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石狗数据库 - 媒体报道

雷州石狗风情画

发布时间: 2008-06-21

 

荒坡野岭,杂草丛生,山稔花灿烂,溪水潺潺作响,古墓之旁,有石狗守护了几千年;绿树掩映,甘蔗如海,小路一条接着一条,转弯处,冷不丁看到石狗蹲在路口,它不瞌睡,看你的身影如何消失;古老的村庄留下深深的老巷、深深的庭院,门口、秃墙墩上、很老的榕树下,石狗睁着眼,或凶狠,或温顺,它不咬你,在守望着远方…… 它是雷州的石狗,遥远年代留下的雷州石狗。雷州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物华天宝,这古拙的石狗是雷州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乃天下一绝。 我在雷州乡村长大,小时候,从斑驳的、无人居住的古宅走过,门口的石狗总让我心悸。去年一个夏日,一些大学里的教授来雷州,我陪他们走一走。雷州西湖的绿草地上蹲着几只石狗。教授们摸一摸,端详一会,说,这石狗是宋代的,那石狗是明朝的。我觉得惊奇。他们说,你看石狗的雕刻工艺,看石狗的造型,便知道了,就像看画中肥美人,可知这画是唐朝的。那绿草地上的石狗,有雄性、雌性之分,这还是教授指着石狗的“羞处”告诉我的。我感到更惊奇了,也为自己生为雷州人对雷州石狗文化的了解却如此匮乏,很感惭愧。 这之后,我开始留意看看石狗,开始留心听听石狗的传说故事。 有人说,雷州现存的石狗有一万多只。我不知有多少,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雷州,几乎每条村庄都有,野外也有,或许不止吧。一日,陪肇庆的客人游了新建的雷州石狗陈列馆,算是开了眼界。大大小小的石狗有五百多只,有蹲着的、坐着的、爬着的,就是没有躺着的。简拙纯朴,造型不一,形态各异,有跟真狗一样栩栩如生的,有像狮子的,有似老虎的,有如人貌的,然而大多是抽象的狗、神似的狗;有露牙瞪眼凶狠狠的,有合嘴微笑很安祥的;有几百斤很笨拙的,有仅一斤很玲珑的。游客都觉得奇异,说天下都雕刻狮子,唯独雷州供奉石狗。 雷州石狗是图腾,是神灵,供奉它,是求平安,也有祈生育的。石狗有许多传说,有灵性。陈列馆里就有这么一只富有传奇色彩的石狗。这只石狗是供人们求生育的,雄性,中间那东西大如手臂,直挺着,阳气直冲。它原本蹲在乡下一条小村庄,传说若有女人摸到它,这女人深夜里总会梦见这石狗溜进屋里,蹿上床。若想摆脱这羞梦,总得煮一盆番薯粥端至这石狗面前敬奉它。村民早想搬走它,却想到求生育很灵验,也忌它是神灵,不敢动。去年年底,政府派人搜集民间石狗,想把这石狗搬到陈列馆里。村民心里窃喜。可是,十几人无法挪动它。束手无策之际,有人走近石狗,就着石狗耳根说,城里的姑娘还靓。说毕,四人便把这石狗抬上车,很轻松。这石狗安置在陈列馆里,我参观的时候,一年轻女子看着看着这石狗,羞红了脸。 雷州人供奉石狗的缘由众说纷纭。一说南朝陈太建年间,雷州先民陈珙养有九耳异狗,一日为陈珙寻得一石蛋,石蛋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此男子即为雷祖陈文玉。雷祖陈文玉任雷州第一任刺吏,精察吏治,“茂时育物”(乾隆御书匾额语),造福百姓。雷州人不忘异狗寻蛋之恩,遂刻石狗以记之。 石狗为雷州所独有,天下游人所共有。 ——雷一浪(雷州) 李宗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领兵驻扎过雷州半岛,当时他还是一名营连级军官,他就惊呼过“赤地千里”。雷州是红土地,用“赤地”形容它一点不夸张。过去它太贫瘠了,雨量集中而凶猛,一点表土都被冲走了。剩下的是草都难以生存的“泥骨”。天不下雨又干旱,台风又常光顾,人民生活困苦。 下乡干部进村,搭床板用的木条摆不平,全村找不到一块残砖烂瓦用来垫脚,因为那里世代只有茅屋。村与村、宗族与宗族间的械斗又很厉害很普遍。后来才有很大改变。 很长时间人们说雷州半岛土地贫瘠,文化也很“贫瘠”。其中就忽略了非常普遍的石狗雕刻,石狗雕刻不是很光亮的文化吗?近年来,湛江的文物工作者才开始重视“石狗文化”的研究。说是“发现”吧,不确切,石狗存在了几百上千年了;只能说“注意到了”它的存在,而以前是忽视了它的存在。 据统计,大约有上万座石狗石雕耸立或匐伏在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等的村村镇镇,或守村口村尾,或蹲土地庙旁,或站水井之侧,或默默地守着墓地……总之,石雕之狗与生活中之狗一样,仍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朋友,它们忠实地履行它们的守望看护的职责。 这上万条石狗,大小有别,高的有一百三十厘米左右,矮的只有十厘米。都是粗砺的麻石雕刻。有的依然面目清秀,有的已经风化得模样依稀了。几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大自然之手不停的抚摸,使它们也像红土地一样受尽驳蚀。 这些石雕之狗的制作年代,显然很长,而且因地域不同风格也不同。雕刻它们的工匠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各抒己见,保留了很强的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制作只能说是“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创作才是艺术创作。石狗就是艺术创作。 它们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写真风格,也就是真实地反映原有对象;二是夸张的写意风格,求神似不求形似,有的不过是四方石柱顶端刻上眼鼻及嘴而已。粗粗几笔把狗的神态勾勒了出来,极富创造性。三是类似狮子的狗,还有类似人面的狗。狗中间本来也有似狮的狮子狗,不过石刻者当初是把石狗当石狮来刻的,威风非凡。石狮在全国处处都有,而石狗只集中于雷州半岛,广西、海南也有一些。雕刻石狗过程中,工匠们极有可能借鉴了石狮的雕刻艺术。至于有些人头人面的狗,是工匠们便于更好地表达雕像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以至被学者们说成是“石狗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与图腾有关。在原始宗教中,崇拜自然是最早的一种,人们把一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的、特殊关系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崇拜对象。这就是图腾。图腾与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产生。新石器时代以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图腾也慢慢消失。但在一些后进的少数民族中仍有图腾的遗迹。比如壮族以龙、蛙、鸟、枫树为图腾;傈僳族以虎、蜂、鼠、熊、猴、羊、竹为图腾;瑶族苗族以龙、狗、枫树为图腾等等。 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包括瑶、獞、峒、獠、黎等人。宋元以后北方移民进入雷州半岛,明代福建人更大量移民来此。当地土著逐渐汉化分成苗、瑶、壮、侗、布衣、黎族等。远古,雷州先民崇拜盘瓠(神犬),认为它是保护自己氏族兴旺的神物,还流传有《狗皇歌》。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条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嫌恨。”后人对狗的崇敬感、亲切感始终存在。 图腾是禁杀、禁食甚至禁止触摸的。它是神圣的、供人膜拜的。可是,狗既是雷州人先祖的图腾,而现在雷州半岛人却嗜食狗肉,吃狗成风,狗肉成为上好的美味!这不是亵渎了神物了吗?应当看到,图腾是几千年前的信仰,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是已不是宗教式的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外来移民众多,汉化程度深入,而外来移民并没有以狗为图腾的意识,看到雷州半岛狗多,大兴吃狗之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的人们虽不以狗为神物,但仍会以石狗作为辟邪的守护标志。起着和别处的石狮、石兽、石敢当一样的作用。这些石狗因此也有上千年、几百年的历史了。 由石狗而透露出来的文化气息、文化内涵,倒是极吸引我们的。 ——沈仁康(广州) 在雷州,人们崇尚石狗,并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放眼古城门、古道旁和古墓前,在村口、巷口、水口以至门口,常会看到一尊尊的石雕狗像,人们称之为石狗。这些石狗,多是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它如同守门的石狮子,为人供奉,被人崇拜,成为雷州的一道风景线。 据调查估算,在雷州境内,现存的各种古石狗,约有一万五到两万尊。这些石狗,有大有小。最大的,是雷州城北门的大石狗,连座高为二米五。最小的,仅有十公分高。最重的,约为一吨左右,而一般的石狗,跟家庭饲养的狗一般大小。石狗雕成的时间,有早有晚。年代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时间,古合州(即今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 石狗有站着的,坐着的,蹲着的,也有伏着的。石狗的造型,有的咧嘴含笑,也有的面目狰狞。有的肥头大耳,也有的憨态可掬。由于长久受风雨剥蚀,有的呈灰暗色,有的呈青黛色。尽管各具特色,但狗的特征还是鲜明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石狗?原因是这里的先人,崇拜狗这种动物。据考证,约在殷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的瑶、僮、俚、僚等少数民族,南迁到雷州一带。由于生产力落后,文化程度较低,南迁雷州的先民,需要依托某个物种作为图腾,以祈求庇护。当时的瑶族,信奉“狗”为始祖,因此“石狗”便成为图腾标志。直到后来瑶汉同化,这个图腾标志也一直沿袭下来。 上古的雷州,是荒蛮之地。瘴气浓重,人气不旺。人们为了生儿育女增加人口,体魂健壮的狗,便深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于是便雕刻高大威猛,并且带有硕大生殖器的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同时还祈求保佑小孩长大。有的小孩,还直接取名为“狗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先民对狗,又赋予了种种神奇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雷州大旱,巫师称为太阳神恶作剧,只有天狗才能制服。怎样去找天狗呢?人们想到了地狗,它与天狗同为兄弟。于是,人们用绳索捆绑着石狗,并抬着上荒坡游行,还用荆条不停地抽打。地狗受鞭笞后,便向天狗求援。天狗得知原委后,便冲向太阳神狂吠。太阳神怕了,便向雷神、云母求情。三天后,雷州果然普降甘霖,黎民得到丰收。 由于这些传说,自唐以后,对狗的图腾崇拜便愈演愈烈。雕刻的石狗,也越来越多,成为雷州的一道风景。人们普遍认为,这石狗是“呈祥灵物”,是“宁护神”。石狗既然是一方的“守护神”,所以大多数被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了不舒服,缺乏友善的感觉。于是,崇拜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出昂首咧嘴、含笑露美的样子,好像司仪迎宾。 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神仪”。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又到“司仪神”,也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步。 到了近现代,雷州人仍是与石狗有解不开的情结。天旱了,群众便自发地聚集起来,抬着石狗,游行祈雨。这种仪式,在雷州“石狗坡”举行最多,规模较大,人数多时可达两三千人。 老人抱孙心切,也常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捧着三碗番薯汤或三碗饭与一块猪肉,偷偷地向石狗烧香求拜。有意思的是,石狗有时还能充当人们的发泄对象。在村子里,往往东家的东西给偷了,也说是石狗夜里干的勾当。人们冲着石狗发泄一通,就能得到心理平衡和社会和谐。 雷州的石狗文化,可以说,是雷州人民繁衍生息留下的宝贵文化。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惨遭破坏。众多的石狗,有的被砸毁,有的弃之荒野,有的埋入泥沙。近些年来,来自各地的学者专家,尤其是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发表看法,认为“雷州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的一枝奇葩。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因此他们呼吁,要保护雷州石狗,挖掘与研究雷州的石狗文化。 ——叶江(海南) 图片提供李满青

CopyRight © 2021 湛江图书馆     制作维护:广州卓舟公司
地址湛江市赤坎区人民大道北39号 (建议IE8以上浏览器访问)
Email to:E-mail:zjlib@vip.163.com (请用@代替#)     粤ICP备13043395号