产市场投机性投资的影响,因而住宅建设将承压。随着政府将注意力从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转移,预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减少。      

来自其他用钢行业,包括家电、汽车和机械行业的钢材需求增长,以及钢材出口的小幅增长预计将部分抵消建筑行业需求的下降。      

2017 年中国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 30.5%至 7500 万吨,为近四年来新低。中国钢材出口的下降是由于国内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出口价格上涨所致,使得中国钢铁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也限制了中国钢材出口。不过,受“一带一路”倡议开辟的新贸易路线的支撑,主要是满足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不断增长的钢材需求,预计中国钢材出口将在展望期结束时回升。 对粗钢消费量的预测,与消费强度即人均钢消费量密切相关,而中国粗钢消费量变化与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在汽车和造船等行业消耗大量钢材的国家有不同的轨迹(图 2)。对中国钢铁行业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时将不断调整政策以使经济平稳过渡,也就是说,政府推行的政策将继续对钢材需求前景产生影响。      

3 印度将在 2018 年成为全球第二大产钢国      

受钢厂产能持续扩张的推动,2017 年印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5.87%,增至 1.01 亿吨。大约同比增长 5.2%的印度国内钢消费量增速落后于产量增速,部分原因是莫迪政府经济政策和改革的实施,例如货币改革和商品及服务税的实施。因国内需求低迷,印度的钢材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 年印度的钢材消费强度估计为人均 73 千克,远低于中国人均 555 千克,表明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印度钢消费量将以年均 6.3%的速度增长,到 2023 年达到 1.4 亿吨,这意味着钢材消费强度达到人均 97 千克。      

印度的钢消费量将受到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发展以及制造业扩张的支撑。这一预测还反映了印度经济结构改革和其他政府政策的预期影响,如银行资本重组(向印度的国有银行注资)。这些政策应该会改善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并支持国有银行为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其他钢铁密集项目提供资金的能力。      

预计在展望期内,印度粗钢产量将以年均 6.8%的速度增长。预计印度将在 2018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产钢国,其粗钢产量将达到 1.08 亿吨。到 2023 年,预计印度的粗钢产量将达到1.5 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 8.5%。      

对印度粗钢生产的预测低于印度 2017 年国家钢铁政策的推测,该政策的产量目标是到2030/31 财年印度粗钢产量达到 2.55 亿吨,这意味着印度粗钢年平均增长率为 7.4%。尽管印度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印度钢铁行业的扩张面临监管机构方面的障碍和难以获得原材料、土地和融资等困难。      

4 短期走强后日本和韩国的粗钢产量将下滑      

2017 年日本粗钢产量稳定在 1.05 亿吨。尽管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但日本钢铁行业受到设备定期维护和技术性故障的影响。受资本支出反弹、汽车和制造业出口增长以及奥运会相关项目需求的支撑,预计短期内日本粗钢产量将温和增长。2020 年以后,由于住宅建筑和汽车行业生产放缓,日本粗钢产量将以年均 0.8%的速度下滑。      受钢材价格走高的支撑,2017 年韩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3.7%,且预计短期内韩国粗钢生产将保持稳定。国内钢材消费强劲、出口增加以及造船业复苏将支撑韩国粗钢产量增长。中期内,因工业生产增长预期放缓,预计韩国粗钢产量将以年均 0.5%的速度下滑。      

5 美国粗钢产量将受到进口关税的推动      

2017 年美国粗钢产量增长 4.0%至 8200 万吨,且受对进口钢材征收 25%关税的推动,预计 2018年和 2019 年美国粗钢产量将分别增长 5.4%和 4.3%。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高关税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升级的威胁,给主要钢材出口国的前景带来风险。      

6 新兴经济体日益推动钢铁需求增长      

2017 年,中国以外地区粗钢产量增长 4.9%,为六年来最高水平。这反映了全球经济和工业生产增长的势头,以及中国钢材出口下滑导致全球钢材价格上涨和企业盈利能力复苏。受全球经济增长和新兴经济体持续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驱动,到 2023 年,中国以外地区的粗钢产量预计将以年均 2.1%的速度增长。      

东盟是钢消费量增长前景最为看好的地区之一。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建筑活动及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以及泰国和柬埔寨汽车工业的潜在发展将推动该地区钢消费量增长。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均钢材消费量明显偏低(2016 年分别为人均 59 千克和 108 千克),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东盟地区目前是钢材净进口地区,钢材进口量占该地区钢材表观消费量的 80%左右。预计该地区进口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钢材将不断增长。预计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高炉产能也将增长,并拉动铁矿石和冶金煤需求。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自觉攻坚 河北推进钢铁工业迈上中高端

发布日期

2018-06-07

 

河北省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如火如荼”。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一行三人赶赴河北,就河北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调研采访。      

在燕赵大地,河北省各地市正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工业基础,扎实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战略,让钢铁企业“跳起来够得着”,主动打响了新常态下河北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攻坚战。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龚晓峰认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是政府要求转,而是市场要求转。”      

有一种精神让你改天换地,有一片热土让你生生不息,河北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省钢铁企业的自觉行动。      

跨越提升关键期      

河北是钢铁大省,作为河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河北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河北钢铁工业爬坡过坎、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河北省走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品种、质量、效益的问题突出,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龚晓峰认为,河北省钢铁工业无论从市场的角度,还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角度,抑或是从绿色发展的角度,都存在偏黑、偏重、偏低端、偏低附加值等问题。为此,河北省在制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钢铁工业作为优化升级优势传统产业之一,“以产品精品化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强汽车板和家电板,加快发展优特钢,大力发展钢材产品精深加工。”      

为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河北省研究起草了《河北省钢铁工业精品化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 年,河北省关键、高端钢材品种有效供给质量和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高端装备需求,普通低合金钢、合金钢比重由 2017 年的 17.7%提高到 20%以上。同时,《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对全省钢铁工业的产业布局、压减产能、整合重组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划,正在稳步推进。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纪永健介绍,《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要求,要把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又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提升质量品牌,实施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钢铁行业提质增效,迈向高端。      

纪永健认为,目前,河北钢铁工业“大”是一方面,“强”也是一方面,但钢铁工业与装备制造没有形成互动,这是一个短板。     

推进钢铁工业迈上中高端      

当前,河北省钢铁工业正处在“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钢铁工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河北省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钢铁工业高端化、精品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决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河北省按照严格落实国家办法要求,并严于国家标准,制定了《河北省钢铁产能置换实施细则》,体现出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2017~2020 年,河北省要完成 67 家钢铁企业退城搬迁改造,保定、廊坊全市退出钢铁产能,秦皇岛、承德压缩钢铁产能 50%左右。三是加快发展高端精品钢材。鼓励发展冶金新材料、汽车和家电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能源用钢、铁路用钢、高端建筑及桥梁用钢等。四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钢材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企业向装备制造、金属制品、建筑用钢结构下游产业延伸,实现向生产“近终型产品”的精深加工跨越。五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利用河北省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不断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生产高端产品,发展钢铁产业规模经济,提高钢铁产业的市场绩效。六是提升质量品牌。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开展省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评价,实施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七是开展智能制造。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智能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八是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不断深化绿色制造示范,加快推广绿色技术装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标准体系。      

目前,《河北省钢铁工业精品化行动计划》已经被纳入河北省万企转型行动方案中。敬业集团把转型升级视为“二次创业”,坚持多元发展;河钢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河钢宣工积极实施资本运作,狠抓研发技术创新;津西钢铁坚持实施集团产业结构、钢铁产品结构“两个调优”转型升级战略等,成为河北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典范。      

龚晓峰指出,河北省钢铁工业一支独大,但不等于河北省钢铁工业落后,目前,河北省钢铁工业正在迈上中高端。      

品牌和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由规模效益向品种质量效益的转变过程中,品牌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已经势在必行。河北省严格落实《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 年修订)》和《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规范企业的装备水平、环保设施、安全管理等有了质的飞越。      

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张觉灵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敬业集团充分发挥现有的丰富钢材资源,延伸产业链,由仅销售钢材向销售钢材制品转型,建立了钢材深加工产业园区。同时,敬业集团注重高端引领,通过建立增材制造(3D 打印)项目,建立起国内首套 200 公斤高温高活性金属粉体高效气雾化成套生产技术装备,成为全球惟一一家全流程增材制造企业。      

河钢集团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坚定不移走品种质量高端路线,逐步退出普通产品的“低端循环”,建立起“用户导向型的营销服务模式和需求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已经具备了进入钢铁产业高端循环的强大基础。      

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俊德在和中国工业报记者座谈时认为,目前我国实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已经比较清晰,一是要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二是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三是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四是要加强舆论和政策引导。      

龚晓峰明确表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现在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发布日期

2018-06-08

  

本报呼和浩特 6 月 7 日电  (记者张枨)5 月 29 日至 6 月 1 日,国家专项抽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为期 4 天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工作。      

抽查组一行分 3 组赴内蒙古通辽、兴安盟、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 5 个盟市的 6 家企业,重点抽查了当地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新增产能等工作开展情况。      

记者从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专项抽查情况反馈会上获悉:专项抽查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巡视员夏农表示,内蒙古重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取得积极成效。但部分地区存在监管薄弱、压力传导不够、追责滞后等问题,一些企业存在未按备案内容建设、违规新上落后产能、“地条钢”死灰复燃等问题。      

目前,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防范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和严禁新增产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去产能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于“地条钢”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办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内蒙古自治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专项抽查组的要求立即开展整改工作,真认账、真反思、真问责;努力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抽查,增强工作合力。      下一步,内蒙古将根据抽查组给出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逐条梳理整改,坚持严格部署、严格排查、严格拆除、严厉打击、严肃问责的原则,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内蒙古要求各盟市、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协调,采取有力措施,保持高压态势,将工作落实到细处、实处,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发布版面

行业看台


主题

中国钢铁工业运行报告

发布日期

2018-06-11

 

2017 年,钢铁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取得了突出成效。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优质产能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行业运行特点      

(一) 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      

2017 年,钢铁行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年化解过剩产能 5000 万吨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取缔“地条钢”工作落实到位。      通过两年来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有效缓解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化解过剩产能和清除“地条钢”行动,不仅使我国合法合规的钢铁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区间,同时也为全球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很好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      

(二) 优质产能得到发挥,钢铁产量平稳增长。      

2017 年,全国共生产生铁 7.1 亿吨、粗钢 8.3 亿吨、钢材 10.5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1.8%、3.0%、0.1%。其中,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2017 年共生产生铁 4.9 亿吨、粗钢 5.4 亿吨、钢材 5.2 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2.2%、6.9%和 6.1%,增幅高于全国钢铁产量的同比增幅。这说明,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淘汰过剩、违规与落后产能的同时,促使合规优质产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三) 钢材消费明显好转,钢材库存下降。

2017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 GDP 总量超 82 万亿元,全年增速达到 6.9%,高于 2016 年的 6.7%。这是自 2011 年 GDP 增速持续下滑以来的首次回升。特别是房地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等下游用钢行业的发展态势较好,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高水平,促进了钢材市场需求的增长,钢材消费情况明显好转好于预期。      

2017 年,全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 9.9 亿吨,同比增长 4.4%;折合成粗钢表观消费量为 7.7 亿吨,同比增长11.5%。

 

在消费增长带动下,国内钢铁市场上的钢材库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截至 2017 年 12 月末,全国20 个城市 5 大类品种钢材社会库存总量为 744 万吨,比 2017 年年初的环比减少 100 万吨,下降 11.8%。      

(四) 市场环境明显改善,钢材价格合理回升。      

通过两年来化解过剩产能总量超过 1.2 亿吨,彻底清除“地条钢”,以及通过加强行业、企业自律,基本改变了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公平的市场定价体系得以恢复,钢材价格呈现了合理回升的发展态势。2017 年 12 月末,中国钢铁协会发布的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 121.8 点,环比上涨 3.1 点,涨幅 2.7%;与上年末相比上涨 22.4 点,涨幅 22.4%;从全年情况看,2017 年国内钢材价格平均指数为 107.6 点,同比上涨32.5 点,涨幅为 43.39%。

 

 

(五) 钢材出口数量明显减少,出口结构有所优化。      

2017 年全国出口钢材 7543 万吨,同比下降 30.5%,进口钢材 1330 万吨,同比增长 0.6%;全年净出口钢材 6213 万吨,折合粗钢净出口约 6444 万吨,同比下降 3447 万吨。

 

尽管 2017 年钢材出口数量明显减少,但出口金额(总额)同比增长 0.04%,出口均价同比上涨 43.5%(全年出口均价为 723 美元/吨,同比上涨 221 美元/吨)。      出口钢材中,棒线材占比下降 17 个百分点,板材占比提高 13 个百分点;冷轧板卷出口量增长 12.5%,不锈钢出口量增长 1.9%。高端产品出口占比明显上升,钢材出口的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六) 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      

2017 年,钢铁工业完成投资 3689.61 亿元,同比减少 441.24 亿元,下降 10.7%,降幅比上年扩大 2.0 个百分点;其中矿山投资751.2 亿元,同比下降23.2%,炼铁投资150.8 亿元,同比下降4.7%,炼钢投资621.8 亿元,同比下降 144%,钢加工投资 2165.8 亿元,同比下降 4.5%。钢加工投资占钢铁工业投资的 58.7%,同比提高3.8 个百分点;炼铁投资占 4.1%,炼钢投资占 16.9%,矿山投资占  20.4%。

 

 2017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 3804 亿元,同比下降 7.1%。其中民间投资 3015 亿元,同比下降 10.0%,降幅高出全行业 2.9 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投资 751 亿元,同比下降 22.8%。其中民间投资 561 亿元,同比下降 26.1%,降幅高出全行业 3.3 个百分点;上报《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固定资产投资月报数据的67 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以下简称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2017 年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 376.0 亿元,比  2016  年降低  16.5%。      

与整个下降趋势稍显不同的是,2017 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额的同比下降幅度,从年初到年末呈现出了逐步收缩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环保新政下钢铁企业对提升环保水平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用实际行动支持建设美丽中国行动,持续加大环保投入。

 

(七)  全行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2017 年 12 月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3426.7 亿元,利润总额为 262.1亿元,比 11 月增加 25.8 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 380.6 亿元,比 11 月增加 144.8 亿元。12 月份销售利润率7.7%,比 11 月份提高 0.2 个百分点。2017 年全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3%;实现利税 3121.0 亿元,同比增长 2116.8 亿元;销售利润率 5.3%,比 2016 年提高4.2 个百分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八) 环保投入持续加大,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      

钢铁行业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保水平,保证了节能减排指标持续改善和循环利用水平的提升。2017 年,会员钢铁企业在粗钢产量增长 7、9%的情况下,总能耗仅增长 4.8%,吨钢综合能耗和可比能耗分别下降 2.4%和 4.2%,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 3.7%,外排二氧化硫下降 1.7%,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下降2.0%,悬浮物下降 9.4%,挥发酚下降 8.7%;而水重复利用率、可燃气体利用率、含铁废渣重复利用率等代表讯表循环经济的相关指标水平则实现了稳步增长或稳定在较高水平。 

 

问题和困难      

去产能面临复产、增产挑战。尽管两年来化解了超过 1.15 亿吨的产能,彻底清除了“地条钢”,使市场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对实现今年行业的平稳运行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市场需要,钢铁企业的产量仍有增长空间。特别是 2017 年较好的市场行情,为钢铁企业的复产、增产注入了引力,让缩减的供给端又出现了产量抬头。因此,当前尤其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新一轮产能扩张的冲动。      

此外,随着落后钢铁产能的关闭和“地条钢”的被清除,部分地区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开始显现。      

“高杠杆”、低利润,依然是钢铁行业的主要问题。钢铁企业虽然实现了  2016 年的扭亏为盈、2017年的较好效益,但这仅仅是走出了困境,尚未实现“小康”和“富裕”。2017 年,钢铁行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为 4.8%,工业行业 6.5%的平均水平 1.7 个百分点;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依然较高,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更高;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比重较大。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5.5%,而会员钢铁企业是 67.2%,高过平均水平 11.7 个百分点。      

“高杠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2001 年会员企业的财务费用为 69 亿元,2016 年财务费用升为 891 亿元,2017 年为 848 亿元。“高杠杆”又造成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高度依赖,还会影响以后的科技投入和转型升级能力,“高杠杆”使部分企业处于高风险境地,一旦引起破产倒闭,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很大。      

政策建议      

依托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测和监管。继续做好钢铁去产能工作,精准施策,抓好重点地区的去产能,巩固好取缔“地条钢”的成果,严控新增产能,防止产能反弹。对部分企业被利润吸引,采取增产乃至扩产的举动,相关部门应依托安全、质量、环保等法律法规,对其生产、投资等活动加强监测和监管,尤其是对增产、扩产要进行严格监管和遏制,避免新一轮产能扩张,以促进行业和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抓紧制定、出台相关债务处理政策。从 2016 年去产能以来,国家就很重视债务处理问题,也发了  51号文件,订了一些原则和路径,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相关部委也在抓紧细化,但相对完备的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债转股工作的推动和落实。债转股是企业减负、“去杠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上世纪 90 年代的债转股使一大批企业脱困重生,这次解困企业很期盼债转股,但国家对债转股企业有条件限制。钢铁行业符合债转股条件的企业,能否争取到债转股政策就成了关键问题,破解这个关键环节不仅取决于符合条件企业自己的努力,相关部门的协调、推进和落实也很关键。为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审慎监管规则、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已签订协议项目落地、积极拓展债转股实施范围、强化债转股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债转股。

 

 

 

 

 

 

 

 

发布版面

001 版


主题

天津进一步推动钢铁专项行动工作   

发布日期

2018-06-13

 

本报讯(记者蔡立军)《中国冶金报》记者从天津安全监管局获悉,近日,天津市安监局按照应急管理部《关于明查暗访江西省钢铁企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情况的通报》提出的要求,结合天津市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天津市钢铁专项行动工作。      

一是强化认识,深刻汲取经验教训。。2018 年连续发生的首钢水钢事故、韶关钢铁事故等为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天津市各区安监局要充分认识到钢铁专项行动的重要性、严峻性、紧迫性,严格督促辖区内钢铁企业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隐患整改,消除重大隐患,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二是举一反三,严格查改重大隐患。目前,天津市钢铁企业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重大隐患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熔融金属和煤气 3 个方面。各区安监局要对天津市安监局验收过程中查出的安全隐患逐一下达执法文书,对发现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对整治不认真、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停产整改,并对企业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是标本兼治,健全完善安全制度。天津市各区安监局要继续以自查要件为基础,聘请行业专家进一步紧盯企业自查情况,紧盯重大隐患整改情况,紧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执行情况,督促其及时制订重大隐患整改计划,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企业负责人、区安全监管局、市安全监管局、应急管理部检查组将逐级签字确认重大隐患是否全部整改到位,并上报应急管理部备案。凡发现专项行动走过场,未按照自查表、检查表逐项检查确认甚至弄虚作假情况的,将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并严肃追责问责。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中国钢铁成为世界钢铁工业重要力量

发布日期

2018-06-14

 

当前,全球的客户、全球的市场、全球的资源配置、全球范围内的并购重组、全球的生产制造研发基地,已经成为世界钢铁工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和全球大型钢铁企业的显著特征。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指出,全球钢铁行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上下游企业要共同解决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好当前来之不易的良好的发展局面。      

中国钢铁工业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勇认为,钢铁既是产业关联度高,又是全球化属性明显的基础工业,要实现钢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应当本着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融人世界,与上下游产业实现高度融合。      于勇表示,中国钢铁工业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 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中国钢铁工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全球钢材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增量得益于中国经济特别是钢铁产业的拉动,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球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应地带动了钢铁原燃料、冶金设备及技术服务的增长。      中国钢铁工业为全球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 年和 2017 年,中国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 1.2 亿吨,2018 年将再压减钢铁产能 3000 万吨,届时将提前两年完成钢铁去产能的上限目标,为中国及全球钢铁产业平稳向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钢铁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中国针对钢铁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实施了更加严苛的环保标准,目前世界上最清洁的钢铁厂在中国,最先进的钢铁环境治理技术不断在中国广泛应用。2017 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同比 2016 年下降 2.16%。      

王江平指出,当前,世界钢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钢铁市场仍然面临大幅度波动的风险,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钢铁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要齐心协力,付诸行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放缓,需求不足。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中国已经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但是依靠中国一家不能解决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希望世界各国也能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王江平表示,目前,钢铁行业虽然平稳向好运行,但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铁矿石、煤炭作为钢铁行业的主要原料,仍有出现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世界钢铁工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祥明认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全球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成为影响和带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未来,世界钢铁工业的融合程度只会越来越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高度关联的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发展世界钢铁工业,需要中国钢铁企业的智慧和力量。而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资本与资产大融合,推动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二是科技与产业大融合,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世界钢铁工业实现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更均衡的钢铁、更领先的钢铁、更绿色的钢铁和更智能的钢铁。

于勇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与消费国,愿与全球钢铁同行携手合作,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公平参与国际竞争,营造一个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开放共享的世界钢铁发展新秩序。一是保持全球钢铁平稳向好发展,需要世界所有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努力。全球每个国家生产出来的钢铁都是用来消费的,只有重视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才能直接拉动本国钢铁消费增长,钢铁产能过剩矛盾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化解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世界钢铁同行应加强合作。解决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既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合作与集体行动。三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向社会化、公众性公司转变。中国国有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滚动发展而来,并由于历史原因承担了大量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以及分离办社会职能。四是坚持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开展国际合作是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融合突破   深化改革再出发

发布日期

2018-06-22

 

5 月 31 日,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抽查第六抽查组在广州召开了抽查反馈会。抽查组认为,广东省能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从自查核查情况来看,广东省无违规新增钢铁产能,无死灰复燃“地条钢”产能,已去产能的钢铁企业均无复产情况,没有属于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落后设备;建立了防范钢铁行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地条钢”生产企业死灰复燃长效机制,形成了较强工作合力。      

按照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安排,5 月 28 日~31 日,由应急管理部、工信部、海关总署、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冶金报社的有关同志组成第六抽查组,对广东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进行了专项抽查。      

抽查组查阅了广东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的安排部署和落实情况的相关材料,查阅了清远市、惠州市、河源市、揭阳市、江门市、汕头市、梅州市有关材料并与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对 6 家被举报的企业、7 家已取缔的“地条钢”企业、3 家已化解钢铁产能的企业进行了实地核查,并随机抽查了清远市 2 家存在中频炉工艺的铸造企业和河源市 1 家产能置换钢铁企业。      抽查组发现,举报情况均不属实,广东省不涉及违规新增产能或“地条钢”死灰复燃等严重问题。不过,也有企业存在相关手续不完善的问题:惠州市桔顺钢铁厂未按照《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7)337 号)等文件相关规定,在未告知地方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前提下,擅自在原电炉冶炼车间后方新建电炉冶炼车间,进行电炉异地大修或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抽查组强调,广东省是全国钢材净流入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钢材需求特别是螺纹钢需求大增。去年以来,广东地区螺纹钢价格较全国平均价高出 200 元/吨以上,在高利润刺激下,企业违规新增产能、“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冲动自然会高于其他地区。为进一步做好防范工作,抽查组提出了  4 条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严禁违规新增产能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继续把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执行国家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缔“地条钢”、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规定,压实责任,不存侥幸心理,不搞“变通”方式。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要对取缔“地条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落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联合行业管理、供电、环保等多部门开展执法检查,实现常态化监管。更要严加防范企业新增产能,要摸清全省电炉产能底数,对现有合规电炉重点防范技改扩容问题,对新建电炉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并做好产能置换方案的落实监督工作,防范企业打政策“擦边球”,变相增加产能。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相关行业监管。铸造等相关行业允许使用中频炉,要防止企业假借铸造名义生产“地条钢”,逃避监管。建议对这些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四是要核实上报有关核查情况。建议广东省对揭阳市广东泰都钢铁实业有限公司被举报违法新增产能的相关问题认真核查,及时整改,将有关情况上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发布版面

深度观察


主题

新环保形势下的钢铁行业怎么走

发布日期

2018-06-26

    

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新环保形势下,环境管理长效体系正在形成。从目前来看,长期被冠以“高污染”的钢铁以及上游焦化企业,将是下一步国家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绿色或将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一道壁垒。对钢铁行业来说,环保不是“多花点钱”、“不碰红线底线”的问题,而是攸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钢铁行业能否浴火重生,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      

生态环境部日前下发《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排污单位要开展自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持证排污单位现场核查,应当对环境选址敏感、污染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环境治理水平低的排污单位实施重点检查。这意味着,新一轮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      

2016 年 1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固定污染物的管理和制度建设,这是我国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总的路线图,也是国家推行实施排污许可制的路线计划。此次生态环境部下发的《意见稿》,其实就是这个总路线图的进一步细化。      

今后,环境管理将围绕两个核心: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二是固定污染源管理。所谓固定污染源,就是地方工业生产过程中稳定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实际上,《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分别明确了排放废气和废水的排污单位要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      

显然,作为排污大户的钢铁行业,无疑将会卷入此轮环保检查的风暴眼中。尽管京津冀周边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的钢铁行业已经如期领证,理论上按照许可排放,但能否在这论环保风暴中低空掠过,仍将是一场考验。      

地方政府不再当企业排污保护伞      

排污许可制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创的制度,实际上,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各地开始推行排污许可制试点,不过,国家层面对此并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一管理的政策、制度,都是各地自行探索。当然,基于地方经济利益考虑,这个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制订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的排污许可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排污许可证既是企事业单位的守法文书,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依据。依证监管是排污许可证实施到位的关键环节。目前,全国已基本核发钢铁、水泥、火电等 15 个行业两万余张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控制污染物排放各项要求已经明确。但是证后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持证企业不能按证排污,排污许可证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据了解,本次核查将重点关注排污单位的生产工艺、污染防治设施、排放口、监测设施及采样口设置、厂区平面布置等相关信息。对于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排污单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置。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环保形势日新月异,环保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明确写入党章国法。环境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关键一环。中央环境保护督查有力推动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的确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      

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认为,主要得益于新环保形势下两个方面的新变化:第一个是考核方式发生变化。过去考核更多的是针对企业,而且很多考核是做一些量化的治理改造项目,而现在是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不管做了多少工作,最后还是要看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      

刘涛表示,更核心的一点是,现在把地方政府党政一把手也纳入环保考核对象,即党政同责,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板子打在政府领导头上,这样,地方政府必然会把压力传导给企业,不会成为企业污染排放的保护伞。      

“第二个是环境管理体系发生了变化。”刘涛说,以前很多时候环境管理都是一阵风一样,今年搞一个专项行动,明年搞一个专项行动,这不是长久性的,现在管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突出环境管理的长效性,对企业不光是在环保改造上提要求,后续的环境管理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建了环保设施还得保证长期稳定的运行。      钢铁行业将是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      

“烟气排放跟大气污染是密切相关的,对钢铁和焦化企业来讲,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刘涛说,首先,大气治理一方面要靠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靠天帮忙,目前来看,老天是不太帮忙的,全球气侯变化形势下,发生雾霾的气侯条件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大的努力、更大的精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记者注意到,从目前来看,钢铁以及钢铁相关上游的焦化企业,应该是下一步国家雾霾治理的重中之重。      

有数据显示,雾霾的产生和钢铁产量的确有正相关系,从 2016~2017 年发生的实例看,随着钢材和焦炭产量的增加,与雾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很直接的关系,而且根据 2018 年的数据分析可以感觉到,今年京津冀地区由于采取了一些强化的措施,包括钢铁限产,整个京津冀的大气明显改善了许多。      

“京津冀地区钢铁产量呈下降趋势,但长三角地区钢铁产量却在增加,同时 PM2.5 浓度也在增加。”刘涛据此认为,哪里钢铁产量增加,哪里雾霾就会增加,只要有钢铁企业的地方,政府肯定会对钢铁企业和焦化企业进行严管。      

不过,在刘涛看来,现在的环保政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刀切了,而是实行差异化管理。管理部门意识到,现在企业的环保水平、环保投入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最后会导致谁也不搞环保了,大家都在企图采取措施蒙混过关。      

“从去年的情况看,最典型的例子在唐山,唐山市实行钢铁企业差别化管控方案,好的企业在生产的时候少限产,差的企业多限产。”刘涛认为,这样的差异化管理,既可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又可以倒逼环保治理差的企业退出市场。      

超低排放可谓大势所趋,从 2018 年起,钢铁行业开始实施超低排放标准。按照生态环境部《意见稿》的要求,下一步对于钢铁等企业治理水平要求将非常高,如果全部要改造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投入将非常巨大,短期内对企业的运营压力也将是非常巨大的。      

显然,在新的环保形势下,政府已不再可能再充当企业污染排放的保护伞,这样压力就直接传导到了企业头上。以邯郸钢铁为例,以前想往外搬,政府就吓到了,千方百计要企业留下来,提什么要求政府都同意,现在要往外搬,政府表示非常欢迎,就国内的钢铁行业而言,邯钢的环保水平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但现在邯郸市政府逼着邯钢往外搬。由此可见,环保对各方的压力有多大。      

企业要转变环保技改就是花钱的观念      

“尽管钢铁企业的环保压力非常大,但真正的挑战来自根深蒂固的旧有观念。”刘涛表示,环保政策现在也不是一刀切,但环保一定是一个长效机制,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潜移默化地转变对环保的态度。      

从技术层面讲,眼下最大的难题不是能不能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而是观念转变,很多企业老总对环保技改还停留在“就是花钱的事”上。但是在现在新的环保形势下,环保不光是花钱,其实是有收益的。刘涛认为,收益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第二可以降低环境政策带来的经营风险。      

刘涛说,眼下的国际贸易争端,可以看出对钢铁产品有实行差异化进出口的动向。可以预测,包括国际国内对于钢铁产品进入市场,可能有些绿色产品的壁垒,“企业环保搞不好,将来产品想进入市场都是很困难的。”      

刘涛打了一个比方,2018 年 1 月 1 日起征的环境保护税,现在因为很多地区税率没有提上去,将来环境税税率提高以后,假如排一吨二氧化硫要缴 1 万元的环保税,而治理只需要花 5000 元,这样就省下了 5000 元。此外,治理达标了,也不会存在收到罚款的风险。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体现:现在限产政策被各个地方政府当成了保护环境的刹车点,一说有问题就限产,环保搞好以后,可以避免这个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邢台的德龙钢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环保改造后,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规定的超低排放标准,现在连搬迁的事都不需要考虑了,这样就省下了一大笔原本要搬迁的费用。所以说,搞环保现在是挣钱的,不搞的话亏的更惨。      

刘涛表示,现在钢铁和焦化企业要基于环保理念搞环保,搞环保不是得过且过、满足标准就可以了,要争先争优。      

“之前跟一些城市对接的时候,当地的一些环保局或者部门发言的时候,往往都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把环保当成红线,我们不越红线、不越底线。”刘涛认为,以前说不越红线、底线没有问题,现在还把环保当成红线、底线就有点落伍了。“所谓的红线、底线实际上是及格思维,现在不行了,必须争取 90 分,争取得 100 分,这样才能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      

刘涛表示,现在钢铁和焦化企业就相当于一群在草原上奔跑的人,后面有一群野狼在追,最后谁跑的快,谁就能活下来,谁跑的慢,就可能被野狼一个一个吃掉。在新的环保形势下,环保做的多么严,多么先进都不过分。      

“按照现在的要求,环保搞好了不吃亏,环保搞不好定会吃大亏,早做成标杆、晚做是跟随,跟随和标杆概念完全不一样,到时享受的政策待遇肯定也会不一样。”刘涛称,钢铁和焦化确实是高污染行业,排放量很大,由此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环保方面就不能做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由大变强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发布版面

国际要闻


主题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依然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

2018-06-29

 

6 月 11 日,安赛乐米塔尔与朗泽 Lanza Tech 公司启动了一项投资额达 1.5 亿欧元的项目。该项目投入应用后,可将高炉中的含碳气体转化为生物乙醇。如果该项目取得成功,将彻底改变高炉碳捕捉技术,并为运输环节的“脱碳”提供支持。      

近期,两个用氢代替碳作为还原剂的环保项目启动,分别是由瑞典钢铁公司发起的 HYBRIT 项目和由奥钢联发起的 H2FUTURE 项目。      

虽然这些环保新项目为钢铁工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思路,极大地赋予了我们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心,但世界钢铁协会行业提效部部长 Henk Reimink 日前表示,钢铁工业还要继续大力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并指出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四大挑战。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面临四大挑战      

当前,钢铁工业普遍通过提高节能环保技术、管理水平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但由于铁矿石转化成金属铁需要以碳作为还原剂,同时需要大量能量以满足发生反应所需的温度要求,因此,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是困扰大多数钢铁企业的难题。      

Henk Reimink 指出,目前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主要面临以下 4 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如何在确保炼铁工艺所使用原材料(铁矿石、炼焦煤)质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使用量,并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二是如何降低炼钢过程所需能源的强度,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此,Henk Reimink 解释道,多家钢铁企业实践证明,虽然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较多,但这些因素都是可控的。      

三是如何实现工业 4.0,尽快将智能制造应用于能源密集型工艺。Henk Reimink 指出,研究表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降低变量的方式,减少能源使用,并使工艺运行得更加稳定、高效。      

四是如何加快开发突破性技术。Henk Reimink 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球钢铁工业已经在研发节能环保突破性技术、寻找环保解决方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包括欧洲的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炼钢工艺(ULCOS)和在 ULCOS 基础上开发的熔融还原工艺(HIsama),以及日本的创新炼铁工艺技术开发项目(COURSE50)等。此外,各国钢企之间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比如韩国浦项制铁、中国台湾“中钢”和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合作投资的节能环保项目。但 Henk Reimink 认为,钢铁行业仍需要加快开发突破性技术。      

节能环保突破性技术需政府和行业支持      

对于用氢取代碳作还原剂,Henk  Reimink 指出,采用这种工艺,不仅生产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更多的能源用于产生热量和生成氢气。这就要求产生热量和生成氢气的过程必须是无碳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这时候,CCS  (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U(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尽管 CCS、CCU 技术为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重要路径,但出于成本的考虑,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储存对地理位置、压强等条件要求严苛,且在运输上需要建设管道等配套设施,目前投资这项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发表的研究报告,每捕捉 1 吨二氧化碳并将其加压处理为超临界流体,需要花费 25 美元,将 1 吨二氧化碳运送至填埋点需要花费 5 美元,而 1 吨二氧化碳价格约为 23美元。因此,每捕捉 1 吨二氧化碳将亏损 7 美元。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先进企业在着手推进这件事。比如此前提到的安赛乐米塔尔与 Lanza Tech公司联合启动的微生物气体转化项目。据了解,该技术由 Lanza Tech 公司首创,使用以一氧化碳为原料的微生物来生产生物乙醇,其产生的生物乙醇将被用于燃料运输或塑料生产。该技术不仅能大大增强安赛乐米塔尔的 CCS、CCU能力,而且能增强钢铁工业在循环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      《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到,该技术可实现碳的大规模重复使用。微生物气体转化项目预计将于 2020 年中期投产,投产后生物乙醇年产量预计将达到约 8000 万升,相当于减少了  10 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悉,安赛乐米塔尔有扩大该项目规模的意向。      

深入推进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突破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实现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Henk Reimink 指出,整个钢铁行业应共同发力,在技术和工艺研发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政府也应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跨境合作上提供支持。

 

 

 

 


 

发布版面

观察


主题

如何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发布日期

2018-06-04

 

2017 年中国进口石油突破 4 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 70%。购买如此多“污染仅次于煤炭”的能源品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吗?中国真的需要烧这么多石油吗?中国本土真的找不到更多的石油了吗?十九大报告中没有能源强国,也就没有石油强国,更没有石化强国。中国能源发展重点是低碳绿色发展,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石油石化行业能够满足中国基本需求即可,没有必要通过消耗大量好水好空气来换取大量出口石油制品和石油化工产品。有何良策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加大本土石油勘探力度。中国本土油田战略价值远远高于海外油田,境外获得的油田主要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本土油田更大价值是确保中国石油安全,还能更多解决就业,增加 GDP 和税收。既然中国本土石油勘探更有价值,就不应该为了国际化而忽视和削弱中国本土的石油勘探投资力度。目前油价已进入上升通道,达到 70 美元/桶左右,对石油公司来讲,可以承担一定风险进行更多勘探投资。为了鼓励勘探专家解放思想,找到更多油田,中国石油公司在制定勘探投资策略时,应该承担更大投资风险,允许中国本土探井成功率更低,低于海外探井成功率;而获得油气发现后则重奖勘探有功人员。虽然会导致多打一些干井,但这也能让我们对中国盆地、地质构造和地层有更深刻认识,这远比海外油田资产并购更有意义。      

中国本土单位平方千米钻井密度远远低于美国,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有效覆盖勘探范围也有限,除了加大勘探风险较小的已生产油田滚动勘探外,特别要在勘探工作量较小的南海、沙漠等可能发现大油田的区域,以及立足大盆地、富油气洼陷或区带,持续保持较高的勘探投入强度;同时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大胆探索。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都能实现石油独立,中国真的缺油少气,还是缺少勘探投资?中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一定要与国家战略相协同,只有冒更大风险加大中国本土石油勘探投资力度,找到更多油气田,即使不能实现石油独立,也能大大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度。      

控制本土炼油化工规模。中国现在每年八亿吨左右炼油化工能力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石油制品需求,如不加限制,很快要达到十亿吨炼油规模,届时,中国就需要进口更多石油。笔者建议,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将八亿吨规模作为炼油化工规模上限;可以将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区、大江大河周边石油化工项目,按照宜改则改、应搬则搬、该关则关的原则,将石油化工项目集中在环保容量大、人口稀少区域集成发展,最好与油田生产能力就近实现战略协同,避免石油在中国本土远距离运输;适当考虑产品销售半径,科学进行石油化工园区规划,数个规模较小的炼油化工项目关掉后,可以联合集中在化工园区投资建设更大规模更有竞争力的石油化工项目。      

中国本土石油化工项目除了提升成品油质量,为净化空气多做贡献外,化工产品也要向附加值更高、市场更为需要的高端产品发展,特别是满足高铁、电动车、被动式建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需要的高品质特色化工产品。在石油资源国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一定规模石油化工项目也是比较好的战略选择——将部分石油化工产品和利润带回国内即可,这样也可以大大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加强城市燃油车管控力度。中国城市不仅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很多城市都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上下班高峰堵车都成了常态,燃油汽车尾气成为非常重要的污染源,使得很多城市非常不适宜居住。城市居民完全应该转换理念,绿色出行,多走路、骑共享单车,这也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城市也应该加强燃油车管控力度,提高停车费,加收城市中心拥堵费,不鼓励城市居民购买更多燃油车。城市不断运营的公交车、出租车、垃圾车、邮政车等尽快换成电动车,政府补贴鼓励居民购买使用电动车,城市间长途运输车和货物运输车鼓励改为 LNG 车,长江等其他内河船只也鼓励改为 LNG 船。只要政策到位,百姓理念转换,在燃油消费端发力,可以大大降低中国石油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增速将下降,石油需求增速也在下降。结合加大中国本土石油勘探投资力度、合理控制石油化工规模、严控城市燃油车发展速度等措施,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中国完全可以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发布版面

环球周刊


主题

中国石油发布 2017 年度环境保护公报

发布日期

2018-06-05

 

本报讯  (记者张晗)6 月 1 日,在世界环境日前夕,中国石油发布 2017 年度环境保护公报,从绿色能源、环保管理、央企担当、低碳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石油 2017 年度在环境保护领域内的成就和发展。这是中国石油 2000 年首次发布环境保护公报以来,连续第 19 年发布该公报,今年还首次增加了英文版。      公报显示,2017 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达到 1032.7 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产量的 70.1%。稳步推进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在可燃冰试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油品升级 5 年两连跳,所属 25 家炼化企业已全部完成国Ⅴ质量升级任务,去年年底提前完成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的国Ⅵ油品供应。绿色发展战略实施 5 年来,中国石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 46.7%、40.8%;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下降 16.4%、22.4%;中国石油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 6.1%。      

中国石油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提升环保基础管理能力。颁布了《低碳发展路线图》《污染物排放达标升级计划》《生态保护行动纲要》。以抓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推手,将环保工作纳入企业年度考核内容,全面开展两轮 HSE 体系审核,对 7 家重点企业开展环保技术诊断和管理评估。持续完善环保智慧型管理平台建设和专业化管控。      

公报显示,中国石油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用态度彰显担当,用行动诠释承诺,用措施达成目标。在京津冀,实现了“2+26”城市“零燃煤”,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在西南,云南石化安全平稳绿色开车一次成功,让彩云之南天更蓝;在北极,亚马尔项目成功投产,助推“冰上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处国家级湿地的北阿扎德甘油田实现了绿色开发,地球之肾崛起绿色大油田。      

中国石油落实低碳发展路线图,从生产供给侧、经营需求侧和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控制并减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完善保障措施,取得新进展。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的唯一成员,中国石油深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参与了一系列该组织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研究,目前 OGCI 已经制定了该组织的低排放路线图,对气候变化行动达成一致。中国石油的低碳实践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和国际同行一致认可。      

中国石油的绿色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生态环境部发来感谢信,对中国石油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诚挚感谢。中国石油连续七次当选“中国低碳榜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环保奖达 30 余项。环保工作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发布版面

产业


主题

中国石油:计划 2030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超过石油

发布日期

2018-06-06

 

 中国油气巨头中国石油将在未来持续大幅提高天然气产量,中国石油在日前发布的 2017 年度环保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中透露,计划在 2030 年使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公司国内一次能源产量的 55%,2050 年低碳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告同时提到,力争 2020 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 2015 年下降 25%。      

“中国石油已经明确了低碳发展路线图,构建起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发展体系,用绿色发展方式,供应绿色能源,为美丽中国加油。”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称。      

2017 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销量 1518.4 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天然气在油气生产总量占比提高 8 个百分点,达到 44.5%。      

目前国际市场中能源消费结构差别很大,中国、印度以煤炭消费为主,而欧洲和美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的份额,美国达到近三分之一,中国刚刚超过 6%。天然气在油气生产结构占比是衡量国际油公司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指标,中国石油在提升速度方面位于世界石油公司前列,目前占到国内天然气供应的三分之二。天然气快速发展也支撑了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 4.5%提升到 6.9%。      

中国石油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供气方,过去 5 年在京津冀地区的供气量增长迅速,2017 年向京津冀地区供气量 285 亿立方米,占京津冀地区总用气的 90.3%。2017 年冬季防治大气污染攻坚行动中,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完成散煤“双代”394 万户,其中煤改气占 69%;完成燃煤锅炉改气 1.8 万台,其中天然气替代占 37%。专家预测,天然气替代措施共压减煤炭使用量 1870万吨,可分别削减 SO2、NOx、PM10、PM2.5 和 VOCs10.5 万吨、1.6 万吨、12.3 万吨、7.4 万吨、1.1 万吨,对整个冬防攻坚行动减排 SO2、PM10、PM2.5 的贡献率接近 30%,对减排 NOx 和 VOCs的贡献率接近 10%。      

地处京津冀地区的大港油田,从采油到油气双采,升级勘探技术,形成 5 个规模增储区,大幅提升天然气产量,连续 6 年超计划运行,2017 年超产 1.89 亿立方米;同时还投资建成总容量7.82 亿立方米的板南储气库,每年为京津冀提供天然气超 1 亿立方米,去年更是达到 1.82 亿立方米。      

徐文荣透露,中国石油还将推进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加大探索地热、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可燃冰试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加大天然气供应的同时,中国石油已于去年底提前完成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的国VI 油品供应。公告称,仅炼化板块实施“达标减排、绿色炼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即超过 100亿元。目前,正常生产情况下,在线监测的 49 个废水、208 个废气监测点均稳定达标排放。地处雄安新区附近的华北石化,则采取环保先行的做法,千万吨炼化工程尚未完工,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运行,污水回用率高达 97%。2017 年,中国石油节水达到 1241 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国北方 30 多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用水量。      

徐文荣表示,中国石油将继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做到在资源保护中开发,在开发资源中保护;既做清洁能源的供应者,又要做社会低碳转型的推动者。      

本报记者获悉,中国石油正在制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将在资源保护中开发,在开发资源中保护,加快推进现代工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据透露,中国石油已经在攻坚方案中确定了 3 个方面的主要攻坚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2020 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当量的比例达到 50%;加强需求端结构调整,优化公司工业生态经济结构,实施 10 项污染攻坚行动,2020 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少 20%;推动低碳新动能发展,发展石油特色生态环保产业,OGCI 组织已承诺联合设立 1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基金,重点发展碳捕集和封存,力争 2020 年在全球主要碳市场实现 CCUS 商业化。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化工园区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发布日期

2018-06-07

 

十三五”以来,我国化工园区建设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进入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在日前召开的2018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对化工园区提出了殷切期望,建议园区要树立新目标,充分发挥化工园区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先锋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帮助化工园区永葆生机与活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认为,虽然我国化工园区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是化工园区目前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化工园区发展并赋予化工园区重任的情况下,加快化工园区向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化工园区补短板、调结构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一是规划不合理,发展存在盲目性。二是建设规范与标准缺失,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安全环保事故仍时有发生,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四是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投入不足,集约管理效率仍需提高。五是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培养有待加强。总体看,我国化工园区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没有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    

李寿生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全国化工园区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引领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取得更大成绩,全面开启中国石油和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石化园区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做产业结构升级的先行者。二是要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链,做绿色和谐发展的领头羊。三是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集约高效管理的示范区。四是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进程,培育世界级园区发展新品牌。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01家。其中,国家级(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61家,省级315家,地市级225家,产值达千亿元的园区已增加至十余家,集约发展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中国化工园区20强”扩容到“30强”。

 

 

发布版面

产经广场


主题

中石油发布环保公报

发布日期

2018-06-11

 

日前,中国石油在天津发布了 2017 年度环保公报,这也是中国石油连续第十九年发布有关环境的公报。在这份公报中,中国石油制定了未来的低碳发展目标:力争 2020 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 2015 年下降 25%,2030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公司国内一次能源产量的 55%,2050 年低碳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介绍,中国石油还将推进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加大探索地热、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可燃冰试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对于清洁能源、高品质能源的需求。      

作为中国石油绿色能源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该公司国内天然气销量 1518.4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中国石油已于去年底提前完成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的国 VI 油品供应。      

即便国际油价低迷,中国石油仍然在环保投入上加大力度,仅炼化板块实施“达标减排、绿色炼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就超过 100 亿元。目前,正常生产情况下,在线监测的 49 个废水、208 个废气监测点均稳定达标排放。      

2017 年,中国石油对于环境的保护涉及水、土、气以及生态等多方面。其中,全年节水达到1241 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拥有 30 万人口的北方城市一年的用水量。      地处雄安新区附近的华北石化,采取环保先行的做法,千万吨炼化工程尚未完工,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运行,污水回用率高达 97%。“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累计植树超过 3800 万株,2017年又新增 218 万株。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以高压态势清除化工“源头污染”

发布日期

2018-06-18

 

建设“美丽江苏”,是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过程中,淘汰低端落后产能难以回避,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势在必行。      

在江苏,煤炭型能源结构和重化工型产业结构长期影响发展的成色。2016 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督察组明确指出化工行业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虽实施三轮专项整治,但项目低端或工艺落后的问题依然较多。那么,该如何把控影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污染源头呢”?      

“源头减化”迫在眉睫。2016 年底,“263”专项行动序曲奏响。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有效防控环境风险的巨幕开启。      伴随“263”专项行动开展,强力推进化工企业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的“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也在同步进行。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到 2020 年,全省实现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达 50%以上,推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切实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减少污染负荷,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 年,全省实际完成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化工企业关停 1421 家、转移 16 家、升级 461 家、重组 99 家,全省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从原先 30%左右提高到 38%。      

“今年推进‘四个一批’的压力有增无减。”省经信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关于下达2018 年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目标任务的通知》,今年全省计划完成“减化”目标包括关停化工企业 750 家、转移 54 家、升级 950 家、重组 174 家。到今年年底,力促全省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从 38%提高到 43%以上。      化工企业入园进区率年度计划同比增长至少 5 个百分点,并非易事。与去年相比,今年需要关闭的企业大多是正常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同时存在各种矛盾困难的“鲜活”企业,这些长期依靠“环境红利”的企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诉求,混淆是非,转移视线。关闭这类化工企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落实的资金和安置的职工难度都将远超以往。      

困难虽有,知难而行。本着不搞“一刀切”,但对违法企业坚决“切一刀”的态度,为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奋力前行,今年 3 月 16 日,省经信委、环保厅、交通厅、安监局联合召开2018 年全省“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今年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提出要积极推动“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由“数量管控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会议明确,在多方施策抓关停的过程中,要推动精准落地,将 750 家化工企业的年度关停任务层层分解,精准落实到每家企业,确保各企业关停到位;要强化依法依规,坚决关闭严重违法违规、给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化工企业,加大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力度;要坚持突出重点,对太湖一级保护区、长江沿岸 1 公里、通榆河及大运河两侧 1 公里等重点区域化工企业实施再排查、再梳理,让该关停的化工企业坚决关停,可转移提升的也抓紧推进;要落实配套政策,协调省财政加大对关停化工企业专项奖补,推动各市上调综合奖补等施策力度,为推进“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营造更好的政策氛围。      

狠抓“源头减化”,关停淘汰低端落后企业的同时,重组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也是推动我省存量化工企业迈向高端绿色安全发展的路径。要鼓励和引导存量企业围绕大型一体化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化工高端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流程再造等方式方法,提升市场竞争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涉及高风险的化学品、工艺和装备实施替代和改造;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以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提高安全和环保水平。      

化工园区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化工园区规范发展水平是推进“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为深入贯彻工信部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我省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规划发展、规范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园区进行综合考评、量化打分。这个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保护环境和维护园区周边群众生命健康,规范和提高园区环境质量,倒逼部分企业知难而退,主动关停转型。记者了解到,今年,省化联办将运用该指标体系试行开展全省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现有园区实行分类管理、改造提升或压减淘汰,深入规范化工园区绿色发展,为我省以高压态势清除“源头污染”再添实码。

 

 

发布版面

国内聚焦


主题

加大力度确保实现重组预期目标

发布日期

2018-06-26

 

6 月 25 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座谈会,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强调,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重组工作要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翁杰明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重组的重要意义和整合融合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注重组织领导、战略引领、文化融合、职工权益、舆论宣传,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整合融合,确保实现重组预期目标。      

据了解,2017 年,中国国电与神华集团等 3 组 7 家央企实施重组,国资委监管企业户数调整至 98 家。      

2018 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重要举措,必须聚焦国家战略领域,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扎实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其中,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以重组整合为契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大重组效能。同时,积极推进专业化整合。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专业平台作用,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建设。      今年 1 月 31 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作为央企名录中排名前两位的企业,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是能源行业中继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国电与神华合并后,第三例落地的重组,央企数量缩减至 97 家。      

国资委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 中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报告》认为,2018 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不再是简单强调形式上、规模上的加速,而是更加注重重组的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内部资源整合和协同,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从地方国有企业看,2018 年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产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地方国有企业相互之间资源优化组合的迹象已经日益明显,资源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兼并重组、交叉持股、财务投资、战略联盟等多种合作模式将大量涌现。

 

发布版面

综合


主题

江苏集中治理沿海化工园区

发布日期

2018-06-28

 

本报讯(记者  孙安然)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开展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旨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江苏省沿海地区化工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升级和污染防治。      

方案指出,要全面树立创新绿色安全发展导向,全面落实化工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求,全面淘汰退出落后低端化工产能,全面整治化工园区和企业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着力调存量、控增量、减总量,调结构、优布局、促规范,抓创新、提门槛、强监管,实现沿海化工园区、化工企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次整治范围包括江苏省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辖区内所有化工园区及园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根据方案,针对化工园区,逐个园区排查在规划布局、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治理到位。针对化工企业,重点从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以及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备案、施工许可程序和工商登记等方面查清现有化工生产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分别按照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对每个企业提出处置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时间表。      

方案要求,要落实属地责任,南通、盐城、连云港市及所辖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要加强分工协作,省级层面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成立省沿海化工园区整治专项工作组,负责明确相关标准和工作要求,指导各地开展整治工作。要强化监督检查,各市、县(市、区)和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沿海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整治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出台保障举措。把沿海化工园区整治纳入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奖补政策范围,江苏省有关产业类专项资金对化工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各市、县也要研究出台相应配套保障措施。



 

发布版面

中国印刷导刊


主题

造纸业增长强劲   景气度提升

发布日期

2018-06-04

 

2017 年国内经济整体形势稳中向好,带动了造纸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增长显著。造纸业克服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尤其在商品纸浆与废纸原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产销总量保持了稳中有增,骨干企业和特色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强劲,拉动了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增长,行业景气度明显提升。      

纸与纸板  产销总量稳中有升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显示,2017 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 2800 家,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 11130 万吨,较上年增长 2.53%;消费量 10897 万吨,较上年增长 4.59%,人均年消费量为78 千克(13.90 亿人)。其中,新闻纸生产量 235 万吨,较上年增长-9.62%;消费量 267 万吨,较上年增长 0.75%。未涂布印刷书写纸生产量 1790 万吨,较上年增长 1.13%;消费量 1744 万吨,较上年增长 3.26%。涂布印刷纸生产量 765 万吨,较上年增长 1.32%;消费量 634 万吨,较上年增长 4.11%。      此外,生活用纸生产量 960 万吨,较上年增长 4.35%;消费量 890 万吨,较上年增长 4.22%。包装用纸生产量 695 万吨,较上年增长 2.96%;消费量 707 万吨,较上年增长 2.61%。白纸板生产量 1430 万吨,较上年增长 1.78%;消费量 1299 万吨,较上年增长 2.69%。箱纸板生产量 2385万吨,较上年增长 3.47%;消费量 2510 万吨,较上年增长 6.18%。瓦楞原纸生产量 2335 万吨,较上年增长 2.86%;消费量 2396 万吨,较上年增长 5.50%。特种纸及纸板生产量 305 万吨,较上年增长 8.93%;消费量 249 万吨,较上年增长 10.67%。      

纸浆纸制品  生产消费增长趋稳      

据调查资料显示,2017 年全国纸浆生产总量 7949 万吨,较上年增长 0.30%。其中,木浆 1050万吨,较上年增长 4.48%;废纸浆 6302 万吨,较上年增长-0.43%;非木浆 597 万吨,较上年增长1.02%。      

2017 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 10051 万吨,较上年增长 2.59%。木浆 3152 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 31%,其中进口木浆占 21%、国产木浆占 10%;废纸浆 6302 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 63%,其中用进口废纸制浆占 21%、用国产废纸制浆占 42%;非木浆 597 万吨,占纸浆消耗总量 6%,其中稻麦草浆占 2.5%、竹浆占 1.6%、苇(荻)浆占 0.7%、蔗渣浆占 0.9%、其他非木浆占 0.3%。      

在纸制品生产和消费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纸制品生产企业 3882家,生产量 6801 万吨,较上年增长-5.41%;消费量 6513 万吨,较上年增长-5.76%;进口量 19万吨,出口量307 万吨。2008—2017 年,纸制品生产量年均增长率 8.77%,消费量年均增长率 9.00%。      

进出口  进口增长现贸易逆差      

据统计数据显示,进口方面,2017 年进口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 5429 万吨,较上年增长 3.11%;用汇 261.2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23.36%。进口纸及纸板平均价格为 901.28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17.88%;进口纸浆平均价格为 646.65 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 11.28%;进口废纸平均价格为 228.43 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 30.49%。      

从进口数量看,纸及纸板进口 466 万吨,较上年增长 56.90%;纸浆进口 2372 万吨,较上年增长 12.63%;废纸进口 2572 万吨,较上年增长-9.75%;纸制品进口 19 万吨,较上年增长 58.33%。 出口方面,2017 年出口纸及纸板、纸浆、废纸、纸制品合计 1016.02 万吨,较上年增长-1.72%;创汇 179.7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27%。出口纸及纸板平均价格为 1240.28 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 0.36%;出口纸浆平均价格为 1364.74 美元/吨,较上年平均价格增长 19.73%。      

其中,纸及纸板出口 699 万吨,较上年增长-4.64%;纸浆出口 9.87 万吨,较上年增长 3.13%;废纸出口 0.15 万吨,较上年增长-34.78%;纸制品出口 307 万吨,较上年增长 5.50%。      

具体来看,新闻纸 2017 年净进口量 32 万吨;未涂布印刷书写纸净出口量 46 万吨;涂布印刷纸净出口量 131 万吨;生活用纸净出口量 70 万吨;包装用纸净进口量 12 万吨;白纸板净出口量 131 万吨;箱纸板净进口量 125 万吨;瓦楞原纸净进口量 61 万吨;特种纸及纸板净出口量 56万吨。      

集中度  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2017 年我国东部地区 11 个省(区、市)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纸及纸板产量比例为 74.9%;中部地区 8 个省(区)所占比例为 15.9%;西部地区 12 个省(区、市)所占比例为 9.2%。      

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福建、河南、重庆、安徽、河北、湖南、湖北、广西、天津、四川、江西和海南 16 个省(区、市)纸及纸板产量超过 100 万吨,产量合计 10587 万吨,占全国纸及纸板总产量的 95.12%。      

主要省(区、市)的纸及纸板产量占总产量比例分别为:山东省 16.85%、浙江省 15.37%、广东省 16.94%、河南省 5.10%、江苏省 11.26%、河北省 2.67%、福建省 6.81%、湖南省 2.61%、湖北省 2.40%、安徽省 2.71%、四川省 1.99%、广西壮族自治区 2.26%、江西省 1.76%、重庆市 2.78%、天津市 2.08%、海南省 1.55%。其他省(区、市)占比 4.88%。  

 

 

发布版面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主题

严格落实   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 

发布日期

2018-06-11

 

本报讯  昨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带队前往中堂、大朗督导生态环保工作,督促部门、镇街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肖亚非要求镇街、部门,提升站位、主动作为,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事项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整改工作,重塑蓝天碧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市政府秘书长吴志刚等陪同督导。      

确保造纸废水排放专管如期完工      

当天上午,肖亚非一行抵达中堂镇,沿着北海仔河堤察看中堂造纸产业基地工业废水排放整治情况。中堂造纸产业基地是我市 7 个环保专业基地之一,现有造纸企业 13 家,年产能 400 万吨,约占全市造纸总产量 40%。      

为保护东江北干流水源安全,按照上级要求,我市规划建设造纸废水排放专管,统一收集、处理造纸废水后定向、定量排放,每天排放总量控制在 20 万吨以内。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事项要求,中堂造纸基地废水排放专管本月底建成,验收后 9 月通水。      

肖亚非指出,镇街部门要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按时保质完成截污管网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如期建成、如期通水。他要求中堂镇做好造纸废水收集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同时要做好河道周边建筑的监管工作,确保沿河两岸卫生整洁。      

做好台账管好渗滤液收集处理      

离开中堂,肖亚非一行继续前往大朗镇,走进沙步村山林深处,督导垃圾渗滤液收集处理整改工作。      

据介绍,大朗每天产生垃圾超过 600 吨,小部分未能焚烧处理的垃圾,目前已用薄膜严密覆盖,并设置了垃圾渗滤液收集管、收集池,避免渗滤液外溢。      

肖亚非要求大朗镇认真做好渗滤液收集处理运输工作,防止渗滤液污染河涌。同时要做好台账,对渗滤液的数量、去向,处理前后浓度、主要指标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认真推进渗滤液深度治理工作,努力提升环境品质,更好服务群众。

 

 

发布版面

时局


主题

我省启动造纸和印染行业绿色化改造

发布日期

2018-06-17

 

本报讯(记者陈辉)全省造纸和印染行业要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生产方式,通过 3至 5 年的努力,产品水耗、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绿色化改造模式。记者从 6 月 15 日在焦作召开的河南省造纸和印染行业水效对标达标现场会上获悉,我省今年将大力推动造纸和印染行业的绿色化改造。      

目前,我省有机制纸及纸板企业有 130 多家,重点印染企业 29 家,行业规模和产值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两个行业具有耗水量大、排放量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造纸行业每年新鲜水取水量约为 3200 万吨,印染行业约为 560 万吨,存在很大的节水空间。记者随会议代表参观了位于武陟县的江河纸业,该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达到了节约用水、用气,降低污染物排放。公司负责人介绍,每条纸机生产线都配套建设有白水沉淀池,废水经池内沉淀处理后在纸机内部系统回用,多余的废水在污水处理站经厌氧、水解酸化等处理后再次回用,废水实际回用率为 93%,达到国内领先。新乡景弘印染公司作为印染行业代表作了经验介绍,该公司注重运用先进设备提高节水效果,去年投资 4000 多万元对针织车间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用水和废水回收利用情况明显好转,其中仅对冷凝水回收利用一项,每年就节约用水 3 万吨。      

据介绍,我省造纸和印染行业的相关企业已经实现达标排放,但离行业先进还有不少差距。按照部署,今年我省在造纸和印染行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向国内外先进企业、先进水平看齐,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化改造对标达标方案,每年 12 月将对对标和达标工作进行评估。对开展对标达标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将利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增投资额一千万元以上的重大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业绿色化改造的示范项目,按照节水减排效果和投资规模的比例给予补助。

 

 

 

发布版面

经济


主题

“保护之盾”不可异化为“破坏之刀”

发布日期

2018-06-25

 

南方日报讯(记者/叶永茵)记者25日从东莞市经信局了解到,过去三年,东莞一手去产能,淘汰造纸产能523.66万吨;一手抓工业节能技改,在全国率先提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概念,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自动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电机系统和注塑机伺服节能改造量连续三年均保持全省第一。

通过“一减一增”的方式,东莞找准突围的方向,实现过剩产能的减量置换与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今年一季度,东莞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7%,高耗能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回落,生产结构继续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如今,“美丽东莞”“东莞蓝”在朋友圈里刷屏已成为常态,城市发展既处于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好的城市之列,也是全国城市宜居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

逾百家落后产能企业被淘汰或整改

在全国率先通过制造业实现经济起飞的东莞,早年遭遇高耗能、产能过剩等困扰。得益于市场程度高,令东莞去产能先行一步,从而在产业升级、结构转换上抢得先机。

近年来,东莞积极倡导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一条“东莞路径”。在5月24日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广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东莞成为全省经验介绍的两个城市之一。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高标准推动落后产能企业淘汰退出,是东莞去产能先走一步的重要动因之一。近年来,东莞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行业标准,严控落后产能扩张。对经确认的落后产能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倒逼退出,成效显著。

此外,东莞提高淘汰标准,开展“两高一低”企业整治。2014年9月,东莞启动“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作,引导推动规模较小的造纸企业关停退出,以及加强对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漂染、洗水、印花、电镀、制革行业企业的整治。

据东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三年来,东莞累计推动53家造纸企业关停退出,淘汰造纸产能523.66万吨;推动56家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漂染、洗水、印花、电镀、制革行业企业关停退出,35家取消污染工序。

由于落后产能去得早,使东莞经济在短时间内重回中高速增长的轨道,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提升。在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中,东莞的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全省第三位,全国排名29位。

去落后产能与增有效供给并举

如果说东莞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整改是在“做减法”,那么,坚持做优增量与调整存量相结合,大力增加有效供给就是在“做加法”。

东莞水乡经济区曾集聚众多造纸厂等高能耗企业。为引导多家造纸企业退出、整改,东莞投入近20亿元财政补偿资金,腾龙换鸟,吸引京东、菜鸟现代仓储以及电商巨头基地落地。

去产能先走一步,使东莞腾出手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东莞制定出台《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东莞市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财政资助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概念,推动东莞制造生产模式向智能化、定制化和绿色化变革。

数据显示,自2014年9月至今,东莞全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2698个,总投资约386亿元。数字背后折射出东莞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是从高耗能的贴牌代工制造到节能技改的高端制造;二是一大批新一代技术型企业崛起,引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如专营机器人等设备生产的智能制造企业拓斯达在政策红利释放下抢占市场发展先机,今年该企业从租借的旧厂房搬到新建的占地近100亩的工业园里。

在去落后产能与增有效供给双重举措下,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更快更稳。今年一季度,东莞九大产业除纺织服装和家具外保持正增长,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贡献率最高,支柱产业呈现“四升一降”的发展态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同比上升5.4%,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同比上升10.3%,为全市工业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去产能要标本共治

在标本共治的进程中,东莞在加强项目准入、审核和监管,建立工作机制、形成网格化监管和部门联动等方面探索突围路径。

首先,加强项目准入、审核和监管。对于能效水平落后于对应行业增量准入评价值、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不予以引进;对于已经建成,但未按照相关节能标准、规范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对于建成后实际能耗情况与节能评估报告存在较大差别的项目,取消重大项目资格,不得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并要在限期内进行整改。

东莞通过制定《东莞市“十三五”期间工业行业能耗控制实施方案》《东莞市“十三五”绿色清洁生产工作推行方案》等政策,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管控,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为了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以及通过节能改造提高产能,助力东莞打好“蓝天保卫战”,东莞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今年将1154家莞企纳入“实施清洁能源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最高可获得15万元奖励。

东莞一毛织厂通过绿色清洁生产改造后,用水量降低15%,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随着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益获得较大提升。一年前,该工厂用水量、污染物均超过相关规定,一度被列入整改名单。

这并非个案。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全市共完成2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完成9家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

其次,创新建立公正机制,形成网格化监管和部门联动,支持落后产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是东莞标本共治的另一法宝。实行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监管和淘汰网格化监管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行业清单及强化专用设备登记备案,定期对钢铁、水泥等涉及过剩产能的行业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典型违法行为媒体曝光工作机制,在“12345”服务平台设立举报“地条钢”热线电话,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举报,共同监督。

 

 

 

 

 

 

 


 

发布版面

广州创新


主题

广州将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城市

发布日期

2018-06-01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近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共分为 3 大部分 48 条,明确了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广州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城市的目标。      

据了解,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雄厚基础和突出优势。为进一步强化枢纽型网络城市功能,积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努力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广州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紧扣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结合广州实际,在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大投资贸易合作、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金融合作与科技创新、深化人文合作交流等五大方面提出了 39 条具体工作措施。      

其中,在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投资和贸易合作网络,提出了加强穗港澳合作、发挥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作用等工作措施;在加大投资贸易合作方面,将聚焦主导产业招商、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以展促贸推动“一带一路”外贸创新发展;在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将强化海港、空港、创新港等国际枢纽的引领功能,提升航空枢纽建设载体能级、加快航运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金融合作与科技创新方面,广州将对接“一带一路”金融服务需求及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发展广州金融市场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支持。      

此外,为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提出了包括建立广州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机制、建设电子信息平台、开展“一带一路”宣传推介和课题研究、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维护口岸贸易秩序、探索法律服务体系、创新司法保障方式和深入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等 9条保障措施。

 

 

发布版面

“一带一路”前沿


主题

粤港澳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日期

2018-06-04

 

5 月 24 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在广东自贸区的方案中,“开拓协调发展新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章节的子板块提到,要携手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广东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雄厚基础和突出优势。根据广东省商务厅的数据,2017 年,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对沿线国家实际投资 3 亿美元,对非洲实际投资增长 85%、占全省比重比上年提高 0.6个百分点。今年 1-4 月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广东外贸总值 1/5 以上。      

不久前,前海率先取消港澳居民就业证制度,允许拥有香港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自由执业,极大地方便了港澳居民的就业创业,南沙创新 CEPA 框架下食品、商品通关便利化制度,口岸监管流程所需时间降低到 3 小时之内,通关效率有了质的飞跃,珠海横琴则率先成立珠港澳商事调解合作中心,形成了对接港澳的多元化调解机制……粤港澳融合的初步成效有目共睹。      

“对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来说,粤港澳的更全面合作无疑意味着更多元的投融资渠道、更开放的金融环境、更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更全面的法律保障。”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谌鹏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共同打造“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近段时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金融、商贸、科技、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都不断深入,同时广东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热情高涨,不少汇聚了粤港澳三地力量的助力于企业“走出去”的综合服务平台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结合了三地优势,为粤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生产基地和制造业基础,在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时代,大湾区在促进海外贸易畅通的目标下更具有竞争力。因此我们深圳市走出去战略联盟的目标不只是服务深圳企业,我们希望能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打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息共享平台、人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风险防范平台。”于 5 月 30 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大会上,主办方深圳市走出去战略联盟执行会长孙天璐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该联盟成员包括比亚迪、海能达、华大基因、传音控股等知名企业,以及安永、德勤、毕马威等专业服务机构等 260 多家企业和机构;联盟与超过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务代表处、投资促进局以及官方商务机构等(如德国、加拿大、美国、瑞士、英国、泰国、埃塞俄比亚、南非等)建立了长期联系。“我们正着力推动在非洲建立人民币结算试点以及为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小企业建设全球路演平台,建设政府投资基金等,为企业降低投资风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力争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包括投资备案、金融、会计、法律、安全预警等全方位的服务。”孙天璐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有着地域广阔、政治环境多元、投资风险程度多样、政治经济体制和立法法规差异性大等特点,对不少企业来说意味着很大的挑战。普华永道南中国国内企业业务发展部南中国主管合伙人江凯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对投资国信息(包括法律法规、税收机制)的全面掌握,以及建立管控体系,对风险进行排查等,这些都需要专业团队的协助。“港澳在金融、会计、律师、建筑等专业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化合作可以充分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让‘走出去’企业更顺利安全地进行海外投资经营。”她指出。      

为给参与“一带一路”企业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帮助,普华永道在 2017 年 9 月成立了“一带一路”全景平台(Belt&Road United),以“共享、探索丝路新商机”为目标,打造有限开放、无限共享的线上内容平台和线下“一带一路”领域商界、学界及政界的联合体,力邀在“一带一路”领域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和智库、有投资实力和意向的各类型企业、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提供商、在华的“一带一路”国家的领事官员,以及相关政府、商会、协会的代表加入。同时作为深圳“一带一路”全景平台的负责人,江凯表示,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粤港澳的紧密合作为大湾区所带来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和独特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蔡冠深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国两制”实践,可紧密相连、政策互惠、优势互补。而香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除了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以外,创新科技也是香港不可忽视的亮点。“在医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香港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又有科研能力极强的高校,如果能与大湾区内的科技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定能碰撞出更多火花。”他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据他介绍,联盟在未来也会发挥好自身的相关服务作用,结合粤港澳三地优势与专业机构合作,为成员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供更多帮助。他也希望,接下来大湾区能进一步扩大开放,创新粤港澳三地执业资格互认、口岸查验和金融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促进粤港澳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总部设在深圳的华讯方舟是中国首家沿“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公司董事长吴光胜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粤港澳合作的逐步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综合服务平台的共建,无疑为“走出去”企业带来更多的利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包括政策上的对接、法律上的支持以及与当地政府的沟通等等,提高了企业‘走出去’的效率。”他指出,“希望接下来这些综合服务平台能在人才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目前我们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香港拥有国际化的人才市场,而澳门又是与葡语国家对接的平台,希望能为我们往东道国派驻高级管理人才和在东道国当地招聘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      

携手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      除共同打造服务平台之外,共同完善境外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开办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是粤港澳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谌鹏认为,可以进一步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引入港澳的体制资源和社会管理模式,使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成为引领全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模式的先行者。      

我国境外投资目前存在诸如多头管理、审批手续繁杂、政府管理制度滞后、境外投资的总体战略规划不清晰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着难“走出去”和盲目“走出去”的风险。从监督角度看,政府监督弱化,银行信贷控制不力,缺乏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使得境外投资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      

为避免这些风险,谌鹏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广东自贸区可以先行先试,在境外投资的审批流程和对境外投资的监管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原先管职能变为管业务,从原先的单纯注重事前审批变为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由政策性管理的模式逐步转向市场化管理模式。      

就境外融资而言,目前模式相对单一,以当地所设立的中资银行(如中国银行)的银行贷款为主,在监管、风险评估方面难免会出现问题或疏漏。谌鹏建议,企业在境外融资时应与国际上熟悉当地情况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合作,同时采用适合当地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的融资模式,让境外融资市场化、国际化、本土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 “而香港保留了相对独立于内地的金融系统,这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形成多样化融资方式所需要的。香港在发债、上市、贷款和风投等融资方面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能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企业甚至政府集资和融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又可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资产分配工具。”谌鹏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除此之外,目前广东自贸区内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和通道日益完善丰富,深港两地跨境金融市场不断链接,跨境金融机构准入机制逐步放宽,跨境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在谌鹏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今后在“走出去”时无疑将得到更全面、更完善、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谌鹏认为,通过三地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提升三地的整体实力,发挥三地在硬件制造、商务服务、财务融资、旅游消费等领域特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将被打造成全球创新高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也离不开这一国家对外开放“新支点”的支持和配合。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

发布日期

2018-06-21

本报讯  6 月 20 日,在尼泊尔总理奥利的见证下,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寇伟与尼泊尔电力局总经理吉辛在京签署《中尼电力联网可研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尼电力联网项目进入工程可研阶段。这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签约仪式后,寇伟与尼泊尔能源部部长巴沙·曼·普恩进行会谈。寇伟表示,国家电网公司积极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国家电网公司在电网的投资、建设、运营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全球领先的技术,近年来积极开展中尼电力联网前期工作,目前基本完成了项目预可研。下一步,双方应加快项目可研,推进中尼电力联网项目取得新突破。国家电网公司愿意牵头开展中尼电力联网的可研工作,希望尼方能够全力支持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开展收资和设计等工作,顺利推进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普恩对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能力和技术水平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奥利总理和尼泊尔政府高度重视中尼电力能源合作,两国在发输配电领域合作顺利。中尼电力联网项目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双方签署中尼电力联网可研合作协议对两国政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联网具有重要意义。尼泊尔能源部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中尼电力联网可研工作,希望尽快取得成效。      2016 年 3 月,奥利访华期间,中尼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建立能源合作对话机制,更好地开展长远合作规划,包括跨境电网领域;尼方希望中方建设跨境输变电项目,并请求中方将项目作为优先项目。公司于 2016 年启动了项目预可研工作,初步计划在中尼接壤边境地区建设直流背靠背换流站,并建设换流站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交流输电线路。      

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庆波、副总工程师兼国际合作部主任朱光超,国网发展部,中电装备公司负责人参加会谈。


 

发布版面

北海名片


主题

为了北部湾海岸带景观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

2018-06-07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项目(UNDP-GEF-SGP)负责人刘怡出席在我市举行的中国海洋环保能力 NGO(非政府组织)培训会,并在会上解读了 UNDP 对北部湾的项目规划。      

广西北部湾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工作之一,出席此次会议,刘怡希望通过小额赠款计划,多发掘一些做海洋保护的 NGO,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把中国的海洋保护工作,提升到更高水平。会后,记者采访了刘怡女士,进一步了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如何通过小额赠款计划助推北部湾热带海岸带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基金(GEF)成立于 1991 年,旨在通过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保护全球环境、解决环境退化问题的国际公益组织。小额赠款计划作为 GEF 支持的诸多项目之一,建立于 1992 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表 GEF 的合作伙伴实施,联合国项目管理办公室执行。它是以一种分散灵活的方式、由国家主导和运作、在国家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的国别项目,向保护和恢复自然、同时提高人们健康福祉和生计的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直接向在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民间公益组织和社区组织提供赠款。      

记者:为什么把北部湾作为 UNDP-GEF-SGP 在全国开展项目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      

刘怡:广西北部湾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我国红树林三个分布区之一,也是极为重要的鸟类栖居地,同时,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是“一带一路的”建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北部湾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海岸景观人工化、自然环境破碎化、海水污染严重、赤潮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红树林虫害爆发等威胁都警示着我们保护北部湾生态刻不容缓。      

记者:UNDP-GEF-SGP 在北部湾开展项目,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刘怡:小额赠款计划是做环境生态保护项目,并把项目与提高社区生计结合,通过项目让社区建立自我组织、自我参与的机制,最终能自己设计项目并管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不仅仅只是给了钱就完事。只有当地的人民、组织最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自发地、基于自身需求去提建议、谋改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做海洋保护的 NGO 不仅数量少,而且能力尚弱,我们希望能通过小额赠款计划,多发掘一些做海洋保护的 NGO,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让更多组织、更多人主动参与到海洋保护中来。      

记者:UNDP-GEF-SGP 在北部湾开展项目,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刘怡:希望为所有利益方搭建一个平台,大家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替代生计的方向,让北部湾地区已经脆弱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实现北部湾热带海岸带景观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发挥作用,为海洋保护作贡献。      

小额赠款计划已经帮助长江源地区的牧民把牦牛毛推出去,让云南迪庆州奔子栏镇叶日村濒临绝产的松茸重新实现可持续生长,这两个例子是小额赠款计划成功案例的缩影,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草根阶层的环保意识。希望小额赠款计划通过探求北部湾沿海经济开发下的生态保护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寻求平衡点,既提高社区居民收入,又有效保护宝贵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北部湾热带海岸带景观可持续发展。

 

发布版面

要闻


主题

粤桂旅游携手 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发布日期

2018-06-23

 

本报柳州专电(特派记者莫岚远)6 月 22 日,2018 年两广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座谈会在柳州召开,广西和广东两省区将以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的深度融合,推动两广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      

据介绍,两广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自 2004 年 10 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 14 届。由最初的两广 9 市发展到现在的 35 市,实现了两省区城市全覆盖。双方旅游部门密切合作,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旅游方式不断丰富,客源互动持续加强,城市旅游合作呈现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7 年广西接待广东游客4929 万人次,占接待外省游客比重的 21.7%,广西赴广东旅游的过夜游客 2239 万人次,粤桂双方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今年联席会确定了“粤桂旅游携手,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主题,将通过两广城市群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推出一批“旅游+购物”“旅游+健康养老”“旅游+科学研究”等高端旅游产品;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北部湾城市群建设等重要平台,携手打造都市风情、峡谷风光、江河生态、红色文化、长寿养生、民族风情等环北部湾特色旅游精品路线;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增进经贸人文交流;持续深化粤桂扶贫协作机制,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将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通过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粤桂扶贫协作再上新台阶。      

同时,为贯彻落实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政府签署的《2018—2019 年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合作重点工作》协议有关旅游合作部分的要求,当日,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旅游委(局)在柳州联合召开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座谈会,携手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      

据了解,北部湾城市群由广西的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的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等市县组成。当日,北部湾城市群 15 个成员单位的市县旅游部门代表共同签署《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协议》,达成了共塑北部湾旅游品牌、协同开展宣传推介、推进客源互送互动、加强智慧旅游合作、开展旅游投资合作、推进旅游人才交流、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等 7 个方面区域旅游合作意向。此外,将建立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秘书处设于南宁市旅游发展委。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2018 乐游广西(柳州)·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和广西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宣传推介会。推介会上,开展了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农垦旅游、粤桂旅游扶贫协作等主题宣传推介和经验交流,展示了农旅、林旅融合发展喜人态势和广西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同时,重点展销 20 个深度贫困县和 2018 年度计划脱贫摘帽贫困县特色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林下特产等。

 

发布版面

广东·时政


主题

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发布日期

2018-06-23

 

南方日报讯  (记者/周人果)6 月 22 日,2018 两广城市旅游合作(柳州)联席会议暨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座谈会在柳州举行。来自粤桂琼多个市县与会探讨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的议题,并达成合作共识。会上,广东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海南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与广西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玉林市、崇左市等 15 个市县旅游部门代表签署《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协议》(下称《协议》),携手合作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近年来广东广西旅游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广东广西已经互为最大客源地,据旅游部门统计,2017 年广西接待广东省游客约 4929.12 万人次,占接待外省游客比重的 21.7%,广西赴广东省旅游的过夜游客约 2238.96 万人次;2018 年一季度,广西接待广东省游客约 1427.01 万人次,占接待外省游客比重的 23.7%。今年 4 月,双方共同举办了“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暨 2018“大美桂粤”两广自驾文化旅游节,广东省共组织 4 个车队、自驾车 293 辆,分别从肇庆、茂名、佛山同时发车,到达柳州、南宁、崇左、河池等地参加 2018 广西旅游文化节启动仪式等活动,更是充分展现了广东广西城市之间紧密合作的成效。      

各地市的旅游合作亦不断深入,例如茂名已经与南宁、梧州、玉林、贵港等广西多个城市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在旅游资源共享、营销推广、游客互送、产品开发、安全应急等方面开展了多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广西“三月三”传统假期,广西来茂过夜的游客都超过 3 万人次。“五一”“十一”等小长假,广西入茂旅游人次都超过 8 万人次,广西已逐渐成为茂名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      

湛江与柳州的旅游合作也十分紧密。据湛江旅游局副局长张红斌介绍,自今年 5 月以来,湛江已成功组织 7 趟专列送客入柳,每趟专列人数均超 400 人。      

根据《协议》,15 个市县将共塑北部湾旅游品牌,协同开展宣传推介,推进客源互送互动,加强智慧旅游合作,开展旅游投资合作,推进旅游人才交流,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同时,北部湾城市群 15 市县联席会议秘书处设于南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其建立常态化合作联系机制。

 

发布版面

区域


主题

携手合作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

发布日期

2018-06-28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东省湛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等 15 个市县组成的北部湾城市群经友好协商,日前在广西柳州达成《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此举旨在加强城市间旅游市场合作,共建北部湾“美丽蓝色海湾”,推进山海联动,推动景点互推、游客互送、合力建设复合型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      

据介绍,今年 5 月 9 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人民政府签署《2018-2019 年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合作重点工作》协议,提出“依托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树立‘美丽蓝色海湾’旅游品牌,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城市间旅游市场合作,推动景点互推、游客互送,合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北部湾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受两大战略的辐射影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区域旅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事实上,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早已于 2015 年成立,统一品牌形象,整合营销渠道,联合推广品牌形象和精品路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北部湾 15 个县市达成了《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是落实三省合作协议的具体体现。      

两广城市旅游合作联席会议自 2004 年 10 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 14 届。由最初的两广 9市发展到现在的 35 市,实现了两省区城市全覆盖。两省旅游部门密切合作,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旅游方式不断丰富,客源互动持续加强,城市旅游合作呈现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2017 年广西接待广东游客 4929 万人次,占接待外省游客比重的 21.7%,广西赴广东旅游的过夜游客 2239 万人次,粤桂双方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两广城市旅游合作已成为两省区合作的成功典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甘霖建议,依托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三省区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整合优势营销,联合推广营销,今年冬季到西北进行区域旅游宣传;利用三省旅游展会设立北部湾旅游联盟整体展示,推广品牌;利用地缘优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大战略在旅游方面的融合,积极推动北部湾区域旅游规划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广东省旅游局局长曾颖如提出,三省高校加强合作,每年联合推出《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发展报告》,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学术指导。海南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则指出,要加强旅游信息沟通和旅游发布平台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有效疏导客流。      

事实上,此前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发行《北部湾旅游护照》。按照“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发展战略,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推行北部湾旅游景点套票优惠政策,将城市形象宣传、线路推广、门票优惠融于一体,以《北部湾旅游护照》的形式向游客免费派发。

 

发布版面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主题

湛江借高铁“东风”打造“四个中心”

发布日期

2018-06-27

 

深湛高铁开通在即,湛江也迎来发展的春天。这是湛江交通发展史的一件里程碑大事,人们出行与交流更加便捷,还有利于加强湛江与珠三角等地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湛江经济发展,而且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巩固湛江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和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记者 6 月 25 日从湛江市获悉,该市将紧紧抓住深湛高铁开通这一机遇,打造经贸中心、科教中心、文旅中心、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打造经贸科教文旅物流中心      

据介绍,基于湛江的区位、资源、条件等方面的考量,湛江今后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可以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打造经济贸易中心——湛江地处三省(区)交界,运往海南的生产生活物资 90%都要通过湛江,广东、广西沿海的联系也必经湛江,经济和贸易均有很好的基础。      打造科研和教育中心——除广州外,湛江的高校在广东省内最多,很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也都落地湛江。      

打造文化旅游中心——湛江作为一个半岛、海湾城市,在承接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中机会得天独厚,同时雷州文化也十分有特色。     

 打造交通物流中心——湛江交通和物流非常发达,正在规划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为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目标,湛江将主要从七个方面推进:高水平推进交通现代化,构建快速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全面增加优质民生供给,努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打造优质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发展与美丽双赢。      承接海南自贸区“溢出效应”      

近年来,湛江在国家和广东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多重机遇的战略叠加,让该市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期。      

而高铁开通后,如何实现高铁、高速路、机场、港口和全域旅游无缝对接?湛江和海南两地经贸往来十分紧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红利必然惠及湛江。鉴此,湛江将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用好用足国家赋予海南的优惠政策“溢出效应”,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快捷交通体系,共建琼州海峡半小时经济圈。      

同时,积极引入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项目。国际邮轮港综合体项目是湛江市集中签约的重大项目之一,建设湛江国际邮轮码头已列入湛江市政府 2018 年重点工作,该项目将是湛江全域旅游的典范之作,也将更好地承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溢出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